入漢武帝法眼的名臣汲黯,漢武帝最尊敬但卻也最為頭疼

西漢中期,繁華的未央宮裡,好不容易今天不用上朝,年輕的漢武帝終於可以放鬆一下心情,在帳篷裡打著瞌睡。"啟奏皇上,右內史求見。"睡眼惺忪的漢武帝耳旁突然傳來內侍楊得意的聲音。大臣覲見,原本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可武帝一聽來的是"右內史",驚慌地喊道:"楊得意!你去替朕應付下這老頑固,朕不能見他,不能見他!"一邊說著,一邊慌亂往裡縮著,彷彿看到什麼可怕的東西一樣。

入漢武帝法眼的名臣汲黯,漢武帝最尊敬但卻也最為頭疼

(漢武帝影視劇形象)

不久,楊得意回稟:"右內史大人已經離開了,皇上。"武帝這才長舒了一口氣,如釋重負的擦了擦額頭的汗珠,"下次他再來,你得提前通知朕更衣,不然,朕可不能見他!"這個讓文治武功聞名天下的漢武帝都怕的不行的人,就是歷史上最讓他尊敬(頭疼)的大臣——汲黯。

武帝一朝人才濟濟,有"外儒內法"的公孫弘,有"刑名大家"張湯,有"足智多謀"的主父偃,還有"一代將星"的衛青和霍去病。不過,這些形形色色的大臣裡,能讓武帝都沒辦法的可謂屈指可數,一個是"嬉笑怒罵"的東方朔,另一個就是咱們要說的武帝最尊敬的人——"中二大臣"汲黯。

《史記》的記載:汲黯字長孺,濮陽人,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為謁者。

入漢武帝法眼的名臣汲黯,漢武帝最尊敬但卻也最為頭疼

"中二大臣"任性多

在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著自己的特色,而要說到汲黯,他最大的特色總結起來就是"二"加"任性"。汲黯不怕事,所以他做任何事都全憑自己喜惡,我選擇,我喜歡,剩下的你愛咋滴咋滴。

第一次,東甌地區發生叛亂,漢武帝派汲黯帶領軍隊平叛,結果沒兩天汲黯就回來了。武帝問道:"叛亂平定了?"汲黯直截了當地說"沒有!""那你怎麼回來了?"武帝有點生氣了。"那些蠻夷自己的事情,不值得我們去管理,白白浪費國家財力。"汲黯毫不在意的回答。武帝被弄得哭笑不得,最後不了了之了。

入漢武帝法眼的名臣汲黯,漢武帝最尊敬但卻也最為頭疼

第二次,河內地區發生火災,武帝安排汲黯去救災,不久汲黯回來報告處理結果。武帝詢問:"善後事宜都處理好了?"汲黯回答:"沒處理,那裡火災很小,沒什麼大問題,倒是我路過河南郡發現那裡正在發生饑荒,我就順便開倉放糧了。"武帝被弄得都無奈了。

汲黯這兩件事,完全是違背漢武帝命令的行為,尤其是第二件事,本來開倉放糧是好事,可是汲黯這樣不打報告就私自處理,回來還煞有介事的和漢武帝報告處理結果,如此"任性"的"中二大臣",真可謂千古難覓啊!

入漢武帝法眼的名臣汲黯,漢武帝最尊敬但卻也最為頭疼

(漢武帝影視劇形象)

快嘴"兒子"寬容"爸"

《史記》的記載:持節發河南倉粟以振貧民,臣請歸節,伏矯制之罪。

汲黯不怕事,所以他不僅做事隨心所欲,說話更是不分場合的想啥說啥。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外儒內法"方針來治理國家,大臣們紛紛效仿。公孫弘用儒家思想來解釋法家典籍的內容,張湯用儒家典籍來解釋《漢律》的處理方法,紛紛得到漢武帝的信任寵幸。同樣,汲黯同志也看出來漢武帝的做法,所以在朝堂上,他直接說漢武帝這樣做虛偽,是慾望的訴求。搞得武帝一臉尷尬,最後只是恨恨地說了句:"汲黯又胡鬧了!"

入漢武帝法眼的名臣汲黯,漢武帝最尊敬但卻也最為頭疼

武帝一生北擊匈奴,匈奴王廷遠遁漠北,渾邪王率領部落投降,漢武帝非常高興,賞給投降者大批金銀財寶,這一下汲黯不開心了,找到漢武帝,說漢武帝好大喜功,那麼多陣亡將士不撫卹,反而去賞賜背主求榮的投降者。又讓漢武帝下不來臺,氣的漢武帝"離席而去"。事後,漢武帝半開玩笑地說:"好久沒見汲黯了,一見面他又說起了胡話!"

看看武帝與汲黯的對話吧,這哪裡像君臣之間的對話,分明是一個"不懂事的兒子"和"寬容的父親"之間的對話。汲黯兩次頂撞漢武帝,可漢武帝永遠只是苦笑著說"汲黯又在說胡話",一點也沒有責備他的意思。

入漢武帝法眼的名臣汲黯,漢武帝最尊敬但卻也最為頭疼

風流"學生"嚴厲"師"

《資治通鑑》的記載:黯為人性倨,少禮,面折,不能容人之過。

我們知道,漢武帝是一個風流天子,所以他討厭封建王朝那些繁文禮節的束縛,大臣們見君王這個樣子,也就開始跟風隨大流。公孫弘見漢武帝時,漢武帝連帽子也沒有戴,衛青見漢武帝時,漢武帝正在上廁所,而到了汲黯這裡,就是我們開頭的那一幕了。

所以,汲黯不僅是一個敢於直諫的大臣,更是漢武帝道德禮節上的老師,稍有不合適,汲黯就會批評漢武帝,面對"孩子氣"的汲黯,漢武帝也不好把他怎麼樣,可時間一長總有些厭煩,就把他安排去外地做太守,等耳根子清淨了再把汲黯調回來。

入漢武帝法眼的名臣汲黯,漢武帝最尊敬但卻也最為頭疼

因為耿直進諫,漢武帝頗為敬畏汲黯。大將軍衛青入宮侍中,漢武帝曾踞坐在床側接見他;丞相公孫弘平時有事求見,漢武帝有時連帽子也不戴;但是汲黯進見,漢武帝不戴好帽子是不會接見他的。有一次汲黯前來啟奏公事,漢武帝沒戴帽,望見他就連忙躲避到帳內,派近侍代為批准他的奏議。

漢武帝是幸運的,因為他有汲黯這樣一批敢於直諫的忠臣,來時時提點意見的錯誤。汲黯也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的是漢武帝,一個把他當"孩子"的明君,否則以汲黯的脾氣,小命早就不在了。正是因為漢武帝對汲黯的瞭解,使這兩個人既是君臣,又像父子,還有師徒情誼。而汲黯,也成為漢武帝一朝他最尊敬的人之一。

入漢武帝法眼的名臣汲黯,漢武帝最尊敬但卻也最為頭疼

天命所歸皇權神授,沒有什麼人能進入漢武大帝的法眼,他所敬畏者道德品質高尚之人,諸如董仲舒,司馬遷這類名人雅士,他一生日人無數,對權臣故吏不屑一顧,衛青,霍去病衛青,桑弘揚,霍光為人臣只有人臣敬畏他,如果要去敬畏,他敬畏竇老太皇太后,和其母王太后。

參考文獻:

1、 《史記》

2、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