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為什麼要陷害狄青?歐陽修逼死名將狄青,為何沒人像罵秦檜那樣罵他?你怎麼看?

魔力俠曹操


歐陽修的行為確實就是“陷害”,我們既然說一個人陷害另一個人,那麼自然是指其所編造之事實乃是無中生有,鑑於宋朝特殊的政治意識形態,也就不難怪狄青在取得軍事勝利後,得到的並不是朝廷的信任和擁戴,反而是猜忌和排擠。

狄青的死歐陽修要擔任一部分責任,但並不是首要者,狄青的死並不是某個人的罪行,但“雪崩來臨的時候,每一片雪花都有罪”,狄青的死實際上就是宋朝的原罪,倘若真要找一個人為狄青的死負責,也許只能是趙匡胤。


特殊的政治意識形態決定了狄青的命運

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是一個被說爛了的話題,但就是這個政策卻給宋朝帶來無盡的困擾和悲劇。狄青作為武將出身,一路官拜樞密使,也就是宋朝掌管軍事的最高行政長官,武將自從趙匡胤開國以後在宋朝一直享受著被天然鄙視和排擠的性質。

狄青作為武將,又官拜樞密使,這從根本上觸動了文官集團那根敏感的神經,趙匡胤“陳橋兵變”的歷史已經成為宋朝統治階級心中不願去面對的顧慮。用白巖松的話來說“當初推火車的人,現在都變成了攔火車的人”。

武將們把趙匡胤推上了皇帝的寶座,從此也把自己推入了飽受打壓的深淵裡,文官不願看到“陳橋兵變”的重演,這當然也是趙匡胤的意志。狄青的崛起讓文官們變得惶恐不安,敏感的神經促使他們必須想盡辦法的打壓武將。

這種特殊的政治意識形態決定了武將只能是朝廷聽命於朝廷使喚的一隻獵犬,是受命之犬,而非授命之人,狄青在樞密使的位置上待了四年,遭受了四年的攻擊。這些攻擊並不是要置他於死地,而是要把他排擠出權力的中心,永遠的遠離那個文官集團和皇帝的神聖之地。

流言蜚語並不是從狄青擔任樞密使就開始的,早在皇佑四年狄青擔任樞密副使時,御史中丞王舉正就認為狄青出身行伍而位至執政,所謂“本朝所無,恐四方輕朝廷”,一個“輕”字就把武將在宋朝的地位暴露無遺,實際上是宋朝在意識形態上的顛倒。

因為“大國重器”除了先進的軍事武器,還有人,信陵君當初在魏國時,憑藉著自己養的大量“賢士”,使得諸侯不敢加兵魏國數十年。但在宋朝,政治意識形態由於被趙匡胤重新塑造,人的力量於是被嚴重的削弱。

狄青擔任樞密副使時,賈黯就上疏說“國初武臣宿將,扶建大業,平定列國,有忠勳者,不可勝數。然未有以卒伍登帷幄者”,道出了宋代政治風氣上對武官的天然鄙視,這也許能夠為我們解答宋代為什麼寧願和談也不願意重用武將,實際上其本質上就是對武官的不信任,而這種不信任是根深蒂固的,幾乎就是宋朝政治意識形態,是無法扭轉的。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狄青

《春秋左傳·桓公十年》中有一句話叫“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句話用來形容宋朝的武官真的極其合適,如果宋代武官只是服從朝廷的指令去打仗,那麼他們無疑是忠誠的,無罪的,可一旦他們身居高位,掌握兵權,他們也就“懷璧其罪”了。

宋朝的權力就像一塊純潔的寶玉一樣,不能為武官所觸碰和擁有。當狄青擔任樞密使的時候,文官集團對他的排擠和猜忌達到了高潮,作為掌管軍事的最高行政長官,又是武官出身,這讓文官們的神經異常的敏感和不安。

這個時候就連曾經稱讚狄青“兵興以來,所得邊將,惟狄青、種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的歐陽修也開始站在了狄青的對立面,正猶如《投名狀》的龐青雲身居高位後,利用完他們的官員們開始迫不及待的將他們推下懸崖。

歐陽修談不上利用狄青,但他也不願看到狄青的勢力觸角伸進朝堂中來,但狄青為人正派,忠誠,他們編織出合理的理由彈劾狄青,於是不惜假借鬼神之說彈劾狄青,使我們看到政治之無恥、之黑暗、之骯髒。

歐陽修把嘉佑元年在京師爆發的水災歸咎在武將身上,他先是大力讚揚狄青,後又話鋒一轉說“水者陽也,兵亦陰也,武將亦陰也”,文彥博為了把狄青搞下臺,數次向宋仁宗請罷狄青,宋仁宗回答說“狄青忠臣也”。

而文彥博卻不惜大不敬的回答說“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同年,宋仁宗害了一場病,制誥劉敞上疏說“天下有大憂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體平復,大優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意指是因為狄青的緣故,為了證明狄青身居高位對朝廷的威脅,這些人甚至編造出“其家狗生角,且數有光怪”的謠言,把狄青視為不祥之兆。

水災期間,狄青避難相國寺,並居住在那裡,也被人彈劾說犯上作亂之舉,在這種種的彈劾與誣陷之下,宋仁宗架不住了,做了四年的樞密使,狄青累了,宋仁宗也累了,文官們卻鬥志高昂。說到底,狄青有錯嗎?其實不過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而已。

畸形的政治意識形態決定了宋朝的命運,也決定了那些武官們的命運,而歐陽修不過是這種意識形態的執行者而已,說他有罪也對,但又並不全然是害死狄青的人,只能歸咎於宋朝的整個體制吧。所以許多年後辛棄疾才會在《阮郎歸·耒陽道中為張處父推官賦》中寫出自己的心聲說“如今憔悴賦招魂,儒冠多誤身。”


圍爐談史


 狄青是我國著名的將領,忠君愛國沒有話說。他最後的死亡和歐陽修脫離不了干係,不過對比起來,似乎大家對歐陽修的忍受程度很高,並沒有人像罵害死岳飛的秦檜那樣罵他,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用歐陽修和秦檜相提並論並不合適,他比秦檜要高明許多,而且人品也高了許多。狄青之所以死,與歐陽修脫離不了干係,但算起來,歐陽修最多起到一個推動的作用,而不是始作俑者。宋朝素來重文輕武,但狄青因為戰功赫赫,因此官拜樞密使。


  這個官職已經對約定俗成的制度起到了強烈衝擊,因而整個文官團隊對其都是非常忌憚的。歐陽修只是文官團中的一位,並不能起到推波助瀾的地位。另外,在當時,歐陽修反對狄青是出於所謂的正統思想。雖然這種正統思想在而今看來完全是錯誤的,但在當時是被世人所接受的。


  宋太祖擁兵自立成了皇帝,但他因此對武將格外忌憚。上位者對武將的忌憚,將整個社會風氣引向了一個極端偏激的地步。因而,當狄青即將位列樞密使,整個文官團隊也好,還是社會風氣也好,都認為他有可能影響社會的安定。最可怕的是,或許連皇帝也這樣認為。


  皇帝當初提出這個觀點,遭到眾臣反對,就算他想要維護狄青,說他是忠臣,但那些老臣只需要一句“難道太祖不是忠臣嗎?”就可以將仁宗的所有建議給置之死地。


  不過,歐陽修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覷。但相比之下,他不遭人罵的最重要原因,或許是他並沒有想要將狄青殺害。秦檜對岳飛是壞了必殺之心的,而且是用極端卑劣的手段將其召回,最後連他的兒子岳雲都沒有放過。


  相比之下,歐陽修則光明磊落許多。他只是不想讓狄青做官,想要罷免他的兵權,如此而已。另外,他也認同狄青的功勞,認為他值得優渥的待遇,只是,他認為為了社會的安定,不應該讓他繼續擔任重位。


知識源於閱讀


韓琦曾當面鄙視狄青說: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兒!大概意思就是指著狄青的鼻子說:你是賊配軍出身,和我們這些科舉出身的沒法比!



韓琦當年曾同西夏作戰,結果好水川一戰被打的丟盔棄甲,自己還派人到京城去傳播“軍中有一韓,西夏聞之心骨寒”這樣的歌謠,為自己臉上貼金,最後成了三朝宰相。

戰神狄青呢,大小戰役數十場,攻西夏平叛亂威名赫赫。立下了不世功勳,最後卻被貶官外放,不到五十歲便鬱鬱而終。

兩人的經歷足以說明,宋朝重文抑武的國策和對武將的極端不信任。歐陽修也的確曾幾次上書,告誡皇帝不可對狄青委以重任,並認為這樣能征善戰的武將,最好是外放閒置起來才最安全。

但狄青之死這口鍋,不應該由歐陽修來背,如果必須要找個人背鍋,這個人也是趙匡胤。

趙匡胤本人就是能征善戰的武將,在後周就做到了殿前都檢點的高位,最後欺負柴家的孤兒寡母奪了人家的江山。這樣得到天下的人,自然也害怕同樣手握重兵的武將造反,所以定下了重文抑武的國策。

一百個文官貪汙,都沒有一個武將造反帶來的危害大!這是宋朝皇帝的共識。

狄青是什麼樣的人?他早年為兄長頂罪,被判刺面充軍,也就是文人口中的賊配軍。臉上刻字這種侮辱性的懲罰如果發生在別人身上,可能會成為一生的噩夢,但狄青並沒有就此消沉,他憑藉著驍勇善戰在軍隊中逐漸嶄露頭角。

為了遮掩臉上的刺字,他衝鋒陷陣時經常戴著青銅面具,威風凜凜仿若天人,西夏的將領和士兵看到狄青,無不視若天望風而逃。宋仁宗更評價他:朕之關張!

宋仁宗是有名的仁義之君,對於狄青也十分欣賞,他曾問狄青:你現在也是身居高位的國家大臣了,臉上的刺字趕緊用藥水去掉吧,多難看啊!狄青回稟皇帝:臣能有今天的成就,不是因為出身,而是肯用心盡力,這個傷疤沒必要去掉!

狄青擔任樞密使,這已經是宋朝軍事系統中的除了皇帝之外的最高位置了,雖然有文官的轄制,但仍是位高權重。再加上他軍事才能傑出,怎能不引起文官系統的警覺?

於是歐陽修等人開始編故事:狄青家的狗都長角了,這是要發達的跡象啊!陛下趕緊把他外放閒置起來吧,這樣對狄青也是好事,起碼能讓他保住名聲啊!宋仁宗雖是仁德之君,但畢竟也姓趙,一定是對武將忌憚不已的,最後狄青終於被貶,憂憤而卒!

不過歐陽修的做法也不厚道,後人評價:有宋一代,武臣寥寥,惟狄武襄立功廣南,稍有生色,仁宗置諸樞府,甚為駕馭得宜。乃歐陽公露章劾之,至恐其有他心,豈人臣為國愛惜人材之道?


李飛叨


一個人能寫一篇文章弄得天下皆知,那他也就水漲船高,名揚天下了。一提到歐陽修歐公,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的《醉翁亭記》,有些子個心急的,估計會失口說成《岳陽樓記》,反正都是給哪寫記,而且都是名揚天下,最主要的,當年上學的時候可沒少下功夫記這些東西,搖頭晃腦背得那個嗨呀,一邊背還一邊心裡犯滴咕,嗬,這老小子可真會寫,寫這文章賊他媽溜!

正因為《醉翁亭記》寫得極其成功,而且裡面用的生僻字詞與典故相對於其他古文要少得多,所以普及率就非常高,歐陽修也就名字插上了翅膀在宇宙中飛。其實坦白講,宋代的那一眾文人,只有蘇軾是名篇俯拾皆是,膾炙人口的佳作數不勝數,其他的大多憑藉一兩篇佳作而為人所熟知。很遺憾,歐陽修也屬於這一行列,除了《醉翁亭記》,我能想到的就是那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除此之外,就是他的一大堆頭銜,著名歷史學家,傑出的政治家,好像他的偉大也就止於此!

想想看,一千年前的文學盟主就混個這份,對呀,由此可見現在的文學宗師要是N年之後那指不走得跌多慘!沒關係,沒關係,幸虧現在傳媒發達,還能留下影像資料,至少後人可以觀瞻他們的形貌。而對於歐陽修,人們就只能猜和加上想象他的樣子,其實這更有利於美化作家的形象。否則的話,只會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當年那一眾文學青年圍繞在歐陽修身邊一定是一件非常盛大的場面,尤其是蘇大才子一出場,新盟主與老盟主握手相見的場面,那一定是充滿了溫暖的畫面,全場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大家都爭睹那令人難忘的時刻!四目相對,雙方都有難以言說的情感,這感人的場景,都刻在歷史的回憶裡。朋友們,不要客氣,讓我們愣慫愣慫地腦補那動人的場景吧,把我們的矯情一股腦全加進去,讓它閃出藝術般的光輝!

至於狄青的事,不太清楚!





騎驢去高考


宋仁宗在位時,有一位治軍嚴明、作戰英勇的驍將,名叫狄青,他常年率軍戍守邊塞,是北宋的國防中堅。狄青出身寒微,無任何背景,完全憑個人努力與出色戰功走上了將軍的位置,官至樞密使尊位。

史載,狄青籍貫山西汾州,自幼習武,膂力過人,武藝嫻熟,尤其是練就了一身騎射絕技。成年後,他來到宋都汴京(今開封)投軍,因技藝出眾,成了一名護衛宮廷的禁軍士卒。北宋實行偃武修文的國策,軍人地位低下,普通士兵投軍後都要在臉頰上刺字,俗稱“紋面”,就好像被流放的配軍、囚徒一樣,防止士卒開小差逃跑。後來大名鼎鼎的狄青,臉上自然也被刺上了那個被彼時人視為奇恥大辱的標記。

志存高遠

狄青這人頗有個性,對於臉上這道“幌子”,別人耿耿於懷,他卻不以為意,他有自己獨特的想法。

據記載,他到汴京參軍、在臉上刺字那天,碰巧正遇到新科狀元掛榜遊街,狀元郎披紅掛綠,騎著高頭大馬,張燈結綵、吹吹打打的隊伍跟著他招搖過市,從排隊紋面的新兵身邊經過。別的士兵都在哀嘆:都是職場新人,命運怎麼如此懸殊呢!?看人家狀元郎,春風得意馬蹄疾,再看看咱們,猶如被紋面的“賊配軍”,真乃天壤之別啊!狄青卻不以為然道:“今後怎樣還不一定呢,建立大功業,得看個人的才幹如何”。狄青這句話,成為眾人嘲笑他的佐證,但這句話卻成為他一生奮鬥的動力,若干年後,那一科狀元是誰早已不為人知,可狄青、“狄天使”的大名卻被鐫刻進青史中而永不磨滅。

一戰成名

施展才能的機會終於來了。李元昊建西夏國後,屢次出軍騷擾大宋邊境,燒殺搶掠,朝廷不得不派兵增援陝北邊塞州郡。狄青自告奮勇,隨部分精銳禁軍開赴延州(今延安),因他精於騎射,膽勇出眾,被任為指揮使,麾下有一支約五百人的精悍隊伍。

從繁華帝都開封來到荒寂苦寒的延州邊塞,很多禁軍將士都認為被變相流放,產生了畏難情緒。在與剽悍的夏軍接戰中,宋軍屢吃敗仗,將士們士氣低迷,畏敵如虎。狄青和他們不同,他認為盡情施展才華的機會終於到來了。

據記載,每次作戰,狄青總是披頭散髮,戴上一副熟銅面具,狀貌猙獰,青面獠牙,只露出一對炯炯有神的眼睛。他橫槍躍馬,身先士卒,衝入夏軍軍陣,橫擊豎刺,銳不可擋。

《宋史· 狄青傳》記載,狄青在延州戍邊四年,身歷大小二十五戰,八次負傷,卻從不退縮,仍堅持戰鬥。安遠之戰,一番激烈廝殺下來,狄青身負重傷,夏軍聒噪著大舉反撲,他咬牙掙扎著重上戰馬,率將士們一舉擊退敵軍。狄青作戰勇猛,渾不畏死,西夏士兵對戴面具打仗的他既敬且畏,稱其為“狄天使”。只要對面一出現狄青的身影,夏軍將士人人膽寒,瑟縮不前,避之唯恐不及。

人生開掛

狄青行伍出身,能善待士卒,平時對士兵噓寒問暖,打起仗來衝鋒在前,因此深受將士擁戴。他治軍嚴格,賞罰分明,在軍中威望甚高,能做到令出如山,令行禁止。

後來,韓琦、范仲淹到延州主持軍務。經略判官尹洙極力向范仲淹舉薦狄青。范仲淹與狄青一見如故,連連稱讚道:“真乃天生良將啊”!他見狄青文化不高,於是送他一套 《左氏春秋》,開導道:“成為名將不僅要驍勇善戰,還應通曉古今 ”。勸狄青認真讀書,以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

狄青感激范仲淹的知遇之恩,從此每當戎馬倥傯之餘他就捧書苦讀,不僅熟讀《左氏春秋》,而且把歷代名將的兵法都研究了一遍 。這些人的用兵特點、成敗得失,狄青都諳熟於胸,本來大字不識一個的他逐漸成為一位文武兼具、既能衝鋒陷陣又精通兵法的智將。一顆將星終於在西北邊境上空冉冉升起。

之後,狄青屢建奇功,積功被攫升至秦州經略招討副使,名聲大噪,連宋仁宗都耳聞他的大名。宋仁宗對這位從小兵到將軍的奇人大感興趣,於是特地召他進京,問他戍邊方略。狄青奉旨來到汴京(開封)時,恰逢夏軍大舉進犯渭州。仁宗命狄青繪製渭州地形圖,並制定退敵之策。狄青對西北邊地的山川地貌很熟悉,對敵我態勢亦瞭如指掌,又很精通兵法,他的分析和制定的作戰方案深得仁宗賞識。從此,哪裡有戰事,他就被朝廷調到哪裡,從陝西到甘肅,從河北到四川,他接連用兵,均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這位發於卒伍的大將終於被宋仁宗任為樞密副使(相當於今天的三軍副總司令),成為統領全國軍隊的副帥。

平儂智高

就在他剛當上樞密副使時,嶺南傳來了壯族豪酋儂智高舉兵叛亂、攻掠兩廣的緊急戰報。狄青毅然放棄京師的優裕生活,親自率大軍跋涉南下,準備平定儂智高叛亂。

宋仁宗打破慣例,在軍中不設監軍,不派文官牽制武官,由狄青統一指揮南伐宋軍。狄青從西北邊軍中選拔了一批精銳士卒充實力量;拒絕了京中的一些權貴子弟隨徵的請求,不使他們藉機混得一官半職;他否決了聯合交趾(今越南)軍隊共同平叛的提議,力主由宋軍單獨出征,杜絕了“請神容易送神難”的種種後遺症。他的這些措施,後來被證明是十分明智的決定。

1053年,狄青率軍千里南征,大軍風塵僕僕地來到嶺南賓州(今廣西賓陽)後,他立刻下令,宋軍駐嶺南各部均不得擅自出軍,先偃旗息鼓,養精蓄銳,待屢屢受挫的士氣恢復後才可談用兵之事。

可是,率軍駐防嶺南的宋將陳曙為了搶頭功,擅自率部出擊,在崑崙關被儂智高軍擊潰,陳曙領殘部狼狽而回。狄青為嚴肅軍紀,下令處決了陳曙等三十名負有直接責任的將領。一時間,原本屢戰屢敗、軍紀渙散的嶺南宋軍大為震動,軍事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

狄青對此變化了然於胸,卻並不急於出戰,他下令全軍休整十日,還放風說軍中糧草不濟,十日後還要徵集糧草。儂智高刺探到這一消息後,立刻放鬆了警惕。

正月十五日,儂智高以為宋軍乏糧,不會大舉進攻,於是在邕州(今南寧)張燈結綵,大擺筵席,準備歡度元宵節。可就在當天清晨,狄青突然下達了攻取崑崙關的命令。當夜,狄青身穿士兵衣甲, 率軍頂風冒雨抵近到崑崙關下。第二天,宋軍猛攻崑崙關,並一舉攻破之,隨後馬不停蹄地直撲智高老巢邕州。

正月十七,兩軍在邕州城外遭遇,短兵相接,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宋軍主力大多為西北邊軍,騎射皆精,兇悍善戰,騎兵在歸仁鋪一帶左右穿插、迂迴,包圍了以步卒為主的儂智高軍。 儂智高見大勢已去,只得棄城而逃,後輾轉逃到大理國,卻被大理國王殺死,並傳首汴京。

功高遭忌

狄青率大軍班師回朝,路經桂州(今桂林)時曾勒石記功,其碑至今猶存。狄青平定儂智高後,榮升樞密使(相當於國防部長,三軍總司令),成為有宋一代唯一從士兵憑戰功爬升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的將領。飛黃騰達、位高權重後,他的臉頰上還留有當初黥刻的士兵印記。有人勸他設法用藥將這不雅印痕抹去,他卻說:“留著也好,它能讓士卒們都明白,地位低賤不要緊,要緊的是不自暴自棄,努力奮鬥,能建功立業,就能成為人上之人” 。

正因為狄青用自己的特殊經歷,向只重門第出身的封建官制發起了一次有效的挑戰,撕開了森嚴封建門閥制的一道小小的缺口。但身為職業軍人的他還是遭到了封建士大夫們的暗算,無數明槍暗箭從四面八方向他襲來。

翰林大學士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乃“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參與過范仲淹推行的慶曆新政。令人驚訝的是,誣陷、迫害狄青的主要人物正是這位才高八斗的歐陽大學士。

將星隕落

《宋史·歐陽修傳》記載:“狄青為樞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訛言藉藉。(歐陽)修請出之於外,以保其中。遂罷知陳州 ”。話雖寥寥幾句,但已明確直指大儒歐陽修參劾、誣陷狄青,致使狄青被罷黜樞密使一職,外放陳州 。

狄青被晉升為樞密使後,歐陽修等別有用心的官僚不斷中傷他 ,甚至用心險惡的提醒宋仁宗警惕,不能讓狄青擁兵自重,成為周世宗麾下的趙匡胤,最終尾大不掉,代周建宋。宋仁宗出於自己的根本利益,竟然解除了狄青的樞密使職務,讓他去河南陳州任太守 。

史載,狄青在陳州抑鬱寡歡,還很擔心自己繼續遭到更嚴厲的攻訐與構陷,終日惶恐不安,不到半年就病死了。一代將星過早的隕落了。

名士汙點

歐陽修雖也是一代文曲星,但卻沒有范仲淹那樣的愛才之心與寬廣胸襟。

歐陽修基於宋朝偃武修文的國策,嫉妒狄青所立下的不朽戰功,尤其嫉恨狄青執掌軍事大權(樞密使)的威名與權勢,於是屢次向仁宗奏劾狄青有謀反篡位的野心,以“為國家消弭未萌之患”的冠冕之詞請求罷免狄青之職,最終如願以償,結果卻加快了軍事羸弱的北宋走向“靖康之恥”的步伐,後汴京被金軍攻破,徽、欽二帝被擄走,北宋滅亡。

但與南宋陷害岳飛的秦檜不同,誣陷狄青並間接逼死他的歐陽修並未留下千古罵名,主要原因是他認為狄青掌管了國家的軍事大權,瞭解、熟悉許多軍事機密,且屢立戰功,在軍中威望甚高,深受將士擁戴,因此必會擁兵自重並生出篡位野心的。因此歐陽修誣陷狄青的目的是“為國家消未萌之患”,而不是出於個人恩怨,況且狄青也未被他直接誅戮,而是遭貶職後抑鬱而終的,不像岳飛那樣直接被秦檜毒死在風波亭上,因此歐陽修迫害狄青只是名人的汙點,和北宋重文輕武的國情有關,算不得大奸大惡之人,加上其出眾的文學天賦,所以沒有像秦檜那樣被千夫所指,遭萬眾唾罵 ,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鐵馬冰河wu


歐陽修和狄青所處的時代應該是宋朝最好的時代,因為這個時期,正是宋仁宗當政,宋仁宗被史家讚譽為史上最為仁慈和清明的皇帝,甚至有被稱為千古一帝,乾隆最為佩服的皇帝也是宋仁宗。可即便是在宋仁宗這位極英明的君主治下的時期,也會出現狄青這樣一代名將抑鬱而死的事件,這不得不讓人扼腕嘆息。

一代名臣歐陽修可不是一代奸佞秦檜所能比的

振興朝政,力圖改革 歐陽修是仁宗天聖八年的進士,因其鋒芒過於逼人,眾考官欲挫其銳氣,以促其成才。而故意讓他落選狀元,讓他中了第十四名,位列二甲進士及第。

步入仕途的歐陽修很快就洞察到朝政弊端導致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冗官冗員現象嚴重,他和范仲淹便著手積極推行革新,他們推行的綱領遭到了保守派的嚴厲打擊,便都被貶謫出京,范仲淹被貶謫到饒州,而歐陽修被貶謫到夷陵(今湖弱宜蛙)當縣令。

雖然仕途遭受打擊,但並沒有磨滅歐陽修改革吏政的心。這時期的宋廷內憂外患嚴重,內部冗官冗員龐大,養的兵士眾多,國家財政日漸枯竭,恩蔭選官又造成許多官員才不配位,力事效率低下,政績乏善可陳,土地兼併嚴重,造成許多農民無地可耕,多地出現農民起義。而外部環境,西夏的李元昊稱帝,屢屢率兵犯邊,宋朝的幾次出兵又失利,接連損兵折將。而澶淵之盟後消停的契丹這時也開始蠢蠢欲動,要求宋廷割讓關南之地。

眼見朝廷面對諸多不利,1043年,歐陽修又積極和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曆新政”,針對朝廷的吏治、軍事、貢舉法等提出改革主張。

因這些改革觸犯了守舊派的利益,改革派們還被守舊派扣上了朋黨的帽子,歐陽修還為此寫了著名的《朋黨論》一文進呈仁宗,進行自辯和對守舊派進行駁斥,慶曆新政很快就夭折了,這些勵精圖治的改革派們紛紛遭到貶謫。歐陽修也不例外,被貶知滁州。在滁州時,他寫下了著名的《醉翁亭記》。

此時作為諫官的歐陽修敢於秉公直言,行事光明。

《宋史歐陽修傳》:修論事切直,人視之如仇,帝獨獎其敢言,面賜立品服。顧侍臣曰:"如歐陽修者,何處得來?"

宋仁宗很是褒獎歐陽修的為人品性。

為官清明,勤心為民 歐陽修的仕途是幾經沉浮,被貶謫了好幾次,但他沒有忘卻為國為民的初心。雖為一文臣,卻並不是只知舞文弄墨的迂腐文人,在守士衛疆上也極有見地,他出使河東時,力阻當地因後勤保障不便的問題而想要放棄對西夏的戰略要地麟州,施以分兵多點駐紮黃河各堡寨的方法來減輕麟州的後勤壓力,使麟州得以保全。也保得了一方平安,免遭西夏的兵患。還積極鼓勵農民屯田開墾荒地,使得河東地區得到了很好的治理。歐陽修幾次被貶出京,在任地方官時都能積極施政為民,體恤民間疾苦。

薦賢舉明,寬仁厚義 歐陽修在主政禮部時,對有才之士的舉薦是不遺餘力,像蘇軾、蘇轍、曾鞏等入選唐宋八大家的文壇巨匠都曾受過歐陽修的惠薦,還有張載、程顥、呂大鈞等曠世大儒能夠被世人所熟識,也是與歐陽修的提攜分不開的。歐陽修以高風亮節來嚴格要求自己,雖因多次遭到政敵的汙衊,卻仍不改自己的為人之道,身居高位,仍堅守大節,保持著很高的道德修養和人格魅力。

歐陽修如此一個德藝雙馨為國為民的的政治大家,為何會上疏彈劾狄青這樣一位同樣為國為民出生入死的忠臣良將呢?

北宋中期第一名將,狄青可謂戰功赫赫,守戍西陲時,與西夏大小戰役打了二十五場,中箭達八次之多,他的驍勇威震西夏,即便是西夏的開國之帝李元昊也畏於狄青而不敢再行犯宋之舉。狄青的能征善戰深得范仲淹賞識,並孝他讀《左氏春秋》,可以說,狄青也是一代名臣范仲淹的門生了。

有了狄青鎮守西陲,李元昊也只得向宋稱臣,狄青因戰功,升任為樞密院副使。這時西南又出現儂智高的叛亂,宋軍連戰連敗,不少土地被叛軍所佔,叛軍的危害越來越大,宋仁宗只得派狄青出征,狄青率軍很快就平定了儂智高的叛亂,憑平叛之功,又升任為樞密院使,從副職成為正職。宋仁宗很是喜愛狄青,對他寵幸有加。

文官的劣根性 由於狄青從一介普通士卒憑著驍勇善戰,一步步的升至全國的最高軍事長官。成為與文官們級別最高的丞相平起平坐,這讓文臣們心生顧忌和嫉妒,再加之宋仁宗對狄青的恩寵,讓文官們更是憤恨。

宋制重文抑武 在宋朝建國初期還好點,文武基本還能平起平坐,到了中後期,武將的地位就一落千丈,被文官們所輕視。即便是狄青這樣位極人臣的樞密院使一樣讓人輕視。

一次,狄青的部下焦用犯了錯被韓琦下令抓捕,狄青便向韓琦求情,“焦用是個作戰勇敢的好男兒,為了保家為國曾出生入死”。韓琦聞言譏笑道,“區區一介武夫算什麼好男兒,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名者才是好男兒。”最後還是殺了焦用。韓琦這時是丞相,狄青作為樞密院使和他是平級,即使如此,韓琦也不給狄青一點情面。

打倒狄青就是打倒武將集團 狄青的成功成為了武將們人生奮鬥的旗幟,作為文武不共立的原則,打倒狄青無疑就是打壓武將集團有力武器。文官們便紛紛造謠,各種汙衊潑向了狄青,但宋仁宗仍對狄青深信不疑。這時,黃河氾濫,京城也發了大水,文官又說因狄青家的狗生角異象造成的,這時就不乏名臣們都捋袖子上場了,被稱為名相的文彥博就是跳得最歡的一個。

宋仁宗仍然死保狄青,對文彥博說:“狄青是忠臣”,文彥博回道:“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宋仁宗頓時無言。這時的宋仁宗有些架不住一群文臣的洶洶氣勢。而歐陽修也出手了,在他的《上仁宗乞罷狄青樞密之任》、《上仁宗論水災》及《上仁宗論水災》中,接連提出了要求罷免狄青。外放到地方上。最終,宋仁宗向文官們屈服了,狄青被免去了樞密院使,貶謫到陳州擔任知州。

遭受不公待遇的狄青,便從此鬱鬱寡歡,久鬱成疾,以致嘴上生毒瘡,不久就病死。

歐陽修與秦檜之別

作為一代名臣素有雅量的歐陽修上書彈劾狄青,歸根結帝不是個人私怨,主要還是想著以打壓狄青來壓制武將集團,免得武將們從此飛揚跋扈,禍亂朝綱和社稷。作為有時代侷限性的人,在歐陽修自己看來,他要求罷免狄青,是為國為民一心為公。何況,他的本意也並不是要狄青死,只是把狄青外貶為官。沒想到狄青外貶才一年就鬱鬱而終,對於歐陽修來說,也是應了“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歐陽修彈劾狄青和秦檜陷害岳飛是兩種性質,兩人的出發點是完全不同的,岳飛之死,趙構是主謀,秦檜是臺前張羅的人,而秦檜也並不是為國著想,更多是出於私利。所以,狄青之死對歐陽修的名聲並沒有多少受損。而秦檜為相以來,結黨營私,排除異己、禍亂朝綱,損國害民,還謀殺忠臣良將,自然遭受世人唾罵,遺臭萬年。


飛越滄海新史觀


因為狄青已經木秀於林了,宋朝對於軍事威高太高的人,是極度防備的,是不惜一切代價要抹殺的,想想岳飛就明白了。

狄青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都有著不錯的待遇,應該說,是被保護的很好,算是安全落地了!

狄青的憂鬱,應該不是因為歐陽修彈劾他,而是對北宋的軍事氛圍絕望了


劉文98


答:誰說沒人像罵秦檜那樣罵歐陽修?

有人罵了,只不過聲音太小,沒什麼人關注罷了。

而且,拿歐陽修和秦檜相提並論,可能得不到人們的認同,基本上是誰罵誰遭到鄙視。

事實上,更多人的認為歐陽修不但沒害狄青,還在用心呵護狄青。

下面就這兩種人談一談。

像罵秦檜一樣罵歐陽修陷害狄青的代表人物是清人昭槤。

昭槤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七世孫,著有《嘯亭雜錄》一書。

書中說:歐陽修一連串彈劾狄青,說狄青有異心,他這種行為,哪裡是人臣為國愛惜人才的做法?他這麼做,最終使狄青以憂憤而卒。這之後,奸賊秦檜得以誣陷嶽武穆,就是沿襲了歐陽修的路數。

稱讚歐陽修沒有陷害狄青,反而還在用心呵護狄青的權威著作,是《宋史》。

《宋史.歐陽修傳》說:歐陽修奏請皇上貶黜狄青,目的是“以保其終”。

《續資治通鑑》也持同樣看法,說:歐陽修乞求皇上罷免狄青的樞密使之職,貶到陳州任州判,既是想保全狄青,也是為國家消除未萌之患。

那麼,歐陽修到底是陷害狄青呢?還是在保全狄青呢?我們來看具體經過。

話說,狄青是武將出身,卻出任了樞密使之職,這是“重文輕武”的宋朝之前所沒有的。

歐陽修在著《新五代史》過程中,通過對朱溫、李嗣源、石敬瑭、劉知遠、郭威以及趙匡胤等武將坐大,進而攝取國家政權的史例研究,深感武將官職過大,會對國家形成威脅。於是積極要求罷免狄青的樞密使之職,連接上了《論狄青札子》和《論水災疏》、《論水災疏災之二》等奏章,一意要彈劾狄青下臺。

雖然明人茅坤評《論狄青札子》時,稱讚歐陽修這是“迴護狄公”,但現在我們稍加閱讀,就不難發現,通篇都是極盡汙衊陷害之詞,文意直指狄青有篡位野心。

也正是這樣,宋仁宗迅速罷免了狄青樞密使之職,將之貶到陳州任州判。

狄青因此鬱鬱而終。

瞭解過整件事的經過,歐陽修是“愛”還是“害”狄青,相信看官已經心中有數。

歐陽修沒有淪落到秦檜那種處處被人唾罵的境地,一來他和狄青沒有私人恩怨;二來他也沒有非置狄青於死地不可的決心,他只是想削減狄青的權勢,不讓國家出現“政變”、“軍變”的惡果;三來狄青是鬱鬱而終,並沒有像岳飛父子那樣,被押解上刑場,刀光血影,朝野震懾。


覃仕勇說史


元祐元年,發了大水。歐陽修依照漢儒天人合一的理論寫了兩份奏摺,分析了水災的原因。

第一個,皇帝不立太子;第二個,是朝廷缺乏賢能的人;第三個,你應該罷免一個人的官職,就是當時的樞密使狄青。


皇帝沒有回應罷免狄青的事,歐陽修又繼續上書要求罷免狄青,後來狄青就被罷免,鬱鬱而終!


狄青出身低薇,在軍中憑著戰功一步一步做到樞密使,但宋朝因趙匡胤武將政變奪得皇位,所以一直提防武將造返,重用文官,狄青作為武將身居高位,成了文官集團的眼中釘,文官集團的同僚覺得狄青是叫化子登了大雅之堂,跟他們平起平座羞辱了他們,欲除之而後快!這就是儒家教化下尊卑制度產出的虛偽勢利文人的禍害!由於當時國家相對安定,武人作為用還不太突出,所以沒有人為狄青喊冤和著書立傳!


中學時讀《醉翁亭記》,剛被貶官的歐陽修修文中時時自謂太守,就感覺歐陽修的口氣是高高在上的!無故構陷狄青,是為皇家衛道者而拆國之棟樑,非出於憂國為民之考!宋朝武將政治地位低,但當時宋朝周圍強敵環伺,而歐陽修卻比皇帝還著急,忌妒武人得了高位,急著為皇家衛道,不思天下長久,鼠目寸光!無故抨擊同僚,自以為是,自以為能,沽名釣譽,言論雖大,其行則未做出任何利國利民之壯舉!反而構陷忠良,誤國誤民!歐陽修雖有文才,最終只不過是營營苟苟之人!文學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住很崇高,但我們要正確看待文人!

記住我們人民的大英雄狄青!


蘭影竹風


說到底,民間沒有狄青全傳或者說是專門有人去稱頌狄青,因為狄青是奴隸出生,比普通百姓的地位更低,但就是這麼一個低賤而又卑微的人最後確實現大逆轉,老百姓什麼心態?嫉妒恨,憑什麼他們出生比狄青高貴,可自己最後依然是貧民,沒有出頭之日,這是老百姓的通病,見不得不如自己的人過的比自己好。而岳飛普通百姓出生,代表的是老百姓的臉,所以岳飛被害所有人只看到岳飛的死,確沒有一個人看到岳飛抗旨不遵的事實,岳飛就是老百姓的代言人人,一個貧民勵志的過程,所以就有了民間各種稱頌岳飛的版本。回頭看看,北宋開國四大家族,除了呼延家被害,民間有傳頌之外,高家有幾個人知道?四代七帥,出了三十多位將領和一名女將,七人被封為國公,可以說北宋前期都靠高家維護國家安定,百姓安穩的生活,但為什麼民間不傳頌?就因為高家起點高,還是皇親國戚,出生比百姓好,確能夠善終,不像呼延家滅門,所以百姓認為高家是應該那樣。中國許多老百姓的毛病就是,你出生比我低,憑什麼最後過的比我好,社會地位比我高,能睜眼說瞎話就睜眼說瞎話,能背後汙衊就汙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