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行客地圖帝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1870.8.22),江寧城中發生了一起震驚朝野的命案。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張文祥刺殺,第二天身亡。
總督被刺殺,可以說是清朝二百年來未有的奇事。這場刺殺俗稱“刺馬案”,後來被拍成電影《投名狀》。
更離奇的是刺殺的過程,一個走卒跑到總督校場刺殺了總督。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兩江總督馬新貽在校場檢閱軍隊操練。在馬新貽即將回府的時候,突然有一個清兵快步走到總督面前,向總督請安。突然,這個清兵拔出短刀猛刺總督。然後這個刺客並沒有逃走,而是束手就擒。
在當時,這場離奇的刺馬案可以說是震動天下。朝廷對此非常重視,派出了魁玉、張之萬、曾國藩、鄭敦謹四位重臣參與審案。
在他們審問四個月後,最終初審的真相是這樣的:
張文祥的老婆改嫁給了吳炳燮,為此張文祥內心不滿。於是張文祥便向兩江總督馬新貽狀告吳炳燮霸佔自己的妻子。馬新貽認為張文祥的老婆是自願改嫁的,所以張文祥告狀失敗。張文祥懷恨在心,於是就刺殺了馬新貽。
首先來看看馬新貽這個人。馬新貽是科舉出身,二十六歲中舉人,二十七歲以第二十三名的好成績成為進士。之後,他前往安徽做知縣,開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當時正是太平軍崛起的時候,馬新貽因為平叛有功,短短的三、四年時間,迅速由知縣成為按察使。
不過正當馬新貽得意之時,陳玉成進攻廬州,馬新貽在慌亂中弄丟了自己的印信,因而受到革職留任的處分。
儘管如此,馬新貽還是平步青雲,四十七歲成為兩江總督,兼任南洋通商大臣,成為當時最年輕的總督。
馬新貽為什麼能夠成為兩江總督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朝廷希望削弱曾國藩的湘軍。馬新貽和湘軍有一定的關係,但是並非出身湘軍,所以這是朝廷削弱地方勢力的折中之舉。
馬新貽上任以後,就開始恢復綠營,目的就是為了加強朝廷對地方的控制。為此,馬新貽特地招募了自己的三千舊部,放到南京操練。
對於湘軍中那些鬧事的人,馬新貽是嚴厲鎮壓的。甚至他還要求全面清理兩江地區軍隊將領和地方官員在鎮壓太平天國時期的貪汙行為。
為此,馬新貽還指責曾國藩,“雖有清理之名,總無結算之日”。很明顯,馬新貽這些舉動都是為了針對湘軍。
因為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湘軍的勢力在地方上有著廣泛的影響,朝廷是希望收回自己失去的權力。可以說馬新貽這些做法極大的損害了湘軍在兩江的利益。
這才是馬新貽被刺殺的真正原因,張文祥背後肯定是有主使的。馬新貽被刺,可以說是晚期一件非常重要的案件。它反映了太平天國之後,清政府和地方勢力爭鬥的情況。
從馬新貽被刺後的案件的審理結果可以看出,清政府當時想回收地方權力是失敗的。這也是為什麼日後軍閥林立的一個重要原因。
歷史是什麼
1868年八月,馬新貽調任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朝廷一品大員,需要到北京想慈禧述職,馬新貽曾先後十餘次被召見,最後一次是慈禧太后在養心殿住處召見。當馬新貽建面見慈禧之後“大汗淋漓,朝服浸溼,驚恐萬狀”。這讓人很意外,朝廷一品大員見太后,難道會如此緊張。
馬新貽面見慈禧之後,整個人都變了,在上任兩江總督前他還對他兄長說:“我此去吉凶難料,萬一有不測,千萬不要到京告狀,要忍氣吞聲,方能自保”。為何一位朝廷的一品大員,會擔心自己的遇到不測,結合之前面見慈禧的情況,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慈禧在面見馬新貽的時候交代馬新貽一些密令,且事關重大,極為兇險。
慈禧會將什麼密令交給這位新上任的兩江總督呢?那一定是慈禧最關心的事情,而慈禧現在最關心的事情就是天平天國的財富去向。
1864年8月,太平天國首都天京被湘軍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貴福被俘,但是太平天國的財富卻下落不明,清政府令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查報太平天國留下的金銀財寶,曾國藩上奏說,破天京時,天王府一場大火燒得片瓦無存,沒有留下什麼財寶。
對此清廷心存疑慮,很想查清,又不敢得罪湘軍集團,處於兩難境地,此番馬新貽做為兩江總督上升,極有可能受了慈禧調查天平天國財富取向的密令,由於此項調查必定會侵犯湘軍的利益,而湘軍在兩江地區又勢力龐大,侵犯他們的利益風險太大,所以馬新貽才會說吉凶難料。
馬新貽擔任兩江總督有做了什麼事情呢?
第一件事是處理匪患。馬新貽上任之後覺得治下的兵力太弱了,於是選出的二千五百人編為五營,令總兵劉啟發率領搜查捉拿犯法者,犯法者由此而減少,盜賊也減少了很多。
第二件事是安慶教案。法國傳教士曾因低價強買民房改建教堂而為安慶民眾所痛恨,後來群眾和文武考生憤起搗毀了英、法教士住所。最後馬新貽查辦作案的罪犯,並且承認英法傳教士們“有權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嚴斥安慶、建德的鬧事者,事態得意平定。
第三件是是裁撤湘軍。馬新貽其間大裁軍,湘軍被迫裁軍數萬,裁下的湘軍官兵並未回湘,原在湘軍中“哥老會”大行,裁下後就變成了地方上的黑勢力,與湘軍、官府勾結,無惡不作,給社會帶來不穩。馬新貽鎮壓了一批地方黑勢力,打擊了湘軍的“地方別動隊”。
馬新貽任兩江總督兩年,幹了許多實事。其中還有鹽稅改革、河工管理等多項政績,但是沒有相關的記載是說馬新貽如何查的案,有無調查太平天國財富去向的活動。但是既讓是慈禧的密令,馬新貽自然不能明目張膽的調查。
1870年8月22日,馬新貽例行閱軍,在督府右箭道檢閱射箭。閱畢,走側門步行回督府。刺客張汶祥從旁邊突然衝出,直撲馬新貽,馬新貽右脅中刀,即倒下,被迅速抬入督府,次日傷重不治。
隨著馬新貽被刺殺,太平天國的財富也就不了了之,刺殺馬新貽的兇手張汶祥也是被殺頭,但是幕後的黑手卻永遠是一個迷。不過可以推測大概率是湘軍指使,至於馬新貽在去世之前查到了多少有關湘軍貪墨太平天國財富的事情也就不得而知了,但是馬新貽知道的內容一定對湘軍有足夠大的威脅,這才迫使湘軍殺人滅口。
帝國烽火
馬新貽在被刺殺前抓捕爭風吃醋案的湘軍系統出身、江蘇巡撫丁日昌兒子丁慧衛
刺馬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刺馬案之所以是疑案,並非案情複雜,而是因為曾國藩等湘軍系統不願深查,以拖延對抗慈禧太后的嚴查。
刺馬案之所以成為疑案,最關鍵的原因是刺客張汶祥只肯對曾國藩招供但曾國藩不肯深查。
馬新貽和翁同書、袁甲三(袁世凱從叔祖父)關係很深
1、馬新貽是山東菏澤縣人,回族穆斯林;
2、1847年三甲六名進士出身,分配到安徽做知縣;
3、1856年,升任安徽安慶府知府;
4、1857年,改任安徽廬州府知府;
5、1859年升任安徽按察使,後因母親去世丁憂,被安徽巡撫翁同書要求留任——即奪丁憂;
6、1860年,欽差大臣袁甲三要求復馬新貽官職;
7、1861年,以廬州府知府、候補道員身份在袁甲三軍營調遣,一直到1863年升任安徽布政使;
8、1864年9月,任浙江巡撫;
9、1868年1月12日,升任閩浙總督,不久改任兩江總督——剛升任總督幾個月就改任僅次於直隸總督的兩江總督,兼辦理通商事務大臣,可以看出慈禧太后對馬新貽另用深意。
10、1870年被刺殺。
翁同書、袁甲三二人先後在馬新貽丁母憂、丁父憂時兩次要求留任馬新貽;而袁甲三又因為曾國藩彈劾翁同書而被迫辭去欽差大臣職務。由此可見三人關係非常深厚。馬新貽被刺殺後,作為馬新貽下屬、袁世凱養父袁保慶是力主嚴查的人。
馬新貽治理能力卓越 若不死鐵定成為名臣
1、1853年,馬新貽跟隨湘軍系統的胡林翼和天平天國作戰;1855年,攻克瀘州;1857年,攻克舒城;1862年,攻克瀘州;和署理安徽巡撫唐訓方防守蒙城時,多次破敵;
2、1864-1868年四年任職浙江巡撫,治理浙江,到任即要求減免浙江賦稅;1865年要求減免杭州、嘉興、湖州、金華等府錢糧,有刻立石碑永遠禁止漕運多項收費瞑目,修築海寧石塘、紹興東塘,疏浚三江口;要求裁撤宿遷旱關、蔣壩兩次稅收關口;
3、治理匪患尤其得力:岐海盜賊、南田海盜、嘉湖槍船、山東江蘇交界處高歸匪盜等都是被馬新貽所肅清;
整肅台州民眾械鬥風氣;
親自在江寧訓練2500人親軍作為剿匪主力——這是馬新貽改任兩江總督時開始做的;
4、馬新貽從任職知縣開始考核就很優異:
“道光二十七年進士,安徽即用知縣,除建平,署合肥,以勤明稱。”
“積功累擢知府,賜花翎,補廬州。”
——以戰功升任知府
“新貽官安徽、浙江皆得民心,治兩江繼曾國藩後,長於綜核,鎮定不擾。江寧、安慶、杭州、海塘並建專祠。”
——幹多幾年,兩江鐵定不是湘軍地盤!
“馬新貽、李宗羲皆以循吏贊畫軍事,擢任大藩,治績卓著。”
刺馬案各方反應
1、慈禧太后震驚:
“上震悼,賜卹,贈太子太保,予騎都尉兼雲騎尉世職,諡端愍。命魁玉署總督,嚴鞫汶祥”
2、刺客張汶祥束手就擒(沒想過逃跑),在獄中透露刺殺原因是因為馬新貽“不仁不義”,隨後就指明均是湖南人的曾國藩、刑部尚書鄭敦謹來審理才說出實情;
3、張之萬主審時,以“案情重大,不便徒事刑求。償未正典刑而瘐死,誰負其咎”為由,拒絕袁保慶要求刑訊逼供的要求,只審出一個參與太平天國、海盜的小卒洩憤刺殺的案情
如果張汶祥是洩憤報仇而刺殺,在兒子還活著的情況下,為什麼不試圖逃走,而是束手就擒?這不符合復仇刺殺的行為模式!更像是死士行為。
其次,如果是太平天國士卒,為什麼要指定湖南人審理(曾國藩、刑部尚書鄭敦謹)——太平天國士卒應該對滅太平天國的曾國藩無好感才對。
第三,刺客是7月26日混進馬新貽護衛隊伍,裝作投書而刺殺馬新貽。一個普通的太平天國士卒、海盜如何能夠在當天混進護衛隊伍並當日刺殺?
沒有一個刺客在沒有內奸引導下能夠在當日混入護衛隊當日刺殺的可能性——古今中外絕對沒有!
4、慈禧太后派遣曾國藩、鄭敦謹嚴查,但事情是:曾國藩開始稱病拖延不去,到了江寧整日看小說,不審案,等鄭敦謹;鄭敦謹到了,曾國藩才開始審案,但鄭敦謹連審14日,案情絲毫沒有突破,只得按照張之萬所審案情結案。
此案結束後,鄭敦謹沒有回京覆命就立即辭官,時人認為鄭敦謹是過不了自己的心理關——無法面對自己鐵面無私的官聲:
“鄭敦謹尤易攵歷有名績。江寧之獄,論者多謂未盡得其情,敦謹未覆命,遽解官以去,其亦有所未慊於衷歟?”
雖然查無實據,但真相絕非張之萬所審的案情——這就是主審官鄭敦謹以辭官所表達的心聲!
慈禧太后和曾國藩曾經有過一次意義深長的對話:
“慈禧曾問曾國藩:“此案豈不甚怪?”曾國藩答:“的確怪。””
似乎是:
慈禧:刺馬案是你們湘軍乾的?
曾國藩:可能是。
刺馬案真相
刺客張汶祥剛開始在獄中所說的“不仁不義”才是關鍵線索。
馬新貽和湘軍系統有兩次交際:1853年時跟隨湘軍人物胡林翼和太平軍作戰、1870年抓捕湘軍巡撫丁日昌兒子。除此之外,馬新貽和湘軍系統對手翁同書、袁甲三關係深厚。
和湘軍系統有交情,但又和湘軍系統對手交情深厚,這才是刺馬案中馬新貽的角色設定。
1868年,馬新貽又浙江巡撫按常規升任閩浙總督,但不久就改任管理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兩江總督——這片湘軍長期和太平軍作戰的地方。突然的改任,顯然帶著重大任務,並非一般性的改任。慈禧太后讓馬新貽秘密調查曾國藩等湘軍是否貪汙太平天國庫銀的說法,很可能是馬新貽被突然改任的原因。
和湘軍系統有交情的馬新貽秘密查找湘軍系統的罪證,這就是刺客張汶祥口中的“不仁不義”,是對昔日兄弟的背叛!
慈禧太后、袁保慶要求嚴查;刺客刺殺成功後一心求死;曾國藩慢悠悠的查案;鄭敦謹直接辭官表示抗議,這些都是刺馬案的不同利益方的表態。
綜述
馬新貽被刺殺的刺馬案,是慈禧太后和湘軍系統的一次較量。慈禧太后的失敗,標誌著滿清失去了東南地方政權的控制。
馬新貽的死,不僅僅是讓大清死去了一個良治的能臣,更是讓甕同書弟弟翁同龢在得到光緒帝重用時失去具有軍功、治理能力的得力幫手。
一個從基層做起、具有軍功、良好治理能力的大臣,對於親政初期的光緒帝是多麼的緊缺。翁同龢等人一無基層經歷、二無軍功,馬新貽是對他們的巨大補充。
或者,馬新貽的活著,對於甲午戰爭的發生和結局有更好的發展。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色字頭上一把刀,驚動慈禧,轟動大清的奇案當然離不開女人,但豔情故事背後,又有什麼秘密呢?
突然被被刺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馬新貽檢閱完新兵射擊,像往常一樣步行回官署,突然聽到有人喊冤,於是停下腳步,還沒來得及問話,喊冤人突然拔出匕首,一刀刺入馬新貽的右肋。
刺殺者叫張汶祥,刺殺馬新貽成功後,沒有逃跑,他高喊:“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我張文祥一人做事一人當。”1871年10月,張汶祥被剖腹挖心,祭奠馬新貽。
慈禧太后聽到此事非常震驚,封疆大吏被人輕易殺死,她怕兩江出現動亂,就立刻前任曾國藩再任了兩江總督。
刺客供認因老婆出軌“刺馬”
張汶祥交代,殺人是因為他老婆出軌當官的不管。張汶祥當過4年太平軍,太平軍失敗後,歡歡喜喜回到家鄉寧波,迎接他的卻是晴天霹靂:老婆帶著錢財跟一個叫吳炳燮的跑了!他接受不了這個事實,於是到衙門告狀,正好碰到時任浙江巡撫的馬新貽的轎子,於是攔轎子喊冤,結果被一頓鞭子打跑,沒狀沒造成。 他只好到寧波府擊鼓鳴冤,最終要回了老婆,但是錢財沒要回來,一口氣咽不下,逼老婆吞煙自盡。他覺得錢財要不回事是馬新貽不不聞不問的原因。
這個理由很不充分,但卻是當年的判決書,現在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馬新貽騙奸二哥老婆
如此大的案件,如此簡單的理由,大家覺得裡面有貓膩,於是有了一個嬌妻被辱、兄弟反目、刺殺復仇的精彩故事。 這個故事記錄在《清稗類抄》裡。
馬新貽早年在合肥辦團練,曾被捻軍頭目張汶祥俘虜。張汶祥想借馬新貽投清,沒有殺他,同好友曹二虎一起和馬新貽結為異姓兄弟,認馬新貽為大哥。馬新貽就把張汶祥的部隊收編為山字營。張汶祥、曹二虎作戰勇猛,並屢立戰功,馬新貽很快就升遷到了安徽布政使。
作戰間歇,曹二虎把年輕美貌妻子接到軍營,馬新貽一見傾心,沒想到五大三粗的曹二虎竟然有美若天仙的媳婦,真是暴殄天物。便故意支走曹二虎,將他的妻子騙奸,佔為己有。事成之後,馬新貽知道曹二虎性情暴烈,怕他怕尋仇,就給安了個"通捻"罪砍頭示眾。 張汶祥知道內情後,逃出軍營,覺得對不起他死去的兄弟曹二虎,於是尋找機會為二哥報仇。馬新貽當上兩江總督後,放鬆了警惕,於是武藝高強的張汶祥假裝百姓喊冤,將馬新貽一刀斃命。
這個故事為何如此眼熟?其實大家熟悉的影視作品《投名狀》《刺馬》都是以這個故事為藍本。
豔情故事是為了掩蓋真相
豔情故事確實精彩,但卻打消不了人們心中的疑問,為何張汶祥刺殺馬新貽後不逃跑,卻高喊:“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張文祥一人做事一人當。”這分明是話裡有話,於是大家想到了湘軍,想到了曾國藩。
兩江總督的位置原來是曾國藩的。曾國藩率領湘軍鎮壓太平天國,浴血奮戰,拚下了這個兩江總督的寶位。後來曾國藩功高蓋主,又是漢人,湘軍勇猛善戰,慈禧太后怕他權高位重日後謀反,恰在此時,又有人汙告曾國藩私藏太平天國的寶藏,於是慈禧太后就把曾國藩調走,讓馬新貽接替接替兩江總督。對於這個事情,曾國藩不敢有太多的想法,但是他的弟弟曾國荃咽不下這口氣,很多湘軍將士也咽不下這口氣。湘軍勇士張汶祥找到曾國荃,願意效仿古人,刺殺馬新貽。
刺馬成功事,張汶祥就喊出了:“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向曾國藩及湘軍表達必死的決心。
雖然張汶祥案審理中隻字未提曾國藩,估計慈禧太后也覺察到其中奧妙,為了穩住強大湘軍,再次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也不再深查,此案成了大清第一奇案。
聾王異史
馬新貽被刺的過程很簡單。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1870年),兩江總督馬新貽在校閱士兵操練後,步行回官署。剛剛走到衙門門口,有一個叫張汶祥突然從路邊衝出,抽刀刺中馬新貽的腋下,次日,馬新貽因傷重不治身亡。
事後朝廷懷疑有幕後主使,便命護督將軍魁玉嚴審張汶祥,但張汶祥反覆翻供,始終沒有合理的說辭。魁玉審不出結果,再加上當時流言四起,對朝廷極為不利。為了儘快平息非議,清廷便只將張汶祥及其兒子凌遲處死,而追查其幕後主使一事,則不了了之。
那麼,張汶祥為什麼要刺殺馬新貽呢?由於馬新貽的仇人很多,想殺他的人也很多。因而他在被張汶祥刺殺後,官方或民間起碼有六種關於他被刺原因的說辭。
一、馬新貽殺友奪妻
此說法源於民間傳言。電影《投名狀》便是基於此種說法改編的。
民間傳言,馬新貽鎮壓太平天國期間,在廬州兵敗遭擒。當時張汶祥雖是叛軍,但久懷投誠之志,馬新貽見張汶祥想改投朝廷,便讓他居中牽線,說服了同為叛軍將領的曹二虎、石錦標二人放走馬新貽。
隨後,曹二虎、石錦標、馬新貽結拜為同生共死的異姓兄弟,曹二虎和石錦標的捻匪軍隊也被馬新貽收編,改編為“山字營”。
太平天國被鎮壓後,馬新貽看上了曹二虎的漂亮媳婦,與之私通。事後馬新貽怕曹二虎報復他,就痛下殺手,幹掉了曹二虎。
張汶祥事後激憤不已,遂決意為友報仇。就刺殺了馬新貽。
此說法不被官方承認,但流傳甚廣,不僅後來人相信這種說法,把這種說法改編,並搬上大熒幕。就連當時的人也是深信不疑,否則也流傳不到現在。
那麼,這種說法可信嗎?我覺得,有一定的歷史依據。
因為馬新貽在咸豐八年(1858年)升任按察使後,被太平軍陳玉成部重挫,他的軍隊不僅全軍覆沒,就連他的官印也丟了。他也因此被朝廷革職留任。所以說,這個民間傳說多少還是有一點依據的。
二、丁日昌買兇刺馬
此說法源於官方猜測。因為張汶祥刺殺馬新貽後,沒有逃跑,而是站在當場大喊一聲“養軍千日,用在一朝”。隱隱透露出他刺馬是有人在幕後主使。
因此清廷在得知馬新貽被刺後,便認為張汶祥只是個小人物,其幕後必有主使之人,令人嚴查此事。
那麼,誰的嫌疑最大呢?
根據太常寺少卿王家璧的上奏之辭,當時的江蘇巡撫丁日昌的嫌疑最大。
因為同治八年(1869年),丁日昌的長子丁惠衡夥同幾個狐朋狗友郊遊,與一名清軍士兵發生了衝突。結果這名士兵後來暴斃,死的很蹊蹺。事後馬新貽負責查辦此事。有不少官員懷疑,當時丁日昌應該是走後門,求馬新貽高抬貴手,但被馬新貽拒絕。於是丁日昌在一怒之下,就花錢僱傭張汶祥刺殺了馬新貽。
不過這個說法的可信度不高。因為馬新貽審理此案時,故意給丁惠衡開脫,並沒有嚴懲丁惠衡,等於是賣了個面子給丁日昌。因此在王家璧上奏後,清廷駁回了他徹查丁日昌買兇殺人的建議。等於否認了這種說法的可能性。
三、湘軍買兇刺馬
此說法就厲害了,
因為不管是在民間,還是在清廷高層,都有很多人認為這就是馬新貽被刺殺的原因。太平天國被鎮壓後,清朝16個巡撫中,由湘軍和淮軍出身的巡撫佔了11個,湘淮兩系的勢力不可謂不大。
為了拍死湘軍,慈禧太后將湘軍老大曾國藩調離兩江,北調至直隸,擔任直隸總督。然後讓馬新貽接任兩江總督。
馬新貽上任後,秉承慈禧的密旨,一面裁撤湘軍,一面打壓湘軍的散兵遊勇,令湘軍上下對他恨之入骨。
於是,湘軍便買通張汶祥,讓其在馬新貽較場閱兵後,刺殺了馬新貽。
那麼,這種說法有依據嗎?我覺得,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因為,湘軍勢力強大是事實。慈禧密令馬新貽整頓湘軍也是事實。他實際上就是慈禧特意提拔,派去兩江制衡湘軍的棋子。馬新貽在兩江總督任內,對縱恣不法的湘軍大加裁抑,激起湘軍的怨怒,欲除之而後快也是公開秘密。這些在歷史上都是有公論的。
並且,更為吊軌的是。馬新貽被刺後,慈禧居然秘授曾國藩,讓他儘快結束此案,但不要深究。這也就表明——其實曾國藩和慈禧心裡都清楚馬新貽之死是怎麼一回事,但大家都揣著明白裝糊塗。你不說,我也不說,這事就這麼糊弄過去了。(這也為後來慈禧借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報復湘軍埋下了伏筆)
而馬新貽死後,曾國藩調回兩江,繼續擔任兩江總督一直到死。至於裁撤湘軍一事,則就此打住,再也沒人敢提了。
事後不管是民間和官員,都認為馬新貽就是被湘軍買兇刺殺的。而所謂的“殺兄奪妻”的民間傳言(前面的第一種說法),則是由官方故意放出,目的是誣衊馬新貽,把這個已死的無用棋子搞臭,取悅於湘軍。
四、反洋教者買兇刺馬
這個說法也源自民間,但其說辭也有一定的依據。因為馬新貽在被刺殺的前一年,曾經因為偏袒洋人,被很多人所唾罵。
同治九月三十日(1869年),安慶民眾因為痛恨的英國教士密道生、衛養生以低價強奪老百姓的土地,便一把火燒了英國、法國傳教士的教堂。
事後,法國政府調集了六艘軍艦在南京江面示威,聲稱如果清政府不給個說法,就炮轟南京城。馬新貽面對軍事壓力,在清中央政府的授權下,和英法兩國政府簽署了《南京協定》。
根據這個不平等的協定,清政府賠償英法兩國傳教士一塊土地,並且還答應將會嚴厲鎮壓鬧事者,聲明如有人膽敢重犯,“定即按律嚴懲不貸”。
基於這個事件背景,於是有人便在事後提出了“反洋教者買兇刺殺馬新貽”的說法。這一說法有一定的歷史依據。
五、馬新貽賣國論
這種說法也是民間傳言,可信度不高。
按照這種說法,馬新貽是回教徒,當時清朝西北迴族亂事不斷,先後有馬化龍、白彥虎和阿古柏等人稱兵作亂。張汶祥聽說馬新貽裡通賣國,打算跟回教一起造反,就義憤填膺的刺殺了馬新貽。
事後,張汶祥要求主審官員搜查馬府,找出馬新貽裡通賣國的證據。但是主審擔心此事牽連太廣會導致兵變,便不敢據實奏聞。於是就編造了馬新貽“殺兄奪妻”的故事,希圖矇混過關。
這個說法,可信度極低。
六、張汶祥挾私報復
注意了,這個說法是馬新貽被刺殺後,清政府公佈的官方說辭。
這個官方說辭的來龍去脈,可以簡單歸納為三點:
第一:馬新貽擔任浙江巡撫期間,剿滅了不少南田海盜,而張汶祥就是南田海盜。馬新貽剿匪,殺了張汶祥不少同黨,讓張汶祥對他恨之入骨;
第二:張汶祥妻子被歹人所佔,他曾向馬新貽攔輿喊控,而馬新貽未準審理。此事導致張汶祥恨透了馬新貽;
第三:張汶祥是個放高利貸的,但馬新貽出任總督後,禁止民間放高利貸,這導致張汶祥生活無以為繼,欲殺馬新貽而後快。
綜合以上三點來看,這份官方供詞可謂是漏洞百出,前言不搭後語。但是,這個莫名其妙的說辭,卻是清朝官方認可的定讞。(文本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總的來說,馬新貽被刺一案,疑點重重,他被殺的真正原因不確定。官方給出的張汶祥供詞內容太扯,前言不搭後語,讓人無法相信這就是真相。而在各種猜測中,湘軍買兇刺殺馬新貽的可能性最大 。
因為馬新貽在接替曾國藩後,確實把湘軍整的很慘。一方面,馬新貽有朝廷支持,他不怕湘軍;另一方面,馬新貽自己有兵,他不是湘軍系統的人;基於這兩點,如果讓他繼續坐鎮兩江總督之位,怕是湘軍會被馬新貽給整垮。因此湘軍刺殺馬新貽,可能性是非常的大。
並且從事後慈禧不敢追究來看,也只有湘軍是慈禧不敢招惹的嫌疑對象。所以慈禧才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後不了了之。
Mer86
兩江總督馬新貽出名,是因為轟動天下且至今迷霧重重的“刺馬”案。但對於馬新貽出任兩江總督時的成績,則少有人提及。
馬新貽是山東菏澤人,生於道光元年(1821年)。馬新貽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正牌子進士,走的是科甲“正途”。馬新貽從安徽的合肥知縣做起,因剿滅太平軍有功,步步升遷。1868年(同治七年)八月,馬新貽的仕途達到頂峰,他從閩浙總督的位置上,調任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馬新貽在兩江的前任是誰呢?曾國藩。馬新貽在閩浙半年後即調到兩江,說明朝廷是在重點培養馬新貽。
兩江雖然號稱天下財賦當國之半,但與太平軍多年作戰,兩江早成了爛攤子。即使是曾國藩治理過兩江,但兩江,尤其是江蘇,依舊千瘡百孔。
江蘇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大量土地撂荒,無人耕種。一是戰亂所致,二是農民種地賺不到錢,誰還願做無用功?馬新貽到任時,江蘇竟然有60%的土地沒有開墾。馬新貽告訴屬下:要恢復江蘇元氣,必須提高農民種地的積極性。
馬新貽給朝廷上摺子,在朝廷批准後,馬新貽下令:先確定土地的所有者。之前撂荒的舊田主,必須配合官府確定所有權,否則治罪。而確實沒有主的土地,由官府出面,對外招人開墾。規定不管是本省或是外省,只要願意耕地,官府會給予最大的優惠。為了體現公平,馬新貽規定:外省來江蘇的軍事人員,不允許開墾土地。
一系列舉措出臺後,很多原來瞻前顧後的老百姓都放了心,舊主回來了,流民也有了種地的積極性。江蘇農業逐步恢復元氣和發展,客觀來說,馬新貽是有很大貢獻的。
小農經濟社會,農業是社會穩定的根本保障。但在此基礎上,人治,準確地說是吏治,是政治穩定的基石。所以,馬新貽特別重視基層地方官的人選。有幾個官員不是江蘇的,比如山東濟南知府袁保慶(老袁嗣父)。馬新貽對他比較瞭解,早在他當浙江巡撫時,就想重用袁保慶,但被朝廷拒絕。這次任兩江,馬新貽又想起袁保慶,上摺子稱讚袁保慶為人清廉有正氣,不傲上凌下。馬新貽請調袁保慶來江蘇任江寧鹽法道,管一省鹽政。朝廷本來還不太願意,馬新貽又上疏力保,說若袁保慶有錯,臣甘與同罪。馬新貽是兩江總督,不能不給面子,朝廷同意了。
馬新貽沒看錯人。老袁的嗣父在江蘇鹽政期間,日夜辛勞,非常廉潔,沒有半點把柄可抓。1873年,年僅48歲的袁保慶死在江蘇鹽法道任上。可以說,袁保慶是累死的,這從側面證明了馬新貽看人之準。
除了保舉人才,馬新貽還在江蘇到處彈劾辦事不力的官員,絲毫不留情面。馬新貽是兩江總督,面子大,一彈一個準,官員們都怕馬新貽,也都收斂了很多。
在清末,處在兩江總督位置上的大員們,都必須面對洋務問題,畢竟還兼著通商大臣的銜。馬新貽是舊派官僚,但他比較誠實,說自己對洋務不太瞭解,閱歷較淺。不懂不裝懂,這是官員難為可貴的品格,很多事情就壞在不懂裝懂上。
只不過,馬新貽的洋務觀,嚴重跟不上時代。簡單來說兩個字:退、讓。洋人在國內只要受到“不公正待遇”,馬新貽就會約見外使,道歉加賠銀子。馬新貽的心思,無非是:我不懂洋務,那就儘可能的息事寧人,任期到了拍屁股走人。
馬新貽要求屬下對洋人不要節外生枝,忍一口氣死不了人。這在客觀上助長了洋人在華的囂張氣焰。清末一步步滑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爛泥地裡,馬新貽是要負上一定責任的。
在清末那種守舊的大環境中,馬新貽沒多做什麼,但也沒少做什麼。該做的,他都做了。他該做而沒做好的,事實上有很多大員也都沒做好,不能苛責馬新貽一人。
馬新貽在官場上的人緣是非常好的。他被張汶祥刺殺後,朝廷惜之,很多官員上疏請嚴查張汶祥,為馬新貽討還公道。
馬新貽被刺時,虛歲也只有50歲,年富力強。他的死,直接影響了清朝在東南的海防建設。馬新貽如果不死,繼續留在兩江。洋務可能辦的不是好,至少能穩住兩江。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我是子曰讀歷史,你的問題我來回答。
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殺前,在兩江都幹了什麼?答案是:馬新貽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分化和裁撤湘軍,打擊散兵遊勇,進而惹來殺身之禍。
“刺馬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首,“刺馬”就是刺殺兩江總督馬新貽。當時的兩江總督管轄的可是天下財富中心,地位僅次於京畿重地直隸總督。兩江總督管轄地方包括現在的江蘇省、安徽省、江西省和上海市等地,是天下錢糧賦稅所在,地位重中之重。
慈禧太后為了集中權力,將曾國藩調離江寧,升至直隸總督,方便更好地監視,對曾國藩和湘軍來說是明升暗降。與此同時,派馬新貽上任兩江總督,擔任慈禧太后的馬前卒,對湘軍舊部進行裁撤和分化,以便更好地管理。具體看看馬新貽上任後怎麼幹的呢?
嚴懲散兵遊勇
眾所周知,南京原是天平天國的老巢,被曾國藩的湘軍攻打下來後,一直成了湘軍的聚集地。清末施行裁勇改兵制度以來,幾萬湘軍士卒被裁撤,他們不願返鄉務農,而是到處遊蕩掠奪,逐漸成了地方治安的隱患。
曾國藩在的時候還勉強鎮得住,後來馬新貽上任兩江總督後,大家十分不滿,怨氣頗多。馬新貽堅持加大裁撤湘軍,使得一部分散兵遊勇加入了哥老會(也稱袍哥),與黑勢力結合,危害地方安全。
馬新貽為了嚴懲散兵遊勇和哥老會,任命袁寶慶為營務處總管,此人殺伐果斷,作風彪悍,抓到散兵遊勇立即就地正法,因此哥老會黑勢力和湘軍舊部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
果不其然,馬新貽在自家門口,被人捅死,此事震驚朝野。慈禧太后親自派人來調查,回稟的結果卻是不了了之:
兇手張汶祥曾經是太平軍,後來又暗通海盜,馬新貽任浙江巡撫時,捕殺南田海盜,張汶祥的同黨大多被殺,妻子為人擄掠。馬新貽到寧波閱兵時,張汶祥遞呈控拆但沒有被受理,因此而懷恨在心,並沒有人指使他,請以大逆定罪。
明眼人都知道這裡面水很深,慈禧太后也深諳其道,最後速調曾國藩回江寧,做回了兩江總督,“刺馬案”也成了滿清王朝和地方漢人政權的第一次交鋒,漢人完勝。
【作者寄語:我是子曰讀歷史,喜歡我的小夥伴,點贊關注加留言。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
子曰讀歷史
說到兩江總督馬新貽,就必然想到那件驚天迷案“刺馬案”,這個案件還被作為“投名狀”的素材拍攝成了電影。這位慈禧太后親選的心腹大臣兩江總督被公然刺殺於大街上,留下了種種疑惑,其中張之萬、曾國藩、李鴻章等大咖都牽扯進來,成為清末轟動一時的驚天大案。
晉升之路
馬新貽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進士,初踏仕途時歷任安徽建平知縣、合肥知縣,為官勤勤懇懇,政績和口碑都不錯。直到咸豐三年(1853年)時,他迎來了建功立業的機會,當太平軍進攻安徽時,淮河南北民眾造反,以及盜賊猖獗,時任合肥知縣的馬新貽雖是文人出身,但整治地方軍也有一套本事,合肥守備力量在其治理下,戰鬥力頗佳,是抗敵平判的有力支撐。於是在咸豐五年(1855年)時,馬心貽受命跟隨欽差大臣袁甲三進攻廬州巢湖的太平軍,馬新貽所率部隊在此戰中擊潰了支援巢湖的太平軍援軍,接著打下盛家橋、三河鎮、柘皋,最終攻克廬州全境。馬新貽因此一戰成名,官升廬州知府。咸豐七年(1857年),馬新貽又在舒城擊敗了捻軍和太平軍的聯合侵擾,因而被吏部記名以道員任用,這個道員就是介於知府與巡撫總督之間的官職,說明朝廷開始將馬新貽列為省總督級官員的儲備幹部。
一年之後,馬新貽便順利晉升為安徽按察使,但也就在此期間,他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貶官,原因是陳玉成率太平軍攻陷廬州,馬新貽不僅兵敗,還丟了官印。到了咸豐十年(1860年),在曾經的老領導袁甲三的保舉下,馬新貽才官復原職。次年,馬新貽又在翁同書的舉薦下再次入列候補道員。後來袁甲三又向朝廷請求派馬新貽赴其大營管理軍務。並在同治元年(1862年)時,二人合作再次攻克廬州,不久後他又隨唐訓平定了苗沛霖叛亂,故而升為安徽布政使。
提領兩江
同治三年(1864年),馬新貽終於步入省級官班行列,受任浙江巡撫,並在浙江調控減免賦稅、剿拿海盜、興建碼頭、疏通河道、懲治暴力、維護社會治安,獲得不錯的政績,因此升任閩浙總督。
同治七年(1868年)八月,馬新貽調任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在其任職期間,大力整頓鹽業、疏通河工、訓練兩千五百名精兵強將維護地方治安,在處理安慶教案中顧全大局,替清庭簽訂《南京協定》,當了一回賣國賊的替罪羊。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馬新貽去官署西側箭道校閱士兵操練射箭,結束後步行回官署,途中被偽裝告狀的張汶祥刺殺,正中要害,第二天不治身亡。
刺馬案
由於兩江總督為朝廷一品大員,馬新貽又是慈禧太后欽點接替曾國藩的心腹大臣,遇刺後引起朝廷震動,慈禧太后先派漕運總督張之萬為欽差大臣徹查此事,由於結果疑點重重,又令刑部尚書鄭敦謹前往江寧徹查。因涉及政局穩定,故而草草以張之萬的說法結案,並留下“外慚清議,內疚神明”的辭職報告告老還鄉,故而這個“刺馬案”從此成為一大迷案。
- 張汶祥為報私仇
“該犯供詞,尚屬可信”——張之萬揍報《清史稿》
按照張之萬回報朝廷的說法,張汶祥曾經是太平軍餘孽,太平軍兵敗後害怕被朝廷追捕,於是暗通海盜進行搶劫,但馬新貽任浙江巡撫時大力捕殺海盜,張汶祥的同黨大多落網,又由於其妻子被人擄掠,張汶祥遞呈控拆時馬新貽並沒有受理,因此懷恨在心,動了殺念。而張之萬在奏本最後這下了模稜兩可的語言,顯然有難言之隱。
這個回覆顯然不是慈禧想要的,因為這個說法很明顯的是在維護刺客背後的主謀,張汶祥的身份如果是太平軍餘孽和海盜的話,即使遭遇妻子被人擄掠的事情也是不敢向衙門告狀的,再者就是馬新貽只是未受理案件,如果想要報仇,何不直接殺了掠奪其妻子的人呢,這種風險肯定要比刺殺朝廷一品大員更低,並且刺客在刺殺成功後大喊“養兵千日、用兵一朝”的口號,這背後更加撲朔迷離,於是慈禧太后再令刑部尚書再赴江寧重審此案。
- “投名狀”版本
在鄭敦謹查案時,聽聞馬新貽死前喊出一句“找著了”,這個引發了當地流傳的馬新貽漁色負友的說法,這個刺殺馬總督的張汶祥正是其結拜兄弟,他是在咸豐年間,與朋友曹二虎、石錦彪加入捻軍,有一次馬新貽鎮壓捻軍兵敗,被張汶祥與曹二虎抓獲,正逢張曹二人慾投降清軍,於是藉機救了馬新貽投了清軍。後來兄弟三人被編入軍營,馬新貽以其號“谷山”為名稱為“山之營”,張汶祥便成了其營官,由於兄弟合作屢立戰功,馬新貽便一路扶搖直上做了大官。曹二虎的老婆是個美女,馬新貽便起了色心,張汶祥便告知曹二虎商量對策,但馬新貽先下手為強,殺了曹二虎,張汶祥隨即逃之夭夭,併發誓要為二虎報仇。此說法也成為民間戲曲的素材走向舞臺。
而馬新貽死後,其小妾鄭氏上吊自殺,這也成了這種說法的證據。加之當時市井流傳馬總督遇刺倒下後還對周邊侍衛交代不要難為兇手,這更加成為其認識兇手的證據。但馬總督之子馬毓楨交代,父親是山東人,帶有山東口音,遇刺前喊的並不是“找著了”,而是“扎著了”,並表明父親只有兩房妻妾,均已年過四十,沒有美女小妾,故而此種說法不攻自破。
- 幕後大佬曾國藩
此處猜測時,也是根據馬毓楨的交代,其父親在臨終之際,交代後世時說:“不得進京告狀,忍氣吞聲方能自保”。這就說明了此案的幕後主謀是兩江總督都惹不起的人。由於馬新貽是接替了曾國藩的兩江總督,而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看似升官,但實際上是朝廷的牽制手段,故而曾國藩的可能性比較大。
曾國藩在兩江的勢力十分巨大,其組織的湘軍是剿滅太平天國的絕對中堅力量,但太平天國覆滅之後,湘軍的勢力就成了清庭統治的最大威脅,雖然曾國藩裁撤湘軍番號,但只是遣散部眾,但江寧時稱“湘半城”,也就是說湘軍大部分人還是留在了江南地區,想要重新組織起來輕而易舉,故而才有了慈禧的人事調動。
但馬新貽到任後,曾國藩的心腹部隊長江水師公然在江面掠奪往來客商,故而引起馬總督的不滿與制裁,他所用手段便是提供大量財政支持給予李鴻章的淮軍,削減長江水師的軍餉,以形成力量上的制衡,這便引起了湘軍體系的強烈不滿。
“請飭會國藩速行查明曲直,秉公辦理,以釋民疑,請飭整頓,以長江水師要緊。”——《清史稿》
當“天津教案”爆發時,英法等國軍艦來往大沽威脅清庭,馬新貽為時局著想,向慈禧提出調派長江水師防禦蘇滬沿海,此提議正合慈禧心意,因為這樣就能將長江水師的控制權交給自己的心腹大臣馬總督。這樣一來七省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利益便收到損失,畢竟長江水師關係到整個長江流域的航運與走私,是一條巨大“產業鏈”,且黃翼升又是曾國藩親信。兩人矛盾因此事激化,在慈禧督促馬總督整頓長江水師時恰好馬總督遇刺,這件事似乎與黃翼升脫不了干係,那麼即使此時督辦“天津教案”的曾國藩抽不開身主使,那也難逃干係。
“偽宮,偽館,一炬成灰,並無所謂賊庫者。除二方偽玉璽和一方金印,別無所有。”——曾國藩揍報《清史稿》
後根據馬總督之子交代,慈禧令其父到兩江接替曾國藩時還有一道秘令,那就是令其查明“天國聖庫”,這是太平天國時期集舉國之財富於一庫的制度,也就是太平天國的國庫,據說寸有一千八百萬兩白銀,而當湘軍攻戰太平天國天京後,曾國藩上報沒有國庫,只有兩個玉璽和一個金印,剩下的被付之一炬。這個是慈禧打死都不會信的,這個財富如果被曾國藩私吞,他將擁有足夠推翻清庭的財富,故而秘令馬總督徹查此事。
從此看來,刺馬案的主謀最大嫌疑就是直隸總督曾國藩。而馬總督遇刺時,清廷向安徽巡撫英翰發出指示,整頓地方治安和長江防務,這明顯是防範長江水師反叛的動作,這也透漏出慈禧與曾國藩之間的博弈。故而鄭敦謹明白其中的真相知也不能言,張之萬之所以作了那樣的彙報,也是明白其中的厲害,如果道明真相就有可能激發湘軍體系的暴動,這樣是直接威脅國本的,既然馬總督已死,那就沒必要在嚴查下去,於是就有了開端的結案供詞。慈禧最後也“默認”了這份供詞!
棍哥觀史
電影中的馬新貽
馬新貽,山東人。起於太平天國之亂。自己拉起一夥人,結果被土匪綁架。因為能說會道,說服了土匪,帶著土匪投軍,從此建立軍功。最後做到了兩江總督。
真實的馬新貽與這個形象相去甚遠。
馬新貽是個進士,屬於文人出身。26歲考中進士,就直接被派到安徽當上了知縣。
當時正值太平天國之亂。馬新貽練兵備戰,追隨袁甲三,屢立戰功。因功受封為廬州知府,以至於按察使(省級官員)。
之後遇見了陳玉成攻打廬州,兵敗,被革職。緊接著又因為母親、父親去世,丁憂守孝回到了老家。於是在老家呆了四五年。
可能也是用人之際,又被老上級袁甲三保舉啟用,官復原職。從此一路官運亨通。
以候補道員到軍營中協助袁甲三處理軍務,攻克廬州,擊敗太平軍,加封按察使,署理布政使。
從安徽布政使,升任浙江巡撫。
四年後,調任兩江總督、通商大臣。在兩江總督任上只有兩年,馬新貽便被刺殺身亡。
在這短短的兩年內,馬新貽主要做了六件事
訓練士兵
--馬新貽上任後選出的二千五百人編為五營,令總兵劉啟發率領搜查捉拿犯法者,犯法者由此而減少
撤銷稅關
--宿遷有水陸兩處稅收關口,淮關也在蔣壩設立分關,使得稅收過多,讓來往的商人利益受損,馬新貽,撤銷了上述的蔣壩、宿遷旱關等稅關。
抓捕土匪
山東、江蘇交界處有土匪騷然村寨,馬新貽將其捕捉後處死。
安慶教案
--安慶教案發生後,法國海軍司令莫代率軍艦從長江進入南京下關。就在法國海軍劍拔弩張之際,馬新貽主動與莫代協商。
雙方簽署《南京協定》
在安慶城內撥給一塊土地賠償法國傳教士的損失。嚴懲迫害教徒的兇手,以命抵命。並在轄區內各府縣張貼告示,承認英法傳教士們租買田地的權利。
鹽政改革,確保稅收;
修築運河東西兩堤、小羅堡西堤工程。及安徽各屬堤岸。
曾國藩稱其,辦事和平精細。
清廷給予的評價“於地方一切事宜,辦理均臻妥帖。所在有聲”
可見,現實中的馬新貽與電影中的完全不同。人們之所以記住馬新貽,是因為刺馬案。但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官員,馬新貽的所作所為,符合當時的正常道德準則,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好官。並非刺馬案中所說的那樣背叛兄弟而上位的道德淪喪的奸詐之徒。
參習處
我是逐夢,我們一起在史籍中尋找答案。
一、練兵剿匪
奏言:“標兵虛弱,無以壯根本。請選各營兵二千五百人屯江寧,親加訓練。”編為五營,令總兵劉啟發督率緝捕,盜為衰止。---《清史稿》
馬新貽調為兩江總督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上書要求練兵,在得到朝廷同意後,在各營之中選擇精兵二千五百人屯兵於江寧(今南京),親自訓練。將這些人編為五營,並派去剿匪,從此南京附近的盜匪逐漸消失。
二、上書除關,嚴禁索取
宿遷設水、旱兩關,淮關於蔣壩設分關,併為商民擾累。新貽奏:“蔣壩為安徽鳳陽關轄境,淮關遠隔洪澤湖,不應設為子口。當令淮關監督申明舊例,嚴禁需索。宿遷旱關非舊例,徵數微,請裁撤,專收水關。”從之。---《清史稿》
在宿遷有兩座關卡,一座在水路,一座在陸路。淮關在蔣壩設立分關,讓過往的商民感到很煩擾。因為蔣壩是安徽鳳陽關的下轄,淮關遠離洪澤湖,相當於收兩次過關費,馬新貽上書要求廢除淮關,並要求淮關監督並按照舊例執行,嚴禁索取。並廢止宿遷的陸上關轄。都得到批准。
三、剿滅幅匪
幅匪高歸等在山東、江蘇交界佔民圩,行劫,新貽捕誅其渠。---《清史稿》
馬新貽誅殺了盤踞在山東和江蘇交界地帶的賊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