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爆發的小冰期,究竟有多大的影響?

應南辰


明朝滅亡與之有很大的關係。

小冰期造成北方糧食大幅減產,飢餓的百姓揭杆而起,天下動盪。


跪射俑


說嚴重點的可以是導致明朝滅亡的因素之一。

小冰河期就是冷,全球氣溫下降,全球糧食開始減產,沒有糧食就會引發社會動盪,小冰河時期開始於13世紀,在17世紀達到巔峰(明朝滅亡時期),最高峰時達到什麼程度?北歐一帶爆發嚴重饑荒,挪威和瑞典一半的人口餓死,連埃塞俄比亞都下雪了。

歷史上一共發生過四次小冰河時期,每一次都使國家爆發嚴重的社會動盪。第一次是在商朝末期,第二次是在東漢末年,第三次是在唐末五代時期,第四次就是明朝。

明朝的小冰河,溫度極速下降,糧食也隨之大幅度減產,幾乎全國各地都爆發了旱災,江南都不敢種水果,怕凍死,廣州甚至出現了大雪現象。那個時候有多冷,在1000年裡是最冷的時期,在一萬年裡是第二冷的時期。

據統計,從明朝中期(1368–1644)開始,只華南地區就爆發了180多次的水災,80多次旱災,60多次風災和60多次凍災。到了崇禎時,國庫的糧食接近零,而全國各地依舊在爆發各種災難,北方遊牧民族的持續低溫,草場退化,山海關外的女真人因為寒冷也拼命的向南進軍。

明朝的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在整個中國歷史都能排上號,水、旱、蟲、地震、瘟疫、龍捲風、冰雹、霜、大雪、沙塵暴、凍害等十二類自然災難一共爆發了3952次。

各地出現了人吃人現象,共1279個縣135個年份出現過人吃人現象,10縣及以上規模的吃人現象長達32年。

有詩曰:

《山西大飢人相食哀嘆之餘謾成一律》

春風不入野人家,白骨如丘事可嗟。

小甕滿儲彭越醢,輕車穩載德光羓。

頭顱無復歸黃壤,腥腐猶能飽暮鴉。

立馬郵亭倍惆悵,幾行老淚灑煙霞。

明朝小冰期的到來,不僅給農業社會帶來了影響,同時明軍的糧草供應不上,再加上訓練並不充足,與金軍作戰可想而知。

到了1650年,小冰河時期開始結束,氣溫逐漸升高,這才有了後來的康乾盛世,只不過這是與明末相比的,實際上連明朝正常時期都達不到。


調侃歷史


我國曆史上共遭遇了四次小冰河時期,且都出現了較大的社會動亂,他們分別是商末周初、漢末三國、唐末五代、明末清初。氣象學家研究表明,明末遭遇的小冰河期是千年之最、萬年第二,可以說人類進入文明史以來,明末的小冰河期是最高冷的一次。其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人口、糧食的減少,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皆與草場資源匱乏有關,所以明末的內外壓力與小冰河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小冰河期的含義與特點

小冰河期其實就是相對較冷的時間階段,這與冰期還是具有很大差距的,冰期的地質表現為冰川覆蓋地球表面,小冰河期的地質表現為冰河封凍區域的延長以及時間的持久。據現有科學考究的冰期足夠毀滅大量動植物的生命,表現為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這是一個地質時期的概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冰川時期,如約6億年前的前寒武紀。小冰河期將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天氣變異相當大,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較高,夏天易出現大旱與大澇,冬天則奇寒無比,由此帶來糧食大幅度減產,由此引發社會劇烈動盪,人口銳減。



就全球而言,在小冰河期的巔峰階段,北歐一帶饑荒肆虐,有科學家提出挪威和瑞典有一半的人口在此階段饑荒中喪生。史料記載,536年到545年是地球上最冷的十年,歐洲夏季平均氣溫降低了2.5℃。從6世紀開始出現的瘟疫前兆到歐洲暴發中世紀黑死病,瘟疫共奪走了羅馬帝國近一半的人口,這與小冰河期有著密切聯繫。而我國地區遭遇小冰河期的時間與世界其他區域也有差別,如歐洲處於中世紀暖期時,我國就已經進入寒冷時期。明末的17世紀就是小冰河時期達到巔峰的階段,有學者認為明末的1600至1644年間,算得上百萬年間排名第六的寒冷時期。



小冰河期對於明朝的影響

“明武宗正德四年冬,廣東潮州隕雪,厚尺許。”——《廣東通志》

明朝亡國的直接原因是內外戰爭交替侵蝕,而內外戰爭的興起應該與氣候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據地方府志記載,正德四年(1509),瓊州(今雷州半島)居然能夠積血一尺多,這應該是比六月飛雪都罕見的天氣。而處於江南亞熱帶區域的太湖、鄱陽湖、洞庭湖、漢水、淮河等水域出現封凍現象,這個寒冷程度至今再未見過。這個極端天氣並不是單一發生,熟悉地理知識的朋友一定聽說過呃爾尼諾現象,即太平洋中東部熱帶海域的水溫異常變化,會導致全球氣候模式突變,產生世界各地的極端天氣變化。明末的小冰河期同樣如此,除了冬季的極度嚴寒,還帶來了全國氣候的極端變化。



就現代科學研究表明,明朝末期的小冰河時期促使我國北方氣溫驟降,季風變化明顯,造成降水區域南移,從而導致北旱南澇的局面。關中地區、西北、華北、中原地區大面積乾旱;華中、華南、江淮地區大面積洪澇;產量區域幾乎全部遭受打擊。據《中國災害通史.明代卷》統計,有明一朝水、旱、蟲、震、疫、沙塵、風、雹、雷擊、霜、雪、凍害等十二類自然災害共發生3952次。明王朝共計不到300年,平均每年面臨130次大型自然災害,明末的情況則最為糟糕。



“春風不入野人家,白骨如丘事可嗟;小甕滿儲彭越醢,輕車穩載德光羓。頭顱無復歸黃壤,腥腐猶能飽暮鴉;立馬郵亭倍惆悵,幾行老淚灑煙霞。”——《山西大飢人相食哀嘆之餘謾成一律》

天啟七年(1627年),在陝西、華北地區相繼漫延大旱,這一旱情一直伴隨著明王朝走到滅亡,至崇禎十一年(1638年),旱情擴大至華東、中南、西北地區,直到順治二年(1645年)這場長達18年之久的大旱才基本結束。它是中國幾千年來最嚴重、影響範圍最廣的自然災害。據史料統計,明朝共有1279個縣次135個年份出現過吃人現象,10縣及其以上的大規模吃人現象共有32年。北方五省河南、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最為嚴重,所以這五省的農民起義最為激烈,明朝廷在陝西三邊總督、五省總督上皆用狠人是有依據的。明朝滅亡的崇禎十七年(1644),正是明朝自然災害高發的那一年,共有479個縣在那一年同時出現吃人現象。



民以食為天,當人民吃不飽的時候,揭竿而起是必然的趨勢。崇禎帝是一位勤勉的皇帝,即位之初也力圖改革,其中一項就是裁減公職人員,這便是國家財政是用於養民還是養官的問題。裁撤的各驛站驛員中,恰巧就有李自成,這位被大明朝廷解僱的公務員,最終成為大明王朝的掘墓人,在他最後一次向崇禎帝送出的勸和書中,開篇寫到“滋爾明朝,氣數已盡”,這表明李自成也看出國家在自然災害面前的無助。

“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餘萬。”——《明季北略.卷十九.誌異》

自古以來,大災之後必有大疫。明末在大旱區域發生較大規模的鼠疫,據說是人們飢餓時抓捕感染病菌的老鼠為食,鼠疫由陝西蔓延至河北,傳入京師,造成了更多人口死亡,傳至軍隊,導致軍隊戰鬥力下降,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時,它已經是“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崇禎皇帝的親軍三大營在李自成進入北京後,被記載為“衣裝狼狽,等於乞兒”,所以近代有學者提出“老鼠亡明”的觀點。其實這是自然災害、饑荒、瘟疫產生的惡性循環,這種死循環不僅使明王朝滅亡,也讓進入北京城的大順軍吃了虧,在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後,其士兵也被鼠疫感染,導致戰鬥力下降,所以山海關兵敗、退出北京,皆有這個原因。


明朝內部因為天災導致的人民起義與小冰河時期有關,那麼清軍入關呢?其實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北方少數民族南下,皆存在一個原因,那就是極端天氣導致的生存環境惡劣,少數民族多數是為了生存南下掠奪,清軍也是如此。三國時期,曹操為了穩固北疆,將南匈奴分化瓦解為五個部分,又親征烏丸,這便是對少數民族劫掠的反應。但這個小冰河期,還是在西晉八王之亂後發生了五胡亂華,導致漢族人口由東漢末年的6000萬降至400萬,幾近滅絕種族。唐末五代,又是一個遊牧民族南下掠奪的過程,也直接造成宋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領土南移的格局。至明末時期,清朝每次入關都攻佔不少城池,但往往都是將人口、牲畜以及金銀糧食遷出關外,並沒有入主的意思,這也是明廷採納楊嗣昌“攘外必先安內”方針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清軍給明朝造成的外部壓力也與小冰河期有關,他們旨在寒冬來臨之前搶奪更多物資,以求民族的生計與發展。


綜上所述,明朝的滅亡固然是有許多不可迴避的主客觀原因,但小冰河期帶來的惡劣氣候與自然災害,理當算是明朝滅亡的催命符。據史料記載,明朝萬曆年間,人口數量保持在1.2億左右,到了清初統一時,人口數量只剩5000多萬,這固然有戰爭的原因,但自然災害也是帶來的人口減少的重要原因,單論一個國家人口數量減少一半,是為國家元氣大損,活下來的人口具有更強的求生慾望,這為清朝統治者奠定群眾基礎或多或少也有促進。

參考資料:《明史》、《明季北略》、《慵閒齋筆記》


棍哥觀史


《雲南通志》記載:“神宗萬曆四十六年冬十二月,廣東雪,時恆陰,寒甚,白晝雪,下如珠,次日復下如鵝毛,歷六日至八日乃已,山谷之中峰盡壁立,林皆瓊挺,父老俱言,從來未有,此後連歲皆稔。

這是中記載的當時的情況,而明朝小冰河時期的真正影響,並非網上所熱議的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明朝小冰河時期,對於明朝的滅亡,的確有影響,但這並不是主要影響原因,只能擺在次要的位置。但這次小冰期,又是引發明末一系列自然災害的起點,所以這次小冰期,又是所有次要原因中影響最大的。

那為什麼說明朝小冰河時期是明朝滅亡所有自然原因的起點呢?那就要說明一下冰河期的影響。說到冰河期,第一個主觀的印象就氣溫降低,這也是最直觀的感受。從上面的記載中可以看到,連廣東都下起鵝毛大雪,可見這次降溫影響的範圍之大,連中國最南的地區都受到影響。

當溫度降低時,必然會影響到農作物的產量,使得偏北的土地不再適合耕種。這樣一來,明朝整個國家的糧食總產量自然會下降,那麼稅收也會隨之減少。而且隨之溫度的降低,農耕與畜牧的分界線也會自然難移,這就給了明朝最有威脅的對手,北方各遊牧部落崛起的機會。

隨著溫度的降低,緊接著帶來的影響是什麼呢?那就是氣候乾旱,這對農耕文明同樣致命。由於空氣中的水蒸氣會遇冷凝結,當地表溫度下降3攝氏度時,空氣中凝結的水蒸氣將減少20%。南方人在北方工作生活學習會有最直觀的感受,那就是適應不了北方冬天的乾燥。

其實北方冬天乾燥就是這個原因,而由於是冰河期,水蒸氣可不像季節變化一樣,冬天凍住,春天就化了。由於冰期的影響,雪線下降冰川下移,大量的水蒸氣凍結在冰川之上,最終導致嚴重的旱災。而明末嚴重的旱災,就是因此而來,旱災影響的依舊是農耕的收成。

《陝西通志》中記載:“熹宗天啟二年至思宗崇禎二年,八年皆大旱不雨。”;“崇禎六年西安旱災,米脂大旱,鬥米千錢,人相食。”

而對生物學有所瞭解的同學,也一定知道,旱災之後,緊接而來的就是蝗災。因為乾旱的條件,使土壤溼度下降,更有利於蟲卵孵化;而乾旱導致的植被稀疏,也利於蝗蟲在土壤中產卵;第二年因乾旱導致含水量較低的植被,又方便蝗蟲取食,利於蝗蟲生長。故在大旱之後,必有蝗災,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而蝗災最大的危害,在於蝗蟲群的可移動性,雖然蝗蟲孵化發育在受旱災影響的地區。但是一旦等到蝗蟲長成之後,擁有飛行能力,蝗蟲就會成群結隊的向水草豐美的地區遷徙。這樣原本沒有受到旱災影響的地區,卻受到了蝗災的影響,所以旱災通過蝗蟲的翅膀,在不同地區間傳播了,而蝗災與旱災一樣,最終影響了糧食產量。

冰河期導致的糧食減產,以及冰河所引發的旱災,旱災所引發的蝗災,都導致了糧食減產,也就造成了饑荒。而饑荒又導致一個更加嚴重的後果,流寇是一方面,但咱們這裡只談天災,所以你應該猜到我要誰說的是什麼了,那就是瘟疫。

為了解決饑荒問題,農民會有一個最直接的做法——挖鼠窩,因為老鼠有存糧的習慣,挖到老鼠的糧倉,再打幾隻老鼠,就可以解決幾天的吃飯問題。但這卻為鼠疫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也就進一步導致了明末瘟疫的大爆發,又給了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一記重拳。

所以說,作為一種自然現象,冰河期的影響並不算嚴重,但是冰河期所引起的一系列反應,卻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後果。小冰河期引發了旱災,旱災又導致了蝗災,而這些又導致了饑荒。饑荒給社會添加了太多不穩定的因素,而瘟疫也乘勢而入,最終給了大明王朝一個充滿危機的外部環境,而所有的一切,究其源頭,就是這個小冰期。

在這一系列的自然打擊之下,原本朝廷內部和社會體系就存在諸多問題的明朝本身,再也挺不住了。小冰期影響如此之大,為何還是次要原因。因為清朝入關之後,冰河期減弱,而南明又佔據溫度偏高的江南地區,卻依舊沒能恢復江山,就是其自身存在的主要原因,導致最終的滅亡,這裡就不贅述了。

以上為狼君個人見解,如果您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我是狼君,喜歡狼君的觀點歡迎評論、點贊,轉發加關注


狼君歷史


明朝末期出現的小冰河對明朝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在世界上每個國家的朝代更替都是有著統治者昏庸無道的共同點的。但是,明朝的滅亡卻和天災有一定的聯繫。小冰河期,這影響人類發展歷程的天災,導致全球糧食銳減,死亡率不斷上升的災禍,對明朝的影響可不是一點點大。

在封建社會,天人感應的思想基本是人們評價一個君王是否昏庸的重要標準。人們認為,上天如果覺得統治者昏庸無道,就一定會降災於世。這就導致了幾乎所有的天災的出現,都能被說為是君主無能。而小冰河期的爆發,也是讓百姓對當時的統治者及其的不滿。

“國以民為本。”百姓的不滿就一定會導致國家不穩定。而國家不穩定就是導致朝代滅亡最嚴重的問題。

總結來說,小冰河期對明朝的影響,直接表現為糧食銳減,死亡率上升,百姓苦不堪言;間接導致,社會動盪,經濟滯緩,百姓對統治階級抵制。

明朝末期小冰河在《閱世編》、《庸閒齋筆記》,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災異志》等等文獻中都提到了這種奇特氣象。(如果想繼續瞭解這些文獻對小冰河期的描述,我會在下一次再進一步詳細分析。)


應南辰


小冰河時期,對世界的影響大不大我不知道,但是對明朝大大的不利,可以說導致亡國。有人說危言聳聽,小冰河不至於如此厲害。但是小冰河引起的連鎖反應,足以讓這個帝國垮塌。

明末氣候變化有多冷,廣州都能下暴雪,北方氣溫抵過零下40度,錢塘江能封凍,試問各位,你們見過幾次廣東下暴雪,或則聽老一輩提起過錢塘江被封凍了幾次?

清初著名歷史學家談遷寫的《北遊錄》說道,從順治十年到順治十三年,北京北運河年年封凍長達110天。

這是個什麼概念,運河都凍住了,說明運河交通在三四個月內不能繼續。可是北京的物質全靠運河輸送。根據明黃仁宇的著作《明代的漕運》運河上的船隻多達1.16萬艘。

物質送不上去,對帝國政治中心影響極大,這還算是小問題。

更大的問題已經擴散到全國,比如陝西,陝西這種地方,土地貧瘠,狂風暴沙,在萬曆四十八年中,記錄災情的就有二十五年,何況小冰河時期的到來。到崇禎年間,基本年年大旱,春上無一滴雨,到八九月就開始大霜,這樣的極寒天氣,農作物怎麼能存活。

到崇禎四五年,全陝大飢,並且旱、蝗、霜三災並至,如何能活,吃樹皮,挖草根,已經赤地千里了。

有記載道:“安塞城,臭氣熏天,城外挖數大坑,用掩其遺體,臣來時,以填埋三坑有餘。”

在自然災害面前,人類的力量是渺小的,為了活下去,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王嘉胤、羅汝才等、大大小小的流寇不下幾十支。

南方也好不到哪去,北旱南澇,動不動就發大水,連南方也有人起事了。

小冰河時期不光帶來的是極端天氣,還有爆發了瘟疫,就像現在的新型肺炎一樣,傳播極強,據說也是從動物生上帶來的,這動物是老鼠。

明末鼠疫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有資料記載鼠疫記載道:

“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材的、無棺材的、九門計數已二十餘萬。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間,保守估計死亡人數已高達全城的五分之一。

當李自成打進京師,看到的是一片悽慘的景象,鼠疫也隨時傳到他軍中,並且帶往各地。

明末的滅亡,先是極端的天氣,天氣讓百姓顆粒無收,只能肯食樹皮、野草,有的做起了打家劫舍的勾當,二王更是領著幾百農民在登城,把知縣張鬥耀殺了,正式和官軍對抗,加上明末國庫空虛,士兵譁變,加上鼠疫到處蔓延,大明帝國這頭大駱駝,在行走了幾年後轟然倒下了,三百年國祚終歸是塵歸塵,土歸土。當然他光輝的事蹟後人依然在傳頌。








雨哥港歷史


明朝時爆發的小冰期,究竟有多大的影響? 小冰期頂峰對於明朝來說算是致命一擊了

溫飽對於古人來說是性命攸關的大事。一旦天氣轉冷,北方土地乾旱農作物歉收,人受凍生病。

竺可楨的《中國氣象史》就提到過,歷史上四次小冰河期正好是殷周革命、漢末三國、唐末五代、明末清初這四個動亂時期。

比方三國時代的小冰河期,都能讓長江北面的支流結冰,凍住航道:

秋七月,立皇子鑑為東武陽王。八月,帝遂以舟師自譙循渦入淮,從陸道幸徐。九月,築東巡臺。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三國志、文帝紀》)

車駕幸廣陵,濟表水道難通,又上三州論以諷帝。帝不從,於是戰船數千皆滯不得行。(《三國志,蔣濟傳》)

而南方的東吳,在那時期,都因為小冰河期,旱災波及到南方,受災慘重:

三年春正月,詔曰:"蓋君非民不立,民非谷不生。頃者以來,民多徵役,歲又水旱,年穀有損,而吏或不良,侵奪民時,以致飢困。自今以來,督軍郡守,其謹察非法,當農桑時,以役事擾民者,舉正以聞。"夏四月,大赦,詔諸郡縣治城郭,起譙樓,穿塹發渠,以備盜賊。冬十一月,民飢,詔開倉廩以賑貧窮。四年春正月,大雪,平地深三尺,鳥獸死者大半。(《三國志、孫權傳》)

看看孫權,一有天災,馬上四部曲:

一、禁止地方官員勞役擾民。

二、大赦。

三、各地建工事,預防盜賊。

四、開倉放糧。

大家不妨想想明末,上面一二三四做到了那些??

不過隨著南方土地的開發,明朝小冰河期對全國糧食的產量影響肯定沒前三次慘重。畢竟殷周、漢魏、唐末主要產糧區在北方。而到了明朝,產糧區早到了南方。即使陝西河南等地因為天災糧食歉收,南方也有大量餘糧可供。所以與其是明亡是天災,更不如說是人禍。

根據考古資料和歷史記載,中國著名氣候學家竺可楨提出,大致從明太祖創立明朝開始,中國進入到了歷史氣候中的第四個寒冷期。在明朝最後兩個皇帝天啟和崇楨統治期間,氣候寒冷達到極點。而伴隨寒冷天氣一起到來的則是嚴重的乾旱。中國的歷史階段一直是一個農業立國的傳統延續,經濟基礎也主要在農業,農業收成的好壞取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熱量條件,一個是水分條件。水分條件不足導致乾旱,熱量條件不足導致寒冷,都是會導致減產、歉收,甚至是絕收。

從崇禎即位開始,大旱幾乎連年不斷。崇禎十一年,旱情更是遍及西北、華北、華東和中南地區。大旱過後,蝗蟲災害隨之而來,漫天飛舞的蝗蟲遮天蔽日,草木和樹葉幾乎全被吃光。中國歷史上千年不遇的大饑荒也相期而至。在飢餓的折磨下,百姓吃光了一切可以吃的東西。甚至出現了“炊人骨以為薪,食人肉以為食”的慘狀。同荒於朝政的祖先相比,大明帝國的最後一任皇帝崇禎,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皇帝的典範。他一反過去父輩的怠政之風,兢兢業業,事必躬親。大明選擇了這位勵精圖治的君王掌管政務確實是帝國的幸運。然而不幸的是,千年不遇的小冰期給這個農業帝國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在中國無糧不穩的社會結構中,糧食的減產意味著動亂的潘多拉之盒已經打開。

連年的災荒引發民變,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與此同時。關外虎視眈眈的女真人也成為明王朝最為致命的危機,內憂外患交替衝擊著本來主千瘡百孔的帝國根基。






仁德歷史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我們時常都說明朝滅亡的時候很冤,真的是老天都不幫明朝的觀點。其實這是過於偏激的說法,小編認為還是主要的就是人為自己造成的。簡單來說一下什麼是明朝的小冰河時期,說白了就是明朝時期中國大陸溫度急劇下降,夏天爆發大洪水,冬天則是寒冷無比,連很多南方地區都下至暴雪。這就導致了天災人禍瘟疫不斷,糧食儲備驟減,老百姓吃不上飯,餓殍遍野,基層與官兵矛盾激化,可以說小冰河時期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冰河時期是世界性的,但是唯獨明朝比較嚴重。


(地球小冰河時期)

而歷史上也有很多記載比如《閱世編》、《慵閒齋筆記》、《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災異志》都有明確的相關記載。小冰河時期對明朝的影響是很大的,比如崇禎年間,爆發了大量的旱災、洪災、蝗蟲災、瘟災、風災、雪災,以及各種由於冰河時期造成的農民起義,還沒等從這場災難中緩過勁來,下一個災難就又來了。而且崇禎又要收拾祖宗留下的明朝隱患還要應對各種天災和強敵,矛盾是日益激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個明帝國已經走向了滅亡的邊緣。小冰河時期是一直延續到清朝的,但是由於正確的政策,清朝相對明朝來說穩定了下來,損失也是極為慘重的。
(明朝滅亡 崇禎自殺)


咱們中國自古以來都是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我們需要種地吃飯。種地吃飯的前提必須要有良好的天氣環境和溫度才能把食物種出來。可是小冰河時期一來,打亂了生存環境,農民無地可種,不種東西吃人就會餓死,所以矛盾就會激化,造成了這樣的原因。所以,小冰河時期的確算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小編認為不能把責任全部推卸到老天身上,首先就是明朝統治者的問題,如果明朝統治者把老百姓當成自己的兒子當成人民。把人民牢牢地團結在一起,覺得還會出現這種情況嗎?還會有滿清入關嗎?明朝的晚期橫徵暴斂、貪汙受賄、強搶民女……這是一個政府該做的事情嗎?所以明朝滅亡是天意所歸。古往今來的王朝都是這種結局,沒有什麼可憐不可憐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永遠都實用。


(明朝滅亡滿清入關)


鵬正


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在研究歷史領域時,也開始摻雜進入其他科學領域。小冰河的探究是從上世紀時,物理學的延伸,人們從探究自然環境的學科中,不斷延伸到其他學科,尤其是歷史領域。特別是在研究冰川時,科學家和歷史學家發現,在13世紀中後期開始,冰川在不斷的南移,且每次爆發極寒期時,全球大範圍內都會出現一些特定的歷史事件

當時的歐洲處於中世紀的黑暗時代,書籍及其他的記載多由教會所壟斷,特別是印刷術和造紙術還未傳入之時,東方的歷史記載就成為研究冰川南移的最主要歷史輔證依據。

“元明清時期的小冰河“

科學研究雲貴高原及青藏高原的冰川碳同位素測試中發現,13世紀中後期,亞洲的冰川南移現象是和歐洲以及南、北極是同步的。

因此在結合了物理學延伸的自然學科後的歷史領域,在近些年來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觀點,經濟推動了歷史的進程:

1、公元1270年之前的半個世紀時,是小適宜氣候(歐洲稱之為中世紀暖期),這個時候草原地區的遊牧民族獲得了人口大增長的時代,但草原經濟無法維持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因此草原遊牧民族迅速出現了整合的形態(大魚吃小魚,最後成鯨鯊),最終構建成為了蒙古帝國(事實上,在歐洲方面,也是這個時期,東歐的遊牧民族是壓制著西歐)。

2、忽必烈死後的元朝,這個時期步入了“元明清小冰河時代”的第一個極寒期,而根據正史和地方誌的記載,整個元朝從忽必烈滅南宋實行了大一統後,整個元朝只有一年的氣候是比往年暖和的(1316年,延祐三年)。而這點也驗證了小冰河極寒期的物理科學研究。

3、整個明朝時期,剛好處在小冰河的鼎盛時期,雖然極寒期和溫暖期反覆交替,但總體而言,當時的氣溫應該下降了1--1.5°C左右。如:

(1)、溫和期:從洪武二十七年至正統三年(1394-1438)從小冰河極寒期逐漸步入溫暖期,在隨後的15年後,又再次步入極寒期。

(2)、第二個極寒期最寒冷的時期剛好就是明景宗時期

,也就是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被囚禁的這段時間,而根據史書的記載,景泰四年是最寒冷的。

因此有歷史學家也在推測,會不會是剛好這一年明英宗被放回明朝,而景泰皇帝將其囚禁起來,所以民間才將這種行為歸納為囚龍事件而導致的天災。若是這樣就能解釋了為什麼一個失敗的皇帝依舊能獲得民間和官方的部分認可了。

最為關鍵的是,當景泰皇帝的兒子(皇太子)突然夭折不久之後,氣溫就回暖了……

這段時間的歷史記載和冰川碳同位素,以及樹木的年輪是剛好契合的。根據正史和地方誌的記載,景泰七年(1456年)時,天氣逐步溫和起來,隨後的三年裡,暖和的天氣帶來了豐收(剛好是英宗復辟的時間)。

而當時的信仰,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佛和道所提倡的信仰,無不去佐證了英宗的正統。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當英宗復辟時,誅殺了功臣之時,民間和官員中有那麼多人選擇沉默。當然用今天的話語來說,有飯吃,誰會造反,豐收的喜悅之下,誰還去關心由誰統治。

(3)、寒暖反覆交替期:在英宗復辟成功之後,明朝步入了氣溫反覆交替的時期,而時間為66年之後,氣溫大幅度的波動,時寒時暖,有時是隔年交替,有時候是寒冷幾年又暖一年。但總體來說,寒冷的時間較長。且在寒冬時期,運河和港口大都是被冰封的狀態,如成化十三年時,就導致了南北交通因暴雪、冰封而中斷數個月之久。

最為關鍵的是,這種極寒與溫和的交替,還帶給了各種自然災害,最典型的就是旱災,以及蝗災。

明朝的疆域還地處較南的地區,草原所受到的傷害比明朝還要嚴重。從正史中也能看到,從明英宗復辟起,明朝在這段時期也一直處在防備草原遊牧民族的襲擊狀態中。尤其是成化時期,最常見的、危害最大、異常的“暖潮”過後的乾旱,又突如其來的寒潮。最北的牧場牲畜被寒潮困住,因無草可食,最終幾天之內可能牲畜的死亡成千上萬。而最靠近中原的內蒙陰山一帶,則又因為乾旱致使了蝗災不斷

因此成化時期,明朝的邊軍一直苦於防備著草原種族,有時是上千過萬人的襲擊,有時也就數十人或百人的突然破關搶劫。

(4)、溫和期:在公元1536年時,轉為溫和期,隨後有35年,也是明朝唯一一次最長的溫和期。

(5)、當到萬曆即位後,再次轉入極寒期,一直延伸到南明,特別是崇禎二年到順治四年,氣溫之低史無前例。根據利瑪竇的記載:“一到冬季,整個華北的河流都會結冰……運河上都能跑起馬車。”

而根據朝鮮的記載,皇太極為了獲取糧食,“後金兵發朝鮮,迫使對方訂立城下之盟,而跟隨大軍的,是上萬人就食朝鮮”。

除了寒冷之外,還有旱災:

1、萬曆三十七年(西元1609年)山西大旱,民飢;懷慶、延安、沔陽大旱;浙江台州旱,井泉皆涸2、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黃安及廣州大旱,民飢,南寧尤甚,死者白骨疊立3、天啟四年(西元1624年)山西靜樂旱,廣西陽朔縣旱飢,民變4、崇禎六年(西元1633年)山西大旱;陝西西安旱飢,餓殍遍途,米脂大旱,鬥米千錢,人相食5、崇禎十三年(西元1640年)山東連歲大旱,天下大飢,人相食,盜賊破邑城;浙江嘉興、紹興旱蝗,諸暨旱。

旱極而蝗,旱災又引發蝗災:

1、萬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傳染者接踵而亡,數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闔門不起者
2、崇禎十四年,“浙江大旱,飛蝗蔽天,食草根幾盡,人飢且疫”。“兩畿、山東、河南、浙江、湖廣旱蝗,山東寇起。”

根據現代研究發現,鼠疫的爆發大部分是突如其來的嚴重氣候變化而引起,明末小冰期帶來的突如其來的氣候變化是明末鼠疫爆發的主要因素之一。(草原和北方的人人無食物之時,會吃草原鼠充飢,隨後又在內遷中,不斷將鼠疫傳播):

“(崇禎)七年八年,興縣盜賊殺傷人民,歲饉日甚。天行瘟疫,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百姓驚逃,城為之空”。“朝發夕死”、“一家盡死孑遺”


根據研究,迄今史學界認可的,明代萬曆和崇禎兩次鼠疫爆發就讓華北三省和蒙古境內達到千萬人死亡。若是加上旱災、蝗災和戰亂,整個華北區域死亡的人數足以摧毀掉整個北方的經濟命脈。

這也是為什麼在明初和明中時期,明朝與蒙古之間的愛恨情仇,可是到了晚明之後,蒙古反而迅速衰落,在明崇禎時期並沒有構成對北方一帶的侵犯壓力原因之一。

反觀滿洲女真勢力,雖然同樣也面臨著小冰河的不斷危害,但東北盆地的應用,使得他們相對蒙古而言更有少數優勢。

當崇禎即位後的極寒期,同樣面臨糧災時:“年逢凶荒,邊內邊外,竊掠公行”(天聰三年、崇禎二年)。在朝鮮無法滿足後金的糧食需求後,皇太極就乾脆率領大軍西征,去攻擊比他們還窮困的蒙古,最終獲取越過長城的機會。

總述:

明朝的滅亡不能完全歸納為小冰河的危害所致,主要是明朝依舊保留著“農耕”的重農抑商社會形態;其本身的社會結構使得權貴在中後期不斷進行土地兼併,致使民間無法面對自然災害;且朝廷的腐朽,萬曆時期通過掠奪民間財富,而天啟時期通過掠奪中產階級的財富,並沒有進行相應的改革,只是一味去轉嫁、剝削,使得帝國在不斷內耗中,無法面對更為惡劣的自然環境,最終喪失國祚。


圖片均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必刪除

參考文獻:

《中國氣象史》竺可楨

《哈佛 元明史》

《明史》


史之為用


可能有影響,但沒有網上說的那麼嚴重

首先說小冰河期不是突然而來的,是有緩衝時間的。現在所說的小冰河時期,其立論的最更本依據是竺可幀《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文》對中國氣候變遷進行的研究。

從這篇文中就可看出,是小冰河期導致明朝滅亡觀點的可笑。

最致命的一點就是文中小冰河期的時間。

在竺可幀先生文中15世紀到19世紀都是中國的寒冷時期。而極寒日期是在1650年至1700年,並且前面有近百年是溫度緩慢下降時期,並不是溫度陡降

並且而我們都知道明朝早在1644年就亡了並沒有活到小冰河時期的到來。而這最寒冷的時間大部分的都在康熙盛世階段。也就是說清朝在小冰河期創造了康乾盛世。

並且我看很多文章說小冰河期導致明朝滅亡的文章中指出江南尤其是廣東下雪的記錄的都在清朝。

而竺可幀先生文中舉例清朝小冰河時期和明末時間結冰時間更晚的對比卻被用做了證明明末天氣寒冷的證據。

另外證明小冰河期的文章中還大量列舉了明朝的自然災害從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但有個問題,大部分災害都是局部性的,且是北方。

我們首先知道兩點

一、中國早在宋朝,就已經完成了經濟中心地南移。南方才是中國農業經濟的根本。同樣明朝一樣支持明朝的經濟基礎在江南,並在明朝中後期根據這一世界就有了“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而證明明末受小冰河期影響南方溫度下降的事件,我看過的文章中又多是上面說過的拿清朝的事來說。

二、我們都知道一句俗語“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雨”。一個地方的災害不等於有這萬里疆土的中國都遭了災。同樣古代科技落後,對抗自然災害的手段較少,抗風險能力弱,天氣異常就可能是災荒。因此出現災害記載就比較多,但不是說明朝就最多。

有學者統計整個明朝276年(1368年至1644年)發生水、 旱、 蟲、震、 雪等十二類自然災害3952次。

而同樣以清朝268年(1644年至1911年)時間作對比水、 旱、 蟲、震、 雪等十二類自然災害共計5344次。

平均每年遭災還更多清朝還更多。

所以,我不太認可小冰河期導致明朝滅亡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