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如何在楚國大力推行“中原化”?


楚莊王如何在楚國大力推行“中原化”?


楚莊王全力推動楚國“王道”統治。

在對周王朝仁政文化進行深入思考後,楚莊王制定了“禁暴、安民、和眾、豐財”的施政方針。也就是約束權貴,善待百姓,政治團結,發展經濟。通過研究中原國家稱霸的歷史,楚莊王明白,只有得了國內人心,才能稱霸於天下。因此,他開始注重民生,愛恤人力,減輕賦稅,先要使老百姓安居樂業。

楚莊王非常善於用人。他在縣令中發現了孫叔敖這個人才,任用他做丞相,並且用人不疑,委以全權。孫叔敖善於發展經濟,他主持興修了芍陂(今安豐塘)等一系列水利工程,使楚國的農業獲得了巨大發展。孫叔敖也因此成為春秋時代的名臣。《呂氏春秋》說:‘世人之事君者,皆以孫叔敖之遇荊莊王為幸。……叔敖日夜不息,不得以便生為故,故使莊王功績著乎竹帛,傳乎後世。”司馬遷也說孫叔敖“盡忠為廉可治楚,楚王得以為霸.”(《史記•滑稽列傳》)

在楚莊王和孫叔敖的共同努力下,楚國雖然經常對外征伐,但是“商農工賈,不敗其業”,連年打仗,“民不罷勞,君無怨仇”。歷史學家說,在楚莊王時期,楚國手工業的發展已經趕上甚至超過了中原水平。在春秋早期,楚墓中發現的陪葬物品往往十分有限。而在河南浙川下寺(據說即為楚國古都丹陽地區)發掘出的一個楚國墓葬群,5組26座古墓。中間的一組,規模宏偉,一座主墓附有3座陪葬墓和16座小型殉葬墓,一個大型車馬坑。整個墓地出土青銅禮、樂、車馬器、工具等達到六七百件。這批墓葬所有的青銅器物年代在春秋中晚期。在楚莊王統治前後,楚墓的陪葬物品開始越來越豐富,楚文化的特徵也越來越明顯,反映出楚國國力不斷強盛,文化也越來越發達。


楚莊王如何在楚國大力推行“中原化”?

楚國圖騰


在上層社會,楚莊王則大力推行“中原化”。他參考中原禮法傳統,重新制定楚國宮廷禮儀制度。莊王規定,大臣及諸公子入朝,如果馬車開到宮門前,馬蹄踏到了宮殿的屋簷下,就要受到砍斷車轅等的懲處。有一天,太子入朝,馬車沒有停好,廷理依法懲處了太子的駕車人。太子大怒,要求楚王誅殺廷理。莊王卻說:“法所以敬宗廟,尊社稷。故能立法從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安可以加誅?”一席話說得太子心服口服。各國因此讚譽“楚之國法行而綱紀立”。楚莊王這種“威”、‘德”並重的措施,使勁敵晉國也深為佩服:“其君之舉也,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舉不失德,賞不失勞,老有加惠,旅有施捨,君子小人,物有章服,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矣”。(《左傳.魯宣公十三年》)

楚莊王還號召楚國貴族深入學習中原文化,並且自己身體力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關於楚莊王為太子選師的記載。

史載“莊王使士盛傅太子鹹,辭曰:‘臣不才.無能益焉。’王曰:‘賴子之善善之也。’對日:‘夫善在太子,太子欲善,善人將至卜若不欲善,善則不用。故堯有丹朱,舜有商均,啟有五觀,湯有太甲,文王有管、蔡,是五王者,皆有元德也,而有奸子。夫豈不欲其善,不能故也。若民煩,可教訓,蠻、夷、戎、狄.其不賓也久矣,中國所不能用矣。’王卒使命傅之。”


楚莊王如何在楚國大力推行“中原化”?


從士盛與楚莊王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君臣二人對中原歷史文化的瞭解已經非常深入,引用起歷史典故來非常純熟。

士盛接受任命後,又去請教申叔時怎麼樣教導太子才好。“叔時曰:‘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教之《詩》,而為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教之《令》,使訪物官。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於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

從申叔時所列舉的《春秋》、《世》、《詩》、《禮》、《樂》、《令》、《語》、《故志》、《訓典》等九門課程,以及提出相應的教學要求來看,楚國貴族上層對中原文化非常推崇,對中原文化的吸收與理解不是皮相之學,而是達到了相當的深度。楚莊王時代及以後,楚國使者已經能在外交場合像中原國家大臣一樣,純熟地引用《詩經》進行交際與交流。據董治安先生統計,在《左傳》楚國中引詩17首,賦詩3首,《國語》還引詩4首。這一統計表明,楚人對《詩》的學習與運用,己達到一種“不學詩,無以言”的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