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把年幼的孩子送到寄宿學校,是什麼心理?

我愛紫色雞尾酒


還是對西方教育片面理解的結果,認為一個孩子較早的具有獨立性對孩子好。孩子的一生不是靠某一個特質決定的,從來沒有一個教育方法能解決所有孩子的問題,影響孩子一生的還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只是輔助的,補充家庭教育不了的知識部分。

自己的孩子自己疼,自己的孩子哪方面不足父母肯定是第一個發現的,說是學校的老師照顧孩子,其實就是找個高級保姆,如果碰到盡職盡責的那要謝天謝地。在這知識爆炸的年代,孩子成長中最不缺的就是知識,這期間最寶貴的是性格的養成,這需要父母的參與,而幼教幾乎沒有男老師,這怎麼讓一個男孩將來成為一個男子漢,怎麼讓女孩體會父愛,可能會造成男的像偽娘,女的找老頭


來自世界一角的思考


姐姐家娃從一年級開始在我們這裡比較出名的一所私立學校上學,寄宿制小學。

孩子從一年級開始住宿,現在四年級了,成績不錯,身體偏瘦。

離家實在太遠了,開車一趟要一個多小時,學校課程排得緊,家裡小工廠非常忙,接送不現實。

姐姐本來想在學校門口買或者租房照顧孩子,但家裡實在忙得抽不開身,只好讓孩子先住宿試試。

一年級剛開學,這孩子在宿舍每天晚上想家想到哭,哭了三個星期。老師實在受不了了,把姐姐找去談話,如果滿一個月了還這樣,建議走讀。

孩子估計這麼一折騰,突然明白了不住宿就不能在這兒上學的道理了。第二天就不哭了,就那麼適應了住校生活。

期間遇到過很多事情,被同宿舍小孩欺負,生病了緊急喊家長,被傳染流感,成績波動……

現在還不錯,成績挺好的,直升初中部應該沒問題。還當上了班長。

我在江南,姐姐家孩子是男孩,他在讀的學校屬於比較貴的,抓得很緊的那類。


麥冬333


家長把年幼的孩子送到寄宿學校,是什麼心理?

無非是三種可能。

第一種是從小培養有獨立性。

我女兒就是從小學二年級上的寄宿學校半個月回來一趟。現在我的女兒已經上四年級了,我的女兒在學校養成獨立性,什麼事都不用我操心。比如洗內衣內褲,洗頭洗澡。在學校上二年級的時候,老師還幫著洗,到上了三年級的時候,生活老師就培養他們自己慢慢學著洗。到了四年級的時候就生活老師只幫他們洗大件的衣服。我女兒每次放假回來都是乾乾淨淨的。帶回來的衣服都是疊的整整齊齊的。回到家以後,早上起床以後把被子疊的跟豆腐塊兒似的,我問她為什麼把被子疊的這麼整齊呀?他告訴我在學校疊的都是這樣整整齊齊的。她還得過幾次流動小紅旗呢!

第二種就是沒有時間管。

有的家庭沒辦法顧及到孩子,也沒有這個時間。比如沒有時間帶孩子。也沒有人幫助他們帶孩子。他們只能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他們才有時間去工作,掙錢養活孩子。這種父母最無奈,他們也想時時刻刻陪著孩子,可是為了生活為了養孩子,他們忍受著分離之苦了。

第三種就是懶得管了。

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孩子,孩子任意妄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聽家長的話。想管管不住不管吧,又不放心,只能放進學校讓老師教育了。自己也落個清靜

幸好我家孩子是第一種超級獨立[呲牙][呲牙]






青青農村記錄


我小姨在孩子幼兒園大班時就讓他住校了,因為我小姨自己帶孩子,實在太累了,這小孩也是倔強,送去後守著大人從來沒哭過,後來我就問他,因為他是插班生,有同學欺負他這新來的,問他,他們欺負你。你怎麼做的,他說,他們欺負我,我就哭,問他,你給你爸媽說了嗎?他說沒有說,我媽媽讓我打回去,我不敢打他們。我說你想家時怎麼辦,他告訴我,我躲在被子裡哭。哎!挺心疼孩子的,現在已經念高一了,男孩一個,我小姨告訴我,早上5點多就起床。自己疊被子,熬上飯,然後晨讀。6點半點我小姨起來炒菜,收拾老二,時間正好。也是苦了孩子了


婷小曉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在猶豫要不要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有的是本著希望鍛鍊孩子獨立性的良好初衷,也有的是因為工作上的原因,不方便接送孩子,亦或是聽朋友親戚的建議。許多父母都不知道怎麼辦。那麼在這裡,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真實經歷和看法,希望能幫到一些父母。

從小時候開始說起吧。我家住在鄉鎮,讀的幼兒園離家裡不遠。早上八九點去下午四五點就回家了。但就是這麼近我還必須得讓家人來陪,那時我奶奶和姥姥是輪流來陪我的,我一見不到她們我就得哭。但就是這麼一種情況下,上一年級的時候,我爸媽毅然決然地把我送到市裡的寄宿學校。後果可想而知了,我整天哭啊哭,哭到身體出問題,請了一個學期的假去醫院裡吊水。後來身體調養好了,我繼續去上學。這時候我也不哭也不鬧了。看到這裡有人會說這不挺好的麼?我想說你錯了,大錯特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一回家就進自己房間,鎖上門,不喜歡讓人進來。一整天一個人呆在房間裡,就只是吃飯出去一下。我開始不喜歡和父母講話,朋友、爺爺奶奶成了傾訴的首選。甚至從那時起,我對家的觀念開始發生變化。人家都說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而對我來說,我家的那棟房子加上我的爺爺奶奶就是家,沒有父母。同樣的,現在我可以很輕鬆的對父母提出出國留學,因為我覺得我根本不會思念他們。

看到這裡,我相信有些父母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我不知道專家學者怎麼說,但就我自己的經歷來說,讀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對培養孩子和父母的關係非常重要(很多人會記著一二年級和六年級的事,而三四五年級的記憶卻不是很深刻)。我媽的一個客戶說過,孩子在託兒所的時候你可以放開去工作,但當孩子讀一二年級的時候,你工作無論多忙,都應該天天去接送孩子上下學。他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的一個朋友的孩子和我的經歷一樣,現在和父母關係很僵。到這裡,我給的建議就是:父母在送孩子去寄宿學校之前,一定不能只考慮自己,還要考慮孩子的感受。在送去之前一定要問過孩子的意見。還有,不要在孩子說願意去的時候就沒有顧慮了。父母應該充分關注孩子在學校的狀況,及時和老師交流溝通。如果孩子上學之後才發現不適應,一定要及時作出反應。

還有一點就如我上面講的,有些家長並不是因為忙碌,而是因為想鍛鍊孩子的獨立性。可是真的有必要嗎?同樣說我的情況吧。我有一個大我兩個月的堂哥,我們是同一年級。從小,他爸媽都是每天接送他上下學,直到高中一直如此。而我則是一直在寄宿學校。然後現在我們一比較,除了我自理能力比他強之外也沒什麼。所以家長們啊,所謂送孩子去寄宿學校鍛鍊獨立性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孩子會經歷小學初中高中,獨立性就是在這段時間裡養成的。你說說一個孩子讀高中了還會哭鬧著找父母抱抱嗎?或許每天回家的孩子疊被子沒有寄宿的孩子快,但會了就夠了啊,又不是在軍隊。而且又不是說要把孩子一個人送去國外,孩子小,讓他多享受父母的溫暖不好麼?到了讀大學,孩子就真的要飛了。像我,小學初中高中都是讀寄宿的,一個禮拜回家一天,除了寒暑假,一年有幾天在家的?這樣和父母的關係能好麼?

另外,關於親子關係我想補充一點,就是孩子說有什麼不舒服,就算您是最厲害的醫生,也不要看一眼就說沒事了。這時候孩子需要安慰,父母應該蹲下和他解釋並安慰。不要讓他有一種不被重視的感覺。還是說我吧,小時候身上有紅斑了,長小疙瘩了我都會跑去找我爸媽,而我爸媽呢,很多時候只是看一眼就說沒事。久而久之,我身上出現什麼我都不會說出來了。這種狀態持續很久後的一天,我左腳有點不舒服,之前也有這種症狀,我沒說出來,這次我自己感覺有點不對,然後我跟我媽說了,我說要不要去醫院看看,而我媽就只是帶我去藥店買了一支藥膏,然後到了晚上,較重的跟個饅頭似的,還開始發燒。然後就是掛了一個禮拜的水。我付出這麼慘痛的代價,你們說我還願意和他們說麼?

現在長大了,有時候我媽也會跟我說,看著別人一家三口出去散步很羨慕,也說要是能重來,絕對不會送我去那個學校了。她現在一直在努力和我改善關係,可是又有什麼用呢?那塊陰影已經烙在我心上了。我讀的那所學校,讀了小學加初中一共9年花了20萬有餘,呵,真是丟了錢還丟了親情。


檸檬小仙女吖


情況不同,大多數家長應該是無暇照顧,跟心理沒關係,誰不想天天陪著孩子。

我表妹從小上寄宿學校,小學開始,就是因為家裡做買賣,實在沒人能照顧。

有條件能送孩子去私立寄宿,也不防是一種選擇,總比放了學回來沒人管強。


薩妮兒


我倒奇怪題主這麼問是什麼心理[呲牙]。

把年幼的孩子送寄宿學校無非是兩種情況。

一是家裡沒人帶孩子,父母有事要忙(比如出差的日子多等),老人又力不從心,幫不上忙。送寄宿學校是最好的,也是無奈之舉。

二是為了鍛鍊孩子從小的生活自理能力,學會獨立。我是沒有這個經濟能力,有的話我也會把孩子送去。

記得以前從一本雜誌上看到,宋家三姐妹也是從小被父母送去美國留學的。最小的宋美齡還只有幾歲。漂洋過海的去那麼遠,比寄宿學校就更難見到了。

還有小時候看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一休不也是很小被媽媽送去寺廟學本事的嗎?

有時候,父母狠心一點,其實對孩子的成長是好事。


一葉草73


表舅就把孩子送到了寄宿學校,孩子才3年級,他這樣做完全是無奈之舉。

孩子的媽媽是那種“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虎媽,從學校到生活各種水準都要求高規格,對孩子的要求也是極高的,但問題是孩子壓力很大,各種補習班壓得孩子透不過氣來。

表叔是嘔不過表嬸的,權當妻管嚴吧,他又不忍心看著孩子繼續這樣下去,因為孩子已經越來越不願意說話了,他自己感覺是孩子有點抑鬱,看得多這種新聞他也怕哪天孩子受不了就那啥了。

最終他給孩子找了一個名氣很好的寄宿學校,(必須名氣好,不然表嬸肯定不同意)就把孩子給送了過去。

你說他不關心孩子嗎?反而是送去了寄宿學校後,他多了與孩子的交流,時刻關心著孩子的情況,漸漸地孩子也願意和他多說話了,但始終抗拒媽媽。

他的成績很差,真的是差到了極致,十幾分都可以考出來,但實際上他的基礎非常紮實,我和他談過,其實他都會做,只是每次見到媽媽對他的成績氣急敗壞的時候,他心裡就會有一絲快感--這就是典型的被動攻擊。

PS:被動攻擊,是孩子無法與父母形成有效溝通,甚至無法發言的情況下,用父母最在意的事情來攻擊父母。

在進入寄宿學校之後,沒多久他成績就上來了,不是說寄宿學校多好,而是他爸真的很下功夫去關心他,一定程度上屏蔽了媽媽給他的壓力,和他媽媽不一樣的是,爸爸從不提及他的成績,只是關心他關心與否。


淅爸育兒記


王華老師來答疑,以實例講教育,王華老師觀點:年幼的孩子不建議過早送入寄宿學校,無論是什麼心理,有什麼理由。

家長在孩子幼年就送入寄宿學校,一般都是這樣幾個心理,或者說是理由:

1.孩子在家沒有合適的家長照顧,在學校住宿,等於給孩子找了老師、保姆、保安、夥伴,一舉多得。

2.希望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在學校沒有爸媽和老人的包辦,只能自己照顧自己,各種生活技能都要自己搞定。

3.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宿舍是個小的社交圈,朝夕相處的舍友是需要基本的社交才能和平相處。

4.一些所謂精英學校有很多噱頭宣傳,家長被誘導,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資源。

那麼,真的可以通過寄宿實現家長的這些願望嗎?

有位爸爸前來諮詢,是因為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叛逆”了,學習是倒數第一,頂嘴是每次有他,家長批評說教,他變本加厲,和爸爸說:“你生我幹嘛?”

經過了解知道,兒子是在放開二胎政策以前生的,為了逃避罰款,孩子從小放在老家,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每年也就見面幾次。到了孩子要上小學,爸媽出於彌補心理,讓孩子上了最貴的寄宿學校。同期,姐姐從小生活在爸媽身邊,到高中才開始寄宿。

孩子從出生到青春期初期,基本等於沒有爸媽陪伴。這個孩子很獨立,生活上照顧自己很好,和同學相處也是熱情的,又享受著最好的資源,但是,這個孩子反問爸媽:“為什麼姐姐能和你們在一起,我不能?我是不是多餘的?”

還有一個初中男生,媽媽堅持要他住宿,為此孩子和家長多次交涉無效。上學以後,很快孩子出現各種問題,家長以孩子就是不願意住校為由,各種批評不上進,孩子衝撞爸媽,“你就是把我扔了!丟給學校,恨不能永遠我不回家!”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孩子打開車門就要跳車!這是媽媽拉住了,否則非死即傷。

因此,孩子在小學有一切可能,都不建議孩子住校,到了初中,還要看孩子的情況,再決定是否住宿。有個順序希望家長朋友們明白:獨立性,生活能力,社交能力,不是住宿以後學會的,那是“逼”會的。這些都是在住宿以前,家長培養出來,孩子才能順利進入住宿環境,適應住宿生活。先會,才能用。

要不要讓孩子寄宿,先看看孩子有沒有這些能力,更要想想,孩子是否和家長能做好斷舍離。

王華老師以實例講教育,關注我,成為睿智爸媽,掌握前瞻性教育真諦。


王華教育


不願意負責任。所謂這是好學校,管理很嚴等等全是藉口。


現代的公共教育興起於三百年前的歐洲,大英帝國獨步天下的海軍力量源於一套完整的公共教育體系:即男孩12歲就進入軍事化管理的工廠,這些工廠屬於海上事業的配套設施。經過培訓和遴選之後,合格者會被補充到軍艦上,充當水手、士兵和海員。這些具有良好紀律性,熟悉航海相關業務的青年成為英國海上力量的標準零件。


讓平民受教育從來就不是什麼天賦人權或者社會福利,而是工業革命的興起,讓人成為機器大生產的一組零件,這種產業的興盛和海外貿易的繁榮,加上工業自動化的時代侷限性,造成了社會對這種標準件的大規模批量需求。海軍探索出來的路子非常適應於滿足這種需求,因此,以鍛造標準零件為目的的公共教育迅速得以普及,併成為工業化時代的社會共識。

所以大眾教育和汽車工業、手機產業沒有任何區別。就因為你讀了四年或者七年就是人才了嗎?都不過是一個基本工具而已。招聘的時候,從來沒人對畢業生心存過高的期望,都只是魚苗而已!等你能自己脫穎而出的時候,才會有人考慮你是否值得培養。就算是私立學校也沒什麼區別,私立教育是商業行為,掙錢是才是人家最關心。


而我們平時所說的教育孩子指的是什麼?

教育本質上兩層含義,教指的是規範行為,育則是啟迪心性。規範行為是要明白那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啟迪心性是要孩子擁有好奇心,勇氣,樂觀,寬容,堅持等良好的心態。二者缺一不可,也要平衡發展,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人格。


這些教育都是隻有父母才能做的,父母希望孩子能成才,才會全身心的投入,把孩子養育好。把年幼的孩子送去寄宿學校,孩子能接受到好的管教嗎?不可能的。


所以結論就是:家長把年幼的孩子送到寄宿學校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是自私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