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都有哪些壞了大事的小人物?

廚鄉名村


建文三年,朱棣已經起兵兩年多了。他打仗時,經常身先士卒,勝多敗少。而朱允炆為首的朝廷依靠李景隆這樣的飯桶,損失了數十萬大軍。可是,朱棣自己佔據的地盤依然只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

更關鍵的是,雖然他鬧得歡,但是,眾多藩王只有寧王朱權被他“綁架”過來了,其他人還是聽朝廷的。山東、河南,山西等地依然在朝廷手中。朱棣的北平老巢,也依然處於朝廷的包圍圈之中。

朱棣鬱悶啊,此戰真的是“百死一生”。打了三年,都沒突破山東。更別說從山東進淮揚地區,再兵臨南京了。就他自己現在的“三府”地盤,怎麼耗得過朝廷?

就在此時,從南京宮中的太監向朱棣報信:南京防務空虛。

於是,朱棣繞過濟南,直接南下淮揚,進逼南京。這下好了,局面活了。原本固守濟南的盛庸軍被迫從濟南附近的設防地出來,追擊燕軍,轉為野戰,結果,被朱棣以逸待勞的打敗了。而朱允炆錯判前線局勢,以為淮揚固若金湯,調回了徐輝祖部隊,防守兵力空虛的南京。緊接著,失去友軍支援的淮揚地區的朝廷主力被朱棣打敗,不僅“損兵”,還折了很多大將。連都督陳蠧都率水師投降了朱棣,渡江的船都有了。

等到南京城金川門時,朱橞和李景隆馬上開門投降,朱棣就這麼進了南京。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專注歷史的中國小賤,與你分享。


不知道廣大讀者老爺們中,有沒有人經歷過2003年的高考,還記得被當年史上最難數學試卷支配的恐懼嗎?

2003年,在四川南充,一個叫楊博的高考應屆生經過踩點後,於6月5日凌晨一點左右進入縣教育局,利用身上帶著的工具潛入保密室,盜走了當年的高考語文卷、數學卷、理科綜合卷、英語卷各一份。

這個熊孩子一時鬼迷心竅,卻不知道壞了大事,這得影響全中國多少個孩子的命運啊!

這傢伙回去後倒頭就睡,一直睡到下午才起來去學校探聽消息,沒想到在學校教室辦公室裡,就聽到老師們在議論試卷被盜的事。

這事東窗事發後,立馬就受到了最高層的重視,直接從北京派人下來查辦,整個南充縣都警備起來了。

被盜的試卷也立即作廢,啟用備用卷考試,塵封著的史上最難數學卷,就這樣被釋放了出來。

這套卷子有多難呢?一般來說,前幾道選擇題都是送分題,即使像我這樣的數學白痴,也能排除掉兩個錯誤答案。咱們來看看下面這開篇的選擇題:

這簡直透漏出深深的絕望啊!有木有!開局就是王炸啊!有木有!

你們以為這就是絕望嗎?不!後面還有更絕望的在招手。

就這種選擇題,我點兵點將選答案,手都能點成帕金森信不信,顫抖不停。

我以為開局王炸以後,應該飄一個單三了吧,不!後續連著全是炸彈!

03年的高考全國數學卷,平均分只有50分,也就是說,能考上100分的都是大神,即使考個80分,也能嘚瑟了。

我們都知道,高考就如同戰場,心態是何等的重要。遇到這種數學卷,心態直接給你考崩潰了,後面還怎麼發揮出來。

據說這一套數學備用卷是葛軍大神出的,當然,他一直否認此事,不過我倒覺得這個試題確實有點像他出題的風格。

估計出這一套備用卷的人,也不會想到會有人盜取試卷,於是搞出來這個魔鬼,他或許以為這個魔鬼會永遠被封印,卻不曾想被一個叫楊博的熊孩子揭開了封印。

我在來說說這個熊孩子吧,警察在每個學校挨個驗證指紋,他想出了一個小把戲,在手上抹上502膠水,這種小把戲明顯太嫩了,當場就被揭穿了。在加上他解釋時候的慌亂,自然成了重點懷疑對象。最後在他住的地方發現被焚燒殘留的試卷,以及作案工具。

這個熊孩子最後被判七年,其實以他的實力,考一個二本院校是完全沒問題的,問題就出在臨近考試前的幾次模擬考,他都沒有拿到理想的分數,心態就崩了。

隨後而來的就是問責了,守護試卷的兩名工作人員和縣招生辦正副主任被判3年徒刑,緩刑3年執行,縣教育局局長直接被免職,各級相關的行政領導都受到了嚴重處分。

這事最直接、最大的受害者還是當年的廣大高考學子,楊博就像是一隻蝴蝶,揮一揮翅膀,就揚起了一片“蝴蝶效應”,不知道他的行為,會改變多少人的命運和人生軌跡?

還好當年我沒參加這次高考,老師給我們做過這套試卷,我很幸運的斬獲了七分!


賤議你讀史


要說歷史上壞了大事的小人物,我想恐怕莫過於明末兵部尚書陳新甲的那個小書童了。

公元1640年3月,皇太極率領清軍進攻明朝遼東重鎮錦州,準備長圍久困,迫使明朝守將祖大壽投降。到了第二年的3月份,皇太極攻佔了錦州外城,把錦州團團包圍起來。

在此危機情況下,明朝朝廷集結了天下的明軍精銳,出兵救援錦州。

在統帥洪承疇的率領之下,共有曹變蛟、吳三桂、唐通、白廣恩、王樸等八總兵,馬步精兵十三萬,會師於寧遠,出擊清軍,以解錦州之圍。

就這樣,明末著名的松錦大戰爆發了。

一開始,洪承疇用兵持重,步步為營,使皇太極無機可乘。雙方陷入膠著對峙狀態,就看誰能堅持到最後了。

可是,明朝朝廷以“兵多餉艱”、財政吃力為理由,主張速戰速決。而崇禎皇帝更是個急性子,不斷嚴令洪承疇迅速出擊,結束戰事。

在朝廷的嚴令之下,洪承疇終於頂不住了。他只得率軍出戰。

在經過幾次大戰之後,皇太極偷偷派兵挖掘長長的壕溝,把明軍包圍起來。但是,雙方兵力旗鼓相當,而且明軍在火器上還佔據優勢,因此,洪承疇決意同清軍決一死戰。

可是,明軍將領喪失鬥志,不願死戰。為了保存實力,總兵吳三桂、王樸率部乘夜逃跑,引起全軍大亂。最終,招致了松錦大戰的慘敗。

松錦大戰的結果使得明朝軍隊精銳大損,元氣大傷;長期以來形成的遼東防線業已崩潰。

在此情況之下,明朝兵部尚書陳新甲向崇禎皇帝建議:與皇太極議和,結束遼東戰事;以集中軍事力量去鎮壓國內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

(陳新甲畫像)

崇禎皇帝同意了陳新甲的建議。特意囑託陳新甲秘密行事,不要走漏風聲,招致朝廷清流非議。

於是,陳新甲奉旨行事,派遣心腹親信秘密潛往盛京,與皇太極接觸,商談和議的條件。

在取得了松錦大戰的巨大勝利之後,皇太極急需時間來消化勝利果實;同時,清軍在歷時兩年的松錦大戰中傷亡慘重,也需要休養生息一段時間,不願再繼續打仗了。

正瞌睡呢,陳新甲給皇太極送來了個枕頭;皇太極大喜。

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很快就議定了和議的具體條款。

當陳新甲看到了秘密發送回來的議和密函之後,長長地出了一口氣。他認為自己為國家完成了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心裡很是欣慰。

但是,陳新甲在精神鬆懈之下,竟然疏忽大意,把附有議和條件的密函忘在了書案之上。隨後,本篇文章的主角登場了。

陳新甲的小書童進來收拾文件塘報。看到這份密函,誤以為這也是兵部的一份普通塘報,就附在其他塘報之中,交給各省駐京書辦官員傳抄。

於是,朝廷與滿清和議之事,就這樣被公之於眾。

一時間,朝野輿論大譁,清流四起,紛紛聲討主和大臣的賣國罪行,要求深挖幕後黑手,嚴懲不貸。

(崇禎推卸責任,處死陳新甲)

一貫毫無擔當、虛榮愛面子的崇禎皇帝把責任推給了陳新甲,滿心想著陳新甲把這件事的鍋給背起來。誰知陳新甲不願背這個黑鍋,反而辯解自己奉旨行事,有功於社稷。

崇禎皇帝大怒,就把陳新甲抓捕入獄,很快就處死了他。

而在盛京方面,滿懷期待的皇太極左等右等,也沒有得到崇禎皇帝的答覆。盛怒之下,皇太極馬上整頓八旗精銳,率部越過長城,進入明朝境內大肆燒殺搶掠了一番,出了一口惡氣,才帶著搶掠到手的財物人口,退兵回盛京去了。

結語:就這樣,一個書童無意之間,就改寫了大明王朝的歷史。

從此,明朝繼續深陷兩線作戰的困境,左支右拙;終於在1644年耗盡了北方的軍事力量,使李自成農民軍一路暢通無阻,順利進入北京城,宣告了明朝的滅亡。


品茗讀史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歷史上壞了大事的小人物,今天和大家分享三位,如果沒有這三人的出現,秦始皇可能被刺客殺死,闖王李自成也有可能捲土重來,西楚霸王項羽或許不會烏江自刎

說到這裡,瞭解歷史的人可能已經知道我要說的是誰了。

第一位:侍醫夏無且

荊軻刺秦,雖然失敗卻也千古揚名,不過當時如果不是侍醫的一個舉動,荊軻有可能就刺殺成功了。

荊軻在“窮圖匕現”後開始刺殺秦始皇,當時秦始皇腰間和背上分別佩帶著寶劍,由於事發突然,他本能的去拔腰間那把間。秦始皇腰間的劍有1.5米長,是象徵性的一把劍,並不適合上陣殺敵,而且在情急之時很難把這麼長的劍拔出來。

拔劍失敗後,秦始皇開始在宮殿裡四處躲避,周圍的大臣們都手無寸鐵,沒人敢上前制止,殿下的武士們也因為沒有始皇的命令不敢帶武器上殿。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大殿上的侍醫夏無且把手中的藥匣子扔向荊軻,為秦始皇贏得了躲避的時間。

這時候,周圍的大臣們提醒秦始皇:“王負劍!王負劍!”(大王,背上還有劍!)秦始皇這才反應過來,拔出背上的劍與荊軻搏鬥。

荊軻刺秦以失敗告終,救秦始皇的不是殿前武士,而是一位不起眼的侍醫。

第二位:農民程九伯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被逼得煤山自殺,大明皇朝宣告終結,大順政權建立。

然而,李自成的皇位還沒有坐熱,吳三桂打開了山海關,滿清的騎兵直驅南下,大順軍抵擋不住強大攻擊,只能棄城而逃。

公元1645年五月,李自成帶著大軍來到湖北和江西交界的地方,他親自率領幾十名騎兵在前面探路,結果遇到當地團練的農民武裝團,雙方展開激烈交戰。在戰鬥過程中,李自成將程九伯摔倒在地,準備抽刀殺之,沒想到刀鞘裡進了血漬和汙泥,把刀卡住了,拔不出來。

就在兩人僵持的時候,程九伯的外甥在旁邊拿鏟子朝李自成的頭部猛擊,李自成當場身亡!就這樣,大順皇帝死在了鄉野山民之手,而且,程九伯等人根本不知道他們殺死的是李自成,以為是毛賊。

第三位:指路老農“田父”

楚漢戰爭末期,項羽兵敗垓下,在四面楚歌的夜晚,他率領八百精兵突逃。

項羽剛突出包圍,劉邦就派灌嬰率兵五千騎兵追殺,一直到過了淮河的時候,項羽的八百精兵就只有一百多人了。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項羽逃到安徽定遠縣的時候迷路了,不知該往哪裡走。這時候迎面走來一位老農,項羽上前問路,老農說:“左!”項羽帶人就往左疾馳而去,結果走進了一片沼澤地。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項羽因為走錯路,最終被灌嬰追上,逼得烏江自刎,而這一切只因為那位毫不起眼的“田父”。

結束語

我們看歷史人物都會記住那些“大人物”,其實很多時候,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也會有大作為!


水煮汗青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扣押,群龍無首的東北軍由少壯派孫銘九、應德田等釀造了“二二事件”,槍殺了軍中實力派人物王以哲等人,從而使東北軍陷入支離破碎局面,並直至最後灰飛煙滅。

張學良不顧周恩來勸說,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執意送蔣校長回南京,結果不出所料被扣押,這也導致了東北軍軍心動盪,危機重重。

在如何對解救張學良的問題上,東北軍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分歧,實力派人物王以哲、何柱國等元老支持顧全抗日大局,通過談判解決,而少壯派的代表特務團團長孫銘九、政治處處長應德田等卻主張動用武力營救張學良。


雙方僵持不下之時,孫銘九、應德田竟派兵闖入王以哲家中槍殺了他,並同時還打死了其他幾位將領,製造了親者痛仇者快的“二二事件”。

突發的變故讓本已搖搖欲墜的東北軍立即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騎兵10師、105師、106師等部隊見風使舵,接連投向了國軍的懷抱。

雖然周恩來竭力拯救局勢,但鞭長莫及,東北軍分崩離析已成定局,這讓紅軍、東北軍、17路軍組成的“三位一體”軍事同盟宣告瓦解。主席聞訊後對孫銘九應德田等人所作所為大為憤怒,曾一度堅決主張嚴懲。


“二二事件”極大的分化了東北軍,作亂的少壯派卻根本無力掌控部隊,加上後來孫銘九、應德田又跑到紅軍駐地避難,讓不少東北軍將領認為其行動為我方所指使,從而使他們人心惶惶,失去了對紅軍的信任,不少將領都急於離開這一是非之地。

蔣校長抓住機會順勢而為,將東北軍各部分調各地接受整編,最終恩威並施將20餘萬人馬全部劃歸己有。兵強馬壯、但因不抵抗丟了東三省弄得聲名狼藉的東北軍,從此煙消雲散,溶於無形。

楊虎城的17路軍獨木難支,也被分別瓦解,總指揮部被撤銷,楊虎城被迫出國。


西安事變是改變歷史的一個重大事件,它使全國形成了共同抗日局面,我軍也在抗戰中發展壯大,也才有了後來的新中國。張學良的功過是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他和楊虎城在西安事變的功績有目共睹。而張學良大半生被軟禁、楊虎城被暗殺,也不免令人唏噓。

造成東北軍土崩瓦解的小人物孫銘九和應德田等,都是張學良悉心培養的心腹,也是張學良秘密組織“抗日同志會”的主要成員,蔣校長在西安事變中被捉,他們也都參與其中。


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些口口聲聲堅決抗日的少壯派,在把東北軍攪得天翻地覆、土崩瓦解後,在抗戰爆發不久卻有不少人投靠了汪偽政權,當了漢奸。

孫銘九、應德田兩人就先後做了漢奸,但解放後兩人卻都相安無事,並且擔任過一些社會職務,最後都活到八九十歲,高壽善終。

可能張學良做夢也沒想到,他父子兩代苦心經營的家業,也是他殫精竭慮盡其所能要保住的、甚至不惜發動兵變也不能丟掉的東北軍,竟然被他悉心培養的中下級軍官們有意無意的送進了墳墓。西安事變改變了歷史,不起眼的小人物在葬送東北軍的同時也讓張學良失去了東山再起的可能。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歷史微點


1915年3月8日,奧斯曼帝國海軍佈雷艇“努斯雷特”號正在達達尼爾海峽晃盪,圖坦利·哈基(Tophaneli Hakki)中尉滿頭黑線的看著海面,頭幾天剛佈下的水雷都哪去了?無可救藥的虛弱感籠罩著哈基全身,他開始腹誹帝國那群腦殘的高層。

其實哈基大抵是有點冤枉高層了,已經跟俄國打出仇來的奧斯曼帝國基本沒啥選擇,凡是能給俄國找不痛快的事兒他們都幹,何況還有德國1億法郎貸款在頂著。只是這個選擇讓他們必須面對以前的盟友英國和法國,而奧斯曼那點破爛海軍在他們面前明顯未夠班,在海上德棍也提供不了太多幫助。

在英法聯合艦隊大舉進攻後,信心不足的奧斯曼在家門口的海里扔了一堆水雷,可是沒幾天就被英國艦隊給清掃一空。哈基中尉面對這種情況也沒啥辦法,隨手把自己艇上的20顆水雷扔了下去,算是知天命而盡人事。

3月18日,擁有16艘戰列艦的英法聯合艦隊開始強攻達達尼爾海峽,如果順利就一鼓作氣拿下君士坦丁堡,將奧斯曼帝國徹底掃進垃圾堆。然而他們剛剛進入海峽,4艘戰列艦就在本已清空的海域相繼觸雷沉沒。

目睹這一切的聯合艦隊司令官德羅貝克當場崩潰,也不曉得海里還有多少水雷,趕緊下令全軍撤退。他完全不知道那時候奧斯曼的岸防重炮只剩下30發炮彈,帝國高層都開始準備遷都了......

英法聯軍如此拙劣的表現讓本來處於觀望狀態的巴爾幹強國保加利亞直接投靠了同盟國,然後把塞爾維亞和希臘全部幹挺,協約國就此徹底切斷了東西歐之間的聯繫。這樣的態勢對西線影響不大,但東線的俄羅斯大熊被坑慘了。

他們本來工業底子就薄,打世界大戰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英法兩國的裝備援助,交通線被切斷後缺乏裝備的俄軍戰鬥力急劇下降,士氣開始低迷。為了維持西伯利亞方向的輸血,英法俄果斷出賣掉中國,換取日本的支持,造成中國全面參與一戰換取擺脫殖民統治的幻想泡湯了......

然後在西線進展緩慢的德國使出渾身解數狂毆沙俄,為此他們不惜從西線調走大量兵源,還把一個叫弗拉基米爾的人放回了俄國。額.....後面的故事我就不用再講下去了吧?總之歐洲幾十年都籠罩在蘇維埃懲戒的陰影之下。

就這樣,一個連百科都查不到生平的哈基中尉把自己的奧斯曼炸成了今天的土雞,把整個歐洲扔進了巨熊陰影,還順便把中國第一次擺脫殖民統治的計劃報銷掉,這個小人物算壞了大事兒吧?


歷史吐槽機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經常互相攻伐。有一年,宋國大夫華元率軍攻打鄭國,夜宿某地。由於第二天就要和鄭軍交戰了,為了振奮士氣,華元吩咐炊事員給大夥加餐,每人分一大塊羊排骨。

當晚,士兵們興高采烈地捧著骨頭大啃特啃,只有華元的馬車伕羊斟在一邊喝涼水。原來華元軍務繁忙,忘了交代人分給羊斟一份。羊斟見其他人吃得滿面紅光,不禁氣不打一處來,決定以牙還牙,第二天要華元好看。

第二天,宋鄭兩軍相遇,雙方擺開陣勢,互相廝殺起來。就在兩軍激戰正酣的時候,羊斟忽然一甩鞭子,駕著馬車風馳電掣般向鄭軍的營地駛去。車上的華元大驚,對羊斟喊道:“你暈頭了嗎?那邊是敵營啊!”羊斟回過臉答道:“我的地盤我做主,昨晚你有權不給我羊肉吃,今天我有權讓你當俘虜。”就這樣,羊斟駕著指揮車徑直到了鄭軍大本營。可憐華元研究了一晚上的兵法計謀還未施展,就稀裡糊塗地成了戰俘。

民以食為天,不給人吃飽飯帶來的後果還是非常嚴重的。

謀士許攸

小人物不僅能夠毀家滅國,他們的厲害之處還在於能夠深刻地影響歷史的走向。

公元199年,袁紹和曹操之間爆發了爭奪北方老大地位的官渡之戰。在戰爭過程中,曹操處於不利的地位,眼看就要彈盡糧絕了,不久後曹軍卻等來了戰爭的轉機。

原來袁紹手下有個叫許攸的謀士,他經常喋喋不休地給袁紹出謀劃策,但卻始終得不到重用,傷了自尊,便投降了曹操,向曹操提供了袁軍烏巢糧倉的詳細情況。曹操聽了後喜出望外,急忙派軍夜襲烏巢,把袁紹辛辛苦苦積攢的糧食連燒帶拿,折騰了個精光,從而一舉扭轉了戰略上的被動局面。

降將朱序

歷史總是喜歡重演,一百餘年後,前秦皇帝苻堅也嚐到了小人物給他帶來的苦果。

公元383年,已經一統北方的苻堅率90萬大軍攻打偏居江南的東晉。苻堅率領前秦軍的先鋒部隊到達了壽陽(今安徽壽縣),和晉軍隔淝水相望。他派出東晉的降將朱序去現身說法,勸說晉軍統帥謝石和謝玄放棄無謂的抵抗。沒想到朱序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他一到晉營,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二謝建議,應該趁前秦軍還沒集結完畢,速戰速決,殲滅其先頭部隊。

晉軍採納了朱序的建議,強大的前秦帝國由是被擊潰,北方又重新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中國統一的時間,在某種程度上,被朱序大大地推遲了。

這三個人告訴我們,在歷史上,不可一世的帝王將相們固然能夠深刻地影響歷史的走向,但是小人物在某些時刻也能起到關鍵作用。


尼羅河神殿


一個沒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村民,影響了華夏數百年的歷史。

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入北京,包圍了內城。見勢不妙的兵部尚書的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大勢已去的崇禎皇帝,已是眾叛親離,只能尋了棵歪脖子樹自行了斷。統治華夏276年之久的明朝宣告滅亡。

隨後李自成在北京花天酒地一段時間,還封了妃子。但因未能如願勸降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同時遭到清軍和逃到南方的明朝勢力攻擊下,李自成不得不撤出北京,選擇繼續南下和南明勢力死磕。

1645年5月,已經跑到湖北地界的李自成率領輕騎20餘人探路。不巧碰到了當地的村民團練的武裝(野史中說這位改變歷史的村民叫姜大眼)。李自成認為所有的農民軍都應該崇拜自己,聽自己的,但顯然這夥人是個例外。話不投機下,兩方人馬就打了起來。想不到見過大風大浪的闖王李自成,居然陰溝裡翻船,被這夥村民武裝活活打死了。失去了領袖的農民軍悲憤交加,將當地翻了各底朝天,給李自成報了仇,但闖王終究是回不來了。

群龍無首的農民軍自此一日不如一日,很快就被覆滅了。如果李自成不死,或許南方的格局會大不一樣。所以這位打死李自成的小人物,間接影響了華夏數百年的歷史。

胖子說:小人物壞了大事的情況其實很多。三國時期的董承謀劃刺殺曹操,因家中僕人洩密而全家被清算春秋時期的大夫華元,也因忽視車伕而兵敗被俘。所以永遠不要忽視小人物,讓他們成事或許比較難,但讓他們壞事,確實輕鬆的很。


胖哥侃歷史


史料曾記載楚漢之爭前夕“鴻門宴”有一則小人物告密而壞大事的人,那就是曹無傷,曹無傷這場告密雖被記載,然則無多少人去討論他為何要這樣去做,今就帶大家瞭解下小人物的自傳-曹無傷。

由小人物引發的大事

楚漢之爭裡,鴻門宴一直津津樂道,它之所以經典,源於為後世推動了很多關鍵性劇情,後世諸多變化,也皆是因這場鴻門宴而一引動全身,在這場鴻門宴裡,項羽的叔叔項伯站在了劉邦一方,反而身為劉邦手下的將領曹無傷卻對項羽告密,這不得不說,劇情過於喜劇。

在史書裡,曹無傷告密的行為就如同一個剛入領飯盒的群眾演員,連司馬遷都沒詳記,然而,他的出現卻讓“項劉”約定出現巨大變故:“先入關中者王之,成了劉先入,遂在頭腦不清醒的狀態下,劉選擇想要霸佔函谷關。”

這番告密,項羽知劉邦想稱王豈能如願?原本的劇情是鴻門宴斬殺劉邦,哪知劉邦從宴會巧言“脫逃”,也是這次,項羽徹底失去殺劉邦之機,從而烏江憾世。

曹無傷為何要告密?

告密的正解,應該是他想投靠項羽,畢竟項羽在當時除開謀略人士差點底蘊,實則武力驚人,在曹無傷的眼裡,覺得項羽勝算更大,在曹無傷設想裡,如果投資未來,肯定是需要拿點“東西”,如果東西合適,一乃可以投誠,二乃還可斷劉邦之命,免去後續之憂,然則,項羽雖一介武夫,卻不代表沒腦子。

鴻門宴裡,曹無傷只有一頭一尾的劇情,從開頭,看似因為他而告密引發鴻門宴,實則,項羽將計就計,在鴻門這場大宴裡,直接開場劉邦:“爾等手下曹無傷述我說,你想先行稱王,攻佔函谷關?”

劉邦驚聞,內心波瀾,面色卻沉穩:“項兄,怎可如此捧殺。”

然後續卻是,回頭就將曹無傷殺掉,這一尾結局,雖只是讓史記一筆帶過,但引發的結果可以說有兩個版本,第一個就是項羽如果真接納了曹無傷,劉邦身死,也許項羽的自刎就有了意外,如果項羽不死,那麼楚漢之爭這件大事,導向如何?

第二原始版本,那就是,曹無傷依舊成了一個小人物,泯滅於歷史,最終成就了鴻門宴和劉邦。

但是,反過來再看,曹無傷告密引發的鴻門宴,在身處他這個角色裡,也毫無選擇餘地,為何這樣說,劉邦想稱王,不說項羽會經許,即便其他諸侯也不會同意,只是,貌似投錯了“軍令狀”,不該於項羽。

喜歡的看官別忘了關注:探索歷史奇聞,您的轉發會讓更多人看到更多內容,感謝讚賞。


探索歷史奇聞


希特勒曾經加入德國軍隊,並參加過一戰。當時德國軍隊被英法同盟軍打得打敗,希特勒負傷了,而且在跟隨部隊轉移時居然掉隊了。

不管當時誰也沒有發現希特勒,因為德軍和英軍都已經沒有能力再繼續戰鬥了,但是希特勒尋找大部隊時,被一個叫做坦迪的英軍士兵發現了,而且坦迪的槍口還指著希特勒。

因為精疲力竭,沒有奔跑也沒有掙扎,希特勒和坦迪互相對視著。“我當時的確瞄準了,但我從來不射殺傷兵,”坦迪日後回憶起當時這一幕,“我讓他走掉了。”希特勒朝坦迪感激地點了點頭,然後就慢慢走遠了。

1938年時任英國首相張伯倫,會面希特勒。在希特勒的喜人別墅的牆上,張伯倫驚訝地發現了英國戰鬥英雄亨利-坦迪的畫像。希特勒解釋說:“畫中的這個人差點要了我的命,當時我甚至覺得自己再也見不到德國了,上帝將我從英國士兵瞄準我的槍口下救了出來。”

坦迪當然是個小人物,他的一個善舉,卻讓歐洲陷入了空前的災難中,讓數幾千萬人命喪黃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