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張儀?

郭-小-妖


張儀是戰國時代的風雲人物,是諸子百家中"縱橫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關於他的事蹟,可以說許多都家喻戶曉。他憑藉如簧的巧舌和過人的膽識,開創了與蘇秦"合縱"理念相對應的"連橫"學說,主張"以橫破縱"。張儀主張秦國採取"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瓦解蘇秦所建立的六國抗秦聯盟。

根據《史記》等史料的記載,張儀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四處遊說,併為秦國爭取到了許多的利益,於是地位尊崇,被封為"武信君"。但秦惠王死後,秦武王繼位,張儀失去了國君的支持,無奈之下只得遠走魏國,並擔任了魏國相國,不久去世。那麼,《史記》對張儀這樣一個人生經歷非常豐富的人有何評價呢?

張儀本是魏國人,"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年輕時,他和蘇秦一起在鬼谷先生那裡學習辯論、遊說的學問,而蘇秦則認為自己比不上張儀。學成之後,二人分頭前往各國施展自己的才學。

張儀先是到了楚國,"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醳之。"張儀和楚國的相國飲酒時,相國丟失了一塊玉璧,他門下的人都說,張儀又貧窮又品行低劣,一定是他偷了玉璧。於是人們將張儀抓起來,打了數百大板,但張儀一直不承認,眾人只好將其釋放。

回到家,張儀的妻子責怪他說:"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意即,要是張儀當年不去學習辯論遊說,怎麼會受到這種屈辱。但張儀不以為然,反而開玩笑地問妻子:"視吾舌尚在不?"妻子給出肯定的答覆後,張儀雲淡風輕地回答道:"足矣。"

張儀出師不利,蘇秦則雖然一開始不順利,但漸漸得到了燕文公的賞識,奉命出使趙國。但蘇秦害怕秦國會趁著他商談合縱大事時貿然出兵,壞了好事,便想到讓張儀前往秦國,穩住秦君。於是蘇秦派人引誘張儀前往趙國見自己,又故意閉門不見,激怒張儀。

蘇秦的計策果然成功,張儀被激怒後,想要找到一個能夠痛擊趙國的國家投奔,秦國作為西邊的"虎狼之國",成為了張儀的首選。蘇秦見張儀去往秦國,對手下說道:"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獨張儀可耳。然貧,無因以進。吾恐其樂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為我陰奉之。"

於是在蘇秦派去的人一路隱藏身份護送和幫助之下,張儀得以面見秦惠王,"惠王以為客卿,與謀伐諸侯。"張儀安頓好後,蘇秦派去的人向他辭別,這才說出是蘇秦"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陰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

張儀在秦國做了相後,便寫了一道檄文給當年羞辱他的楚相道:"始吾從若飲,我不盜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這番氣勢洶洶的豪言,可謂張儀向曾經結下仇怨的楚相的一次正式宣戰,不久,張儀便得到了機會。

秦國想要征討齊國,但齊國和楚國聯盟,雙方合力的話秦國佔不到便宜,於是秦王派出張儀面見楚王。見到楚王后,張儀說道:"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於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王貪圖小利,聽說和齊絕交就能換來六百里土地,便欣然接受,並將楚國相印賞賜給張儀。為了向秦國表示自己與齊國斷交的決心,楚王甚至派人前去辱罵齊王。

然而,楚國與齊國絕交後,秦國馬上就和齊國組成了聯盟,楚國則被孤立。楚王派出使者索要土地時,張儀則裝傻道:"臣有奉邑六里,願以獻大王左右。"原本的六百里變成了六里,楚王當然是勃然大怒,發兵攻打秦國,但沒了齊國作為盟友,楚軍被秦軍痛擊而大敗。

這之後,張儀又四處奔走,將各國的合縱破壞,改為各自和秦國交好的連橫。然而,在張儀成功遊說諸國,準備回到秦國的途中,秦惠王去世了,新登基的秦武王聽從大臣們對張儀"無信,左右賣國以取容。秦必複用之,恐為天下笑。"的評論,不願重用他。

張儀害怕重蹈商鞅的覆轍,只好回到祖國魏國,並於一年後去世。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張儀:"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從衡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夫張儀之行事甚於蘇秦,然世惡蘇秦者,以其先死。而儀,振暴其短以扶其說,成其衡道。要之,此兩人真傾危之士哉!"他認為張儀所作所為超過蘇秦,實在稱得上是陰險狡詐。


煮酒君



如何評價張儀?戰國時期最著名的縱橫家?才思敏捷?有勇有謀?要我說,他就是“不要臉”。好好的一個外交官,為什麼要說他不要臉呢?那就得來擺一擺張儀和他的“前任”攻略了。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張儀,魏國貴族後裔。早年師承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一畢業,便回到魏國想要一展拳腳。哪知落花有意,流水卻無情,魏王看他不上。張儀只好和“初戀”魏國告別,投入“新歡”楚國的懷抱。好景不長,在一次飯局上,一塊價值連城的美玉不翼而飛。楚相很生氣:“誰偷了我的寶貝?”一瞬間,大家全指向了張儀:“是他。”理由很簡單,窮就是原罪。接著就把張儀給狠揍了一頓。張儀還是很樂觀的:“只要舌頭還在就行。”

初戀看不上他,前任又汙衊他,張儀的尋愛之旅,磕磕絆絆。為了一雪前恥,張儀去到了秦國。沒想到和秦王一拍即合,就這樣,張儀終於找到了他的“真命天子”。

(張儀畫像)


身在魏營,心在秦

既然找到了“真愛”,那對於曾經“愛過”的魏國和楚國,是時候該瞭解瞭解了。

張儀的第一炮,就對準了自己的“初戀”魏國。公元前328年,秦國出兵攻佔魏國蒲陽,秦勝,之後張儀卻勸秦王把蒲陽還給魏國。仗著秦王對自己的“寵愛”,最後張儀不僅把蒲陽還給魏國,還把公子繇送到魏國當人質,甚至自己也留在了魏國為相。於是,在接下來的四年裡,你們的腹黑種子選手張儀領著魏國的工資,卻心懷鬼胎,各種“忽悠”魏王背叛合縱、親附秦國。攤上這種“不要臉”的前任,魏國只能自求多福。


誘騙楚王,耍下流氓

魏國畢竟是“初戀”,張儀還是有手下留情。相比之下,“前任”楚國就慘得多了。

公元前313年,秦國想要攻打齊國,但是齊、楚已經結盟,這時候,張儀閃亮登場。張儀到楚國後,對楚王說:“只要你與齊國斷交,秦國願送六百里土地給楚國。”楚王一聽這天上掉的餡餅,沒理由不要啊,便不顧大臣的勸諫,毅然與齊國廢除盟約。

回到秦國後,張儀稱病三個月沒上班。楚王看到贈地之事遲遲沒有眉目,以為是自己和齊國斷得不徹底。於是,為了彰顯棄齊投秦的決心,楚王派人到齊國去辱罵齊王,齊楚交惡。然而,楚王的這一波操作,只換來了張儀的一句:“六百里?沒有的事兒,這裡有六里,拿去吧。”

這般坑蒙拐騙,這樣“厚顏無恥”的外交官,恐怕也只有張儀了。

(張儀戲楚)


三寸之舌,再欺楚王

公元前311年,秦國再次派人與楚國談判:願意與楚結盟,平分天下。然而,楚王對張儀懷恨在心,另可不要地,也要殺張儀洩憤。張儀聽後,欣然赴楚。其實,張儀早已買通了與楚國夫人鄭袖交好的靳尚。有這兩人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耳根子軟的楚王不僅赦免了張儀,還尊他為上賓。張儀趁機又遊說楚王:“如今強國,就只剩秦國和楚國,如果大王親附秦國,我們聯盟,那些小國唾手可得啊。到時候,我們結為兄弟國家,永不開戰,平分天下如何?如果大王能聽取我的意見,我將讓秦國太子來楚國做人質,秦楚婚姻自由,沒有比這更好的計策了啊!”一番忽悠,又把楚王說得連連點頭,馬上同意與秦和好……

張儀離開楚國後前往韓國,遊說韓王,讓其出兵攻打楚國,這不僅有利於韓國擴大領土,還取悅了秦國。韓王自然同意這等妙計。看看這翻臉速度,簡直比翻書還快。前一秒還在和人家山盟海誓,下一秒就忽悠其他國家去攻打,可以說是張儀的嘴,騙人的鬼……

(戰國七雄地圖)
張儀遊說六國入秦,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出發點都是為了“現任”秦國。現在我們常說“君子言而有信”,那張儀的所作所為,是該誇他忠心赤膽,還是說他“不要臉”呢?


關注“全歷史”

在這裡

文明脈絡隨心玩轉,關係圖譜任你來盤

世有萬象,史有千面

換個角度看世界!!!


全歷史


《羋月傳》中張儀是由老戲骨演員趙立新扮演的,不僅是秦惠文王的宰相,更是一個能言善辯、機智過人的謀士,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入秦。


張儀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好舌頭,三寸不爛之舌,秦國能夠不費吹灰之力攻下一個個城池,都離不開張儀的嘴。

同時,張儀看上去和羋月是對立關係,但是羋月曾多次幫助張儀化解危機,兩人私下是很好的知音和朋友,羋月能夠成就自己輝煌的一生,也離不開張儀的幫助。

張儀因為連橫的外交真誠,受到朝廷的重視,被秦王封官為武信君。不過在秦惠王死後,即位的秦武王不喜歡張儀,張儀只好無奈出逃魏國,不久離開了人世。
青雅鐘錶覺得張儀在古代實在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張儀其實是不應該被秦武王埋沒的。上海青雅鐘錶,中國領先進口機械鐘錶零售集團


52娛樂圈的那些屁事兒


01

魏國人張儀是鬼谷子的弟子,與大縱橫家蘇秦同時授業,但是蘇秦自認為不如張儀。很快張儀授業完畢下山,開始了遊說諸侯的縱橫生涯。

張儀第一站是楚國,有幸來到楚國令尹的府上。一日,令尹大人擺宴招待自己的所有門客,席間下人來報家中丟失一塊美玉。

門客們開始互相猜測,這時候有人說肯定是張儀拿走的,因為張儀家貧而且行為低劣,因此一定是他偷了令尹大人的玉。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所有門客的共識,於是大家一擁而上將其綁縛,用鞭子抽打了幾百下,可是張儀就是不肯承認。

最終大家見張儀奄奄一息,無奈之下只好將其扔出府外。

張儀忍痛回到家中,卻面對的是妻子的嘲笑:“你要是不讀書,怎麼會受到這種屈辱呢?!”

張儀對妻子說道:“你看我舌頭還在嗎?”

妻子笑著說:“還在呢!”

張儀說道:“那就夠了。”

《史記》記載:“張儀已學遊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

02

此時張儀的師兄蘇秦已經成功遊說趙肅侯,準備從趙國開始聯繫各國推動“合縱”攻打秦國,但是怕秦國趁“合縱”未成便先攻擊趙國,蘇秦需要一個人去秦國忽悠住秦王。

蘇秦想到了張儀,於是便給張儀一封書信,邀請其來趙國一同享用榮華富貴。

張儀收到蘇秦的書信喜出望外,立即啟程來到趙國。

可是蘇秦並不尊重張儀,給張儀像下人一樣的待遇,還當眾嘲笑張儀作為同門師弟卻落魄無能。

張儀本來希望能與蘇秦一起幹一番大事業,卻不料受到當眾羞辱,一怒之下來到“合縱”的敵國秦國並面見秦王,張儀巧舌如簧贏得了秦王信任,出任客卿成為秦國實權人物。

此時蘇秦派門客告知張儀:“當初蘇秦故意激怒先生,以激發先生釋放潛能,獲得更好的前程!”張儀聽後大為感動,表示自己不如師兄深謀遠慮,將有生之年絕不出兵進攻趙國。

但是張儀沒有忘記在楚國受辱的一幕,出任客卿後立即給楚國令尹寫了一封信:“當初喝酒,我沒有偷你的玉而你卻鞭笞我,你好好防守你的國家,我一定會來偷你城池的!”

《史記》記載:“張儀既相秦,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從若飲,我不盜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

03、魏國

公元前328年,秦惠文王派兵攻佔了魏國的蒲陽。

張儀趁機勸說秦王將蒲陽退還給魏國,並派公子到魏國為人質。

張儀作為使臣出使魏國表達善意,席間勸說魏王:“秦國對魏國如此深情厚誼,魏國是不是應該以禮相報?”

魏國於是將十五個城池送給了秦國,表達對秦王的謝意。

秦王聽說之後認為張儀才能卓越,於是任命其為百官之首的相國。

但是轉年,魏國便與韓國互尊為王,相約一起出兵對抗秦國。

秦惠文王立即命令張儀帶領軍隊進攻魏國的陝縣並驅逐了魏國人,威逼魏國擁戴秦惠文王正式稱王(雖然本文前面稱呼的是秦惠文王,但稱王之前是侯爵)。

秦國稱王之後,秦惠文王免去了張儀的相位,將張儀遣送回魏國。

魏惠王聽聞帶領群臣出城相迎,並拜張儀為相國。

張儀向魏王提出侍奉秦國以躲避列國的進攻,魏惠王對張儀非常失望。張儀暗中告知秦惠王,秦惠王立即派大軍攻打魏國並佔領大片城池,魏惠王從此屈服。

此後魏襄王也不聽從張儀的計策,張儀故技重施,讓秦國出兵打敗了韓國、魏國等組成的五國聯軍,斬首8萬餘人,魏國男丁幾乎全部陣亡,舉國震驚。

從此魏國宣佈退出南北合縱,徹底屈服了秦國。

《史記》記載:“哀王於是乃倍從約而因儀請成於秦。張儀歸,復相秦。”

04、楚國

這時候,秦惠文王收到壞消息:楚國和齊國結盟。

於是,張儀第二站便是楚國,一方面秦國忌憚齊楚聯盟,另一方面張儀沒有忘記自己的誓言。

所以秦惠文王派張儀出使楚國,忽悠楚懷王。

楚懷王聽說張儀要來立即準備了高級賓館,親自接見張儀:“你來我們這個偏僻的國家,有何指教?”

張儀答道:“大王要是真聽我的,就和齊國斷交,秦國奉上商於六百里的土地,派美女來侍奉大王,秦楚結交為兄弟之國,共同削弱齊國來一同獲益。”

楚懷王一聽能得到土地和美女,立即宣佈與齊國斷交,贈送給張儀楚國相印和大量財寶,並派使臣與張儀一同回秦國。

張儀回到秦國假裝從馬車上跌落摔斷了腿,三個月沒上朝。

使臣向楚王彙報,楚王認為肯定是秦國以為齊楚斷交不徹底,於是派人借用宋國的符節去辱罵齊宣王,齊宣王大怒與楚國斷交。

秦國趁機與齊國建交。

建交之後張儀上朝,對楚國使臣說道:“我在商於封地六里,願意如約奉送楚王。”

使臣大怒:“我是來接收商於六百里的,不是接收六里的。”

使臣回國報告楚懷王,楚王大怒發兵攻打秦國,被早已防備的秦國和齊國聯軍打的大敗,楚國最後不得已割讓兩座城池結束了戰爭。

話說轉年秦國利用和齊國聯盟,要挾楚國想要得到黔中之地,並聲稱願意用武關以東的土地與楚國交換。

楚懷王痛恨張儀,表示:只要張儀,不要土地也可!

秦惠文王得到楚懷王回信立即交給張儀看,張儀會意主動要求前往楚國。

秦惠文王挽留道:“楚王痛恨先生背棄奉送商於土地的承諾,存心報復你!”

張儀答道:“秦強楚弱,我與楚國大夫靳尚關係不錯,而靳尚與楚王夫人鄭袖勾結,楚王對鄭袖可謂言聽計從。更何況我是奉大王您的命令出使,所以我不會有事的。即使有事,能夠為大王得到黔中土地,也是值得的。”

一切如張儀所料,自己一到楚國便被囚禁起來。而張儀早有謀劃。

張儀用重金賄賂靳尚,靳尚進宮面見鄭袖:“您即將被大王拋棄了啊?!”

鄭袖慌忙問:“為什麼?”

靳尚說道:“秦王聽說張儀被大王囚禁,已經決定用上庸6個郡縣送給楚國,同時選派大批美女送給大王,據說不乏美貌和能歌善舞者。大王素來器重秦國,美女一定會得到大王寵愛。所以,夫人被拋棄的日子不遠了。我覺得您還是趕緊向大王講情,把張儀放了吧。”

鄭袖嚇得倉皇失色,日夜向楚懷王求情:“臣子各自為國效力。秦國沒有向大王交接土地,派張儀來到我國,而大王卻要殺張儀,秦國到時候必定大怒。我請求大王還是將我們母子送到江南去吧,免得將來受秦國魚肉。”

楚懷王實在經不起愛妃的枕邊風,開始後悔囚禁張儀,於是將其釋放,待之如上賓。

《史記》記載:“懷王後悔,赦張儀,厚禮之如故。”

按照正常人思維,被釋放後張儀應該趕緊離開楚國,以免楚王反悔,可是張儀卻沒有,相反興高采烈地請求面見楚王。

因為張儀剛剛被釋放就得到一個消息:“合縱”的首腦蘇秦死了。

蘇秦張儀年輩問題。兩千多年來,蘇秦和張儀一直被說成是戰國合縱連橫鬥爭中的對手,蘇秦大搞合縱,而張儀堅持連橫。但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基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卻表明:蘇秦的年輩比張儀晚,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張儀死於公元前310年,蘇秦的主要活動均在張儀身死之後。張儀在秦國任相時,蘇秦還沒踏入政壇。不同於《史記》與《資治通鑑》所言。

張儀認為這是分化“合縱”的絕好機會。

張儀向楚懷王提出:秦國可以不要黔中土地,並可以讓秦王派太子來楚國做人質,請楚國派太子到秦國做人質,把秦王的女兒送來給楚王做妃子,兩國結為兄弟永不侵犯。

楚王正不想讓出黔中土地,一聽立即心動,不顧群臣反對立刻答應與秦國結盟,同時昭告天下:永遠退出“合縱”。

由於楚國的退出,“合縱”瞬間土崩瓦解。

05、齊國

離開楚國,張儀來到齊國忽悠齊湣王:“齊國是世界上第一強國,可如今替大王出主意的人都是在混日子而已。秦國和楚國結盟成為兄弟,而楚國和齊國是仇敵,韓魏趙三國爭先割讓土地侍奉秦國,屆時將幫助秦國討伐齊國。一旦五國一起攻打齊國,齊國恐怕就距離滅亡不遠了,別說是侍奉秦國了。”

張儀竟然把齊湣王給唬住了,立即答應張儀向秦國稱臣的建議。

《史記》記載:“齊王曰:‘齊僻陋,隱居東海之上,未嘗聞社稷之長利也。’乃許張儀。”

06、趙國

張儀從齊國西行來到趙國面見趙武靈王:“秦齊魏三國軍隊已陳兵趙國邊境,我不敢隱瞞所以趕緊來告訴大王,請大王三思。不如趕緊與秦國在澠池會晤訂立盟約。”

趙武靈王答應了張儀的建議,張儀滿意地離去。

07、燕國

張儀離開趙國來到燕國,遊說燕昭王說:“大王最親近趙國,可是趙國貪得無厭,兩次圍攻大王並侵佔十幾個城池,根本不值得親近。

如今趙國奉承秦國割讓一大片土地,如果大王不向秦國屈服,那麼秦國將借道趙國攻打燕國,燕國就距離滅亡不遠了。”

燕昭王答應了張儀,並表示自己有幸得到張儀的計策,以後願意侍奉秦國並向秦國割讓五座城池作為見面禮。

08、設計自保

張儀周遊列國回到秦國向秦惠文王報捷報,卻不料秦惠文王已經去世,新繼位的秦武王不感興趣。

各國聽說秦武王反感張儀,紛紛組織恢復 “合縱”。

秦國大臣紛紛上書指責張儀,齊國也來信聲討張儀的欺騙,於是張儀給秦武王建議:齊湣王已經醒悟,表示張儀到哪個國家齊國就攻打哪個國家。不如讓我去魏國,讓齊國魏國互相廝殺,大王趁機帶兵出函谷關直逼周王城,建立帝王功業。

秦武王很高興派出三十輛車,送張儀去了魏國。

一離開秦國,張儀給齊湣王寫信,化解了與齊國的矛盾,最終隱居魏國。

老王:正是一個傳統禮儀崩壞的年代,學不得宋襄公,只有張這種人才能活的好,再可以反觀我們當代需要神馬樣的人?

很簡單,看看誰最成功。也許你的堅守,在“成功”人眼裡就是階梯。


漢周讀書


用一個張儀出道時的故事來講講張儀吧。



張儀是魏國人,在魏國不受重用,就像提里昂蘭尼斯特在Kingslanding混不下去找龍媽一樣,張儀去了秦國。此時的張儀名不見經傳,又來自弱國,秦國已經是當時的強國,這注定是一場弱勢談判。

和秦王的第一次會面就這樣展開了,張儀是這樣開場的:

“臣聞之,弗知而言為不智,知而不言為不忠。為人臣不忠當死,言不審亦當死。雖然,臣願悉言所聞,大王裁其罪。”

名言開場,不懂亂說是傻瓜,懂了卻不說是不忠。裝傻不說是死,亂說也是死。但我寧可冒著說錯的風險,也要和大王說我的真實想法。

上來先佔領道德制高點,一是對君王的恭敬,二也給自己找好臺階。


“臣聞,天下陰燕陽魏,連荊固齊,收餘韓成從,將西南以與秦為難,臣竊笑之。”

我聽說燕、魏、楚、齊、韓幾個國家形成合縱,要來對付秦國,我覺得很好笑。

好笑在那裡呢?引發懸念。


“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謂乎!臣聞之曰:‘以亂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

自己亂而去攻打安定的國家,自己不正而去攻打正義的國家,自己弱勢而去打強勢的國家,都會滅亡。

先送一頂高帽子給秦王,同時表明,我也是有備而來,天下的形勢我一清二楚。接著詳細說明理由。


“今天下之府庫不盈,倉空虛,悉其士民張軍數千百萬,白刃在前,斧質在後,而皆去走,不能死,罪其百姓不能死也,其上不能也。言賞則不使,言罰則不行,賞罰不行,故民不死也。”

這些國家錢糧空虛,雖然人多,但由於賞罰不明,所以大家都不願意死戰。


“今秦出號令而行賞罰,不攻無攻相事也。出其父母懷衽之中,生未嘗見寇也,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夫斷死與斷生也不同。而民為之者是貴奮也。一可以勝十,十可以勝百,百可以勝千,千可以勝萬,萬可以勝天下矣。”

這段很有氣勢,說秦國賞罰分明,秦國人哪怕從沒上過戰場,一聽要打仗,衣服都不穿,天上下刀子,地上冒著火也要上陣殺敵。有這樣的戰士,可以一打十,十打百,百勝千,千勝萬,天下可得。

“今秦地形,斷長續短,方數千裡,名師數百萬,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與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知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開地數千裡,此甚大功也。”

說秦國地形有優勢,兵力也很強,政策也清晰。都是現在秦王的領導有方。

就像和女朋友逛街試衣服,光說好看漂亮不行,還要有理有據,說出為什麼好看,條理要清晰,邏輯要自洽,當然,首先你要有一個女朋友。

但說了這一大堆,都還是鋪墊,你都治理那麼好了,那還要我幹嗎?


“然而甲兵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倉虛,四鄰諸侯不服,伯王之名不成,此無異故,謀臣皆不盡其忠也。”

我們局面那麼好,為什麼還不能solo1V5?


“臣敢言往昔。昔者齊南破荊,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韓、魏之君,地廣而兵強;戰勝攻取,詔令天下;濟清河濁,足以為限;長城、鉅坊,足以為塞。齊五,戰之國也。一戰不勝而無齊。故由此觀之,夫戰者,萬乘之存亡也。”

擺事實講道理,先講正面例子,以前齊國牛逼不,5戰5勝,但中間輸掉任何一場,都可能被翻盤。


“秦與荊人戰,大破荊,今荊人收亡國,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廟,令帥天下西面以與秦為難,此固已無伯王之道一矣。天下有比志而軍華下,大王以詐破之,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與魏氏和,此固已無伯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國之兵,而欲以成兩國之功。是故兵終身暴靈於外,士民潞病於內,伯王之名不成,此固已無伯王之道三矣。”

再講反面例子,我們第一次把楚國三路打崩,已經推塔了,結果撤兵,人家兵線又起來了;第二次我們推到魏國老家,本來可以圍點打援,又回城,人家援軍到了;第三次我們英雄大招都放掉了還去推塔,結果給人家反殺。

為什麼順風局打成逆風?為什麼我們有龍還被人家反推?秦王你看看手下是不是有個叫Jon Snow的隊友?


下面一段是具體的解決方案,比較長,原文不貼了,主要是說:

先攻下趙國,接著是韓國,韓國滅亡以後,楚、魏就不能獨立;韓國既破,就傷害到魏國,然後再挾持楚國往東去削弱齊、燕,挖開白馬津的河口來淹魏國。

如此一舉就可以滅三晉,而六國的合縱聯盟也將瓦解,大王只要拱手在那裡等著,天下諸侯就會一個跟著一個來投降,霸王之名號即刻就可以建立。

雖然都是假設,但這個構想需要對天下的局勢有清晰的洞察,而且還要有可行性,堪稱戰國“隆中對”,這點可以看出張儀做了大量功課的。


“臣昧死望見大王,言所以舉破天下之從,舉趙、亡韓,臣荊,親齊、燕,以成伯王之,朝四鄰諸侯之道。大王試聽其說,一舉而天下之從不破,趙不舉,韓不亡,荊、魏不臣齊、燕不親,伯王之名不成,四鄰諸侯不朝,大王斬臣以徇於國,以主為謀不忠者。”

最後結尾,張儀說,我冒著死罪,希望見到大王,提出讓秦國建立霸業的方案,請大王姑且採用我的策略,假如不能一舉而瓦解天下合縱,天下諸侯不來朝貢,那就請大王砍下我的頭,在全國各地輪流示眾,以懲戒那些為君主謀劃而不盡忠的臣子。

最後相當於立下軍令狀,為整個樂章奏響最強音。

這就是張儀和秦王第一次見面的故事,後來誰成為了七國霸主,相信大家都知道了。我只能感嘆,龍媽沒有遇上張儀啊~!

讓我們總結一下張儀是如何說服秦王的:

1、不談我是幹嘛的,先表明誠意,我對你的瞭解是什麼,我對貴國貴公司的業務有了解。

2、貴國在您的領導下,業務是如何如火如荼地開展。表明我不僅瞭解,我還做過功課。

3、提出問題,從對方的需求出發。儘管貴國做得很好,但其實可以做得更好。

4、擺事實講道理,貴國業務經過幾次調整,但效果並不明顯。領導想做好,但手下不給力,現在給力的來了。

5、我的方案是什麼,具體步驟怎麼操作。你看行不行?

6、如果我做不好,你就把我開了,股權期權我都放棄。有誠意有決心,不留後路,就需要這樣有激情,有自驅力的員工。

整場發言,結構方面,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思路清晰。文采方面,旁徵博引、引經據典、氣勢磅礴。最最重要的是,講了那麼多,從頭到尾沒提過自己怎麼牛,聽完以後卻讓人心悅誠服、五體投地。這才是最高明的說服。

這篇來自《戰國策·秦策》,不知道你從張儀身上學到了什麼呢?


我是ChrisQu,C叔聊歷史,有趣有料有思考,關注我,可以看到更多有趣又發人深省的歷史故事,歡迎在評論區與我交流討論。


C叔聊歷史


戰國時期著名的遊說家,政治家,一生坎坷,終成大業。在秦國統一六國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學成歸來,兩受折辱

與蘇秦同為神人鬼谷子門下,水平在蘇秦之上,可開始沒有蘇秦那麼幸運。學成後先去他的故鄉魏國,由於家貧魏王根本就不見他,又投於楚國令尹(相國)昭陽門下,有一次陪同喝酒,傳看和氏璧中間因觀看池中大魚造成混亂,楚相丟失了和氏璧,由於貧窮而無行,門客們一致指認他所偷,結果被昭陽打了個半死。養好傷後聽說同窗蘇秦在趙國發跡過去投奔,又被蘇秦用計當眾羞辱,憤懣之下中了蘇秦之計而去往秦國。

投靠秦王,終獲重用

到了秦國,張儀憑藉出色的口才很快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賞識,成為秦國客卿。於是張儀為秦國的統一大業提出了“連橫”的觀點,很快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逐漸掌握了秦國的軍政大權。為破壞蘇秦的“合縱”,張儀被派出使各國,先是遊說魏王,魏王不聽,於是他立即悄悄派人返回秦國,說服秦王立即發兵攻打魏國,可憐張儀竟要靠出賣自己的父母之邦來實現個人的價值,也真是可悲可嘆!事發後魏王察覺,張儀害怕陰謀暴露,只得匆匆逃回秦國,張儀回到秦國後,一度復任相國,但又因為懼怕齊楚聯盟對秦國有所牽制,便再次趕赴楚國,然後又用“偽獻地”的花招一再欺騙楚王,最終使楚懷王客死秦國。在他的遊說之下,蘇秦苦心孤詣經營起來的合縱被徹底粉碎。在張儀的精心策劃下,秦國在紛繁的變局中一舉贏得主動,並在此後多國爭霸的格局中一直處於執牛耳的地位,直至完成統一。

易主失寵,終了殘生

隨著秦惠文王的去世和秦武王的繼位,張儀的好日子也就到了頭。秦武王在做太子時就對詭計多端的張儀十分反感,再加上張儀立下許多功勞也惹得群臣嫉妒,於是輪番在秦武王面前說他壞話,秦武王遂對張儀有了殺心。張儀只得藉機逃回魏國,又憑藉他的三寸不爛之舌離間齊魏,因此而得以在魏國安度殘年,最終在故土了卻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


慣與長夜


張儀,戰國時期的縱橫家、外交家。秦惠文王的重要謀士,兩任秦相,終其一生,只為秦王效忠。

對於他一生的功績,李斯曾這樣評價:“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太史公司馬遷對他的評價則是全盤否定,並稱其為‘傾危之士’!

有一句話叫:“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對於張儀的評價也與此雷同。張儀師從鬼谷子,很有才華,但早年經歷頗為坎坷。他學業有成後,遊歷!諸侯國,均不得重用。後來,輾轉流落到楚國,好不容易在楚相門下謀了個差事。一次宴會,楚相丟失玉璧,張儀因貧無行成了替罪羔羊,被打得死去活來。回到家,老婆也奚落他,不過張儀這人也是一朵奇葩。他有點兒逗比地問老婆:“你看我舌頭在不在?”老婆一臉懵逼地回答:“在呀!”張儀道:“那就足夠了(只要舌頭在,我就有出頭的那天)!”

後來,張儀入秦,得秦惠文王重用,先拜客卿,又因功升為秦相。意氣風發的張儀出任秦國宰相以後,寫信警告楚國宰相說:“當初我陪著你喝酒,我並沒偷你的玉璧,你卻鞭打我。你要好好地守護住你的國家,我反而要偷你的城池了!”

透過這些事,我們可以看出張儀這個人風趣幽默又自信堅韌。張儀一介寒士,憑三寸不爛之舌,攪動天下風雲大勢,其為秦所獻連橫之策,也為秦天下一統埋下了伏筆。一怒諸侯懼,安居天下熄,誠乃大丈夫也!


樂優夢然


戰國時代群雄逐鹿,縱橫家們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四處遊說,可謂“一口傾國”,這其中最顯要的人物當屬主張“連橫”的張儀。

“縱”與“橫”的來歷,據說是因“南北向”稱為“縱”,“東西向”稱為“橫”。

秦國位於西方,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位於其東。六國結盟為南北向的聯合,一起對抗秦國,故稱“合縱”;六國分別與秦國結盟為東西向的聯合,故稱“連橫”。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各國所進行的外交、軍事鬥爭。一批對當時的國家間的政治形勢非常嫻熟,善於辭令和權術,從中獲取功名利祿的說客應時而生,史書上稱他們為“縱橫家”。

《羋月傳》中舌燦蓮花的張儀,在真實歷史上,其實更厲害。而前期鬱郁不得志,最終輾轉多地後取得成功的他,也絕非偶然。

為何將同門師弟推向對立面?“合縱連橫”共譜戰國版的中國合夥人

兩套方案,一橫一縱,非此即彼,充滿了互斥性,怎麼能說這兩位哥們是合夥人呢?

其實,是不是合夥,不只是看方案,更要看方案背後的操作者。跟《中國合夥人》裡的仨主角都是燕京大學畢業生一樣,蘇秦張儀都是戰國名導師鬼谷子的學生。按照《戰國策》和《史記》的說法,蘇秦是師兄,起初用的是“連橫”這套方案,結果沒被採用,於是轉而採用“合縱”。

後者這套方案迎合了當時的市場需求,結果蘇同學成為六家大公司的經理人,六顆經理印章掛在腰上,羨煞師弟們了。師弟張儀就向師兄蘇秦這裡集中,想在師兄的關照下找個好差使,結果蘇師兄不僅不關照,反而一頓數落。

張師弟的自尊心和戰鬥力被大大地激發了,他立即想到只有投奔另外一家公司——秦,才有可能報這一箭之仇,因此有了連橫。

其實當時除秦國之外的六國之間,總是在“合縱”和“連橫”之間搖擺不定。

這種搖擺不定的市場形勢其實給了蘇秦張儀他們巨大的操作空間,張儀站在秦國的立場上搞“連橫”,其實沒有壓縮“合縱”的施展空間,反而倒逼六國搞“合縱”;六國的“合縱”超過一定的度,又倒逼秦國加強“連橫”。

它們以“反制”的方式進行合作,以倒逼的方式取得共贏。

張儀的舌頭有多厲害?不僅讓六國忌憚,連秦國王室宗親都怕他

這裡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典故:張儀之殘樗裡疾。

樗裡疾為秦國王室宗親,秦武王(就是內個舉鼎砸死自己的倒黴鬼)的親叔叔,歷史中此人囂張跋扈。張儀在秦惠文王下很有本事,無奈一直受樗裡疾壓制,而到了秦武王時期,從小加強體育鍛煉的他更看不上文人出身的張儀。

若要將對手置於萬劫不復之地,必先將其捧到至高點,俗話說爬得越高摔得越慘。因此,此番計策第一步便是進言武帝重用樗裡疾,派其出使魏國,以示兩國交好,另一方面,則向楚王進言,舉薦樗裡疾為相國,使得樗裡疾欠楚國一個人情,今後必念舊恩。

張讓的計謀按照計劃順利進行著,楚王也聽信其言,張儀讓趁樗裡疾外出魏國,向秦武帝耳邊進獻讒言,正逢楚王送來書信推薦樗裡疾為相國,秦武帝原本對樗裡疾的聲望有所忌憚,知其有背叛意圖,大怒不已。

在張儀設下的局中,秦武帝與楚王都成為了他的棋子,步步為營使得樗裡疾被僵死於方格之間,樗裡疾得知後,無奈只得深夜逃出楚國,從此一蹶不振,最後鬱鬱而終。

當然,張儀的成功絕非偶然,重點是在亂世他做到了堅忍

作為一個時代的風雲人物,張儀身上有著怎樣非凡的人格特點和獨特智慧,來支撐著他?

第一是堅忍。

草根出身的張儀,雖貧寒但也有實現自己理想的執著與堅定。司馬遷描述張儀的態度用了“不服”二字,張儀性格中的不屈和堅韌流露出他為實現理想抱負的隱忍和頑強。

其次,超人的膽量和自信。

作為職業縱橫家,張儀的任務向來牽扯著巨大的國家利益和無數人的生死安危,每一次的遊說活動都是面對天下最有權勢的人物,都像是在刀鋒上跳舞,少有不慎便會有滅頂之災。

第三,敏銳的機會判斷力。

作為一個外交家,張儀時刻面對著瞬息萬變的局勢,這需要超強的信息分析能力和當機立斷的敏銳政治直覺,當機會來臨時一定要迅速捕獲。

另外,張儀在遊說時根據不同對手的情況進行策略上的應變,極其靈活。

在面對楚王時,張儀看透了楚王的貪婪和昏庸,所以對其開出極高的誘惑籌碼,說盡甜言蜜語,誘使其答應秦國的條件;在面對最強硬的反秦國家趙國時,張儀一改較為委婉的說服語態,強硬的分析秦國有實力聯合魏國、韓國、齊國一起滅亡趙國,這番充滿殺意的說詞震懾住趙王,立刻答應了張儀的提議,與秦國結好。

如此亂世,張儀對秦國如此忠誠的原因是什麼?

張儀對秦國的忠誠在春秋戰國這種禮壞樂崩的時代讓人無法理解,但筆者認為,張儀一半是忠誠,另一半是不得不忠誠。

第一,張儀辛苦得來的相位,他不想幹,有的是人幹。張儀之前有公孫衍,同時期又有出國謀士陳珍。把這兩位都下臺,根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二,楚國被忽悠,一半為秦國,一半是私人恩怨。張儀在楚國時,和楚國相國喝了一頓酒,然而這位相國的一塊玉璧丟了,見張儀窮便各種打罵,換做是你,你會不報復?

第三,一介布衣的張儀,榮登百官之首,心存感激。

張儀的連橫之術,奠定了秦帝國之後半個世紀的外交策略,也成為秦帝國霸業的重要基石之一,正如李斯所說:“惠文王用張儀之計……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雖然後人如揚雄,斥責張儀、蘇秦、公孫衍等人的縱橫遊說為“詐術”,然而他們在亂世中獨步政治舞臺、縱橫捭闔的事蹟,卻是戰國曆史上最閃耀的一幕。與張儀同時代的孟子弟子景春曾形容張儀之遊說效力宏大,到了“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地步。

與他同時代,叱吒風雲的縱橫遊士與客卿,吳起、商鞅、龐涓、蘇秦,大多在榮譽的巔峰後遭遇飛來橫禍,客死他鄉,他能夠榮歸故里,壽終正寢,實則是一種難得的福氣。


王銘葦


千古難遇之奇才,縱觀華夏千年歷史唯獨張儀一人能憑三寸不爛之舌攻城略地、安邦定國。此種大才,就只有張儀一人。

俗話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張儀這匹千里馬能有如此之成就全靠秦惠文王贏駟的賞識和信任。張儀為求官曾居於韓、楚,但都未受到賞識,唯獨秦國肯重用且信任張儀,張儀才能學有所用。


“秦國東出不惟秦劍,還需橫強”,秦國在張儀為相國的帶領下,遠交近攻,收復河西,連破三晉,血洗了秦人百年之辱。將商鞅變法之後的強大秦國展現給山東六國看,並且積極東出,勤堪山東之論。張儀欺楚,為秦國征服巴蜀贏得了充裕的時間,而秦王也沒有辜負張儀,寧肯與楚國開戰也不願交出張儀。龍門相王,秦國步入強國之列。



作為一個外交家他極力為國牟利,為秦國遊走列國軟硬兼施,張馳有度,無論是用什麼方法,哪怕用自己的名譽作為代價。但是秦國贏了秦也不辜負張儀,哪怕是最後的結果有點淒涼,但是卻是秦國相國結局最好的一位。

至於貶低張儀的人也不少,但只希望不要用雙重標準看待就行。不要“自己用計謀就是聰明智慧,別人用就是陰險狡詐”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按照司馬遷的評價來說戰國時期那些縱橫家都是奸詐之人。

其實也不全面,而且要是站在各自的立場來說大家各為其主,在其位就要謀其政,算不上誰對誰錯。關於縱橫家一詞在《韓非子》中有釋: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縱橫家要具備七要素:知大局,善揣摩,通辯詞,會機變,全智勇,長謀略,能決斷。

張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爾虞我詐、相互猜忌的戰國形勢下把縱橫之術運用的遊刃有餘,還能全身而退,得以善終,足可證明張儀的高明之處。張儀靠秦國強大的軍事實力為依託,遊走各國一切以秦國利益為宗旨,憑藉自己一張口舌,對天下大勢和揣摩人心的精準分析,為秦國謀取了大量的土地城池,把秦國的威名傳遍九州。體現了張儀對權謀之術的高超運用;兵不厭詐的戰術謀略;把孫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完美的的表現出來。



張儀對待自己很樂觀自信,曾經被楚國國相汙衊而受到笞刑,回家後對妻子說:看我的舌還在否?…蘇秦怕自己的合縱計劃被秦國破壞而故意侮辱張儀,迫使他侍奉秦王……張儀遊說六國四處奔走所遵循的原則基本就是詐、恐、欺,所用手法是虛實結合以虛為主。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比如他欺騙楚懷王要給予六百里土地一事。他無畏生死,遊走在存亡邊緣,他威名遠播,對待時局的聊聊幾句分析就能使得各國君主改變立場而向秦國低頭,他的謀略往往都會給自己留有餘地,幾次出使楚國和擔任魏國國相。



縱橫家的大師級人物張儀,顯橫一時,他的辯謀之才讓人明知道是在損害著國家利益可又偏偏不得不按照他的話去那樣做,名利可以雙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