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鞅、張儀、白起、呂不韋、李斯等都建功於秦,為何不得善終?

富貴如意天師慶平


這個問題問的好。

事實上,在中國綿延兩千多年的皇權體制下,身為政客,如同騎在老虎背上,進退都是生死大事,對功高震主或者皇權政治遊戲下的失敗者而言,沒有任何安全的退出機制,往往都是以死亡的方式退出政治舞臺。

且看問題中提到的這幾個人物:

↑商鞅從一開始就註定要為他的改革獻祭自己的生命↑

1、公孫鞅:就是赫赫有名的商鞅,生於公元前390年,死於公元前338年。

商鞅不是秦國人,在秦孝公頒佈求賢令後,憑藉自己的本事,“技術移民”到了秦國,也就是說,他在秦國沒有任何根基庇廕可言,他唯一依仗的,就是秦孝公對他的信任。

他的身家性命,他的榮華富貴,他的生死,都繫於一點:能否獲得秦王的寵信。

反過來看,恰恰是因為商鞅背景清白,甚至可以說是蒼白,而且他在整個變法過程中都沒有培養自己的勢力,所以秦孝公才會如此相信他。

秦孝公信任商鞅,目的是為了讓商鞅幹活,把他推出去,吸引改革帶來的敵方勢力仇恨。

↑商鞅的下場,恐怕秦孝公生前就已經預料到了↑

秦孝公直到死,都是一直維護商鞅的,據《戰國策》記載,秦孝公死前曾想傳位給商鞅,但商鞅堅決推辭不肯接受,此說法值得商榷,即使是真有其事,恐怕也是“白帝城託孤”的翻版,甚至不排除秦孝公故意試探商鞅的意圖。

秦惠文君上臺之後,商鞅立即就被清算。在他變革的過程中,得罪了太多人,得罪了很多政治能量深厚的既得利益集團,這些人當然不會找秦孝公出氣,所有鍋都得商鞅來背,於是商鞅淪為了犧牲品,但他雖然身死,他留下的新政卻被保留了下來,深刻的影響了秦國的發展。

↑張儀及時離開了秦國↑

2、張儀(?-公元前310年),實際上,張儀是得了善終的,這多虧了他的精明。

他從事的外交說客這一行當,曾經成功推行“連橫”戰略,力圖把戰禍引到弱國身上,給秦國的發展留有足夠的空間,可惜他的策略被公孫衍的“合縱”戰略打破,公元前318年,五國聯軍入侵秦國,秦國一度兵敗如山倒,幸好函谷關一戰,秦軍力挫五國聯軍,贏得勝利。

公元前311年,秦惠王去世,其子秦武王登基,而張儀和武王之前曾有過矛盾,於是次年,張儀離開秦國,去往魏國,並於當年五月份死在了魏國。

張儀其實是一個例外,他憑藉著三寸不爛之舌,遊說於各國之間,最終成功避開了武王的報復,在魏國安穩而終。可對那些無法藉著逃亡他國保全性命的政客而言,不存在這樣的退路。

↑玩政治如同玩火,呂不韋到最後才明白這個道理↑

3、呂不韋(公元前292年-公元前235年)

呂不韋對秦朝的貢獻,是不可抹殺,也無法替代的。

嬴政之所以能夠當皇帝,幾乎可以說是呂不韋精心策劃的結果,他為整個中國歷史挑選培養了第一個皇帝,而且他也是歷史上極為少見的商人轉政客並且政商兩個領域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就。

呂不韋不但能夠謀國,而且還會謀求不朽聲名,在他權勢最顯赫的時候,他招攬食客,編撰了《呂氏春秋》,他對這本書的期許是“包含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他自負的認為自己做到了。

呂不韋之所以不得善終,還是因為他牽扯進了一件大事——嬴政到底是誰的兒子?這個血脈是否正統,對嬴政來說是最致命的政治問題。在誅殺嫪毐之前,就已經有傳聞說嬴政是呂不韋的兒子,而傳聞的來源,恐怕正是嫪毐以及被嫪毐徹底迷住的嬴政生母趙姬。

可以說,趙姬的說法是具有相當效力的,她如果受嫪毐指使,出面指正呂不韋才是嬴政生父,並無秦朝宗室血統,那對嬴政的政敵來說,簡直是核武器,而嬴政一代雄主,不可能坐視這樣的傳聞。

於是,嫪毐必被除掉,而呂不韋也遲早不會有好下場。

呂不韋何其精明,公元前236年,他被流放到蜀地,這已經是非常明顯即將被清算的政治信號了。於是次年,呂不韋飲鴆自殺,保全一下家族。

↑白起會死,但絕不會失敗↑

4、白起(約公元前332年-公元前257年)

白起之死,很多人都覺得可惜,當然也有人覺得他是活該,是他一生殺戮無數的報應。

然而我們不能忽略的是,白起死的時候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了(白起生年存疑),而他一生的主要戰績,貫穿了他的大半生涯(從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到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他用了三十多年時間,為秦國立下不朽戰功。

關於白起的死因,在於長平之戰後,他和秦昭襄王以及范雎為首的文官集團產生了重大的分歧矛盾。

他越權了!!

實際上,在范雎進入秦國,並以“遠交近攻”戰略取得了秦昭襄王的倚重之後,他和白起之間的矛盾就已經逐步加深。范雎此人心胸狹窄,偏偏白起功勞太大,總是搶他的風頭,因此心中暗恨。

長平之戰後,白起希望一舉滅掉趙國,他的動機當然包括建立不朽功勳,然而他也是出於一個優秀軍事家的判斷和直覺,認為趙國敗亡就在一舉。然而趙國展開了外交攻勢,其中一個重要手段就是重金賄賂范雎。

范雎當然不想讓白起取得滅亡趙國這樣的功勳,又收了趙國財物,便說服了秦昭襄王放棄了滅亡趙國的最佳機會。

↑白起最後的選擇讓人深思↑

等到趙國後來反水,不按照約定交付給秦國六座城池,秦昭襄王大怒,想再出兵滅掉趙國時,白起卻以患病為由拒絕奉命帶兵,他告訴秦昭襄王,現在已經無法戰勝趙國,不如休養。秦昭襄王內心不爽,仍一意滅亡趙國,派遣王陵率軍攻打趙國,大敗而歸。

這時白起病好了,秦昭襄王堅持讓白起帶兵出征,挽回丟掉的面子,報復趙國的違約,可白起卻愛惜羽毛,堅持認為此戰必敗,沒有打的必要。

盛怒之下,秦昭襄王改派王齕代替王陵出征,仍是慘敗,而且秦軍損失巨大。秦昭襄王親自去找白起,要求他帶兵攻趙,可白起仍然拒絕,並勸秦昭襄王先養精蓄銳。

秦昭襄王對白起的耐心已經越來越少,他免掉了白起的官職,貶為普通士卒,繼而流放白起。范雎這時來了一句:“白起被流放,很不服氣,而且口出怨言”,秦昭襄王徹底失去了理智,派使者追上白起,賜了他一把劍,一代戰神自刎而死。

白起的死,其實是沒法避免的,他的功勞太大了,功高震主,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白起唯一的生還希望,就是打勝仗,並且還得像王翦滅楚那樣,向秦昭襄王表明自己的心志在於榮華富貴。

可白起,竟然為了基本國策和秦昭襄王對抗,實在不智。

打不打得過趙國,你可以有自己的判斷,但打不打趙國,就不應該是你一個武將該做的決策,偏偏白起在這裡頂牛,那不是找死?

唐玄宗時期,哥舒翰明知率兵出了潼關就是必敗,仍然不得不帶領部隊出征,最後落得名聲盡毀,連命也丟了,可他如果不出徵,那就會是白起,高仙芝,封常清等人的下場。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白起能夠選擇的,無非是早死還是晚死,而且秦昭襄王已經夠給他面子了,可是白起愛惜羽毛,不肯去打必敗之仗,當然,打輸了也極可能是個死。

其實白起這麼做,反而是對的,想想哥舒翰可憐的結局,白起的自殺結局已經是很好很好的了。


我見青史多嫵媚


公孫鞅、張儀、白起、呂不韋、李斯五人中,張儀算是善終的。其他四人的死因不盡相同。

一、公孫鞅。


商鞅提倡尚奸,即選拔重用奸惡之人:以善民治奸民,國削至亂;以奸民治善民,國治至強。 尚奸必出惡政,商鞅之惡政包括馭民六術:弱民、貧民、疲民、辱民、愚民、虐民。

商鞅還主張夷族連坐、寧枉勿縱。

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是犯了眾怒。寧犯天條,不犯眾怒。根本原因是作法自縛。法家主張,寧枉勿縱。 商鞅謂之:刑用於將過,則大奸不生。韓非子謂之:禁奸於未萌。依據商鞅思想,你沒謀反,就把你以謀反之罪處死。才能做到大奸不生。秦惠王及大臣便以商鞅之法,在商鞅謀反未萌之時,儘早將商鞅處決。

商鞅還主張五馬分屍、抽筋、扒皮、下油鍋等酷刑。商鞅被五馬分屍。

儒家主張不罪無辜: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法家主張,夷族連坐。秦國是以商鞅之法,將商鞅夷滅三族。商鞅斷子絕孫。

總之,商鞅死於商鞅之法。可謂死得其所,名實固當。 商鞅之死,說明法家之法是惡法。法家是法治的頭號死敵——法律體現君主的意志,君主牢牢鉗制刑法,寧枉勿縱,夷族連坐。

二、白起。

白起死於功高震主。韓非子有曰:大臣太重,必易主位。對於功勞鎮住者。必須誅之。

白起與商鞅之死雖不相同。卻都是死於法家思想。

三、呂不韋。

呂不韋是秦始皇的生父。嬴政能成為秦王,最後統一天下,功勞最大的就是呂不韋。但秦國上下都質疑嬴政的身世。

嬴政逼迫呂不韋自殺,是為了堵住悠悠眾口:兒子是不會殺父親的。我殺了呂不韋,說明我們沒有任何血緣關係。

四、李斯。

儒家大師荀子的弟子李斯毒殺了同盟師兄韓非子。李斯又被趙高以謀反的罪名夷滅三族,腰斬於咸陽。李斯最後的血脈李由也被項羽所殺。斷子絕孫。李斯害人,終被人所害。

以上四人中:商鞅死於商鞅之法。白起死於功高震主。呂不韋之死,是嬴政為堵悠悠眾口。李斯之死是害人終害己。

秦國有大功於社稷者,多不得善終。死因各不相同,歷史才會精彩紛呈。


楊朱學派


公孫鞅在秦國實行變法使秦國強大,秦孝公是非常器重他了,甚至要把王位傳給他,但公孫鞅沒有接受,秦孝公去世後,公孫鞅的靠山沒有了,秦孝文王即位,公孫鞅以前得罪過太子及舊貴族,所以最後被殺是很正常了。

張儀幫助秦國抵禦諸侯各國,破壞諸侯各國的合縱,實行連橫。但最後諸侯各國都明白過來了,發現被張儀耍了,首先是齊國要殺張儀,秦國怕諸侯各國再次合縱,所以就驅逐張儀,最後病死,也算是善終。

白起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為秦國統一天下鋪平的道路,但他三番兩次不聽秦昭王調令,挑戰權威,最後不得已賜白起自盡。

呂不韋雖然對秦國的功勞很大,但他盡然派嫪毐與太后淫亂,導致秦始皇嬴政差點被嫪毐殺害,呂不偉最後被賜死,那是他自找的。

李斯確實為秦國統一天下立下功勞,但秦始皇駕崩後,為了保住自己的丞相之位,盡然與趙高合謀,篡改詔書,最後被趙高陷害,車裂而死,那隻能算是他活該。

總的來說,公孫鞅是得罪的人太多,張儀得罪的諸侯國太多,白起殺人太多,功高蓋住不把秦昭王放在眼裡,呂不韋害了秦始皇嬴政差點掛了,李斯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歡迎您來關注本文作者,如對本文有不同看法,歡迎參與討論,說出您的想法。


成成說史


首先說明,張儀被秦武王驅逐第二年故於魏,呂不韋是在去巴蜀的路上選擇自殺的。秦國這些有功之大臣為何不得善終呢?卓著的功績背後,往往也捆綁著許多個人與邦國命運,個人功名與國家榮辱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問題中所提到的這幾個人,都是秦國功績卓著之臣,然而又是矛盾源頭。他們為何到最後要面對如此矛盾的局面?

首說改革者商鞅,商鞅不是戰國首個改革者,卻是最成功的一個改革者。他的成功在哪?首先在於有個絕對信任和支持他改革變法的秦孝公;其次他在最野蠻,最落後,最貧窮的秦國建立了戰時法治國家的秩序;再者,建立了秦國社會政治經濟的誠信體系和公正體系;最後改革了秦國的軍隊體制。這些在當時看來是前所未有的。

秦之是個多原始民族的諸候國,這個多民族不同文明的多民族,而是處於原始部落野蠻的多民族。戰國時期,秦國人的祖先源起於西陲,後來秦穆公滅西陲原始戎狄數十國,收復雍岐之地才有了秦國的基礎。幾百年來秦人與其它諸候國不同,秦人一直與戎狄人原始部族居住在一起,過著馬背和刀口舔血的生活。

秦人中,多數為原始部落融入而成,民族多、習俗多,自秦穆公征服了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原始部落後,這些戎狄原始部落的後代們多數淪為秦國的最底層人口,或為賤民,或為奴隸,這些被征服的原始部落人只是充當老秦人貴族的戰爭和剝削的工具,他們跟貴族秦人之間有著一道不可跨越的階級“鴻溝”,戰爭中不管立下多大的功勞都不會得到社會地位的改變。

商鞅變法後,秦國貴族與秦國賤民奴隸之間這道不可跨越的階級“鴻溝”首先在律法上擊破。過去由於貴族與隸農社會地位的不平等,官府對身份不同的人不管是在待遇上還是在政策都是不會平等對待的。對身份低下的人賞罰不公,賞罰失信。秦國賤民奴隸縱然面對貴族的不公也只能低頭認栽,因為當時不管是官府,還是秦法,都是公然保護貴族的。商鞅變法後,秦國賤民奴隸的法律地位瞬間就與貴族們處在同等的水平上。這個驚天動地的變化啊!這意味著貴族徹底失去了以往的特權,沒有了這些特權之後,他們的高貴的身份就與秦國賤民奴隸同等。也就意味著貴族徹底沒有了剝削賤民奴隸權利。貴族們原來享受著剝削賤民奴隸所帶來的利益突然沒有了,這便是商鞅首先觸動了秦國貴族利益後,引發貴族對商鞅強烈不滿的根源之一。

其次懲治違法貴戚,賞有功之賤民。一直以來貴族在“刑不上大夫”的教條面前是最大的得利者,縱然違法也不會受到刑罰。貴族容易違法是因為他們都可以免於刑罰。

商鞅通過刑治秦孝公身邊的兩大重臣,其中公子虔還是秦孝公的親哥哥,有效地杜絕“貴有罪無刑”的問題。被削去利益和特權還要受刑罰的貴族可謂恨透了商鞅。只是,在秦孝公在世之時他們也只能忍在心裡,明面上也不得不順著商鞅變法的路線走下去。

直到秦孝公一死,這些被削去利益和特權的貴族們開始集體對商鞅發難,變法功成失去靠山的商鞅也只能最後擔當起所有貴族的怨恨,將這些怨恨一起隨著自己埋進土裡,避免因為這些怨恨將好不容易強大起來的秦國再次因為捲入內部鬥爭而衰落。

商鞅作為變法者,是因為階級矛盾導致了他的不得不死,那麼以上的白起、呂不韋、李斯則與商鞅不同,他們的不得善終多與享受得了無上權力,擔不起無邊委屈有關。基於篇幅過長,下面重點說說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為何不得善終。

白起不得善終根源在於長平之戰,在軍事上他成功打贏了長平之戰,卻沒有戰勝長平之戰背後的諸多無奈。從史書上,我們可以看到,當時長平之戰勝利後,就跳出來一個專給白起“穿小鞋”的小人,這個小人是誰?範睢。長平之戰後屢屢挑拔白起與秦王的關係,最後導致秦昭王賜死白起。表面上看來,範睢過於小人行徑了,其實是他在替秦王當了這個小人。在《呂氏春秋應言篇》我們不難發現什麼?“秦雖大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索”。

也就是說,長平之役後,秦國力消耗殆盡,將領提出繼續乘勝追擊,心裡是不滋味的,因為他想,卻沒辦法提供更多用於軍隊作戰的物資和兵員,但又不能以沒有國家資產提供給軍隊所以不能戰的理由來說明自家已經窮困和打擊全國軍民的士氣。此時,雖值大勝,但是高漲的秦軍士氣與損失慘重的國力成為了進攻邯鄲的突出矛盾了。如果此時由秦王說出休兵的話,對於將士們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士氣大打擊。但是如果任由白起因為戰役層面的有利而不顧當時秦國的困境一味冒進的活,結果可能是由大勝變成大敗,因為這不是戰術上的問題,而是秦國根本補不上長平之後的物資供給。

既要將士休兵又不讓別人知道自家米缸空的辦法唯有一個,就是必須有個小人跳出來背這個“停戰的鍋”,勸秦王休兵不戰。然而這個小人不能由秦王來做,畢竟秦國是秦王的國,他始終要威嚴富強形象來治理這個秦國。但是,面對經濟上的困境與勝利之師的高漲士氣,這個“攪局”的小人角色必須要有人來演。秦昭王此時更需要的快快勸他退兵的“小人”來緩解經濟與國力的不足,而不是冒進的勇士。

範睢看到了問題的要害,背了這個“黑鍋”。表面上,白起和秦軍將士恨透了他,其實秦王卻最感謝他,他將所有的怨恨攬到自己身上解決了糧草嚴重不足與士氣高漲的矛盾,把秦王與秦軍將士的矛盾轉移到自己身上了。

白起在處理長平之戰之後的矛盾卻沒有範睢那樣敢“背鍋”了。為了“戰神”的聲譽將最難堪的醜事赤裸裸地往形象威嚴的秦王身上扔,就是長平殺趙軍降卒的事。收降率與糧食供給上出現了刻不容緩的矛盾,幾十萬人要填飽肚子,已無糧可供。然而殺降,是一件最喪失仁義的事,做了名聲不保,以後各諸候國必定仇秦,仇秦意味著,往後各國對秦軍開戰只有血戰到底而求生,絕不投降而送死。

“仇秦”與“與仇白起”相比,孰重孰輕?不言而喻。

因為列國一旦仇秦,就會引發寧死不降惡秦的後果,對秦軍在統一的路上就是個巨大的障礙。

白起沒考慮這層,只是認為殺降的話,他白起“戰神”的名聲蕩然無存。他沒有像範睢那樣自告奮勇地拋開個人榮辱得失為秦國的利益演好這場“不是秦王要殺降,是秦王勸我不殺降,是我白起非殺降不可”把暴名留給自己,把仁義之名留給秦國和秦王的戲。白起不肯犧牲自己的名聲來維護秦帝國的名聲,可以說這本身就是一種罪過。秦帝國給了白起最高的爵位和封號,給了白起無上的榮耀,白起同樣有使命擔當起秦國的所有不堪和屈辱,因為一個龐大的帝國威嚴和命運前途遠比一個臣子的個人榮辱得失大。

最後因范雎在邯鄲問題上是與他的看法相背的,但是秦昭王聽取了范雎的意見,撤軍與趙國和談後沒過多久,趙王違背和談條約使秦昭王發怒決定再次發兵攻邯鄲。由於當初秦昭王沒有采用白起的建議,如今再次攻邯鄲白起認為最好的時機已經錯失,認為秦軍沒有他白起就玩不轉,公然負氣抗命不執行秦王命令導致被處死。

白起、呂不韋、李斯等都建功於秦,也就是因為他們有功於秦,在面對個人與邦國命運問題上,個人功名與國家榮辱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時,很明顯在他們心裡,個人命運和功名榮辱遠在邦國前途命運之上。呂不韋放不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被秦王驅逐後自殺於路上;李斯在秦國命運轉折點選擇了保護自己的宰相之尊,聽信趙高之言,放棄了為秦帝國作出正確選擇的理智。結果,邦國亡了,自己又身死於市,又何來宰相之尊呢?


海馬叔叔說史事兒


英雄不得善終並不是贏家卸磨殺驢,公孫鞅,張儀,白起,呂不韋,李斯都給秦國建立豐功偉績,但他們的死都是有原因的

公孫鞅

公孫鞅是觸犯法律而死,雖然當時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法律面前沒有包容,功是功,過是過,不管是誰,哪怕是制定法律的人,犯錯都應該受到應有的懲罰,如果不這樣,現代很多官,可以因為自己曾經的功績知法犯法,誰都拿他沒辦法嗎?

商鞅變法是讓秦國從弱變強的根基,商鞅雖死,但他創建的律法一直被世代沿用,不僅建功於秦,建功於華夏,所以商鞅的死讓人痛惜,死法也太殘忍,但真不是贏家卸磨殺驢

張儀

秦惠文王時期,張儀為相,權傾朝野,以連橫之術破屈原的合眾之策,為後來秦王掃六合,統一天下奠定基礎,被封“武信君”,是戰國時期的縱橫家

惠文王死後,武王繼位,超級不喜歡張儀,所以張儀出逃魏國,一年後病死。其實武王也不是卸磨殺驢了,歷史上不喜歡張儀的人太多了,包括我們愛的屈原就不贊同張儀的主張,張儀早年各種不被重用,以乞丐身份入秦的,遇到秦惠文王也是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了

白起

前兩位死在更迭的朝代,而白起死在曾經重用他的秦昭襄王手裡,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百戰百勝的戰神,在秦趙之戰坑殺40萬降軍,頓時六國聞風喪膽

白起的死主要是沒有服從命令,大王讓他重新攻趙,他稱病不去,因為長平之戰後他主張一舉滅趙,大王聽了範睢的意見強制命令撤兵,錯過了良好的時機,雖然後來範睢也來道歉了,但白起仍稱病不去,這就狂傲了,秦張昭襄王火了下令賜死,應該也不算卸磨殺驢,就是領導最怕這樣有能力但不聽話的下屬了,你們說是不是

呂不韋

呂不韋“奇貨可居”傾盡家財助異人上位,異人登基後最重用的就是呂不韋,做相國,封文信候,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在當時秦朝堂上最有錢有勢的人了,這待遇多好啊

後來嬴政登基做了新秦王,7年後拿回主權,就開始清楚旁支勢力,呂不韋就是其中之一,呂不韋跟嬴政媽緋聞不斷,自己的身世還被質疑,嬴政就趕走呂不韋,後令他自殺,聽著有點卸磨殺驢的意思,但如果不敢走呂不韋,贏家的天下就掌控在呂不韋的手裡了

李斯

李斯幫助秦始皇創國建制,功不可沒,但他的死跟贏家沒有關係,他是被趙高陰死的


福漢公


這幾個人,跨度有點大,超過百年,死法也不太一樣。商鞅是被車裂,但不是秦孝公殺的,而是他兒子。另外雖然商鞅死了,但他的執政思想方針被繼承下來了,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人亡政不息”的典範。張儀也是因為王位更迭,而被追查。而且,客觀講,張儀除過剛進入秦國時,因為忽悠楚國,斷掉一條腿外,後面合縱連橫的功績也是乏善可陳。最後還是逃到魏國,最後病死。白起是最後拒不執行秦王命令(命令他繼續攻打趙國),最後被賜白綾而死,這個感覺與良心什麼的關心不大,放到任何朝代都不會被容忍。呂不韋是自己自殺的,官方沒讓他死,起因是秦始皇寫給他的一封信,很有藝術,有興趣可以在史記上看。李斯之死和秦始皇沒關係,是他自己押寶秦二世和趙高,最後被趙高玩死,典型的自作孽不可活。總之,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看,秦王朝對功臣都是穩居第一,想想漢高祖怎麼對韓信,張良,明太祖怎麼對徐達,清朝怎麼對吳三桂。


讀史使人糊塗


乍一看,好像秦國不容功臣。仔細一看,這是不同時期,不同帝王,不同事件裡的人物。有功於秦不假,卻也有取死之道。其中張儀最後也是死在魏國相國任上,也不算不得善終。

公孫鞅:商鞅在秦孝公以強大秦國為目的的支持下,進行了“商鞅變法”。(之前專門寫過他的變法是秦國最好之選,可以翻看。)商鞅變法使秦國移風易俗,國富軍強,為後來一統六國打下基礎。但由於他嚴刑峻法,過分剛性,觸犯了既得利益者的根本;又因“太子犯法,老師領罪”的一視同仁。在秦孝公過世後,新君秦惠文王即位,為了穩定政權,平息眾怒;也因為“秦人只知有商君而不知有秦王”的隱患,以謀反罪被征討而死於彤地。屍首被帶回咸陽,車裂示眾。


張儀:師從鬼谷先生,後投奔於秦惠王。張儀勸秦惠王送公子繇到魏國去作人質,換回魏國上郡十五縣和少梁,被封相。後張儀佔魏國的陝,修築上郡要塞,擁秦惠王正式稱王。秦惠王二年(前323年),秦惠王派張儀和齊、楚兩國的相國在齧桑會盟。次年,張儀免秦國相,任魏國相,堅持了五年,終於說服魏襄王退出合縱盟約,臣事秦國,合縱打開缺口。秦惠王九年(前316年),張儀趁救援救援苴國、巴國之機,吞併了蜀國和巴國,擒龍巴王,設立巴郡、蜀郡和漢中郡,將三郡土地分為三十一縣。並在江州築城。

張儀不斷的出使六國,使他們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被秦王封為武信君。秦惠文王死後,即位的秦武王在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認為他反覆無常;加之有很多人進讒言,張儀怕為所害,於是出逃秦國,並出任魏相,二年後(前309年)病逝。


白起:赫赫戰神,也叫“人屠”。整個戰國時代,沙場上死的一半人是他所殺。白起在秦昭王時就征戰六國。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

長平之戰過後,是秦國滅趙的最好時機,白起希望一鼓作氣。秦相范雎為趙國收買,勸說秦昭襄王納降。後昭襄王復要滅趙,白起以錯過最佳戰機為由拒絕,被昭襄王賜死。

呂不韋:把在趙國做人質的秦質子異人扶上王位,史稱秦莊襄王。公元前249年,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莊襄王過世後,秦王嬴政即位,稱“仲父”。呂不韋主持編纂了《呂氏春秋》,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也為秦國一統六國做出相當大的貢獻。最後嫪毐謀反案被牽連(嫪毐是他敬獻給太后),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嬴政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飲鴆自盡。
李斯:學成後入秦,先後認以為郎、長史、客卿、廷尉。在秦統一六國裡起了



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拆郡縣城牆,銷民間兵器;堅持郡縣制;焚書禁私學,主張文化專制。還參與制定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秦制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制度,跟李斯的貢獻是分不開的。

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矯詔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帝。後為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並夷三族。
任何事情都是陰陽相對的。手握大權者,必須有遭遇大險的覺悟。


不僅這幾位是這樣,連我們做人做事也都是如此。

我是專注歷史原創的如是。關注歷史,關注如是。


如是史社


其實,這些並不是君王的過錯,而是政敵的爭權奪利所導致的。在秦孝公推行變法後,秦國對人才的需求很大,於是東方六國裡不得志的人才紛紛西行至秦,並且他們都在秦國獲得巨大成功,可謂是名利和地位三收。這一切的根由都在於商鞅變法。



一、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背面—權力爭奪之戰

然而,商鞅變法目的地是要將秦國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這就帶來了一個重大問題,秦國的公室和舊貴族們千百年來的權力將被剝奪,秦國的利益、官位將被這些外來的人才們分流。事實上,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外國引進人才佔據著秦國朝堂的高位,幾乎全部都是丞相級的人物。公室和舊貴族的後代如果不出色,基本上已經在朝堂上廢了。



而且,變法給了秦國下層階級帶來了上升通道,即通過獎戰獲得爵位。這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便是名將白起和王翦。這些通過戰功上升來的人雖然人數不多,但個個都是難以對付的角色,將進一步擠壓公室和舊貴族的生存空間。從秦孝公後,秦國的丞相之位基本被外國人才鎖定,統兵將才基本與公室、舊貴族無緣。所以,商鞅在秦孝公死後,註定要作為新舊貴族、本土與外來貴族的兩大矛盾犧牲品。

二、秦國朝堂上的交鋒—五次奪權之戰

商鞅為了變法,向秦國公室和舊貴族發起第一次奪權之戰。他拉開了這場戰爭的序幕,隨著最後一位丞相李斯之死而結束,持續了上百年。商鞅為後來的六國人才和秦國下層階級創造了上升通道,擠壓了公室和舊貴族的權力。可以說,他雖死,可是他的做法得到了秦國後七世君王的認可。這也導致秦國滅亡時,沒有公室出來救國難,這也是一個王朝的悲劇。

由於商鞅曾懲罰過秦惠文王的師傅,與秦惠文王相處不好,在其即位後,在舊貴族的讒言下,車裂了商鞅。



張儀是秦國第二位具有代表性的引進人才,他解決了秦國國際環境中的弱勢。即蘇秦創立了合縱聯盟,主要目標直接對準秦國,這對於剛剛走上富強之路的秦國十分不妙。所以,張儀又針對性地建立了以秦國為核心的連橫集團,解決了國際上對於秦國不利的局勢。在秦惠王時代,張儀登上了丞相的寶座。

但是,他與秦武王的關係不好。武王即位後,秦國朝臣言語攻擊張儀,於是張儀就出逃魏國,在魏國待了一年就去世了。可以說,張儀從頭到尾為秦國當雙面間諜,以秦國利益為先,最後落個出逃下場,讓人感到悲哀。



提起白起,他是秦國戰神級人物,也是秦國本土派新興貴族。但因為不受命前去攻打邯鄲,被範睢進言秦王,從而遭到冤殺。其實,他真正的死因不是他的性格,也不是功高震主,而是他站錯了隊伍。他挺的是本土貴族代言人魏冉,而得罪了外國人才範睢。魏冉也不算原汁原味的秦國人,但他是宣太后的弟弟,所以算是王親。



範睢是秦國引進的第三代頂尖人才,他的到來給了秦國舊貴族毀滅性打擊。首先,他提出了遠交近攻戰略,受到了秦昭王的重用。在公元前266年,範睢登上了相位。秦昭王廢掉太后,國內四大貴族被趕到函谷關之外。至此,以太后為代表的公室和舊貴族元氣大傷。

但由於255年,鄭安平、王稽等先後叛國被誅,範睢受到了牽連,辭相回到封地後去世。但辭相時,又推薦了外國人才蔡澤來接替自己。蔡澤通過設計殺信陵君,滅東周,受到了四朝帝王的賞識,一直活到秦始皇時期,得以善終。

呂不韋是秦國引進的第四代外國人才。他憑藉商人敏銳的嗅覺,投資了在趙國當人質的異人,成為了從龍之臣。隨後,又營救了在趙國當人質的嬴政,搖身一變成為了“仲父”。聚集門客數千,把持朝政大權,可謂是風光一時。同時,對秦國公室再次打壓,秦始皇弟弟也死於清洗之中。在他執政期間,對外兼併六國戰爭進一步加劇。由於秦始皇要親政,則必奪權,呂不韋被遷蜀地,喝毒酒自殺。



李斯是秦國引進的第五代人才代表,是秦始皇時期的骨幹之臣。秦始皇時期,外國人才齊聚秦國,李斯、尉繚、蒙氏家族等等,實力達到了頂峰。滅六國中,李斯成為了間諜頭子,瓦解了六國內部抗爭意志,對於秦滅六國之戰功不可沒。隨後,參與了秦朝帝國的政治建設,最終當上了丞相。而趙高雖然不是出自秦國本土,但是宮廷內官,屬於皇帝一方。兩者因為爭權,李斯最終被腰斬。


慵懶國王


卸磨殺驢肯定談不上,秦國在當時還談不上統一天下,殺驢還太早。這些人看似沒有善終實際上情況不同。比如以商公孫鞅跟張儀為例,這兩人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死於新君之手。為何新君會殺老臣呢?因為國策要改變,這些老臣在位時間太長了,佔著茅坑不拉屎。商鞅死於秦惠王時代,當時商鞅的才能在於內政,變法。秦惠王的國策是要東出,掠奪土地跟人口,需要的是軍事家跟外交家。所以從國策上雙方不對付,而商鞅自己又不主動辭職,因此只好殺了他。

到了秦武王時期,張儀的角色也類似於商鞅,秦武王的國策是秦劍飲天下,張儀則主張進一丈退一尺,從國策上就不對付。比如秦武王就曾問張儀,任相二十年,大仗幾十場卻未曾未秦國取得一寸土地,到底連橫為了什麼?所以秦武王擼了他。

白起是死於為秦昭王背鍋的,君早臣死臣不敢不死。白起是被秦昭王捧上來的,也是死於秦昭王。

呂不韋則是死於擋道新君掌權。當時呂不韋在秦始皇年幼的時候掌權,隨著秦始皇長大他本應該儘早辭職還政秦始皇,但是呂不韋對權力太眷念,捨不得還政最終被罷官遷蜀自殺的。

李斯則是死於與趙高的爭權奪利,被趙高擊敗死於趙高之手,算不上死於秦王之手。


優己


你的這個說法 實際上無非想強調贏秦部族刻薄寡恩 然而 事實是這樣麼?? 不是 可以說 嬴秦部族是一個崇尚功臣 崇尚恩仇必報的部族 我們來重新看一下以上功臣

1 商鞅

商鞅輔助秦孝公 完成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完整 徹底的戰時變法 使秦國由落後的半農半牧部族變成農耕國家 收回函谷關 武關 其功勞甚大 然而商鞅推行法治 不避貴賤 秦孝公身後 舊貴族勢力反撲 商鞅身死 商鞅之死 確實是贏秦之過 不過對於惠文王來說 他別無選擇 不殺商鞅 秦國就要分裂

2 張儀

張儀連橫策略 對抗犀首合縱 創造了戰國一道奇觀 然而 合縱連橫實際上 是為七國積攢實力 逐鹿天下做準備 惠文王一生也做到了對張儀的完全信任 惠文王死後 秦武王也沒有殺他 但是確實武王與張儀有分歧 張儀之後回到魏國任相 不久病死 算善終

3 白起

秦國戰神 武安君 善於打大殲滅戰 以少勝多 一生殲滅六國軍隊過百萬 摧毀六國根基 長平之戰後 秦軍剩下不到四十萬大軍 準備一鼓作氣東出太行 一舉滅趙時 昭襄王下令撤軍 白起被迫退軍 然而沒過多久 昭襄王突然改變主意 要再次起兵滅趙 白起審時度勢 預料到戰機不在 不願領兵 之後的事情白起沒錯 秦軍確實遭受慘敗 信陵君統兵壓向函谷關 白起依舊拒絕統兵出戰 昭襄王就殺了他 就王權而言 白起抗拒王命 這是大忌 為了王權威嚴也必須殺了他

4 呂不韋

他的功績就不說了 就說他的罪吧 淫亂後宮 顛覆秦國正統 就這罪 放在任何時代 任何皇帝手裡 不殺他全族才怪

5李斯

這個人也不多說 贏秦部族不該背鍋 李斯有負於始皇帝 而不是贏秦部族有負於他 李斯出身平民 始皇帝將他抬到位極人臣 李氏家族也成為了超過蒙氏 王氏部族的新權貴部族 李斯之子 李由也是功臣子弟中唯一一個郡守 殊榮顯赫無以復加 然而到了始皇帝駕崩後 李斯聯合趙高 發動政變 逼殺扶蘇 蒙恬 蒙毅 開啟秦帝國最殘酷的殺戮風暴 趙高借李斯之手 剷除李斯羽翼後 趙高將李斯殺死 實際而言 李斯是死於與趙高的政治鬥爭

還有 秦自商鞅變法後 秦王大於法律 法律大於除秦王外的一切 有功於前 不為損刑 有善於前 不為虧法 商鞅起兵謀反 白起抗命拒絕出戰 呂不韋禍亂宮廷 李斯陷害功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