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大秦帝國中,為何商鞅,張儀,範睢等都使得秦國變得強大,而他們的下場為啥都很慘?

可樂男孩


大秦帝國的崛起離不開王侯將相,而秦朝的帝王是六世賢君,而後才有始皇一統天下,此所謂“奮六世之餘烈”,有賢君還需要由賢相,秦國恰恰也有這麼一批人,他們包含商鞅、張儀、範睢、呂不韋、李斯等人。

他們每位相國,都為秦朝做了很大的貢獻,其中商鞅在秦國變法,奠定了秦國的走勢;張儀在秦國任相,以連橫瓦解了六國合縱鎖秦;范雎在秦國剪出四貴,並且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

雖然在秦國曆代丞相中他們功不可沒,但是他們的下場卻不是那麼盡人意。商鞅慘遭車裂、張儀被逼走、范雎抑鬱而終。他們雖然不是秦國人,但是為了秦國的事業也是兢兢業業,嘔心瀝血,但是為什麼最後都得不到好下場呢?

秦孝公重用商鞅,商鞅也用變法的成果來回報了秦孝公,變法的成功無疑都是巨大的,他讓秦國從一個弱國慢慢的走向了七雄,奠定了統一天下的基礎。但是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就開始了打擊商鞅,秦惠文王在貴族們的建議下車裂了商鞅。為什麼秦惠文王對商鞅如此大的意見,除去兩人的私怨,當時擔任大良造的商鞅權利實在太大,已經對秦王產生了威脅,所以秦惠文王才會和保守勢力結盟,最後除掉商鞅,達到收回權利的結果。

所以商鞅死是因為他的權利已經足夠威脅王權,這是任何帝王都不容許,也是商鞅命運的必然。

張儀兩度擔任秦國的宰相,在秦惠文王時期山東六國合縱鎖秦,張儀的建議連橫,利用六國之間的矛盾來慢慢的分解六國。張儀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他避免了六國合縱鎖秦,而且也挑起了六國之間的內亂,給秦國帶來了發展的機會。但是秦惠文王死了,而新繼位的秦武王也是崇尚武力的,秦武王對張儀這種遊說之術不感興趣。於是就用計逃離了秦國,回到了魏國。

張儀出逃的原因就是秦國戰略定位的變化,之前張儀的那一套已經不受重視,並且新王秦武王對他不信任,這種不信任勢必招來殺身之禍,所以聰明的張儀就選擇提前開溜。張儀的出逃時秦國戰略的改變,致使他得不到信任。

范雎來到秦國之後,開始慢慢的幫秦昭襄王廢除太后,剪出四貴,解決了秦國內政的隱患。之後為秦國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開始步步蠶食三晉,並且以反間計助秦國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但是後來他舉薦的鄭安平投降趙國、王稽私通楚國,按理來說這都是死罪,然而秦昭襄王還親自下令避免了他的連坐罪。

范雎的結果其實是秦王對他不錯了,依據秦法,他必須連帶處死,但是秦王網開一面。做為聰明人的范雎也懂,所以辭職不幹了,這樣既給了秦王臺階,又可以免去一死。范雎的結局是他自己一手造成,更關鍵的是自己的價值被利用完了,所以被秦王一腳踢開。

秦朝三位丞相的結局,有點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意味,但是總歸是秦朝國軍考量這個丞相是否有價值,當丞相的價值被用我完了,一腳踢開。


帝國烽火


首先,很有必要看下三人的工作履歷!

1.榮譽稱號

商鞅-改革先鋒。

張儀-忽悠鼻祖。

范雎-外交模範。

2.重點工作

商鞅-變法強秦,側重內部圖強!

張儀-連橫破縱,側重邦交戰略!

范雎-遠交近攻,側重擴張戰術!

3.取得成績

商鞅變法,鼓勵農耕,嚴明法紀,提高了經濟指標,強化了秦國軍力。

張儀連橫,通過口舌之學,忽悠列國君王,瓦解六國合一之勢。

范雎遠交近攻,確定秦國外交政策,剝絲抽繭,逐個擊破。

其次,三人工作中得罪了誰?

商鞅得罪了全國人民。改革吏制,動了上層權貴的奶酪,皇親國戚得罪一溜夠,貴族恨他不?必須的!實行連坐,百姓敢怒不敢言,曾有一次屠殺700士子,血染渭水的壯舉。老百姓恨他不?肯定的!

張儀得罪了同事和各國當家人。唇槍舌劍,機關連弩,逮著誰懟誰,遇誰忽悠誰,同事關係緊張,得勢時我們忍著,牆倒時我們一起推。忽悠君王,朝秦暮楚,最後自己都不知道為誰工作,哪句是真話!

范雎得罪了強權和各國領導人。對內廢穰侯,逐華陽,對外點對點擊破吞併,狠角色!

最後,三人的出色發揮不可否認,從自強到更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很多人把他們的結局歸因於客觀,飛鳥盡狡兔死,功高震主等因素,我同意!

然而,他們自身就沒啥致命缺陷嗎?

商鞅鐵血,視民草芥。我給他的箴言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張儀狡詐,無徳無信。我給他的箴言是:誠信為本徳行天下!

范雎量小,睚眥必報。我給他的箴言是: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江山史話


這話只說對了一半。

商鞅最終被五牛分屍,可說得上慘,但張儀在秦惠文王時很受重用,位極人臣,晚年終仕於魏;範睢獻"遠交近攻"之策,佐秦昭襄王有大功,又很知進退,舉蔡澤以自代,終老於應。所以,張、範二人皆是善終,我看不出慘在何處。

那麼,商鞅為何如此之慘呢?人們一向以為他改革舊政,觸動了貴族利益,招致報復所致。我意不然。若因變法招致殺身,秦惠文王及其後代應該把新法全廢止了!商鞅之死,並非變法之故,實因執法過於苛刻,引起眾憤所致。

試舉一倒,變法令公佈後,人民免不了議論,有說好的,有說不好的。商鞅知道了,不分清紅皂白,一律嚴懲,理由是:政府下令,人民只有服從照辦才對,誰許你們多嘴多舌?說新法不好的是"謗令之民",說新法好的,是"媚令之民",二者皆非良民,一律嚴懲!

太子駟(即後來的秦惠文王)也對新法有些意見,商鞅得知後暴跳如雷,竟把太子的師傅割了鼻子!這下子把太子得罪到家了!其實,人心不一,對新法有議論很正常,當政者應擇善而從,若人家說得對,就釆納;說得不對,不聽也就罷了,幹嗎這樣大動干戈的?周厲王聽到有人批評他,大動肝火,下令嚴懲,當時就有大臣勸他:"防民之囗,甚於防川",他不聽,結果三年後國人暴動,把他驅逐了!商鞅不吸取歷史教訓,遭到車裂酷刑,不是應該的嗎?

變法觸動舊貴族利益,招致反對是必然的,但反對歸反對,未必會要你的命!如范仲淹丶王安石改革失敗,也不過受貶斥而已,並無性命之虞。商鞅死後,新法未廢,足見他落到這個下場,並非賣法之故,實在是因為執法太苛刻、太狠毒了,招致上下一致怨憤,他不死就不行!


大華273557151


商鞅的變法,張儀的邦交,范雎的遠交近攻都在不同的時期讓秦國強橫一時,最終奠定了一掃六合之基。然而三個強臣最終都沒有留下好下場,原因還是有所不同。 商鞅變法的軍功爵制,給了下層人民上升之道,觸及到了老氏族的根本利益。從變法伊始,到孝公離世,誅殺商鞅之聲不絕。孝公一朝還能靠孝公的庇護,惠文王上位後,出於秦朝根基的考慮,車裂商鞅拉攏氏族也是無奈的選擇(這裡我還是相信惠文王不會因為當太子時被商鞅之法處置而報私恨)。 張儀的結局也沒那麼悽慘,雖然沒有留在秦國,但也算善終。他的結局最終還是武王策略的轉變,不用靠邦交之法蠶食,要靠雷霆萬鈞的武力稱霸中原。(可惜周王畿舉鼎而死,不然秦國可能會因為窮兵黷武而被打殘,沒有一統天下的基業)。 範叔的死也純屬作死了,設計離間昭襄王和武安君,讓趙國又存活了幾十年。武安君被逼自殺,軍心士氣不穩,妄想靠鄭安民這種爛番薯穩住戰局,自然是痴人說夢。不是秦軍虎狼,國力強悍,還有被滅國之危,自範叔之後到呂不韋入秦國之前,秦國都不再信任山東六國的士子。把一統天下的光輝使命,留給了秦始皇,昭襄王想必也會懷恨而死吧。


仔仔21968307


這個首先要說的是大秦帝國“商秧、張儀、范雎”三位歷史人物,就商鞅變法得罪權貴車裂而死,而張儀和范雎都是自身得已已保全之人。

商鞅變法是得罪了太子,結果太子沒整到卻刑罰了太子的倆老師,等到“秦孝公”死後,太子繼位就是“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在做太子時為了攏人心是一直反對商秧變法的,等上了位,為了讓大多朝臣權貴更擁戴自己,就捏造商秧造反,把商秧捉到車裂而死,但商秧推行的法令秦國一直在延用。

在說“張儀”,“秦惠文王”雖弄死了“商秧”這位大才,但不久就有“張儀”這位大才來投奔。

“張儀”用遊說和恩威並施的手段成功削弱了魏楚倆大強國,用連橫破縱的遊說手段瓦解了六國聯盟。

秦惠文王死後,秦武王繼位,張儀失寵,於是張儀就回到了自己的國家魏國,在魏國做了一年的相死在了魏國,也算落葉歸根了。

在說范雎,“范雎”對秦的貢獻就是成功讓“昭襄王”收歸中央集權,還有就是對六國採取“遠交近攻”策略。

范雎除掉白起後,舉薦了“鄭安平”帶兵,結果與趙國軍隊一戰,秦軍被圍,“鄭安平”就投降了趙國。要知道在秦國,被舉薦之人投降敵國那可是大罪,而秦的“連坐法”范雎是舉薦之人同樣有罪,但“昭襄王”愛惜“范雎”,范雎才得已保全繼續為相。

但有一個燕國的客卿,名叫“蔡澤”投奔了秦國,蔡澤拿“商秧、吳起、文種和范蠡做史鑑,又以《易經》裡的亢龍有悔勸“范雎”急流勇退,范雎才得已保全身家。

可以說三位之中也就“商秧”下場比較悽慘而已。


夏有涼風61


這是很現實的一個政治問題,套用一句名言:政治沒有永桓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商鞅變法強秦,耕戰律法制度為秦國崛起立下了制度保障,秦國封他商君,領十萬戶封邑,可謂位極人臣,極制榮耀。然其變法手段之殘忍暴烈,極大的得罪了守舊貴族,為其覆滅埋下了內因。為助秦崛起,無恥的背叛外國友人,斷了外逃之路。最終,秦孝公架崩後,受到政治清算,他嚐到了秦民畏法如虎,魏國對其的深惡痛絕,秦軍的狼虎之威。一句話總結:死於秦法的商鞅,最符合秦國的利益,他完全就是被炸幹了最後一滴血的完美員工。

張儀“縱橫天下”,“舌”破齊楚之盟,把楚國這一強國坑成了四面楚歌,獨自面對強秦的侵略蠶食,齊國的反擊報復,韓魏的落井下石。張儀為秦立下不世的外交奇功,然秦惠文王崩沒之後,張儀只得交出一切,外逃至魏國,在魏國了結殘生。張儀的不幸在於:秦國王位之爭,他一個搞外交的,真的參與不起,一朝天子一朝臣,前半生付出終流水,可是保得性命也算善終了。

範睢用權謀發家,幫助秦昭襄王,穩固王權,定下遠交近攻的擴展策略,因此據有相位,可他戀權貪恩,讓白起錯失滅趙良機,引暴老秦人軍功集團和六國仕人集團矛盾,秦昭襄王不得不賜死白起,打壓軍功集團,後為安扶軍功集團,革去範睢相位,範睢不得不“低調,畏縮”以苟全性命。範睢是成也權謀,敗也權謀,因果輪迴!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死。這是否極泰來的哲學思辯,沒有突然出現的矛盾,只是被遮敝的衝圖,事出必有因,“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


神兵利劍1


商鞅、張儀、范雎是秦國穩步走向強大的三個不同時代的代表人物,其中:

  • 商鞅,秦孝公時代,戰國法家代表人物,在孝公的信任和重用下,強力推行變法,使秦國發生了深刻鉅變,並一舉收復河西高原和河東地帶,是秦國穩步走向強大的奠基者,商鞅之於秦國有再造之功。

  • 張儀,秦惠文王時代,縱橫家名士,在秦惠文王的重用下,推行連橫戰略,成功突破山東六國的合縱封鎖,大出山東,使得秦國投身於實力大爭的天下洪流。

  • 范雎,秦昭襄王時代,縱橫家名士,在秦昭襄王的信任和重用下,全面推行“遠交近攻”戰略,紮實地拓展領土,長平一戰成功摧毀了趙國強大的軍事勢力。

這三位大才在秦國的最終結局,可以說是各有不同,簡單說一說:

商鞅

商鞅,無疑是最慘的,孝公去世之後,慘遭車裂,這似乎是強力變法家的宿命。世間沒有免費的午餐,歷史依然如此。作為秦國第一代變法的強力推行者,商鞅面對的局面是十分殘酷的,這種殘酷的根本原因就是——社會利益結構的深刻衝突,按照戰國法家韓非的冷酷語言,變法志士只要違背傳統勢力的利益要求,只可能有兩種結局——不死於公法,必死於私劍!商鞅作為那個時代最偉大的變法家,自然也逃不出這個魔咒。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商鞅之死,消弭了社會利益集團之間的巨大縫隙,從而使國家變革獲得繼續發展的巨大空間,保持國家的持續強盛。

張儀

張儀,只能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惠文王時代,深得賞識和信任,封為相國,奉命出使遊說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但在秦武王時代失去寵幸,出逃魏國為相,次年去世,這不能說慘。

范雎

范雎,則完全是後果自負,且不說長平之戰後,嫉妒白起軍功,最終導致白起被逼自殺,就他向秦昭王所舉薦的兩位人才,完全是出於個人報恩,一個王稽,被舉薦為河東郡守,但與其它諸侯相勾結,通敵被誅;一個鄭安平,邯鄲之戰爆發後,率軍攻趙被圍困,最後投降趙國,實乃秦軍自商鞅變法以來之最大恥辱。按照秦國法令,被舉薦的官員如果犯了罪,那麼舉薦人也要以這個罪名被治罪。但是,秦昭王仍然沒有誅殺范雎,而最終還是讓他辭歸封地了,不久之後病死,這應該算是非常好的結局了。


積翠古亭


這三位絕對是秦國一統天下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的人物,但其下場悽慘想來著實遺憾。

商鞅者,輔佐秦孝公推行變法,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終於使秦國擺脫了貧困的局面,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可謂是居功甚偉。但是在推行變法的過程中,使秦國的舊貴族失去了很大利益。因此,失去原有利益的舊貴族,肯定不會善罷甘休,必定欲殺之而後快。秦孝公在世的時候,竭力保護商鞅使舊貴族沒有動手的機會。但隨著秦孝公的去世,秦惠文王嬴駟上臺,這些舊貴族就開始新一輪的報復。而這個時候,商鞅頒佈的法令已經在秦國實施多年,深入人心。任憑那些舊貴族再怎麼折騰,始終折騰不了新法令。所以他們只有把不滿發洩在商鞅身上。而嬴駟剛登君之位,著實需要舊貴族的支持,一改商鞅威望過高,功高蓋主的局面。因此,嬴駟就用商鞅的人頭,來平息舊貴族的憤怒,進而保障自己穩坐君位。

張儀者,輔佐秦惠文王縱橫捭闔,使秦國在對外策略上游刃有餘。並數次出奇謀擊退列國合縱攻秦,因此有極大功勞。然而隨著嬴駟的離開。武王嬴蕩登上君位,張儀的仕途也宣告結束。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武王決定一改嬴駟時期的對外策略,改用武力解決所有問題。因此,罷黜張儀,改用自己的師傅甘茂。

范雎者,幫助秦昭襄王嬴稷權力集中化,收回穰侯魏冉手中的權利,擺脫了外戚的控制。另外,提供給嬴稷遠交近攻的對外策略,使秦國加快了統一六國的步伐。而在長平之戰不分伯仲之時,以反間之計使勝利的天平傾向於秦國。但最後被嬴稷處死,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時兩大權臣之一的白起已死,兩大敵對的權臣一個沒有了對手,嬴稷為了權衡政治加強王權所為。

這些就是三位有功之臣下場很慘的原因。正應了那句老話,伴君如伴虎,無情最是帝王家。也正是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產物。





野史集001


與時俱進,時代在改變,一時的策略只對當時的秦國狀況起著重要作用,隨著經濟發展,秦國變強,他們每個人的作用已經不適應當時的發展速度,所以最終被淘汰!

商鞅,也叫衛鞅,衛國人,師從於鬼谷先生,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當時七國鼎立,每個國家都期待著變法圖強。而在秦孝公時期,魏國最先經過李俚變法已經很強大,作為魏國的鄰居,老秦國飽受魏國欺負,魏國軍隊在龐涓的帶領下,戰必勝,攻必克。成為當時七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

這個時期的商鞅學業有成,他期待著展示自己的畢生所學,通過遊歷各個國家,他相中了秦國,他看好秦孝公求賢若渴的心情,他寄希望於他所學的一切都應用到秦國,於是他在秦國施行了商鞅變法,依法治國,施行有功必獎,有過必罰,以及很多種種措施。這些措施很明顯使得秦國百姓受到了很大利益,同時也使得老氏族的利益受到了侵犯,但是秦孝公卻對商鞅十分信任,他看到變法的成效,的確使得國家變強,但是確實得罪了很多達官貴人,秦孝公在位的幾十年使得秦國能夠收復河西被魏國侵佔的一片土地,秦孝公相當自豪,實現了他爹的夢想!但是秦孝公剛剛過世,這些老氏族們開始犯亂,秦惠文王剛剛即位,地位不穩,還需要這些氏族的支持,所以他必須借商鞅的人頭來使得秦國變得團結。

因此,商鞅只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卻只能被秦惠文王拿來穩定朝政,這也標誌著商鞅變法以失敗告終!

到了秦惠文王這一代,秦國經過商鞅變法著實變得強大,已經可以跟鄰國魏國相提並論,甚至超越魏國。這個時候,鬼谷子的又一個徒弟張儀橫空出世,本來他並不想這麼早出來,即使出來也未必侍秦,只不過被蘇秦算計,竟是把他逼著去秦國,蘇秦主張合縱,張儀主張連橫,最終掛六國相印的蘇秦最終沒有打得過這個這個師弟。張儀行事全憑一張嘴,能說會道,條理分明,玩弄於楚懷王於手掌之間,使得楚懷王罷免屈原,最終導致屈原投汨羅江而死,才有了我們的端午節,我們應該感謝張儀。張儀在秦惠文王時期使得秦國的土地變得更加強大,使得秦國成為虎狼之邦,真正意義上成為戰國時期的大國!

然而張儀確實是才華橫溢,但是他的種種做法沒有受到崇尚武力的秦武王的認可,秦武王登基以後,對張儀十分不滿,最終張儀只能辭去官職回到魏國,最終死在魏國!

範睢,也叫張祿,魏國人,曾是魏國大夫須賈的門客,因隨須賈出使齊國,範睢朝堂上替須賈解圍,被齊宣王看中,但是範睢並沒有留在齊國。回到魏國後受到須賈的嫉妒,於是跟魏相魏齊一起抨擊範睢,範睢險些死於他們之手,於是範睢改名張祿,輾轉反側好不容易才來到秦國,在秦國大放異彩,得到了秦昭王的賞識,也助秦昭王擺脫了其母宣太后和外戚穰侯魏冉對朝政的控制!推行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進一步使得秦國變得越加強大!長平之戰,張祿使得離間計讓趙括代替廉頗,使得白起坑殺趙國四十萬軍隊,後來嫉妒白起, 用計迫使秦昭王逼白起自殺,後來秦軍大敗,鄭安平投敵,王稽通敵,張祿被秦昭王冷落,最終辭官,不久就病死了!

商鞅,張儀,範睢都促使秦國變得強大,為秦始皇一統六國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他們在當時只能滿足當代君王的宏圖大志,所以商鞅,張儀到了下一代就只能迴歸故里了,而商鞅最慘,變法的先驅卻死於車裂,著實悲慘!而張儀跟範睢,他們雖有功於秦,但實際上的為人卻不敢恭維,有這樣的結果已經很不錯了!


可樂男孩


那說那了~任何一個朝代都會面對體制,政策變革,有成功就有失敗,那麼不管成功與否,製造者這次變革和執行者,都會萬劫不復,因為,變革會“傷到”舊貴族的利益~俗話說:誰斷我財路,我就斷誰生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