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陳友諒是一個怎樣的人?

歷史凌煙閣唐儉


中文名

陳友諒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北沔陽(今仙桃市)

出生日期

1320年

逝世日期

1363年

愛好

造反殺人

職業

陳漢皇帝

主要成就

起兵反元,建立陳漢政權

廟號

高祖

諡號

聖文德敬寧昭武皇帝

政權

陳漢

在位

1360年-1363年

年號

大義:1360,大定:1361-1363

結局

流箭而死

享年

44歲。陳友諒(1320年-1363年10月3日),湖北沔陽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農民起義領袖,中國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 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友諒投效其將領倪文俊麾下。1357年九月襲殺反徐壽輝的倪文俊,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1359年,殺天完將領趙普勝,挾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次年,攻陷鳩州,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 1363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但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歲。 陳友諒死後,張定邊等人在武昌立陳友諒次子陳理登基為帝,改元德壽。次年,朱元璋西吳軍廖永忠部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



門窗科普朱先生


陳友諒這個人,其實也是個被嚴重低估的歷史人物,在影視劇中,他總是被塑造成一個陰險狡詐的小人形象,即便在金庸的小說中,他的卑劣也是讓人恨得牙癢癢。

但事實上,如果仔細翻看陳友諒的生平事蹟,大家會發現,歷史上的陳友諒,所擁有的才能和個人魅力,絲毫不比朱元璋遜色多少。

陳友諒是湖北仙桃人,祖上原本姓謝,後來因祖父入贅陳家,也是陳友諒的父親在出生後就跟隨陳家姓陳,叫做陳普。陳普共生有五個兒子,其中陳友諒排名第三。這陳友諒從小就體力過人,身材健壯,所以閒暇時也學了點武藝,算得上是半個高手。

同時,因為陳家也算富裕人家,所以在陳友諒在成年後,家裡人就為他在縣裡面謀了個官職,雖然只是個小吏,但起碼也是正式編制,六險一金、週末節假日休息,日子也算逍遙。

但陳友諒對此卻不滿足,在他25歲的時候,紅巾軍將領徐壽輝遣其將倪文俊進入仙桃,陳友諒立馬投筆從戎,從一個元朝官員變成一個反元的農民起義軍將領。



兩年後,陳友諒就因為戰功卓越,被提拔為徐壽輝帳下的東路軍元帥,這升遷速度,簡直稱得上是做直升飛機。後來,倪文俊想要謀害徐壽輝,徐壽輝找陳友諒尋求幫助,於是陳友諒趁機率軍攻打倪文俊,並一戰將他打死,隨後還把他的軍隊給兼併。

實力大增的陳友諒開始變得勢不可擋,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裡,陳友諒那絕對是當時最風雲的人物,他向南先後攻破江西南昌、高安、吉安、贛州、上饒,最終一統整個江西,向北他攻破安徽安慶和池州,佔據著整個安徽南部地區,成為長江以南最強大的實力派,擁兵三十萬,號稱六十萬。

接著,陳友諒又設計殺死徐壽輝,然後自立為皇帝,稱國號漢,改元大義。其後陳友諒又率軍南征北戰,先後佔據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南部地區。隨後,為徹底統一南方,陳友諒決定東征南京,摧毀朱元璋。

此時的朱元璋,佔據著安徽北部和江蘇南部,南京是他的老巢。於是朱元璋和陳友諒在南京城郊展開大戰,結果陳友諒戰敗,喪失戰艦數百艘,陳友諒只得坐小船逃走。朱元璋則乘勝攻取安慶,陳友諒的部將於光、歐普祥都繳械投降。



第二年,陳友諒派部將張定邊重新奪回了安慶,朱元璋不服,又派遣俞通海、趙德勝來攻安慶,結果陳友諒再次戰敗,連夜攜妻帶子逃往武昌。朱元璋則趁勢佔據安慶、江州和湖北蘄春。這一戰,陳友諒丟失了安徽南部的所有地區,以及湖北東北部的地區,讓陳友諒損失近四分之一的土地。

兩年後,陳友諒率六十萬大軍再次東征,打算一舉摧毀朱元璋,朱元璋則率二十萬大軍迎戰,雙方最終在鄱陽湖康郎山相遇,於是歷史上著名的鄱陽湖大戰就此拉開序幕。

根據史書上所記載,這場戰役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雙方船隻相互衝殺,士兵則登船砍殺,朱元璋這邊的徐達、常遇春、廖永忠等都是身先士卒,但因為陳友諒的船隻高大堅固,朱元璋連戰三日,陳友諒大軍卻只陣亡一千五百餘人,損失船隻有數艘而已,而朱元璋則損兵折將,漸感不支。

於是戰爭進入到第二階段,當時朱元璋看到颳起了東北風,便果斷下令放火焚燒陳友諒的船隻。他安排了7艘小船,裝好火藥,安排敢死隊,順風衝向陳友諒的大船,成功燒燬陳友諒幾百艘船,陳友諒的弟弟陳友仁、陳友貴都被燒死,接著朱元璋又趁勢發動進攻,斬殺兩萬餘人。

這一戰後,朱元璋給陳友諒寫了一封信,說陳友諒“兵將損數萬之命、無尺寸之功,還不如早早撤退。”而陳友諒也萌生退意,於是決定率軍撤退,結果朱元璋抓住機會,趁勝追擊,戰爭也由此進入第三階段。

在交戰中,陳友諒從船中伸出頭來指揮作戰,卻不幸被飛箭射中,貫穿頭顱,當即死去,享年四十四歲。

陳友諒死後,其部下土崩瓦解,太子陳善兒被擒,太尉張定邊趁夜挾持陳友諒的次子陳理,載上陳友諒的屍體逃回武昌。張定邊等護陳理返回武昌後,立陳理為帝,改元德壽。1364年二月,朱元璋率軍來到武昌城下,陳理出降,漢亡。


我是趙帥鍋


作為元末起義的領袖者陳友諒,從古自今後人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那麼今天筆者從陳友諒的人生歷程客觀的為大家詳細剖析陳友諒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陳友諒於1320年出生在湖北仙桃,在家中排行老三,父輩以捕魚為生,勉強養活一家老小。陳友諒自幼天資聰慧,悟性極強,在讀書時成績常常名列前茅,再加上一個算命先生看了他家的祖墳後對陳友諒說:“你家的風水很好,你長大後必定成為人上人”。此話讓陳友諒一度欣喜不已。可誰知陳友諒直到31歲才當上元朝一個縣級的刀筆小吏,這讓滿腔豪情壯志的他鬱悶不已。

老祖宗有句古話叫“時來運轉”,1355年,陳友諒終於等到了這個時運,當時起兵抗元的徐壽輝部將倪文俊帶兵打下沔陽(湖北仙桃),陳友諒揭竿為旗響應倪文俊,順勢投入到倪文俊帳下。陳友諒擔當倪文俊的先鋒部隊,帶兵打仗總是身先士卒,作戰勇猛,連克數城,為此倪文俊給他加官進爵,並將部隊劃給他管理。

1357年倪文俊想將上級徐壽輝打下的土地佔為己有,自己稱王。可薑還是老的辣,倪文俊的陰謀被徐壽輝識破,倪文俊不得已逃離到陳友諒這邊,念想著陳友諒記著昔日提拔之情,給予保護。可陳友諒二話不說直接將倪文俊誅殺,並將其殘餘部隊據為己有,由此可見,陳友諒心狠手辣,不仁不義。

1358

年到1359年兩年間,養精蓄銳後的陳友諒率兵連克諸多城池:安慶、贛州、汀州、衢州還有信州(今上饒)等地皆被陳友諒一一攻下,所有俘兵均整編進陳友諒的部隊中,如此一來,在整個江南地區,陳友諒成為實力最為強大的割據勢力,連老東家徐壽輝也得讓他三分。但是在陳友諒心中始終有個信念,那就是“一山不容二虎”,於是他設下計謀引誘徐壽輝赴宴,命壯士用鐵器從後面偷襲敲碎徐壽輝腦袋,手段確實有點卑鄙無恥。老東家徐壽輝一死,野心更加膨脹的陳友諒立馬稱帝,改國號為“漢”。接下來他的目標就是幹掉應天府的朱元璋部隊。

“龍灣之戰”中,陳友諒的戰船被朱元璋部隊重創,在採石磯又被馮國勝所部阻擊,陳友諒此戰可謂是“丟了夫人又折兵”。丟臉丟到家了。到了1361年,朱元璋已經攻克江州、安慶等多個據點,報復心極強的陳友諒不甘示弱,於1363年親自率領60萬部隊(可能沒那麼多),數百艘大型戰船沿著水路開往南昌,怎知駐守南昌的朱文正等人硬是憑藉著堅忍的決心與陳友諒對抗了將近3個月。後來朱元璋率領援軍趕到,陳友諒將戰船開往鄱陽湖與朱元璋決戰,一場赤壁之戰借東風的典型戰術再次上演,朱元璋憑藉著東北風利用火船撞擊、引燃陳友諒的百艘戰船,陳友諒所部死傷無數,逃亡路上被朱元璋的弓箭部隊射中頭顱,一命嗚呼。一代梟雄就此謝幕。

上圖京劇《九江口》中陳友諒

綜上所述陳友諒的一生,我們就可以非常清晰的知道陳友諒的為人了,年幼聰明好學,得志後殺了上級倪文俊、徐壽輝,實為不仁不義,卑鄙無恥,得勢後自己當皇帝,說明此人野心大,權力慾望強。戰敗後再次反攻到底,說明此人意志堅定,報復心極強。鄱陽湖大戰兵多將廣還遭到慘敗,說明此人有勇無謀。但是如果我們再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陳友諒,也許他也是有功之人,首先他作為抗元領袖摧毀元朝在江南的勢力,其次他開啟沔陽三蒸文化,最後作為能與明太祖朱元璋並駕齊驅,逐鹿中原,亦是非常人也!不知你們對陳友諒怎麼看,歡迎留言交流。


鄧海春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在我看來,陳友諒作為元末起義軍中兵鋒最盛的一支,可稱之為當世梟雄無疑。然而同時他又是一個“成也無情,敗也無情”的人。

所謂其無情

陳友諒是漁民出身,當時的漁民大多數衣食住行都在穿上,既很少與外界交流,同時也因常年與魚腥之物打交道,身上難免有異味(一部叫《花好月圓》的喜劇片裡就有對古代漁民身上異味的戲劇化描述)。幼年遭受貧苦、孤僻,以及被所有其他人嘲笑、冷眼的經歷或許給陳友諒留下了過於深的陰影,也給他帶來了異乎常人的出人頭地的渴望。於是,在這種渴望下,人情味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在那些陰影中,他不難對這個給他冷眼、嘲笑的世界採取無情的態度。

何其無情

倪文俊,作為將陳友諒一手提拔起來的人,在危難之際來投,陳友諒殺之。

趙普勝,作為徐壽輝手下四員干將之一,阻礙了陳友諒攫取權力,陳友諒殺之。

徐壽輝,作為陳友諒舊主,在讓權與陳友諒後,陳友諒殺之。


因其無情

趙普勝被殺後,丁普郎、傅友德出逃,投奔朱元璋,以至於朱元璋得兩員大將而陳友諒失兩員大將。

由於對待士兵比較嚴苛,導致鄱陽湖兵敗後士兵紛紛投降,未能有斂兵再戰之機會。

梟雄的要素

作為一個梟雄,心狠手黑是必要的,不過不是唯一需要的,少了人情與寬容,會讓自己與周圍的人離心離德,難以同舟共濟。我們看到,朱元璋後來殺功臣心狠手黑遠勝陳友諒,卻在實力成長期懷柔待人,以至於朱元璋有徐達,常遇春,劉基,李善長,陳友諒手下只能聽到一個張定邊而已。故而心狠手黑只能讓陳友諒走出幾步,難以讓陳友諒獨步天下。可以相信即使陳友諒打敗了朱元璋,最終一統天下的可能性也會很高。


張士誠貌似與陳友諒走的是兩個極端,張士誠懷柔親民,讓張士誠的臣民在明朝開國後幾十年都對張士誠念念不忘,相比之下,朱元璋更像是兩人的綜合體。

經歷短

我們熟悉的割據一方期望入主天下的領袖名字,諸如齊桓,晉文,莊王,都是在一方割據幾代傳承百年的勢力的雄主。這樣長的割據,會給當地留下濃重的特色文化遺留,於是這些領袖的名字就得以隨著文化遺留流傳,擴散。反觀陳友諒,割據時間太短,難以給領地留下什麼太多的文化特色,也就不太會被流傳的太廣。

事實上,也有一些梟雄雖然經歷短,卻讓我們耳熟能詳。諸如袁紹、袁術、李密等等,這樣的梟雄大多有個共同點,都被寫入了某些傳奇(文學形式)中,甚至有的被寫入了流傳甚廣的小說裡(如《三國演義》)這就使得這些梟雄在這種文學作品的載體中得以被傳播。

為什麼沒有小說寫陳友諒的故事呢?

個人認為其一,小說,尤其是歷史題材的小說,大多見於明代,而在明代寫陳友諒在與開國皇帝的激戰中曾如何軍容壯盛是比較犯忌諱的。

其二,陳友諒故事流傳的時間比較短,民間的豐富也不多,難以成為小說的材料。故而我們很少見到寫時間距離很近的政權的歷史小說。

其實陳友諒是一個很有實力的梟雄,我想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在越來越多的挖掘之後,會給他一個更為豐富,流傳更廣的形象。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不就是很好的例子麼?


江水趣談


真實的陳友諒可不是金庸大師筆下那個陰險小人,他是元朝末年反元的最大勢力,地盤最廣,手下最多。估計當時世人都以為他會是最後的勝利者,他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說這人啊,千萬不要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否則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陳友諒性格怎麼樣?心黑手狠,骨頭很硬,自尊自傲,具備了一切當皇帝的素質!可惜命裡註定有朱元璋這個剋星,或者說關鍵時候,上天選擇了朱元璋。

公元1320年,陳友諒出生在一個普通漁家,家庭條件比朱元璋好點兒,至少吃穿不愁,小小年紀就有很大的志向,能文能武。當紅巾軍老大徐壽輝派手下倪文俊打到沔陽時(現在的湖北仙桃市),他投了倪文俊,以軍功升到了元帥,獨立一軍。

為啥說陳友諒心狠?因為對他有知遇之恩的這兩個人:倪文俊和徐壽輝,都是死在他手裡!而且都是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殺死的。

倪文俊是想謀害徐壽輝自己上位,沒成功,於是帶著自己的人馬跑去投奔陳友諒。能在危難之中想到去投奔的,平時私交應該也不錯,陳友諒笑臉相迎,然後殺之,吞併了他的人馬。

殺徐壽輝是為啥呢?徐壽輝建立的政權叫“天完”,本來的國都在蘄水(現在的湖北黃岡市浠水縣),當陳友諒打下龍興(現在的江西南昌)之後,徐就想要將都城遷到龍興去,陳友諒不想遷,兩人意見相左。

想也知道陳友諒為什麼不想遷都,自己親手打下來的地盤,哪有白送別人的道理?

徐壽輝也早發現他有異心,於是他越不同意越要遷都,勉強的下場就是走到江州(今江西九江)的時候被陳友諒給弄死了。

通過這兩次坑上級,陳友諒的地盤越來越大,手下的小弟也越來越多,人也就膨脹了,覺得皇帝輪流做、今年到他家,自立為帝,國號“漢”,年號“大義”!

“漢”這個字在中國是什麼含義?正統!“大義”就更不用說了。他的意思很直白:我是光明正大的漢之正統!佔據大義!所有起義軍都該聽我的!

但他可以自說自話,別人也可以不承認啊。像張士誠、朱元璋等人就絕對不會俯首稱臣。

接下來就是那場決定命運的鄱陽湖大戰,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足以載入史冊!

陳友諒率六十萬大軍圍攻南昌,當時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守城,小夥子有兩把刷子,硬是把城給守住了!他有多少人馬呢?六萬!也就是,陳友諒的兵力是他的十倍!在這給朱小哥點贊!

硬打了八十多天,沒打下來!此時他的一生之敵朱元璋率大軍來救,於是陳友諒退到鄱陽湖,決定在此一決勝負,確定誰才是中原霸主!

剛開始的時候,陳友諒是佔著上風的,畢竟他人多,而且船的科技含量更高一些,都是鐵索連環的大船,朱元璋都是小船,雙方戰爭設備的對比就像現在的航空母艦對漁船。

然後,朱元璋的神助攻來了!湖上颳起了東北風,而且風很大。還記得嗎?陳友諒的大船是鎖在一起的,朱元璋果斷下令火攻,陳軍就這麼被燒了!

陳友諒也被亂箭射死!一代梟雄,就此殞命。

看了他的經歷,大家會發現陳友諒犯了兩個主要錯誤,一個是弄死兩個上級太容易,讓他產生自己天下第一的錯覺;二是不看《三國志》。

要是看過《三國志》,他就會知道赤壁之戰中曹操是怎麼失敗的。而他比曹操更慘一點,曹操有重來的機會,他沒有。


縹緲峰下一粒沙


陳友諒,農民起義領袖,中國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

主要事蹟:

  • 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友諒投效其將領倪文俊麾下。
  • 1357年九月襲殺倪文俊,自稱勤王,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 1359年,殺天完將領趙普勝,挾徐壽輝,自立為漢王。次年,攻陷鳩州,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
  • 1363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但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歲。
陳友諒性格強硬並且多疑,喜歡用權術控制部下。他從一個漁民到一方梟雄,可謂心狠手辣,殺了提拔他的老師和曾經的首領。

但是他的能力的確強大,最短時間內整合出一個面積最大,人口兵力最多的政權。

他最大的缺陷就是從來沒有過謀定後動、事緩則圓的深謀遠慮,做起事來,常常是跟著感覺走,事到臨頭先幹了再說。

總體評價,陳友諒是個不折不扣的梟雄。


種花家社會人


陳友諒是朱元璋的勁敵,朱元璋起初有個帶數字的名字叫朱重八,他也有個帶數字的名字叫陳九四。他比朱元璋大8歲,湖北沔陽打漁出身;本來是謝姓家族,因其祖父陳千一當了陳家的上門女婿,從此以後姓陳。他和朱元璋都崇拜劉邦,卻崇拜漢高祖(漢太祖,陳友諒的廟號也是漢高祖),建國號為漢。可最終他成了元末的項羽,朱元璋成了元末的劉邦!



出身貧苦,喜好學習,有遠大志向

陳友諒和朱元璋的出身遭遇很相似。但陳友諒從小就有志氣,而且比朱元璋家有錢。他小時候以打魚為生,經常待在漁船上,一身的魚腥味兒,常常被人厭棄嘲笑。他因為貧窮,遭受周圍人的冷眼,形成孤僻的性格, 幾近陷入絕境的人生更加讓他渴望出人頭地。

據記載,陳友諒自幼刻苦,愛好讀書,善於兵法。因為是學霸、武俠他還做了元朝的公務員。他有一個特長,就是力氣大的驚人,經常利用閒暇時間習武,有遠大志向。

陳友亮勇猛心狠手辣,性格強硬多疑。

1、殺上司倪文俊

1351年,賣布的帥哥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本義是蓋過大元一頭,結果卻是天要你完的悲劇。陳友諒曾投靠徐壽輝的手下倪文俊,倪文俊從小跟陳友諒都是同行——漁夫。1357年(至正十七年)九月,倪文俊想搞掉徐壽輝,結果被徐壽輝攆的沒法,只有投靠了自己的小老弟陳友諒。陳友諒卻趁火打劫,要他的命奪了他的兵。說自己殺倪文俊,是勤王,替皇帝徐壽輝平叛,並自稱宣慰使。

2、多疑害死趙普勝

從此,陳友諒霸氣勇猛掃蕩元軍,得兩湖望兩廣,天下群雄唯陳友諒最強。朱元璋看到陳友諒那麼強,就玩起了反間套路。說陳友諒的鐵哥們要投靠朱元璋。陳友諒這人猜忌心強,又特兇猛陰險。上了朱元璋的當,給自己的兄弟亮了個大招。1359年(至正十九年),陳友諒假借會師的名義,從江州突然來到安慶去找趙普勝,趙普勝準備雞鴨魚肉,還有燒羊迎接陳友諒。結果這個“雙刀趙”剛一上船,就被陳友亮一刀劈,連個鴻門宴也沒混上。

3、殺頂頭上司徐壽輝

陳友諒看不起徐壽輝,顏值高就當皇帝,這讓實力派的陳友諒咬牙切齒。陳友諒就想做曹操,讓徐壽輝當漢獻帝。在徐壽輝遷都龍興,他命士兵埋伏在徐壽輝的必經地江州城外。然後裝模作樣將徐壽輝迎入城中。從此,陳友諒“挾天子以令諸侯”自稱漢王,利用徐壽輝的招牌,攻佔大片城池。徐壽輝沒有利用價值後,他派遣部將假裝到徐壽輝面前彙報,又安排壯士用鐵器擊碎徐壽輝的腦袋。徐壽輝一死,他立刻稱帝,立國號漢,改元大義。

徐壽輝

鄱陽湖大戰,陳友諒剛愎自用,不聽猛將兼發小張定邊的建議,幾乎全軍覆沒

康茂才是陳友諒的老鐵,後來兵敗朱元璋。老朱讓他假投降坑陳友諒。結果,陳友諒信老鐵。張定邊怎麼說,陳友諒就是不聽,致遭江東橋之慘敗。

石灰山戰敗,陳友諒僅以身免,不思勁敵當前,整軍備戰,而一意孤行,急於稱帝。並以五通廟作行宮,張定邊哭諫不納,而分兵令其攻安慶而無功。



鄱陽湖大戰,朱元璋是以少勝多戰勝了陳友諒。按照正史記載雙方兵力60萬:20萬。陳友諒不納忠言,我行我素,令人制作高几層的大艦,擴充水師,集結舉國之兵,號稱60萬。學習曹操將船艦相連,於是朱元璋就學了諸葛亮——火攻。他聽信朱元璋之侄大都督朱文正的詐降,不知敵方為緩兵之計。圍城85日,坐等敵人20萬援兵到來,當敵人兵臨城下,只好撤圍而入鄱陽湖,朱元璋之兵早已等候他多時了。張定邊拼死突圍,無奈身負重傷,陳友諒被箭射的腦漿迸裂一命嗚呼。


小姐姐講史


有人評論“假如司馬遷寫元明史,陳友諒會是第二個項羽”。這個評價雖然有點狂,但是陳友諒被《元史》《明史》黑化、矮化是毋容置疑的。陳友諒五年內從一個文書先生成長為南方勢力最強的統兵大元帥,必有其過人之處。

陳友諒,出生漁民之家。家裡有能力供他讀書和習武,說明家境不會很差。參加起義前,陳友諒已經做了幾年元朝的官吏,有穩定的收入。也就是說,陳友諒造反的動機跟朱元璋不一樣,朱元璋是活不下去了,而陳友諒是對元朝失望了。

繼續分析陳友諒參加起義的動機,是民族大義?還是階級鬥爭?又或是爭取地位權力的冒險投機?不管是哪一個動機,都顯示出他的起點比朱元璋更加有理想、有抱負。

陳友諒能文善武,力大過人,一開始就顯示出過人的軍事才華,得到上司倪文俊和老闆徐壽輝的賞識。陳友諒也不負眾望,在與元朝的對抗中攻城拔、寨屢立戰功,逐漸被提拔為“天完”政權的兵馬大元帥。

需要提到的是,在元末起義中,對元朝殺傷最大的不是最終得了天下的朱元璋,而是北方的韓山童、劉福通和南方的陳友諒。

剩下的方國珍、張士誠和朱元璋則都是蛇鼠兩端的貨色。元軍打壓的緊了,方國珍、張士誠、朱元璋這些軍閥就趕緊接受元朝招安,做元朝的狗腿子,討伐其他起義軍。元軍離開了,他們就趕緊搶糧、搶錢、搶壯丁、搶地盤。

細數起來,朱元璋的黑歷史還真不少。他在搶地盤崛起過程中,主要是對著其他起義軍下手了。但是正史裡面一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輕輕帶過。正史中只是說陳友諒勢力最大,但是陳友諒與元朝的大戰卻被抹得乾乾淨淨,這不是很奇怪嗎?

在南方所有勢力中,只有陳友諒從來沒有接受元朝招安,只有陳友諒一直堅持實打實在跟元朝對著幹。最後成了這樣的情形,陳友諒滅元軍,朱元璋滅陳友諒。

在傳統說法中陳友諒被描繪成“囂張、多疑、沒義氣、心狠手辣”,這個說法,疑點多多,覺著這是朱明王朝在矮黑人家。

1、“囂張”這個好說,哪個才華橫溢的人不是恃才傲物、桀驁不馴?

2、“多疑”就有點前後矛盾了,既然是多疑,連身邊的人都不信任。怎麼會中了叛將康茂才的“詐降計”兵敗如山倒?

3、說陳友諒“沒義氣、心狠手辣”的事例,翻來覆去就是殺了老上司倪文俊和前老闆徐壽輝。殊不知,最開始是倪文俊和徐壽輝火拼,陳友諒總要滅掉一方才可以維護起義軍內部統一,所以他殺了老上司。後來功高震主,陳友諒與徐壽輝火拼。殺了徐壽輝,這支義軍才能繼續走下去,這也無可厚非。說起來,朱元璋殺掉的老兄弟可是多的數不清了。

陳友諒要是真的多疑和沒義氣,怎麼會有張定邊和張必先這麼兩位生死相隨的兄弟?總之,陳友諒應該是給朱元璋造成過很大心理陰影,要不然史料裡只有朱元璋打敗陳友諒的事,只是一味抹黑卻沒有具體事蹟。

陳友諒其人事蹟史料記載很少,懷疑是朱元璋做了手腳。但是民間卻留下了其他說法:

  1. 陳友諒的行事風格、軍事才能被認為與項羽極度相似,假如司馬遷寫元明史,他會是另一個項羽。

  2. 陳友諒有張定邊、張必先兩個結義兄弟,被人們認為是和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一樣的佳話。(注:陳友諒的國號“漢”,劉備的國號也是“漢”)
  3. 陳友諒打造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水軍,他在潘陽湖大戰的失敗跟曹操赤壁之戰失敗一樣——鐵索連舟,風向突變,被火攻大敗。

爾朱少帥


元朝末年,群雄並起。

當時中原共有三股勢力最為強大,他們分別是朱元璋、張士誠和陳友諒。要論謀略與才幹,朱元璋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不過若論當時誰的勢力最大,誰最可能推翻元朝的統治,那絕對是陳友諒。

(陳友諒劇照)

那麼,既然陳友諒的勢力最為強大,又為什麼會輸給朱元璋呢?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陳友諒出生於1320年,籍貫湖北沔陽,即現在的湖北仙桃市。陳友諒是漁民之子,出生貧寒。早年間,他曾憑藉自己的努力,擔任了朝廷小吏。

與乞丐出身的朱元璋不同,陳友諒並非是因為吃不上飯,才決定要起義的。相反,他每天衣足飯飽,有時甚至還能收到一些孝敬。

但陳友諒不僅沒有墮落,反而對元朝的統治感到非常失望。產生了要拯救天下蒼生,完成民族復興的想法。

1355年,徐壽輝派部將倪文俊攻破了沔陽,陳友諒也抓住機會,跟上了起義大潮,成為了倪文俊的手下。不久後,由於陳友諒出色的工作能力與戰功積累,他很快被升為了領軍元帥。

1357年,屢立戰功的倪文俊開始對徐壽輝產生不滿,他設計謀害徐壽輝。但最終計謀敗露,倪文俊逃往黃州,向陳友諒尋求幫助。

志在天下陳友諒面對昔日的領導卻毫不留情,他乾淨利落地殺掉了倪文俊,併吞並了他的軍隊。此後,陳友諒自稱宣慰使,並接連拿下江西,安徽等地,一時間名揚天下。

(朱元璋劇照)

隨著陳友諒的實力越來越強,朱元璋感受到了莫大的威脅。1359年,朱元璋利用離間計,成功讓陳友諒斬殺了自己手下的大將趙普勝。到了第二年,建立了天完政權的徐壽輝想要遷都龍興,而作為下屬的陳友諒卻一直不同意。

徐壽輝本身就對日益驕狂的陳友諒感到不滿,一聽他說反對,反而更加堅定了要遷都的決心。聽聞此事之後,陳友諒立馬安排手下在江州唱了一出好戲,並最終成功敲碎了徐壽輝的腦袋。

徐壽輝死後,陳友諒立馬稱帝,取國號為“漢”,改元“大義”。

當時,陳友諒地盤最廣,實力最強。自然而然,他打起了朱元璋的主意。而朱元璋則擔心遭到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圍攻,便又一次派間諜詐降陳友諒,結果陳友諒果然中計,發起了大舉進攻,最終他落敗於朱元璋之手,也丟掉了江西。

1363年,陳友諒趁著朱元璋救援安豐之機,率大軍殺向洪都。結果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在人數少於對方數十倍的情況下,硬是拖了陳友諒整整八十五天,一直到朱元璋的救兵到來。

(鄱陽湖水戰)

聽說朱元璋回來之後,陳友諒決定在鄱陽湖與朱元璋展開決戰。

陳友諒的部隊全都是鐵索連環的大船,在戰鬥前期,將朱元璋的小船隊打得喘不了氣。但戰鬥到了關鍵時刻,卻突然颳起了東北風。朱元璋立即下令使用火攻,陳友諒遭遇了赤壁之戰曹操一樣的尷尬。

最終,陳友諒大敗而歸,其弟弟陳友仁當場戰死。在之後的突圍中,陳友諒也被亂箭射死,一代梟雄就此隕落。

朱元璋曾說:“張士誠器小,陳友諒志驕。”

陳友諒確實是驕傲的,他一生在與元軍的作戰中,從來不曾接受招安,始終是血戰到底。並且,在起義不到十年的時間裡,他就能雄霸中原一大塊土地,最終稱帝改元,他確實是一位驕傲的梟雄。

可惜革命尚未成功,陳友諒顯得驕傲得過早了,最終栽倒在朱元璋手裡。

(參考資料:《明太祖實錄》《陳友諒這一生》)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元末的時候,除了元朝外,還有三個勢力最為強大,分別是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其中以陳友諒最為強大,那陳友諒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為什麼會輸給朱元璋呢?

陳友諒是湖北沔陽人,生於公元1320年,而朱元璋是生於公元1328年,所以陳友諒大朱元璋八歲,陳友諒是漁民之子,開始是縣裡的一名小吏,徐壽輝起兵後,陳友諒前去投奔,在徐壽輝的部將倪文俊手下當個文書,負責圖書和檔案。

陳友諒因為立功,被升為領軍元帥,但仍然還是倪文俊的手下,徐壽輝率先稱帝,但是被元軍打敗,倪文俊趁機想殺掉徐壽輝,取而代之,但是沒成功,陳友諒就趁機殺死了倪文俊,兼併了他的部隊。

陳友諒先是自稱為漢王,又殺死了徐壽輝,也稱帝了,國號為漢,陳友諒此時擁有江西和湖廣之地,實力最為強大,就打算攻打此時在應天府(南京)的朱元璋。朱元璋擔心陳友諒和東面的張士誠聯手,攻打朱元璋。

就讓陳友諒的老朋友康茂才假降陳友諒,陳友諒信以為真,率軍前來,最後龍灣被朱元璋打敗,陳友諒逃往武昌,朱元璋拿下江西和湖北的東南部。

公元1363年,張士誠派呂珍攻打安豐的劉福通和小明王韓林兒,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率軍前去救援,而陳友諒趁機出兵攻打洪都(南昌),但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堅守了八十五天,直到等到朱元璋的援軍。

陳友諒久攻不下,聽說朱元璋已來,轉攻朱元璋,兩軍在鄱陽湖展開了決戰,而陳友諒是大戰船,而且以用鐵鎖相連,朱元璋是小船,仰攻很困難,自然不是陳友諒大船的對手,折損了很多將士,可是忽然颳起了東北風,朱元璋就用火攻燒燬了陳友諒的大船。

這一戰很像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陳友諒的大船被燒了很多,而且他的弟弟陳友仁戰死。朱元璋就扼守住鄱陽湖的湖北,讓陳友諒出不去。

陳友諒召群臣過來商量怎麼辦,右金吾將軍認為應該焚船登岸,而左金吾將軍認為這是在嚮明軍示弱,而且他們也能用步騎追趕我們的。陳友諒有點猶豫,但最後認為右金吾將軍說得有道理。

左金吾將軍一看自己的意見不被採納,就率部投降了朱元璋,而右金吾將軍看到左金吾將軍投降了,自己也跟著投降了,陳友諒的處境就越來越差了,朱元璋寫了兩封信勸降陳友諒,陳友諒不予理會,但是軍中的糧食越來越短缺。

所以,他決定從湖口突圍,兩軍戰於涇江口,陳友諒從船伸出頭來指揮戰鬥,但被飛箭射中,當場死亡,陳友諒的漢軍紛紛向朱元璋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