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陈友谅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凌烟阁唐俭


中文名

陈友谅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北沔阳(今仙桃市)

出生日期

1320年

逝世日期

1363年

爱好

造反杀人

职业

陈汉皇帝

主要成就

起兵反元,建立陈汉政权

庙号

高祖

谥号

圣文德敬宁昭武皇帝

政权

陈汉

在位

1360年-1363年

年号

大义:1360,大定:1361-1363

结局

流箭而死

享年

44岁。陈友谅(1320年-1363年10月3日),湖北沔阳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农民起义领袖,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 1351年,徐寿辉起兵,建立天完政权,友谅投效其将领倪文俊麾下。1357年九月袭杀反徐寿辉的倪文俊,自称勤王,自称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诸路,连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1359年,杀天完将领赵普胜,挟徐寿辉,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为汉王。次年,攻陷鸠州,杀徐寿辉,随即登基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 1363年,陈友谅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但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也在突围时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岁。 陈友谅死后,张定边等人在武昌立陈友谅次子陈理登基为帝,改元德寿。次年,朱元璋西吴军廖永忠部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



门窗科普朱先生


陈友谅这个人,其实也是个被严重低估的历史人物,在影视剧中,他总是被塑造成一个阴险狡诈的小人形象,即便在金庸的小说中,他的卑劣也是让人恨得牙痒痒。

但事实上,如果仔细翻看陈友谅的生平事迹,大家会发现,历史上的陈友谅,所拥有的才能和个人魅力,丝毫不比朱元璋逊色多少。

陈友谅是湖北仙桃人,祖上原本姓谢,后来因祖父入赘陈家,也是陈友谅的父亲在出生后就跟随陈家姓陈,叫做陈普。陈普共生有五个儿子,其中陈友谅排名第三。这陈友谅从小就体力过人,身材健壮,所以闲暇时也学了点武艺,算得上是半个高手。

同时,因为陈家也算富裕人家,所以在陈友谅在成年后,家里人就为他在县里面谋了个官职,虽然只是个小吏,但起码也是正式编制,六险一金、周末节假日休息,日子也算逍遥。

但陈友谅对此却不满足,在他25岁的时候,红巾军将领徐寿辉遣其将倪文俊进入仙桃,陈友谅立马投笔从戎,从一个元朝官员变成一个反元的农民起义军将领。



两年后,陈友谅就因为战功卓越,被提拔为徐寿辉帐下的东路军元帅,这升迁速度,简直称得上是做直升飞机。后来,倪文俊想要谋害徐寿辉,徐寿辉找陈友谅寻求帮助,于是陈友谅趁机率军攻打倪文俊,并一战将他打死,随后还把他的军队给兼并。

实力大增的陈友谅开始变得势不可挡,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陈友谅那绝对是当时最风云的人物,他向南先后攻破江西南昌、高安、吉安、赣州、上饶,最终一统整个江西,向北他攻破安徽安庆和池州,占据着整个安徽南部地区,成为长江以南最强大的实力派,拥兵三十万,号称六十万。

接着,陈友谅又设计杀死徐寿辉,然后自立为皇帝,称国号汉,改元大义。其后陈友谅又率军南征北战,先后占据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南部地区。随后,为彻底统一南方,陈友谅决定东征南京,摧毁朱元璋。

此时的朱元璋,占据着安徽北部和江苏南部,南京是他的老巢。于是朱元璋和陈友谅在南京城郊展开大战,结果陈友谅战败,丧失战舰数百艘,陈友谅只得坐小船逃走。朱元璋则乘胜攻取安庆,陈友谅的部将于光、欧普祥都缴械投降。



第二年,陈友谅派部将张定边重新夺回了安庆,朱元璋不服,又派遣俞通海、赵德胜来攻安庆,结果陈友谅再次战败,连夜携妻带子逃往武昌。朱元璋则趁势占据安庆、江州和湖北蕲春。这一战,陈友谅丢失了安徽南部的所有地区,以及湖北东北部的地区,让陈友谅损失近四分之一的土地。

两年后,陈友谅率六十万大军再次东征,打算一举摧毁朱元璋,朱元璋则率二十万大军迎战,双方最终在鄱阳湖康郎山相遇,于是历史上著名的鄱阳湖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根据史书上所记载,这场战役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双方船只相互冲杀,士兵则登船砍杀,朱元璋这边的徐达、常遇春、廖永忠等都是身先士卒,但因为陈友谅的船只高大坚固,朱元璋连战三日,陈友谅大军却只阵亡一千五百余人,损失船只有数艘而已,而朱元璋则损兵折将,渐感不支。

于是战争进入到第二阶段,当时朱元璋看到刮起了东北风,便果断下令放火焚烧陈友谅的船只。他安排了7艘小船,装好火药,安排敢死队,顺风冲向陈友谅的大船,成功烧毁陈友谅几百艘船,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陈友贵都被烧死,接着朱元璋又趁势发动进攻,斩杀两万余人。

这一战后,朱元璋给陈友谅写了一封信,说陈友谅“兵将损数万之命、无尺寸之功,还不如早早撤退。”而陈友谅也萌生退意,于是决定率军撤退,结果朱元璋抓住机会,趁胜追击,战争也由此进入第三阶段。

在交战中,陈友谅从船中伸出头来指挥作战,却不幸被飞箭射中,贯穿头颅,当即死去,享年四十四岁。

陈友谅死后,其部下土崩瓦解,太子陈善儿被擒,太尉张定边趁夜挟持陈友谅的次子陈理,载上陈友谅的尸体逃回武昌。张定边等护陈理返回武昌后,立陈理为帝,改元德寿。1364年二月,朱元璋率军来到武昌城下,陈理出降,汉亡。


我是赵帅锅


作为元末起义的领袖者陈友谅,从古自今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那么今天笔者从陈友谅的人生历程客观的为大家详细剖析陈友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陈友谅于1320年出生在湖北仙桃,在家中排行老三,父辈以捕鱼为生,勉强养活一家老小。陈友谅自幼天资聪慧,悟性极强,在读书时成绩常常名列前茅,再加上一个算命先生看了他家的祖坟后对陈友谅说:“你家的风水很好,你长大后必定成为人上人”。此话让陈友谅一度欣喜不已。可谁知陈友谅直到31岁才当上元朝一个县级的刀笔小吏,这让满腔豪情壮志的他郁闷不已。

老祖宗有句古话叫“时来运转”,1355年,陈友谅终于等到了这个时运,当时起兵抗元的徐寿辉部将倪文俊带兵打下沔阳(湖北仙桃),陈友谅揭竿为旗响应倪文俊,顺势投入到倪文俊帐下。陈友谅担当倪文俊的先锋部队,带兵打仗总是身先士卒,作战勇猛,连克数城,为此倪文俊给他加官进爵,并将部队划给他管理。

1357年倪文俊想将上级徐寿辉打下的土地占为己有,自己称王。可姜还是老的辣,倪文俊的阴谋被徐寿辉识破,倪文俊不得已逃离到陈友谅这边,念想着陈友谅记着昔日提拔之情,给予保护。可陈友谅二话不说直接将倪文俊诛杀,并将其残余部队据为己有,由此可见,陈友谅心狠手辣,不仁不义。

1358

年到1359年两年间,养精蓄锐后的陈友谅率兵连克诸多城池:安庆、赣州、汀州、衢州还有信州(今上饶)等地皆被陈友谅一一攻下,所有俘兵均整编进陈友谅的部队中,如此一来,在整个江南地区,陈友谅成为实力最为强大的割据势力,连老东家徐寿辉也得让他三分。但是在陈友谅心中始终有个信念,那就是“一山不容二虎”,于是他设下计谋引诱徐寿辉赴宴,命壮士用铁器从后面偷袭敲碎徐寿辉脑袋,手段确实有点卑鄙无耻。老东家徐寿辉一死,野心更加膨胀的陈友谅立马称帝,改国号为“汉”。接下来他的目标就是干掉应天府的朱元璋部队。

“龙湾之战”中,陈友谅的战船被朱元璋部队重创,在采石矶又被冯国胜所部阻击,陈友谅此战可谓是“丢了夫人又折兵”。丢脸丢到家了。到了1361年,朱元璋已经攻克江州、安庆等多个据点,报复心极强的陈友谅不甘示弱,于1363年亲自率领60万部队(可能没那么多),数百艘大型战船沿着水路开往南昌,怎知驻守南昌的朱文正等人硬是凭借着坚忍的决心与陈友谅对抗了将近3个月。后来朱元璋率领援军赶到,陈友谅将战船开往鄱阳湖与朱元璋决战,一场赤壁之战借东风的典型战术再次上演,朱元璋凭借着东北风利用火船撞击、引燃陈友谅的百艘战船,陈友谅所部死伤无数,逃亡路上被朱元璋的弓箭部队射中头颅,一命呜呼。一代枭雄就此谢幕。

上图京剧《九江口》中陈友谅

综上所述陈友谅的一生,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晰的知道陈友谅的为人了,年幼聪明好学,得志后杀了上级倪文俊、徐寿辉,实为不仁不义,卑鄙无耻,得势后自己当皇帝,说明此人野心大,权力欲望强。战败后再次反攻到底,说明此人意志坚定,报复心极强。鄱阳湖大战兵多将广还遭到惨败,说明此人有勇无谋。但是如果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陈友谅,也许他也是有功之人,首先他作为抗元领袖摧毁元朝在江南的势力,其次他开启沔阳三蒸文化,最后作为能与明太祖朱元璋并驾齐驱,逐鹿中原,亦是非常人也!不知你们对陈友谅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邓海春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在我看来,陈友谅作为元末起义军中兵锋最盛的一支,可称之为当世枭雄无疑。然而同时他又是一个“成也无情,败也无情”的人。

所谓其无情

陈友谅是渔民出身,当时的渔民大多数衣食住行都在穿上,既很少与外界交流,同时也因常年与鱼腥之物打交道,身上难免有异味(一部叫《花好月圆》的喜剧片里就有对古代渔民身上异味的戏剧化描述)。幼年遭受贫苦、孤僻,以及被所有其他人嘲笑、冷眼的经历或许给陈友谅留下了过于深的阴影,也给他带来了异乎常人的出人头地的渴望。于是,在这种渴望下,人情味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在那些阴影中,他不难对这个给他冷眼、嘲笑的世界采取无情的态度。

何其无情

倪文俊,作为将陈友谅一手提拔起来的人,在危难之际来投,陈友谅杀之。

赵普胜,作为徐寿辉手下四员干将之一,阻碍了陈友谅攫取权力,陈友谅杀之。

徐寿辉,作为陈友谅旧主,在让权与陈友谅后,陈友谅杀之。


因其无情

赵普胜被杀后,丁普郎、傅友德出逃,投奔朱元璋,以至于朱元璋得两员大将而陈友谅失两员大将。

由于对待士兵比较严苛,导致鄱阳湖兵败后士兵纷纷投降,未能有敛兵再战之机会。

枭雄的要素

作为一个枭雄,心狠手黑是必要的,不过不是唯一需要的,少了人情与宽容,会让自己与周围的人离心离德,难以同舟共济。我们看到,朱元璋后来杀功臣心狠手黑远胜陈友谅,却在实力成长期怀柔待人,以至于朱元璋有徐达,常遇春,刘基,李善长,陈友谅手下只能听到一个张定边而已。故而心狠手黑只能让陈友谅走出几步,难以让陈友谅独步天下。可以相信即使陈友谅打败了朱元璋,最终一统天下的可能性也会很高。


张士诚貌似与陈友谅走的是两个极端,张士诚怀柔亲民,让张士诚的臣民在明朝开国后几十年都对张士诚念念不忘,相比之下,朱元璋更像是两人的综合体。

经历短

我们熟悉的割据一方期望入主天下的领袖名字,诸如齐桓,晋文,庄王,都是在一方割据几代传承百年的势力的雄主。这样长的割据,会给当地留下浓重的特色文化遗留,于是这些领袖的名字就得以随着文化遗留流传,扩散。反观陈友谅,割据时间太短,难以给领地留下什么太多的文化特色,也就不太会被流传的太广。

事实上,也有一些枭雄虽然经历短,却让我们耳熟能详。诸如袁绍、袁术、李密等等,这样的枭雄大多有个共同点,都被写入了某些传奇(文学形式)中,甚至有的被写入了流传甚广的小说里(如《三国演义》)这就使得这些枭雄在这种文学作品的载体中得以被传播。

为什么没有小说写陈友谅的故事呢?

个人认为其一,小说,尤其是历史题材的小说,大多见于明代,而在明代写陈友谅在与开国皇帝的激战中曾如何军容壮盛是比较犯忌讳的。

其二,陈友谅故事流传的时间比较短,民间的丰富也不多,难以成为小说的材料。故而我们很少见到写时间距离很近的政权的历史小说。

其实陈友谅是一个很有实力的枭雄,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越来越多的挖掘之后,会给他一个更为丰富,流传更广的形象。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不就是很好的例子么?


江水趣谈


真实的陈友谅可不是金庸大师笔下那个阴险小人,他是元朝末年反元的最大势力,地盘最广,手下最多。估计当时世人都以为他会是最后的胜利者,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说这人啊,千万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否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陈友谅性格怎么样?心黑手狠,骨头很硬,自尊自傲,具备了一切当皇帝的素质!可惜命里注定有朱元璋这个克星,或者说关键时候,上天选择了朱元璋。

公元1320年,陈友谅出生在一个普通渔家,家庭条件比朱元璋好点儿,至少吃穿不愁,小小年纪就有很大的志向,能文能武。当红巾军老大徐寿辉派手下倪文俊打到沔阳时(现在的湖北仙桃市),他投了倪文俊,以军功升到了元帅,独立一军。

为啥说陈友谅心狠?因为对他有知遇之恩的这两个人:倪文俊和徐寿辉,都是死在他手里!而且都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杀死的。

倪文俊是想谋害徐寿辉自己上位,没成功,于是带着自己的人马跑去投奔陈友谅。能在危难之中想到去投奔的,平时私交应该也不错,陈友谅笑脸相迎,然后杀之,吞并了他的人马。

杀徐寿辉是为啥呢?徐寿辉建立的政权叫“天完”,本来的国都在蕲水(现在的湖北黄冈市浠水县),当陈友谅打下龙兴(现在的江西南昌)之后,徐就想要将都城迁到龙兴去,陈友谅不想迁,两人意见相左。

想也知道陈友谅为什么不想迁都,自己亲手打下来的地盘,哪有白送别人的道理?

徐寿辉也早发现他有异心,于是他越不同意越要迁都,勉强的下场就是走到江州(今江西九江)的时候被陈友谅给弄死了。

通过这两次坑上级,陈友谅的地盘越来越大,手下的小弟也越来越多,人也就膨胀了,觉得皇帝轮流做、今年到他家,自立为帝,国号“汉”,年号“大义”!

“汉”这个字在中国是什么含义?正统!“大义”就更不用说了。他的意思很直白:我是光明正大的汉之正统!占据大义!所有起义军都该听我的!

但他可以自说自话,别人也可以不承认啊。像张士诚、朱元璋等人就绝对不会俯首称臣。

接下来就是那场决定命运的鄱阳湖大战,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足以载入史册!

陈友谅率六十万大军围攻南昌,当时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守城,小伙子有两把刷子,硬是把城给守住了!他有多少人马呢?六万!也就是,陈友谅的兵力是他的十倍!在这给朱小哥点赞!

硬打了八十多天,没打下来!此时他的一生之敌朱元璋率大军来救,于是陈友谅退到鄱阳湖,决定在此一决胜负,确定谁才是中原霸主!

刚开始的时候,陈友谅是占着上风的,毕竟他人多,而且船的科技含量更高一些,都是铁索连环的大船,朱元璋都是小船,双方战争设备的对比就像现在的航空母舰对渔船。

然后,朱元璋的神助攻来了!湖上刮起了东北风,而且风很大。还记得吗?陈友谅的大船是锁在一起的,朱元璋果断下令火攻,陈军就这么被烧了!

陈友谅也被乱箭射死!一代枭雄,就此殒命。

看了他的经历,大家会发现陈友谅犯了两个主要错误,一个是弄死两个上级太容易,让他产生自己天下第一的错觉;二是不看《三国志》。

要是看过《三国志》,他就会知道赤壁之战中曹操是怎么失败的。而他比曹操更惨一点,曹操有重来的机会,他没有。


缥缈峰下一粒沙


陈友谅,农民起义领袖,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

主要事迹:

  • 1351年,徐寿辉起兵,建立天完政权,友谅投效其将领倪文俊麾下。
  • 1357年九月袭杀倪文俊,自称勤王,起兵攻下江西诸路,连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 1359年,杀天完将领赵普胜,挟徐寿辉,自立为汉王。次年,攻陷鸠州,杀徐寿辉,随即登基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 1363年,陈友谅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但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也在突围时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岁。
陈友谅性格强硬并且多疑,喜欢用权术控制部下。他从一个渔民到一方枭雄,可谓心狠手辣,杀了提拔他的老师和曾经的首领。

但是他的能力的确强大,最短时间内整合出一个面积最大,人口兵力最多的政权。

他最大的缺陷就是从来没有过谋定后动、事缓则圆的深谋远虑,做起事来,常常是跟着感觉走,事到临头先干了再说。

总体评价,陈友谅是个不折不扣的枭雄。


种花家社会人


陈友谅是朱元璋的劲敌,朱元璋起初有个带数字的名字叫朱重八,他也有个带数字的名字叫陈九四。他比朱元璋大8岁,湖北沔阳打渔出身;本来是谢姓家族,因其祖父陈千一当了陈家的上门女婿,从此以后姓陈。他和朱元璋都崇拜刘邦,却崇拜汉高祖(汉太祖,陈友谅的庙号也是汉高祖),建国号为汉。可最终他成了元末的项羽,朱元璋成了元末的刘邦!



出身贫苦,喜好学习,有远大志向

陈友谅和朱元璋的出身遭遇很相似。但陈友谅从小就有志气,而且比朱元璋家有钱。他小时候以打鱼为生,经常待在渔船上,一身的鱼腥味儿,常常被人厌弃嘲笑。他因为贫穷,遭受周围人的冷眼,形成孤僻的性格, 几近陷入绝境的人生更加让他渴望出人头地。

据记载,陈友谅自幼刻苦,爱好读书,善于兵法。因为是学霸、武侠他还做了元朝的公务员。他有一个特长,就是力气大的惊人,经常利用闲暇时间习武,有远大志向。

陈友亮勇猛心狠手辣,性格强硬多疑。

1、杀上司倪文俊

1351年,卖布的帅哥徐寿辉起兵,建立天完政权,本义是盖过大元一头,结果却是天要你完的悲剧。陈友谅曾投靠徐寿辉的手下倪文俊,倪文俊从小跟陈友谅都是同行——渔夫。1357年(至正十七年)九月,倪文俊想搞掉徐寿辉,结果被徐寿辉撵的没法,只有投靠了自己的小老弟陈友谅。陈友谅却趁火打劫,要他的命夺了他的兵。说自己杀倪文俊,是勤王,替皇帝徐寿辉平叛,并自称宣慰使。

2、多疑害死赵普胜

从此,陈友谅霸气勇猛扫荡元军,得两湖望两广,天下群雄唯陈友谅最强。朱元璋看到陈友谅那么强,就玩起了反间套路。说陈友谅的铁哥们要投靠朱元璋。陈友谅这人猜忌心强,又特凶猛阴险。上了朱元璋的当,给自己的兄弟亮了个大招。1359年(至正十九年),陈友谅假借会师的名义,从江州突然来到安庆去找赵普胜,赵普胜准备鸡鸭鱼肉,还有烧羊迎接陈友谅。结果这个“双刀赵”刚一上船,就被陈友亮一刀劈,连个鸿门宴也没混上。

3、杀顶头上司徐寿辉

陈友谅看不起徐寿辉,颜值高就当皇帝,这让实力派的陈友谅咬牙切齿。陈友谅就想做曹操,让徐寿辉当汉献帝。在徐寿辉迁都龙兴,他命士兵埋伏在徐寿辉的必经地江州城外。然后装模作样将徐寿辉迎入城中。从此,陈友谅“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称汉王,利用徐寿辉的招牌,攻占大片城池。徐寿辉没有利用价值后,他派遣部将假装到徐寿辉面前汇报,又安排壮士用铁器击碎徐寿辉的脑袋。徐寿辉一死,他立刻称帝,立国号汉,改元大义。

徐寿辉

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刚愎自用,不听猛将兼发小张定边的建议,几乎全军覆没

康茂才是陈友谅的老铁,后来兵败朱元璋。老朱让他假投降坑陈友谅。结果,陈友谅信老铁。张定边怎么说,陈友谅就是不听,致遭江东桥之惨败。

石灰山战败,陈友谅仅以身免,不思劲敌当前,整军备战,而一意孤行,急于称帝。并以五通庙作行宫,张定边哭谏不纳,而分兵令其攻安庆而无功。



鄱阳湖大战,朱元璋是以少胜多战胜了陈友谅。按照正史记载双方兵力60万:20万。陈友谅不纳忠言,我行我素,令人制作高几层的大舰,扩充水师,集结举国之兵,号称60万。学习曹操将船舰相连,于是朱元璋就学了诸葛亮——火攻。他听信朱元璋之侄大都督朱文正的诈降,不知敌方为缓兵之计。围城85日,坐等敌人20万援兵到来,当敌人兵临城下,只好撤围而入鄱阳湖,朱元璋之兵早已等候他多时了。张定边拼死突围,无奈身负重伤,陈友谅被箭射的脑浆迸裂一命呜呼。


小姐姐讲史


有人评论“假如司马迁写元明史,陈友谅会是第二个项羽”。这个评价虽然有点狂,但是陈友谅被《元史》《明史》黑化、矮化是毋容置疑的。陈友谅五年内从一个文书先生成长为南方势力最强的统兵大元帅,必有其过人之处。

陈友谅,出生渔民之家。家里有能力供他读书和习武,说明家境不会很差。参加起义前,陈友谅已经做了几年元朝的官吏,有稳定的收入。也就是说,陈友谅造反的动机跟朱元璋不一样,朱元璋是活不下去了,而陈友谅是对元朝失望了。

继续分析陈友谅参加起义的动机,是民族大义?还是阶级斗争?又或是争取地位权力的冒险投机?不管是哪一个动机,都显示出他的起点比朱元璋更加有理想、有抱负。

陈友谅能文善武,力大过人,一开始就显示出过人的军事才华,得到上司倪文俊和老板徐寿辉的赏识。陈友谅也不负众望,在与元朝的对抗中攻城拔、寨屡立战功,逐渐被提拔为“天完”政权的兵马大元帅。

需要提到的是,在元末起义中,对元朝杀伤最大的不是最终得了天下的朱元璋,而是北方的韩山童、刘福通和南方的陈友谅。

剩下的方国珍、张士诚和朱元璋则都是蛇鼠两端的货色。元军打压的紧了,方国珍、张士诚、朱元璋这些军阀就赶紧接受元朝招安,做元朝的狗腿子,讨伐其他起义军。元军离开了,他们就赶紧抢粮、抢钱、抢壮丁、抢地盘。

细数起来,朱元璋的黑历史还真不少。他在抢地盘崛起过程中,主要是对着其他起义军下手了。但是正史里面一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轻轻带过。正史中只是说陈友谅势力最大,但是陈友谅与元朝的大战却被抹得干干净净,这不是很奇怪吗?

在南方所有势力中,只有陈友谅从来没有接受元朝招安,只有陈友谅一直坚持实打实在跟元朝对着干。最后成了这样的情形,陈友谅灭元军,朱元璋灭陈友谅。

在传统说法中陈友谅被描绘成“嚣张、多疑、没义气、心狠手辣”,这个说法,疑点多多,觉着这是朱明王朝在矮黑人家。

1、“嚣张”这个好说,哪个才华横溢的人不是恃才傲物、桀骜不驯?

2、“多疑”就有点前后矛盾了,既然是多疑,连身边的人都不信任。怎么会中了叛将康茂才的“诈降计”兵败如山倒?

3、说陈友谅“没义气、心狠手辣”的事例,翻来覆去就是杀了老上司倪文俊和前老板徐寿辉。殊不知,最开始是倪文俊和徐寿辉火拼,陈友谅总要灭掉一方才可以维护起义军内部统一,所以他杀了老上司。后来功高震主,陈友谅与徐寿辉火拼。杀了徐寿辉,这支义军才能继续走下去,这也无可厚非。说起来,朱元璋杀掉的老兄弟可是多的数不清了。

陈友谅要是真的多疑和没义气,怎么会有张定边和张必先这么两位生死相随的兄弟?总之,陈友谅应该是给朱元璋造成过很大心理阴影,要不然史料里只有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的事,只是一味抹黑却没有具体事迹。

陈友谅其人事迹史料记载很少,怀疑是朱元璋做了手脚。但是民间却留下了其他说法:

  1. 陈友谅的行事风格、军事才能被认为与项羽极度相似,假如司马迁写元明史,他会是另一个项羽。

  2. 陈友谅有张定边、张必先两个结义兄弟,被人们认为是和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一样的佳话。(注:陈友谅的国号“汉”,刘备的国号也是“汉”)
  3. 陈友谅打造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水军,他在潘阳湖大战的失败跟曹操赤壁之战失败一样——铁索连舟,风向突变,被火攻大败。

尔朱少帅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

当时中原共有三股势力最为强大,他们分别是朱元璋、张士诚和陈友谅。要论谋略与才干,朱元璋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不过若论当时谁的势力最大,谁最可能推翻元朝的统治,那绝对是陈友谅。

(陈友谅剧照)

那么,既然陈友谅的势力最为强大,又为什么会输给朱元璋呢?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陈友谅出生于1320年,籍贯湖北沔阳,即现在的湖北仙桃市。陈友谅是渔民之子,出生贫寒。早年间,他曾凭借自己的努力,担任了朝廷小吏。

与乞丐出身的朱元璋不同,陈友谅并非是因为吃不上饭,才决定要起义的。相反,他每天衣足饭饱,有时甚至还能收到一些孝敬。

但陈友谅不仅没有堕落,反而对元朝的统治感到非常失望。产生了要拯救天下苍生,完成民族复兴的想法。

1355年,徐寿辉派部将倪文俊攻破了沔阳,陈友谅也抓住机会,跟上了起义大潮,成为了倪文俊的手下。不久后,由于陈友谅出色的工作能力与战功积累,他很快被升为了领军元帅。

1357年,屡立战功的倪文俊开始对徐寿辉产生不满,他设计谋害徐寿辉。但最终计谋败露,倪文俊逃往黄州,向陈友谅寻求帮助。

志在天下陈友谅面对昔日的领导却毫不留情,他干净利落地杀掉了倪文俊,并吞并了他的军队。此后,陈友谅自称宣慰使,并接连拿下江西,安徽等地,一时间名扬天下。

(朱元璋剧照)

随着陈友谅的实力越来越强,朱元璋感受到了莫大的威胁。1359年,朱元璋利用离间计,成功让陈友谅斩杀了自己手下的大将赵普胜。到了第二年,建立了天完政权的徐寿辉想要迁都龙兴,而作为下属的陈友谅却一直不同意。

徐寿辉本身就对日益骄狂的陈友谅感到不满,一听他说反对,反而更加坚定了要迁都的决心。听闻此事之后,陈友谅立马安排手下在江州唱了一出好戏,并最终成功敲碎了徐寿辉的脑袋。

徐寿辉死后,陈友谅立马称帝,取国号为“汉”,改元“大义”。

当时,陈友谅地盘最广,实力最强。自然而然,他打起了朱元璋的主意。而朱元璋则担心遭到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围攻,便又一次派间谍诈降陈友谅,结果陈友谅果然中计,发起了大举进攻,最终他落败于朱元璋之手,也丢掉了江西。

1363年,陈友谅趁着朱元璋救援安丰之机,率大军杀向洪都。结果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在人数少于对方数十倍的情况下,硬是拖了陈友谅整整八十五天,一直到朱元璋的救兵到来。

(鄱阳湖水战)

听说朱元璋回来之后,陈友谅决定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展开决战。

陈友谅的部队全都是铁索连环的大船,在战斗前期,将朱元璋的小船队打得喘不了气。但战斗到了关键时刻,却突然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立即下令使用火攻,陈友谅遭遇了赤壁之战曹操一样的尴尬。

最终,陈友谅大败而归,其弟弟陈友仁当场战死。在之后的突围中,陈友谅也被乱箭射死,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朱元璋曾说:“张士诚器小,陈友谅志骄。”

陈友谅确实是骄傲的,他一生在与元军的作战中,从来不曾接受招安,始终是血战到底。并且,在起义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就能雄霸中原一大块土地,最终称帝改元,他确实是一位骄傲的枭雄。

可惜革命尚未成功,陈友谅显得骄傲得过早了,最终栽倒在朱元璋手里。

(参考资料:《明太祖实录》《陈友谅这一生》)


张生全精彩历史


元末的时候,除了元朝外,还有三个势力最为强大,分别是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其中以陈友谅最为强大,那陈友谅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输给朱元璋呢?

陈友谅是湖北沔阳人,生于公元1320年,而朱元璋是生于公元1328年,所以陈友谅大朱元璋八岁,陈友谅是渔民之子,开始是县里的一名小吏,徐寿辉起兵后,陈友谅前去投奔,在徐寿辉的部将倪文俊手下当个文书,负责图书和档案。

陈友谅因为立功,被升为领军元帅,但仍然还是倪文俊的手下,徐寿辉率先称帝,但是被元军打败,倪文俊趁机想杀掉徐寿辉,取而代之,但是没成功,陈友谅就趁机杀死了倪文俊,兼并了他的部队。

陈友谅先是自称为汉王,又杀死了徐寿辉,也称帝了,国号为汉,陈友谅此时拥有江西和湖广之地,实力最为强大,就打算攻打此时在应天府(南京)的朱元璋。朱元璋担心陈友谅和东面的张士诚联手,攻打朱元璋。

就让陈友谅的老朋友康茂才假降陈友谅,陈友谅信以为真,率军前来,最后龙湾被朱元璋打败,陈友谅逃往武昌,朱元璋拿下江西和湖北的东南部。

公元1363年,张士诚派吕珍攻打安丰的刘福通和小明王韩林儿,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率军前去救援,而陈友谅趁机出兵攻打洪都(南昌),但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坚守了八十五天,直到等到朱元璋的援军。

陈友谅久攻不下,听说朱元璋已来,转攻朱元璋,两军在鄱阳湖展开了决战,而陈友谅是大战船,而且以用铁锁相连,朱元璋是小船,仰攻很困难,自然不是陈友谅大船的对手,折损了很多将士,可是忽然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就用火攻烧毁了陈友谅的大船。

这一战很像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陈友谅的大船被烧了很多,而且他的弟弟陈友仁战死。朱元璋就扼守住鄱阳湖的湖北,让陈友谅出不去。

陈友谅召群臣过来商量怎么办,右金吾将军认为应该焚船登岸,而左金吾将军认为这是在向明军示弱,而且他们也能用步骑追赶我们的。陈友谅有点犹豫,但最后认为右金吾将军说得有道理。

左金吾将军一看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就率部投降了朱元璋,而右金吾将军看到左金吾将军投降了,自己也跟着投降了,陈友谅的处境就越来越差了,朱元璋写了两封信劝降陈友谅,陈友谅不予理会,但是军中的粮食越来越短缺。

所以,他决定从湖口突围,两军战于泾江口,陈友谅从船伸出头来指挥战斗,但被飞箭射中,当场死亡,陈友谅的汉军纷纷向朱元璋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