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人品如何?

莊周217766756


清朝末年雖然時局動盪,朝廷已是腐敗不堪。但不可否認的是,仍有不少棟樑之臣在苦苦支撐這個沒落的王朝,曾國藩便是其中一位。當時身居高位的大臣多備受爭議,比如李鴻章被詬病賣國,左宗棠人緣不好,獨獨曾國藩既能為國立功,又能名滿天下。曾國藩的人品究竟如何,為何他能備受讚譽?

曾國藩作為清朝肱股之臣,他為人講求忠義。當時太平天國起義,咸豐皇帝便召集群臣歷數得失。曾國藩不僅提出應重用賢才,更是舉薦了不少賢能之人。難得可貴的是,他上書疏文,直指皇帝過失,字裡行間並不留情。惹得當時咸豐皇帝大怒,甚至將其擲於地上,數天過後才打開閱讀。進獻忠言本就是臣子本分,但身居高位,對於權財就會越過於看重,因而敢直言的人不在多數。曾國藩敢如此做,所憑藉的也無非一“忠”字而已,所幸咸豐帝並非暴戾之人,閱後心服口服,對曾國藩予以褒獎。

曾國藩最厲害的一點乃是帶兵打仗,他雖文人出身,但在帶兵方面卻調度有方。蔡鍔、袁世凱等人均曾借鑑過曾國藩的帶兵手段。曾國藩治軍講求仁禮忠信,也強調將愛民作為首要原則,這些都體現了曾國藩的人品,他確實也是如此做的。在鎮壓太平天國的起義時,靖港一戰曾國藩大敗,他竟投水自盡。若非被幕僚及時發現救起,恐怕性命難保。

後來石達開又燒燬湘軍的戰船百餘艘,甚至連曾國藩的座船也沒能逃過。曾國藩當即準備策馬與敵人決一死戰,部下力阻,這才沒有赴敵以死。事後他又親自去江西負責招兵造船一事,曾國藩帶兵將生死置之度外,與士兵同榮辱,這點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曾國藩被推崇還有一點至關重要,那就是為人有度量。左宗棠與曾國藩同為清朝重臣,但曾國藩乃是老前輩。由他舉薦,左宗棠才能走上仕途,但是左宗棠頗有傲氣,不願居於曾國藩之下。後來還與曾國藩鬧翻,對人說曾國藩的是非。但曾國藩卻並未計較,在左宗棠籌備西征的糧餉時,又是他極力幫助。後來曾國藩死後,左宗棠送輓聯,說自愧不如,可見曾國藩的氣度之大讓“敵人”都不得不認可。

當然人無完人,曾國藩也有不足之處。當年湘軍攻破天京時,他們對城中百姓肆意欺辱,不僅搶掠甚至還有屠殺行為。可以說是罪大惡極,南京百姓對湘軍深惡痛絕。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是曾國藩治軍不嚴之過。除此之外曾國藩在長沙審理案件時,負責審查土匪,當時因一個案件就至少錯殺過四人,可以說有些濫殺無辜。當時曾國藩被送外號“曾剃頭”,曾國藩也並非是諸事都做得妥帖的。

提起曾國藩便多溢美之辭,其實曾國藩人品雖佳,卻遠沒有到達十全十美的地步。不過總體而言,曾國藩已經做得極好,否則也不會在其去世時,得到百姓巷哭,同僚政敵皆惋惜的場面,他被李鴻章譽為曠世難逢之人也算是名副其實了。


鄧海春


毛主席曾經評價過:"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但所謂的厲害和人品卻不能等同。

不過從"人品"這方面評價這些軍事家、政治家來講顯然不是很合適,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後,殺死李建成、李元吉和他們所有的兒子,並霸佔親弟媳,這人品實在不敢恭維,但李世民的開創了貞觀之治,建立了盛唐,這不得不承認。

要非得說曾國藩的人品,咱就分析下他到底幹了什麼。最直觀的就是分析下曾國藩能否算半個"聖人"?

現在都說古代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另一個是王陽明,曾國藩是最後這半個。單純從立德、立功、立言這三個方面來講,確實說得過去。

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立有不世之功,死後追贈"太傅",諡號"文正",滿足立功。

《曾國藩家書》現在仍然是暢銷書,其中確實有很多名句,以及他治家的思想都值得學習,這立言方面雖不能和孔子、王陽明相提並論,到也能算半個立言吧。

唯獨這立德,實在不敢恭維。不要看他在家書中寫的那些,這反映不出一個真實的人,要看看他做了什麼,曾剃頭的名號可不是白來的,不說九江和安慶,單說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也就是南京。

1864年7月,曾國荃部攻陷天京,頓時“十年壯麗天王府,化作荒莊野鴿飛”,繁華的古都南京頓成瓦礫。同時,湘軍也再次大開殺戒,“沿街死屍十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

曾國藩上報說:曾國荃率所部在南京城內“分段搜殺,三日之間斃賊共十餘萬人。秦淮長河,屍首如麻”。這實際上是三天就屠殺了十餘萬南京居民。

有記載:“金陵之役,伏屍百萬,秦淮盡赤;號哭之聲,震動四野。”所謂伏屍百萬,除了戰死者,還有大量的平民。百萬這個數可能有點兒誇張,但屠城確實事實。

另外湘軍亦以“大索”為名,從上到下,每一個人置備一個大竹筐,搶到錢財就往竹筐裡裝,而且太平天國也是有"聖庫"的。搶、殺、最後再來把火一燒,乾乾淨淨,誰能查清?

最後是如何上報呢?

曾國藩上報朝廷賊贓的情況:“然克復老巢而全無貨財,實出微臣意計之外,亦為從來罕聞之事”。頓時,朝野譁然,歷朝歷代攻下城池,所謂“聖庫”、“國庫”只存在金銀多少問題,而並非有無問題,而曾國藩上報朝廷,竟說“全無貨財”。

服!真的服!

最後慈禧安排馬新貽任兩江總督,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慈禧肯定是想查一查的,但此時的湘軍誰也動不了,於是有了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一個堂堂兩江總督光天化日之下被刺殺,兇手還當場伏法,真可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最後還是讓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曾國藩是沒反,但誰也不敢來個"兔死狗烹"。

最後"立德、立功、立言",姑且一共算一個半吧,也稱得上那半個"聖人"。

你是否還要講"人品"?


古鎮的墨客


現在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說他劊子手,一種是說他聖人!

首先要把曾國藩從神壇請下來,他也是普通人,在張宏傑《曾國藩的正面和側面》,你可以看出曾國藩與我們這些普通人,是個感情極其豐富的人!


年輕的曾國藩是理學死板的踐行者

曾國藩立志為聖人,“不為聖賢,即為禽獸”,他的一生都是為這個理想而奮鬥!最終成為一代聖賢!

曾國藩是受程朱理學影響最大,所以他以“拯救天下為己任”,年輕的時候,動不動就給皇帝上個摺子,而且還提早預見到太平天國的叛亂,讓皇帝早作準備等等!

由於缺乏靈活變通,上書說咸豐本人對國事“不暇深求”“徒尚文飾”,表面說言者無罪卻“疏之萬里之外”,或者“斥為亂道之流”。咸豐皇帝差點把曾國藩給殺了!

後來組建湘軍的時候,一味用強,得罪了湖南、江西整個官場,受到排擠,用兵時候,也是給湘軍講大道理,結果是兵敗如山倒,幾次差點自殺!

在理學上,曾國藩是生搬硬套,雖有海瑞的風骨,基本也沒有啥用!

復出的曾國藩,是人中楷模

皇帝趁太平軍內亂,覺得曾國藩也沒有啥用了,借曾國藩父親去世,讓他丁憂去了。

苦悶之極曾國藩,在儒家學說找不到答案,後來開始研究老莊之學,結果是大徹大悟,復出後曾國藩,開始“和光同塵”、左右逢源,知道“以退為進”!

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

面對比自己職位低、極其傲氣左宗棠,曾國藩降下身段,稱自己是雌,主內,左宗棠為雄,主外,成為官場一段佳話!

為啥說曾國藩是人中楷模,以曾國藩六戒為例:

  • 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 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 恩;
  • 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誇己之長乃忌 人之長;
  • 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 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 凡成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人謀 居半,天意居半。

曾國藩在女兒婚姻上,極其死板

曾國藩表面非常靈活,內心還是古板的理學家,尤其是對女兒婚姻上面,四個女兒婚姻極其悲催,而且曾國藩還不準回家。只有老五曾紀芬生活得還算幸福!

在個人人品來說,曾國藩堪稱完人,從歷史來看,還是有一定侷限性!


旭博研習社


曾國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兩個半聖人之一,屬半個聖人,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人,還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第一人。

曾國藩是晚清中興名臣、湘軍統帥、理學大師,為師為相,立德立功立言,在崇拜者眼中近乎完人。自曾國藩開始。才有“無湘不成軍”之說,毛澤東稱這位老鄉為“辦事兼傳教之人”。又說:“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他貌不驚人,連衣服袖子上都是油漬,看上去連一個鄉紳都不如,但是他卻在晚清的風雨飄搖中給這個這個岌岌可危、腐敗無能的政權打上了一針強心劑,因此被譽為晚清的“中興名臣”。

曾國藩功成名就,位極人臣,榮耀無人能及,而他一生經歷的艱難挫折,同樣無人能比。

曾國藩一生遭受到的三大恥辱

一、秀才考試被考官公開批責

道光十二年這一次,曾國藩考前下了苦功準備,考後也自覺發揮不錯。結果發榜之日,卻被學臺懸牌(發佈公告),責其“文理太淺”。

這猶如我們上學時期,期末公佈了排名前十的好同學,第十一的位置給“劣跡斑斑”的壞同學也有一次免費宣傳的機會。

二、“畫圖甚陋”遭同事譏笑

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皇帝去世,咸豐登基,罷黜穆彰阿,下詔“求言”。

曾國藩上了一道《應詔陳言疏》,痛斥當時的“以畏葸為懼,以柔靡為恭”的官場作風,並且畫了一張解釋講堂布局的圖表。不過他本不擅畫,這張圖畫得相當難看。

結果,曾國藩成了北京官場議論的中心。大家議論的不是他的赤心血誠,而是譏笑他“畫圖太陋”。

三、批評皇帝與被“京師權貴唾罵”

咸豐元年,太平軍起,很快席捲廣西。

他上了《敬呈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鋒芒直指咸豐皇帝的三個缺點:一是見小不見大,小事精明,大事糊塗。二是“徒尚文飾,不求實際”。三是剛愎自用,飾非拒諫,出爾反爾,自食其言。

結果,天性自卑的咸豐皇帝把這位“曾哥”當面在朝堂給痛罵一頓。

然而,天平軍起,在湖南老家休養的曾國藩再次被咸豐帝起用。但作為一個文官去操練和指揮軍隊打仗,曾國藩又經歷了三次自殺經歷。

大丈夫當死中求生,禍中得福!

第一次是靖港兵敗。

他得到錯誤情報,以為靖港守敵只有數百人,防備鬆懈,於是輕率冒進。當他率領水軍戰船到達靖港時,才發現中了空城計,太平軍突然神兵天降。

太平軍乘勝追擊,俘獲無數,“活捉曾妖頭”的喊聲震天響。曾國藩羞憤交加,死傷士兵大部分來自湖南湘鄉,他從座船上一頭扎進水中,準備一死了之,幸虧被部下救起。

第二次是湖口慘敗。

1855年,曾國藩率水師進軍江西湖口,再次遭遇勁敵,進攻受阻。

太平軍派出小船攜帶火器,乘月黑風高,衝入湘軍船隊,大肆放火。湘軍頓時大亂,火光沖天。遭此大敗,曾國藩眼看在劫難逃,仰天長嘆一聲,縱身跳入冰冷的江水中。

幸好這次又被部下從水中救起。

第三次是祁門被困。

1860年,曾國藩受任兩江總督。曾國藩無路可退,身邊又無兵可派。料定此番必死無疑,於是先給朝廷寫了一份遺折,又給兒子寫了一封遺書。

安排好後事,他便手握短劍,靜靜地等待最後時刻。只要敵軍衝進來,立即拔劍自殺。

曾國藩三次自殺,三次情況都有不同:第一次是不敢接受失敗,鬥志全無。消極逃避;第二次是勇敢面對失敗,走投無路,不自殺就要被活捉;第三次則是從容應對失敗,視死如歸了。每次都是致命的打擊,但他從不放棄,越挫越勇,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不難看出,曾國藩是在失敗中成長起來的,正如他自己所說:“大丈夫當死中求生,禍中得福!”

腳踏實地的庸才,運籌帷幄,臻至成功

理念:志之所向,金石為開

許多人心目中的曾國藩是權謀家的代表,這是對他的誤解。曾國藩的領導藝術雖不無權謀因素,但其核心卻是“忠義血性”的儒家理念。

治事: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管理最忌諱的就是全無實際而空談誤事。曾國藩從一開始就對此有深刻的認識,他強調“軍事是極質之事”,來不得半點虛浮的東西。他厭惡聽到高談闊論,只喜歡平實之言、平實之行。

組織:還我真面,復我固有

曾國藩說過:“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在曾國藩的身體力行之下,湘軍形成了一種坦誠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組織文化。這種坦誠相待的“湘軍精神”,也是湘軍凝聚力和戰鬥力的來源。

心性:成敗聽之於天,譭譽聽之於人

曾國藩的一生,可以說是屢戰屢敗,充滿了挫折與逆境,但他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以“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的意志力量堅持到了最後。


王銘葦


曾國藩本是大器晚成的庸人一枚,俗話說的好:“經商要學胡雪巖,從政要學曾國藩”,曾國藩升官速度極快,三十七歲官至二品,政績卓然,領導參與了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大力提倡興辦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先行者,保官最穩,到了老年依然寵榮不衰,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在為人處事和家庭教育方面,他也做的非常成功,從《曾國藩家書》可以看出他修身律己,注重教育,人品爆表。

曾國藩也是“成功學”的典範,後世很多中青年人士都將曾國藩作為自己人生追求的典範,踴躍複製曾國藩的成功。

然而曾國藩也是個很真實的人,他的前半生和普通人別無二致,也有很多的短板、苦惱,和不順遂。曾國藩的人生並不順暢,雖然取得了諸多成就,但是人們看到並解讀出的更是一種大器晚成的堅守:一個出身普通,資質平庸的人,通過自己的後天不斷努力,才終於取得了成功。

曾國藩參加七次考試才中秀才,參加三次會試中進士,科舉之路走的十分艱苦。他的人生起點和科舉經歷,未嘗不是芸芸眾生草根階層的真實寫照,雖然現實很殘酷骨感,但是他從未放棄,終於到27歲考中進士。

現在的中青年人和曾國藩一樣,人生到了三四十歲才深刻體會出自己的平庸與無力。這個世界一直都是出類拔萃的人少,整日忙碌而不知所為的人居多,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馬拉松,那麼曾國藩教給你的不是怎樣得第一,而是怎樣堅持跑完全程,沒錯,人生全靠一個“挺”字。

天下事焉能盡如人意?古來成大事者,半是天緣湊泊,半是勉強遷就。——曾國藩《挺經》

天下的良才能人那麼多,世間的機會就這麼多,怎麼能讓每個人都稱心如意得償所願?

自古以來能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一半是天賦異稟或者有良好機遇的人,另一半是勉強接受死撐下來的人,曾國藩明顯屬於後者。

本文開篇就說曾國藩的前半生是一個庸人,這裡的庸人指的是天資的平庸,而非後天的努力。

曾國藩自幼笨拙,掌握知識的能力極差,學習完全靠勤學苦練,一天晚上小偷潛入他的家中,準備等到曾國藩學習睏倦的時候偷點東西,誰知曾國藩整夜都在背誦同一篇課文,小偷等的實在不耐煩了,於是將這篇課文大聲背誦出來,還罵曾國藩是個笨蛋,苦心規勸他罷學換個行當,最後揚長而去。

曾國藩受到了莫大的欺辱,腦筋竟然都不如一位樑上君子靈光,很難體會他當時的心境如何。但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好在他勤學好問,堅信勤能補拙,熬過了人生低谷,三十歲過後,他便平步青雲。

俗話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穫”,但是現實告訴我們,世事無常,在天災人禍面前,很多時候都是一份耕耘,半份收穫,收穫小於耕耘。一直在辛勤忙碌,從未達到自己的預期,還要忍受冷嘲熱諷,這是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

曾國藩的經歷讓我們明白:越是艱難,越要意志堅定。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曾國藩《曾國藩日記》


在中進士之前,曾國藩最大的心願的是考取進士,在中進士之後,開始吃著皇糧,享受俸祿,但他並不安於現狀,不希望一勞永逸,反而居安思危,給自己樹立了更高的人生理想——成為像孔子、王陽明那樣的聖人。

古人講究“三十而立”,聖人怎是那麼好當,這個目標對天賦不高的曾國藩來說實在太難了,畢竟他的資質和大才王陽明相比實在差的太遠。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這句話雖然偏激,但是可以看出曾國藩對理想的執著追求;“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可以看出曾國藩豁達的人生態度,不求名利,只求為國為民,於心無愧,他是要按照儒家“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準則來嚴格要求自己。

為了成為聖人,他向當時有學問的唐鑑和倭仁請教,靜下心來潛心研究《朱熹全集》,在修身立德立言立功方面取得了諸多成就。從庸人到聖人,靠的是執著的追求,嚴謹的治學和非凡的毅力。

曾國藩有一句名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在他的眼中只有兩種人:資質平庸的人和有才能的人,他們失敗的原因是不同的,庸人失敗是因為懶,才人失敗是因為驕傲。

在他看來,天賦是一方面,但是後天的修煉也尤為重要,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在為人處事上更要嚴於律己,不可恃才傲物。



曾國藩勤學苦練,通過讀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步入仕途之後,謙虛謹慎,步步高昇,終成一代文正公。

如果你自認為自己資質平庸,天賦和環境都沒有他人般得天獨厚的條件,那麼你需要讀懂曾國藩,瞭解他的勤奮與刻苦。

如果你覺得自己身處逆境,徘徊於堅守和放棄,那麼你也需要讀懂曾國藩,瞭解他的堅韌與執著。

如果你天資聰穎且自命不凡,那麼你更需要讀懂曾國藩,瞭解他的自律與豁達。


歷來現實


自上世紀60年代後期以來,曾國藩被一些歷史學家“打入地牢,推向深淵”。

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中學歷史課本里曾國藩都以“歷史罪人”的面目出現。最主要的原因是:曾國藩是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劊子手,殺人如麻,有名的“曾剃頭”。然而近些年來,在大多數大眾通俗出版物中,人們對曾國藩的認識有所改變,他又被譽為“中興第一人”、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甚至有些人稱讚他是完人。那麼曾國藩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呢?

太平天國起義後,因母喪在家守制的曾國藩受朝廷之命招募軍隊,成立湘軍,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他與太平軍作戰長達十餘年,可謂太平天國的“死敵”。打敗太平天國是他一生事業的頂峰,就這一點而言,他對清王朝功同再造,如果沒有他,清朝很有可能被太平天國取代。但恰恰這一點成了後世加給他的“罪行”。後世對曾國藩的評價,不可避免會與對太平天國的評價相關聯。有些論者堅持傳統觀點,認為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是歷史的罪人,劊子手。

“曾國藩從此不但與清皇帝更親密的結合在一起,而且與外國侵略者也結合在一起,厲行所謂‘安內攘外’,終於將太平天國的革命火焰淹沒在幾千萬人民的血泊之中。曾國藩的這個‘事業’,使他成為百年來一切出賣民族的漢奸與屠殺人民的劊子手的開山祖。”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曾國藩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中的確殺人如麻,曾國藩借清政府給予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

曾國藩殘酷地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用刑十分苛酷,不僅他自己直接殺人,他的父親和四弟也殺人,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稱呼為“曾剃頭”、“曾屠戶”。據說,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軍作戰中,曾國藩用劫掠財物、封官賞爵的辦法來鼓舞士氣,養成湘軍兇悍領殘的本性,所以很多稱他為“劊子手”。在平定太平天國的後期,曾國藩的湘軍一手製造了太平天國戰爭期間的三次屠城暴行。

第一次:咸豐八年(1858年)四月,湘軍李續賓部攻破九江,將城中近二萬軍民全部屠殺。

第二次:咸豐十一年(1861年)八月,湘軍曾國荃部攻破安慶,數萬安慶軍民被屠殺。

第三次:同治三年(1864年)7月19日天京的陷落,湘軍進入天京(今南京)後,見人就殺,見屋就燒,見財物與女子就搶。直殺得天京城內血流成河,屍體湧進長江,幾乎使江水不流。屠城、焚燒之後,南京連一棵完整的樹都找不到了。


我認為與太平天國敵對,就說明曾國藩“反動”,就理所當然地是“歷史罪人”。太平天國並不比當時的清朝更先近,並不必然給中國帶來光明,相反,它可能給中國帶來更大的黑暗。

曾國藩鎮壓太平軍當然是罪行,但此罪行並不影響曾國藩成為值得肯定的人物,因為許多地主階級的優秀分子都仇視或鎮壓過農民起義,從南宋的代的林則徐,都曾參與鎮壓農民起義,但沒有因此而影響他們成為民族英雄。在同一原則上,對每個歷史人物應一視同仁。鎮壓農民起義是地主階級的本性使然,這是他們的階級侷限,重要的是看他們此外還做了些什麼。

我相信,對於曾國藩這個人的爭論,還將長期存在。很多歷史人物本來就是複雜的,很難簡單地用“好”或“壞”一言以蔽之。有了各種不同的聲音,你才會對原本複雜的歷史人物認識得更全面。

天天開心歷史


曾國藩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著名的封建統治的理論家和實踐家,充當了清王朝忠實的封建衛道士。

曾國藩一面滿口儒家的仁義道德,一面卻拿起屠刀極端殘忍地屠殺人民。

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他指示地方官吏捕人要多,殺人要快。人民擁護太平軍,敵視湘軍,他認為“民賊合一”,於是把獸性發洩到百姓身上,縱兵燒殺,以致有的地方“男女逃避,煙火斷絕”。由於他瘋狂殺人,人們贈以“曾剃頭”的綽號,形容他殺人如剃頭。

曾國藩一生為維護清朝封建統治,充當封建禮教的衛道士,可謂忠心耿耿。他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對外一味投降妥協,因而他的一生是一部反動反人民的歷史。





ZSI看庭前花開花落


大家好,我是頭條號的作者史遇春,關於這個問題,我來說一下。

我寫過一篇《人品德行,可在細節中觀察,以小事來驗證:曾國藩的小節與大度》,其中說到了了曾國藩的一些小事,多少可以看出其為人處事的一面,全文如下,僅作參考而已:

說起曾國藩,有讚譽稱頌者,也有刻薄攻擊者。

且隨他吧!

是非功罪,歷史,就是讓人評說的。

關於曾國藩,有一點,是可以肯定,那就是:他的識人之精,用人之明,這是眾口一詞認可的事實。

能識人,能用人,那麼,曾國藩又是如何待人呢?

清代佚名氏《清代之竹頭木屑》的《曾文正大度》一節,講述了一件小事,從這件小事中,可以看到曾文正待人的大度。

曾文正肄業於嶽麓書院。

話說,在他還沒有發達的時候,有一次,曾文正到省裡去參加鄉試。

所謂鄉試,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之一。明、清兩代定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凡本省生員與監生、廕生、官生、貢生,經科考、歲科、錄遺合格者,均可應試。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慶典加科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欽派。中式稱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中式之舉人原則上即獲得了選官的資格。凡中式者均可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

參加鄉試時,因為路上有些事情耽擱,所以,曾文正算是來得比較遲的考生。大概是居住的地方比較緊張,或許,也是為了節省費用,曾文正只能和某生同住一屋。

和曾文正同住的這位某生呢,心氣比較浮躁,性格比較偏狹。

當時,兩人同住一屋之中,某生的書案距離窗戶有好幾尺遠。為了讀書方便,寫字時光線充足一些,曾文正就把自己的書案移到窗前,好借取窗前的光亮。看到這個情景,某生非常生氣,他火氣沖天地說到:

“哎!我說你這個人怎麼能這樣呢?我書案前頭的光線,就是靠窗戶射進來的,你不知道還是怎麼的?你看看你,把自己的書案移到窗戶跟前,把我的光都遮沒了?你叫我怎麼讀書啊?……”

某生嘰裡咕嚕地說了一大堆很不滿意的話。

曾文正也沒有生氣,待某生髮完火之後,他問某生道:

“好吧!既然這樣,那您倒是說說,我應該把書案擺放在哪裡合適呢?”

某生轉頭在屋子裡巡視了一遍,然後,他指著床的一側說道:

“你就放在那邊吧!”

曾文正也沒有說什麼,他默默地把自己的書案移到了某生所指的位置。

因為考試臨近,所以必須下功夫加班加點讀書。到了晚上,曾文正還是讀書不輟。這個時候,某生又怒氣衝衝地對曾文正吼道:

“你這人怎麼回事啊,是不是在家裡就沒好好讀過書?平時不用功,這個時候,晚上讀什麼書啊?聒聒噪噪,一直在那邊讀啊讀的,吵得人心煩……”

接著,某生又是一頓的嘟嘟囔囔。

曾文正想著,或許,自己朗讀習慣了,一時疏忽,沒有考慮到人家的心情。於是,曾文正改朗讀為默誦,繼續讀書不懈。

這一科會試,曾文正登捷中式。

曾文正喜報送來的同時,某生也知道了自己落榜的消息。

看到曾文正考中而自己落選,某生直氣得捶床,他非常憤怒地說道:

“這個屋子的風水很好,我先住進來,原本,這好風水應該是有利於我的。誰知,你硬要擠進來,這好好的風水,就平白的被你給奪走了。現在你知道我為什麼落敗,你為什麼高中了吧?”

接著,某生吧啦吧啦又是一通的牢騷和嘆息。

曾文正沒有言語,只是歉意地笑笑。

某生不但在曾文正面前講了他所謂“風水被奪”的事,他心裡很是氣不過,還到處去跟別人講。

那時,一起參加考試的人,聽到某生的這種說法,有些聽不下去,就詰問他道:

“您說是曾某人奪了您的風水,我們讀書人最講究的是書案擺放的位置,大家都知道,曾某人書案的位置,還不是您‘指導’擺放的嗎?這個時候,他高中了,您怎麼說這種話啊?您為什麼要怪人家呢?您該問問自己才是啊!”

聽到人家這麼一說,似乎全是向著曾文正,某生更是怒不可遏,他紅著臉,粗著脖子說道:

“就是因為他把書案放在那邊,才奪了我的風水,不然,這一科肯定是我高中的!……”

然後,他就把自己氣得話都說不出來了。

因為大家住得很集中,所以,某生各種比較過分的舉動,同來考試的考生都看得一清二楚,大家都很為為曾文正抱不平。但是,曾文正都泰然處之,並沒有因之而影響讀書考試。

就這次考試過程中發生的一切,那些有眼力的人,都認為曾文正大氣,並預測曾文正以後必成大器。

據說,有一次,曾文正前往江南籌集資金,經過多方努力,籌得白銀百兩,本來要做他用的。但是,中途看到有全史的好版本,於是,他就毫不吝惜,把籌來的現銀,全部買了全史帶回。

買到全史之後,曾文正竟然在一年之內,全部讀完,他一輩子的精進與勤學,就是這樣地令人敬佩。

一個人的品質,往往需要在細節中觀察,在小事中見證。

一個人,要成為人才,成為賢達,成為聖人,首先要有好的品質,這是第一位的,其次,還要有勤學苦練耐力,堅持不懈的精神。



謝謝大家關注!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歷史上最無恥的屠夫就是曾國藩,屠殺光了幾乎所有南京百姓。安慶打下來以後也是大屠殺。這個畜牲


將進酒天攬月


典型的儒家!我更想說的是他的識人育人,說句不客氣的話,從他以後的中國權貴和名人,有相當的比例是他後代或徒子徒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