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忤逆秦始皇本意继位,为何还舍得大量财物葬入始皇陵并隆重安葬父亲呢?

高阳飞雪


秦始皇在建立秦朝之初,曾经设想万世不灭。可事情的结果,并未按始皇帝的设想进行,秦朝仅仅传了三世,便亡了,反而成了中国历史上相对短命的一个大一统王朝。

秦朝皇位的传承,三世子婴的继位,争议相对较少,可是二世胡亥的继位过程,随着更多相关史料的出现,争论却越来越多。

胡亥继位的过程,流传最广的一种,就是《史记》所载的“沙丘之变”。秦始皇在东巡期间,病死沙丘。胡亥在赵高和李斯的支持下,篡改了秦始皇的诏书,继位成了秦二世皇帝。

胡亥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伪造始皇帝诏书赐死了公子扶苏和镇守边境的大将蒙恬。之后,又杀掉了其他的兄弟姊妹。胡亥成了秦始皇唯一在世的子女,这胡亥是自己把自己给灭族了。

按照《史记》的记载,胡亥的确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才坐上了秦二世的宝座。但是,据北京大学所藏的西汉早期竹书《赵正书》的记载,胡亥是在丞相李斯和御史冯去疾的建议下,被秦始皇亲自指定继承皇位的。

所谓的“赵正”,即“赵政”。秦始皇,名嬴政,赢姓赵氏。古人一般对男子都是以氏相称,女子才以姓相称,所以,赵政是对秦始皇比较正式、尊重的称谓,而直称嬴政则带有蔑视的意味了。《赵正书》其实就是记载秦始皇去世前后事迹片段的一个小传。

根据《赵正书》的记载,秦始皇在病入膏肓时,非常的悲伤,将李斯、冯去疾召到了病榻前,商议立嗣之事。李斯和冯去疾向秦始皇谏言:“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李斯和冯去疾的意思很明了,因为返回咸阳的道路遥远,为了避免有大臣拥立秦始皇的其他儿子,阴谋作乱,请求立胡亥为皇帝。这里的“大臣”,应该就包括蒙恬。要说李斯不担心蒙恬夺他的相位,肯定是假的,只是李斯应该也同时考虑到了朝廷的稳定,所以,也不能说李斯就是完全自私自利的一个人。

秦始皇听毕,说:“可。”由此可见,胡亥继位为秦二世是经过秦始皇批准的。

相对而言,秦始皇指定胡亥继位的可能性更大。毕竟秦始皇信奉法家,胡亥跟随赵高学的正是法家的东西,等于是一脉相承,而扶苏学的却是不让秦始皇喜欢的儒家,秦始皇将扶苏派去边境,也是因为不喜欢扶苏的儒家想法。

不过,不管怎么样,胡亥都成了秦二世。那胡亥为什么还要厚葬秦始皇呢?其实,答案并不复杂,不管胡亥是如何继位成为的秦二世,他都要厚葬秦始皇。

其一,就是向天下宣布继位的合法性。

如果胡亥是篡了扶苏的位,那胡亥更需要大张旗鼓的厚葬他的父亲秦始皇。胡亥通过此举,会让不明真相的秦朝百姓都觉得,胡亥的皇位原本就是秦始皇指定给他的,所以,胡亥才要厚葬始皇帝。

如果胡亥是被秦始皇指定接班的,那胡亥跟他父亲的关系应该很好,胡亥更要厚葬秦始皇了。

其二、秦始皇建立秦朝,胡亥必须顺乎礼法,收买天下士大夫。

春秋时期,孔子已经提倡以孝治国,秦朝时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已经非常巨大了。而自商周开始的礼制中,天子也要有宗庙,法家同样讲究遵循。所以,《赵正书》中,胡亥要杀李斯,李斯列举了自己的七大罪状,实际是对秦朝建立的七大功绩,希望能够感动胡亥,改变主意。其中就有“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者,吾罪五矣”。

胡亥要将秦始皇的神位放入宗庙,如果只是草草埋葬了秦始皇,肯定会被天下人,特别是士人所耻笑。所以,胡亥为了收买天下人心,必须厚葬始皇帝。

其三、胡亥并不是一个彻底的暴君。

按照《史记》的记载,赵高在劝胡亥夺扶苏的皇位时,胡亥曾说:“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谫(才华比较少的意思),强因人之功,是不能也。”可见胡亥还是比较明大义、孝道的,也认为自己的才能有限。

胡亥后来的残暴,昏聩,全都是赵高的作为。赵高原本就是胡亥的老师,赵高对胡亥施行了超强洗脑术,通过恐吓、诱导胡亥的方式,让胡亥先杀了自己的所有兄弟姊妹,又让胡亥除掉了李斯、冯去疾、冯劫等大臣,将胡亥完全孤立封闭起来。然后,赵高又通过类似“指鹿为马”的事情,威慑胡亥和群臣。赵高的所有作为,都是为了自己将来的篡位,不过后来因为天生异象,“殿欲坏者三,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赵高恐惧,才将三世之位给了子婴。正是因为赵高,才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而胡亥也留下了一个残暴的形象。

其实,胡亥应该跟三国时的刘禅很相似,只是刘禅因为刘备的原因,重用了诸葛亮等贤臣,而胡亥却用错了赵高。胡亥留千古恶名并不无辜,不过胡亥并不恨他的父亲秦始皇,所以,没有理由不将秦始皇风光厚葬。

至于胡亥杀死修建骊山陵墓工匠的原因,原因更简单。古人选择墓地非常讲究风水,特别是帝王之家,还讲究王气、龙脉。如果祖坟被盗,会被认为王气被破坏,龙脉被断,是有害后世子孙的事情。胡亥当然希望自己气运长久,秦朝的基业永存,那么保护骊山陵墓的安全,就是他必须要做的事情了。


奕天读历史


根据近年来的出土文献来看,胡亥的继位很可能就是秦始皇的本意,不过,矫诏诛杀扶苏、蒙恬,则是胡亥自作主张。由此看来,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沙丘之谋”,或许并不存在!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进行了人生中最后一次南巡。这次出行,一并跟随的还有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赵高。不成想,秦始皇在沙丘时突然患病,结果赵高、李斯、胡亥矫诏夺权,并借秦始皇之名逼死了扶苏和蒙恬。

《史记》中的记载,成了两千多年来“不可撼动”的公案。在太史公笔下,秦二世胡亥就是一个篡位者,而赵高、李斯也成了狼狈为奸的小人。相比之下,原本多次直言劝谏的太子扶苏,则成了最为无辜的牺牲品。

然而,几年来有一批竹简逐渐披露,让世人见到了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北大简《赵政书》中,记载了秦始皇、秦二世等人的言行,其中便包括秦始皇病重时的安排:

(秦始皇)谓左右曰:“吾忠臣也,其议所立。”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赵政书》

据学者考证,《赵政书》成书于西汉早期,早于《史记》。按照它的记载,秦始皇病重时曾征求近亲大臣的意见,而李斯等人考虑到当时形势,举荐了胡亥。卧榻上的秦始皇,也采纳了这一意见。如这批竹简所记述的情节属实,则很可能会颠覆司马迁的记载。

不过,且不论胡亥继承大统是否为秦始皇本意,但太子扶苏和大将蒙恬之死,却是受胡亥残害:

王死而胡亥立,即杀其兄扶苏、中尉(蒙)恬。大赦罪人,而免隶臣高以为郎中令。因夷其宗族,坏其社稷,燔其律令及故世之藏。——《赵政书》

根据竹简的后文来看,胡亥继位后担心自己皇位不稳,便决定除去兄长扶苏及其亲信蒙恬。在这一系列灭绝人性的举措中,不少人也遭到殃及。可以肯定的是,秦二世是一位暴君,这一点与《史记》的记载并不冲突。


至于说秦二世奢华的安葬秦始皇,倒也是古代皇室的一种惯例。

古代帝王生前便开始为自己营造陵墓,甚至会提前筹备随葬品。这种做法,主要是受“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影响。另外,作为继任者的新君,为了表达自己的孝心,也会劳师动众地给先皇操办一场隆重的葬礼。

丧葬文化虽然看上去像是生人给死人举行的一种仪式,但同时更是做给旁人看的礼仪。无论秦二世篡位与否,他势必要表现对秦始皇的尊敬,绝不会吝啬那些奇珍异宝。而且,秦二世要是真的篡位,这场戏便需要做的更充足。

另外,作为皇帝的秦二世,又怎么会在乎眼前那些财富呢?要知道,此时他就是天下的主宰,可谓是掌控着世间的所有财富和生杀大权。当然了,也正因为秦君的残暴,才使得自己的江山并未传至千世万世。


史海烂柯人



首先来回答秦二世有没有忤逆秦始皇本意继位


《史记》有秦始皇传位于扶苏的记载。


根据《史记》记载:


前210年,秦始皇东巡回去的路上,刚过黄河,抵达平原津,便开始身体不适,时冷时热,精神恍惚,而且日渐严重,眼看病危。当西归的队伍到达沙邱时,秦始皇眼看就要死了。临终,秦始皇召来李斯和赵高,自己口述遗书,李斯赵高们写,写好后要他们送公子扶苏,遗书意思是,召扶苏火速回咸阳,处理后事,继承皇位。遗书写完,秦始皇就去世了。


可以说,胡亥之所以登上皇位,是赵高、李斯矫诏的结果。

古代的皇帝选择接班人都是有一定的过程和规矩的。


第一:,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这是一条。而扶苏是长子,在接位资格上,当排第一。


第二:作为接班人,也必然是皇子中口碑好、学问高的,而这一条,扶苏符合。


第三:这个接位的人,除了资格够、口碑好外,当然还要有一定历练,有足够的经验,有足够的能力,能驾驭大局,能面对复杂局面,而这,扶苏又符合。

所以,秦始皇确定的继承人是扶苏,而不是胡亥。

2009年初史书《赵政书》对胡亥继位提供了另外一种与《史记》完全不同的说法


《赵正书》成书在西汉早期,《赵正书》记载: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即杀其兄扶苏、中尉(蒙)恬。大赦罪人,而免隶臣高以为郎中令。因夷其宗族,坏其社稷,燔其律令及故世之藏。

《赵正书》却明确指出:王死而胡亥立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自己所确定的继承人问题,一直是一个历史的迷。虽然后来,胡亥继承了皇位,但在秦始皇的心目中,胡亥是真正的继承人吗?这只有秦始皇自己知道!

再来回答二世为何还舍得大量财物葬入始皇陵并隆重安葬父亲呢?


一:主要是为了向世人表明自身政权的合法性,表明自己确实是始皇所指定的帝国继承人


虽然自身得国不正,且之后对同族同宗兄弟姐妹确有暴行,但面子上的工作还是要做的,且秦二世胡亥是始皇的儿子,作为儿子对父亲还是有一定的尊敬和感激之情的,胡亥也很受始皇宠爱,要不东巡也不会带上他,他这么做也有一定的对父亲的宠爱的报答,


所以他舍得大规模厚葬秦始皇。当然这些仅是个人观点

  

二:秦二世只是赵高集团推出来的形象代言人


至于让秦始皇的尸体与咸鱼车同行的背后,我们要看当时的故事环境。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嬴政在第五次东巡回宫途中生病了,遂驾崩。赵高等人秘不发丧,因为夏天天气热,古人有没有冷藏手段,秦始皇尸体都发臭了,所以与咸鱼同车而行,掩盖尸体臭味。


至于隆重安葬父亲,秦二世皇位本就不是名正言顺,无论是出于孝心,还是政治目的,都需要隆重安葬秦始皇,做给世人看的,以正其明。

  

三:父子之情


秦始皇毕竟是千古一帝。在这不管怎么说也是秦二世的老子,这当儿子的即使心里有一百个不愿意,他也不敢啊。毕竟自己在皇帝的位置上,再对自己老子不孝顺,天下人都在看着,那么结果就是秦二世会死的更快。


总结:不管秦二世是不是忤逆秦始皇本意继位,但秦始皇始终是他的父亲,他隆重安葬自己的父亲,也算是给朝廷官员一个交代。可惜原想着万世基业的秦始皇,没想到自己创立的秦朝二世就灭亡了,仅仅存在14年,28个子女及若干孙辈,也在他死后三年统统死于非命,不由得让人叹息:人间已无秦皇孙!


路之意


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然而秦人在历时六百多年的奋斗,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后,仅仅十五年、传至二世就在农民起义的野火中灰飞烟灭。

由此,秦王朝身上有太多的疑问需要我们去探寻,当然也包括题主的问题。

旭哥将从秦二世是否忤逆秦始皇本意继位、秦二世为何厚葬秦始皇,两个部分回答题主的问题。

秦二世篡夺皇位了吗?

可以明确的说,秦始皇本意传位于公子扶苏,却被赵高、丞相李斯和胡亥密谋篡改遗诏,夺取了皇帝之位。

我们先来看看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如何记载这段历史的:

始皇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史记-始皇本纪》

然而有人据此认为,秦始皇给公子扶苏的诏书内容是“与丧会咸阳而葬”,也就是让扶苏赶回咸阳,处理后后事,并未言明立扶苏为太子。因此,不能证明秦始皇传位给了公子扶苏,也就无从说起胡亥篡位之事了。

但是,稍微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不会持有这样的观点,理由有四点

其一,根据礼制,皇帝驾崩之后,只有继位之人才有资格主持先帝的葬礼,秦始皇让公子扶苏赶回咸阳,处理丧葬之事,其立扶苏为继承人之意,不言自明

其二,皇帝驾崩前后,是政权稳定的关键时期,继位之人必定要处于庙堂中枢的位置,这也是秦始皇急切召扶苏赶回咸阳的原因,假如秦始皇没有传位于扶苏,就绝不会在这个敏感时期,召身在京城之外的扶苏回京。

其三,公子扶苏此时在外执掌秦国的精锐部队,长城军团,如果秦始皇不传位给扶苏,就不会将自己将要病逝的消息告诉扶苏,因为这样,极有可能引发扶苏起兵夺权的行动,后果不堪设想。

其四赵高和李斯有篡改遗诏的动机,赵高曾经做过赵高的老师,和赵高关系十分密切,当然希望胡亥继位;李斯原为楚国人,和以蒙恬为代表的秦国本土势力政见不和,而蒙恬和扶苏长期一起掌兵,关系特殊,李斯可以借助拥立胡亥的功劳,继续执掌秦国国政。因此,才有了赵高和李斯合谋,篡改遗诏,拥立胡亥继位。

由此可见,秦二世忤逆秦始皇本意继位,是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

秦二世胡亥为何厚葬秦始皇

既然,秦始皇都没有传位给胡亥,胡亥为什么还会厚葬秦始皇呢?

旭哥认为,有三点原因;

第一,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厚葬之风盛行,作为继位新君,当然要表现出对先帝的孝道,况且秦二世的皇位是篡夺而来,所以更要将这场戏做足了,大肆厚葬秦始皇,彰显自己继位皇位的合法性。

第二,出于巩固自身位置的需要,秦二世也必须厚葬秦始皇。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作为继位新君,地位并不稳固,此时朝堂上都是先帝的老臣,厚葬先帝,可以向这些人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和继承先帝遗志的愿望,用以安抚前朝重臣,以稳固自己的地位。

第三

,在古代社会,天子的葬礼绝不仅仅是天子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统治集团的事情,事关国家政权。为什么帝王陵都要修的高达宏伟呢?这样不但使天子独一无二的地位象征,更是国家力量强大的象征,可以震慑不臣之心,以达到延续统治的目的。

由此可见,厚葬秦始皇,秦二世不管自己愿不愿意,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总结:

秦始皇把自己称作始皇帝,希望帝位传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但现实太过无情,在秦始皇死后仅仅三年,由他一手创造的强盛帝国便灰飞烟灭。

幼子胡亥和长子扶苏,一个残暴,一个仁义,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人们总是在想,假如公子扶苏能够继承帝位,秦王朝是不是可以继续延续下去呢?

历史不容假设,秦国自有其取死之道,历史自有其前行的规律,不是换一个帝王便可以扭转乾坤。



长安旭哥


秦二世是不是忤逆秦始皇本意继位,其实目前还是有争议。

根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暴毙沙丘,赵高胡亥伙同李斯发动"沙丘政变",矫诏杀公子扶苏和蒙家兄弟,篡位登基!

为掩饰天下悠悠众口,赵高撺掇胡亥,制定更加严酷的刑法,大肆排除异己,屠杀兄弟姐妹,导致天下分崩离析,这是《史记》展示给世人,对于秦朝灭亡的一种解释。



2009年初北京大学接受社会捐赠,得到3300多枚西汉竹简,其中史书《赵政书》对胡亥继位提供了另外一种与《史记》完全不同的说法。

《赵正书》成书在西汉早期,书中写到始皇帝将死之时,向重臣托孤,请求李斯等老臣尽心尽力辅佐幼主胡亥,这在史学家引起很大的反响。

《赵正书》记载: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
王死而胡亥立,即杀其兄扶苏、中尉(蒙)恬。大赦罪人,而免隶臣高以为郎中令。因夷其宗族,坏其社稷,燔其律令及故世之藏。

我们相信以司马迁的治史严谨态度,他提供的历史事实应该更可靠,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沙丘政变”谋权篡位的这段历史描述过于细致,仿佛插上“文学想象”的羽翼,反而让其失真,细究起来产生更多质疑。



毕竟当时亲历的人都已死,又是一件如此隐秘的阴谋,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而且还演绎得那般绘声绘色。

不管《赵政书》所记载的事实如何,至少它给我们提供一套有别于《史记》记载不一样的说法,说明在西汉时期,关于秦始皇的嗣位问题,社会上已经是众说纷纭。

秦二世胡亥为了证明自己继位对合法性,曾将继位诏书刻在石碑上——琅琊刻石。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个也是可以伪造的。

那是呀!

雍正的继位诏书不是一直被人质疑是伪造的吗?那还是秘密立储呢。



关于厚葬秦始皇的事,虽以秦二世名义下令,但是主意肯定是跟李斯、赵高、冯劫这些老臣出的。秦始皇十几岁就开始建造皇陵,还特意下旨设立“骊山邑”专门管辖骊山陵寝建造事务,关于陪葬规模和事宜,或许始皇生前就会有安排,即便没有周密安排,肯定也会在平时谈起。让嫔妃和工匠殉葬也可能就是始皇帝生前就有所交代。

始皇帝雄杰伟略、一生虽暴戾但对臣下和宗亲却不曾有过妄杀。征战天下的大将和权臣对始皇帝都算忠心耿耿。厚葬始皇帝是继位的胡亥对父皇的追念,也是承继大统必须要做的事儿,不然百官也不肯。



古代对于死亡的认知是有限的,他们相信人死了只是到另一个世界,还需要继续生活,还需要吃喝拉撒,还需要有人伺候有人陪。

因此,作为功盖古今的始皇帝,他把一生的辉煌也拷贝一份”缩小版”带进了皇陵,妻妾奴婢自然不能少。

直到清末,国家穷困没落,慈禧依旧把巨大的财富带进了坟墓作为陪葬。那些东西大部分是她生前享用过的。

即便民间,一个人穿过用过的东西,在他死后,一般也会烧掉,尤其是衣物,何况是帝王呢。



资料链接

史书《赵政书》,存竹简50余枚,近1500字。书中围绕秦始皇之死和秦朝灭亡,记述了秦始皇(简文称之为“秦王赵正(政)”)、李斯、胡亥、子婴等人物的言论活动,其成书年代应在西汉早期。书中的部分段落见于《史记》的《蒙恬列传》《李斯列传》,但又不尽相同,有可能是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参考的资料之一,具有史料价值。

开涮历史


说起秦二世忤逆秦始皇本意继位。这个值得商榷。

史载秦始皇病重,自知不免,特诏令公子扶苏来见。并没有明确记录秦始皇定了扶苏为继承人。

从种种迹象推测,秦始皇似乎原来没有下定决心让扶苏继位——把他送出权力中枢就是明证,让胡亥随车游幸也似乎表示对这个小儿子并不反感。

所以在这种暧昧情形下,胡亥有心谋位也是较为正常的,更何况赵高李斯两个各怀鬼胎。至于说胡亥让父亲秦始皇尸体与咸鱼同车是为不敬——都已经谋位了,还谈什么敬不敬?况且,此时事情湍未完全定局,贸然发出秦始皇的死讯,肯定对他们仨的谋划不利,他们的“大事”要紧,还顾虑什么用不用咸鱼掩尸臭?

至于隆重对待秦始皇的身后事——厚葬,这不是做给外人看的吗?

就说咱普通老百姓吧,孝顺儿孙有几个?长辈生前却少有人问。等到家里长辈去世了,哪个不是隆重举行葬礼?请来和尚道士做上几天水陆道场,出殡途中还要花样百出,给柩夫道士赏些钱财以示重视。所谓薄养厚葬也。盖

因生前孝不孝无人知,死后孝不孝有人看!

胡亥之于秦始皇,也是一样的心理,谋位掩丧之事都不是台面上的事 ,秘密进行中,知道的有限几个人也是讳莫如深。但死后事,不可不隆重——这是面上的事啊。况且一国之君身后事,断不可草草了之——又不要胡亥自己掏腰包。所以胡亥厚葬其父,既是家孝的面子事,更是国葬的公事,换谁都得这么做!尤其胡亥更得这么做——大张旗鼓地彰显自己孝道,掩盖自己得位的非法性。


钱多多读文史


秦二世胡亥是否正常继位这件事儿,从司马迁开始就认为胡亥属于篡位。不过也有很多学者认为胡亥是属于正常继位。

关于秦始皇入葬一事,不管胡亥是否属于正常继位,厚葬秦始皇是必然的。

原因有四个:

一、丧葬一事也是有规格的。

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死后享受的待遇和生前是一样的。比如大臣的丧葬就不能用帝王的规格。大臣死后用了帝王的规格,就会被视为谋反。同样帝王也不会把丧葬下降到大臣的规格,否则怎么能够展示皇家的威严富贵。

这就是说生前处于什么地位,死后的丧葬也是要处于同等规格。秦始皇在生前是秦朝地位最高的一个人,所以死后也是要享受最高的规格待遇。

二、秦二世胡亥基本上是按照秦始皇生前的安排进行的。

秦始皇陵主要是在秦始皇生前修建的,死后入葬的陪葬品也基本是秦始皇生前安排的。

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秦始皇陵,主要还是地面上的宫殿部分。这其实只能算作是一个收尾而已!

至于那众多的陪葬品,也是秦始皇生前已经准备好了,秦二世胡亥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再补充点儿进去。以胡亥那种败家子的性格,也不会觉得这算作多么大的事儿!

三、秦二世胡亥用来排除异己。

秦二世胡亥下令把后宫女子殉葬,可以有效的打击和后宫有关联的势力。

胡亥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杀害自己的兄弟姊妹。公子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了去给秦始皇殉葬。

胡亥让这么多人去给秦始皇殉葬,其中有没有与自己敌对的大臣?虽然没有记载,恐怕也不会没有吧。

四、秦二世胡亥为了自己死后着想。

嬴政自称为始皇帝,其后世陆续称为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

秦二世胡亥给秦始皇下葬的时候,不会预见到自己会被赵高所杀,也不会预见到秦朝这么快就会灭亡。

胡亥做为秦二世给始皇帝下葬,这直接就会影响到秦三世给胡亥下葬。所以胡亥厚葬秦始皇,不是做给天下人看的,而是做给秦三世看的。

无论胡亥是篡位也好,是正常继位也好,只要他是秦二世,就会厚葬秦始皇!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秦始皇在去世之后,对于后事也无法管控,在胡亥登基之后,他就是秦始皇“授命”成为的皇帝,无论如何,这个事情都已经板上钉钉,无法更改。

而胡亥也是一个喜好铺张的人,对于财物也十分的喜爱,可依旧花费了大量的财物去隆重的安葬秦始皇,这个情况放在古代一点也不用惊讶。

古代都是以孝治国,儿女对于长辈要是有一些不尊重那么族中的长者们都不会答应,并且在秦国的朝堂上都是秦始皇慢慢带起来的人,对于秦始皇的忠心也经得住考验。

对于这些大臣来说,办好始皇帝的后事也是重中之重,如果胡亥想要从中取巧,那这些老臣就不会答应!

而对于胡亥来说,作为受命与秦始皇而登基的皇帝,他就要承担起一个皇帝登基最起码的责任,就是安葬好他的父亲,本身秦国在秦始皇去世之后就风雨漂泊,如果他再对于秦始皇的后事随意而为,边将都会不答应!

所以无论胡亥心中是如何想法,他都必须要将秦始皇的后事办的漂漂亮亮,如果一旦出了差错,让秦始皇没有享受到他应该有的待遇,秦国的统治阶层第一个就会对立!

并且对于胡亥来说,这些财物在他登基之前,秦始皇都准备好了,而且作为一个国家的皇帝,还对于这些东西小气,也实在是个笑话!


三书青史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但要说清也不是三言两语的事,要从人性、权谋、礼法各方面去分析,想具体了解,听我慢慢道来。

▲帝王之家的父子情深

秦始皇有多少儿子?这个真说不清!《史记》上记载的被胡亥要求殉葬的那几个,加上胡亥、扶苏,也就四、五个。但是,据说秦始皇是有20多个儿子的!这个虽然没有记载,可信度却很高。首先,帝王儿子多,这并非怪事,三国时期的曹操子女也超过20,而且他还不是帝。其次,秦始皇长年出巡,路上怕是不少女人会临时侍寝,谁知道会留下多少种。当然,这都是坊间传闻,最多算猜测。

史书记载,秦始皇最喜欢的儿子就两个,一个是大儿子扶苏,一个是幼子胡亥。喜欢扶苏,是因为扶苏为人聪慧好学,而且勤于政事,精于治国;喜欢胡亥,是因为胡亥处处以始皇帝为榜样,而且年幼,和老来得子的始皇帝很合得来。

所以,这两个人,无论谁继承王位,都应该是好好安葬秦始皇的。尤其是幼子胡亥,他跟秦始皇的感情在众多皇子中恐怕是最深!首先他年幼,老父亲最爱小儿子,小儿子也最崇拜老父亲。其次,还是因为年幼,所以胡亥政事参与不多,“顶撞”父亲的机会就最少,所以二人基本没有任何矛盾,最多是老父亲责备小儿子贪玩。

这样一来,始皇帝死了,小儿子胡亥其实是很伤心的,他感念父子情深厚葬父亲,理所当然。

▲遗诏风云下的欲盖弥彰

关于胡亥的继位,其实史学界存疑。一派观点是,就如《史记》中所说,胡亥是在赵高篡改诏书的前提下继位的,也就是篡位;一种说法是近几年兴起的,由《赵正书》引发的大讨论:胡亥是始皇帝钦点的接班人。

这两种观点我们就不说了,两种古籍都是实实在在的史料,像证物一样,都摆在那里,真相之争无非是个人观点之争罢了,相信爱好历史的各位都听的耳朵出茧子了。而且,我们的这种争论,跟始皇帝脑海里想的很可能一样,选谁当继承人,始皇帝也是矛盾。扶苏是非常理想的君王,但是和秦始皇政见不合,始皇强调法治,扶苏学的却是德治,而德治的儒家,正是始皇帝极力打压的对象。胡亥倒是非常崇拜始皇帝,为人处世学始皇帝也有模有样,但是年幼缺少历练,而且为人比较懒惰,贪图享乐。

在这里,我们就假设胡亥是篡位。既然是篡位,内心应该怨恨始皇帝没有把皇位传给他,为什么还要厚葬呢?这就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了。你们不是质疑我篡位吗?我就好好表现给你们看看!我对待先皇如此这般,看你们还怎么说?

当然,胡亥和赵高可能都会想到,此地无银的结果往往是欲盖弥彰,越是极力表现,反而越让人生疑。但是,除此之外还能怎么办,总比草草了事留下实实在在的口实要强吧!而且,风光大葬,即使有人生疑,也不能说出口!无凭无据非议皇帝,岂不是找死!做做样子给史官看就行了,时人的小心思不必在意。

▲借刀杀人之计

作为胡亥的老师,赵高是非常有权谋的!没错,赵高是胡亥的老师,因为书法极好,加之熟读大秦历法,从胡亥还是孩童时,秦始皇就让他教导胡亥。所以,当其他王子对胡亥的帝位产生威胁时,他自然要帮胡亥铲除异己。况且,胡亥这个王位说不定本来就来路不正。

秦国丧葬有个传统,人殉。虽然历代都不提倡,但也没明令禁止,最实实在在的证据,1970年代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就发现了186具殉葬人骨。所以,秦始皇的墓,怎么可以没有人殉呢!于是,始皇帝的墓葬就被风光大葬大办特办,就是为人殉做铺引。国家这么重视始皇帝,他死后怎么可以孤身一人呢?你们几个儿子女儿又是始皇帝生前为数不多的亲人,理应随始皇帝而去啊!

于是,始皇帝的葬礼,就成了胡亥铲除帝位威胁借刀杀人的工具,葬礼规格越高,目的越容易达到,相关人员也就更有义务跟着去殉葬!

▲拉拢人心的政治手段

以举国之力而办的隆重葬礼,自然要物尽其用,不能放过任何有利可图的机会。厚葬始皇帝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拉拢人心。拉拢的是谁人的心,自然是始皇帝生前,那些誓死效忠始皇帝的将士们。

蒙恬、蒙毅这样的大将不可控,而且是扶苏一党,自然是要跟着始皇帝一起走的。而其他那些形成不了党派的,就是重点拉拢对象。拉拢他们的手段,一是人性,就是把他们对始皇帝的信仰转移到自己身上,这个手段就是对始皇帝尊崇有加,风光大葬。另一个手段就是高官厚禄,此时铲除蒙恬、蒙毅之党的益处就更加显现,他们空出的职缺,正是用来拉拢人心的重要条件。铲除了他们,才能收买更多章邯、王离之类的人。

▲历来如此,跟着惯例走

古人有个惯例,皇帝也不例外,就是人在死之前,都会提前准备自己的后事。当然,现在一些观念保守的地区,依旧有为自己提前做寿衣的风俗,但是跟古人,尤其是跟皇帝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始皇帝的陵墓,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开始营造了,《史记》中有描述,什么水银做的海,各种暗箭机关。都是根据匠人的设计,也根据他的喜好。所以,陵墓中该放什么东西,什么规模,其实都是已经确定下来的。等始皇帝真的死了,作为新君的胡亥,自然要照办,而且只能比预定的规制还要高,这样才能体现对先皇的尊重,也体现自己的孝心,甚至对外国体现自己的国力。也就是说,从这个层面讲,胡亥根本不必费心,只需要跟着既定路线走就可以了。

以上,胡亥为什么要厚葬秦始皇,大概就是这些原因,有不可抗的原因,要跟着规制走、体现国力等;也有人为的缘故,需要借以铲除异己,收买人心等!总之,胡亥必须这么做,而非不得不这么做!

这里是(zhe)乇三千,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知识要分享才有意义,记得转发、关注,谢谢~

乇三千历史短镜头


按照题主的意思,秦二世胡亥做的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既然都已经做了违背秦始皇的事情,那么干脆就一错到底,直接对自己的父亲,秦始皇,干脆更惨忍一点的好吗?

秦始皇去世以后,埋葬在了秦始皇陵之中,秦始皇陵的奢华程度,即使是放到现如今,都是不可想象的,如此奢华的陵墓,胡亥如何能够舍得将本钱投进去?

虽然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残忍,若是给秦始皇简单办个葬礼,不兴师动众,对胡亥自己一个人的口袋有益,但胡亥怕是要坐不稳皇位的。

自司马迁以来,在大部分人的想象中,胡亥其实并不应该成为秦二世,真正该登基的人应该是扶苏,只不过,赵高联合了李斯,胡亥等人,将秦始皇的遗诏改了,改成了立胡亥为秦二世,自此,长子扶苏难逃一死,顺带着,一向站在扶苏那边的秦国大将,蒙恬也被逼死,秦二世做的此般种种,看起来就像是做贼心虚。

如果秦始皇真的并没有让胡亥登基,而是选择的扶苏,那么胡亥自然就要为自己的皇权讨个正统,正统很简单,只要让秦始皇光辉万代就足够了。

为了让自己的皇位显得更加正统,封住满朝文武百官的口,最简单的做法,莫过于将秦始皇风光大葬,将秦始皇风光大葬,显示出了胡亥对秦始皇的敬畏之心,世人也便能够少说些闲话。

其次,秦始皇陵中的一切,其实在秦始皇去世以前就准备好了大半,仅仅是修建秦始皇陵,都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到了秦始皇真正去世以后,胡亥只是负责收一下尾,将秦始皇陵中该布置的东西布置一下就可以了,当然了,将众多珍宝一同埋葬进去或许显得有点浪费,但为了堵住天下人的口,胡亥又不得不这么做。

当然了,除了胡亥可能利用将秦始皇风光大葬,以遮世人之口以外,另一个可能的原因,便是本色出演了。

说到底,胡亥的皇位来历不明,都是司马迁的一家之言,不管司马迁将他的猜测说的如何生动,都不过是猜测而已,从近年来的一些考古研究中也能发现当年真相的一些蛛丝马迹,秦始皇或许一开始就选择了胡亥。

尽管许多人认为秦始皇将扶苏调离京师是为了磨一下扶苏的锐气,好让他能够更高的接管皇位,但实际上,秦始皇确实在生前将扶苏排挤出了政治中心,若是为了让扶苏继位,为扶苏铺路,将让扶苏掌握朝政不应该是秦始皇更应做的事吗?

又或者,死到临头了,秦始皇依旧没有想好让谁继位,最终倒是让陪在始皇帝身侧的小儿子,胡亥占了便宜。

不管是出于私心,还是本色出演,胡亥将秦始皇风光大葬都是必然的,秦始皇准备了几十年,若是胡亥登基以后,简单一句话就否认了秦始皇做过的种种准备,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必然会招致天下人之口舌,到时候胡亥的皇位必将更加不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