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真的如历史一样昏庸无道吗?

用户452643990285656


胜者王侯、败者贼,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上任何一位君王所有的治国之策都不是绝对的正确和错误的,都可能有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只是开创盛世的君王,史书和后人多淡化了他错误,而亡国之君,史书和后人又多记录和夸大了他的昏庸与无道。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13岁的杨广被封为晋王。588年,二十岁的杨广统兵南下灭陈,统一天下。同时,杨广作风简朴、不好声色、礼贤下士、谦恭谨慎,由此深得了朝野赞颂和隋文帝夫妇的欢心。600年,隋文帝废长子杨勇,立次子杨广为皇太子。

604年,隋文帝杨坚驾崩,杨广既位。关于杨广”弑父夺位“的说法,后世史书多有争议,成为疑案。杨广登基后为巩固皇位,对废太子杨勇、其它弟弟和侄子以及隋朝的开国功臣,大肆杀戮。

605年,杨广下诏营建东都洛阳,历时十个月,每月征调民夫二百万人。东都在旧洛阳城之西,规模宏大,周长五十余里,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等三部分。宫城是宫殿所在地,皇城是官衙所在地,外郭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居处所在地。

在营建东都洛阳的同时,杨广又下诏开凿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至余杭,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南北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促进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和南北的统一的巩固。大运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杨广在位时,创立了科举制。科举制度在后世的封建朝代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寒门子弟出人头地提供了可能,让真正的人才能贡献国家和社会。科举制度一直延续了一千三百年,到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终止。

可见,杨广也应该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只是一些浩大工程的立项开工过于集中,造成民力负担过重。加之,百姓尚未休养生息,他又忙于享乐,引发民变终至国灭身死。


林城布衣10001


首先,肯定历史上真正的隋炀帝绝对不是一无是处、昏庸无道。


隋炀帝被弑之后,历代都把他和秦始皇相提并论,当做暴君的典型,认为炀帝一无是处,他的残暴统治导致隋朝的灭亡。

实际上,秦始皇做过的很多事,如多年外出巡游、修长城、开运河,对周边少数民族战争等,隋炀帝多半也做了;但是隋炀帝没有焚书坑儒,相反,还编辑经典,重视儒士,开进士科等。

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如争夺皇位、征高丽、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等,但是唐太宗没有开运河,而隋炀帝开通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沟通南北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

历史上对秦始皇、唐太宗的功绩多有肯定,认为是“千古一帝”,但谈到隋炀帝时却多是恶语连篇。这是什么原因呢?

隋文帝诸子中,隋炀帝杨广确实是佼佼者。早年在南下平陈战役中,就有战功。做皇帝后,有很大的政治抱负,想做一个像秦始皇、汉武帝一样在历史上有影响力的皇帝。为此,他锐意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对外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隋炀帝做皇帝以后十四年,只在长安城里住了十个月,一直在外面奔波,他的许多活动带着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

西巡之外,还有北狩、建洛阳、修驰道、筑长城、开运河、下江南等等。他以极大的魄力和强度发疯似地干了十几年,创立了很多可垂永久的制度,修建了一些造福后代的大工程。

但是,他做事情过于求快、求好、求多,而要求又急,常年在外巡守,筑长城、修运河、征高丽,许多大事情一块上。车驾出动,则千乘万骑,农民赋役繁重离开了土地,造成了民不聊生,人不堪命。再加上其残暴的性格,过于自信和自负,拒绝谏诤,闭塞言路,最后终于造成众叛亲离,命殒江都。

杨广在江都宫被弑后,唐高祖李渊在武德元年九月对其追谥为“炀”。关于“炀”的意义,据《资治通鉴》卷180《隋纪·炀帝上》胡三省注的说法,乃是“好内远礼”、“去礼远众”、“逆天虐民”的意思。由此来看,炀帝就是个喜好声色淫乐、不讲礼法、自以为是、唯我独尊、残虐百姓,造成天怒人怨的亡国暴君,这代表了初唐君臣对隋炀帝一生的定性和评价观点,只要阅读《隋书·炀帝纪》及 “史臣曰”的一段论说(实由魏徵主笔)就可以明白了。

其实,杨广除了被谥为“炀”,在历史上他还有两个鲜为人知的谥号,一个是“明帝”,另一个是“闵帝”。当杨广在江都宫被弑之后,消息传到东都洛阳,东都留守官一致推戴其孙越王侗即位。在悲悼之余,新君依礼法为杨广上谥号为“明”,其含义据《谥法》的解释,为“照临四方”。由此看来,东都新君臣一致为尊者讳,将杨广抬到明君的高位,认为他的统治开拓疆宇,权力广达四方,犹如太阳的光明无所不照。显然这是一个极尽赞美的嘉谥,政治上立场的不同,对人物的评价居然有这样大的反差,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至于另一谥号“闵帝”,则是隋末据河北称王称帝的窦建德给杨广所封的。据字义来看,“闵”为“夭折而死于不道者”之意(《通志·氏族略》),带有忧恤、哀怜、悲伤之意。如果按谥法品第分级排列,则此号在九等中属于中下级别,但较之唐朝给杨广的谥号“炀”,则在评价上相对提高了一些,因为“闵”这个谥号多少有些对杨广这位亡国之君的哀悼、同情的意味在内,而不是完全的否定。

为什么杨广在后世唯独以“炀帝”的谥号为人所知,而另两个谥号却湮没无闻?我们要知道,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是“胜利者的宣言”。

可见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决非虚言。我们今天评价认识杨广,则势必要抛开种种礼法上或美或丑的谥号,立足于历史事实的分析研究,进行全面综合的品评判断。


徐张话历史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杨广是一位昏君,但并不平庸。假如隋朝不亡国,隋炀帝经过后人的鼓吹,也是文治武功极为突出的皇帝。只是可惜隋朝二世而亡,后续的唐朝需要杨广昏庸无道而已,以此来证明自己获取天下的正当性。

杨广的功绩有哪些

  1. 营建东都洛阳。隋炀帝登基之后,便开始营建东都洛阳。盖在北魏分为东西两魏之后,东西对峙四十多年。隋炀帝为了消除东西之间的隔阂,开始大力营建洛阳。而且,洛阳建好之后,可以摆脱关陇贵族的影响。后世武则天跑到洛阳登基为帝,也是出于相同的考虑。隋炀帝的这番举动,也顺带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平衡了东西之势。

  2. 开凿大运河。因为长江自古号称天堑,也阻碍了南北之间的交流。从东吴开始算的话,到隋朝足有360年之久,南北两方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存在极大差距。而从杭州开始,经扬州以达洛阳的通济渠,不仅沟通了南北的交流,后面也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克服了这个分裂中华经济以及文化的障碍,加大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到了现在,大运河还在发挥它的作用,足可以称得上利在千秋。

  3. 完善科举。自魏晋以来,做官的权力掌握在了大世家的手中,“九品中正制”更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而科举制在隋文帝时就已经存在,但还不完善,到了隋炀帝时期才真正发挥了作用,以至于影响了后面千余年的时间。科举制的完善,把为国家选士的权力收归了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使得贫寒士子有了上升的途径。

  4. 经略四方。隋炀帝也是非常有雄心的一个皇帝,他大败土谷浑,设置总管以遥控西羌。突厥、龟兹等三十多国前来朝贡,隋炀帝设置西域校尉来管理。虽然时间十分短暂,但也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对于西域的开发亦有贡献。

为什么说杨广是昏君

营东都开运河,经略四方、三伐高句丽,这些事件其实都是于国有利。十几年的时间,其中任何一件做成功,都可以称得上功劳。但隋炀帝太心急了十几年的时间里,把这些全都一起做了。劳民耗财,无疑是当初人们怨恨他的原因。《隋书》里对此的描述是:“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其中,尤以三伐高句丽最为人诟病。河南、山东一带被做为攻打高句丽的粮草供应基地,但恰赶上这两个省份发生了灾害,百姓徭役繁重,民不堪命。于是,跨州连郡的农民起义就爆发了。

此外,隋炀帝也有好大喜功的毛病。他搜刮各地奇花异果到洛阳,加剧了人民的负担。他陈列文物,大兴歌舞,以夸耀于西域诸国。对于声色,隋炀帝也是大肆享受,使宫人穿上锦绣给自己跳舞。而且,杨广生性猜忌,许多大臣因为不合他的心意,被杨广找个理由杀掉。从这些方面来说,隋炀帝也确实符合昏君的标准。

杨广的名声为何那么差

杨广在位期间,既有功劳,也有过失,但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他的功过。但为什么千余年来,杨广的名声这么差,一直被钉在耻辱柱上?原因大体有以下三点。

第一,他本人确实有昏君的表现。隋炀帝继位之后,放任了自己的感官享受,其中有许多劳民伤财的举动,这是本来存在的事实。后面的李唐政权,自然也无替他正名的义务。相反,李唐政权还需要刻意把他的过失加以放大,以此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

第二,没有继位人对他的鼓吹。隋朝和秦朝一样,二世而亡。没有后代替杨广鼓吹他的功绩,自然使得杨广的形象大打折扣。秦始皇也是和隋炀帝一样的境遇,缺少后代帝王的鼓吹,收获的都是不好的评价。

第三,隋炀帝不符合儒家的贤君形象。隋炀帝的作为,是不符合儒家对君王的要求的。而古时候的舆论,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在读书人的手中。千余年下来,人们对隋炀帝的形象已经固化,所以才有杨广是昏庸之君的印象。

综上所述,隋炀帝固然有昏君的一面,但并不是一个无所作为的皇帝。只因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后继的政权需要他是一个昏庸之君的形象,再加上没有后人替杨广鼓吹及读书人的刻意评价,这导致了杨广有这样的评价。但他无论是完善科举还是开凿大运河的举动,都是惠泽千年的功绩。这一点我们也不能无视,而应该客观地给他应有的评价。


君临万方


隋炀帝杨广,应该是被后世误解的一个“昏君”,我们用现代的眼光看,他远不像演义里面描述的那么昏庸。我们就从大到小来罗列一下:

第一,劳民伤财攻打高丽。中国历代大一统的王朝,几乎都是要在东北方向掰一次棒子的,很少有例外,当然互有胜负。骂杨广骂的最凶的李世民,也打了好几次高丽,我们新中国开国立威之战,也是在朝鲜半岛,也是我我们主动出兵的。大家都干过的事情,那杨广也干就是劳民伤财了?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不讲道理嘛。

第二,开凿大运河。没有人否认这是一项伟大工程,直到今天,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项惠及后世一千五百年的工程,也被后世批判,理由也是劳民伤财。在这件事上,杨广的情商太低了,开凿运河的理由是——方便去扬州看花!也怪不得被骂,如果他打着“加速南北交流,拉动经济增长,带动沿线地区工农业发展”的旗号去修河,那意义是不是就完全不一样了。后世的那些朝代,一边用着他的运河,一边骂他,太不讲究。 这是我工作附近的吴江运河大桥

第三,开科取士。这个举措变更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度,打破了朝堂被大门阀士族垄断的僵局。正因为如此,杨广得罪了隋朝的整个士绅阶层,跟他最后的结果不无关系。还是那样,这是一个创举,对封建社会统治者来讲科举是最合理有效的人才选拔方式,这个制度也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以上三点,是他最大的功绩,如果他在位十四年间只完成一个,就是千古名君。只可惜他急于求成,全都干了,隋朝没有那么强大的国力支撑在十几年里做成这么大的工程。征高丽得罪了底层,开运河得罪了中层,高科举得罪了高层,最终被宇文化及谋反杀死,落得一个“炀帝”谥号。


东岳巍巍汶水幽幽


说杨广昏晕无道,大金觉得有点片面。大金对杨广的评价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称帝前,一个是称帝后。

称帝前的杨广可以用睿智来形容。杨广上有勤俭的皇帝父亲、慈爱的皇后母亲,还有四个同胞兄弟。父母比较偏爱杨广,所以杨广十三岁的时候就被封为晋王。长大后,杨广有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强渡长江歼灭陈帝国,随后北上击败突厥,为隋朝开国初期建立赫赫战功,深得父皇母后喜爱。还有一个,就是当时的太子哥哥杨勇,每日花天酒地,歌舞升平,小妾无数,十多个皇子无一人嫡出,所以太子妃天天抹脖子上吊,使得老父母对太子很生气。反观二皇子杨广,只有一个萧妃,家里佣人都是黄脸老太,老两口对这个儿子很是赞赏。不管真真假假,这个时期杨广就是一个完美的继承人形象,他勤俭节约、礼贤下士、谦虚谨慎,且有很深的文学造诣。其实,杨广从南下建康灭陈后,就已经计划着夺嫡阴谋,杨勇被诬以谋反,贬为平民,杨广顺利成了太子,甚至后来谋杀亲父成为皇帝。从他领兵到成为太子、皇帝,即使手段不光彩也违背人伦,但也能看出杨广足智多谋、深谋远虑。

第二阶段是称帝后。称帝后的杨广的确可以用昏庸无道来形容。三下江都,动用数百万人开通济渠邗沟,劳民伤财,只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奢华。整个运河边上,建造皇宫四十多座,每个皇宫又有十几个别院,每院美女数百人。南下江都的龙舟每次近万艘,杨广不用篙桨,而是让十万纤夫和士兵拉纤。两次北上涿郡(北京)到东突厥,随驾卫兵五十万,战马十万匹,乘坐的车没有轮子,而是让数百人抬着。四征高丽,只是觉得高丽王高元不向他低头让他失了面子,最后弄的个两败俱伤,将他老爹勤俭节约攒下的家底浪费殆尽。二征高丽的时候,浩浩荡荡的民变运动四处开花,我们这位皇帝却不自知,觉得小股盗匪成不了气候。杨广统治时期的十五年,在京治理国家的日子还不到一年,其他时间都用来游玩享乐了,最后落得个客死他乡身首异处,死在了自己的亲信宇文化及手里,谥号“炀帝”。


大金说故事


杨广在位期间也不能说是一点功劳都没有,他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全能帝王”。不仅精通诗词,而且能文能武;他在治国上其实很有一套,还懂一些军事,能看到国家的不足之处。首先,他建立科举制度,这项制度影响后世各个朝代直到现在,让寒门学子也能入朝为官,为国家引进了大批的人才。单这一项,就足以名留千古。

然后他南征后陈,实现统一。杨广有着很大的野心,在伐陈结束后北上收服突厥,并三次征讨高句丽,虽然征讨失败,但也算是开创了向外界疆域扩张的先河。毕竟历史上皇帝那么多,敢于付诸实践的,走出国门开疆扩土的帝王却没有多少。在这个时期,隋朝的国力达到了一种空前的地步,即便后来的唐朝也很难达到这种程度。无奈在高句丽一战中精良尽失,不然李渊也很难起义成功。

再来说修建大运河。劳民伤财不假,但谁能否定它在历史上乃至现在发挥的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实现了南北地区交通便利,还打下了经济流通的基础。所以这个不能全然认为是他的过,因为这里能看出他独特的眼光,包括与西方通商等行为,也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与其说是李氏推翻了大隋,倒不如说是杨广自己失手倾覆了自己。我们都知道两晋隋唐时期是我国门阀政治最为兴盛的时候,权利都被一些大家族把持。杨广最激烈的一次动作就是科举制,大大触犯了这些家族的利益。底蕴不足,失败在所难免





老许说事


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基本上所有人都认为杨广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却很少有人认为杨广治国昏庸无能。千户君也认为隋炀帝杨广“虽有无道,却非昏庸”,

杨广刚继位就要营建东都洛阳,每天役使民夫200万人,可以说是劳民伤财。但是当时隋朝原本的都城长安在大西北,往东的道路不太畅通,渭水河道弯曲多泥沙,漕运困难。而洛阳位于国家的中心,且“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以加强对关东地区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稳定统一。

杨广在营建东都洛阳的同时,对,就是同时,杨广还下令开挖京杭大运河,又是役使民夫民妇数百万人。其主要作用也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和交流,巩固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方便南粮北运。开挖运河同样有利于国家的稳定统一,促进南北交流、民族融合。

在人才选拔上,杨广开创科举制,发展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增置进士科,打破由关陇集团垄断仕途的局面。在军事上,攻灭吐谷浑、征讨契丹、琉求,三证高丽。除了三证高丽最后功亏一篑意外,其余都获得了胜利,开拓了疆土。

杨广自己也曾夸下海口,“吾当跨三皇,超五帝,下视 商 周 ,使万世不可及。”可见他也曾有很大的雄心抱负,只不过操之过急,太过激进。

其实客观的来说杨广是一个改革激进派且执行力超级强的人,只是改革的时候没有顾惜民力,才导致的民怨四起,最后身死国灭的。


萧千户


说起隋炀帝杨广,现代人都说是昏君,而在隋文帝在位时期,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杨广却是个年轻有为,建功无数,名声相当好的皇子,甚至许多人把他看做人中之龙,缔造盛世的希望。

  

现代人说得比较多的,是杨广“装蒜”的那些事。比如做皇子的时候,他厉行节俭,谦恭有礼,很得隋文帝的欢喜,最终使隋文帝废掉了太子杨勇,立他为储。但事实上,早在杨广20岁的时候,他就名满天下了,原因就是那场隋王朝的统一战争——灭陈战争。

  

公元589年,年仅20岁的杨广就被任命为兵马大元帅,率领50万大军平灭南方陈朝,这一战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毕竟是统一天下的最后一战。而从难度上说,彼时隋朝兵强马壮,远非苟延残喘的南陈小朝廷可比,南征自然是摧枯拉朽。在这场战争里,杨广也第一次让世人认识了他,作为统帅,他制订了两路突破,直捣建康城的战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伤亡,而且隋军所到之处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缴获的财物也悉数上缴,南陈的府库更是“无所取”。

杨广本人更是以身作则,在军中身体力行,恭行简朴,灭陈之后他赏罚分明,杀掉了陈后主身边的佞臣,赢得了南方百姓的民心。这时期的杨广,活脱脱一个礼贤下士、勤政爱民的“好青年”,与他即位之后的形象,可谓天渊之别。

  

其实早在此以前,杨广就不止一次显露出他的才能。比如他精于诗词歌赋,且博览群书,谈论起国家大事来,连父亲杨坚都甚为惊讶。杨广13岁的时候,就被任命为太原总管,可见从那时候起,杨坚就对杨广悉心培养,希望他将来能成大器。

  

而在平定南陈之后,杨广又参与了隋朝的其他几件大事件。一是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乱,且在叛乱平定后安抚地方,抚恤百姓;二是在扬州轻徭薄赋,平反冤案。坐镇扬州平乱的杨广,可谓一心扑在工作上,一连十几天衣不解甲,熬夜工作,白天指挥战斗,晚上打理民事,当地自南陈开始积累了数十年的积案,被他在一个月内全部处理完毕,结果“上下皆赞之”。公元590年,突厥大举犯边,杨广受命统军出征,他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在陕西延安一举击退突厥。如此人物,放在当时,着实是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才俊。

  

而在做人上,杨广继承了老爹杨坚的特点,格外会装。此时的杨坚一共有5子,分别是杨勇、杨广、杨俊、杨秀、杨谅,且5人都是杨坚的正房皇后独孤皇后所生。不管是立嫡还是立长,皇位本都与杨广无缘,但杨广很会讨爹妈欢心。而且杨坚的情况特殊,他是中国封建帝王里出名的“妻管严”,独孤皇后在世时,他只有独孤皇后一个妻子,而独孤皇后本人性格强硬,对“接班人”这样的大事,其实是起到决定作用的。

 

对老妈独孤皇后,杨广是竭力讨取她的欢心。要讨独孤皇后欢心,表孝顺送礼都没用,独孤皇后一生御夫极严,最在意的就是男人是否忠诚,对儿子也不例外,偏偏长子杨勇是个风流坯子,他对独孤皇后为他选的原配老婆极为冷淡,家中娶了几房妃子,自然令独孤皇后大恼。相反杨广却极会来事,他做皇子的时候,对外表现最多的就是与妻子萧氏的“相亲相爱”,处处对妻子体恤有加,大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意,如此做派,自然讨得老妈欢心。其实杨广本人也好色,他也经常临幸王宫中的宫女,一旦怀孕就偷偷堕胎,不过终究是瞒过了老妈去。日久天长,独孤皇后对杨广器重有加,不断给杨坚吹枕边风,杨坚心灵的天平,就是这样倾斜过来的。

  

除了在爹妈面前会装,杨广在大臣和部下面前也很会装,比如当年率军北伐突厥时,部队缺粮,士兵没粮食吃,他主动断粮,当众不吃不喝,把士兵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南下平南陈时,他把自己的战马让给生病的将士骑,把自己的帐篷空出来给生病的士兵调养,一时间军心大振。隋文帝的近臣杨素、高绍、宇文述等人也与他交好,内外相互串通。

  

这里就要说说和杨广争夺太子位的杨勇。杨勇之所以最终被废,除了杨广会装外,其实他有两条犯了隋文帝杨坚夫妇的忌讳。

第一是杨勇信佛,且喜好奢华,对于厉行节俭的隋文帝来说,这可以说是顶风作案。

第二个忌讳,隋文帝本身就是一个性情内向阴沉之人,杨勇偏偏子不类父,性格率真且喜怒尽形于色,偶有争执,即容易和杨坚变脸,长此以往,父子关系日益冷淡。比如他曾在公元600年冬至接受百官朝贺,担心儿子抢班夺权的杨坚,心里犯了嘀咕。杨勇败亡的导火索,就是杨广就任扬州总管时,行前与独孤皇后辞行,母子涕泪交流,杨广更趁机说杨勇要害他,并散布谣言说杨勇的妃子是被杨勇毒死的。独孤皇后听后大怒说:“若此子登位,我儿恐无幸免。”至此杨勇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公元600年十月,杨坚正式下诏废杨勇太子位,改立杨广为太子。值得一提的是,杨广诬陷了杨勇这么多年,但一直到杨勇被废太子位,却无一言攻击弟弟杨广,史书上说杨勇“性宽厚”,诚非虚言。

隋王朝此时经过杨坚励精图治,已成盛世之相,最需要的就是一位守成之主,就如同汉高祖身后的文景二帝。而性格宽厚的杨勇,显然更符合这个条件的,无奈厚道人无好命,会装的杨广,继承了这笔遗产。

  

客观上说,杨广本人的能力,在当时也确实是杨坚5子中最出众的,有过战功,博学多才,且有治理地方的经验,更有一干重臣的拥戴,不管从哪个方面说,他似乎都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破乞


杨广算不上是个昏君,但他可以说是个暴君。说杨广是昏君是不准确的,杨广这一生有功也有过,但总体上功大于过,算不上是个昏君。

昏君的定义如下:昏君,古代对无道的君主的贬称,一般而言,他们昏聩不明、荒淫无道,对国家和民众犯下了许多罪行。

而杨广最多算是个暴君,还称不上是个昏君,毕竟他的功大于过。

历史上大家认为杨广是昏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三征高句丽失败,进攻高句丽的战争,先后动用人力数百万,征调财物无数,大量士兵、民夫死于战场和劳役,由于农村中极度缺乏劳力和耕畜,大量土地荒芜,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难以生活下去,引发了大规模隋末农民起义。

2.杨广年年出巡,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造离宫。劳民伤财。

扩展资料:

杨广的功劳:

1.公元589年,20岁的杨广统领51万大军南下,发动了统一中国南北的战争,隋军虽然是进攻一方。倒是对百姓秋毫无犯,不动陈朝的资产,彻底结束中国已经上百年的分裂割据,天下皆称广以为贤。

杨广成为皇帝,短时间之内发到多场战争攻吐谷浑,讨伐契丹,大败突厥,远征琉球等,这些军事战争,足见其雄心。

2.大业二年(606年),杨广增设进士科。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杨广始建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大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

那时的进士科以考政论文章为主,选择“文才秀美”的人才。《通典》说杨广优先考虑的是个人的品质而不是文才。炀帝时还增加了科举录取人数。至大业三年(607年),考试科目已经有了十科。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

3.因为扬州看花,却造就隋唐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据记载,杨广因为梦见乘龙舟去扬州看花,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动用几十万民工开凿了隋朝大运河。

运河流经今天的三个省六个市20个县区,为南北经济发展,文化的交流,维护全国政权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制,都起了促进作用,与之前的唐朝开凿的运河一起被称为隋唐大运河成为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



笑侃说史


杨广和汉武帝很像,首先在他们继位时候都是国富民强,但是又有所不同,武帝面临的是日益严重的匈奴问题,是外族侵略,而杨广的隋朝基本上是无敌的,他们两人都想建功立业,做大有为之君,为什么结局如此不同?

很显然杨广能力没有武帝强,首先武帝在打击匈奴之前做了两件事,第一是集中了权力,任用了一大批忠于自己的人,第二是统一了思想重用儒家,因为儒家就是有为而治,而杨广统治的隋朝!其实世家门阀影响力很大,杨广开科举,损害了门阀士族的利益!而有开大运河,三征高丽民心尽失,所以百姓和士族都反对他,对杨广来说士族造反才是威胁隋朝统治地位根本,对后世来说杨广这些举措都是有利在千秋,所以杨广算不上昏君!为什么同样是穷兵黩武,武帝却千古一帝呢?首先武帝是抵抗外族侵略!当时汉民族受匈奴之苦,是武帝给中华民族出了一口气,当年战胜匈奴全长安百姓弹冠相庆,可见百姓多支持,虽说后期百姓民不聊生,但是武帝罪己诏,改变策略!终成千古一帝!而杨广的隋朝完全没有匈奴这种强大的祸患!完全是为了自己建功立业而动用举国之力!百姓会支持么?杨广开运河,科举,这些得罪人人的事一块办,能不灭亡么?说白了做事太急,太着急建功立业!后面反贼四起时候又心灰意冷,跑到江都去,总的来说跟武帝差远咯!杨广比一般皇帝强点,不是昏君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