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真的如歷史一樣昏庸無道嗎?

用戶452643990285656


勝者王侯、敗者賊,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歷史上任何一位君王所有的治國之策都不是絕對的正確和錯誤的,都可能有正反兩方面的評價。只是開創盛世的君王,史書和後人多淡化了他錯誤,而亡國之君,史書和後人又多記錄和誇大了他的昏庸與無道。

581年,楊堅建立隋朝,13歲的楊廣被封為晉王。588年,二十歲的楊廣統兵南下滅陳,統一天下。同時,楊廣作風簡樸、不好聲色、禮賢下士、謙恭謹慎,由此深得了朝野讚頌和隋文帝夫婦的歡心。600年,隋文帝廢長子楊勇,立次子楊廣為皇太子。

604年,隋文帝楊堅駕崩,楊廣既位。關於楊廣”弒父奪位“的說法,後世史書多有爭議,成為疑案。楊廣登基後為鞏固皇位,對廢太子楊勇、其它弟弟和侄子以及隋朝的開國功臣,大肆殺戮。

605年,楊廣下詔營建東都洛陽,歷時十個月,每月徵調民夫二百萬人。東都在舊洛陽城之西,規模宏大,周長五十餘里,分為宮城、皇城、外郭城等三部分。宮城是宮殿所在地,皇城是官衙所在地,外郭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居處所在地。

在營建東都洛陽的同時,楊廣又下詔開鑿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通涿郡、南至餘杭,極大的促進了中國南北方的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也促進了隋朝對全國的統治和南北的統一的鞏固。大運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楊廣在位時,創立了科舉制。科舉制度在後世的封建朝代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也為寒門子弟出人頭地提供了可能,讓真正的人才能貢獻國家和社會。科舉制度一直延續了一千三百年,到清德宗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終止。

可見,楊廣也應該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只是一些浩大工程的立項開工過於集中,造成民力負擔過重。加之,百姓尚未休養生息,他又忙於享樂,引發民變終至國滅身死。


林城布衣10001


首先,肯定歷史上真正的隋煬帝絕對不是一無是處、昏庸無道。


隋煬帝被弒之後,歷代都把他和秦始皇相提並論,當做暴君的典型,認為煬帝一無是處,他的殘暴統治導致隋朝的滅亡。

實際上,秦始皇做過的很多事,如多年外出巡遊、修長城、開運河,對周邊少數民族戰爭等,隋煬帝多半也做了;但是隋煬帝沒有焚書坑儒,相反,還編輯經典,重視儒士,開進士科等。

隋煬帝做過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如爭奪皇位、徵高麗、對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等,但是唐太宗沒有開運河,而隋煬帝開通運河,成為南北交通大動脈,對溝通南北經濟起了很大的作用。

歷史上對秦始皇、唐太宗的功績多有肯定,認為是“千古一帝”,但談到隋煬帝時卻多是惡語連篇。這是什麼原因呢?

隋文帝諸子中,隋煬帝楊廣確實是佼佼者。早年在南下平陳戰役中,就有戰功。做皇帝后,有很大的政治抱負,想做一個像秦始皇、漢武帝一樣在歷史上有影響力的皇帝。為此,他銳意改革,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對外關係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隋煬帝做皇帝以後十四年,只在長安城裡住了十個月,一直在外面奔波,他的許多活動帶著蓬勃向上的時代氣息。

西巡之外,還有北狩、建洛陽、修馳道、築長城、開運河、下江南等等。他以極大的魄力和強度發瘋似地幹了十幾年,創立了很多可垂永久的制度,修建了一些造福後代的大工程。

但是,他做事情過於求快、求好、求多,而要求又急,常年在外巡守,築長城、修運河、徵高麗,許多大事情一塊上。車駕出動,則千乘萬騎,農民賦役繁重離開了土地,造成了民不聊生,人不堪命。再加上其殘暴的性格,過於自信和自負,拒絕諫諍,閉塞言路,最後終於造成眾叛親離,命殞江都。

楊廣在江都宮被弒後,唐高祖李淵在武德元年九月對其追諡為“煬”。關於“煬”的意義,據《資治通鑑》卷180《隋紀·煬帝上》胡三省注的說法,乃是“好內遠禮”、“去禮遠眾”、“逆天虐民”的意思。由此來看,煬帝就是個喜好聲色淫樂、不講禮法、自以為是、唯我獨尊、殘虐百姓,造成天怒人怨的亡國暴君,這代表了初唐君臣對隋煬帝一生的定性和評價觀點,只要閱讀《隋書·煬帝紀》及 “史臣曰”的一段論說(實由魏徵主筆)就可以明白了。

其實,楊廣除了被諡為“煬”,在歷史上他還有兩個鮮為人知的諡號,一個是“明帝”,另一個是“閔帝”。當楊廣在江都宮被弒之後,消息傳到東都洛陽,東都留守官一致推戴其孫越王侗即位。在悲悼之餘,新君依禮法為楊廣上諡號為“明”,其含義據《諡法》的解釋,為“照臨四方”。由此看來,東都新君臣一致為尊者諱,將楊廣抬到明君的高位,認為他的統治開拓疆宇,權力廣達四方,猶如太陽的光明無所不照。顯然這是一個極盡讚美的嘉諡,政治上立場的不同,對人物的評價居然有這樣大的反差,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至於另一諡號“閔帝”,則是隋末據河北稱王稱帝的竇建德給楊廣所封的。據字義來看,“閔”為“夭折而死於不道者”之意(《通志·氏族略》),帶有憂恤、哀憐、悲傷之意。如果按諡法品第分級排列,則此號在九等中屬於中下級別,但較之唐朝給楊廣的諡號“煬”,則在評價上相對提高了一些,因為“閔”這個諡號多少有些對楊廣這位亡國之君的哀悼、同情的意味在內,而不是完全的否定。

為什麼楊廣在後世唯獨以“煬帝”的諡號為人所知,而另兩個諡號卻湮沒無聞?我們要知道,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是“勝利者的宣言”。

可見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決非虛言。我們今天評價認識楊廣,則勢必要拋開種種禮法上或美或醜的諡號,立足於歷史事實的分析研究,進行全面綜合的品評判斷。


徐張話歷史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楊廣是一位昏君,但並不平庸。假如隋朝不亡國,隋煬帝經過後人的鼓吹,也是文治武功極為突出的皇帝。只是可惜隋朝二世而亡,後續的唐朝需要楊廣昏庸無道而已,以此來證明自己獲取天下的正當性。

楊廣的功績有哪些

  1. 營建東都洛陽。隋煬帝登基之後,便開始營建東都洛陽。蓋在北魏分為東西兩魏之後,東西對峙四十多年。隋煬帝為了消除東西之間的隔閡,開始大力營建洛陽。而且,洛陽建好之後,可以擺脫關隴貴族的影響。後世武則天跑到洛陽登基為帝,也是出於相同的考慮。隋煬帝的這番舉動,也順帶加強了對全國的統治,平衡了東西之勢。

  2. 開鑿大運河。因為長江自古號稱天塹,也阻礙了南北之間的交流。從東吳開始算的話,到隋朝足有360年之久,南北兩方無論是從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存在極大差距。而從杭州開始,經揚州以達洛陽的通濟渠,不僅溝通了南北的交流,後面也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大運河克服了這個分裂中華經濟以及文化的障礙,加大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到了現在,大運河還在發揮它的作用,足可以稱得上利在千秋。

  3. 完善科舉。自魏晉以來,做官的權力掌握在了大世家的手中,“九品中正制”更使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家”。而科舉制在隋文帝時就已經存在,但還不完善,到了隋煬帝時期才真正發揮了作用,以至於影響了後面千餘年的時間。科舉制的完善,把為國家選士的權力收歸了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也使得貧寒士子有了上升的途徑。

  4. 經略四方。隋煬帝也是非常有雄心的一個皇帝,他大敗土谷渾,設置總管以遙控西羌。突厥、龜茲等三十多國前來朝貢,隋煬帝設置西域校尉來管理。雖然時間十分短暫,但也促進了東西方的交流,對於西域的開發亦有貢獻。

為什麼說楊廣是昏君

營東都開運河,經略四方、三伐高句麗,這些事件其實都是於國有利。十幾年的時間,其中任何一件做成功,都可以稱得上功勞。但隋煬帝太心急了十幾年的時間裡,把這些全都一起做了。勞民耗財,無疑是當初人們怨恨他的原因。《隋書》裡對此的描述是:“負其富強之資,思逞無厭之慾!”其中,尤以三伐高句麗最為人詬病。河南、山東一帶被做為攻打高句麗的糧草供應基地,但恰趕上這兩個省份發生了災害,百姓徭役繁重,民不堪命。於是,跨州連郡的農民起義就爆發了。

此外,隋煬帝也有好大喜功的毛病。他搜刮各地奇花異果到洛陽,加劇了人民的負擔。他陳列文物,大興歌舞,以誇耀於西域諸國。對於聲色,隋煬帝也是大肆享受,使宮人穿上錦繡給自己跳舞。而且,楊廣生性猜忌,許多大臣因為不合他的心意,被楊廣找個理由殺掉。從這些方面來說,隋煬帝也確實符合昏君的標準。

楊廣的名聲為何那麼差

楊廣在位期間,既有功勞,也有過失,但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他的功過。但為什麼千餘年來,楊廣的名聲這麼差,一直被釘在恥辱柱上?原因大體有以下三點。

第一,他本人確實有昏君的表現。隋煬帝繼位之後,放任了自己的感官享受,其中有許多勞民傷財的舉動,這是本來存在的事實。後面的李唐政權,自然也無替他正名的義務。相反,李唐政權還需要刻意把他的過失加以放大,以此證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

第二,沒有繼位人對他的鼓吹。隋朝和秦朝一樣,二世而亡。沒有後代替楊廣鼓吹他的功績,自然使得楊廣的形象大打折扣。秦始皇也是和隋煬帝一樣的境遇,缺少後代帝王的鼓吹,收穫的都是不好的評價。

第三,隋煬帝不符合儒家的賢君形象。隋煬帝的作為,是不符合儒家對君王的要求的。而古時候的輿論,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在讀書人的手中。千餘年下來,人們對隋煬帝的形象已經固化,所以才有楊廣是昏庸之君的印象。

綜上所述,隋煬帝固然有昏君的一面,但並不是一個無所作為的皇帝。只因為“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後繼的政權需要他是一個昏庸之君的形象,再加上沒有後人替楊廣鼓吹及讀書人的刻意評價,這導致了楊廣有這樣的評價。但他無論是完善科舉還是開鑿大運河的舉動,都是惠澤千年的功績。這一點我們也不能無視,而應該客觀地給他應有的評價。


君臨萬方


隋煬帝楊廣,應該是被後世誤解的一個“昏君”,我們用現代的眼光看,他遠不像演義裡面描述的那麼昏庸。我們就從大到小來羅列一下:

第一,勞民傷財攻打高麗。中國曆代大一統的王朝,幾乎都是要在東北方向掰一次棒子的,很少有例外,當然互有勝負。罵楊廣罵的最兇的李世民,也打了好幾次高麗,我們新中國開國立威之戰,也是在朝鮮半島,也是我我們主動出兵的。大家都幹過的事情,那楊廣也幹就是勞民傷財了?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不講道理嘛。

第二,開鑿大運河。沒有人否認這是一項偉大工程,直到今天,仍然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項惠及後世一千五百年的工程,也被後世批判,理由也是勞民傷財。在這件事上,楊廣的情商太低了,開鑿運河的理由是——方便去揚州看花!也怪不得被罵,如果他打著“加速南北交流,拉動經濟增長,帶動沿線地區工農業發展”的旗號去修河,那意義是不是就完全不一樣了。後世的那些朝代,一邊用著他的運河,一邊罵他,太不講究。 這是我工作附近的吳江運河大橋

第三,開科取士。這個舉措變更了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度,打破了朝堂被大門閥士族壟斷的僵局。正因為如此,楊廣得罪了隋朝的整個士紳階層,跟他最後的結果不無關係。還是那樣,這是一個創舉,對封建社會統治者來講科舉是最合理有效的人才選拔方式,這個制度也一直持續到清朝末年。

以上三點,是他最大的功績,如果他在位十四年間只完成一個,就是千古名君。只可惜他急於求成,全都幹了,隋朝沒有那麼強大的國力支撐在十幾年裡做成這麼大的工程。徵高麗得罪了底層,開運河得罪了中層,高科舉得罪了高層,最終被宇文化及謀反殺死,落得一個“煬帝”諡號。


東嶽巍巍汶水幽幽


說楊廣昏暈無道,大金覺得有點片面。大金對楊廣的評價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是稱帝前,一個是稱帝后。

稱帝前的楊廣可以用睿智來形容。楊廣上有勤儉的皇帝父親、慈愛的皇后母親,還有四個同胞兄弟。父母比較偏愛楊廣,所以楊廣十三歲的時候就被封為晉王。長大後,楊廣有著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強渡長江殲滅陳帝國,隨後北上擊敗突厥,為隋朝開國初期建立赫赫戰功,深得父皇母后喜愛。還有一個,就是當時的太子哥哥楊勇,每日花天酒地,歌舞昇平,小妾無數,十多個皇子無一人嫡出,所以太子妃天天抹脖子上吊,使得老父母對太子很生氣。反觀二皇子楊廣,只有一個蕭妃,家裡傭人都是黃臉老太,老兩口對這個兒子很是讚賞。不管真真假假,這個時期楊廣就是一個完美的繼承人形象,他勤儉節約、禮賢下士、謙虛謹慎,且有很深的文學造詣。其實,楊廣從南下建康滅陳後,就已經計劃著奪嫡陰謀,楊勇被誣以謀反,貶為平民,楊廣順利成了太子,甚至後來謀殺親父成為皇帝。從他領兵到成為太子、皇帝,即使手段不光彩也違揹人倫,但也能看出楊廣足智多謀、深謀遠慮。

第二階段是稱帝后。稱帝后的楊廣的確可以用昏庸無道來形容。三下江都,動用數百萬人開通濟渠邗溝,勞民傷財,只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奢華。整個運河邊上,建造皇宮四十多座,每個皇宮又有十幾個別院,每院美女數百人。南下江都的龍舟每次近萬艘,楊廣不用篙槳,而是讓十萬縴夫和士兵拉縴。兩次北上涿郡(北京)到東突厥,隨駕衛兵五十萬,戰馬十萬匹,乘坐的車沒有輪子,而是讓數百人抬著。四徵高麗,只是覺得高麗王高元不向他低頭讓他失了面子,最後弄的個兩敗俱傷,將他老爹勤儉節約攢下的家底浪費殆盡。二徵高麗的時候,浩浩蕩蕩的民變運動四處開花,我們這位皇帝卻不自知,覺得小股盜匪成不了氣候。楊廣統治時期的十五年,在京治理國家的日子還不到一年,其他時間都用來遊玩享樂了,最後落得個客死他鄉身首異處,死在了自己的親信宇文化及手裡,諡號“煬帝”。


大金說故事


楊廣在位期間也不能說是一點功勞都沒有,他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全能帝王”。不僅精通詩詞,而且能文能武;他在治國上其實很有一套,還懂一些軍事,能看到國家的不足之處。首先,他建立科舉制度,這項制度影響後世各個朝代直到現在,讓寒門學子也能入朝為官,為國家引進了大批的人才。單這一項,就足以名留千古。

然後他南征後陳,實現統一。楊廣有著很大的野心,在伐陳結束後北上收服突厥,並三次征討高句麗,雖然征討失敗,但也算是開創了向外界疆域擴張的先河。畢竟歷史上皇帝那麼多,敢於付諸實踐的,走出國門開疆擴土的帝王卻沒有多少。在這個時期,隋朝的國力達到了一種空前的地步,即便後來的唐朝也很難達到這種程度。無奈在高句麗一戰中精良盡失,不然李淵也很難起義成功。

再來說修建大運河。勞民傷財不假,但誰能否定它在歷史上乃至現在發揮的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實現了南北地區交通便利,還打下了經濟流通的基礎。所以這個不能全然認為是他的過,因為這裡能看出他獨特的眼光,包括與西方通商等行為,也是一個有力的證據。

與其說是李氏推翻了大隋,倒不如說是楊廣自己失手傾覆了自己。我們都知道兩晉隋唐時期是我國門閥政治最為興盛的時候,權利都被一些大家族把持。楊廣最激烈的一次動作就是科舉制,大大觸犯了這些家族的利益。底蘊不足,失敗在所難免





老許說事


楊廣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基本上所有人都認為楊廣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勞民傷財,卻很少有人認為楊廣治國昏庸無能。千戶君也認為隋煬帝楊廣“雖有無道,卻非昏庸”,

楊廣剛繼位就要營建東都洛陽,每天役使民夫200萬人,可以說是勞民傷財。但是當時隋朝原本的都城長安在大西北,往東的道路不太暢通,渭水河道彎曲多泥沙,漕運困難。而洛陽位於國家的中心,且“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以加強對關東地區的控制,有利於國家的穩定統一。

楊廣在營建東都洛陽的同時,對,就是同時,楊廣還下令開挖京杭大運河,又是役使民夫民婦數百萬人。其主要作用也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和交流,鞏固中央政府對全國的統治,方便南糧北運。開挖運河同樣有利於國家的穩定統一,促進南北交流、民族融合。

在人才選拔上,楊廣開創科舉制,發展分科考試選拔人才的方法,增置進士科,打破由關隴集團壟斷仕途的局面。在軍事上,攻滅吐谷渾、征討契丹、琉求,三證高麗。除了三證高麗最後功虧一簣意外,其餘都獲得了勝利,開拓了疆土。

楊廣自己也曾誇下海口,“吾當跨三皇,超五帝,下視 商 周 ,使萬世不可及。”可見他也曾有很大的雄心抱負,只不過操之過急,太過激進。

其實客觀的來說楊廣是一個改革激進派且執行力超級強的人,只是改革的時候沒有顧惜民力,才導致的民怨四起,最後身死國滅的。


蕭千戶


說起隋煬帝楊廣,現代人都說是昏君,而在隋文帝在位時期,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楊廣卻是個年輕有為,建功無數,名聲相當好的皇子,甚至許多人把他看做人中之龍,締造盛世的希望。

  

現代人說得比較多的,是楊廣“裝蒜”的那些事。比如做皇子的時候,他厲行節儉,謙恭有禮,很得隋文帝的歡喜,最終使隋文帝廢掉了太子楊勇,立他為儲。但事實上,早在楊廣20歲的時候,他就名滿天下了,原因就是那場隋王朝的統一戰爭——滅陳戰爭。

  

公元589年,年僅20歲的楊廣就被任命為兵馬大元帥,率領50萬大軍平滅南方陳朝,這一戰的政治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畢竟是統一天下的最後一戰。而從難度上說,彼時隋朝兵強馬壯,遠非苟延殘喘的南陳小朝廷可比,南征自然是摧枯拉朽。在這場戰爭裡,楊廣也第一次讓世人認識了他,作為統帥,他制訂了兩路突破,直搗建康城的戰術,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傷亡,而且隋軍所到之處紀律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繳獲的財物也悉數上繳,南陳的府庫更是“無所取”。

楊廣本人更是以身作則,在軍中身體力行,恭行簡樸,滅陳之後他賞罰分明,殺掉了陳後主身邊的佞臣,贏得了南方百姓的民心。這時期的楊廣,活脫脫一個禮賢下士、勤政愛民的“好青年”,與他即位之後的形象,可謂天淵之別。

  

其實早在此以前,楊廣就不止一次顯露出他的才能。比如他精於詩詞歌賦,且博覽群書,談論起國家大事來,連父親楊堅都甚為驚訝。楊廣13歲的時候,就被任命為太原總管,可見從那時候起,楊堅就對楊廣悉心培養,希望他將來能成大器。

  

而在平定南陳之後,楊廣又參與了隋朝的其他幾件大事件。一是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亂,且在叛亂平定後安撫地方,撫卹百姓;二是在揚州輕徭薄賦,平反冤案。坐鎮揚州平亂的楊廣,可謂一心撲在工作上,一連十幾天衣不解甲,熬夜工作,白天指揮戰鬥,晚上打理民事,當地自南陳開始積累了數十年的積案,被他在一個月內全部處理完畢,結果“上下皆贊之”。公元590年,突厥大舉犯邊,楊廣受命統軍出征,他作戰勇敢,身先士卒,在陝西延安一舉擊退突厥。如此人物,放在當時,著實是一個文武雙全的青年才俊。

  

而在做人上,楊廣繼承了老爹楊堅的特點,格外會裝。此時的楊堅一共有5子,分別是楊勇、楊廣、楊俊、楊秀、楊諒,且5人都是楊堅的正房皇后獨孤皇后所生。不管是立嫡還是立長,皇位本都與楊廣無緣,但楊廣很會討爹媽歡心。而且楊堅的情況特殊,他是中國封建帝王裡出名的“妻管嚴”,獨孤皇后在世時,他只有獨孤皇后一個妻子,而獨孤皇后本人性格強硬,對“接班人”這樣的大事,其實是起到決定作用的。

 

對老媽獨孤皇后,楊廣是竭力討取她的歡心。要討獨孤皇后歡心,表孝順送禮都沒用,獨孤皇后一生御夫極嚴,最在意的就是男人是否忠誠,對兒子也不例外,偏偏長子楊勇是個風流坯子,他對獨孤皇后為他選的原配老婆極為冷淡,家中娶了幾房妃子,自然令獨孤皇后大惱。相反楊廣卻極會來事,他做皇子的時候,對外表現最多的就是與妻子蕭氏的“相親相愛”,處處對妻子體恤有加,大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之意,如此做派,自然討得老媽歡心。其實楊廣本人也好色,他也經常臨幸王宮中的宮女,一旦懷孕就偷偷墮胎,不過終究是瞞過了老媽去。日久天長,獨孤皇后對楊廣器重有加,不斷給楊堅吹枕邊風,楊堅心靈的天平,就是這樣傾斜過來的。

  

除了在爹媽面前會裝,楊廣在大臣和部下面前也很會裝,比如當年率軍北伐突厥時,部隊缺糧,士兵沒糧食吃,他主動斷糧,當眾不吃不喝,把士兵們感動得熱淚盈眶。南下平南陳時,他把自己的戰馬讓給生病的將士騎,把自己的帳篷空出來給生病的士兵調養,一時間軍心大振。隋文帝的近臣楊素、高紹、宇文述等人也與他交好,內外相互串通。

  

這裡就要說說和楊廣爭奪太子位的楊勇。楊勇之所以最終被廢,除了楊廣會裝外,其實他有兩條犯了隋文帝楊堅夫婦的忌諱。

第一是楊勇信佛,且喜好奢華,對於厲行節儉的隋文帝來說,這可以說是頂風作案。

第二個忌諱,隋文帝本身就是一個性情內向陰沉之人,楊勇偏偏子不類父,性格率真且喜怒盡形於色,偶有爭執,即容易和楊堅變臉,長此以往,父子關係日益冷淡。比如他曾在公元600年冬至接受百官朝賀,擔心兒子搶班奪權的楊堅,心裡犯了嘀咕。楊勇敗亡的導火索,就是楊廣就任揚州總管時,行前與獨孤皇后辭行,母子涕淚交流,楊廣更趁機說楊勇要害他,並散佈謠言說楊勇的妃子是被楊勇毒死的。獨孤皇后聽後大怒說:“若此子登位,我兒恐無倖免。”至此楊勇的命運,已經無可挽回了。公元600年十月,楊堅正式下詔廢楊勇太子位,改立楊廣為太子。值得一提的是,楊廣誣陷了楊勇這麼多年,但一直到楊勇被廢太子位,卻無一言攻擊弟弟楊廣,史書上說楊勇“性寬厚”,誠非虛言。

隋王朝此時經過楊堅勵精圖治,已成盛世之相,最需要的就是一位守成之主,就如同漢高祖身後的文景二帝。而性格寬厚的楊勇,顯然更符合這個條件的,無奈厚道人無好命,會裝的楊廣,繼承了這筆遺產。

  

客觀上說,楊廣本人的能力,在當時也確實是楊堅5子中最出眾的,有過戰功,博學多才,且有治理地方的經驗,更有一干重臣的擁戴,不管從哪個方面說,他似乎都是一個合格的接班人


破乞


楊廣算不上是個昏君,但他可以說是個暴君。說楊廣是昏君是不準確的,楊廣這一生有功也有過,但總體上功大於過,算不上是個昏君。

昏君的定義如下:昏君,古代對無道的君主的貶稱,一般而言,他們昏聵不明、荒淫無道,對國家和民眾犯下了許多罪行。

而楊廣最多算是個暴君,還稱不上是個昏君,畢竟他的功大於過。

歷史上大家認為楊廣是昏君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三徵高句麗失敗,進攻高句麗的戰爭,先後動用人力數百萬,徵調財物無數,大量士兵、民夫死於戰場和勞役,由於農村中極度缺乏勞力和耕畜,大量土地荒蕪,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人民難以生活下去,引發了大規模隋末農民起義。

2.楊廣年年出巡,曾三遊揚州,兩巡塞北,一遊河右,三至涿郡,還在長安、洛陽間頻繁往還。每次出遊都大造離宮。勞民傷財。

擴展資料:

楊廣的功勞:

1.公元589年,20歲的楊廣統領51萬大軍南下,發動了統一中國南北的戰爭,隋軍雖然是進攻一方。倒是對百姓秋毫無犯,不動陳朝的資產,徹底結束中國已經上百年的分裂割據,天下皆稱廣以為賢。

楊廣成為皇帝,短時間之內發到多場戰爭攻吐谷渾,討伐契丹,大敗突厥,遠征琉球等,這些軍事戰爭,足見其雄心。

2.大業二年(606年),楊廣增設進士科。當時秀才試方略、進士試時務策、明經試經術,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分科選才制度。楊廣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大影響極其深遠的大事。

那時的進士科以考政論文章為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通典》說楊廣優先考慮的是個人的品質而不是文才。煬帝時還增加了科舉錄取人數。至大業三年(607年),考試科目已經有了十科。這標誌著科舉制度的產生。

3.因為揚州看花,卻造就隋唐大運河,促進南北經濟的發展,據記載,楊廣因為夢見乘龍舟去揚州看花,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動用幾十萬民工開鑿了隋朝大運河。

運河流經今天的三個省六個市20個縣區,為南北經濟發展,文化的交流,維護全國政權統一和加強中央集權制,都起了促進作用,與之前的唐朝開鑿的運河一起被稱為隋唐大運河成為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



笑侃說史


楊廣和漢武帝很像,首先在他們繼位時候都是國富民強,但是又有所不同,武帝面臨的是日益嚴重的匈奴問題,是外族侵略,而楊廣的隋朝基本上是無敵的,他們兩人都想建功立業,做大有為之君,為什麼結局如此不同?

很顯然楊廣能力沒有武帝強,首先武帝在打擊匈奴之前做了兩件事,第一是集中了權力,任用了一大批忠於自己的人,第二是統一了思想重用儒家,因為儒家就是有為而治,而楊廣統治的隋朝!其實世家門閥影響力很大,楊廣開科舉,損害了門閥士族的利益!而有開大運河,三徵高麗民心盡失,所以百姓和士族都反對他,對楊廣來說士族造反才是威脅隋朝統治地位根本,對後世來說楊廣這些舉措都是有利在千秋,所以楊廣算不上昏君!為什麼同樣是窮兵黷武,武帝卻千古一帝呢?首先武帝是抵抗外族侵略!當時漢民族受匈奴之苦,是武帝給中華民族出了一口氣,當年戰勝匈奴全長安百姓彈冠相慶,可見百姓多支持,雖說後期百姓民不聊生,但是武帝罪己詔,改變策略!終成千古一帝!而楊廣的隋朝完全沒有匈奴這種強大的禍患!完全是為了自己建功立業而動用舉國之力!百姓會支持麼?楊廣開運河,科舉,這些得罪人人的事一塊辦,能不滅亡麼?說白了做事太急,太著急建功立業!後面反賊四起時候又心灰意冷,跑到江都去,總的來說跟武帝差遠咯!楊廣比一般皇帝強點,不是昏君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