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忤逆秦始皇本意繼位,為何還捨得大量財物葬入始皇陵並隆重安葬父親呢?

高陽飛雪


秦始皇在建立秦朝之初,曾經設想萬世不滅。可事情的結果,並未按始皇帝的設想進行,秦朝僅僅傳了三世,便亡了,反而成了中國歷史上相對短命的一個大一統王朝。

秦朝皇位的傳承,三世子嬰的繼位,爭議相對較少,可是二世胡亥的繼位過程,隨著更多相關史料的出現,爭論卻越來越多。

胡亥繼位的過程,流傳最廣的一種,就是《史記》所載的“沙丘之變”。秦始皇在東巡期間,病死沙丘。胡亥在趙高和李斯的支持下,篡改了秦始皇的詔書,繼位成了秦二世皇帝。

胡亥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偽造始皇帝詔書賜死了公子扶蘇和鎮守邊境的大將蒙恬。之後,又殺掉了其他的兄弟姊妹。胡亥成了秦始皇唯一在世的子女,這胡亥是自己把自己給滅族了。

按照《史記》的記載,胡亥的確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才坐上了秦二世的寶座。但是,據北京大學所藏的西漢早期竹書《趙正書》的記載,胡亥是在丞相李斯和御史馮去疾的建議下,被秦始皇親自指定繼承皇位的。

所謂的“趙正”,即“趙政”。秦始皇,名嬴政,贏姓趙氏。古人一般對男子都是以氏相稱,女子才以姓相稱,所以,趙政是對秦始皇比較正式、尊重的稱謂,而直稱嬴政則帶有蔑視的意味了。《趙正書》其實就是記載秦始皇去世前後事蹟片段的一個小傳。

根據《趙正書》的記載,秦始皇在病入膏肓時,非常的悲傷,將李斯、馮去疾召到了病榻前,商議立嗣之事。李斯和馮去疾向秦始皇諫言:“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李斯和馮去疾的意思很明瞭,因為返回咸陽的道路遙遠,為了避免有大臣擁立秦始皇的其他兒子,陰謀作亂,請求立胡亥為皇帝。這裡的“大臣”,應該就包括蒙恬。要說李斯不擔心蒙恬奪他的相位,肯定是假的,只是李斯應該也同時考慮到了朝廷的穩定,所以,也不能說李斯就是完全自私自利的一個人。

秦始皇聽畢,說:“可。”由此可見,胡亥繼位為秦二世是經過秦始皇批准的。

相對而言,秦始皇指定胡亥繼位的可能性更大。畢竟秦始皇信奉法家,胡亥跟隨趙高學的正是法家的東西,等於是一脈相承,而扶蘇學的卻是不讓秦始皇喜歡的儒家,秦始皇將扶蘇派去邊境,也是因為不喜歡扶蘇的儒家想法。

不過,不管怎麼樣,胡亥都成了秦二世。那胡亥為什麼還要厚葬秦始皇呢?其實,答案並不複雜,不管胡亥是如何繼位成為的秦二世,他都要厚葬秦始皇。

其一,就是向天下宣佈繼位的合法性。

如果胡亥是篡了扶蘇的位,那胡亥更需要大張旗鼓的厚葬他的父親秦始皇。胡亥通過此舉,會讓不明真相的秦朝百姓都覺得,胡亥的皇位原本就是秦始皇指定給他的,所以,胡亥才要厚葬始皇帝。

如果胡亥是被秦始皇指定接班的,那胡亥跟他父親的關係應該很好,胡亥更要厚葬秦始皇了。

其二、秦始皇建立秦朝,胡亥必須順乎禮法,收買天下士大夫。

春秋時期,孔子已經提倡以孝治國,秦朝時儒家思想的影響力已經非常巨大了。而自商周開始的禮制中,天子也要有宗廟,法家同樣講究遵循。所以,《趙正書》中,胡亥要殺李斯,李斯列舉了自己的七大罪狀,實際是對秦朝建立的七大功績,希望能夠感動胡亥,改變主意。其中就有“立社稷,修宗廟,以明主之賢者,吾罪五矣”。

胡亥要將秦始皇的神位放入宗廟,如果只是草草埋葬了秦始皇,肯定會被天下人,特別是士人所恥笑。所以,胡亥為了收買天下人心,必須厚葬始皇帝。

其三、胡亥並不是一個徹底的暴君。

按照《史記》的記載,趙高在勸胡亥奪扶蘇的皇位時,胡亥曾說:“廢兄而立弟,是不義也;不奉父詔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才華比較少的意思),強因人之功,是不能也。”可見胡亥還是比較明大義、孝道的,也認為自己的才能有限。

胡亥後來的殘暴,昏聵,全都是趙高的作為。趙高原本就是胡亥的老師,趙高對胡亥施行了超強洗腦術,通過恐嚇、誘導胡亥的方式,讓胡亥先殺了自己的所有兄弟姊妹,又讓胡亥除掉了李斯、馮去疾、馮劫等大臣,將胡亥完全孤立封閉起來。然後,趙高又通過類似“指鹿為馬”的事情,威懾胡亥和群臣。趙高的所有作為,都是為了自己將來的篡位,不過後來因為天生異象,“殿欲壞者三,高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許”,趙高恐懼,才將三世之位給了子嬰。正是因為趙高,才最終導致了秦朝的滅亡,而胡亥也留下了一個殘暴的形象。

其實,胡亥應該跟三國時的劉禪很相似,只是劉禪因為劉備的原因,重用了諸葛亮等賢臣,而胡亥卻用錯了趙高。胡亥留千古惡名並不無辜,不過胡亥並不恨他的父親秦始皇,所以,沒有理由不將秦始皇風光厚葬。

至於胡亥殺死修建驪山陵墓工匠的原因,原因更簡單。古人選擇墓地非常講究風水,特別是帝王之家,還講究王氣、龍脈。如果祖墳被盜,會被認為王氣被破壞,龍脈被斷,是有害後世子孫的事情。胡亥當然希望自己氣運長久,秦朝的基業永存,那麼保護驪山陵墓的安全,就是他必須要做的事情了。


奕天讀歷史


根據近年來的出土文獻來看,胡亥的繼位很可能就是秦始皇的本意,不過,矯詔誅殺扶蘇、蒙恬,則是胡亥自作主張。由此看來,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沙丘之謀”,或許並不存在!

按照司馬遷的記載,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進行了人生中最後一次南巡。這次出行,一併跟隨的還有丞相李斯和中車府令兼符璽令趙高。不成想,秦始皇在沙丘時突然患病,結果趙高、李斯、胡亥矯詔奪權,並借秦始皇之名逼死了扶蘇和蒙恬。

《史記》中的記載,成了兩千多年來“不可撼動”的公案。在太史公筆下,秦二世胡亥就是一個篡位者,而趙高、李斯也成了狼狽為奸的小人。相比之下,原本多次直言勸諫的太子扶蘇,則成了最為無辜的犧牲品。

然而,幾年來有一批竹簡逐漸披露,讓世人見到了故事的另一個版本。北大簡《趙政書》中,記載了秦始皇、秦二世等人的言行,其中便包括秦始皇病重時的安排:

(秦始皇)謂左右曰:“吾忠臣也,其議所立。”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趙政書》

據學者考證,《趙政書》成書於西漢早期,早於《史記》。按照它的記載,秦始皇病重時曾徵求近親大臣的意見,而李斯等人考慮到當時形勢,舉薦了胡亥。臥榻上的秦始皇,也採納了這一意見。如這批竹簡所記述的情節屬實,則很可能會顛覆司馬遷的記載。

不過,且不論胡亥繼承大統是否為秦始皇本意,但太子扶蘇和大將蒙恬之死,卻是受胡亥殘害:

王死而胡亥立,即殺其兄扶蘇、中尉(蒙)恬。大赦罪人,而免隸臣高以為郎中令。因夷其宗族,壞其社稷,燔其律令及故世之藏。——《趙政書》

根據竹簡的後文來看,胡亥繼位後擔心自己皇位不穩,便決定除去兄長扶蘇及其親信蒙恬。在這一系列滅絕人性的舉措中,不少人也遭到殃及。可以肯定的是,秦二世是一位暴君,這一點與《史記》的記載並不衝突。


至於說秦二世奢華的安葬秦始皇,倒也是古代皇室的一種慣例。

古代帝王生前便開始為自己營造陵墓,甚至會提前籌備隨葬品。這種做法,主要是受“事死如事生”觀念的影響。另外,作為繼任者的新君,為了表達自己的孝心,也會勞師動眾地給先皇操辦一場隆重的葬禮。

喪葬文化雖然看上去像是生人給死人舉行的一種儀式,但同時更是做給旁人看的禮儀。無論秦二世篡位與否,他勢必要表現對秦始皇的尊敬,絕不會吝嗇那些奇珍異寶。而且,秦二世要是真的篡位,這場戲便需要做的更充足。

另外,作為皇帝的秦二世,又怎麼會在乎眼前那些財富呢?要知道,此時他就是天下的主宰,可謂是掌控著世間的所有財富和生殺大權。當然了,也正因為秦君的殘暴,才使得自己的江山並未傳至千世萬世。


史海爛柯人



首先來回答秦二世有沒有忤逆秦始皇本意繼位


《史記》有秦始皇傳位於扶蘇的記載。


根據《史記》記載:


前210年,秦始皇東巡迴去的路上,剛過黃河,抵達平原津,便開始身體不適,時冷時熱,精神恍惚,而且日漸嚴重,眼看病危。當西歸的隊伍到達沙邱時,秦始皇眼看就要死了。臨終,秦始皇召來李斯和趙高,自己口述遺書,李斯趙高們寫,寫好後要他們送公子扶蘇,遺書意思是,召扶蘇火速回咸陽,處理後事,繼承皇位。遺書寫完,秦始皇就去世了。


可以說,胡亥之所以登上皇位,是趙高、李斯矯詔的結果。

古代的皇帝選擇接班人都是有一定的過程和規矩的。


第一:,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這是一條。而扶蘇是長子,在接位資格上,當排第一。


第二:作為接班人,也必然是皇子中口碑好、學問高的,而這一條,扶蘇符合。


第三:這個接位的人,除了資格夠、口碑好外,當然還要有一定歷練,有足夠的經驗,有足夠的能力,能駕馭大局,能面對複雜局面,而這,扶蘇又符合。

所以,秦始皇確定的繼承人是扶蘇,而不是胡亥。

2009年初史書《趙政書》對胡亥繼位提供了另外一種與《史記》完全不同的說法


《趙正書》成書在西漢早期,《趙正書》記載: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即殺其兄扶蘇、中尉(蒙)恬。大赦罪人,而免隸臣高以為郎中令。因夷其宗族,壞其社稷,燔其律令及故世之藏。

《趙正書》卻明確指出:王死而胡亥立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自己所確定的繼承人問題,一直是一個歷史的迷。雖然後來,胡亥繼承了皇位,但在秦始皇的心目中,胡亥是真正的繼承人嗎?這隻有秦始皇自己知道!

再來回答二世為何還捨得大量財物葬入始皇陵並隆重安葬父親呢?


一:主要是為了向世人表明自身政權的合法性,表明自己確實是始皇所指定的帝國繼承人


雖然自身得國不正,且之後對同族同宗兄弟姐妹確有暴行,但面子上的工作還是要做的,且秦二世胡亥是始皇的兒子,作為兒子對父親還是有一定的尊敬和感激之情的,胡亥也很受始皇寵愛,要不東巡也不會帶上他,他這麼做也有一定的對父親的寵愛的報答,


所以他捨得大規模厚葬秦始皇。當然這些僅是個人觀點

  

二:秦二世只是趙高集團推出來的形象代言人


至於讓秦始皇的屍體與鹹魚車同行的背後,我們要看當時的故事環境。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嬴政在第五次東巡迴宮途中生病了,遂駕崩。趙高等人秘不發喪,因為夏天天氣熱,古人有沒有冷藏手段,秦始皇屍體都發臭了,所以與鹹魚同車而行,掩蓋屍體臭味。


至於隆重安葬父親,秦二世皇位本就不是名正言順,無論是出於孝心,還是政治目的,都需要隆重安葬秦始皇,做給世人看的,以正其明。

  

三:父子之情


秦始皇畢竟是千古一帝。在這不管怎麼說也是秦二世的老子,這當兒子的即使心裡有一百個不願意,他也不敢啊。畢竟自己在皇帝的位置上,再對自己老子不孝順,天下人都在看著,那麼結果就是秦二世會死的更快。


總結:不管秦二世是不是忤逆秦始皇本意繼位,但秦始皇始終是他的父親,他隆重安葬自己的父親,也算是給朝廷官員一個交代。可惜原想著萬世基業的秦始皇,沒想到自己創立的秦朝二世就滅亡了,僅僅存在14年,28個子女及若干孫輩,也在他死後三年統統死於非命,不由得讓人嘆息:人間已無秦皇孫!


路之意


秦王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帝國,然而秦人在歷時六百多年的奮鬥,消滅六國、統一天下後,僅僅十五年、傳至二世就在農民起義的野火中灰飛煙滅。

由此,秦王朝身上有太多的疑問需要我們去探尋,當然也包括題主的問題。

旭哥將從秦二世是否忤逆秦始皇本意繼位、秦二世為何厚葬秦始皇,兩個部分回答題主的問題。

秦二世篡奪皇位了嗎?

可以明確的說,秦始皇本意傳位於公子扶蘇,卻被趙高、丞相李斯和胡亥密謀篡改遺詔,奪取了皇帝之位。

我們先來看看司馬遷在《史記》中,是如何記載這段歷史的:

始皇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喪。棺載轀涼車中,故幸宦者參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輒從轀涼車中可其奏事。獨子胡亥、趙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獄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數以罪,賜死。行從直道至咸陽,發喪。太子胡亥襲位,為二世皇帝。--《史記-始皇本紀》

然而有人據此認為,秦始皇給公子扶蘇的詔書內容是“與喪會咸陽而葬”,也就是讓扶蘇趕回咸陽,處理後後事,並未言明立扶蘇為太子。因此,不能證明秦始皇傳位給了公子扶蘇,也就無從說起胡亥篡位之事了。

但是,稍微對歷史有所瞭解的人,都不會持有這樣的觀點,理由有四點

其一,根據禮制,皇帝駕崩之後,只有繼位之人才有資格主持先帝的葬禮,秦始皇讓公子扶蘇趕回咸陽,處理喪葬之事,其立扶蘇為繼承人之意,不言自明

其二,皇帝駕崩前後,是政權穩定的關鍵時期,繼位之人必定要處於廟堂中樞的位置,這也是秦始皇急切召扶蘇趕回咸陽的原因,假如秦始皇沒有傳位於扶蘇,就絕不會在這個敏感時期,召身在京城之外的扶蘇回京。

其三,公子扶蘇此時在外執掌秦國的精銳部隊,長城軍團,如果秦始皇不傳位給扶蘇,就不會將自己將要病逝的消息告訴扶蘇,因為這樣,極有可能引發扶蘇起兵奪權的行動,後果不堪設想。

其四趙高和李斯有篡改遺詔的動機,趙高曾經做過趙高的老師,和趙高關係十分密切,當然希望胡亥繼位;李斯原為楚國人,和以蒙恬為代表的秦國本土勢力政見不和,而蒙恬和扶蘇長期一起掌兵,關係特殊,李斯可以藉助擁立胡亥的功勞,繼續執掌秦國國政。因此,才有了趙高和李斯合謀,篡改遺詔,擁立胡亥繼位。

由此可見,秦二世忤逆秦始皇本意繼位,是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

秦二世胡亥為何厚葬秦始皇

既然,秦始皇都沒有傳位給胡亥,胡亥為什麼還會厚葬秦始皇呢?

旭哥認為,有三點原因;

第一,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厚葬之風盛行,作為繼位新君,當然要表現出對先帝的孝道,況且秦二世的皇位是篡奪而來,所以更要將這場戲做足了,大肆厚葬秦始皇,彰顯自己繼位皇位的合法性。

第二,出於鞏固自身位置的需要,秦二世也必須厚葬秦始皇。因為一朝天子一朝臣,作為繼位新君,地位並不穩固,此時朝堂上都是先帝的老臣,厚葬先帝,可以向這些人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和繼承先帝遺志的願望,用以安撫前朝重臣,以穩固自己的地位。

第三

,在古代社會,天子的葬禮絕不僅僅是天子一個人的事情,而是整個統治集團的事情,事關國家政權。為什麼帝王陵都要修的高達宏偉呢?這樣不但使天子獨一無二的地位象徵,更是國家力量強大的象徵,可以震懾不臣之心,以達到延續統治的目的。

由此可見,厚葬秦始皇,秦二世不管自己願不願意,都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總結:

秦始皇把自己稱作始皇帝,希望帝位傳二世、三世、直至萬世,但現實太過無情,在秦始皇死後僅僅三年,由他一手創造的強盛帝國便灰飛煙滅。

幼子胡亥和長子扶蘇,一個殘暴,一個仁義,二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人們總是在想,假如公子扶蘇能夠繼承帝位,秦王朝是不是可以繼續延續下去呢?

歷史不容假設,秦國自有其取死之道,歷史自有其前行的規律,不是換一個帝王便可以扭轉乾坤。



長安旭哥


秦二世是不是忤逆秦始皇本意繼位,其實目前還是有爭議。

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暴斃沙丘,趙高胡亥夥同李斯發動"沙丘政變",矯詔殺公子扶蘇和蒙家兄弟,篡位登基!

為掩飾天下悠悠眾口,趙高攛掇胡亥,制定更加嚴酷的刑法,大肆排除異己,屠殺兄弟姐妹,導致天下分崩離析,這是《史記》展示給世人,對於秦朝滅亡的一種解釋。



2009年初北京大學接受社會捐贈,得到3300多枚西漢竹簡,其中史書《趙政書》對胡亥繼位提供了另外一種與《史記》完全不同的說法。

《趙正書》成書在西漢早期,書中寫到始皇帝將死之時,向重臣託孤,請求李斯等老臣盡心盡力輔佐幼主胡亥,這在史學家引起很大的反響。

《趙正書》記載: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
王死而胡亥立,即殺其兄扶蘇、中尉(蒙)恬。大赦罪人,而免隸臣高以為郎中令。因夷其宗族,壞其社稷,燔其律令及故世之藏。

我們相信以司馬遷的治史嚴謹態度,他提供的歷史事實應該更可靠,但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於“沙丘政變”謀權篡位的這段歷史描述過於細緻,彷彿插上“文學想象”的羽翼,反而讓其失真,細究起來產生更多質疑。



畢竟當時親歷的人都已死,又是一件如此隱秘的陰謀,司馬遷是怎麼知道的,而且還演繹得那般繪聲繪色。

不管《趙政書》所記載的事實如何,至少它給我們提供一套有別於《史記》記載不一樣的說法,說明在西漢時期,關於秦始皇的嗣位問題,社會上已經是眾說紛紜。

秦二世胡亥為了證明自己繼位對合法性,曾將繼位詔書刻在石碑上——琅琊刻石。當然你也可以說,這個也是可以偽造的。

那是呀!

雍正的繼位詔書不是一直被人質疑是偽造的嗎?那還是秘密立儲呢。



關於厚葬秦始皇的事,雖以秦二世名義下令,但是主意肯定是跟李斯、趙高、馮劫這些老臣出的。秦始皇十幾歲就開始建造皇陵,還特意下旨設立“驪山邑”專門管轄驪山陵寢建造事務,關於陪葬規模和事宜,或許始皇生前就會有安排,即便沒有周密安排,肯定也會在平時談起。讓嬪妃和工匠殉葬也可能就是始皇帝生前就有所交代。

始皇帝雄傑偉略、一生雖暴戾但對臣下和宗親卻不曾有過妄殺。征戰天下的大將和權臣對始皇帝都算忠心耿耿。厚葬始皇帝是繼位的胡亥對父皇的追念,也是承繼大統必須要做的事兒,不然百官也不肯。



古代對於死亡的認知是有限的,他們相信人死了只是到另一個世界,還需要繼續生活,還需要吃喝拉撒,還需要有人伺候有人陪。

因此,作為功蓋古今的始皇帝,他把一生的輝煌也拷貝一份”縮小版”帶進了皇陵,妻妾奴婢自然不能少。

直到清末,國家窮困沒落,慈禧依舊把巨大的財富帶進了墳墓作為陪葬。那些東西大部分是她生前享用過的。

即便民間,一個人穿過用過的東西,在他死後,一般也會燒掉,尤其是衣物,何況是帝王呢。



資料鏈接

史書《趙政書》,存竹簡50餘枚,近1500字。書中圍繞秦始皇之死和秦朝滅亡,記述了秦始皇(簡文稱之為“秦王趙正(政)”)、李斯、胡亥、子嬰等人物的言論活動,其成書年代應在西漢早期。書中的部分段落見於《史記》的《蒙恬列傳》《李斯列傳》,但又不盡相同,有可能是司馬遷撰寫《史記》時參考的資料之一,具有史料價值。

開涮歷史


說起秦二世忤逆秦始皇本意繼位。這個值得商榷。

史載秦始皇病重,自知不免,特詔令公子扶蘇來見。並沒有明確記錄秦始皇定了扶蘇為繼承人。

從種種跡象推測,秦始皇似乎原來沒有下定決心讓扶蘇繼位——把他送出權力中樞就是明證,讓胡亥隨車遊幸也似乎表示對這個小兒子並不反感。

所以在這種曖昧情形下,胡亥有心謀位也是較為正常的,更何況趙高李斯兩個各懷鬼胎。至於說胡亥讓父親秦始皇屍體與鹹魚同車是為不敬——都已經謀位了,還談什麼敬不敬?況且,此時事情湍未完全定局,貿然發出秦始皇的死訊,肯定對他們仨的謀劃不利,他們的“大事”要緊,還顧慮什麼用不用鹹魚掩屍臭?

至於隆重對待秦始皇的身後事——厚葬,這不是做給外人看的嗎?

就說咱普通老百姓吧,孝順兒孫有幾個?長輩生前卻少有人問。等到家裡長輩去世了,哪個不是隆重舉行葬禮?請來和尚道士做上幾天水陸道場,出殯途中還要花樣百出,給柩夫道士賞些錢財以示重視。所謂薄養厚葬也。蓋

因生前孝不孝無人知,死後孝不孝有人看!

胡亥之於秦始皇,也是一樣的心理,謀位掩喪之事都不是檯面上的事 ,秘密進行中,知道的有限幾個人也是諱莫如深。但死後事,不可不隆重——這是面上的事啊。況且一國之君身後事,斷不可草草了之——又不要胡亥自己掏腰包。所以胡亥厚葬其父,既是家孝的面子事,更是國葬的公事,換誰都得這麼做!尤其胡亥更得這麼做——大張旗鼓地彰顯自己孝道,掩蓋自己得位的非法性。


錢多多讀文史


秦二世胡亥是否正常繼位這件事兒,從司馬遷開始就認為胡亥屬於篡位。不過也有很多學者認為胡亥是屬於正常繼位。

關於秦始皇入葬一事,不管胡亥是否屬於正常繼位,厚葬秦始皇是必然的。

原因有四個:

一、喪葬一事也是有規格的。

在森嚴的等級制度下,死後享受的待遇和生前是一樣的。比如大臣的喪葬就不能用帝王的規格。大臣死後用了帝王的規格,就會被視為謀反。同樣帝王也不會把喪葬下降到大臣的規格,否則怎麼能夠展示皇家的威嚴富貴。

這就是說生前處於什麼地位,死後的喪葬也是要處於同等規格。秦始皇在生前是秦朝地位最高的一個人,所以死後也是要享受最高的規格待遇。

二、秦二世胡亥基本上是按照秦始皇生前的安排進行的。

秦始皇陵主要是在秦始皇生前修建的,死後入葬的陪葬品也基本是秦始皇生前安排的。

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秦始皇陵,主要還是地面上的宮殿部分。這其實只能算作是一個收尾而已!

至於那眾多的陪葬品,也是秦始皇生前已經準備好了,秦二世胡亥充其量也只不過是再補充點兒進去。以胡亥那種敗家子的性格,也不會覺得這算作多麼大的事兒!

三、秦二世胡亥用來排除異己。

秦二世胡亥下令把後宮女子殉葬,可以有效的打擊和後宮有關聯的勢力。

胡亥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殺害自己的兄弟姊妹。公子高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選擇了去給秦始皇殉葬。

胡亥讓這麼多人去給秦始皇殉葬,其中有沒有與自己敵對的大臣?雖然沒有記載,恐怕也不會沒有吧。

四、秦二世胡亥為了自己死後著想。

嬴政自稱為始皇帝,其後世陸續稱為二世、三世乃至千萬世。

秦二世胡亥給秦始皇下葬的時候,不會預見到自己會被趙高所殺,也不會預見到秦朝這麼快就會滅亡。

胡亥做為秦二世給始皇帝下葬,這直接就會影響到秦三世給胡亥下葬。所以胡亥厚葬秦始皇,不是做給天下人看的,而是做給秦三世看的。

無論胡亥是篡位也好,是正常繼位也好,只要他是秦二世,就會厚葬秦始皇!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秦始皇在去世之後,對於後事也無法管控,在胡亥登基之後,他就是秦始皇“授命”成為的皇帝,無論如何,這個事情都已經板上釘釘,無法更改。

而胡亥也是一個喜好鋪張的人,對於財物也十分的喜愛,可依舊花費了大量的財物去隆重的安葬秦始皇,這個情況放在古代一點也不用驚訝。

古代都是以孝治國,兒女對於長輩要是有一些不尊重那麼族中的長者們都不會答應,並且在秦國的朝堂上都是秦始皇慢慢帶起來的人,對於秦始皇的忠心也經得住考驗。

對於這些大臣來說,辦好始皇帝的後事也是重中之重,如果胡亥想要從中取巧,那這些老臣就不會答應!

而對於胡亥來說,作為受命與秦始皇而登基的皇帝,他就要承擔起一個皇帝登基最起碼的責任,就是安葬好他的父親,本身秦國在秦始皇去世之後就風雨漂泊,如果他再對於秦始皇的後事隨意而為,邊將都會不答應!

所以無論胡亥心中是如何想法,他都必須要將秦始皇的後事辦的漂漂亮亮,如果一旦出了差錯,讓秦始皇沒有享受到他應該有的待遇,秦國的統治階層第一個就會對立!

並且對於胡亥來說,這些財物在他登基之前,秦始皇都準備好了,而且作為一個國家的皇帝,還對於這些東西小氣,也實在是個笑話!


三書青史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但要說清也不是三言兩語的事,要從人性、權謀、禮法各方面去分析,想具體瞭解,聽我慢慢道來。

▲帝王之家的父子情深

秦始皇有多少兒子?這個真說不清!《史記》上記載的被胡亥要求殉葬的那幾個,加上胡亥、扶蘇,也就四、五個。但是,據說秦始皇是有20多個兒子的!這個雖然沒有記載,可信度卻很高。首先,帝王兒子多,這並非怪事,三國時期的曹操子女也超過20,而且他還不是帝。其次,秦始皇長年出巡,路上怕是不少女人會臨時侍寢,誰知道會留下多少種。當然,這都是坊間傳聞,最多算猜測。

史書記載,秦始皇最喜歡的兒子就兩個,一個是大兒子扶蘇,一個是幼子胡亥。喜歡扶蘇,是因為扶蘇為人聰慧好學,而且勤於政事,精於治國;喜歡胡亥,是因為胡亥處處以始皇帝為榜樣,而且年幼,和老來得子的始皇帝很合得來。

所以,這兩個人,無論誰繼承王位,都應該是好好安葬秦始皇的。尤其是幼子胡亥,他跟秦始皇的感情在眾多皇子中恐怕是最深!首先他年幼,老父親最愛小兒子,小兒子也最崇拜老父親。其次,還是因為年幼,所以胡亥政事參與不多,“頂撞”父親的機會就最少,所以二人基本沒有任何矛盾,最多是老父親責備小兒子貪玩。

這樣一來,始皇帝死了,小兒子胡亥其實是很傷心的,他感念父子情深厚葬父親,理所當然。

▲遺詔風雲下的欲蓋彌彰

關於胡亥的繼位,其實史學界存疑。一派觀點是,就如《史記》中所說,胡亥是在趙高篡改詔書的前提下繼位的,也就是篡位;一種說法是近幾年興起的,由《趙正書》引發的大討論:胡亥是始皇帝欽點的接班人。

這兩種觀點我們就不說了,兩種古籍都是實實在在的史料,像證物一樣,都擺在那裡,真相之爭無非是個人觀點之爭罷了,相信愛好歷史的各位都聽的耳朵出繭子了。而且,我們的這種爭論,跟始皇帝腦海裡想的很可能一樣,選誰當繼承人,始皇帝也是矛盾。扶蘇是非常理想的君王,但是和秦始皇政見不合,始皇強調法治,扶蘇學的卻是德治,而德治的儒家,正是始皇帝極力打壓的對象。胡亥倒是非常崇拜始皇帝,為人處世學始皇帝也有模有樣,但是年幼缺少歷練,而且為人比較懶惰,貪圖享樂。

在這裡,我們就假設胡亥是篡位。既然是篡位,內心應該怨恨始皇帝沒有把皇位傳給他,為什麼還要厚葬呢?這就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思了。你們不是質疑我篡位嗎?我就好好表現給你們看看!我對待先皇如此這般,看你們還怎麼說?

當然,胡亥和趙高可能都會想到,此地無銀的結果往往是欲蓋彌彰,越是極力表現,反而越讓人生疑。但是,除此之外還能怎麼辦,總比草草了事留下實實在在的口實要強吧!而且,風光大葬,即使有人生疑,也不能說出口!無憑無據非議皇帝,豈不是找死!做做樣子給史官看就行了,時人的小心思不必在意。

▲借刀殺人之計

作為胡亥的老師,趙高是非常有權謀的!沒錯,趙高是胡亥的老師,因為書法極好,加之熟讀大秦曆法,從胡亥還是孩童時,秦始皇就讓他教導胡亥。所以,當其他王子對胡亥的帝位產生威脅時,他自然要幫胡亥剷除異己。況且,胡亥這個王位說不定本來就來路不正。

秦國喪葬有個傳統,人殉。雖然歷代都不提倡,但也沒明令禁止,最實實在在的證據,1970年代發掘的秦公一號大墓,就發現了186具殉葬人骨。所以,秦始皇的墓,怎麼可以沒有人殉呢!於是,始皇帝的墓葬就被風光大葬大辦特辦,就是為人殉做鋪引。國家這麼重視始皇帝,他死後怎麼可以孤身一人呢?你們幾個兒子女兒又是始皇帝生前為數不多的親人,理應隨始皇帝而去啊!

於是,始皇帝的葬禮,就成了胡亥剷除帝位威脅借刀殺人的工具,葬禮規格越高,目的越容易達到,相關人員也就更有義務跟著去殉葬!

▲拉攏人心的政治手段

以舉國之力而辦的隆重葬禮,自然要物盡其用,不能放過任何有利可圖的機會。厚葬始皇帝的另一個目的,就是拉攏人心。拉攏的是誰人的心,自然是始皇帝生前,那些誓死效忠始皇帝的將士們。

蒙恬、蒙毅這樣的大將不可控,而且是扶蘇一黨,自然是要跟著始皇帝一起走的。而其他那些形成不了黨派的,就是重點拉攏對象。拉攏他們的手段,一是人性,就是把他們對始皇帝的信仰轉移到自己身上,這個手段就是對始皇帝尊崇有加,風光大葬。另一個手段就是高官厚祿,此時剷除蒙恬、蒙毅之黨的益處就更加顯現,他們空出的職缺,正是用來拉攏人心的重要條件。剷除了他們,才能收買更多章邯、王離之類的人。

▲歷來如此,跟著慣例走

古人有個慣例,皇帝也不例外,就是人在死之前,都會提前準備自己的後事。當然,現在一些觀念保守的地區,依舊有為自己提前做壽衣的風俗,但是跟古人,尤其是跟皇帝比起來,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始皇帝的陵墓,其實在很早之前就開始營造了,《史記》中有描述,什麼水銀做的海,各種暗箭機關。都是根據匠人的設計,也根據他的喜好。所以,陵墓中該放什麼東西,什麼規模,其實都是已經確定下來的。等始皇帝真的死了,作為新君的胡亥,自然要照辦,而且只能比預定的規制還要高,這樣才能體現對先皇的尊重,也體現自己的孝心,甚至對外國體現自己的國力。也就是說,從這個層面講,胡亥根本不必費心,只需要跟著既定路線走就可以了。

以上,胡亥為什麼要厚葬秦始皇,大概就是這些原因,有不可抗的原因,要跟著規制走、體現國力等;也有人為的緣故,需要藉以剷除異己,收買人心等!總之,胡亥必須這麼做,而非不得不這麼做!

這裡是(zhe)乇三千,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知識要分享才有意義,記得轉發、關注,謝謝~

乇三千歷史短鏡頭


按照題主的意思,秦二世胡亥做的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既然都已經做了違背秦始皇的事情,那麼幹脆就一錯到底,直接對自己的父親,秦始皇,乾脆更慘忍一點的好嗎?

秦始皇去世以後,埋葬在了秦始皇陵之中,秦始皇陵的奢華程度,即使是放到現如今,都是不可想象的,如此奢華的陵墓,胡亥如何能夠捨得將本錢投進去?

雖然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卻很殘忍,若是給秦始皇簡單辦個葬禮,不興師動眾,對胡亥自己一個人的口袋有益,但胡亥怕是要坐不穩皇位的。

自司馬遷以來,在大部分人的想象中,胡亥其實並不應該成為秦二世,真正該登基的人應該是扶蘇,只不過,趙高聯合了李斯,胡亥等人,將秦始皇的遺詔改了,改成了立胡亥為秦二世,自此,長子扶蘇難逃一死,順帶著,一向站在扶蘇那邊的秦國大將,蒙恬也被逼死,秦二世做的此般種種,看起來就像是做賊心虛。

如果秦始皇真的並沒有讓胡亥登基,而是選擇的扶蘇,那麼胡亥自然就要為自己的皇權討個正統,正統很簡單,只要讓秦始皇光輝萬代就足夠了。

為了讓自己的皇位顯得更加正統,封住滿朝文武百官的口,最簡單的做法,莫過於將秦始皇風光大葬,將秦始皇風光大葬,顯示出了胡亥對秦始皇的敬畏之心,世人也便能夠少說些閒話。

其次,秦始皇陵中的一切,其實在秦始皇去世以前就準備好了大半,僅僅是修建秦始皇陵,都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到了秦始皇真正去世以後,胡亥只是負責收一下尾,將秦始皇陵中該佈置的東西佈置一下就可以了,當然了,將眾多珍寶一同埋葬進去或許顯得有點浪費,但為了堵住天下人的口,胡亥又不得不這麼做。

當然了,除了胡亥可能利用將秦始皇風光大葬,以遮世人之口以外,另一個可能的原因,便是本色出演了。

說到底,胡亥的皇位來歷不明,都是司馬遷的一家之言,不管司馬遷將他的猜測說的如何生動,都不過是猜測而已,從近年來的一些考古研究中也能發現當年真相的一些蛛絲馬跡,秦始皇或許一開始就選擇了胡亥。

儘管許多人認為秦始皇將扶蘇調離京師是為了磨一下扶蘇的銳氣,好讓他能夠更高的接管皇位,但實際上,秦始皇確實在生前將扶蘇排擠出了政治中心,若是為了讓扶蘇繼位,為扶蘇鋪路,將讓扶蘇掌握朝政不應該是秦始皇更應做的事嗎?

又或者,死到臨頭了,秦始皇依舊沒有想好讓誰繼位,最終倒是讓陪在始皇帝身側的小兒子,胡亥佔了便宜。

不管是出於私心,還是本色出演,胡亥將秦始皇風光大葬都是必然的,秦始皇準備了幾十年,若是胡亥登基以後,簡單一句話就否認了秦始皇做過的種種準備,不管出於何種目的,必然會招致天下人之口舌,到時候胡亥的皇位必將更加不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