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袁崇焕,他是真有才能,被人构陷;还是巨奸大恶?

轻风拂尘


在英雄与奸臣之间…… 以前,如果非要说出几个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大家一定会脱口而出:岳飞、郑成功、戚继光、袁 崇 焕……。但是,自从九十年代以来,学界关于袁崇焕的负面评价越来越多,这个人物渐渐地褪去英雄光环,变得面目模糊,甚至有些狰狞。 一般说来,袁崇焕的“罪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狂夸海口,鼓吹“五年平辽”。崇祯信以为真,举国财力为之倾斜;二是擅杀大将,斩文龙而失皮岛,破坏战略格局;三是私自“议和”而不能,致使清兵长驱直下,兵临京师。 可以这么讲,袁崇焕在短期曾经“平辽”有功,但是从长远大局来看,他正如崇祯认为的那样,其实加速了明王朝的崩溃!


帅的劈头盖脸


如何评价袁崇焕,他是真有才能,被人构陷;还是巨奸大恶?

袁崇焕一生刚直不阿,忠心为主,到头来还落得被凌迟处死的悲惨下场。不得不说,历史上的这些重臣,往往构陷于小人,既是人生之大不幸,也是国家之大不幸。但话分两头,袁崇焕的死,也是为自己在那个时代犯下的严重过失而买单。从三个维度加以分析。

一、袁崇焕的“劫数”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公元1630年,也就是明末崇祯三年,袁崇焕此时此刻正待凌迟处决。这是他赴死前口里念叨的绝命诗。上到崇祯皇帝,下到黎民百姓,袁崇焕此时都不被待见,都被老百姓恨之入骨。

作为大明曾经的功臣和英雄,为什么袁崇焕会有如此下场呢?当时安在袁崇焕头上的罪名主要有两大项:一是擅自杀死抗后金大将毛文龙,二是通敌叛国,有谋逆背叛之嫌。这些情况到底属实与否呢。

袁崇焕确实犯下了严重的过失。据史料记载,蒙古曾经发生饥荒,崇祯为了拉拢蒙古,要求袁崇焕要以接济口粮的方式代替“市粟”,以防止蒙古将粮食送给后金,可袁崇焕在这一点上,我行我素,仍然将粮食大肆卖给蒙古,结果,后金的吃饭问题被袁崇焕无形中解决了。此外,他瞒着崇祯私自与后金议和,斩杀大帅毛文龙。凡此种种,崇祯给袁崇焕定的罪名当属无疑,所以在这些方面,袁崇焕给自己的“罪名”坐实,当然也不得不为自己的“任性”买单。

袁崇焕被押赴刑场。面对死亡,即便是凌迟极刑,袁崇焕也面无惧色,任凭刀尖在自己身上剜割。

二、大明的“气数”

明末,烽烟四起,朝纲腐败,崇祯帝很想励精图治、重整山河,但他不善用人、刚愎自用,加上社会矛盾突出,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公元1625年(天启五年),朝纲紊乱、宦官专权之际,辽东能臣孙承宗被诬陷而遭免职,随即,依附宦官的高第走马上任。高第则主动放弃关外四百公里的军事重地,尽撤锦州等重要关隘守军,一度置辽东为孤境之地。

我们知道,袁崇焕自幼聪明,善辩能言,表现出来的大志与抱负与明廷中的一些人迥然不同。当时的他,毛遂自荐到辽东边关,他极力反对撤兵,誓与宁远共存亡。

后金的努尔哈赤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整顿军马挥师南下,直奔宁远城。努尔哈赤的雄才大略在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可此时面对袁崇焕铜墙铁壁般玩命的抵抗,始终攻而不得。无奈,努尔哈赤不得不撤兵而去,但在撤围途中,他不幸中炮,后来伤势严重而死去。宁远大捷,让袁崇焕威名远扬,震慑朝纲,也让自己在仕途的道路上位高权重、风光无限。

翻看古代历史不难发现,作为臣子,功高震主的时候,就要反思自己是谁,毕竟江山不是靠你一个人,地球离开谁都照样转。袁崇焕在接连胜利以后,也许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有些事情擅作主张,而且在朝堂上还树立了一帮异己之人。公元1629年(崇祯二年),后金皇太极吸取努尔哈赤的教训,他没有从正面山海关进攻,而是选择了越过蓟州往西,直逼京城。此举让崇祯为之胆儿颤。后来随着袁崇焕等勤王大军赶到,解除了京城之困,但这次后金的进攻,给了有心之人留下口舌。他们说袁崇焕与后金有暗地勾结,是袁崇焕私自放皇太极入关,后来,后金又设计离间,众口铄金之下,加上袁崇焕擅权、斩杀毛文龙,都加速了崇祯对袁崇焕的不满。最终,在魏忠贤余党的推波助澜攻势之下,袁崇焕被推入万劫不复之地。袁崇焕不但毁了自己,也毁了家人。

《明史·列传一百四十七·袁崇焕》: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三、乾隆为袁崇焕“天数”正身

乾隆《清高宗实录》:“昨披阅《明史》,袁崇焕督师,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不能磬其忧悃,以致身羅重辟,深可悯恻。”

袁崇焕的种种罪名、骂名,已经在大明朝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而无法洗清,然而谁也不曾想到,清朝乾隆皇帝为了让世人了解真相,让冤死的英魂得到安息,他在“实录”中如是说。

不同的历史时期,一样的朝代更迭。大明后期,崇祯帝昏聩无能,让无能小人和一帮宦官弄权之人迷惑心志。崇祯帝曾说:“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他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大臣身上,洗白自己,这样的皇帝,又怎能不亡国呢。袁崇焕遇到这样的皇帝,才能不能尽显、抱负不能尽展,只能怪他错生了时代而得罪了小人。

努尔哈赤:“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
康有为:“夫袁督师之雄才大略,忠烈武棱,古今寡比。
金庸:“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显得突出。”

(对于袁崇焕这位饱受历史争议的人物,您有何看法呢,欢迎关注@山城小哲,欢迎点评。)


山城小哲


生活在封建君主社会,个人的成长在于当权者的认同和扶植,袁崇焕的成功得益于张居正的大力支持,在张居正死后,袁崇焕倒台日子也不远了。

第一,邀功要权,钻营权位,胆大妄为。袁崇焕说5年平辽,其目的就是要财权、人权,根本还是要当大官。他向崇祯提出条件,第一要户部保证钱粮,第二要兵部保证武器,第三皇帝要保证他有生杀予夺的尚方宝剑。崇祯为缓解朝廷危局,居然相信袁崇焕,真的赐给他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

袁崇焕拿这把尚方宝剑,第一个杀的人,就是另一员大将毛文龙,这其中有没有嫉才妒能的嫌疑呢?毛文龙虽然贪腐、狂妄,但也的确是一员悍将,他驻守皮岛,趴在后金背上,让女真人饱受骚扰、痛苦不堪,完全可以起到牵制后金的作用。毛文龙虽然该杀,但杀的时机显然不对。袁崇焕不考虑作战大局,以自己的道德洁癖进行法律审判,不报告不请示,便将高级将领毛文龙枭首。

第二,军事短视、战略失当、调度不力。就在袁崇焕处心积虑除掉毛文龙、精力完全分散的时候,后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由皇太极亲率10万大军,绕开袁崇焕重兵防守的宁远和锦州,从蓟门一带明军防守的薄弱地带入侵,迅速推进至距北京只有二三百里的遵化城下。

袁崇焕至此才如梦初醒,从关外星夜调兵回防。然而他本应在京城外与后金军队决战,但他却直率大军直抵京师门外要求入城。我们读《三国演义》都知道,在古代最好的战术就是内外夹击,你袁崇焕不和敌人打仗,却带着部队进北京,你到底是勤王还是逼宫?

这一点,实在说不清楚。当时袁崇焕投降的消息,已经满城风雨。袁崇焕如果真的是抗辽名将,就不会不加强巡防、强化军事防御部署、加强信息获取和研判,怎么可能在敌人兵临城下才匆忙回防,而回防时又是直杀京师而来!这里面实在可疑。

虽然袁崇焕曾经在抗击清军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袁崇焕性格冲动、暴躁,喜欢吹牛、政治上也不成熟,这样的性格缺陷,怎么可能得以善终呢?

几百年来,袁崇焕一直是个争议很大的人物。

被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学者之一的朱舜水,将袁崇焕称为卖国贼。

明末将领徐石麒也认为,袁崇焕表面上主战,而实际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杀毛文龙的方式取信于清廷。

清朝学士张廷玉在撰写《明史》时,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妄杀”。

计六奇在《明季北略》里认为袁崇焕虽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条罪状杀毛文龙,如同秦桧以十二道金牌杀岳飞一样。

历史的真相,我们终究不清楚。袁崇焕有其“忠”,也有其“奸”,否认任何一个方面,看来都不是客观准确的,这才应该是科学的历史态度。





文史红尘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博古通今,以史为鉴。大历史,事实派。

袁崇焕明末大臣,蓟辽督师,生于万历12年卒于崇祯三年(1630年),享年46岁。袁崇焕在明崇祯皇帝在位得到重用,于崇祯二年击败皇太极。崇祯三年,崇祯认为其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

崇祯皇帝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名将。对于袁崇焕的评价后人有不同的见解,争议比较大。有的人认为袁崇焕是明末抗击后金的中流砥柱,有的人认为 袁崇焕是徒有其表,并没有什么才干,正是因为袁崇焕的空言,才导致了辽东的溃败。

我们现代人应该怎么评价袁崇焕呢?首先我们应该承认的是,袁崇焕绝对不是后金的奸细,袁崇焕是忠于大明的。袁崇焕被皇太极施一反间计,导致了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不信任,以为袁崇焕是奸细勾结后金,其实并没有。袁崇焕是忠臣,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袁崇焕不能称为能臣。所谓能臣者,譬如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具有雄才大略,用兵如神,军事政治才能卓越,在整个三国时期也是顶尖的。但是袁崇焕却不是,袁崇焕是文人出身,他是通过科举考的进士才进入官场,然后毛遂自荐,来到辽东任职。由于自从宋朝文人治国以来,文人的地位很高,武人的地位很低。明朝同样也采用了宋朝的这个做法,所以导致明朝的将领大部分也是文人出身和秦汉唐朝时期的一些将领军事才能是没法比的。所以袁崇焕的军事才能有限,政治才能更加高一点。袁崇焕对崇祯皇帝说的五年平辽的豪言壮语只不过是一句空话并没有把握,正像他自己所说的聊慰上意。

但是又不得不承认袁崇焕的忠诚。袁崇焕自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背叛明朝而投降后金,这一点是洪承畴等其他叛将所不能比的。所以说袁崇焕总体来说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值得人们学习的。虽然他个人的一个军事才能不足,但是他也尽力了,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最终以自己的生命兑现自己的承诺。袁崇焕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正是因为袁崇焕的这种精神和忠诚,才有了后世文人的对接的赞扬。

李敖曾经写过一部小说叫北京法源寺,写的就是大刀王五的故事,其中就提到了袁崇焕,基本的基调是对袁崇焕的一种一种赞扬。还有金庸先生的碧血剑。也是写的袁崇焕的后代袁承志在明末清初发生的故事,基本的基调都是对袁崇焕的一种赞扬,说明文人对袁崇焕明明朝忠臣的一种认可。

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句话或许最能够恰当的评价袁崇焕的一生。








历史课本明确袁崇焕是抗清英雄。

1、忠于国家。袁崇焕在国家危亡之际,毅然决然的到抗清前线同敌人战斗,这是不争的事实,于国家他无愧英雄。

2、才能突出。他在辽东同后金的战争中互有胜负,并且牵制后金的主力,虽然后金绕过袁崇焕进军京师,同样说明他在辽东的作用不容置疑。

我认为袁崇焕至死,都没有背叛国家,无愧国家英雄。



zhaoguang371


甄矜话:如果他没有了不起的才能,难道是上帝之手将他抬举到那样高的位置?被人构陷与巨奸大恶不是重点,重点是他高估了自己的才华,低估了明王朝末期体制的腐朽程度与崇祯帝个性的缺陷。


贾甄矜


纵观明史,袁崇焕备受争议,有说大奸叛国,有说忠于大明,民族英雄。其结果是被凌迟而死,甚至百姓吃其肉为快,并且被历史黑了一百多年,直到清乾隆皇帝时期才被平反,但对他的争议始终不断,那么历史上的袁崇焕到底怎样?

袁崇焕是一个励志青年,高中进士后去南方做了知县。但他热衷军事,在明未边关危急的情况下,从一个县令到朝庭大员,督师蓟辽,从一个文官到指挥千军万马,不得说是不奇。

袁崇焕的功以宁远大捷为最,迫努尔哈赤气郁而亡。明思宗朱由检上台,清除魏忠贤势力,重新启用袁崇焕抗金,袁崇焕也在新皇帝面前表态:五年平辽东。这样的豪言可令皇帝高兴,赐尚方宝剑,先斩后奏。但也为他杯具埋下了隐患,一旦目标实现不了,多疑的皇帝就会起杀心。

崇祯1627年继位,袁崇焕1630年被凌迟,短短三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袁崇焕以九宗罪被杀,重要的就是私自议和,杀毛文龙,其他很牵强。

袁崇焕高调抗金,但他的对手皇太极却十分了得,抗金三年收效不大,还谈不上五年平辽了,所以私下和金议和,这在当时文臣掌握舆论制高点的的明朝可谓大逆不道,议和意味投降,皇帝也不能忍受。特别是杀毛文龙后,皇太极军队绕过山海关逼进北京,这着实把崇祯吓了一跳,所以多疑的皇帝把怨气撒向袁崇焕,五年平辽的豪言却落得金兵逼京,所以金兵一撤退就逮捕了袁崇焕。

诛杀毛文龙却是袁崇焕的大错,毛文龙在后金东北,是牵制后金重要力量,袁崇焕以个人恩怨,铲除政敌,却悔了抗金一盘大棋,先斩后奏,目无皇帝,崇祯帝表面支持,却恨在心里。

所以,袁崇焕之死是必然的,说话高调,议和挑战大明道德底线,杀毛文龙足以制他死罪。

但袁崇焕是忠于大明的,多疑的皇帝杀了他等于自悔长城,落得甲申年吊死于煤山的下场。

个人粗解,欢迎雅评!


金乌木木


崇祯帝杀袁崇焕,可以说是自毁长城!从此局势一发不可收拾。封建统治阶级,很容易腐败。有明一代虽然立国270多年,也只有前两位帝王,即元璋和朱棣二位有所作为。其余明朝皇帝,要么荒淫无度,要么游玩不休,总之不理政事。明十三陵都是无字碑,除长陵成祖朱棣之外,其余12位本身也没有什么可书写的。崇祯帝虽然勤勉古朴,但太喜欢杀人!实际上这也是,腐败的另一表现形式。他在位16年,杀首铺这样的重臣,也有10多位。最终的下场,杀妻、杀女,再自杀。整个统治阶级腐败,即使有袁崇焕这样的干城,也无济于事。


文庙山居


民族英雄过誉了,巨奸大恶也不至于。

袁崇焕应该还是有些才能的,至少是敢任事,但肯定有些言过其实。崇祯二年袁崇焕被杀,跟他任务完成得不好有关系,算不上特别冤枉。

崇祯二年,明朝虽显颓势,但架子未倒,崇祯继位也有些新气象,大家还不觉得会有亡国之祸,真没什么人会主动勾结后金。袁崇焕跟皇太极确有书信往来,他的一些做法如向蒙古诸部粜粮,也算不得高明,但主要是水平高下问题,说不上主观故意通敌。


真正鳄鱼不哭


他从一介小民,做到了位极人臣;他领兵抗金,有成功有失败;他上任斩杀毛文龙,向崇祯帝发下“五年平辽”的重誓,却未能实现……凡此种种,一个人的功过是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也是影响了历史,是史书上必须浓墨点笔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