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既然是汉奸,为什么不直接打开山海关放满清进来?

一德格天1


中国历史几千年,争议性的人物很多,但是像袁崇焕这样时而被拔高成民族英雄,时而被贬斥为汉奸卖国贼的确实不多,数百年来关于袁崇焕的功过是非始终没有定论。

题主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成立,假设袁崇焕是汉奸,那么直接开关投敌作用大?还是长期卧底暗中通敌的作用更大?

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即便是开关放清军入关,满清也未必有实力定鼎中原。

为什么说袁崇焕是汉奸

斩杀毛文龙,暗中资敌,是袁崇焕被杀的主要原因,“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

皮岛总兵毛文龙确实该杀,毛文龙的作用本是牵制满清,可是做大之后却徒享富贵,无意进取,《李朝实录》》也说毛文龙“蛰居孤岛,徒事张皇。”

问题是杀毛文龙的人不应该是袁崇焕,更不应该先斩后奏。

袁崇焕“资敌”的罪名似乎已经做实,各种史料中都有相关记载。

数百年来关于袁崇焕为人,辩来辩去也没有最终结果,正反两方都有大把的证据。

袁崇焕平反

在清朝官修的《明史》中,对于袁崇焕之死有如下记载“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明史》给袁崇焕一案定下了基调,而此后乾隆更是为袁崇焕翻案,“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在钱海岳所著的《南明史》中,确实有弘光政权祭奠袁崇焕,并且官复原职的记录。

自乾隆以后,袁崇焕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再加上很多影视剧以及文学作品的渲染,所以在很多人心中袁崇焕民族英雄的形象愈发高大。

关于袁崇焕,世人争论了几百年,正反两方都有很多证据,也都没有绝对的实力能够辩倒一方,这场争论还将延续下去,直至出现决定性的物证。


一点点历史


袁蛮子这个人的死法,就是聪明过头了。

袁崇焕他在辽东,表面上是与清军作战,实际上是代表崇祯和皇太极议和,而且这对君臣之前是商量好的——议和成功,功劳是你袁崇焕的;议和失败,罪过全是你的,和我崇祯没有任何关系。

袁崇焕罪名——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后面几条可以看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崇祯杀袁崇焕,主要是“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这几条。所以从这也可以看出来,崇祯主导的议和彻底破裂,而崇祯是不会有任何错误的,有错的只能是代表崇祯去议和的袁崇焕。而且议和是这两个宝贝瞒着大家干的,属于脏活,怎么可能和崇祯发生关系。所以,议和破裂,崇祯只能宰了袁崇焕当替罪羊,而且为了彻底撇清关系,所以必须要把袁崇焕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王八蛋。所以,崇祯给袁崇焕按的这些罪名就可以理解了。

结合之前袁崇焕与皇太极议和的文件往来,再加上袁崇焕和皇太极互相释放的诚意,这个议和可谓是非常成功,袁崇焕都马上要向崇祯报喜了,但是为什么会议和破裂。

实际上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皇太极方面,一个是袁崇焕方面。对于袁崇焕来说,想要议和成功,就必须要表达足够的诚意,双方的国书来往格式,明朝每年上贡的岁币,已经皇太极每年回赠的物品都商量好了。而对于皇太极来说,如果明朝想保持诚意,就应该整个辽东归他,并把毛文龙这个游击队队长给撤走,当然袁崇焕不傻,他不会放弃给皇太极埋的钉子,但是毛文龙孤悬海外已经俨然如独立王国,也可借着议和除掉毛文龙,维持军令政令能够贯彻执行。

但是毛文龙一死,皇太极后方威胁虽说没有完全消除,但也是大大降低,对于皇太极来说,他要的不是明朝的岁币,而是要把明朝变成自己的疆土,达到他君临天下的目的。所以,议和自然破裂。崇祯为了撇清关系,自然要卸磨杀驴,所以,袁崇焕的死法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换句话说就是自找的。

也算是他倒霉,摊上了崇祯这种没有担当的主子,也是无可奈何。


北洋海军陆战队


袁崇焕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但是说其是汉奸,就太过了。“津城沐雨”认为,袁崇焕是个忠臣,只是很多事太自作主张,超越了自己的权力范围,虽然目的也是为国家好,但是这种行为实则是对国家利益的另一种损害。



其一,袁崇焕擅杀毛文龙。

毛文龙在退守皮岛后,对满清有牵制作用,后来势力得到恢复后虽然对满清作战不太积极,但是这也是朝廷管理范围内的事,毛文龙就是该杀,也得得到皇帝的批准,袁崇焕擅杀毛文龙,逾越职权,对朝廷的统治和威信是一种削弱,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不动于衷的。



其二,擅自与满清达成和议,擅自决定战略决策,失去战略良机,严重越权。

袁崇焕在满清攻打朝鲜之际,没有趁机进攻满清收复失地,而是擅自与满清达成战略默契,使满清轻易收复本来依附明朝的朝鲜,眼看满清进一步做大。与满清是议和还是交战,这是朝廷和皇帝的决策范围,而不是一个边关大将的职责,袁崇焕擅自决定和议,严重犯了忌讳。



其三,袁崇焕错失良机,致使绕道攻击京城的满清八旗兵全身而退。

满清绕道蒙古,从北部攻到北京城下,各路勤王军队不断到达,可以趁此机会大规模杀伤满清兵力,但是袁崇焕却把援军遣散回去,致使满清没有受到多大损失成功撤退,丧失了大败清军的良机。



可以说,袁崇焕作为一个边防大将,只有战役决策权而没有战略决定权,袁崇焕不经过朝廷的自作主张,严重的影响了朝廷的决策,多次犯“皇家”大忌,不被严惩也难以服众。尽管如此,袁崇焕自然是忠臣,而不是汉奸。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喜欢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津城沐雨”哦。


津城沐雨


袁崇焕是广东省东莞市人。明末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抗清名将。他于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在守卫山海关及辽东期间,曾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京城保卫战等胜利。并构建了清军难以逾越的关宁锦防线。后来在己巳之变中,皇太极实施反间计,明崇祯帝中计,袁崇焕以通敌谋反的罪名被凌迟处死。天下共晓其冤。所以崇祯死后不久,南明永乐皇帝即为其平反正名,至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又再次为其平反正名。

在明朝末期抗击后金(满清)的整个历史中,无数将士献出了生命,其中,袁崇煥最坚决,功绩最大,也最悲壮。

一,他是自己请缨去抗清前线的。在他之前,抗清屡败,山海关外重镇尽失,已有十四位总兵官战死。他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请缨赴敌的。

二,宁远大捷。天启六年(1626)正月,努尔哈赤亲率三十万大军(号称),攻打宁远城,结果大败而归。努尔哈赤本人也负重伤,于当年九月死去。他说,"我二十五岁起兵以来,战无不捷,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未下袁崇焕。"

三,宁锦大捷。天启七年(1627),皇太极率数万军队,进攻宁远,锦州,激战一月,终未攻克,也铩羽而归。从此,袁崇焕之名,威震辽东,令敌胆寒。而山海关一线,已成清军不可逾越的钢铁长城。

四,京城保卫战。1629年10月,皇太极率十万清兵,绕境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隆化,直扑京城。在此之前,袁崇焕曾二次上疏,要崇祯帝警惕蓟州方面的防务,增加兵力防守,没有引起崇祯帝的重视,致有此变。袁崇焕得知此`讯后,立即做了全面防守安排,并亲自率领九千关锦铁骑,和最得力的三员战将,驰赴京城。他本打算在蓟州或至少在通州阻击清军,但皇太极知道袁崇焕厉害,不肯与之决战,而是一再绕开,直扑北京。最终在德胜门和广渠门外展开了决战。袁崇焕身先士卒,拼死力战,身中数箭,因甲厚而未透。关宁铁骑,奋勇拼杀。清军终被击败。

由以上三次大战,足以证明,袁崇煥是真正的民族英雄。而根本与“汉奷"无缘。

当然,袁崇焕也犯有一些错误,但总的来说,他是一心为国家民族干事的,他的错误只是白玉之微瑕。

欢迎点评。


WM晓奇


因为袁崇焕还没有来得及打开山海关,就被英明睿智的崇祯皇帝及时看出了苗头,进而果断采取措施,解除了袁崇焕的兵权,并将袁崇焕打入大牢,避免了一场明朝的亡国悲剧!

而为了起到震慑一部分不法分子的效果,崇祯皇帝特批将袁崇焕凌迟处死,以儆效尤!

在这场斗争中,充分体现了崇祯皇帝的英明神武和袁崇焕“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卑劣行径,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好了,编不下去了。

题中提出这样的问题,充分说明了其不辨是非的粗浅认知!袁崇焕如果真的是汉奸,那么明朝不会撑到1644年!

接下来我们看为什么袁崇焕不是汉奸,“静夜史”的观点是:

1、袁崇焕没有当汉奸的理由

袁崇焕虽然科举考试成绩不佳,但是这丝毫不妨碍他深受儒家孝悌之义的感染。

在袁崇焕心中,忠君报国始终是他的奋斗目标,这和范文程这样只能考个举人的认知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说,高等教育还是很有好处的!

我们看一下袁崇焕的时代,明朝和后金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明朝这边,崇祯上台,面对日益糜烂的辽东形势,想到了之前取得宁远大捷的袁崇焕,所以在家赋闲的袁崇焕即刻被起用。

在辽东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崇祯没有时间慢慢考察袁崇焕,所以袁崇焕一路飙升,几个月时间就成了辽东军区总司令,成为辽东地区的一把手。

因为辽东地区的后勤供应,需要山东登莱地区负责,因此在袁崇焕的要求下,崇祯撤掉了好几个地方巡抚,权力全部集中在袁崇焕的手中。

此时的袁崇焕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上有皇帝支持,下有军队拥护,成为明朝地方最有实力的人。

然而这样的一个封疆大吏,不想着利用手中的资源建功立业,却想着低三下四向敌人求和当汉奸!

他脑子进水了吗?

虽然此时的皇太极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后金,但是后金无论在人口还是面积上都和明朝差了好几个朝鲜,他们提高生产力的方式,就是不断从明朝手中夺取资源。

这样一个还未开化的游牧民族,真的值得袁崇焕去投靠?皇太极是让你去当老大还是咋的?

所以,袁崇焕绝对没有造反的理由!在忠君思想的影响下,加上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他想消灭皇太极要甚于投靠皇太极。

2、为什么袁崇焕的争议如此地多?

是啊,既然他不是汉奸,为什么历史上对于袁崇焕的争议这么多呢?

在“静夜史”看来,这纯粹就是清朝的统治者在搞鬼。

1630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百姓争相食其肉。仅仅过了14年,大明王朝覆灭,袁崇焕没有等到自己被平反的那一天!

可能,袁崇焕注定要被遗忘!

但是,清朝主动扛起了这杆道德的大旗,在清朝取得全国的统治后,乾隆皇帝开始了轰轰烈烈地人物评价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洪承畴等并定为贰臣,享受世代唾骂,而袁崇焕作为明朝的忠臣,则终于被洗清了冤屈!

泉下有知的袁崇焕,看到敌人为自己平反,是该高兴还是悲伤?

正因为是平反者的身份,才让本来没有争议的袁崇焕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就像你的仇人突然对你大肆吹捧一样,里面多半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清朝时期的人们,也是这么想的!

所以本来就被打入反面人物的袁崇焕,再次被拿出来评头论足一番,特别是袁崇焕杀掉毛文龙,被很多人认为是自毁长城。不同的观点相互交织,让袁崇焕的真实面目越来越模糊,最后的结果就是,袁崇焕的争议越来越大!

不过“静夜史”还是坚信袁崇焕不是汉奸,因为当汉奸很容易,当英雄很难!人就是再无耻,也不想遗臭万年!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剑桥中国明代史》称:“他(崇祯皇帝)相信了谣言,于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杀了他最有才能的将领袁崇焕。”


袁崇焕当然有才,是文人转职当武将的典范。其中天启六年(1626年)的宁远大捷,以一万多守军凭借西洋利炮击退后金的六七万精兵,并导致努尔哈赤在此役中受伤,后郁郁而终;天启七年后金军进攻宁远、锦州未果,六月撤兵,史称“宁锦大捷”。这两战说明袁崇焕在守城战上有突出的才能。

然而他又毕竟是一个文人,文人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恃才傲物,所以他给崇祯帝夸下了“五年平辽”的海口。后来三法司给袁崇焕定下十一条罪状中,第一条就是“付托不效”,指的是崇祯皇帝命袁崇焕为蓟辽督师,指望他五年复辽;而他辜负了皇帝的嘱托,致使后金军队长驱直入,攻打京师(这个后面会说到)。


另外,袁崇焕也并不是完人,其在督辽过程中也犯过一些错误,从而给了三法司定他其他罪名的理由——专恃欺隐。这是指责袁崇焕依恃崇祯帝的信任而行欺骗和隐瞒。但这一条如果也扯到“五年平辽”目标没有实现上,似乎有点牵强附会(而且当时袁崇焕督辽才一年多)。更重要的原因在于:

一、首先对于蒙古喀喇沁部三十六家背叛明朝而投靠后金的事实,袁崇焕有意轻描淡写。从而给人留下其“谎报瞒报"的口实;

二、瞒着崇祯,斩杀在丁卯之役中发挥出色的将领毛文龙。袁崇焕杀毛文龙,和后来崇祯帝杀袁崇焕类似,更多是出于政治斗争的原因——因为袁是文人,与毛文龙产生矛盾之后,毛不喜欢有文官监制自己,上书争辩,于是加深了矛盾,袁下决心斩杀毛文龙。这还给了三法司另一条定袁崇焕的罪名——“

斩帅践约”,意思是指责袁崇焕与后金约定而杀毛文龙。同学们,如果你是袁崇焕,这时候也是百口莫辩的——谁让自己贸贸然就因为个人矛盾就杀了得力将领呢?


而导致袁崇焕最终倒下的,就是后金攻打京师这件事,史称“己巳之变”。

  •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后金主皇太极举兵数十万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袁崇焕听闻后率领祖大寿、何可刚入关守卫,所经过的蓟州等各城,都分兵留守。崇祯帝得知后非常高兴,下令嘉奖袁崇焕的部下,并让袁崇焕统领指挥各地援军。
  • 但不久后,明军在遵化战役中失利,后金军越过蓟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焕忙率兵护卫京师,驻军广渠门外。
  • 袁军与后金军鏖战,袁军在彼此都付出较大死伤代价情况下击退后金军,并在之后炮轰其军营,后金军撤退。京师之围遂解。在奋勇作战中,袁崇焕被后金军的箭矢射的两肋如猬,但因身穿重甲没被射穿。
  •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可不是守城战,而是野外白刃战。袁崇焕并非据城固守,而是面对面的单挑,在军事形势上并无优势可言,但却以一万人不到的兵力击退了十万敌军。从客观角度来看,更多是靠着明军誓死守卫京师的高昂士气,吓退了深入明朝腹地的后金军,其实存在着一定的侥幸;但袁崇焕的指挥才能、冷静判断力也是毋庸置疑。
但在这一战中立下大功的袁崇焕,却在此后风评急剧下降,为啥呢?
  • 袁崇焕的原本计划便是截断后金军退路,把其围困住,等到各路勤王兵抵达,再四面合围,进行决战。即使不能在此役全歼后金军,也当能给以重创。
  • 这时有两路勤王兵赶到,袁崇焕并未把他们留下守卫北京,而是一路派去昌平保卫皇陵,另一路退至三河截断满兵后路。他自己的主力预计很快即可赶到,可以开始实施合围计划了。
  • 不料,朝中大臣却有很多人认为是袁崇焕放清兵入关,于是纷纷诽谤袁崇焕与清军有勾结,崇祯帝也起了疑心。此时清军也设计离间,说袁崇焕与清军有秘密约定。十二月,朱由检将袁崇焕下狱。

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等人想趁机给魏忠贤报仇(前朝皇帝时候,袁崇焕和魏忠贤也不对付,得罪了太多人),于是就在三法司活动了一下,给袁崇焕定下了十一条罪名。除了前面说的三条,另外还有四条与己巳之变有关:


  • 谋款诱敌:指责袁崇焕以议和来引诱后金攻打北京。

评价: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袁崇焕百口莫辩。

  • 纵敌长驱:指责袁崇焕纵容后金铁骑长驱直薄京师,而不加阻拦。

评价:敌人吓到了皇帝,袁崇焕当了背锅侠。

  • 顿兵不战:指责袁崇焕虽然率领辽军入援京师,但是保留实力,而不与后金军作战。

评价:计谋太深远,有时候反而会起反作用。尤其是同僚能力明显比你弱,关系又不融洽的情况下。

  • 遣散援兵:指责袁崇焕遣散前来增援京师的明军。

评价:同上。


注意了:上面每一条罪名,都是死罪。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本有资格进行凯旋式的名将却成了当时众人唾弃的罪人。

当时及后来的一些评论,褒贬不一:
余大成:“力捍危疆,而身死门灭,其得罪大略相似。但武穆有子霖、孙珂,能白其冤。而督师竟允绝,圣世谁复为《金陀粹编》者?可叹也!”
王在晋:“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宁锦之围解,文龙与有力焉。此出于崇焕之自陈,剧称其牵制之功,则文龙何可杀耶?文龙杀而虏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焕之祸,其真自取耳!”
唐甄:“当是之时,非无贤才也,袁崇焕以间诛,孙传庭以迫败,卢象升以嫉丧其功。此三人者,皆良将,国之宝也,不得尽其才而枉陷于死,使当日者有一张居正为之相,则间必不行,师出有时,嫉无所施,各尽其才,而明之天下犹可不至于亡。”
计六奇:“自辽事者,所用人鲜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
乾隆帝(最有名的评论):“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金庸:“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显得突出。”
迟浩田:“袁崇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英雄,我们岳飞、袁崇焕都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褒有贬,经历坎坷,但是最终一条,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历史是公正的。”


我认为:

1)首先这个问题本身当然是无厘头。袁崇焕是汉奸的可能性极低。 说他是汉奸,与当时愚昧的老百姓(袁崇焕被凌迟时不少老百姓起哄较好)又有何异?


2)袁崇焕这个人物,让我想起古罗马共和国末期名将卢库鲁斯。两者都是军事指挥才能卓著(卢库鲁斯可能还略胜于袁,在米特拉达梯战争中大发神威),但却因为性格有所缺陷的原因,下场都不太好。卢库鲁斯尽管在东方连战连捷,但由于他平时对部队的管理非常严厉,部队经常哗变。公元前66年,其政治对手用其阴谋手段解除了他的军事指挥权,而由庞培替代。而袁崇焕大家都看到了,是更悲剧的人物。所以,历史上的那些名人名将,你以为他们只会打仗?他们更会做人。


3)在明末那个时点,袁崇焕一个人无法扭转大局。明末的问题出在国家财政上。国库极其亏空,巨额财富被豪族贪官巨绅占为己有,且不肯贡献一个子儿给国家。明政府又不具备金融意识,没有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发行国债,或是以借债方式从巨贪们手里抠一点出来。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就指出,良好的政府信用和金融手段是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的重要原因。国家没钱,就无法保持有战斗力的常备军,那么在变乱时期自然也就无法维持统治。


这是任何英雄人物都无法改变的客观现状。


思想喵智库


袁崇焕(1584—1630年)不是汉奸,他是明末的爱国将领,拥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炽烈的爱国热忱,同国家和民族安危与共。他在崇祯后期与东林党人连结在一起,杀了阉党势力的毛文龙,最后深陷囫囵,刚愎多疑的崇祯以通敌叛国罪处死了袁崇焕。

图为龙井关长城遗址,当年皇太极率军越过此地直逼京师。

袁崇焕是个杰出的事军指挥员,却不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活动家,在政治上很短视,看不到诛毛文龙将带来的严重后果。事实上袁崇焕与毛文龙并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藏掩在背后的是明末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毛文龙是魏忠贤的义子,更是阉党可以依仗的军中将领;而袁崇焕自监军宁远以来,日益倾向东林集团,当年魏忠贤屠杀东林党人时,袁崇焕义愤填膺,曾以未入东林榜中而引为憾事。

袁崇焕画像。

1627年袁崇焕被辞职,实际上就是阉党对他的一次严重警告,如今他为了党派斗争杀了毛文龙,已经确定把自己和东林集团结在一起,结果当崇祯翻雨覆雨时,阉党余孽伺机再起,袁崇焕就成了他们迎合专制帝王独裁欲望的牺牲品。

1629年袁崇焕假传皇帝诏书,宣判毛文龙十二大罪状后斩首。

正当袁崇焕为处理诛杀毛文龙善后事宜而绞尽脑汁时,皇太极已经绕过了宁锦防线,合师遵化,直逼北京,袁崇焕闻迅,火速统军勤王。虽然在北京城南广渠门外重创敌军,但前有欲置之死地的皇太极,后有视他不共戴天之敌的阉党余孽。

位于北京的袁崇焕墓,内葬有其头颅。

皇太极率兵威逼京师,袁崇焕血战解围,本是两个不同的结局。但阉党把“求和通敌”的罪名无中生有的强加于袁崇焕身上,并散步谣言袁崇焕是后金入寇祸首。皇太极也抓住机会,上演了三国时蒋干盗书的伎俩,以反间计纵回在押明朝太监,刚愎多疑的崇祯落入圈套,阉党趁机落井下石,袁崇焕一腔热血就此付诸东流。


图文绘历史


袁崇焕的政治素养,个人能力,性格等等方面确实都存在些问题,但却还不至于归类为汉奸,事实上从袁崇焕受剐刑而死到如今,都没有发现切实证据,虽然我的问答中对袁崇焕这个人也颇有微词,但是人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没有边际或说没有证据的事儿不能乱扣帽子。

要说袁崇焕一无是处,那就太冤枉他了,实事求是的说,他是个有能力的人,只不过能力一般,但再一般也算是有。论“综合能力”,是没法与李成梁、孙承宗比的,这是包括那些编纂明史的大清公务员们,冒着掉脑袋的风险最终也要承认的。

袁崇焕由一介书生华丽转型为武将,至少从身份上来说,也算是成功了,不知道这算不算难为他。一万多守军,硬抗6-7万精兵,虽然城坚炮厉基础条件好,但在当时别人早退回山海关,只剩他孤军奋战的情况下,能有勇气打,并且守住了,这就是优点,不能因为他的缺点就把优点也一笔抹杀。

而袁崇焕的缺点也很大,并最终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就是自作聪明,自以为是,恃才傲物。

三法司给袁崇焕定下十一条罪状中,第一条就是“付托不效”。

靠谱的人,断不会满嘴跑火车,嘴上没把门的。经人提醒自己才知道可能要为自己的大嘴巴付出代价,所以呢,又提了一堆的条件,崇祯也都答应了,不管为何,总之后金部队是打到北京城下了,你吹的再狠,这事忽悠的过去么,你不把毛文龙杀了,皇太极敢甩开蹄子跑到北京城下么。

其实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的朋友都明白,袁崇焕50年也收复不了“全辽”。崇祯已经看透了,心凉了,所以也没有必要再给袁崇焕3年时间再让他实现其“理想”,因为这个“理想”太过理想化了。

还有很多,都是崇祯在单方面的隐忍,比如蒙古喀喇沁部的背叛,袁崇焕有严重欺瞒的倾向,他在奏章中却说喀喇沁三十六家“未与奴通”,只是“依奴而自固”,这种说辞显然隐瞒了喀喇沁部落已经投靠后金的事实。

还有就是令很多答友咬牙切齿的行为——擅杀毛文龙。无非就是毛、袁这对猫狗冤家相互看着不顺眼,谁也不服谁。三法司定“斩帅践约”,意思是指责袁崇焕与后金约定而杀毛文龙。

最后,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粗大的稻草就是——“己巳之变”。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


古今通史


谁说袁崇焕是汉奸?!!!其心可诛!

关于袁崇焕,我在写过两篇有关毛文龙文章的时候,都写过袁崇焕。本不想再写,但看到这样的说法,还是忍不住单独开一篇袁崇焕。

袁崇焕是万历年间的进士,自荐去辽东边关任职。镇守宁远时,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后辞官回家。复出时,已是崇祯主政,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袁崇焕本以“五年复辽”安慰崇祯,却被“对君无戏言”逼的不断加快脚步,并且深知,边疆大吏在外,军中可惊可疑事甚多,请皇帝要用人不疑。崇祯不仅调整人事,而且赐予尚方宝剑,发优诏答覆。

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平定镇守宁远的士兵哗变,将宁远、锦州合为一镇。祖大寿镇守锦州,何可刚替代朱梅驻宁远,赵率教守关门,袁崇焕自驻宁远。同年,因不喜皮岛毛文龙“痞气”做派,杀了毛文龙。

皮岛是后金的后院,毛文龙在,后金顾忌后院起火,不敢全力施为。毛文龙一死,他的部队袁崇焕根本节制不了,所以只能用重饷。导致皮岛军士减少,军费日多。尤其是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这些毛文龙原来的部下,带着造大炮的技术投靠后金,被封王,调过来来对付大明。

立刻,后金没了后顾之忧,皇太极远征林丹汗,并绕道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直迫明都北京。在这过程里,袁崇焕迅速派兵前去遵化,但是他派去的兵马全部都在路上就被灭了。他又亲自带兵去到蓟州,但晚了一步没截住皇太极,皇太极直奔京城而去了。庆幸的是,在皇太极发动进攻的时候,袁崇焕到了。

明军与后金军鏖战,互有胜负。后金又力战祖大寿不下而撤退。袁崇焕有派遣任守忠率领五百人用火炮轰打金营,后金军撤退,京都之围遂解。交战期间,崇祯虽一再酒肉犒赏,但几次都不许袁崇焕入城休整。这个事件,史称“己巳之变”。


袁崇焕认为自己为京师解围,有功无过。朝中很多大臣认为袁崇焕放后金入关,因为后金军进入的关口是属于蓟辽总理刘策所管辖,归袁崇焕管辖。而皇太极用离间计,告诉大明袁崇焕和后金有秘密约定。几番推导下来,崇祯把袁崇焕下了狱。魏忠贤遗党报复给他定罪。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以九条罪名,分别是“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



袁崇焕有没有与后金议和呢?有。但资料显示,议和内容是后金对大明称臣,以附属国身份存在,而非卖国。他最大的战略错误是杀了毛文龙,袁崇焕是文人出身,文人身上的“迂腐”一点都不少,看不惯毛文龙不受管辖的兵痞作风,矫诏杀之。这是来自袁崇焕的性格缺陷,有些刚愎自用。殊不知他的宁远大捷,要不是毛文龙在后金后院放火,皇太极未必五天就急急撤军。但他抗击后金,实实在在的守住国门,抵抗外敌,是不可否认的。袁崇焕一死,大明自毁长城。



  • 梁启超:“使督师以前而有督师其人者,则满洲军将不能越辽河一步,使督师以后而能有督师其人者,则满洲军犹不能越榆关一步,故袁督师一日不去,则满洲万不能得志于中国,后金军之处心积虑,以谋督师宜也。而独怪乎明之朝廷自坏长城,为敌复仇,以快群小一日之意见,而与之俱尽,古今冤狱虽多,语其关系之重大,殆未有袁督师若者也。”“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我是专注历史原创的如是。关注历史,关注如是。

如是史社


一、袁崇焕若是汉奸,就没有广渠门之战了,和皇太极联合攻城,或者早弃宁锦山海关,崇祯早就上吊了,袁崇焕用不着安享三千刀!说袁崇焕是汉奸,要么弱智,要么是蓄意抹黑。二、崇祯肯定不是汉奸,但干的事,是汉奸想做,也做不到的!三、崇祯杀袁崇焕杀得好!杀一大批能臣良将杀得好。虽然这些人死得甚冤,但他们的死,能加速邪恶的朱明朝灭亡,崇祯干得好!漂亮!也可以说,是上天派崇祯下来,救将被朱明朝虐亡的大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