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崇祯不杀袁崇焕,袁到底能不能平定辽东?

谈文论史


袁崇焕拿命也平不了辽东呀!

无论是在其被凌迟之前,还是在之后的历史时空里,袁崇焕都是一个被高估了的人。要成为一个能够力挽狂澜的英雄,首先他要是一个战略家,其次他在理政上是把好手,最后他还要是个伯乐,毕竟一个人是干不了扭转乾坤这种大事的。

自萨尔浒一败以来,明军在辽东与后金对战,只有吃败仗的份,仅有袁崇焕指挥的两次战役遏制住了后金的攻势,但仅仅只是粉碎了后金对辽西宁锦防线的觊觎,而非对其迎头痛击。

宁远之战击退老奴,宁锦之战粉碎皇太极的计划,看起来貌似是不得了的大胜仗,但这只是明廷的过度修饰而已,毕竟明军此时畏敌如虎,确实需要舆论造势,收拾一下人心。但本质上,这两次战役,明军都是依托坚固的城防,相对后金更犀利的火炮,加上八旗当时不善攻城的原因,才取得胜利的,两场战役之中,明军都没有真正与后金进行过野战,而野战胜负才是决定双方谁能取得战略优势的体现。

袁崇焕在辽东的表现,只能说是避敌锋芒,暂时取得了守势,远远谈不上能够反攻后金,夺回辽东。他的以辽人守辽土,以及广筑堡垒的边防计划,实际上是默认了明军不是八旗对手,放弃辽东,而是专心打造关宁锦防线(山海关-宁远-锦州),依托堡垒遏制后金的进攻而已。

袁崇焕的官职是辽东经略,这个职权很大,到了崇祯时,应吹下“五年平辽”的牛皮,所以他在辽东大权在握,可问题是,辽东这个时候,就只剩下一关两镇,周边几个卫星防御城市了,靠这几个地方,人口有限,没有产出,完全依靠明廷财政拨款。

所以袁崇焕的权力,实际上是完全依托明廷财政,他不可能在辽东进行有效地军事改革,清扫原明军一切的问题,进而组建一支能够维持在万人左右,可以与八旗一较高下的野战军。

所以,为了不被崇祯斩掉狗头,他只能把“平辽”的希望寄托在跟后金和谈上,双方和平了,自然也算是“平辽”了,反正辽东本来产出就不多,只要长城内腹地安全了,自然大明就算安全了,这也算是能够交差了吧。

然而,从战略上讲,这种消极防御,把战争主动权交给敌人是完全不可取的。事实证明,宁锦防线即便打造得固若金汤,但人家皇太极也可以绕道啊。公元1629年,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军号称10万避开宁远、锦州,分兵三路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入管内,攻占遵化,直逼京师,史称己巳之变。

也正是这一战之后,崇祯斩掉了袁崇焕的狗头,原来自己上当了,把一切辽东事务交给你这个狗贼,勒紧裤腰带,不断压榨人民征收辽饷,换来的结果就是人家鞑子直接打到了家门口?

可见,这种防御是有极大漏洞的,虽然皇太极的此次入寇,主要是为了抢掠为主,并非想要一鼓作气拿下北京,毕竟这不显示,以后金当时的体量,改吞不下大明,但也从侧面证明了,再坚固的堡垒,也会被攻破的!

最好的防御是进攻,然而袁崇焕有这个能力么?

答案是没有,他跟皇太极的秘密和谈,虽然出发点是希望稳住后金,换取喘息的时间,但显然皇太极段位比他高多了,利用和谈多次实现战略意图,就从这一点上看,皇太极完全碾压袁崇焕。

而从理政方面来看,鉴于辽东不能产粮,所以袁崇焕完全没有改造明军的可能,受到朝廷腐朽班子掣肘的太多,依靠现有的军队体系,根本不可能战胜后金,所以袁崇焕的治理辽东,只是一种效果有限,对整个战局是没有多少帮助的。

再说人才,袁崇焕只是个都师,他不是开幕府的大将。但他也拥有一定的用人权力,可惜,杀毛文龙逼反了清初三王,间接壮大了后金的攻城能力,从这一点上来看,他是存在极大问题的。

综上所述,袁崇焕是有本事的,但他的本事更多的是仰仗整个体制的成功,如果体制本身的问题就决定了失败,那么他并不具备扭转局面的能力。


江畔初见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答案是不能。

大家看过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吗?里面有个情节!

蒙古大军攻打金国,野狐岭一战歼灭金国30万大军。

金国最强的领导人是完颜洪烈,但因儿子杨康横死隐居在家喝酒。

金国皇帝亲自来请完颜洪烈出山,然而完颜洪烈是这么说的:父皇,我一个人的力量再强,也改变不了什么。


道理就是这样。

满清之所以强盛起来,并非有个努尔哈赤或者皇太极,而是一个漫长又必然的过程。

关东女真人从元代开始逐步发展,经过元明两个朝代几百年的逐步发展,已经形成了很强的实力。

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之前,女真强力部落都可以出兵过万,部落联合甚至有兵力几万。

谁都知道女真人是渔猎民族,战斗力很强,一二万人都是很难对付的。

这种兵力在以往也是不敢想象的,谁都知道金国时期都吹嘘金兵满万不能敌。

更重要的是,这些军队和人口,已经集中到建州、海西等几个大部落手中。也就是说,女真已经具备了整体统一的条件。


这就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前,蒙古已经形成几大部落,让成吉思汗具备统一条件。

到了袁崇焕上任之前,女真的实力已经很强,明军就难以对付。

以著名的萨尔浒战役为例,满清可以出动精兵6万多人,而明军从各地拼凑的部队总数不过8万多人。

大家都知道,当时满清兵的战斗力比较强。那么,以明军区区8万多人的实力,恐怕连防御也未必能够顶住,何谈去进攻呢?

结果就是,萨尔浒大战明军惨败。


萨尔浒以后,东北的局势其实就难以收拾,满清实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

我们看看著名的宁远战役,满清可以攻打宁远的兵力高达6万,而袁崇焕只有1万多人。

可以说,袁崇焕此次获胜是很惊险的,很有可能城破人亡。

直到袁崇焕被杀的时候,东北明军实力还是较弱,只能做所谓的攻势防御,其实是无力进攻的。



到了洪承畴时期,松锦战役明军孤注一掷,明军约13万,清军约11万。明军除了吃空饷的数字外,真实兵力还不如满清。

加上部队战斗力弱,在进攻中明军大败也是正常。



所以东北局势的恶化,是双方客观实力的对比。

当时大明已经到了末期,维持现有10万东北明军已经耗尽了财力物力,国家财政不能支持。

而这10万明军面对满清,连防御作战都是实力不足的。

这种客观的实力差距,不是袁崇焕能够扭转的,除非他每年自己能够变出来上千万两银子做军费。

袁崇焕能够的只是采用正确的作战战略。

其实,大明当时那种情况,亡国基本是必然的,国家其实内部已经崩溃,只是看亡国于农民军还是满清而已。


萨沙


假使崇祯不杀袁崇焕,袁崇焕也未必能平定辽东。

崇祯年间难以维持如此战争规模

《辽左见闻录》记载了清初一个叫王一元的人,他目睹了孙承宗所修城池据点的遗迹,不禁感概地说:“明季防边即周且备,不知费去几万万钱!”

孙承宗为了收复失地,大力扩充边军,从5、6万人扩充到14万人,而且自锦州到八里铺修建了“四十七城堡”,“军台”数百座,构成了庞大的关宁防线。明朝为了支持这条防线的建设,从天启元年至天启六年,征辽饷达771万两白银。

而当时明朝的财政状况如何?以天启初年为例,收入330万两,除去连年拖欠,实际到帐数200余万两,而财政开支达500余万两。而填补窟窿还是靠明神宗留下的700万白银内帑。

明朝亡于万历吗

明神宗在位之初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张居正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万历初年,农业税和商业税达到2217万两,其中商业税340万两。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但也耗费了大量帑银,全部是明神宗的内帑开支。

万历二十七年,明神宗绕开文官集团,派出矿监税使,被文官集团疯狂反对,一些人煽动底层商人闹事,残忍处死37名税务人员。明神宗想追究暴徒的罪行,被文官集团反对,《明史》记载,“帝不为食者数日”。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例,专制皇帝用绝食来抗议人民群众不遵守国家法律制度。

后来发生的云南暴动,万历四十四年,明神宗被迫停止征收矿税,连商业税也大幅降低。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努尔哈赤击溃,5万精锐被全歼,从此明朝在辽东的控制陷于崩溃。

矿税和商业税属于内帑

明万历二十四年到四十四年,二十年期间其实矿税和商业税不过1000多万两,合计每年约50万两,这笔数量不大的矿税,极大地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危机。但是矿税和商业税属于内帑,所以遭到文官集团的疯狂反对,他们认为皇帝富有四海,还征那么税干嘛。等到辽东战事开始之后,开支主要从这里开支。文官集团的领袖内阁首辅叶向高才感概,感觉明神宗原来思虑深远,留下这笔钱是为了后来的战乱做准备的。天启初年,辽东兵饷一年内帑就发了200万两。

总结语:明实亡于税收制度

在文官集团的逼迫下,万历四十四年,明神宗被迫停止征收矿税,连商业税也大幅降低。因为这两笔税收都是进了内帑,而事实上明神宗万历皇帝把内帑很多都是用于赈灾和战争。具体记录有首辅奏章提到“近发帑金十万,人心无不感激”;保定巡抚奏章提到“皇上又打发帑金、出通德二仓粮平柴。”

等到崇祯年间,把商业税也停了,国家财政收支不平衡的时候,就更没有钱来填窟窿了。以崇祯年间国力,像袁崇焕的老师孙承宗那种打法,根本无法长时间维持如此战争规模,即使维持了,财政也要被拖垮。

而如果要训练精兵二十万来平定辽东,至少要有1000万两白银。无论是天启还是崇祯都拿不出这笔钱。

所以即使崇祯没有杀袁崇焕,袁崇焕也未必能平定辽东。

我是从财经角度读历史的“天下会会天下”,欢迎关注!


天下会会天下


如果崇祯不杀袁崇焕,袁崇焕不仅能够平定辽东,而且可以彻底消灭后金进而一统天下。

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与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打造六万关宁铁骑与车炮装甲部队如果成功,打垮甚至消灭后金是完全可能的。

北京保卫战袁崇焕率领九千关宁铁骑打退皇太极的十万后金军主力,证明袁崇焕打造关宁铁骑与车炮装甲部队已经初见成效,假以时日完全可以消灭皇太极的后金政权一统天下。

可惜崇祯帝中了皇太极与汉奸范文程高鸿中鲍承先一伙的反间计,加上抗金名将满桂被北京城明军火炮误伤却诬陷被袁崇焕军打伤,崇祯帝决定把袁崇焕逮捕下狱,破坏了北京保卫战一举打垮甚至消灭皇太极的十万后金军主力的大好局面。

1630年9月,在温体仁高捷王永光等魏忠贤阉党余党的陷害下,崇祯帝自毁长城把民族英雄袁崇焕千刀万剐传首九边,把关宁铁骑弄得四分五裂,彻底断送了消灭后金一统天下的可能性。


厚德载物49847


假使崇祯不杀袁崇焕,袁崇焕也没有机会平定辽东。


当时的后金正处于国力上升期,皇太极多尔衮也是当时数一数二的英杰。实际上自万历年的萨尔浒之战后,在辽东战场,明军已经失去战役主动权,惟一的胜算是凭坚城,用大炮,死守待援,说句实在的就是出城野战老子不是你对手,我就躲在城墙后面死守,打不过你耗也要耗死你,你要撑不住了撤退我再找机会搞你一下,说不定还能捡个漏,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就是如此。从综合能力上来讲,后世的洪承畴比袁崇焕强出不少,松锦之战照样全军覆没。


袁崇焕如果不死的话,他能做的就是领军扼守宁锦山海一线,与后金战略相持,待国内局势稳定,国力恢复,粮草兵源有稳定来源后再徐图进取。


当然这个风险也很大,后金与蒙古结盟后可以从科尔沁借道,绕开山海关袭扰京畿。如果北京被皇太极再围一次,袁蛮子必死无疑。

当时的明王朝内忧外患,已经是病入膏肓,神仙难救了。而且真正最后击倒大明朝的并非后金这一隅之患,袁崇焕虽然没有平辽东的军事能力和大局观,但只要明朝内部政治清明,局势稳定,再守了三,五年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大明朝已经没有这个时间和机会了。


后世对袁崇焕的敬仰和崇敬主要是因为当时已无可御外侮之人并同情他的悲惨遭遇,但客观地说,袁崇焕并非杰出的军事统帅,也缺乏一方诸侯应有的大局观,政治能力更是近乎弱智,决非能力挽狂澜之人。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临刑口占


广东蛮子袁崇焕,至死还惦记着守辽东。至于平辽东,那只能是在梦中了。


天涯史馆


崇祯元年七月,袁崇焕平台召对,向崇祯帝承诺五年平辽。并向朝廷献了平辽方略

那么,袁崇焕的这个方案写了什么?

总结起来就两点:

第一,构筑坚城重炮。 坚城重炮的思路,其实不是袁崇焕发明的,他只是第一个应用这个新战法的军事家。

明末有一个天才火炮专家,叫孙元化,是他为宁远城配备了11门红夷大炮,让后金遭到重创。

孙元化不仅擅用红夷大炮,他还是一个铸炮大师。他为明朝铸造了数量十分庞大的红夷大炮。

第二,打造机动兵力,构建关宁铁骑。

袁崇焕上任后,购买了大约6万匹马,构建了一支较有战斗力的骑兵部队。

尽管只有一年半不到的时间,但显而易见,关宁军的战斗力在这段时间内得到了大幅提升。

崇祯二年十一月己巳之变,袁崇焕率军千里入援,在京师城下与后金军杀伤相当,解了京师之围。

能解京师之围,这意味着关宁军虽然还不具备长途奔袭败敌于千里之外的能力,但完全可以保障自家城堡的安全。

事实证明,尽管只有一年半不到的时间,袁崇焕仍然向世人证实了,他的战术确实是可行的。

总结一下,鄙人认为只要崇祯继续信任袁崇焕,继续坚持他的平辽方略,收复辽东只是时间问题,理由如下:

1)后金虽然长于野战,但面对坚城重炮的战术,也是无计可施的,可谓正中死穴,只要后金无解,灭清就只剩一个时间问题。

2)坚城重炮战术不存在什么耗尽国库的荒唐说法,这种打法确实比起啥都不干要花钱,但所费很有限,一个人口近一亿的国家,碾压人口只有几十万的小国,这种战术最适用。


历史的小卷毛


从经济、政治、军事上来说,明朝都远不如满清,就算袁崇焕再厉害,也改变不了什么,更何况他并没有多厉害,所谓的五年平辽只不过是他求官心切,欺负崇祯年轻随口吹牛而已。为了避免争议,像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之类的就不说了,不影响整体形势。

从经济角度分析

经济实力决定一切,打仗,打的就是钱。

第一,明朝的税收制度极为落后,无法有效攫取社会资源为己所用。明朝的经济总量是满清的无数倍,明朝江南地区普通富户家中都有十多万白银,扬州富豪一顿饭数千两白银,但是这些和崇祯没有关系,他一分钱都收不上来,只能不断的压榨可怜的农民,加征三饷。所以,没有钱,就什么事情都办不了。

第二,明朝无法将现有经济收入转化为综合实力。明朝虽然无法有效增加税收,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现有的农业税也比满清收入高太多,但是没用,比如军饷,层层克扣,根本到不了普通士兵手里,导致军无战心。比如碾压游牧民族的利器火枪,因为克扣工钱原料,一用就炸膛。所以,明朝就算有钱也没用,转化不成军事实力。

第三,满清虽然经济实力远不如大明,却能不断攫取战利品并转化为实力。通过打胜仗获得战利品,通过入关抢劫,获取大量人力,财力。更关键的是,能够充分利用晋商集团,一方面倒卖战利品赚钱,一方面通过晋商大量采购粮食和铁器,满清在沈阳的铁铺,延绵十余里,军官和精锐都披双层 甲胄,从装备上来说,比明军好太多,而且利用晋商 的粮食,渡过了艰难的缺粮危机。

从政治上分析

第一,双方的最高领导层能力差距巨大。崇祯帝几乎可以说不懂军事,而且 还喜欢瞎指挥,而反观满清这边,尽管我们很不喜欢他们,但是还是不得不承认,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多尔衮,个个智勇双全,能征善战,甚至次一些比如豪格,多铎,阿济格等等,人才辈出,而且皇太极更厉害的是,非常善于招揽汉族人才为他所用。

第二,明朝以文制武的 制度极大伤害了军队的 战斗力。明朝末年把以文制武的制度发挥到了极致,文官驱使武官如驱使家奴走狗一般,在重大军事问题上,武官没有任何发言权。就算是偶尔有几个诸如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之类,也被崇祯的 瞎指挥给害了。所以这极大的伤害了军队的战斗力。

第三,明朝在根本战略上犹豫不决 ,缺乏担当,疲于奔命。两线作战,是一个国家的大忌,就算是强大如德国,也因为两线作战被活活拖死。更何况是风雨飘摇的明朝。明朝最好的办法就是趁着满清刚刚壮大,野心还不够强大的时候议和,专心对付农民军。可是就是拉不下这个面子来,崇祯也是没有担当和决断的主,结果导致次次都是两面作战,被活活拖死。

从军事上来分析

第一,明朝的家丁制度,彻底破坏了军队战斗力,导致武将军阀化。明朝的文官向来有克扣军饷的传统,而武将也层层克扣军饷,最后拿出一小部分钱粮来培养少数家丁,而广大普通士兵就变成了乞丐,没有丝毫战斗力,而有战斗力的家丁,成了将领的私兵,舍不得使用。

第二,满清虽然是野蛮人部落,但是在军事上,战法是先进的而且非常善于学习。一是善于使用间谍,不论是利用晋商的商业网络获取情报,还是使用间谍赚开城门,满清使用的都非常熟练,反观明朝的军队,完全是瞎子和聋子。二是战法先进,骑兵使用重甲长弓,重甲防御,长弓射程远,威力大,三是非常的善于学习,一旦见识到火枪和火炮的厉害,立刻进行学习,利用,仿造,孔友德等汉族军队来投,虽然双方有深仇大恨,但是因为他们的部队会使用火器,不惜以王爵相待。等到后期,清军其实已经可以非常熟练的使用火炮了。

明朝积弊两百年,各种问题盘根错节,各种矛盾集中爆发,国运早就奄奄一息,不是袁崇焕一个人能够挽救的回来的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清墨讲历史


以当时的情形来说,崇祯不杀袁崇焕,明朝也平不了辽东,但很可能避免亡国的命运。明朝不是亡于满清,而是亡于李自成,而农民军的克星便是洪承畴。袁崇焕死,洪承畴督师辽东,李自成死灰复燃,这才造成明朝灭亡。以明朝军力和国力还有政治上的腐败,袁崇焕能够遏制金国已是不易,想平定辽东绝无可能。洪承畴虽然有能力让西北局面好转,不过估计也是暂时的。明朝宗室太腐败,占用了全国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人民如何生活?只能够造反,洪承畴也一筹莫展。军费如何解决?袁崇焕也无能为力。


星空学渣


袁崇焕到底有没有和后金勾结,这到现在都是一桩悬案。


如果是前者,那么不仅不能平定辽东,而且还会是翻版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后续景象。

当然,袁崇焕案不在本文的讨论范畴,所以不展开讨论;就按照话题设定框架进行讨论,看是否袁崇焕不死,辽东是否能归于平静。

袁崇焕被杀是1630年,这一年距离大明主体灭亡还有15年,也是在李自成起义一年后(李自成自1629年起义)。

  • 崇祯二年冬,既1629年,辽东后金兵大举南下,大明京师吃紧,京师急调各方军队赴京师防守,在甘州(今张掖)驻防的李自成所在部队亦赴京勤王,在经过河西走廊抵达陇右地区,既金县(今榆中)时,李自成发动了起义。

  • 李自成发动起义时,实际上大明境内已经十三家七十二楼路狼烟四起——1628年,王嘉胤(三十六营义盟主)、吴延贵、紫金梁王自用(王自用在王嘉胤死后,被三十六营义军推为盟主)、混天王等于府谷起义,张存孟(不沾泥)于洛川起义、首任闯王高迎祥(后被推举为十三家七十二营起义军盟主)于安塞(今延安地区)起义。

大明根基也实际上已经在这一年开始动摇。

  • 在辽东方面,比大明卫所制在战斗力、组织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方面更加先进的也已经诞生15年(八旗制度1615年确立),明朝已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要知道实际上袁崇焕面对的不仅仅只是一个后金,我们当下所理解的辽东地区——早在1624年,蒙古科尔沁部已经成为后金的属部,这标志着蒙古主体,东西跨度八百七十里、南北跨度二千一百里的广阔地域已然成为后金的战略纵深。
  • 这是个什么概念——渭河成就的三辅秦川才八百里,东起乌鞘岭、焉支山(祁连山)东西盘亘的河西走廊才一千二百里。

◎从这张图感受一下1630年时整合了整个辽东、蒙古主体的后金战略纵深实际上有多深。

就辽东来说,不要觉得东北是平原地带,满族的龙兴之地——抚顺新宾自治县,也就是努尔哈赤起兵的赫图阿拉城就在此地,该地区崇山峻岭,易守难攻,只有到了这些地方,才能明白后金兵士的骁勇善战是怎么练就出来的。

◎抚顺新宾,努尔哈赤起兵之地。

  • 后金的东京,也就是现在的辽阳、再到本溪、盛京(沈阳)这一线,一路崇山峻岭,随便一处都能开辟成一座都是易守难攻的要塞。
  • 从辽阳方向进入本溪,可以看到本钢的工业管道和设施——架设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工业设施,会给人一种好莱坞工业科幻片中的既视感。

要在这种地区作战,类似于在西南云贵川地区作战,一旦敌方占据主场优势,基本上很难正面突破。

而且在后金时期的辽东,可不只是今天东北的概念,是要把外东北算在境内的,在1630年的后金,其战略纵深已经不是当下概念中的辽东所能容纳的。


总之,回天乏术是1630年,既袁崇焕被杀的那一年的大明最真实的写照了。


第七军情间


袁崇焕不死,平辽之事不一定会赢,但至少还有一线希望,他一死,就完全没有了希望。

袁崇焕一介书生,身材矮小,说着一口粤语,崇祯与他交流都很吃力,称之为“袁蛮子”。袁崇焕有一股蛮力,既是文官,边事其实耍耍嘴皮子就可以了。既然前任皇帝已经因为辽东战争把他免职,完全可以不再蹚这个浑水。朝中文武浑浑噩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举目皆是。

但是袁崇焕凭着一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勇气,在满朝文武面对崇祯急切的目光全都“万马齐喑”的时候,挺直小小的身板站了出来,并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地挑起了平辽重担。

他在举朝皆是颓丧之气时石破天惊地说,平辽之事,五年可成。袁崇焕话音刚落,大臣许誉清就追问他,平辽方略究竟如何。袁是书生意气,说,聊慰圣心而已。

袁在朝堂上大剌剌地说出大话,宽慰皇帝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振聋发聩地警醒文武官员,平辽之事,是可为的。这是提振信心的金石之言,在大家都垂头丧气之际,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袁也马上感到话说得太满。他立即折回去找崇祯。崇祯答应:一是兵部户部吏部工部都全力支持你,你要钱要粮都答应你;二是赐你尚方宝剑,前线之事你可专断。

但是崇祯作为大boss,没有问究竟如何平定女真,他自己也没有方略,就这么相信这么放任袁崇焕而去。他把平辽一事做成了袁崇焕一个人的未知数。

袁崇焕的平辽之策,其实只有两条,一是筑城,深沟高垒,加强城防,让女真打不进来,一是和努尔哈赤和谈,签订和平协定,达成永久安宁。

对方和谈的一个条件是杀毛文龙。毛文龙是驻守皮岛的东江镇军事主官,比袁的资历还老,也能打仗。毛还虚报兵员吃空饷,袁正好揪住这个机会,罗列十二大罪状,把他杀了。

杀了毛文龙,名义上是强化袁的权威,实际上是資敌行为,客观上帮助女真消灭了一个劲敌。

袁和女真的和谈自然是谈不拢,他们要的并不是毛文龙,而是毛死后可以更加顺利地进攻明朝。他和女真来来往往,引起了明朝君臣的猜忌。更可怕的是,为了探听敌军虚实,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袁还派出了吊唁使者。这么大的军事外交,袁竟然没有得到崇祯的授权。

打打谈谈之间,女真军队已经绕道长驱直入打到了北京的广渠门。袁只好回援京师,在广渠门各个方位布下重兵。

崇祯已经不再相信袁崇焕:五年平辽,结果是敌人越打越近,一直打到了北京。女真见机而作,散布袁已投降的谣言。袁要把军队开进城内驻防,遭到断然拒绝。

迅即,袁被下狱,一年多后凌迟处死,被活活剐了三千多刀,皮肉被北京市民抢食殆尽,因为他是“汉奸”。

单有一个袁崇焕,平辽不会赢,但他在,必胜的士气和信念还在,他就是一面旗帜,鼓舞更多人相信自己可赢,也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平辽御边之中。

后来梁启超说,如袁督师之前有督师这样的人才,明朝不会亡;如袁督师之后有督师这样的人才,明朝都不会亡。可惜,堂堂明王朝,除了一个刚愎而又多疑的皇帝,更无一个是男儿。

他的遭遇也警示后人,如遇关系大局之事,万万不可独断专行,一定要多请示多汇报,领导放的是权力而不是权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