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死得冤吗?

纵横国史


袁崇焕到底冤不冤,从他下狱开始直到现在一直都是争论不休。有人认为他是国之柱石,崇祯杀之是自毁长城;有人认为他死有余辜,崇祯就不应该再用他。在上一篇中,解释了关于袁崇焕的几个疑点。总的来说,个人认为袁崇焕告诉崇祯‘五年复辽’纯粹是忽悠,但是袁崇焕的忠诚是没有问题的,袁崇焕曾经说过的‘一人足守此’也是客观可信的。但是关于袁崇焕最后的结局到底冤不冤这个问题!个人认为,不冤。

原因有二:一是毛文龙。抛开毛文龙的作用到底多大、是不是与敌暗通款曲不论,就凭他一品左都督,东江镇总兵的身份。袁崇焕不经皇帝,不上法司,私自矫诏处斩就已经犯了死罪。虽然崇祯当时出于辽东还需要袁崇焕的考虑,而向袁崇焕表示毛文龙早就该杀,但从崇祯震惊、愤怒的反应来看,一旦辽事平定必然会清算袁崇焕。崇祯的这一举动足以跟历史上刘邦在跟项羽激战的关键时刻,而被韩信要挟封自己为‘假齐王’才肯出兵相助,最后却直接封了韩信齐王的行为相媲美。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崇祯战略定力还不错,算得上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但我认为真正致袁崇焕于死地还是这第二个原因。就是袁崇焕被下狱的第三天,祖大寿不顾敌人还在京师,突然领兵哗变要返回关外。这个时候不管是皇帝的圣旨,还是各级大臣的劝说统统不管用。还在狱中的袁崇焕,仅仅一纸书信,就让祖大寿大哭着领兵返回。我们看电视剧《朱元璋》、《雍正王朝》都有一个相似的情节,蓝玉和年羹尧都领着自己的部下见了自己的皇帝。可是当皇帝对他们的部下示意先退下,要单独跟蓝玉或者年羹尧议事的时候,他们的部下均不为所动。而当他们一摆手,他们的部下麻溜的就退下了。电视剧中这个情节的出现,就意味着皇帝要开始收拾他们了。放到现实中也是一样,下边的部队不知有皇帝、朝廷,只知有自己的上官,这在历朝历代都是大忌。就凭这一点,崇祯将之下狱后,立即处斩都不冤。但崇祯还是没有,甚至后来在回复大臣的上疏中还表示,袁崇焕的问题查清了就会让他回到辽东前线戴罪立功。

从袁崇焕被关了八个月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原本崇祯就没打算杀他,而是一种驭下之道。从私自处死毛文龙,到勤王不听孙承宗部署于三河一代布防,再到竟然要求要进入京师休整部队,袁崇焕屡犯大忌,可是考虑到关外还需要他。崇祯就想着给他个教训,让他收敛一点,知道还有朝廷、皇帝。可是关着,关着,事情就不对了!突然,袁崇焕勾结重臣钱龙锡的罪名就被搞了出来,这在明代是必死无疑的重罪。严嵩搞倒夏言,就是用的这个罪名。这下好了,新仇旧怨,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那一幕。

其实现在的我们看待这些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时,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要么神话、要么妖魔化,而忽略了他也是有正常感情的正常人。试想,一个人费尽心力、抛家弃子、不顾安危,只为办成一件事,就在刚刚成功或者马上就要看到成功曙光的时候。突然出来一个人,说一句话,就要把他曾经所付出的一切毁掉,甚至还想要他的命。他会是什么感觉?难道就是挥一挥衣袖,扭头就走,这么简单。肯定不是这样的,大部分人都会深受刺激而产生心里上的变化;少部分人会认真总结,为什么会这样功亏一篑,实际上他的心里还是难以接受,所以再有机会肯定会不计后果采取一切办法保住自己的心血;最后会有极少极少的人,在经历前面两个阶段后,还能保持心态,顺其自然,就是再遇到机会也不会不计后果。我认为那个少部分人中有一个袁崇焕,而那个极少极少的人中有一个孙承宗。

据此,个人认为,袁崇焕之所以会有后来那些看似极不合理的举动,根源就在于此。熊廷弼好不容易稳定了辽东局势,结果被弹劾,不得不放弃;孙承宗呕心沥血,复地、练兵、积蓄粮饷,又被弹劾,然后高第来了,给丢了个一干二净;自己独卧孤城,力撑危局,才击退了努尔哈赤,又复地、又练兵、又积蓄粮饷,才有宁锦大捷,魏忠贤一句话就又要放弃……这一幕幕肯定深深的刺激着袁崇焕。还有一点,那就是袁崇焕于以祖大寿为代表的辽东武人集团的关系。从上边的第二个原因,我们可以看出两点:在袁崇焕手中,他们才是刺向敌人的利刃,否则的话就是徒耗朝廷钱粮的包袱。袁崇焕下狱后,有人找到祖大寿,希望能稳住他,可是祖大寿却说‘以督师之忠,尚且落得如此下场,我们又能如何?’特别是随着后来关宁军又亲眼目睹卢象升是怎么被坑死的,他们心中的忠义算是彻底被崇祯给抹杀了,就此关宁军算是蜕变成了一支只顾自己利益的地方军阀武装,偏偏朝廷还得大把的粮饷喂着,防止投敌。第二点就是,辽东武人集团坑客兵的现象。我们看史书可以发现,明朝调集精锐客兵在辽东作战,几乎没有一次是胜利的,结果基本上都是全军覆没。并且大将张春是因为吴襄带头逃跑而最终惨败,兵部侍郎刘之纶是因为辽东武人集团拒不支援而全军覆没……而袁崇焕的两次胜利和崇祯十七年吴三桂在宁远又一次击败皇太极这些胜利都是单靠关宁军取胜的。据此我们可以判断,袁崇焕和辽东武人集团是有约定的,他们支持袁崇焕帮助他平定辽东以此换取袁崇焕来保证他们的利益。

总结一下,就是,崇祯还是有些心急了。因为当时那种情况,吴襄带头逃跑都没有什么罪;对刘之纶见死不救也没什么罪;后来松锦之战,吴三桂、王朴带头逃跑,最后只是杀了王朴。袁崇焕虽然也出格,但好歹他能压住阵,辽东那帮子也都服他,至少他心里还是忠于朝廷的,治一下还给放回去就行了,一切等到问题平定再说。可是就这样,袁督师就给搞没了,辽东局势一下就失控了!

最后插一句,对于袁崇焕这样的人,驾驭需要足够的战略定力、成熟的局势把控、足够的帝王权术……只有这样袁崇焕才能爆发出更加强大的能力,只可惜,这些崇祯不是不具备就是能力稍差。留给我们的只是数不尽的哀叹


战歌仰望星空


袁崇焕的死并不冤枉,但是却很可惜!

作为明朝历史上最富争议的统帅级人物,袁崇焕曾立下不世之功,却也犯过滔天大罪

所以,处死袁崇焕绝非冤枉,只是让人觉得可惜

毕竟作为极富军事天赋的将帅之才,他原本可以为大明做出更多的贡献

可惜,可惜袁崇焕自掘坟墓,落得个凌迟处死的下场


曾经的国家栋梁——坚守信念的袁崇焕

此时的袁崇焕,还没有任何争议可言,他的确凭借自己的信念,以一己之力捍卫了大明的江山

那是一场恶战——宁远大捷

已成气候的努尔哈赤,引精兵六万直逼宁远,以图入关。大明将面临第一次重大危机

此时,宁远城后是仓皇而逃的阉党,他们放弃了宁远,只想固守山海关。而袁崇焕毅然决然的要守卫宁远城,而且是没有兵、没有粮的情况下。

最后的结果也告诉我们,他的做法是正确的——努尔哈赤大败离去,且至死未能踏入宁远城

过程不表,毋庸置疑的是袁崇焕绝对是大明栋梁之臣,忠肝义胆!

昔日的蓟辽督师——无法无天的袁崇焕

魏忠贤时代,是袁崇焕最没有争议的时代。那个时候的袁崇焕,忠心爱国。哪怕是革职还乡也都无法改变袁崇焕为国家效力的心

可是,随着崇祯的上台,起复且连跳数级成为督师的袁崇焕怎么就飘了呢?

关于计斩毛文龙,当属袁崇焕最大争议之一。在他走马上任后不久,就凭借崇祯老板赏赐的尚方宝剑轿诏杀掉了毛文龙

此时毛文龙属于皮岛总兵,虽然属于袁崇焕的部下。但是毛文龙还有个头衔——左都督,这可是一品官职

明朝一代,活着就能封一品的真不多,比如张居正就成为唯一活着就加为正一品的文官。当然了,以文制武在明朝是个正常现象

但是你随便就把国家一品大员给斩了是什么意思?况且毛总兵还很重要!!!(详情可见我另一篇问答)

可任性的袁督师就这么给人砍了,此时的他,身份开始不明朗起来

最终的阶下之囚——无可奈何的袁崇焕

说完五年平辽谎话之后,又杀了毛文龙,袁崇焕可能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

但是崇祯选择义无反顾的相信,因为没有办法。兵都给你了,钱也给你了,逼急了造反可就难办了

此时的袁崇焕已经被崇祯怀疑猜忌,但不至于立刻处死,直到最后一根稻草的到来

学乖了的后金,不再像努尔哈赤一样猛啃宁远,皇太极选择绕道

袁崇焕想要复制宁远守卫战坚城大炮的奇迹,并想要诱敌深入,待其攻击乏力撤退之时再打伏击,说不定可以一举消灭后金

想法是好的,但是他选择了一个错误的城市——北京

所有人都认为袁崇焕是要投敌,否则为何一直不抵抗直接把后金放进来,还放到北京城。这是要干嘛!!!

袁崇焕被勒令独自进京,随后被捕入狱,半年后被处凌迟,行刑之时百姓无不唾骂

其实,我们有理由相信袁崇焕并非是投敌卖国

如果他想投敌,还用如此演戏?直接把宁远大门一开,就完事了

可是他又为何要杀掉毛文龙,然后引清军入关持续不抵抗呢?

诱敌深入,应该是如此。根据当时的战斗力对比,对打明朝是没有优势的,只能靠大炮坚城,而除了宁远只有北京城有大炮

关于毛文龙,我想一如明月所说,袁崇焕心胸狭隘且有点死脑筋,他看不上毛文龙所以要杀掉他(有前科,当年未经允许就杀二品副总兵的时候,他才是四品官员)

所以袁崇焕是个悲剧人物,无论是清史洗白或是抹黑都没有意义了

我们应该记住的是

在那个夜黑风高的夜晚,袁崇焕孤身一人站在残破的宁远城上,决心以死来守卫这座城,守卫大明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吧


置身黑白的精彩


袁崇焕死得不冤与冤,可以分开来说。

首先说袁崇焕死得不冤。

这要从袁崇焕的性格上来说,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袁崇焕过于自信,战略思维能力缺失。

袁崇焕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能力,其任右副都御史挂兵部尚书衔都督蓟辽山东的军务时,袁崇焕曾经当着皇帝的面夸下海口,说只要给足条件,五年收复辽东。一是保证军饷,而是装备最精良的武器,三是辽东官吏任免要征得袁崇焕的同意,第四皇帝不得听身边大臣的闲言碎语,第五赋予袁崇焕便宜从事的权力。崇祯皇帝全部答应。但一年后,皇太极绕道蒙古,从喜峰口突破防线进攻北京,造成极大危害和损失。

袁崇焕对蒙古各部落战略判断失误。明和金争夺辽东的战事中,蒙古是双方争取的对象,袁崇焕对蒙古的形势估计不足。过于相信喀喇沁蒙古,在卖给喀喇沁蒙古粮食的问题上,导致喀喇沁蒙古完全导向皇太极,当然这也不能把责任全部放在袁崇焕身上;后来导致察哈尔部蒙古成为金进攻明的向导,对喜峰口一带展开进攻。

该不该杀毛文龙问题。毛文龙属于阉党,是魏忠贤的义子,率领三万明军驻扎皮岛,是明朝在辽东防卫金的重要的一支力量,皇太极曾经说过,有毛文龙在我不敢出远门。毛文龙在皮岛(东江)经营了十年,拥兵三万,属于地方军阀式人物。袁崇焕一心想争取利用毛文龙,但通过谈判,双方关系破裂,袁崇焕就杀了毛文龙。想一下当时的形势,明军用兵辽东,正是用人之时,但袁崇焕杀了毛文龙,为皇太极进攻明军解除了后顾之忧。这件事表现了袁崇焕遇事不善妥协和让步,毛文龙可是拥兵三万的地方军阀式的人物,怎么可能轻易受人约束呢,应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可惜袁崇焕没有这个心胸。当时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崇祯皇帝内心的恼怒可想而知,皇帝杀了袁崇焕不冤枉。

其次说说袁崇焕死得冤。袁崇焕最终是死于朝廷内文臣间的政治斗争和崇祯皇帝的猜忌,是牺牲品。

一是,满蒙铁骑在顺义一带烧杀抢掠,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恰恰在顺义一带有庄园家产的都是大太监和皇亲国戚等贵族,他们不断在皇帝耳边挑唆告状,袁崇焕手握重兵怎么就挡不住敌人的进攻呢,是因为袁崇焕通敌。三人成虎,崇祯皇帝就怀疑了,用满桂代替了袁崇焕。

二是,礼部侍郎温体仁一心想入阁,就找机会攻击当时的内阁成员,恰巧这时袁崇焕被捕入狱,温体仁就认为自己入阁的机会到了。温体仁给皇帝打小报告(“秘书”),污蔑袁崇焕带领敌军长驱直入要挟皇上结城下之盟,将袁崇焕与内阁成员钱龙锡联系起来,告倒了袁崇焕,钱龙锡不就倒了吗,钱龙锡倒了自己不就能入阁了吗。温体仁告袁崇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温体仁说“钱龙锡素与袁通,依为长城”。墙倒众人推,无巧不成书。此时残余的阉党分子江西道御史高杰、山东道御史史范上书弹劾袁崇焕和钱龙锡。此时,阉党分子为什么会跳出来呢?毛文龙是魏忠贤的义子,被袁崇焕杀了;所有阉党分子都是钱龙锡审判的。阉党残余分子恨透了钱龙锡。还是那句话,三人成虎啊,再加上崇祯皇帝本身猜忌心很重,最后,崇祯皇帝就相信了袁崇焕与钱龙锡又说不清的联系,这就坏了。袁崇焕是手握重兵边关大帅,钱龙锡内阁首辅;一文一武,崇祯皇帝的左膀右臂;两人如果结成朋党,皇帝不就危险了吗!于是暴虐的崇祯不安了,杀了袁崇焕。

袁崇焕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崇祯皇帝中反间计这件事于正史无据。


温体仁,为人外谨而中猛鸷,机深刺骨。是崇祯年间任期最长的首辅,正是这个人让明朝彻底陷入了困境!在政事上碌碌无为的温体仁,整日忙于和人作对,是典型的小人、奸人。觊觎内阁首辅位置的温体仁与阉党余孽们相互配合,在朝野之间形成了一股逆流,在温体仁和阉党余孽的穷追猛打下,文震孟、钱龙锡等东林才子先后落难,就连钱谦益这样久在朝外的人,也被他重新想起、再施毒手。


魏晋风度75411406


要问袁崇焕死得冤不冤,就看他为了大明朝所做的一切就知道了。袁崇焕刚浴血奋战解了北京之危,立马就被逮捕下狱,八个月后,被凌迟处死,你说他死得冤不冤呢?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崇祯为了杀袁崇焕可谓煞费苦心,为他罗列了二十宗罪——“谋叛欺君,结奸蠹国。斩帅以践虏约,市米以资盗粮。既用束酋,阳导入犯,复散援师,明拟长驱,及戎马在效,顿兵观望,暗藏夷使,坚请入城,意欲何为?致庙社震惊,生灵涂炭,神人共忿,重辟何辞!”当我们细看这一条条的罪名,我们会发现都是一些捕风捉影得到事情,并没有真凭实据,而且假如袁崇焕想要谋反的话,又怎么会在北京城下以九千关宁铁骑大战数万后金骑兵,帮着崇祯解了北京之危,这不自相矛盾,因此袁崇焕谋反的罪名不能成立,关于袁崇焕谋反的谣言不攻而破,那么为什么崇祯不顾臣下的劝阻非要处死袁崇焕呢?

一是崇祯多疑,皇太极巧用反间计,令崇祯信以为真,对袁崇焕产生了怀疑;二是崇祯皇帝逮捕袁崇焕的理由,就是他对袁崇焕劈头盖脸的一句问话:一是为何“杀毛文龙”?可见当年袁崇焕先斩后奏,杀了毛文龙,令崇祯皇帝是多么不满、愤恨和耿耿于怀,只是碍于形势忍下了,这样就在崇祯皇帝的心中埋下了种子,当崇祯听到各种谣言说袁崇焕要通敌谋反的时候,这颗种子开始生根发芽,促使崇祯做出了杀袁崇焕的决定。

再回顾逮袁当时的情况,辅臣成基命曾劝皇上:“敌在城下,非他时比。”但皇上并不听。其他阁臣也随之力谏:“临敌易将,兵家所忌。”皇上却答:“势已至此,不得不然。”对成基命和其他阁臣说的这些道理,崇祯皇帝何尝不知?但为何又“不听”呢?“势”之一字出口,便道出了他的隐忧,可能在崇祯心中早就认定了袁崇焕有谋反之心,处死袁崇焕也成为必然,袁崇焕是不得不死呀!

伴君如伴虎,崇祯的多疑性格,导致了袁崇焕的冤死,也导致他自毁长城,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性格决定命运!


密探零零发


袁崇焕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遭大臣弹劾,被崇祯以通敌卖国罪名处以凌迟之刑。死后,京城百姓挣食其肉。袁崇焕无疑是历史上死的最惨的将军之一,至于他死的冤不冤,这还要看杀他的罪名是否属实。



一:擅杀岛帅。崇祯二年,袁崇焕以阅兵为名,前往皮岛,毛文龙被诱至帐中,袁崇焕列其12条罪名,以上方宝剑,将毛文龙斩杀。臣下擅自处死封疆大吏,向来为皇帝所不容忍!袁崇焕的做法堪称历史第一人。崇祯闻讯后,震惊不已,奈辽东正值用人之际,崇祯并未因此责怪袁崇焕。皮岛虽小,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是大明布于皇太极身后一颗关键棋子,是订在皇太极心中的一颗钉子。毛文龙被杀,无异于皇太极借他人之手,除去了心腹大患。此举,无论袁崇焕处于私心还是公心,再次说明袁崇焕是个缺少战略眼光的将军。毛文龙死后不久,其手下将士哗变,投降了皇太极。没有后顾之忧的皇太极,在毛文龙被杀的五个月后,率八旗铁骑,直扑关内,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做。兵锋直抵北京城下,京师危矣。袁崇焕虽带兵与各路亲王之师,在北京城下击溃皇太极,但也难免下狱之灾,凌迟之刑。

二:与清廷议和。崇祯登基不久,便将赋闲在家的袁崇焕召回重用,并在紫禁城的平台询问袁崇焕治国之略。袁崇焕信誓旦旦的向崇祯保证:五年复辽。说他在五年内,可以打败皇太极,收复大明在辽东的疆域。事后有大臣问他:你有这个能力吗?袁崇焕笑而回答:此言聊慰圣意罢了。他只是想哄崇祯开开心,可军中无戏言,袁崇焕这是明显的欺君之罪。雄心勃勃的崇祯幻想再现大明昔日的辉煌,对新任蓟辽督师的袁崇焕大力支持,凡袁崇焕所要的军饷、器械、兵员,无不倾全国之力予以满足。这也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为后来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买下祸根。反观坐镇关宁防线的袁崇焕,根本没有收复辽东的信心与能力,他最大愿望就是能维持现状。在没有崇祯的允许下,私自与皇太极议和。这可犯了大忌,为他的死埋下隐患。

三:市米资敌。袁崇焕手中握有大量的军粮,这是崇祯为支持袁崇焕五年复辽,不惜血本从全国各地征来的。他不想如何报答皇恩,天真的拿这批粮食与蒙古人做起生意,希望得到蒙古人对他的支持。可蒙古人肯本不吃这一套,拿到粮食后,转手卖给皇太极。当时,满族各部落正遭受百年不遇的天灾,已到了无粮可食的困境,这批粮食彻底解救了危难之中的皇太极。拿脚想一想,袁崇焕此举多么愚蠢、多么荒唐。等同于自己救了皇太极一命。

以上三条罪名,是不可抹去的史实,连为袁崇焕平反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如此说来,袁崇焕死的不冤,只是死的过于残忍。假如明朝不是在崇祯手里灭亡,袁崇焕根本没有翻案的理由。假如袁崇焕和岳飞一样被冤杀,也不会到现在还有如此大的争议。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袁崇焕,是明清之际一个备受争议的高级将领。

因为明清鼎革,事实已难觅踪。在明清民族矛盾激烈的时代,袁崇焕事件又被杂糅了许多民族情感,因此桩桩件件,都成了疑案,也成了全民的一桩公案。

袁崇焕自负有将帅之才,是不争的事实。阉党被清算,东林党独占朝堂,袁崇焕以舆论进入崇祯的视线。当时的崇祯皇帝,年仅19岁,是一个正希望有所抱负的少年天子。东林党咱们不说他蛊惑人心,也不说他利义不辨,在崇祯朝初年,皇帝对这样的正人君子朝廷寄予厚望。因此,崇祯起用袁崇焕,召对国政。言及兵事,袁崇焕言:五年可复辽东。

伍子胥曾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伍子胥提出了时间,也提出了任务。吴国灭亡,也确实如其所料。

而袁崇焕所言之“五年复辽”之语,只有一个条件“假臣便宜”。袁崇焕给了一个时间,却没有路线图。为什么五年可复辽东?要怎么做?攻战守备、联盟背约等,都简化成了“假臣便宜”。

袁崇焕上任蓟辽总督,崇祯皇帝浪漫主义情怀严重,幻想着能够再一次实现君臣相知的千古佳话,因此对袁崇焕所提的要求,无不应允。在国家财政极端困难时,要钱给钱,要粮给粮。明军晚期,军中常乏粮饷,也因此闹出不少兵变。袁崇焕带着崇祯从全国搜刮来的财富,在短时间内安抚了兵士,顺利走马上任。

接下来就发生了皇太极数次攻打宁锦防线,无功而返,上奏称“宁锦大捷”。袁崇焕便宜行事,与蒙古议和,与女真议和,计斩毛文龙,没几个月功夫,皇太极就入寇关内,大掠京畿。满清此战,已是倾巢出动,蒙古人也有份参与。

1、五年平辽,平了两年,结果皇太极出现在了北京城下,这让崇祯难以接受。

2、擅杀边帅,便宜行事,结果皇太极没有后顾之忧,倾巢出动,这让崇祯难以接受。

3、议和后金,资助蒙古,结果蒙古人看到后金都可以议和被原谅,自己也参与了抢劫,上了皇太极的贼船,这让崇祯难以接受。

4、后金入寇,袁氏调度,结果蓟北重镇纷纷失陷,后金军直抵北京城下,内城震动,这让崇祯难以接受。

5、崇祯皇帝2年来,花费巨款,竟然养了一支这样的辽东军——袁崇焕还没有宣判,只是被捕入狱,他们就要回东北,皇城也不顾了。这还是明朝的军队吗?

崇祯皇帝恨意难消——“为了征集这些钱粮,朕掏空了大明的家底,各地的流民起义,朕都忍了,可如今,可一事无成,局势糜烂……”

很多人都在为袁崇焕辩解,如计斩毛文龙是为了统一调度;如资助蒙古,是为了结盟示好,共击后金;议和后金,是为了缓兵之计,等待国力恢复;让皇太极顿兵北京城下,是想借助京城的城坚池深,背城列阵……

可能全都事出有因,袁崇焕确实不是投敌、卖国的汉奸,他在北京城下“中箭如猬”拼命搏杀的场景,城墙上的人也能看到。可是,以上的种种,难道不能够用更好的办法来解决吗?

比如,市米资敌这里,完全可以用人头来换军粮。天启皇帝在位时,就是直接花钱买人头。

比如难以统一调度,杀了毛文龙就能统一调度了吗?结果后方的牵制作用也没有了。袁都督完全可以明升暗降,徐夺兵权。

比如背城列阵,背的可是皇城啊,天下震动,袁都督没有政治头脑吗?

与女真议和,蒙古人怎么看,怎么想?“你们议和了,会不会联合起来来打我?”、“与明朝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女真人都能被原谅,那么是不是我也可以?”结果呢?议和,没有等来真正的和平,却送给了女真一个政治盟友。

这桩桩件件,在当时的明人眼里,都成为了袁崇焕通敌的罪证——其他诸如树立私恩、与满桂的矛盾等,都已经不是重要的事了。

我宁愿相信,袁崇焕是因为个人不谙熟军务,调度布置失当,才造成的这样的局面。这样一个殚精竭虑,艰苦奋战的将领,应有符合他英勇的名分。比起那些屈膝投降的媚敌小人,袁崇焕不失为真汉子。

说到底,袁崇焕是一个知识分子,空怀报国理想,有着严重的政治浪漫主义情怀,他的很多举措,以如今的人力资源角度来看,都不能算作成功。

袁都督其人,治军宽猛失调,为政举措失当,攻战调度无章、对上沟通不畅。他的蓟辽总督之职,以职业经理人的角度来看,是失败的,最终他也是被问责的——只是在那个时候,问责的结果并非是去职,而是杀头。

在明朝晚期,有许多人为了家国牺牲了生命,袁崇焕也是其中之一,他的悲惨命运,是他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一句“五年可复全辽”,让他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包袱。他到底是个读书人,总督一线军务,非其所长。


而知而行


先说一下袁崇焕(1584-----1630年),子元素,广东东莞人。他从小就喜欢读兵书,喜欢用兵之道。他中过进士,本是个文人,历史上有很多文人,打起仗来也很猛,如秦朝的章邯,明朝的卢象升,还有袁崇焕,都是牛人。

一开始镇守辽东的是熊廷弼,熊廷弼是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他一眼就看出“”蒙古只为财物而战,后金与辽同,志在我土。”他实行了“屯田积储”,“修边并堡”,“以夷制夷”的策略,对努尔哈赤严防死守,如果他的策略能够坚持,能够让努尔哈赤“终身老死于穴中而不敢动。”变故发生在1622年,当努尔哈赤进攻广宁时,巡抚王化贞跑了,军心混乱,广宁失守,熊廷弼和王化贞一起被抓。


熊廷弼被抓后,兵部职方主事袁崇焕向兵部尚书孙承宗要了20万饷银,督率关外明军,走上了抗金前线。袁崇焕到了关外,加宽加高了宁远城,装备了各种火器,火炮。恢复了锦州,石屯等军事重镇,使明朝边防向前推进二百里,基本上收复了天启初年的失地。由于治边有功,天启三年,袁崇焕升任兵部副使。

天启五年,魏忠贤排挤了孙承宗,高弟继任,高弟胆小怕事,将明朝在山海关外的军队器械都撤入关内,袁崇焕拒绝,自己独守宁远。努尔哈赤看到了机会,认为袁崇焕就如同江南富商一样,一触即溃。1626年,他亲率13万人马,度过辽河,直扑宁远。正是这一战,让后金知道了袁崇焕的厉害,在明军火炮的猛烈轰击下,后金军队伤亡惨重,正在督战的努尔哈赤深受重伤,回到沈阳后,不几天就死了,他的第八子皇太极接替了他,继任大汗。


辽东大捷后,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接下来就是皇太极和袁崇焕的对决了。和他爹一样,皇太极也不是对手。天启七年,明熹宗病逝,他的弟弟朱由检继位,就是崇祯。崇祯继位后,重用袁崇焕,提拔他为兵部尚书。有一次,东江总兵毛文龙作战不利,虚报军功,袁崇焕使用崇祯赐给他的尚方宝剑杀了毛文龙。事实证明杀毛文龙是错误的,熊廷弼在任时,拉拢毛文龙,使后金两向作战,疲于应付。更严重的是,毛文龙手下有一个人叫孔有德,此人是火炮专家,他投降了皇太极,从此皇太极也有了红衣大跑,战斗力倍增。

皇太极打了败仗,当然不肯善罢甘休。1629年十月,他率领几十万后金军队,绕开锦宁防线,绕道河北,直扑北京。袁崇焕大出意外,赶忙带着明军急行军了两天两夜赶到北京城外,没有打击尾随而来的金兵,立刻冲上去打退了围城的清兵。皇太极败退后,一心想怎样除掉袁崇焕,后金刚刚俘获过两个太监,杨春和王德成。皇太极就派人在他们睡觉的地方谈话,中间有一句“看来袁巡抚与大汗有密约,事情马上就会大功告成了。”并且故意放走了太监杨春。杨春跑回去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崇祯报告。崇祯是个疑心很重的人,招来袁崇焕求和祖大寿,以擅杀毛文龙和逗留不决两大罪过,逮捕了袁崇焕,到了第二年,下令杀了袁崇焕。



袁崇焕死后,整个辽东沦陷。明朝再也没有人挡得住皇太极。


关山明月779


对于袁崇焕死的冤这个问题,主流思想认为是冤枉的,但目前也有许多人认为袁崇焕的做法也有许多争议,待看完袁崇焕的生平再做评价。


袁崇焕像

袁崇焕的主要功绩:

第一:军事上独当一面,1625年袁崇焕在孙承宗的支持下据守锦州、松山及大小凌河,修缮城池,整备军力,收复失地200余里

第二:宁远大捷,1626年在蓟辽经略高第的掣肘下,孤军备战宁远城,令奴酋努尔哈赤久攻不克,且遭到弹伤,袁崇焕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坚守孤城,毙伤金兵无数,重创努尔哈赤,取得了辉煌的宁远大捷,连天启皇帝也连连称赞“此七八年来的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

第三:宁锦大捷,1627年,皇太极率军攻宁远和锦州,历时25日,袁崇焕时任辽东巡抚,依托城坚壕深,炮火犀利,重创后金军队

第四:京城保卫战,1629年八旗军绕过宁锦防线,在蒙古兵的带领下分兵两路,分别进攻长城关隘龙井关、大安口等,入寇京师,袁崇焕率兵驰援,在京城德胜门、广渠门展开了大战,大挫金兵气势,迫使皇太极退兵

从袁崇焕的功绩来看,他不愧是明朝末年辽东的擎天柱

为什么袁崇焕会被杀呢?虽然被凌迟处死时宣布他有十二大罪,但归根结底有两点

第一:党争,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袁崇焕文人出身,为阉党不容,但是袁崇焕军事上无可挑剔,其受人把柄之处在于轻率处死毛文龙,虽然毛文龙“悬踞海上,糜饷冒功,朝命频违,节制不受,近复提兵进登,索饷要挟,跋扈叵测”,但这几乎成了明末武将的标配了,再说毛文龙却有战功,镇守皮岛,威胁后金后方,毛文龙一死,其部多有投降清朝之人,而且且不说毛文龙罪有应得,但毕竟是身居总兵,位高权重,且地理位置重要,袁崇焕擅自作主杀掉毛文龙,崇祯皇帝必然心有忌惮,而且也给了政敌攻讦的把柄

第二:明朝文人大嘴巴的毛病,崇祯即位后,和袁崇焕有段对话,史称“平台应对”,崇祯皇帝问袁崇焕需要多长时间能收复辽东,袁崇焕慷慨陈词,计划以五年时间恢复辽东,事后事中许誉卿问袁崇焕五年内如何收复辽东,袁崇焕漫不经心地回答说:“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

但崇祯皇帝却看到了收复辽东的希望,给予了袁崇焕极大的信任,但信任的结果便是“己巳之变”,皇太极兵围京师,给崇祯极大的羞辱

通过袁崇焕的生平,可以看出袁崇焕的确被杀的冤,造成这位悲剧的原因固然有袁崇焕自身的缺点,但也是明末朝政腐败、党争酷烈的必然。


飞翔的背影


不是一般的冤,应该说是“千古奇冤”,类似于宋代的岳飞将军。

其一、主动请缨,死守宁远,击败努尔哈赤。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经济萧条,军备废弛,努尔哈赤趁机崛起于东北,并速迅攻占辽东广大地区,连续击败熊廷弼、王化贞、袁应泰等辽东边防将领,辽东局势岌岌可危。时任辽东经略王在晋分析道:“东事离披,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此时,刚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的袁崇焕,主动请缨,单骑出关巡视塞外,并说道:“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何等之豪迈壮志。不久,努尔哈赤亲率十三万后金主力围攻宁远,辽东经略高第主张放弃关外之地,不发一兵一卒救援宁远;袁崇焕则主张坚决抵抗,并用红衣大炮击伤努尔哈赤,后金大败而归。努尔哈赤感叹:“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


其二、再战宁锦,败皇太极于坚城之下。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大汗之位,并立刻发兵锦州,意图通过军功来提高自己在八旗中的威信,削弱其他贝勒的权力。锦州位于辽西走廊,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遏制金兵攻打山海关的咽喉要地,此时驻守此地的是袁崇焕手下的大将赵率教,而袁崇焕、祖大寿、何可刚等则驻扎宁远,互为支援。皇太极首先是攻击锦州,遇挫后便攻打宁远;皇太极攻坚不成,便想引诱明军出城决战,谁知袁崇焕又是依托坚城和红衣大炮轰击后金,同时派小股部队袭扰敌军背后,皇太极再次遇挫,又掉头攻打锦州,但还是失败了,于是只能撤兵。这便是天启年间明军取得对后金军的第二次胜利,史称“宁锦大捷”。

其三、京师告急,连夜回师勤王,再败皇太极。后金在锦州和宁远防线遭受两次大败之后,其兵员损失惨重,再加上适逢“小冰期”,皇太极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满文老档》记载到:“时国内大饥,斗粮食八两,民中有食人肉者。”由此可知,后金当时是遇到了极大的经济困难,很可能会因此而爆发动乱,引起内部的分裂,于是皇太极便不顾其他贝勒的强力反对,亲率大军绕道蒙古,从喜峰关入寇中原劫掠,来次豪赌。此时,袁崇焕虽说是督师蓟辽,掌管蓟州、天京、辽东、蓬莱等地的军务,但蓟州的军务实际是掌握在蓟辽总督刘策手中。所以,袁崇焕还在辽东之时,便连续上书朝廷,要求加强蓟门、遵化等地之防务,以备不测,但不被采纳。即使如此,袁崇焕在回京救援之时,还是分兵前去救援遵化;而自己则率九千关宁兵连夜赶往北京,并提前三天赶到,崇祯甚是欣慰,下令犒赏将士。不久,袁崇焕、祖大寿、戴承恩、王承胤布阵广渠门,正面迎击皇太极,并将其击败,如若不是王承胤擅自南撤,后金将损失更大!

其四、制定收付辽东战略,联合蒙古,战守相辅。袁崇焕在平台对策崇祯时,许下了“五年收复辽东,辽人守辽土,辽土养辽人”的诺言。而如何收复辽东呢?袁崇焕谈到:“辽东宜守不宜战,辅之以和谈,实缓兵之计”,崇祯亦是认可。也就是说,必要时的“和谈”,崇祯是同意的,并没有反对。再者,袁崇焕对大明军队是有深刻认识的,若与后金野战,无异于自取灭亡,依托坚城、大炮、蒙古,层层推进,困守后金,待到国力复苏之时再将其彻底解决才是最佳策略。所以,在蒙古察哈尔部遇到困难之时,袁崇焕将粮食卖给战友(林丹汗支持大明);后来察哈尔之一部投靠后金(林丹汗没有投降),为皇太极做向导入寇中原,袁崇焕却被扣上了“米市资敌”的罪名,实在是冤枉至极。

其五、所谓皇太极“反间计”,乾隆下令褒奖。袁崇焕被凌迟的原因之一是与皇太极议和,妄图勾结后金灭亡大明。那如何证明是“勾结”呢?理由是皇太极不小心让一位被俘虏的太监听到袁崇焕使者(真假未知)与后金和谈之内容。这就奇怪了,皇太极的保密工作这么差吗?与袁崇焕此等名将和谈,岂能让一俘虏听到。而后人也说是“反间计”,既然是“反间计”,就证明袁崇焕确实是冤枉的。后来的南明弘光朝廷为之平反,说他是位大英雄。乾隆帝更是下令褒奖:“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要知道,真正的投降者洪承畴、吴三桂是被列入《贰臣传》的,而袁崇焕却没有;钱谦益等降清士大夫之书籍、诗词等则一概销毁,《四库全书》不予收录,而熊廷弼之著作得以保留。


纵横国史


‘袁崇焕是万厉四十七年进士出身,官受知县,在入京朝觐时得到赏时,进入兵部任职,得以了解戎机。面对女直人在关外连续攻击,经过一番实地音察后,主功向皇帝朱由校请缨,率军镇守关外,在实际战斗中展现出著越的军事才华。在1626年正月取得宁远大捷,和夏季的宁锦大捷。女真首领努尔哈赤是十七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天才军事家之一,靠十三副盔甲起兵,以“七大恨"为叛乱借口,一生打了十三次大型战役几乎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最后一次败在袁崇焕手下,最后报憾而死。袁崇焕是大明朝的柱石也,和南宋岳飞一样令后人敬仰,两个人命运相同。惜哉!如果袁崇焕不死,多尔衮的铁蹄能.否从洞开的山海关下援北京解主中原亦未可知也。袁崇焕受魏党构陷辞职后,祟祯皇帝重新启用他为兵部尚书,统领关內外诸军,赐上方宝剑有临机专断之权。袁崇焕拥兵关外,专制一方加上性格原因,日渐骄纵,将帅不和。特别是利用先斩后奏之权,杀了离岛主帅毛文龙,使女頁人无顾之忧,可以长驱入寇关内,这成为袁崇焕被杀的主要原因。清皇太极绕过宁远防线入寇北京后,袁崇焕千军弛援打退清军。这个时侯由于祟祯皇帝对他的猜忌,魏党构陷,皇太极乘机离间,袁崇焕被捕入狱,被罗织了与清庭议和,巿米资敌和擅杀岛帅的罪名于1630年在北京凌'迟处死,北京百女士争食其肉。袁崇焕被宣布为叛国罪外处死,明朝自毁长城,始速祸焉。袁崇焕之死争议颇多,但他在国家面临危难之机主动请缨,以文官之身行武职,披坚执锐,战胜强敌的功绩不容抹杀。大浪淘沙始见金,洪承筹,吴三桂之流只能遗臭万年。袁崇焕在南明和清乾隆阜皇帝时给3了正面肯定,如今更被我们后人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