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萬將士埋伏十萬人,結果還失敗了?漢武帝都感覺丟人

給你三十萬人讓你埋伏十萬人

你能打贏嗎?


漢武帝就是這樣乾的

結果費心費力,全毀在一個小尉史(可以認為是管著一百里的邊關小官)身上

雖然從漢高祖劉邦開始

就一直和匈奴和親

但是匈奴也一直沒遵守過承諾

從劉邦去世後,冒頓單于給呂后寫情書

到匈奴一直侵擾邊關

漢朝對於匈奴可以說是又恨又怕

深入作戰太遠不說,還

打不過

不深入作戰人家根本不理你,騷擾一波就撤

這就讓漢朝的皇帝很尷尬,包括漢武帝

三十萬將士埋伏十萬人,結果還失敗了?漢武帝都感覺丟人

漢武帝劉徹,能和秦始皇比肩的人物


而當時邊關的一座小縣城—馬邑縣

當地有個土霸王叫聶壹

他就讓王恢幫著向漢武帝傳給話

“老大,你看咱們和匈奴剛和親完,這時候他們很信任我們。不如趁著這個機會,把他們引誘過來,然後我們提前埋下伏兵,到時候可以來個一勞永逸。”

雁門馬邑豪聶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親,親信邊,可誘以利致之,伏兵襲擊,必破之道也。”-《資治通鑑》

漢武帝聽了這事,還是心動的

就連忙找了一幫大佬,看看這計劃可行不

當然也有反對的,不過我們的漢武大帝是不願意聽得

三十萬將士埋伏十萬人,結果還失敗了?漢武帝都感覺丟人

漢朝王恢,因為伏擊匈奴不利,被處死。

這麼好一個機會,千載難逢

如果成功,他就做到了高祖劉邦都沒有做到的事情

這個誘惑力還是很大的

畢竟開疆擴土,強爺勝祖一直是古代歷任皇帝所追求的

於是漢武帝就全國召集了三十多萬人,一起埋伏在去往馬邑縣的山谷中

並且這次埋伏中,不僅是漢武帝起頭

其中還有邊關著名的將軍韓安國和李廣

這樣幾十萬人的埋伏,就是偷襲比這還多一倍兵力的敵人

也可以說沒有任何問題

更別說當時匈奴並沒有這麼多軍隊

這樣的戰鬥還使得匈奴喪失了在開闊地帶騎兵的優勢

如果是馬上作戰,古代很少有能和遊牧民族比較的

步兵作戰,又很少有能和漢軍作戰的

本身就是十拿九穩的事情

三十萬將士埋伏十萬人,結果還失敗了?漢武帝都感覺丟人

漢武帝調集三十多萬軍隊,埋伏在馬邑縣附近,以逸待勞


而這件事情的關鍵—聶壹

還把最重要的誘敵深入完成了

聶壹在這次的計劃中,被漢武帝派到匈奴去做了間諜

聶壹本身就是馬邑縣的豪強,一直在邊關地區,屬於可以和匈奴說上話的人物

聶壹的投靠也受到匈奴單于的信任,畢竟匈奴對於能夠幫助他們的漢人都是非常禮遇的

聶壹等到過去之後就告訴單于

“大王啊,我來你這沒帶什麼禮物。我能把馬邑縣的縣令和縣丞都殺掉,然後把馬邑縣的所有財物獻給你,這個當我的投名狀你看行不?”

匈奴單于一聽這話,大喜過望

陰使聶壹為間,亡入匈奴,謂單于曰:“吾能斬馬邑令、丞,以城降,財物可盡得。”單于愛信,以為然而許之。”-《資治通鑑》

三十萬將士埋伏十萬人,結果還失敗了?漢武帝都感覺丟人

聶壹,設計謀劃匈奴的主要執行人物

就讓聶壹回去辦這個事情

聶壹回到馬邑縣,找了幾個囚犯

把他們殺掉,然後把頭顱掛在了城牆上給單于的使者看

單于看到這個情況,也是到了該出場的時候

單于就親自帶著十萬騎兵,準備進入馬邑搶奪一番

單于也不是魯莽的人,心裡有點發毛

這事情總覺得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但是單于帶了十萬騎兵,也是有自信應對各種情況的

等快到馬邑縣的時候,發展漫山遍野的牲畜,就是不見放牧人

三十萬將士埋伏十萬人,結果還失敗了?漢武帝都感覺丟人

匈奴騎兵

這心裡就更感覺不對勁

就讓手下的人去抓了一個尉史

就問這個尉史

“這馬邑縣怎麼回事,怎麼滿山牛羊不見人”

尉史開始也是硬氣,死活不說

單于看到這個情況,就讓人把這個尉史殺了

尉史聽到不說就死

就把漢軍的埋伏地方告訴了單于

單于也是大吃一驚,說:“我本來就懷疑其中有詐。”

結果單于領著自己的手下又回去了

並且為了慶賀自己死裡逃生,認為這是上天的意思

就把這個尉史稱為“天王”

乃攻亭,得雁門尉史,欲殺之;尉史乃告單于漢兵所居。單于大驚曰:“吾固疑之。”乃引兵還,出曰:“吾得尉史,天也!”以尉史為天王。-《資治通鑑》

三十萬將士埋伏十萬人,結果還失敗了?漢武帝都感覺丟人

匈奴單于


這一套走下來

單于爽了,漢武帝懵了

自己廢了這麼大的勁,調集了幾十萬人埋伏,結果功虧一簣

有氣沒地方撒的漢武帝,就找到了提出這件事的王恢

並且還把王恢抓了起來

結果就是這次差點就能使匈奴元氣大傷的仗,以王恢的死亡而告終

而王恢實際上也是這次失敗的替罪羊

畢竟幾十萬將士的調動

本來大家都是衝著功勞,和能打敗匈奴

這兩種信念支撐著

可是最後連匈奴人都沒見到

這樣的情況下,軍心肯定不穩

三十萬將士埋伏十萬人,結果還失敗了?漢武帝都感覺丟人

單于帶著自己的部隊


需要的是一個替罪羊來安定軍心

就像曹操斬了自己的後勤官一樣

都是為了能夠使得軍士不至於譁變

其實本身這個計劃的實行也是很好的

到了最後整個國家投入的心血,被一個小吏的幾句話,全部付之東流

而這件事情過去之後的匈奴

也不在同意和漢朝和親,相互直接也有了芥蒂

雖然沒有了和親,但是在邊關匈奴人還是喜歡和漢人做生意

因為他們喜歡我們精美的物品

而無論是匈奴朝廷,還是當時的漢武帝都對於這樣的事情處於默認的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