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在彌留之際,留下三個遺願,至今仍被人唾罵,到底是什麼遺願?

福垊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日,74歲的慈禧太后走到了她人生的盡頭。當日午後三點鐘,這位垂簾聽政、執掌大清最高權力 、統治中國長達47年的“老佛爺”懷著無可奈何的心情,告別了她最眷戀的權力,而一命嗚呼。在她死去的頭一天,38歲的光緒皇帝“龍馭賓天”,慈禧太后聞訊面無表情,隨後又故伎重施,立年僅3歲的的溥儀為帝。或許這位深諳權謀、戀權如命的老婦人還在做著繼續操縱朝政的春秋大夢,卻沒有料到死神隨即降臨到她的頭上。

慈禧與光緒的死,僅一日之隔,因此有學者懷疑光緒是遭慈禧毒手,到今天這仍被視為晚清一大疑案。

慈禧彌留之際,留下三條遺願,其中兩條大大出人意料

據英國人濮蘭德·拜克豪斯在其著述《慈禧外記》中說,光緒崩逝(1908年11月9日)的消息傳來,慈禧太后面色如常,無悲無戚。彼時的她早已病入膏肓,身體虛弱不堪。她召集軍機大臣載灃、奕劻、世續、鹿傳霖、袁世凱到福昌殿,降懿旨授時年25歲的醇親王載灃以攝政王監國,宣佈立載灃年僅3歲的兒子溥儀為嗣皇帝,入承大統,並即日抱入宮中教養。

第二天,慈禧太后又令軍機章京擬好懿旨並當眾宣佈:“現予病勢危篤,恐將不起,嗣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須請皇太后(指隆裕太后)懿旨者,由攝政王隨時面請施行 ”。當時在場的有光緒皇后(隆裕太后)、監國攝政王載灃、軍機大臣等。

濮蘭德寫道,彼時的慈禧太后神志清醒,雖已至彌留時,但仍持續談話,思路清晰,態度安詳,和平日無異。讀完遺詔後,她向侍從們做永遠告別之語,聽者無不傷心落淚。之後她逐漸昏沉,大家都以為大限已至。忽然又清醒過來,作迴光返照狀。慈禧太后執掌清國大權近50年,她人生中的最後一句話,讓聽者無不大出意料之外。她說:“以後勿再使婦人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有違,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說罷閉目而逝,時當下午三點。

慈禧太后權謀狠辣,手段陰毒,權勢慾望強烈,她牝雞司晨,成為彼時大清的實際掌權者,時間跨度長達數十年。

不料這位權欲勃發、生性強悍的“老佛爺” 臨死前卻留下“不能讓女人干預朝政”的遺言;她當朝時重用太監小德張、安德海、李蓮英,使其參預政事,勢焰熏天,臨終前卻叮囑“不得令太監擅權” ,以免重蹈晚明覆轍之言 。這確實讓人匪夷所思,大跌眼鏡。這大概就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吧。

三個遺願,並非全是因循守舊之言

在此前的光緒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慈禧太后病重,外間謠言甚多,太后見朝野訾議洶洶,言論激烈,大都與立憲有關,於是在這天下諭,宣佈九年立憲期限。欲效法當年日本的明治維新。其中有這麼幾句話:“......自本年起,務在第九年內,將(立憲)各項籌備事宜,一律辦齊,屆時即行頒佈欽定憲法,並頒佈召集議院之詔......總期國勢日臻鞏固,民生永保昇平,上慰宗廟社稷之靈,下答薄海臣民之望。將此通諭知之” 。

由此可以看出,慈禧臨終前留下的遺願不止三條,而是四條:(一):立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為嗣皇帝,載灃為監國攝政王;(二):不得讓婦人參預國政;(三)嚴禁太監擅權干政;(四):預備立憲。

臨終前疑似良心發現,因何仍留下滾滾罵名?

慈禧臨終前留下的遺言,不乏明智之語,但為何她仍然在浩浩青史上留下滾滾罵名,成為千夫所指的歷史罪人呢?

縱觀晚清歷史,慈禧太后所代表的是官僚地主階級內部最守舊、最頑固的勢力,是皇權意志的維護者以及極端體現者;銳意改革的光緒皇帝以及依附於他的開明官僚群體則是適應社會進步趨勢的較先進勢力。但由於“帝黨”力量弱小而每每被實力雄厚的“後黨”所壓制,所以它的進步性在還未完全充分發揮出來之前就被以慈禧為代表的保守勢力所扼殺。正因為如此,整個晚清朝廷的統治實質上是慈禧個人專權。由於這種專治靠血緣氏族制來維繫,便造成慈禧太后這樣一個頑固愚昧的半文盲得以一言九鼎,她只知計較細微得失,根本不懂治國方略,卻三度垂簾聽政,遂造成實際把持晚清朝政40多年的弔詭局面 。她自私卑劣,盲目排外,鎮壓戊戌變法,造成了晚清接踵而至的內憂外患與積貧積弱,因而被釘上了歷史的恥辱柱,即便臨死前疑似良心發現或幡然悔悟,仍然難逃歷史罪人的萬世罵名。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請勿搬運】


鐵馬冰河wu


慈禧太后在臨終前,立下了三道遺言。這三道遺言,要是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遺言極其可恥,讓人聽完後咒罵不止!

1.立醇親王之子溥儀為帝。

當時在位的皇帝是光緒皇帝,其時正值壯年,可是卻暴斃身亡,百年後考古學家發現光緒皇帝是因砒霜中毒而死。還有慈禧在逝世前就早已把光緒的“諡號”定了下來。“諡號”是皇帝死後由後人所定,而慈禧早早就定了光緒帝的“諡號”,可想而知光緒帝的死是由慈禧安排的策劃的。而在當時大清的情況非常糟糕慈禧卻讓一個三歲的小孩當皇帝主持大局,目的可想而知!

2.慈禧遺言強調,女性不得干涉朝政,然而自己卻掌權朝政48年之久,這不是打自己臉嗎?

3.宦官不得干政,這條遺言更是令很多後人咒罵不止。慈禧的一生中,曾有兩個宦官伴隨著她,先是安德海,後是李蓮英。他們協助慈禧太后滿足權利和物質慾望,導致晚清政府愈加的岌岌可危。


歷史自由學


1908年11月15日下午5點,慈禧太后病逝於中南海儀鸞殿,享年74歲。就在慈禧死前一天,她將光緒皇帝用砒霜毒死,並立三歲的溥儀為帝。

據記載,慈禧太后在臨死當天病情突然加重,一度陷入昏迷狀態。太醫手忙腳亂之下,給她開了一個生津益氣的方子,慈禧服下之後稍微清醒。

正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慈禧太后自知時日無多,便留下了一句遺言,以此來警示後人:

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不讓女人干政,不讓太監擅權,再加上慈禧死前一天決定立溥儀為帝,這就是慈禧死前的三大遺願。

一、慈禧為何立溥儀為帝?

溥儀的父親載灃是光緒皇帝的弟弟,載灃的老婆蘇完瓜爾佳氏是慈禧的養女,蘇完瓜爾佳氏父親又是慈禧的寵臣榮祿,而溥儀的祖母則是慈溪以太后的親妹妹。

這段人物關係不知道大家看懂沒有,總而言之,溥儀和慈禧太后的關係很親近,跟光緒皇帝的關係也很親近。而光緒皇帝又沒有兒子,所以溥儀是可以作為皇位繼承人的。

但是溥儀當初只有三歲,連生活都不能自理,更不要說處理朝政了,那麼慈禧為何要立他呢?其實這是慈禧深思熟慮之後的結果。

首先,溥儀的血統好,跟光緒皇帝和慈禧都有血緣關係,而且還很親近;

其次,為自己的名聲著想。慈禧生前做的那些事,其實她心裡都有數,如果他立一個跟自已血緣關係不親近的人為皇帝,那麼她死後能不能享受到好的待遇,能不能得到較為正面的評價都是問題;

第三,為自身利益考慮。因為慈禧不會預料到自己在光緒皇帝死後不久自己也會死去,所以她就想立溥儀這個三歲孩子為帝,將來如果自己病情好轉,還可以繼續垂簾聽政。

二、慈禧為何要說不許後宮干政?

慈禧自己干政幾十年,臨走還不許後宮干政,難道是隻許並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其實不是,這只是她對自己人生進行總結之後發出的感慨,未必是真的想阻止後宮干政。

縱觀慈禧一生,二十六歲開始掌權,到七十四歲去世,在這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慈禧一直掌控著朝中大權。

在慈禧掌權的日子裡,她的意志就代表著國家的意志,她的利益也可以高於國家的利益。她生活奢侈,為人殘忍;囚禁皇帝,殺害大臣;在與列強的對話中敗下陣來,使國家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這一切不都是因為慈禧干政造成的,但起碼作為中國實際的統治者,慈禧的責任很大。慈禧心裡也很清楚,所以她也才會發出這樣的感慨。

但現實情況是,光緒皇帝的皇后是隆裕,隆裕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如果慈禧死了,那麼她的侄女隆裕就升級為太后,可以效仿她繼續垂簾聽政。後來事情的發展也是這樣的,溥儀登基之後,由隆裕和載灃一起聽政。

所以說,慈禧太后說的這話也就是空喊口號,不要以為她真是好心。

三、慈禧為何要說不許太監掌權?

慈禧太后一生當中,因為得到他賞識而權勢熏天的大太監有兩人,一個是安德海,一個是李蓮英。

安德海因為慈禧的寵信,在其生涯中後期變得非所欲為,無惡不作,甚至還打著慈禧太后的幌子出宮招搖過市,欺負當地官員和百姓,最後被丁寶楨誅殺,搞得慈禧太后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而李英蓮則是慈禧的好奴才和貼心人,把慈禧伺候地很滿意,慈禧也因此十分看重李蓮英。李蓮英為人倒還低調,也很圓滑,但是由於他權勢很大,來找他的人很多,也因此牽扯進了許多是是非非。

我們知道,清朝對於太監的打壓比任何朝代都嚴重,在清朝前期和中期,很少有擅權的太監。但是到了慈禧太后這兒,太監卻開始群體冒頭,做出了許多不法之事,讓人詬病。

慈禧太后懂歷史,也知道自己對於太監過於放縱了,所以她才會說出不要讓太監擅權這番話來,這也許是真的發自她肺腑的話。


圍爐煮酒話春秋


慈禧太后在晚清的政壇中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自從咸豐皇帝去世後,慈禧與恭親王奕地1861年聯合發起辛酉政變,奪取朝中大權後,兩度垂簾聽政,逆襲成了清朝的實際統治者,掌管大清天下長達半個世紀。

慈禧掌權期間可謂是禍國殃民,簽訂了大量的不平等條約,讓清朝成為列強侵略的目標,也使得本來就不可救藥的滿清一步步走向衰亡,慈禧因此也成了一個賣國賊被釘在了恥辱的柱子上。

1908年11月15日,74歲的慈禧太后病逝於中南海儀鸞殿。據記載,慈禧太后在臨死當天病情突然加重,一度陷入昏迷狀態。太醫手忙腳亂之下,給她開了一個生津益氣的方子,慈禧服下之後稍微清醒。

而據說,慈禧太后在臨死前,還留下三大遺願。

第一條遺囑:立溥儀為皇帝。

更令人稱奇的是,在慈禧死前一天,年僅38歲的光緒皇帝也突然身亡。因為光緒皇帝死得太過離奇,光緒皇帝之死眾說紛紜。

一百年後終於有了結果,考古專家對光緒頭髮進行檢測後,發現光緒是因砒霜中毒而死,所以多年來慈禧是殺死光緒的最大嫌疑人。

慈禧毒殺光緒皇帝后,因為光緒皇帝又沒有兒子,所以慈禧太后立溥儀為皇位繼承人。慈禧太后之所以立只有三歲的溥儀為新皇帝,當然是有原因的。

首先,溥儀和慈禧太后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溥儀的父親載灃是光緒皇帝的弟弟,載灃的老婆蘇完瓜爾佳氏是慈禧的養女,蘇完瓜爾佳氏父親又是慈禧的寵臣榮祿,而溥儀的祖母則是慈溪以太后的親妹妹。

其次,慈禧知道自己生前“罪孽深重”,立三歲孩子溥儀為帝,一方面他繼位後暫時不會做出對他“有損名譽”的事,另一方面,慈禧還有幻想,幻想自己病情如果還能好轉,還可以繼續垂簾聽政。

第二條遺囑:女人不得干政。

清代建國之初有一條祖制,女人不得干政。因為歷史上女人專政禍國殃民的事太多太多,都是前車之鑑啊。而清朝這條祖制自皇太極開始嚴格執行下來了。

然而,慈禧太后卻是個特例,她不但破壞了祖制,而且讓國家背上了奇恥大辱。慈禧在執掌長達近半個世紀朝中大權的過程中,生活奢侈,為人殘忍,特別是外國列強的的委曲求全,使國家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慈禧當然清楚自己所作所為,因此,臨死前立下這條遺命,當然不是為了打自己的臉,而是有目的的。要知道當時光緒皇帝的隆裕皇后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慈禧清楚,她死後,成為皇太后的隆裕如果趁機奪權,很可能就會效仿她垂簾聽政,再把搖搖欲墜的大清折騰下去。

為了讓大清走向“正軌”,也出於“彌補”心理,慈禧太后才立下了女人不得干政這條遺囑。

第三條遺願:嚴禁宦官掌權。

明朝的太監干政便是前車之鑑,清朝初期的統治者為此對太監有嚴格限制,因此,兩百多年來太監根本沒有掌權的機會。然而,到了慈禧的時候,這個局面完全被打破,先是寵信安德海,後是李蓮英,這兩位太監因為慈禧太后的賞識而權勢熏天,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導致晚清政府愈加的岌岌可危,真可謂是禍國殃民,臨死還不忘提這一點,真是連老臉都不要了。

慈禧太后是個聰明人,她當然知道自己對於太監過於放縱了,所以在臨死前她才會說出不要讓太監擅權這番話來,這或許是慈禧太后“自我救贖”的唯一真心話。

總之,慈禧太后後的三道臨終遺言令世人震驚,至今仍被人唾罵。同時,也給歷史留下了一團迷霧,慈禧明明知道自己執政時的“病垢”,為什麼期間不主動悔改,而非要等到臨死時才留下這“懺悔式”的遺囑,是她過於聰明,還是過於昏庸呢。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1908年11月14日,光緒皇帝突然暴斃,第二日慈禧也閉上了雙眼死去了,這當然不是一個巧合。

不論是時任清朝禮部尚書的溥良後來的回憶,還是曾經為光緒診治過的醫生屈桂庭的回憶,無不將光緒離奇暴斃的矛頭指向了慈禧。

2008年研究光緒皇帝死因的課題小組通過對光緒頭髮的化驗,也得出了光緒死於砒霜中毒的結論。

慈禧在臨死前的所作所為實際上更是坐實了她毒害光緒之事,那麼,她在臨死之前做了什麼,或者說她留下三個怎樣的“遺願”,竟然至今仍遭人唾罵呢?

慈禧的這三個所謂的“遺願”,說起來也不能算是遺願,實則是她為了自己死後能夠安枕無憂所留下的後手。

1908年11月13日,慈禧突然發出了一道懿旨,宣佈任命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

慈禧一生貪權,為什麼會任命載灃為攝政王?難道她真捨得交出權力?慈禧的心思可沒這麼簡單。

當時她已經病重,說到底很多事已經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樣親歷親為了,李鴻章和榮祿也先後死去,她得培養新的心腹,載灃無疑成為了她新物色出來的心腹人選。

因為載灃和他父親奕譞一樣聽話,慈禧要的實際上並不是什麼能力出眾的人才,她要的只是一個能夠完全聽命於自己的心腹而已。

從載灃於1907年在軍機處“實習”到1908年“轉正”這件事,但凡有點政治頭腦的人都看得出是慈禧在背後傾力培養載灃,只是說實話,載灃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便“轉正”軍機大臣,對於載灃而言無異於拔苗助長。

所以,載灃雖然在1908年接掌了清政府,但實際上不論是他的資歷也好,還是他的經驗也罷,實際上還統領不了整個清政府。

慈禧在任命載灃為攝政王之後,又決定“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在宮中教養”,讓載灃趕緊送溥儀入宮。

如果說任命載灃為攝政王還沒什麼的話,那麼她決定將溥儀留在宮中教養這件事便絕對能夠震驚朝野了,因為這意味著溥儀將會成為光緒皇帝的接班人。

可是當時的光緒年僅37歲,可謂正值壯年,雖說常年體弱多病,可是在屈桂庭的治療之下,光緒的病情已經得到了控制,並且已經有所好轉了,慈禧為什麼會這麼突然地決定讓溥儀當光緒的接班人?

先不說慈禧為什麼拋開還沒死的光緒欽定溥儀為皇位繼承人,她一面任命載灃為攝政王,一面又欽定溥儀為皇位繼承人,當然有她的用意。

慈禧自從戊戌政變之後便一直想廢了光緒,奈何受到洋人的阻撓,只好作罷,這時候她又推出溥儀這張牌,為的是什麼?

當時的溥儀3歲不到,倘若由他即位當皇帝的話,又有一個聽話的攝政王載灃,哪怕慈禧精力不濟,她也能通過載灃繼續遙控朝政。

1908年11月14日,確定光緒皇帝駕崩了之後,慈禧正式發佈懿旨確定由溥儀繼位為嗣皇帝。

慈禧的權力慾在那一刻,可以說表露無遺,即便死到臨頭也不肯交出權力。

不過,不論是任命載灃為攝政王也好,還是決定讓溥儀繼承皇位也罷,實則都是在為慈禧的第三個後手做鋪墊。

慈禧的第三個後手是什麼呢?是毒死光緒皇帝!

正如慈禧說給光緒聽的那句“我不能先爾死”,慈禧確實不希望自己死在光緒的前頭,換句話說便是慈禧不希望自己死了之後,光緒仍然活著。

她之所以不希望光緒活著,是因為她自知自己對待光緒過於殘忍,她不僅奪走了光緒的皇權,奪走了光緒的自由,還狠心地奪走了光緒最寵愛的珍妃,她害怕自己死後,讓光緒奪回皇權的話會對她進行秋後算賬。

光緒為了奪回皇權,在1898年的時候便已經在康梁等人的慫恿之下對慈禧動了殺念,這時候他又經歷了被囚11年和珍妃沉井這兩件事,對慈禧的怨恨恐怕已經難以消除了,真讓他熬死了慈禧,奪回了皇權的話,他確實未必不會對死去的慈禧下手,掘墳鞭屍也未可知。

慈禧正是出於防患於未然的目的,才在自己臨死之前毒死光緒以絕後患。

慈禧臨死前所幹的三件事,最遭人唾罵的便是毒死光緒一事了,光緒雖然叫了她幾十年“親爸爸”,可終究難逃一死。

這個老婦人之心狠手辣和無情,由此也可見一斑。

倘若當時慈禧沒有毒死光緒,光緒在慈禧死後重新接掌清政府的話,以光緒在戊戌年的表現來看,或許他還真能夠開創出一個新局面。

只可惜,慈禧雖然執掌清王朝47載,可在她眼裡什麼都不如她自己重要,她是一個精緻乃至於完美的利己主義者,將利己主義發揮到了極致。

所以,慈禧絕不可能讓光緒繼續活下去,即便僅僅是為了她自己的身後事。


寧糊塗


說起慈禧太后,在很多人眼中對她的評價恐怕就只有四個字——禍國殃民。當然了,嚴格來說,這一說法確實不太恰當,畢竟評論一個人需要從多維度來進行,而不單單隻評論她的過錯。不過話說回來,說慈禧禍國殃民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辛酉政變之後,慈禧便成為了清朝的實際統治者,雖然名義上是同治當皇帝,兩宮皇太后共同垂簾聽政,但實際上這種情況也漸漸地變成了慈禧一人獨裁。對於權力有著極大慾望的慈禧來說,此時便是她最享受的時候。

慈禧

從慈禧掌權到1980年去世,慈禧先後兩次垂簾聽政控制朝政長達四十八年之久。在很多人眼中,慈禧掌權期間是我們最恥辱的時刻,因為在這期間,清政府與外國列強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也使得不可救藥的清王朝一步步走向了滅亡。可以說,慈禧太后已經成為了賣國求榮、殘酷狠毒的獨裁者。

光緒三十四年,罪惡頗重的慈禧太后終於也迎來了人生的最後時刻,無論她之前怎樣的保養,怎樣的奢靡,怎樣的殘忍,現在的她終於逃不過天命,在去黃泉路上垂死掙扎。而就在她臨死的前一天,光緒皇帝便突然駕崩。在這個時候,慈禧太后也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於是便趕緊召來朝廷重臣,親立三道遺囑;

慈禧太后——劇照

第一、立溥儀為皇帝。在光緒駕崩之前,慈禧似乎已經有了合適的繼承人選,他便是攝政王載灃之子愛新覺羅·溥儀。等到光緒帝駕崩之後,慈禧便立即召溥儀進宮,準備登基事宜。按理來說,光緒駕崩後,趕緊選立國家繼承人是正常的,但是正直壯年的光緒帝突然駕崩不得不讓人懷疑這是慈禧所為。

更重要的一點是,光緒皇帝在駕崩之前,慈禧就為他擬定好的諡號。這更加讓人懷疑是她所為。多年之後,考古學家們在發掘光緒帝的陵墓時,將其頭髮進行化驗後得知,光緒帝很可能是服用過量的砒霜後去世的。那麼這個下毒的人究竟是誰,人們便自覺不自覺地都會想到是慈禧太后所為。

此外,慈禧太后之所以立年僅三歲的溥儀為皇帝,並不是看中他的能力,當然,此時的溥儀不過是一個黃口小兒,哪有什麼能力可言呢!慈禧想到的是:一來,溥儀年幼,登基之後自己可以繼續掌權;二來,這溥儀的祖父是自己的妹夫,在這樣極具複雜又親密的家族關係中,為了能使得自己的葉赫那拉家族對清朝的統治得以延續,所以便將其立為繼承人了。

光緒皇帝

第二、後宮(女人)不得干政。實際上關於這一條在很多朝代中就已經明確規定了。別的不說,就說清朝,早在皇太極時代,就已經有了明確的規定了。除了在順治和康熙朝,清廷受到過孝莊皇太后的管理以外,就當屬慈禧太后了。不過孝莊涉政和慈禧涉政完全是兩碼事,雖然慈禧一直以來將孝莊作為自己的偶像,但是她比起孝莊來,確實差太多了。當然,她們倆所處的時代背景也不一樣。

慈禧太后干政明顯是違背祖制的,她也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想當初她在奪權的時候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將幾百年來祖宗的制度忘得一乾二淨。現在的她也算是“良心發現”了,不過此話一出,似乎就是在打自己的臉,也不知道當場的大臣們是怎麼想的。

李蓮英

第三、嚴禁宦官掌權。關於這一點,清朝前期的統治者鑑於明朝太監干預政事對國家帶來的損害,於是便開始下令限制太監的權力。到了雍正時期,甚至規定太監的官階不能高過四品。但是到了慈禧太后時期,他所寵信的大太監李蓮英、安德海等人,哪一個不是權傾朝野,耀武揚威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李蓮英的官階還達到正二品之高,嚴重違背雍正帝所立下的太監官階不能超過四品的規定。雖然說造成晚清混亂局面的罪魁禍首是慈禧太后(這裡我們暫且不考慮歷史環境因素的影響),但是李蓮英也難辭其咎。作為慈禧身邊的寵監,李蓮英成為了權力的傳達者和掌握者,將朝廷弄得是烏煙瘴氣的。所以慈禧這條遺願,也著實打了自己的臉。

綜上所述,慈禧在彌留之際留下的三條遺願,第一條是想延續清王朝的統治,讓自己能夠繼續掌權。最後兩條則是說出來打自己臉的,所以至今仍遭到世人的唾罵!

你們怎麼看呢?


方圓文史


慈禧,在中國人的眼裡,是老妖婆,老怪物,壞事做盡,罄竹難書。

慈禧乾的壞事:毒殺了光緒,鎮壓戊戌變法,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不平等條約。因為她,中國墜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因為她,中國被西方列強欺負到了家門口。


慈禧還是個敗家娘們,為了過六十大壽,居然挪用了北洋水師的軍費,還大言不慚地說了句:“今天誰讓我不高興,我讓他這輩子不高興。”

此言一出,震驚全中國!

以上是中國人眼中的慈禧,可是在外國人的眼中,慈禧卻不是這回事!

亞瑟.H.史密斯在《動盪的中國》一書中,說“慈禧與只瞭解女紅的東太后完全不同……,本人擁有一種獨特的品質和才能”。

康格夫人在《中國來信》中說,“慈禧表現出機智和女性魅力,以及女主人的光彩和吸引力。”

田原禎次郎在《日本人眼中的慈禧》中說,“慈禧是古今無與倫比的女性政治家,這一點恐怕無人能及,無人不曉。”


慈禧到底是老妖婆,賣國賊,還是憑一己之力讓清朝苟延殘喘了三十多年的女政治家呢?

假如慈禧不垂簾聽政,而是早早死去,那麼中國會怎樣,就能一改頹喪的局面了嗎?

這個問題,怕是無人能解答。

正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慈禧臨死之前,說了些什麼話呢?

1908年11月15日凌晨,慈禧像往常一樣,早早起床,因為昨天親自處理光緒的喪事,所以慈禧睡得很晚,面露倦容,但與往日並無多大不同。

到了中午午飯時,慈禧吃著吃著,突然頭暈目眩,趕忙停止了進食,臥床休息,但一個小時之後,狀況絲毫未好轉,反而越來越重。

慈禧感覺大限將至,於是緊急召集軍機大臣,草擬遺詔,改動了幾處之後,慈禧昏睡了過去。

又過了半個鐘頭,慈禧又甦醒了,有氣無力地說:“我畢生垂簾聽政,不瞭解的人說我貪戀權力,實際上是迫不得已啊!”


之後,慈禧又昏睡了過去,幾分鐘後,又睜開了眼睛,拋下了最後一句話:

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至此,慈禧三個遺願出來了:一是立三歲溥儀為帝,二是女人不能幹政,三是太監不得擅權。

有人說,慈禧幹了政,還寵信李蓮英,這遺言不是自個打自個臉嗎?

實則不然!

其實,慈禧立的遺囑中,只有“立溥儀為帝”這一條,其他兩條子虛烏有,有人又潑了一盆髒水。


一半秋色


慈禧死前留下了哪三個遺願呢?

民間的說法是這樣的:一、她要立兩三歲的溥儀為皇帝;二、今後大清不能再讓女人干政;三、更不得令太監擅權。

第一點是皇權交接,是大事,有慈禧正式的懿旨在,咱們隨後再說;第二點、第三點並沒有出現在慈禧彌留之際發佈的懿旨中,只是她臨終時嘴上說的。

原話據說是這麼兩句——

“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

“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立溥儀,遭人唾罵,主要是因為慈禧此舉太自私,選立新君,她只從自己掌控皇權以及死後不被翻案考慮,從沒有真正考慮過江山社稷。

這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在當時,慈禧之所以要選立溥儀,最主要的一點是她認為自己不會馬上死掉,立這樣一個輩分合適的“奶娃”皇帝有利於她繼續垂簾聽政,操控皇權。

在民間百姓看來,慈禧掌控大清皇權幾十年,從同治到光緒再到溥儀,都是被她玩於股掌的兒皇帝,而江山社稷在她這個貪戀皇權的老婦人手裡卻是每況愈下,既遭外辱,又生內亂,因此她是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罪魁禍首,所以要唾罵她。

今後大清不能再讓女人干政,這原本是慈禧臨終前的懺悔,世人似乎也不買賬,也要唾罵,這又是為哪般呢?

這裡有民間不滿情緒的宣洩,在老百姓看來,女人貪權干政本就是對朝綱的敗壞,但慈禧這個老婦人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後弄的江山社稷千瘡百孔,無法收拾,更可惡的是到死還不承認自己是罪人,只說今後不允許這麼幹了,這不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而是人之將死其言可憎。

另一讓民間不滿的是,慈禧這邊剛說完女人不得干政,那邊卻要求攝政王載灃遇見重大事情,不能擅自做主,必須請示皇太后,也就是慈禧的親侄女隆裕太后。在老百姓看來,這樣說是一套,做起來又是另外一套,到頭來還是要讓她侄女繼續垂簾聽政,這未免也太可惡了,所以要唾罵。

不得令太監擅權,在民間老百姓看來,這也是慈禧的厚顏無恥之辭,自己寵幸安德海、李蓮英,把惡事做完了,反過頭來卻說今後不能學我,如此只許州官點燈,不許百姓放火,怎能不唾罵。

有人說,慈禧臨終時根本沒有說過後面那兩句話,這是史官為給慈禧貼金編造出來的。可問題是有這樣貼金的嗎,越貼越黑。

依本人的看法,慈禧說出這樣的話並不奇怪,而且民間對她說的話也有誤解。

立溥儀固然有慈禧私心的因素,但如果加上要給同治帝以及朝廷一個說法(昔日吳可讀尸諫,慈禧答應再立新君一定不讓同治絕嗣),除了溥儀,其實也沒有更穩妥的選擇。事實上,當慈禧提出選立溥儀時,朝中重臣如張之洞,也只是弱弱地問了一句,為何不立長君?(溥儀他爹載灃)當慈禧說出不能讓同治絕嗣後,張之洞這些重臣也都是理解、贊同的,暗中不贊同的都是想奪皇權的野心家,慈禧如果選立那幾個野心家(如老恭親王的孫子溥偉或者慶親王的兒子載振),朝局可能更亂。

總之,不管慈禧當時怎麼選,結果都不會比選溥儀好到哪裡去,清廷到那階段已經基本完了,皇座上安誰,結果都一樣。

再說不得女人干政,慈禧的這一句懺悔並沒有口是心非,在她的臨終安排中,她的親侄女隆裕不是垂簾聽政的角色,而是攝政王載灃的輔助者,當載灃遇到的壓力過大時,隆裕可以出面用皇太后的名義彈壓一下。

至於不得令太監擅權,慈禧說這話真正的用意,不是懺悔,而是提醒。客觀地說,在慈禧治下,安德海、李蓮英之流距明朝時的太監專權離的很遠,但苗頭已經出來了,尤其之後又是溥儀、載灃這樣的弱庸之主,弄不好是極有可能出現太監專權的,所以慈禧要鄭重地警告一番,這是她政治敏銳成熟的表現。

說完民間的說法,不妨來看看慈禧死前朝廷正式發佈的幾道懿旨、上諭——

慈禧臨終前,一口氣口授了四道懿旨,並以嗣皇帝溥儀名義發佈了一道上諭,這是她最後的安排:

第一道懿旨: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入承大統為嗣皇帝。(這是最後拍板。)

第二道懿旨: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儲貳,曾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現大行皇帝龍馭上賓,亦未有儲貳,不得已以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併兼承大行皇帝之祧。(這是立溥儀的一個重要理由。)

第三道懿旨:現時局多艱,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灃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予之訓示裁度施行,俟皇帝年歲漸長,學業有成,再由嗣皇帝親裁政事。(這是確定攝政王執政。)

第四道懿旨:現命攝政王載灃監國,所有應行禮節,著內閣為部院會議具奏。(這是給載灃執政預留空間。)

以嗣皇帝溥儀的名義發佈的上諭:

朕奉太皇太后懿旨:昨經降旨,特命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予之訓示裁度施行。現予病勢危篤,恐將不起,嗣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有必要請皇太后懿旨者,由攝政王隨時面請施行。

仔細看這幾道懿旨、上諭,慈禧既定下了框架,又給了載灃一定填充的空間。正因為有這樣的安排,慈禧死後,載灃剛上臺就立刻審定頒佈了《攝政王禮節》十六條,除去將軍國政事集於攝政王一身外,還有一條專門用來解釋慈禧留下的最後一句話——“凡重大事件有必要請皇太后懿旨者,由監國攝政王面請施行,他人不得擅請擅傳。”

這條規定意味著什麼?不僅制約了宗親權貴(別人不能向皇太后請示),而且也制約了隆裕太后——她不僅不能主動干政,而且即便是重大事項面請了她,她的決定要經過載灃的認可並傳達出去才能生效,不經過載灃認可並傳達出去則視為無效。

所以說,慈禧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都是異常清醒的,因此唾罵之外也應該有一些審視。


黑句本


民間確實有傳聞,說慈禧臨死前對眾人的“遺願”有兩個,一個是女人不得干政,二個是太監不得擅權,內容公開後被世人唾罵,其原因是慈禧無恥,自己幹壞事,兩個都犯了,臨終前還想以正視聽當一把好人,這就好比一個賭棍最後告誡別人不要賭博,一個吸毒者死前警示別人不要吸毒,看起來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實際是明知賭博不好,為什麼自己要賭,明知吸毒害命,為什麼自己還要吸。

圖為慈禧和女眷們在頤和園排雲門前合影,左邊的太監是二總管崔玉貴。

慈禧也一樣,你明知道後宮干政和太監擅權是違令禁止的,為什麼在你這全成一紙空文,后妃不能干預朝政,這是滿清的祖制,咸豐死的時候,同治繼位,同時有8位顧命大臣,哪有慈禧的位置,結果是慈禧公然違背祖制,殺顧命大臣垂簾聽政;太監也是,順治時就明確規定了,太監不得擅權,官不過四品,不許擅出皇城,不得結交官員,可是慈禧這幾條都犯,安德海出城作威作福,是誰給的勢,大太監李蓮英為二品,還巡視海軍,更加打破皇家祖制,以上種種都是慈禧啪啪打臉。

圖為當年慈禧出殯。

不該乾的都幹了,死前告誡別人不要幹,這不是死前頓悟,有句諺語說的好“法官坐班房——明知故犯”,當然要受到世人唾棄。慈禧也明白,自己當政這些年,滿清日落西山,這當然要算自己頭上,又懷著對封建傳統的敬畏之心,當年武則天不能幹的事兒都幹了,最後呢,去帝號,還政李氏,自己稱則天大聖皇后,慈禧也不一樣,自己是個特例,錯誤絕口不說,不否定自己執政的合理性,反正以後其他人別這樣幹了。

慈禧死後,隆裕升為太后,兼祧溥儀母后,也實行垂簾聽政,和載灃共掌滿清。

不過說了這麼多,需要鄭重澄清一下,慈禧的“遺願”來源於野史,還是個當年進過宮的老外寫的,正史和官家史料上均沒有慈禧遺言的記載,反而慈禧在死前有兩道旨,一道是以自己名義下的懿旨,隆裕為太后,溥儀為皇帝,一道是以溥儀的名義發的,載灃攝政,國家大事由載灃與隆裕太后兩人定奪,這兩道上面隻字未提女人干政之事,這是正史記載的。

1908年慈禧葬於咸豐定陵之東,稱定東陵,20年後被軍閥孫殿英給掘了。

所以說,如果朝廷大事由載灃和隆裕一起拿主意,那又何來的女人不得干政之說呢,慈禧死後大臣起草的慈禧遺詔,也是羅裡吧嗦的打感情牌,老太婆這輩子如何如何不容易之類的,也沒有民間傳聞的“遺願”之說,所以慈禧遺願是假的,只是民國光復後,關於清朝的事都有人大書特書,以訛傳訛,直到今天,不論真假,只圖一時口舌之快罷了。


圖文繪歷史


首先看一下慈禧三個遺願,一是立3歲的溥儀為新帝;二是女人不得干政;三是太監不得掌權。慈禧的這三個遺願為什麼遭人唾罵呢?我們一個一個來說其中的原因:

一是立3歲的溥儀為新帝

這一個其實說起來不算慈禧的遺願,因為它屬於慈禧下旨頒佈的事情。

在慈禧去世的前一天,光緒皇帝駕崩了,國不可以一日無主,立新帝的事情就被慈禧提上日程了,讓3歲的溥儀繼承皇位。讓溥儀繼皇位,其實是此前早已定下的。

關於繼位人選問題,慈禧太后內心不願意將權力交給任何人,又沒有辦法必須要立新帝。所以慈禧只能選擇有愛新覺羅的血統又與自己葉赫那拉氏關係親近的人,這時候就只有溥儀和光緒的弟弟載灃(溥儀之父)兩人了。很顯然,相比於已經成年的載灃,三歲的溥儀更利於好控制。

還有當初同治皇帝死後,慈禧讓同治的堂弟光緒繼位,就有大臣不同意,理由是同治沒有嗣子。但慈禧的說法是,等光緒生了兒子,首先過繼給同治做嗣子。可是,光緒並沒能生子。因此,光緒死後,慈禧便不能再等了,只能直接讓溥儀做同治的嗣子,同時兼祧光緒。也就是說,溥儀同時要做同治和光緒兩人的兒子,這樣一來,溥儀理所應當成為繼位的人選。

但是你想啊,3歲的皇帝能做什麼?起居生活都需要人照顧,根本就不能夠處理朝政大事。立溥儀為新帝,慈禧有為了自己萬一病情好轉,方便日後接著垂簾聽政的極大成分在裡面。這無疑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以在這一點慈禧被人唾罵也是有點道理的。

二、女人不得干政

慈禧的原話是這樣的: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這句話還是很容易懂的,就是從今以後女人不可以干預朝政,必須嚴格限制,因為與我朝的家法相違背。

這話說完,是不是有點只許州官點燈,不許百姓放火的意味。慈禧自己參與干預及掌管朝政多年,死前遺願來句:女人不得干政,只有我自己可以干預朝政,其他女子不得行。果然是雙標啊。

同時與前面的頒佈立新帝的旨意也自相矛盾,命溥儀生父載灃擔任監國攝政王,侄女隆裕任太后,載灃遇到大事,必須與隆裕太后商量,載灃不能獨斷專行。簡直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啊。

三、太監不得掌權

慈禧遺願還有一句,原文是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這話也很好理解,吸取明朝末期的經驗教訓,太監不得掌權,必須嚴格防止。

其實清朝前期對於防止宦官專政一直做的比較好,打壓太監很是嚴格,慈禧時期太監專權越來越明顯,出現了兩位大太監,這也主要在於慈禧自己。

第一位得勢的太監就是安德海,因為在慈禧奪權的過程中立了功,深得慈禧的歡心,晉升為總管大太監,成為慈禧身邊大紅人的安德囂張跋扈,更是置清朝的祖制於不顧,同治八年到江南採辦服飾,走到山東地方,被巡撫丁寶楨擒獲並且被就地正法。

第二位大太監就是李蓮英,陪伴慈禧太后近五十三年,是清末最有權勢的宦官,打破了太監為官不得超過四品的規定,官至二品。不過李蓮英吸取安德海的歷史教訓,比安德海聰明多了,為人低調謹慎,雖然李蓮英沒有直接干預朝政,卻極其貪財,朝臣一旦有求於慈禧就會籠絡李蓮英,而李蓮英只知貪財利己,不顧大體。

慈禧自己在位,重用了兩個大太監,死後又來句太監不得掌權的遺願,不被後人唾罵才怪。

總結,看了慈禧的三個遺願也就明白慈禧被人唾罵了,當然慈禧被唾罵也不僅僅是因為這三點,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大清朝被她玩成這樣,被西方各種列強所欺負,肯定是需要慈禧出來捱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