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在弥留之际,留下三个遗愿,至今仍被人唾骂,到底是什么遗愿?

福垊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日,74岁的慈禧太后走到了她人生的尽头。当日午后三点钟,这位垂帘听政、执掌大清最高权力 、统治中国长达47年的“老佛爷”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告别了她最眷恋的权力,而一命呜呼。在她死去的头一天,38岁的光绪皇帝“龙驭宾天”,慈禧太后闻讯面无表情,随后又故伎重施,立年仅3岁的的溥仪为帝。或许这位深谙权谋、恋权如命的老妇人还在做着继续操纵朝政的春秋大梦,却没有料到死神随即降临到她的头上。

慈禧与光绪的死,仅一日之隔,因此有学者怀疑光绪是遭慈禧毒手,到今天这仍被视为晚清一大疑案。

慈禧弥留之际,留下三条遗愿,其中两条大大出人意料

据英国人濮兰德·拜克豪斯在其著述《慈禧外记》中说,光绪崩逝(1908年11月9日)的消息传来,慈禧太后面色如常,无悲无戚。彼时的她早已病入膏肓,身体虚弱不堪。她召集军机大臣载沣、奕劻、世续、鹿传霖、袁世凯到福昌殿,降懿旨授时年25岁的醇亲王载沣以摄政王监国,宣布立载沣年仅3岁的儿子溥仪为嗣皇帝,入承大统,并即日抱入宫中教养。

第二天,慈禧太后又令军机章京拟好懿旨并当众宣布:“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指隆裕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当时在场的有光绪皇后(隆裕太后)、监国摄政王载沣、军机大臣等。

濮兰德写道,彼时的慈禧太后神志清醒,虽已至弥留时,但仍持续谈话,思路清晰,态度安详,和平日无异。读完遗诏后,她向侍从们做永远告别之语,听者无不伤心落泪。之后她逐渐昏沉,大家都以为大限已至。忽然又清醒过来,作回光返照状。慈禧太后执掌清国大权近50年,她人生中的最后一句话,让听者无不大出意料之外。她说:“以后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说罢闭目而逝,时当下午三点。

慈禧太后权谋狠辣,手段阴毒,权势欲望强烈,她牝鸡司晨,成为彼时大清的实际掌权者,时间跨度长达数十年。

不料这位权欲勃发、生性强悍的“老佛爷” 临死前却留下“不能让女人干预朝政”的遗言;她当朝时重用太监小德张、安德海、李莲英,使其参预政事,势焰熏天,临终前却叮嘱“不得令太监擅权” ,以免重蹈晚明覆辙之言 。这确实让人匪夷所思,大跌眼镜。这大概就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吧。

三个遗愿,并非全是因循守旧之言

在此前的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慈禧太后病重,外间谣言甚多,太后见朝野訾议汹汹,言论激烈,大都与立宪有关,于是在这天下谕,宣布九年立宪期限。欲效法当年日本的明治维新。其中有这么几句话:“......自本年起,务在第九年内,将(立宪)各项筹备事宜,一律办齐,届时即行颁布钦定宪法,并颁布召集议院之诏......总期国势日臻巩固,民生永保升平,上慰宗庙社稷之灵,下答薄海臣民之望。将此通谕知之” 。

由此可以看出,慈禧临终前留下的遗愿不止三条,而是四条:(一):立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嗣皇帝,载沣为监国摄政王;(二):不得让妇人参预国政;(三)严禁太监擅权干政;(四):预备立宪。

临终前疑似良心发现,因何仍留下滚滚骂名?

慈禧临终前留下的遗言,不乏明智之语,但为何她仍然在浩浩青史上留下滚滚骂名,成为千夫所指的历史罪人呢?

纵观晚清历史,慈禧太后所代表的是官僚地主阶级内部最守旧、最顽固的势力,是皇权意志的维护者以及极端体现者;锐意改革的光绪皇帝以及依附于他的开明官僚群体则是适应社会进步趋势的较先进势力。但由于“帝党”力量弱小而每每被实力雄厚的“后党”所压制,所以它的进步性在还未完全充分发挥出来之前就被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势力所扼杀。正因为如此,整个晚清朝廷的统治实质上是慈禧个人专权。由于这种专治靠血缘氏族制来维系,便造成慈禧太后这样一个顽固愚昧的半文盲得以一言九鼎,她只知计较细微得失,根本不懂治国方略,却三度垂帘听政,遂造成实际把持晚清朝政40多年的吊诡局面 。她自私卑劣,盲目排外,镇压戊戌变法,造成了晚清接踵而至的内忧外患与积贫积弱,因而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即便临死前疑似良心发现或幡然悔悟,仍然难逃历史罪人的万世骂名。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请勿搬运】


铁马冰河wu


慈禧太后在临终前,立下了三道遗言。这三道遗言,要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遗言极其可耻,让人听完后咒骂不止!

1.立醇亲王之子溥仪为帝。

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光绪皇帝,其时正值壮年,可是却暴毙身亡,百年后考古学家发现光绪皇帝是因砒霜中毒而死。还有慈禧在逝世前就早已把光绪的“谥号”定了下来。“谥号”是皇帝死后由后人所定,而慈禧早早就定了光绪帝的“谥号”,可想而知光绪帝的死是由慈禧安排的策划的。而在当时大清的情况非常糟糕慈禧却让一个三岁的小孩当皇帝主持大局,目的可想而知!

2.慈禧遗言强调,女性不得干涉朝政,然而自己却掌权朝政48年之久,这不是打自己脸吗?

3.宦官不得干政,这条遗言更是令很多后人咒骂不止。慈禧的一生中,曾有两个宦官伴随着她,先是安德海,后是李莲英。他们协助慈禧太后满足权利和物质欲望,导致晚清政府愈加的岌岌可危。


历史自由学


1908年11月15日下午5点,慈禧太后病逝于中南海仪鸾殿,享年74岁。就在慈禧死前一天,她将光绪皇帝用砒霜毒死,并立三岁的溥仪为帝。

据记载,慈禧太后在临死当天病情突然加重,一度陷入昏迷状态。太医手忙脚乱之下,给她开了一个生津益气的方子,慈禧服下之后稍微清醒。

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慈禧太后自知时日无多,便留下了一句遗言,以此来警示后人: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不让女人干政,不让太监擅权,再加上慈禧死前一天决定立溥仪为帝,这就是慈禧死前的三大遗愿。

一、慈禧为何立溥仪为帝?

溥仪的父亲载沣是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沣的老婆苏完瓜尔佳氏是慈禧的养女,苏完瓜尔佳氏父亲又是慈禧的宠臣荣禄,而溥仪的祖母则是慈溪以太后的亲妹妹。

这段人物关系不知道大家看懂没有,总而言之,溥仪和慈禧太后的关系很亲近,跟光绪皇帝的关系也很亲近。而光绪皇帝又没有儿子,所以溥仪是可以作为皇位继承人的。

但是溥仪当初只有三岁,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更不要说处理朝政了,那么慈禧为何要立他呢?其实这是慈禧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

首先,溥仪的血统好,跟光绪皇帝和慈禧都有血缘关系,而且还很亲近;

其次,为自己的名声着想。慈禧生前做的那些事,其实她心里都有数,如果他立一个跟自已血缘关系不亲近的人为皇帝,那么她死后能不能享受到好的待遇,能不能得到较为正面的评价都是问题;

第三,为自身利益考虑。因为慈禧不会预料到自己在光绪皇帝死后不久自己也会死去,所以她就想立溥仪这个三岁孩子为帝,将来如果自己病情好转,还可以继续垂帘听政。

二、慈禧为何要说不许后宫干政?

慈禧自己干政几十年,临走还不许后宫干政,难道是只许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其实不是,这只是她对自己人生进行总结之后发出的感慨,未必是真的想阻止后宫干政。

纵观慈禧一生,二十六岁开始掌权,到七十四岁去世,在这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慈禧一直掌控着朝中大权。

在慈禧掌权的日子里,她的意志就代表着国家的意志,她的利益也可以高于国家的利益。她生活奢侈,为人残忍;囚禁皇帝,杀害大臣;在与列强的对话中败下阵来,使国家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这一切不都是因为慈禧干政造成的,但起码作为中国实际的统治者,慈禧的责任很大。慈禧心里也很清楚,所以她也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但现实情况是,光绪皇帝的皇后是隆裕,隆裕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如果慈禧死了,那么她的侄女隆裕就升级为太后,可以效仿她继续垂帘听政。后来事情的发展也是这样的,溥仪登基之后,由隆裕和载沣一起听政。

所以说,慈禧太后说的这话也就是空喊口号,不要以为她真是好心。

三、慈禧为何要说不许太监掌权?

慈禧太后一生当中,因为得到他赏识而权势熏天的大太监有两人,一个是安德海,一个是李莲英。

安德海因为慈禧的宠信,在其生涯中后期变得非所欲为,无恶不作,甚至还打着慈禧太后的幌子出宫招摇过市,欺负当地官员和百姓,最后被丁宝桢诛杀,搞得慈禧太后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而李英莲则是慈禧的好奴才和贴心人,把慈禧伺候地很满意,慈禧也因此十分看重李莲英。李莲英为人倒还低调,也很圆滑,但是由于他权势很大,来找他的人很多,也因此牵扯进了许多是是非非。

我们知道,清朝对于太监的打压比任何朝代都严重,在清朝前期和中期,很少有擅权的太监。但是到了慈禧太后这儿,太监却开始群体冒头,做出了许多不法之事,让人诟病。

慈禧太后懂历史,也知道自己对于太监过于放纵了,所以她才会说出不要让太监擅权这番话来,这也许是真的发自她肺腑的话。


围炉煮酒话春秋


慈禧太后在晚清的政坛中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自从咸丰皇帝去世后,慈禧与恭亲王奕地1861年联合发起辛酉政变,夺取朝中大权后,两度垂帘听政,逆袭成了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掌管大清天下长达半个世纪。

慈禧掌权期间可谓是祸国殃民,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让清朝成为列强侵略的目标,也使得本来就不可救药的满清一步步走向衰亡,慈禧因此也成了一个卖国贼被钉在了耻辱的柱子上。

1908年11月15日,74岁的慈禧太后病逝于中南海仪鸾殿。据记载,慈禧太后在临死当天病情突然加重,一度陷入昏迷状态。太医手忙脚乱之下,给她开了一个生津益气的方子,慈禧服下之后稍微清醒。

而据说,慈禧太后在临死前,还留下三大遗愿。

第一条遗嘱:立溥仪为皇帝。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慈禧死前一天,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也突然身亡。因为光绪皇帝死得太过离奇,光绪皇帝之死众说纷纭。

一百年后终于有了结果,考古专家对光绪头发进行检测后,发现光绪是因砒霜中毒而死,所以多年来慈禧是杀死光绪的最大嫌疑人。

慈禧毒杀光绪皇帝后,因为光绪皇帝又没有儿子,所以慈禧太后立溥仪为皇位继承人。慈禧太后之所以立只有三岁的溥仪为新皇帝,当然是有原因的。

首先,溥仪和慈禧太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溥仪的父亲载沣是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沣的老婆苏完瓜尔佳氏是慈禧的养女,苏完瓜尔佳氏父亲又是慈禧的宠臣荣禄,而溥仪的祖母则是慈溪以太后的亲妹妹。

其次,慈禧知道自己生前“罪孽深重”,立三岁孩子溥仪为帝,一方面他继位后暂时不会做出对他“有损名誉”的事,另一方面,慈禧还有幻想,幻想自己病情如果还能好转,还可以继续垂帘听政。

第二条遗嘱:女人不得干政。

清代建国之初有一条祖制,女人不得干政。因为历史上女人专政祸国殃民的事太多太多,都是前车之鉴啊。而清朝这条祖制自皇太极开始严格执行下来了。

然而,慈禧太后却是个特例,她不但破坏了祖制,而且让国家背上了奇耻大辱。慈禧在执掌长达近半个世纪朝中大权的过程中,生活奢侈,为人残忍,特别是外国列强的的委曲求全,使国家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慈禧当然清楚自己所作所为,因此,临死前立下这条遗命,当然不是为了打自己的脸,而是有目的的。要知道当时光绪皇帝的隆裕皇后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慈禧清楚,她死后,成为皇太后的隆裕如果趁机夺权,很可能就会效仿她垂帘听政,再把摇摇欲坠的大清折腾下去。

为了让大清走向“正轨”,也出于“弥补”心理,慈禧太后才立下了女人不得干政这条遗嘱。

第三条遗愿:严禁宦官掌权。

明朝的太监干政便是前车之鉴,清朝初期的统治者为此对太监有严格限制,因此,两百多年来太监根本没有掌权的机会。然而,到了慈禧的时候,这个局面完全被打破,先是宠信安德海,后是李莲英,这两位太监因为慈禧太后的赏识而权势熏天,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导致晚清政府愈加的岌岌可危,真可谓是祸国殃民,临死还不忘提这一点,真是连老脸都不要了。

慈禧太后是个聪明人,她当然知道自己对于太监过于放纵了,所以在临死前她才会说出不要让太监擅权这番话来,这或许是慈禧太后“自我救赎”的唯一真心话。

总之,慈禧太后后的三道临终遗言令世人震惊,至今仍被人唾骂。同时,也给历史留下了一团迷雾,慈禧明明知道自己执政时的“病垢”,为什么期间不主动悔改,而非要等到临死时才留下这“忏悔式”的遗嘱,是她过于聪明,还是过于昏庸呢。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突然暴毙,第二日慈禧也闭上了双眼死去了,这当然不是一个巧合。

不论是时任清朝礼部尚书的溥良后来的回忆,还是曾经为光绪诊治过的医生屈桂庭的回忆,无不将光绪离奇暴毙的矛头指向了慈禧。

2008年研究光绪皇帝死因的课题小组通过对光绪头发的化验,也得出了光绪死于砒霜中毒的结论。

慈禧在临死前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更是坐实了她毒害光绪之事,那么,她在临死之前做了什么,或者说她留下三个怎样的“遗愿”,竟然至今仍遭人唾骂呢?

慈禧的这三个所谓的“遗愿”,说起来也不能算是遗愿,实则是她为了自己死后能够安枕无忧所留下的后手。

1908年11月13日,慈禧突然发出了一道懿旨,宣布任命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

慈禧一生贪权,为什么会任命载沣为摄政王?难道她真舍得交出权力?慈禧的心思可没这么简单。

当时她已经病重,说到底很多事已经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亲历亲为了,李鸿章和荣禄也先后死去,她得培养新的心腹,载沣无疑成为了她新物色出来的心腹人选。

因为载沣和他父亲奕譞一样听话,慈禧要的实际上并不是什么能力出众的人才,她要的只是一个能够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心腹而已。

从载沣于1907年在军机处“实习”到1908年“转正”这件事,但凡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看得出是慈禧在背后倾力培养载沣,只是说实话,载沣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转正”军机大臣,对于载沣而言无异于拔苗助长。

所以,载沣虽然在1908年接掌了清政府,但实际上不论是他的资历也好,还是他的经验也罢,实际上还统领不了整个清政府。

慈禧在任命载沣为摄政王之后,又决定“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在宫中教养”,让载沣赶紧送溥仪入宫。

如果说任命载沣为摄政王还没什么的话,那么她决定将溥仪留在宫中教养这件事便绝对能够震惊朝野了,因为这意味着溥仪将会成为光绪皇帝的接班人。

可是当时的光绪年仅37岁,可谓正值壮年,虽说常年体弱多病,可是在屈桂庭的治疗之下,光绪的病情已经得到了控制,并且已经有所好转了,慈禧为什么会这么突然地决定让溥仪当光绪的接班人?

先不说慈禧为什么抛开还没死的光绪钦定溥仪为皇位继承人,她一面任命载沣为摄政王,一面又钦定溥仪为皇位继承人,当然有她的用意。

慈禧自从戊戌政变之后便一直想废了光绪,奈何受到洋人的阻挠,只好作罢,这时候她又推出溥仪这张牌,为的是什么?

当时的溥仪3岁不到,倘若由他即位当皇帝的话,又有一个听话的摄政王载沣,哪怕慈禧精力不济,她也能通过载沣继续遥控朝政。

1908年11月14日,确定光绪皇帝驾崩了之后,慈禧正式发布懿旨确定由溥仪继位为嗣皇帝。

慈禧的权力欲在那一刻,可以说表露无遗,即便死到临头也不肯交出权力。

不过,不论是任命载沣为摄政王也好,还是决定让溥仪继承皇位也罢,实则都是在为慈禧的第三个后手做铺垫。

慈禧的第三个后手是什么呢?是毒死光绪皇帝!

正如慈禧说给光绪听的那句“我不能先尔死”,慈禧确实不希望自己死在光绪的前头,换句话说便是慈禧不希望自己死了之后,光绪仍然活着。

她之所以不希望光绪活着,是因为她自知自己对待光绪过于残忍,她不仅夺走了光绪的皇权,夺走了光绪的自由,还狠心地夺走了光绪最宠爱的珍妃,她害怕自己死后,让光绪夺回皇权的话会对她进行秋后算账。

光绪为了夺回皇权,在1898年的时候便已经在康梁等人的怂恿之下对慈禧动了杀念,这时候他又经历了被囚11年和珍妃沉井这两件事,对慈禧的怨恨恐怕已经难以消除了,真让他熬死了慈禧,夺回了皇权的话,他确实未必不会对死去的慈禧下手,掘坟鞭尸也未可知。

慈禧正是出于防患于未然的目的,才在自己临死之前毒死光绪以绝后患。

慈禧临死前所干的三件事,最遭人唾骂的便是毒死光绪一事了,光绪虽然叫了她几十年“亲爸爸”,可终究难逃一死。

这个老妇人之心狠手辣和无情,由此也可见一斑。

倘若当时慈禧没有毒死光绪,光绪在慈禧死后重新接掌清政府的话,以光绪在戊戌年的表现来看,或许他还真能够开创出一个新局面。

只可惜,慈禧虽然执掌清王朝47载,可在她眼里什么都不如她自己重要,她是一个精致乃至于完美的利己主义者,将利己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所以,慈禧绝不可能让光绪继续活下去,即便仅仅是为了她自己的身后事。


宁糊涂


说起慈禧太后,在很多人眼中对她的评价恐怕就只有四个字——祸国殃民。当然了,严格来说,这一说法确实不太恰当,毕竟评论一个人需要从多维度来进行,而不单单只评论她的过错。不过话说回来,说慈禧祸国殃民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辛酉政变之后,慈禧便成为了清朝的实际统治者,虽然名义上是同治当皇帝,两宫皇太后共同垂帘听政,但实际上这种情况也渐渐地变成了慈禧一人独裁。对于权力有着极大欲望的慈禧来说,此时便是她最享受的时候。

慈禧

从慈禧掌权到1980年去世,慈禧先后两次垂帘听政控制朝政长达四十八年之久。在很多人眼中,慈禧掌权期间是我们最耻辱的时刻,因为在这期间,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也使得不可救药的清王朝一步步走向了灭亡。可以说,慈禧太后已经成为了卖国求荣、残酷狠毒的独裁者。

光绪三十四年,罪恶颇重的慈禧太后终于也迎来了人生的最后时刻,无论她之前怎样的保养,怎样的奢靡,怎样的残忍,现在的她终于逃不过天命,在去黄泉路上垂死挣扎。而就在她临死的前一天,光绪皇帝便突然驾崩。在这个时候,慈禧太后也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于是便赶紧召来朝廷重臣,亲立三道遗嘱;

慈禧太后——剧照

第一、立溥仪为皇帝。在光绪驾崩之前,慈禧似乎已经有了合适的继承人选,他便是摄政王载沣之子爱新觉罗·溥仪。等到光绪帝驾崩之后,慈禧便立即召溥仪进宫,准备登基事宜。按理来说,光绪驾崩后,赶紧选立国家继承人是正常的,但是正直壮年的光绪帝突然驾崩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是慈禧所为。

更重要的一点是,光绪皇帝在驾崩之前,慈禧就为他拟定好的谥号。这更加让人怀疑是她所为。多年之后,考古学家们在发掘光绪帝的陵墓时,将其头发进行化验后得知,光绪帝很可能是服用过量的砒霜后去世的。那么这个下毒的人究竟是谁,人们便自觉不自觉地都会想到是慈禧太后所为。

此外,慈禧太后之所以立年仅三岁的溥仪为皇帝,并不是看中他的能力,当然,此时的溥仪不过是一个黄口小儿,哪有什么能力可言呢!慈禧想到的是:一来,溥仪年幼,登基之后自己可以继续掌权;二来,这溥仪的祖父是自己的妹夫,在这样极具复杂又亲密的家族关系中,为了能使得自己的叶赫那拉家族对清朝的统治得以延续,所以便将其立为继承人了。

光绪皇帝

第二、后宫(女人)不得干政。实际上关于这一条在很多朝代中就已经明确规定了。别的不说,就说清朝,早在皇太极时代,就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了。除了在顺治和康熙朝,清廷受到过孝庄皇太后的管理以外,就当属慈禧太后了。不过孝庄涉政和慈禧涉政完全是两码事,虽然慈禧一直以来将孝庄作为自己的偶像,但是她比起孝庄来,确实差太多了。当然,她们俩所处的时代背景也不一样。

慈禧太后干政明显是违背祖制的,她也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想当初她在夺权的时候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将几百年来祖宗的制度忘得一干二净。现在的她也算是“良心发现”了,不过此话一出,似乎就是在打自己的脸,也不知道当场的大臣们是怎么想的。

李莲英

第三、严禁宦官掌权。关于这一点,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鉴于明朝太监干预政事对国家带来的损害,于是便开始下令限制太监的权力。到了雍正时期,甚至规定太监的官阶不能高过四品。但是到了慈禧太后时期,他所宠信的大太监李莲英、安德海等人,哪一个不是权倾朝野,耀武扬威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李莲英的官阶还达到正二品之高,严重违背雍正帝所立下的太监官阶不能超过四品的规定。虽然说造成晚清混乱局面的罪魁祸首是慈禧太后(这里我们暂且不考虑历史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是李莲英也难辞其咎。作为慈禧身边的宠监,李莲英成为了权力的传达者和掌握者,将朝廷弄得是乌烟瘴气的。所以慈禧这条遗愿,也着实打了自己的脸。

综上所述,慈禧在弥留之际留下的三条遗愿,第一条是想延续清王朝的统治,让自己能够继续掌权。最后两条则是说出来打自己脸的,所以至今仍遭到世人的唾骂!

你们怎么看呢?


方圆文史


慈禧,在中国人的眼里,是老妖婆,老怪物,坏事做尽,罄竹难书。

慈禧干的坏事:毒杀了光绪,镇压戊戌变法,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因为她,中国坠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因为她,中国被西方列强欺负到了家门口。


慈禧还是个败家娘们,为了过六十大寿,居然挪用了北洋水师的军费,还大言不惭地说了句:“今天谁让我不高兴,我让他这辈子不高兴。”

此言一出,震惊全中国!

以上是中国人眼中的慈禧,可是在外国人的眼中,慈禧却不是这回事!

亚瑟.H.史密斯在《动荡的中国》一书中,说“慈禧与只了解女红的东太后完全不同……,本人拥有一种独特的品质和才能”。

康格夫人在《中国来信》中说,“慈禧表现出机智和女性魅力,以及女主人的光彩和吸引力。”

田原祯次郎在《日本人眼中的慈禧》中说,“慈禧是古今无与伦比的女性政治家,这一点恐怕无人能及,无人不晓。”


慈禧到底是老妖婆,卖国贼,还是凭一己之力让清朝苟延残喘了三十多年的女政治家呢?

假如慈禧不垂帘听政,而是早早死去,那么中国会怎样,就能一改颓丧的局面了吗?

这个问题,怕是无人能解答。

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慈禧临死之前,说了些什么话呢?

1908年11月15日凌晨,慈禧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因为昨天亲自处理光绪的丧事,所以慈禧睡得很晚,面露倦容,但与往日并无多大不同。

到了中午午饭时,慈禧吃着吃着,突然头晕目眩,赶忙停止了进食,卧床休息,但一个小时之后,状况丝毫未好转,反而越来越重。

慈禧感觉大限将至,于是紧急召集军机大臣,草拟遗诏,改动了几处之后,慈禧昏睡了过去。

又过了半个钟头,慈禧又苏醒了,有气无力地说:“我毕生垂帘听政,不了解的人说我贪恋权力,实际上是迫不得已啊!”


之后,慈禧又昏睡了过去,几分钟后,又睁开了眼睛,抛下了最后一句话: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至此,慈禧三个遗愿出来了:一是立三岁溥仪为帝,二是女人不能干政,三是太监不得擅权。

有人说,慈禧干了政,还宠信李莲英,这遗言不是自个打自个脸吗?

实则不然!

其实,慈禧立的遗嘱中,只有“立溥仪为帝”这一条,其他两条子虚乌有,有人又泼了一盆脏水。


一半秋色


慈禧死前留下了哪三个遗愿呢?

民间的说法是这样的:一、她要立两三岁的溥仪为皇帝;二、今后大清不能再让女人干政;三、更不得令太监擅权。

第一点是皇权交接,是大事,有慈禧正式的懿旨在,咱们随后再说;第二点、第三点并没有出现在慈禧弥留之际发布的懿旨中,只是她临终时嘴上说的。

原话据说是这么两句——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

“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立溥仪,遭人唾骂,主要是因为慈禧此举太自私,选立新君,她只从自己掌控皇权以及死后不被翻案考虑,从没有真正考虑过江山社稷。

这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在当时,慈禧之所以要选立溥仪,最主要的一点是她认为自己不会马上死掉,立这样一个辈分合适的“奶娃”皇帝有利于她继续垂帘听政,操控皇权。

在民间百姓看来,慈禧掌控大清皇权几十年,从同治到光绪再到溥仪,都是被她玩于股掌的儿皇帝,而江山社稷在她这个贪恋皇权的老妇人手里却是每况愈下,既遭外辱,又生内乱,因此她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罪魁祸首,所以要唾骂她。

今后大清不能再让女人干政,这原本是慈禧临终前的忏悔,世人似乎也不买账,也要唾骂,这又是为哪般呢?

这里有民间不满情绪的宣泄,在老百姓看来,女人贪权干政本就是对朝纲的败坏,但慈禧这个老妇人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弄的江山社稷千疮百孔,无法收拾,更可恶的是到死还不承认自己是罪人,只说今后不允许这么干了,这不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而是人之将死其言可憎。

另一让民间不满的是,慈禧这边刚说完女人不得干政,那边却要求摄政王载沣遇见重大事情,不能擅自做主,必须请示皇太后,也就是慈禧的亲侄女隆裕太后。在老百姓看来,这样说是一套,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套,到头来还是要让她侄女继续垂帘听政,这未免也太可恶了,所以要唾骂。

不得令太监擅权,在民间老百姓看来,这也是慈禧的厚颜无耻之辞,自己宠幸安德海、李莲英,把恶事做完了,反过头来却说今后不能学我,如此只许州官点灯,不许百姓放火,怎能不唾骂。

有人说,慈禧临终时根本没有说过后面那两句话,这是史官为给慈禧贴金编造出来的。可问题是有这样贴金的吗,越贴越黑。

依本人的看法,慈禧说出这样的话并不奇怪,而且民间对她说的话也有误解。

立溥仪固然有慈禧私心的因素,但如果加上要给同治帝以及朝廷一个说法(昔日吴可读尸谏,慈禧答应再立新君一定不让同治绝嗣),除了溥仪,其实也没有更稳妥的选择。事实上,当慈禧提出选立溥仪时,朝中重臣如张之洞,也只是弱弱地问了一句,为何不立长君?(溥仪他爹载沣)当慈禧说出不能让同治绝嗣后,张之洞这些重臣也都是理解、赞同的,暗中不赞同的都是想夺皇权的野心家,慈禧如果选立那几个野心家(如老恭亲王的孙子溥伟或者庆亲王的儿子载振),朝局可能更乱。

总之,不管慈禧当时怎么选,结果都不会比选溥仪好到哪里去,清廷到那阶段已经基本完了,皇座上安谁,结果都一样。

再说不得女人干政,慈禧的这一句忏悔并没有口是心非,在她的临终安排中,她的亲侄女隆裕不是垂帘听政的角色,而是摄政王载沣的辅助者,当载沣遇到的压力过大时,隆裕可以出面用皇太后的名义弹压一下。

至于不得令太监擅权,慈禧说这话真正的用意,不是忏悔,而是提醒。客观地说,在慈禧治下,安德海、李莲英之流距明朝时的太监专权离的很远,但苗头已经出来了,尤其之后又是溥仪、载沣这样的弱庸之主,弄不好是极有可能出现太监专权的,所以慈禧要郑重地警告一番,这是她政治敏锐成熟的表现。

说完民间的说法,不妨来看看慈禧死前朝廷正式发布的几道懿旨、上谕——

慈禧临终前,一口气口授了四道懿旨,并以嗣皇帝溥仪名义发布了一道上谕,这是她最后的安排:

第一道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这是最后拍板。)

第二道懿旨: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储贰,曾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现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亦未有储贰,不得已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这是立溥仪的一个重要理由。)

第三道懿旨:现时局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俟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这是确定摄政王执政。)

第四道懿旨:现命摄政王载沣监国,所有应行礼节,著内阁为部院会议具奏。(这是给载沣执政预留空间。)

以嗣皇帝溥仪的名义发布的上谕:

朕奉太皇太后懿旨:昨经降旨,特命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有必要请皇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仔细看这几道懿旨、上谕,慈禧既定下了框架,又给了载沣一定填充的空间。正因为有这样的安排,慈禧死后,载沣刚上台就立刻审定颁布了《摄政王礼节》十六条,除去将军国政事集于摄政王一身外,还有一条专门用来解释慈禧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凡重大事件有必要请皇太后懿旨者,由监国摄政王面请施行,他人不得擅请擅传。”

这条规定意味着什么?不仅制约了宗亲权贵(别人不能向皇太后请示),而且也制约了隆裕太后——她不仅不能主动干政,而且即便是重大事项面请了她,她的决定要经过载沣的认可并传达出去才能生效,不经过载沣认可并传达出去则视为无效。

所以说,慈禧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是异常清醒的,因此唾骂之外也应该有一些审视。


黑句本


民间确实有传闻,说慈禧临死前对众人的“遗愿”有两个,一个是女人不得干政,二个是太监不得擅权,内容公开后被世人唾骂,其原因是慈禧无耻,自己干坏事,两个都犯了,临终前还想以正视听当一把好人,这就好比一个赌棍最后告诫别人不要赌博,一个吸毒者死前警示别人不要吸毒,看起来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实际是明知赌博不好,为什么自己要赌,明知吸毒害命,为什么自己还要吸。

图为慈禧和女眷们在颐和园排云门前合影,左边的太监是二总管崔玉贵。

慈禧也一样,你明知道后宫干政和太监擅权是违令禁止的,为什么在你这全成一纸空文,后妃不能干预朝政,这是满清的祖制,咸丰死的时候,同治继位,同时有8位顾命大臣,哪有慈禧的位置,结果是慈禧公然违背祖制,杀顾命大臣垂帘听政;太监也是,顺治时就明确规定了,太监不得擅权,官不过四品,不许擅出皇城,不得结交官员,可是慈禧这几条都犯,安德海出城作威作福,是谁给的势,大太监李莲英为二品,还巡视海军,更加打破皇家祖制,以上种种都是慈禧啪啪打脸。

图为当年慈禧出殡。

不该干的都干了,死前告诫别人不要干,这不是死前顿悟,有句谚语说的好“法官坐班房——明知故犯”,当然要受到世人唾弃。慈禧也明白,自己当政这些年,满清日落西山,这当然要算自己头上,又怀着对封建传统的敬畏之心,当年武则天不能干的事儿都干了,最后呢,去帝号,还政李氏,自己称则天大圣皇后,慈禧也不一样,自己是个特例,错误绝口不说,不否定自己执政的合理性,反正以后其他人别这样干了。

慈禧死后,隆裕升为太后,兼祧溥仪母后,也实行垂帘听政,和载沣共掌满清。

不过说了这么多,需要郑重澄清一下,慈禧的“遗愿”来源于野史,还是个当年进过宫的老外写的,正史和官家史料上均没有慈禧遗言的记载,反而慈禧在死前有两道旨,一道是以自己名义下的懿旨,隆裕为太后,溥仪为皇帝,一道是以溥仪的名义发的,载沣摄政,国家大事由载沣与隆裕太后两人定夺,这两道上面只字未提女人干政之事,这是正史记载的。

1908年慈禧葬于咸丰定陵之东,称定东陵,20年后被军阀孙殿英给掘了。

所以说,如果朝廷大事由载沣和隆裕一起拿主意,那又何来的女人不得干政之说呢,慈禧死后大臣起草的慈禧遗诏,也是罗里吧嗦的打感情牌,老太婆这辈子如何如何不容易之类的,也没有民间传闻的“遗愿”之说,所以慈禧遗愿是假的,只是民国光复后,关于清朝的事都有人大书特书,以讹传讹,直到今天,不论真假,只图一时口舌之快罢了。


图文绘历史


首先看一下慈禧三个遗愿,一是立3岁的溥仪为新帝;二是女人不得干政;三是太监不得掌权。慈禧的这三个遗愿为什么遭人唾骂呢?我们一个一个来说其中的原因:

一是立3岁的溥仪为新帝

这一个其实说起来不算慈禧的遗愿,因为它属于慈禧下旨颁布的事情。

在慈禧去世的前一天,光绪皇帝驾崩了,国不可以一日无主,立新帝的事情就被慈禧提上日程了,让3岁的溥仪继承皇位。让溥仪继皇位,其实是此前早已定下的。

关于继位人选问题,慈禧太后内心不愿意将权力交给任何人,又没有办法必须要立新帝。所以慈禧只能选择有爱新觉罗的血统又与自己叶赫那拉氏关系亲近的人,这时候就只有溥仪和光绪的弟弟载沣(溥仪之父)两人了。很显然,相比于已经成年的载沣,三岁的溥仪更利于好控制。

还有当初同治皇帝死后,慈禧让同治的堂弟光绪继位,就有大臣不同意,理由是同治没有嗣子。但慈禧的说法是,等光绪生了儿子,首先过继给同治做嗣子。可是,光绪并没能生子。因此,光绪死后,慈禧便不能再等了,只能直接让溥仪做同治的嗣子,同时兼祧光绪。也就是说,溥仪同时要做同治和光绪两人的儿子,这样一来,溥仪理所应当成为继位的人选。

但是你想啊,3岁的皇帝能做什么?起居生活都需要人照顾,根本就不能够处理朝政大事。立溥仪为新帝,慈禧有为了自己万一病情好转,方便日后接着垂帘听政的极大成分在里面。这无疑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以在这一点慈禧被人唾骂也是有点道理的。

二、女人不得干政

慈禧的原话是这样的: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这句话还是很容易懂的,就是从今以后女人不可以干预朝政,必须严格限制,因为与我朝的家法相违背。

这话说完,是不是有点只许州官点灯,不许百姓放火的意味。慈禧自己参与干预及掌管朝政多年,死前遗愿来句:女人不得干政,只有我自己可以干预朝政,其他女子不得行。果然是双标啊。

同时与前面的颁布立新帝的旨意也自相矛盾,命溥仪生父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侄女隆裕任太后,载沣遇到大事,必须与隆裕太后商量,载沣不能独断专行。简直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啊。

三、太监不得掌权

慈禧遗愿还有一句,原文是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这话也很好理解,吸取明朝末期的经验教训,太监不得掌权,必须严格防止。

其实清朝前期对于防止宦官专政一直做的比较好,打压太监很是严格,慈禧时期太监专权越来越明显,出现了两位大太监,这也主要在于慈禧自己。

第一位得势的太监就是安德海,因为在慈禧夺权的过程中立了功,深得慈禧的欢心,晋升为总管大太监,成为慈禧身边大红人的安德嚣张跋扈,更是置清朝的祖制于不顾,同治八年到江南采办服饰,走到山东地方,被巡抚丁宝桢擒获并且被就地正法。

第二位大太监就是李莲英,陪伴慈禧太后近五十三年,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打破了太监为官不得超过四品的规定,官至二品。不过李莲英吸取安德海的历史教训,比安德海聪明多了,为人低调谨慎,虽然李莲英没有直接干预朝政,却极其贪财,朝臣一旦有求于慈禧就会笼络李莲英,而李莲英只知贪财利己,不顾大体。

慈禧自己在位,重用了两个大太监,死后又来句太监不得掌权的遗愿,不被后人唾骂才怪。

总结,看了慈禧的三个遗愿也就明白慈禧被人唾骂了,当然慈禧被唾骂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三点,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大清朝被她玩成这样,被西方各种列强所欺负,肯定是需要慈禧出来挨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