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戰役中有哪些結局特別讓人意想不到的戰役?

笑逍遙Don


我們說一場結局奇特的戰役,就是南梁的臺城血戰,結果讓人大跌眼鏡,可以在戰爭史中寫上一筆。

南梁武帝太清二年的八月,大將軍、河南王侯景反叛。侯景原本是北齊的一員悍將,騎射精良,驍勇善戰,而且殺人不眨眼,手段狠毒。但他處事很大方,每次打了勝仗,得到的財物全部分給部下,將士們很願意為他賣命。

北齊的高歡擔心自己的兒子對付不了侯景,臨死前想親手把他除掉。侯景只帶了八百人投奔南梁,以後他迅速壯大力量,舉兵反叛,率軍渡過長江,直指南梁都城建康。

梁武帝蕭衍一共有八個兒子和一個養子,其中四子早死,此時只有皇太子蕭綱和他在建康城中。養子蕭正德統領京城的軍隊守衛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橋,名為朱雀航,位置十分重要。結果他與侯景秘密聯絡,派出一些空船接應侯景,幫助他順利渡江,迅速殺入建康城中,團團包圍了皇宮所在的臺城。

梁武帝的另外三個兒子,在荊州的蕭繹、徐州的蕭綸、益州的蕭紀得到消極,率領援軍前來救援,人數號稱百萬,從外圍包圍了建康。

如此大好形勢,按照我們一般人的理解,必定是裡應外合,把侯景的軍隊包了餃子,將其全殲,或者最起碼把他徹底擊潰。

但結果不是這樣。

侯景軍隊對臺城進行了猛烈的進攻,建造飛樓、橦車、登城車、登堞車、階道車、火車等機械,同時使用火攻、水攻,堆壘土山。

臺城的守軍沒有任何退路,只能利用地勢的優勢,居高臨下,頑強反擊,苦苦等待援軍。

而建康城外的援軍雖然人數眾多,優勢明顯,但大家各懷心事,彼此之間號令不一,出工不出力,沒人真正想打仗,會打仗的人也不多。

於是形成一種奇特景觀,重圍之外還有重圍,臺城內外僵持苦戰,死傷累累,而外圍的援軍卻消極觀望,不肯積極向前。

長期的僵持,臺城內外糧草斷絕,城中百姓開始互相殘食。侯景也縱兵劫掠,以安定軍心。同時,城內外死者大半,疫病流行。

到了太清三年三月,臺城的守軍崩潰,臺城陷落。曾經一片繁華的臺城內外變成了一片廢墟,死屍累累,如同地獄。

梁武帝蕭衍落入侯景手中,侯景掌握了實權,以梁武帝的名義命令城外的各路大軍退兵,至此,救援行動徹底失敗。五月,八十六歲的梁武帝蕭衍憂憤而死,皇太子蕭綱即位。

在兵力佔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南梁的大軍沒有救下自己的皇帝,這樣的結果出人意料,很有戲劇性。


於左


在戰爭中,“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是一個很瘋狂的想法,或許除了粟裕之外,很少人會把這一想法當作戰機,這正是粟裕大將的過人之處,敢打他人不敢打之仗,從不放過敵人露出的一絲破綻,哪怕這個破綻持續時間很短,粟裕都會謀而後動、創造戰機、抓住戰機,所取得的戰果往往出乎與他人之預料。

1947年5月初,國民黨第1兵團20萬大軍在“中原王”湯恩伯的指揮下,發起了對我山東解放軍的重點進攻,當粟裕、陳毅等率領的華野以逸待勞向東移後,湯恩伯繼續乘機前進,相繼侵佔了萊蕪、蒙陰等地,而第1兵團轄下的桂系鍾紀的第7軍和張光瑋的第48師為搶頭功,便貿然北進沂水城,而且推進速度極快,已經形成孤立深入之勢,為此粟裕原計劃首殲桂系這兩支部隊。

這時,粟裕從情報得知湯恩伯兵團的大致部署,即以張靈甫整編74師為主要中心突擊力量,以黃百韜整編25師和李天霞83師掩護張靈甫左右翼;以65師掩護黃百韜25師側翼;以桂系第7軍和48師掩護李天霞83師側翼,一舉攻佔坦埠華野指揮中心。與此同時,王敬之兵團整編第5軍和歐震兵團的整編第11師等部已經由萊蕪、新泰向坦埠方向東進,蔣介石投入山東戰場的總兵力達到了45萬。湯恩伯的作戰計劃是採取“中心開花”突破,在兩翼和後續兵團的掩護下、以黃百道第25師協助張靈甫整編74師擔任中路突進,對山東華野採取中央突破戰術,企圖將華野壓縮至膠東一帶或趕過黃河。

粟裕經過深思熟慮後,發現湯恩伯已經開始的全線進攻已經露出了破綻,第1兵團最中間位置的張靈甫74師經過孟良崮脫離了25師和83師的左右掩護,已經形成了孤軍深入之勢,而自從經過萊蕪戰役損失李仙洲兵團六萬大軍之後,國民黨行動極為謹慎,一打就縮,圍殲戰機難以捕捉。為此,粟裕決定放棄原先首殲桂系第7軍和48師計劃,針鋒相對以“反突破應對湯恩伯的中心突破”戰術,迅速集結五個縱隊來個“猛虎掏心”,切斷中路突進的國民黨王牌張靈甫整編74師與第1兵團間的聯繫,再給與圍殲。

粟裕大膽提出的“以中央突破對付國民黨的中央突破”戰術,曾在1946年底指揮的宿北戰役中面對國民黨四路大軍的壓境,集中優勢兵力圍殲突出部的戴之奇的69師取得巨大的成功,開創了我軍的先例戰術。此次圍殲張靈甫74師粟裕敢於再次使用此戰術,主要是因為湯恩伯掩護大部隊與74師之勢相距一至兩日的行程,除了左右兩翼的25師和83師距離比較近,而華野有9個縱隊和一個特種兵縱隊,在局部對孤軍深入的74師已經形成了絕對優勢,而且張靈甫自從進入中原後一路勢如破竹而異常驕橫,與友軍矛盾較深支援不會很積極。因此,粟裕果斷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來個“虎口拔牙”,以五個縱隊擔任主攻一舉圍殲張靈甫74師。

1947年5月16日,歷時三天的孟良崮戰役圓滿結束,張靈甫74師3.2萬人在國民黨40萬大軍的掩護下遭致全殲,張靈甫本人也被擊斃,粟裕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之勢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在“夾縫”敢打他人不敢打之仗,開創了我軍在敵人重兵集中下割殲強敵的戰例,也是戰爭指揮藝術上的重大突破。孟良崮戰役後,毛主席任命粟裕任中原野戰軍司令,以便讓其放手統一指揮劉鄧及華東兩大主力部隊,粟裕果然不負眾望,豫東戰役再次“虎口拔牙”輕取開封、再殲援敵,再次開創瞭解放戰爭以來的殲敵記錄。


賽門之略


翻開古今中外的歷史,我認為結局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戰役是《孟良崮戰役》,這場戰役的結果全世界除了一個人遇見了真正的結局之外,完全出乎敵我雙方各級人士的意料。

蔣介石、陳誠:

四月初到五月初、為了創造戰機、解放軍一直在東突西進的,打起了太極,經過解放軍一個多月的“耍龍燈”、蔣和陳認為

共軍已經“攻勢疲憊”,已向淄川、博山、南麻、坦埠、沂水、莒縣之線退卻。

華東野戰軍已經是強弩之末、已經無力大決戰、失敗已經只是時間問題。

湯恩伯:

湯恩伯作為戰場的實際指揮員,認為我軍已經疲憊不堪,一舉殲滅華東野戰軍的時機已經到來,立即調整的戰場部署:

命令:以整編74師為中心,第:25師、第83師分居左右。又以第65師保障第25師翼側;第7軍和第48師保障第83師的翼側,之前是平行步步推進,現在是以一個巨大的扇面向華東野戰軍的指揮中心壓來。

總共45萬大軍對陣“疲憊”的27萬敵軍,湯恩伯豪情萬丈,認為一舉肅清關內共軍的機會來了,成為黨國的最大功臣就在眼前,簡直是想輸都難。

張靈甫:

作為最鋒利的那把尖刀,張靈甫數次與解放軍最精銳的部隊交鋒,佔了不少便宜,此時真的是志得意滿、根本不把對手放在眼裡,同時也不把隊友放在眼裡。

中央軍委、毛主席:

當陳、粟把打74師的計劃上報給中央軍委後,中央軍委回信:

五月十一、十二日,中央軍委兩次來電指示說:敵人已進犯,可選擇好打的,殲滅其一兩個軍。究打何路為好,由你們當機決策,立付實施,我們不遙制。

要打74師完全出乎了中央軍委、毛主席的意料之外、到底打不打由陳粟自己決定,確實是心裡沒底,最多50%概率能贏,結果影響太大。

陳毅司令員:

看過《東方戰場》中一個場景,陳司令員問粟司令:

老夥計,打74師,有幾成把握?6成?

這應該比較真實體現了當時陳老總的真實心裡。

戰鬥過程中:

由於傷亡太多,不少縱隊司令員認為再打下去可能會全軍覆沒,必須立即撤退,並報告了陳毅司令員。

粟裕

他是唯一一位準確預見了結局的人,在戰役還沒有開打,就預知了結局,請看他的兩個預判:

1.該敵是重裝備部隊,進入山區,地形對其不利,機動受到限制,重裝備不能發揮威力,甚至成為拖累,其強的一面就相對削弱了。
2.該師對其它敵軍十分驕橫,矛盾很深,在我圍殲該敵、又堅決阻援的情況下,其它敵軍不會奮力救援。

之後的經過,完全印證了粟裕將軍的預判,所以,在他心裡,這場戰役至少八成以上能贏。特別是對第二條,心裡戰的至高境界,83師李天霞的之後救援不力的表現是戰前就是被預見了的,而不是現在有些人眼中,粟打贏是僥倖。

拋開國共內戰之外,孟良崮戰役絕對是古今中外最偉大的戰役之一。從戰役的醞釀、謀劃、突然爆發、到最後的結局,真的是戰爭史上的藝術精品。建議大家看粟裕大將的《粟裕戰爭回憶錄》,裡面有純從戰場角度出發對雙方的客觀評價。

我是彈史遇見你,歡迎板磚,討論,留言


彈史遇見你


這樣的戰役很多,我介紹一個抗戰期間的戰役。在著名的石牌保衛戰中,發生過一場二戰期間最大的白刃戰,那就是八斗方戰役。誰也沒有想到此戰會讓冷兵器時代的殘酷廝殺重現戰場,而且還是如此大的規模,結局是戰場上留下了近4000具被冷兵器所殺的屍體,日軍因此而全線撤退。

1943年5月底,日軍逼近石牌要塞,威脅著陪都重慶。蔣介石指出,石牌是入川的咽喉要道,事關係陪都重慶之安危。嚴令胡璉等將領,奮勇殺敵,堅守石牌要塞。胡璉率領的第11師將士均立下遺囑,決心與石牌共存亡。

八斗方是石牌保衛戰前線最激烈的戰場,1943年中日雙方在此爆發了近萬人規模的激烈的白刃戰。守衛八斗方的是第32團的兩個營與隨後增援的第33團一營和第34師的一個團的部分兵力。進攻八斗方的是日軍第39師團長所屬步兵第232聯隊,野炮兵第39聯隊和輜重兵第39聯隊。

胡璉在日軍攻佔偏巖後,已經斷定日軍的下一個攻擊目標是朱家坪。而八斗方是通往朱家坪的要道,胡璉早已將第32團的主力佈防在八斗方。第32團團長張滌瑕率2營、3營,依託八斗方兩側岩石,修築隱蔽工事,等待日軍來犯。

張滌瑕清醒的認識到,憑藉自己手中的兩個營的兵力想吃掉六七倍於己的日軍,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雖然無法殲滅日軍,但可將日軍阻滯在八斗方這狹長的地帶,等待援軍前來一起殲滅。日軍很快到達八斗方陣地,張滌瑕隨即下達了攻擊命令,八斗方兩側頓時槍炮震天,殺聲四起。

日軍的三個聯隊被突如其來的攻擊打的陣型散亂,但日軍很快穩住陣腳,依託地形組織反擊。日軍第39師團長澄田來四郎立即下令野炮聯隊進行火力壓制,並呼叫軍部派飛機前來支援。在日軍的有序反擊與炮火壓制下,第32團的主陣地火力明顯減弱。

而此時的石牌附近戰火遍燃,所有的地方都在激戰,根本抽不出部隊來支援八斗方。在日軍的炮火、飛機的轟炸下,第32團的將士傷亡嚴重,不得不向胡璉請求支援。胡璉打仗善於算計,走一步想十步,他對八斗方的戰情早有預案,已命第33團團長劉聲鶴帶領1營機動兵力與方天的第34師中的一個團的人馬,一小時以內趕往八斗方陣地。

馳援的兩支部隊基本上同時到達八斗方兩側的山樑。與此同時,日軍已經衝上八斗方陣地的兩側,端著上了槍刺的三八大蓋,嗷嗷大叫著衝向第32團。張滌瑕握著一挺輕機槍戰在指揮所門前,他周圍的官兵已經上好刺刀嚴陣以待,隨時裝備和衝上來的日軍作最後的搏殺。

劉聲鶴和第34師那位不知姓名的團長都沒來得及和張滌瑕打一聲招呼,便迅速不約而同的命令部隊安好槍刺,呼啦啦的齊聲吶喊,如山崩地裂般的衝入日軍陣地,與日軍噼裡啪啦地格殺起來。八斗方兩面山坡上,懸崖下,近萬柄刺刀在上下翻舞;數千雙人影在捉對廝殺。有的互摜胸膛,挺立不倒;有的扭抱一團,掐脖咬耳。

喊殺聲、叫罵聲、刺刀碰擊聲、哭爹罵娘聲,以及不時發出的槍聲,在空中飄蕩,四下噴濺的血珠與光芒把這一片山地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屠宰場。幾個小時過後,當胡璉帶人氣喘吁吁的趕到八斗方時,只見夕陽殘照之中,滿山坡遍躺著血肉模糊的屍體,到處都是血,像下了紅雨。那些倒下的戰術身上也全是血,有的血已風乾,成了黑紅色,有的屍體還汩汩地向外冒著殷紅的鮮血。

三小時的八斗方白刃戰落下帳幕,此戰日軍被斬殺2000多人,陣地前沿日軍屍體呈金字塔形。其中1500名中國士兵永遠的躺在了這裡。他們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暫,他們用這短暫的生命守衛了中國陣地,打退了窮兇極惡的日軍,彰顯了中國軍人的血性與勇氣。八斗方戰役,誰都沒有想到是以這樣一種結局收場,這種結局讓人不寒而慄。

八斗方戰役後第二天,第六戰區發現日軍有撤退的跡象,隨下令追擊。第六戰區部隊收復了被日軍侵佔的地方,雙方恢復到會戰開始前的態勢。日軍想佔領石牌,窺視巴東,進而謀取重慶的企圖徹底破滅。

以下是守衛石牌的第11師師長鬍璉寫給妻子的訣別信:

我今奉命擔任石牌要塞守備,原屬本分,故我毫無牽掛。僅親老家貧,妻少子幼,鄉關萬里,孤寡無依,稍感慼慼,然亦無可奈何,只好付之命運。……十餘年戎馬生涯,負你之處良多,今當訣別,感念至深。……接讀此信,亦悲亦勿痛,人生百年,終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歡樂。匆匆謹祝珍重。——胡璉

野史也是史


下面這一仗名帥對名將,名帥麾下兵力是名將手下人馬的2倍,卻輸了,尤其令人意外。

1947年6月,對東北民主聯軍來說是好日子。部隊經過大練兵運動以後,士氣高漲,裝備精良。同時,在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戰鬥中,不僅保住了南滿根據地,而且多次打擊了敵人,取得了豐碩戰果,敵我力量的對比也出現了重大的轉變,我軍開始逐漸佔據上風。這個時候,作為東北我軍最高指揮官的林彪,希望藉助旺盛的鬥志和充足的兵力,發起一場規模更大的攻擊戰,奪取四平,從而一舉改善東北戰場的局面。

為了保證這次戰役的勝利,林彪集中了東北民主聯軍主力24個師,可謂兵強馬壯。反觀四平城內的國軍,雖然有陳明仁的第71軍作為主力守備,但這時候該軍非常虛弱——第91師不在,第88師剛剛被殲滅了一次,現在基本都是新兵,還沒有形成戰鬥力,第87師之前也被重創過,而且還缺一個團。四平城裡的守軍除了第71軍,就是一些雜牌部隊:第54師四個半營、保安第12區第17團,以及遼北省保安第1、第2團,遼寧省保安第1團等部。這些部隊加在一起,號稱有3萬多,其實最多不過2萬多,而且一部分還是保安部隊。

換句話說,我軍佔有絕對優勢。

林彪集中了24個師,目的不可能只是四平這些殘兵敗將。林彪判斷,依照當時的態勢,國軍能抽出來增援四平的部隊,不會超過10個師(這個判斷很準,後來證明國軍出動了9個師)。所以,打四平對林彪來說,只是錦上添花的事情,他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來增援的國軍,畢竟圍城打援一直是林彪最擅長的招數之一。再者,林彪壓根看不上四平守軍的戰鬥力。所以,他的兵力配置明顯重在打援:用7個師攻城,用17個師設伏,想吃掉國軍的援兵。

1947年6月,進攻四平的外圍戰打響。西滿縱隊率先攻佔四平西郊飛機場,全殲國民黨第71軍運輸營和保安團1個營共600餘人,取得開門紅。隨後,一縱攻克新立屯據點。東北民主聯軍攻城部隊決定從鐵路西市區重點突破進攻。十天內,民主聯軍解決了城外的國軍。1947年6月14日20時,東北民主聯軍攻城部隊對四平發起總攻。

可是,由於攻擊外圍用了整整十天,而這十天裡,陳明仁完善了四平的防禦體系,同時武裝了一萬多閒雜人員,防禦兵力超過了三萬人。所以,東北民主聯軍發起總攻後,戰鬥非常激烈,進展不是很順利。林彪儘管佔據了兵力上的巨大優勢,但因為我軍極度缺乏大城市的攻堅經驗,而國軍守將陳明仁又是一位戰場經驗非常豐富的將領,多次利用我軍不熟悉巷戰,不熟悉城市攻堅戰的弱點,打擊我軍。比如,他會在路上撒上黃豆,我軍士兵衝鋒的時候,一個不注意就會滑倒,然後國軍的機槍就進行掃射,導致我軍傷亡慘重。

這個時候,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鄭洞國坐不住了。他東拼西湊,調集了9個師的援軍,以絕對主力新6軍為核心,號稱十萬援軍北上,救援四平。此時,林彪的心態發生了微妙變化。他認為四平攻堅戰似乎沒那麼重要,如果能夠趁這個機會重創國軍的援兵,或者說哪怕僅僅打掉新6軍,意義也比四平攻堅戰大得多。於是,林彪對我軍的部署做了重大改變,一切以打掉新6軍為第一目的。

鄭洞國也好,新六軍軍長廖耀湘也好,都是身經百戰的名將,他們從林彪的部署中聞到了危險的味道。鄭洞國當即命令已經突出的新六軍迅速後撤,修好工事,等待林彪的攻擊。林彪果然對新6軍窮追猛打,可由於新6軍戰鬥力強,又有了防禦工事,我軍一時半會兒無法拿下新6軍。在這種情況下,林彪做出了一個選擇,命令從攻城部隊中抽出兩個師,增援到打援部隊裡,力求殲滅新6軍。

攻城部隊剛剛取得一點優勢,因為兩個師被調走,無法對國軍形成更大優勢,造成攻城再次受阻。而去增援打援的我軍兩個師,又因為瓢潑大雨造成行軍速度減慢,沒法在指定時間趕到。這樣一來,我軍兵力就白白浪費在路上,沒有用在刀刃上。反倒是國軍其他增援部隊第195師,利用我軍主力被新6軍牽制的有利態勢,竟然偷雞成功,突擊到四平城下,和國軍四平守軍會合,令國軍士氣大振。 此時,在民主聯軍司令部,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吵。林彪認為:國軍援兵已到,而我軍在攻城和打援兩個戰場都和敵軍打成相持局面,如果再打下去會對我軍不利,所以應全線撤退。但參謀長劉亞樓看法不同:四平守軍已經是強弩之末,而到達城下的國軍援軍不過就是第195師,只要再打一天,一定可以拿下四平,消滅四平守軍和援軍第195師。林彪考慮再三,對劉亞樓說:十幾天都打不下來,難道一天就可以?要是明天打不下來怎麼辦?那時再撤就被動了。

在林彪的堅持下,我軍於1947年6月30日拂曉全面撤離四平,四平攻堅戰以我軍撤退告終。

據後來四平攻城總指揮、一縱司令員李天佑總結說:攻城前,全軍上下一片盲目樂觀,對陳明仁估計不足,對四平城內守軍的人數也判斷錯誤,對守軍的頑強也缺乏清晰的認識,再加上攻城部隊在關鍵時候被調走兩個師。這一切,都是四平攻堅戰失敗的原因。

四平攻堅戰是我軍在東北發起的第一次大規模城市攻堅戰,我軍在兵力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24個師對國軍13個師,幾乎2:1),沒能打下四平,確實出乎林彪和東北局的意料。但通過這次戰役,我軍也積累了城市攻堅戰的經驗,吸取了教訓,為後來攻城打好了基礎。反觀國軍,陳明仁守住四平立下了頭等大功,卻因為其本人桀驁不馴,不僅沒有得到重用,反而被明升暗降,調離了戰場。此消彼長之下,四平之戰我軍雖然戰敗,卻在之後越戰越勇,最終拿下東北,消滅了東北幾十萬國軍。而國軍有能人而不能用,賞罰不明,最終軍心渙散,丟了東北,丟了大陸。

1. 張正隆:《雪白血紅》

2. 唐洪森:《國共征戰大東北》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1949年元月十五日,聲勢浩大的淮海戰役結束了,此戰共整建制消滅了國軍五個兵團,五十五萬人,華東戰區的兩個主力黃百韜兵團和邱清泉兵團,以及從華中奉命增援的黃維兵團都全軍覆沒,李彌兵團和孫元良兩個兵團也一起報銷了,劉汝明,李延年兩個兵團被打殘,只能縮回蚌埠不再出來,從此國軍在長江以北再無主力部隊了。

雖然說早在濟南戰役結束後,粟裕就和西柏坡電報往來,反覆磋商下一步的作戰計劃,最終形成了淮海戰役計劃,但無論是粟裕提出的小淮海計劃,還是西柏坡提出的大淮海計劃,都沒有料到此戰會取得如此之大的戰果,一舉徹底掃清了長江以北的國軍,並且讓解放戰爭大踏步提速。

按照粟裕最早提出淮海戰役的計劃的時候,主要戰場就是在淮安和海州一帶,主要尋找目標是利用國軍沿隴海路擺開的一字長蛇陣的機會,抓住蛇尾黃百韜兵團,一舉殲滅之。而西柏坡提出的大淮海計劃則是再殲滅黃百韜兵團的同時,另外殲滅國軍的一個增援兵團。也就是說,粟裕的設想是殲敵十萬人左右的規模,西柏坡的計劃則是二十萬人左右。


南京方面當然也是沒有想到淮海戰場的這場戰略決戰會打成這樣,一敗塗地,全線崩潰。因為南京在濟南戰役之後的想法還是,放棄一些不必要的據點,比如鄭州,開封等地,將原本在這一帶的孫元良兵團南調蚌埠,李彌,邱清泉和黃百韜三個兵團退到徐州附近,依託徐州的永備國防工事進行頑強抗擊,待解放軍攻勢頓挫之後,再進行反攻,擊破華野一部或全部,一舉扭轉華東戰場的不利局面。這也就是國軍說的徐蚌會戰計劃。

也正是因為這個計劃,國軍不僅完全放棄了中原地區,而且連華中地區的主力部隊黃維兵團也東調徐州附近參戰。劉峙並且一度喊出了要收復濟南的口號。但是部隊才行開始調動和集中,沿隴海路一字擺開,這就是一個反攻濟南的架勢,而不是防禦作戰的架勢。但是行擺開陣勢,部隊都已經開始調動,遼瀋戰役形勢吃緊,杜聿明又被臨時抽調去了東北,於是國軍幾個大兵團就成了西柏坡和粟裕都看不懂到底用意何在的死蛇。

但在遼瀋戰役結束之後,華北形勢也急轉直下的局面下,國軍只能放棄反攻濟南的計劃,向徐州集中,進行防禦作戰,企圖按照杜聿明所說的,徹底集中兵力,在徐蚌線與解放軍進行戰略決戰。但是,這個方案剛開始實施的時候,就出了問題,黃百韜就被切斷了退路,而且原定守備徐州的張克俠何基灃起義,徐州城防空虛,只能馬上抽調李彌兵團的部隊回防徐州,從而導致無法按原計劃依託徐州城防工事進行決戰,而只能以國軍最不習慣的野戰形式展開。


即便是已經消滅了黃百韜兵團,並且已經開始消滅黃維兵團的時候,粟裕和西柏坡的電報往來也沒有首先把徐州的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和孫元良兵團當成下一個目標,而是在籌劃如何先打掉南線的劉汝明,李延年兩個比較弱的兵團。因為按照當時粟裕和西柏坡的估計,以華野和中野集中起來的實力,要強攻設有堅固工事的徐州,並沒有太大的把握。尤其是在黃百韜兵團和黃維兵團已經讓華野和中野啃得非常費力的情況下,更加沒有把握。

但戰爭就是這樣充滿了戲劇性。黃維兵團還在雙堆集死守待援,中野還在使出吃奶的勁兒硬啃,杜聿明卻說服了南京,決定放棄徐州,率領三個兵團繞道蕭縣永城,先到阜陽,再去蚌埠,然後向北攻擊,以解黃維兵團之圍。這對粟裕和西柏坡來說,簡直是天上掉餡兒餅的好事,所以一接到徐州國軍要撤退的消息,馬上就開始佈置追擊,最終又利用國軍的失誤,再陳官莊青龍集一帶追上幷包圍了杜聿明集團的三個兵團,最終加以消滅之。


蕭武


海南島戰役:解放軍認為會打的很艱苦,國軍認為防守綽綽有餘。結果,韓先楚將軍三天就把薛嶽的立體防禦體系擊碎。頗有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的效果。

剛經歷金門新敗,毛主席等眾多領導對海南戰役很慎重。

1949年10月發動的金門戰役,解放軍第一梯隊經過三天三夜奮戰,9000多官兵大部分壯烈犧牲,餘下的被俘。解放軍後續登陸部隊因為無船可用,只能眼睜睜看著戰友在對岸被優勢敵人擊潰。這場戰役也成為我軍在解放戰爭中遭受的最慘重的一次失敗。

同年11月份,我軍又在登步島戰鬥中,遭受了失敗。連續兩次登島作戰失敗,讓我軍高層對登島作戰非常慎重。真要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登陸失敗”,士兵那還敢再打這樣的仗呢?

所以,對海南島戰役,毛主席要求四野向三野調查渡海作戰經驗,避免重蹈金門覆轍。同時,毛主席在戰前還做出指示:

"渡海作戰,必須集中能一次運載至少一個軍(四五萬人)的全部兵力,攜帶3天以上糧食,於敵前登陸,建立穩固灘頭陣地,隨即獨力攻進,而不要依靠後援。

海南島是我國僅次於臺灣島的第二大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蔣介石很注重海南島防禦,任命薛嶽為海南防衛總司令。薛嶽是國民黨悍將,曾使用“天爐戰法”在長沙會戰中殲滅日軍十萬之眾,被日軍稱為"長沙之虎"。蔣介石讓薛嶽守海南島,也是有“志在必得”的意思。

而且,當時薛嶽手下兵力不俗:陸軍5個軍;海軍1個艦隊、1個陸戰團,艦艇50餘艘;空軍4個大隊,飛機45架;總兵力共計有10萬餘人。薛嶽以這些兵力,在海南島建立了陸海空立體防禦體系,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伯陵防線"。蔣介石也認為有薛嶽在,海南島固若金湯,企圖憑險固守海南,把海南島當作反攻大陸的基地。

而解放軍方面,雖然海南島上有瓊崖縱隊(16000游擊隊員)配合。但是,解放軍沒有登陸艦,主力船隻都是木帆船。木帆船沒有風,就走不動的,遇到國軍艦艇,只能被動挨打。而且,登陸點均在解放軍炮兵射程之外。所以,解放軍為了“護航”,往少數木帆船上裝上了發動機和火炮,對抗國軍軍艦。同時,這些火炮還能支援登陸點。

在戰鬥開始前,上級領導卻決定延期攻擊。

為了解放海南,解放軍調集了四野下屬的第四十(軍長韓先楚)、四十三軍(軍長李作鵬),以及加農炮兵第二十八團、高射炮兵第一、九團及工兵一部,共計10萬餘人。這支"渡海兵團",由葉劍英領導,第十五兵團司令員鄧華等人祖制指揮。部隊在1949年12月,就開始登陸作戰訓練,預計春節前發動進攻。

解放軍的作戰計劃是:利用海南島本地的瓊崖縱隊配合,先分批次偷渡過去兩個加強營和兩個團。然後,軍級領導(必須有軍長)親自上前線指揮4萬人組成的主力登陸部隊,帶著3天物資,強行在預定登陸點登陸。這樣,就算遇到敵人頑強阻擊,我們還有3天時間組織後援。

可是,等到1950年1月10日,情況有了變化。當時,在蘇聯訪問的毛主席對解放海南做出新的批示:將進攻時間由“春節”推遲到“爭取春夏兩季解決海南問題”。

1950年2月1日,在15兵團司令部作戰室舉行的海南島作戰會議上,葉劍英傳達毛主席指示,進攻時間推遲至6月份。

2月9日,第十五兵團司令員鄧華任司令開會時,傳達的意思為“6月份不一定行,年底之前解決就不錯。”

當時,因為解放軍使用的木帆船必須要用季風。而只有4月和9月的季風能用。也就是說,4月不打的話,解放海南島要被推遲到9月了!而我軍知道金日成要動手,是在當年5月份金日成訪華的時候。朝鮮戰爭爆發是在6月25日,第二天,美國艦隊就隔斷臺灣海峽。真要是拖過4月,海南島也就別想解放了。海南島是“南中國海門戶”,南中國海也就沒有了。。。

上面“延期”的消息一出,43軍就開始懈怠了。而韓先楚的40軍一直沒有鬆懈,韓先楚將軍沒有將“進攻延期”的消息傳達下去,照樣讓軍隊訓練。

幸好,在韓先楚將軍的力爭下,我軍果斷出擊,順利解放海南。

在韓先楚將軍力爭早日發動登陸作戰時,很多戰友不理解他,不支持他。

3月20日,韓先楚將軍主動請戰,可是,電報上去後,沒有任何回覆。

3月26日,分批偷渡的任務完成,海南島已經有解放軍兩團兩營,將近一個師。

3月31日,韓先楚再次以40軍黨委名義致電15兵團領導,還是沒有回覆。

4月7日,韓先楚再次以個人名義致電15兵團、四野領導,並轉報中央軍委和毛主席,要求立即發起海南島戰役。此時,40軍內部領導也不支持韓先楚將軍,所以,韓先楚以個人名義請戰。

韓先楚的電報是這麼寫的:“如43軍未準備好,願率40軍主力渡海作戰”。

新中國已經建立,很多指戰員不想在這個時候犧牲。況且,前兩次登陸作戰都遭受了失敗。這次登陸海南,真是九死一生。甚至,就連40軍參謀長寧賢文這樣的高級領導,為了不上海南島前線,竟然把自己弄傷了。

按照寧賢文的說法,他是被特務打傷的。可是警衛員說“我可以保證首長不被特務打傷,可我不敢保證首長自己打傷自己──我知道他什麼時候會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呀?”

4月10日,在韓先楚將軍多次請戰下,林總和毛主席終於被說動了。軍委決定,4月16日,開始海南島戰役。

當時,由於43軍訓練鬆懈,第一批次只湊出一個半團。而40軍一次拿出6個團!不過,在組建前線軍級指揮部時,韓先楚遇到了難題。很多高級領導不想上前線,不報名,他們覺得這次可能“重蹈(金門)覆轍”。甚至,等到出發時,部分團級幹部找理由開小差走了。不過,正是這些人的貪生怕死,更襯托出韓先楚將軍的偉大。

4月17日凌晨3時,登陸部隊的木帆船衝破敵人封鎖線,順利到達登陸點。韓先楚將軍一馬當先,就要帶頭衝鋒。幸好,被部下及時發現,一連的戰士將他攔下,不准他衝鋒。然後,將他死死的摁在一塊岩石後面,保護他。

三天後,薛嶽“固若金湯”的立體防禦被韓先楚打碎。4月22日,薛嶽坐飛機離開海南。5月1日,海南全境解放。最終,解放軍以傷亡4500餘人的代價,共殲滅國民黨軍3.3萬餘人,收容國民黨潰兵1.8萬人。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侵華日軍第116師團原本是個1938年才組建的特設師團,代號“嵐”兵團,1943年初被調整和加強為甲級師團。抗日戰爭後期成為華中日軍的絕對主力,在橫山勇第11軍(從13軍轉隸)編成內曾先後攻陷常德和衡陽,欠下中國軍民累累血債。在抗日最後一戰的“湘西會戰”中,王耀武的第四方面軍本來有機會全殲這支來自日本京都的罪惡部隊。

然而由於國民黨軍界的派系頑疾和好大喜功,最終功虧一匱,單純從軍事角度來看,戰役結局確實出人意料。



(陸軍總司令何應欽)

1945年3月,在衡陽西北的寶慶地區擔負警備任務的第116師團,由日寇第11軍劃歸坂西一良中將的第20軍指揮,作為該軍主力參加日方稱為的“芷江攻略戰”,目標直指湘西的中美芷江空軍基地。4月13日夜,第116師團以一個加強大隊奔襲雪峰山隘口,掩護師團主力分三路撲向湘西縱深,師團長菱田園四郎中將準備以第109、第120和第133三個主力聯隊齊頭並進,一舉突破中國軍隊的山地防禦線。

可惜,這個新任師團長完全高估了所轄部隊的戰鬥力(原師團長巖永汪剛剛奉調回國擔任西部軍軍附),第116師團在之前的衡陽戰役中傷亡極其慘重,三個聯隊幾乎被方先覺剔成了骨架,雖然在戰前經過玩命補充恢復到了20000人左右,但80%都是新兵;更要命的是這個老鬼子又低估了當面中國軍隊的戰力,故意放開當面誘敵深入的是第四方面軍精銳第100軍軍長李天霞,以及臨時撥歸他指揮的第74軍周志道51師。



(第四方面軍司令官王耀武)

李天霞且戰且退整整忍了三天之後,於4月17日命令周志道開始全線反擊第116師團右路第109聯隊,第51師換裝的美式衝鋒槍第一次讓鬼子見識了什麼叫熾熱火力,接火不到24小時,瀧寺保三郎大佐的第109聯隊就吃不消了,先頭大隊傷亡慘重。在其他方向全部打響之後,李天霞調動所部第19師、第63師開始合圍109聯隊,戰至4月30日,瀧寺聯隊只剩不足500殘兵,在中美混合航空團的轟炸和美式山炮的轟擊下已近崩潰,拼命向山門逃跑。

另外兩路日軍的關根支隊和重廣支隊也遭到第73軍、第74軍等部的迎頭痛擊,鬼子全線處於劣勢,而就在雪峰山打成一團的時候,駐守常德的胡璉第18軍也奉命南下參戰,先頭部隊第11師以每日急行軍80裡的速度奔赴戰場。5月12日楊伯濤第11師擊破日軍警戒部隊佔領雪峰山隘口,已經堵死了第116師團的出山退路,軍主力也正兼程趕來。

如果第18軍就此徹底封住山口,一俟追擊部隊全部到位,第116師團插翅難逃的末日即將來臨。



(何應欽在前線督戰)

此時,蔣介石親自下令空運而來的廖耀湘新六軍也抵達芷江基地,全副美械的新六軍成為戰役總預備隊,國軍未來“五大主力”三個到場,中國軍隊形成了從地面到空中的絕對優勢,王耀武及麾下將領一致認為,封閉殲滅第116師團至有可能。然而5月5日起,國民黨在重慶召開了所謂“六中全會”,坐鎮芷江的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為了應景,在戰役尚未結束時就搶先報捷,重慶方面大喜過望,要求何應欽從速到會並做軍事報告,這下何總司令尷尬了。

何應欽親自找到王耀武,讓他想辦法儘快結束會戰,一向精明的老王也懵圈了,鬼子又不是泥捏的,只能一口口吃掉,哪有什麼投機取巧的辦法?何應欽只好直說:“佐民啊,我已向重慶報捷,可是大會讓我做報告時,如果戰況仍然激烈,那不就自相矛盾了嗎”?王耀武聽懂了,頂頭上司是讓他下令放開一個口子,把殲滅戰打成擊潰戰,出於軍人的專業和本能,王耀武實在不願就這麼放跑鬼子,僅以沉默作答。



(第18軍軍長鬍璉)

何應欽繼續開導:“抗戰八年,你戰功卓著,抗戰勝利,你也需向政治家轉,此番會戰我軍已經取得大勝,殺敵一萬跟八千沒有區別,如果我在做報告時會戰還在繼續,我沒辦法跟委員長交代,代表們也無法瞭解這次大捷,況且我回重慶以後,你還可以佈置追擊作戰嘛”。

王耀武最終還是讓步了,電令胡璉在第11師正面放開了一個缺口,同時給方面軍參謀長邱維達打了招呼,理由是:“窮寇難以聚殲”。



恐怕何應欽內心還有另外一層想法,在所有的參戰部隊中只有第18軍是陳誠“土木系”精銳,作為黃埔系內部長期的政敵,何應欽確實不希望土木系的部隊在此役中太過出彩。軍史學家們後來對此提出異議,認為第18軍還要應付前來接應的日軍第34師團,實乃兵力不足,並非有意縱敵。

筆者對此不以為然,胡璉的第18軍大部已換裝美械,以40000餘眾同時完成卡點和打援兩個任務,根本不是問題。誠然,第18軍亦將付出相當代價。

(湘西會戰俘虜之日兵)

嗟呼,就這樣,日軍第116師團、關根旅團和重廣旅團的殘部逃出生天,上述三部大約40000餘人的主攻部隊(全部參戰兵力8萬餘)傷亡27000有餘,被俘300多人,是抗戰以來我方傷亡首次低於日軍的大型會戰,其中關根久太郎少將重傷斃命,只可惜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未競全功。

至1945年6月7日,日軍全部逃回出發陣地,從此再無進攻作戰,直到兩個月後在芷江簽字投降。就在這次大會上,41歲的王耀武當選中執委。


度度狼gg


在1944年12月16日凌晨5點30分,德軍8個裝甲師和13個步兵師向美國第1集團軍的5個師發動了全面進攻。

這是一場經過精心策劃,完全可以取得成功的戰役,但是結果卻是德國慘敗。在戰役的左翼,德國裝甲第5集團軍遲遲無法形成突破,而阻止他們的就是巴斯托尼小鎮。德國裝甲教導師和第二裝甲師,還有原來打算從後面支援的德國第二、第一一六裝甲師的元首警衛旅也都轉向巴斯托尼,參加攻城戰鬥。

一度德軍投入巴斯托尼的兵力達兩個軍部、九個師。第六黨衛軍裝甲集團軍迫不得已將部分兵力撥給第五裝甲集團軍,於是德軍的進攻計劃徹底完蛋。因而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巴斯托尼防禦戰就成了西方盟軍防禦計劃的決定性勝利。

在巴斯托尼擔負此次防禦任務的主力是美國第101空降師,僅擁有10000多人的兵力。擔負支援任務的是第10裝甲師的B作戰群。

雖然,德國空軍在聖誕夜空襲了巴斯托尼,給美軍造成重大損失。12月25日凌晨3時,德軍向美軍陣地發動了全面進攻,突破了香巴村莊附近的兩處防禦陣地,但是最後還是被美軍阻止住。

巴斯托尼戰鬥堪稱是一個奇蹟,美軍1個輕裝步兵師,在只有簡單野戰工事的情況下阻擋住德軍第5裝甲集團軍和黨衛軍第6裝甲集團軍幾個裝甲師的連續衝擊,最終導致德軍無法在左翼形成突破。最終,德軍沒有成功上演兩翼突破合圍美軍的戲碼。


深度軍事


在解放戰爭中,孟良崮戰役的結局最讓人意想不到。


1946年,國民黨撕毀《雙十協定》,對解放區發動了全面進攻。但是解放軍很快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蔣介石不得不改為重點進攻山東和陝北。


1947年,國民黨軍以45萬的兵力兵分三路重點進攻只有27萬人的華東野戰軍。此次進攻山東,國民黨軍吸取了以往的教訓,為防孤軍冒進,被解放軍各個擊破,國民黨軍三個兵團採取齊頭並進的方式。華東野戰軍為了創造殲敵的有利條件,採用“耍龍燈”的方式與敵人在魯南和沂蒙山區周旋,最終蔣介石的御林軍、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編第74師比較冒進。

整編第74師是抗日戰爭時期的第74軍,打過不少硬仗和惡戰,武器裝備精良、士兵戰鬥力很強。在全面進攻時,整編第74師衝在最前,連克淮陰和漣水,華野六縱司令員王必成請求陳粟,凡以後組織殲滅整編第74師的戰役,一定要讓六縱參加。

整編第74師的師長為張靈甫,他認為解放軍一般以優勢兵力消滅弱敵,而整編第74師粟裕沒有這麼大的胃口。沒想到粟司令就是有從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氣概,制定了殲滅整編第74師於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地區的作戰計劃。

張靈甫得知整編第74師被華野包圍後,丟棄重裝備上了孟良崮,以整編第74師為誘餌,然後國民黨軍大部隊反包圍華野,來一箇中心開花。張靈甫不知道的是國民黨軍派系林立,“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經過激戰,整編第74師被華野全殲。華野取得了孟良崮戰役的勝利。對於孟良崮戰役的結果,毛主席說“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有兩個人沒想到,一個是蔣介石,第二個就是我毛澤東”。張靈甫也成為了唯一一個穿著解放軍軍服厚葬的國民黨高級將領,畢竟抗日是有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