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战役中有哪些结局特别让人意想不到的战役?

笑逍遥Don


我们说一场结局奇特的战役,就是南梁的台城血战,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可以在战争史中写上一笔。

南梁武帝太清二年的八月,大将军、河南王侯景反叛。侯景原本是北齐的一员悍将,骑射精良,骁勇善战,而且杀人不眨眼,手段狠毒。但他处事很大方,每次打了胜仗,得到的财物全部分给部下,将士们很愿意为他卖命。

北齐的高欢担心自己的儿子对付不了侯景,临死前想亲手把他除掉。侯景只带了八百人投奔南梁,以后他迅速壮大力量,举兵反叛,率军渡过长江,直指南梁都城建康。

梁武帝萧衍一共有八个儿子和一个养子,其中四子早死,此时只有皇太子萧纲和他在建康城中。养子萧正德统领京城的军队守卫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名为朱雀航,位置十分重要。结果他与侯景秘密联络,派出一些空船接应侯景,帮助他顺利渡江,迅速杀入建康城中,团团包围了皇宫所在的台城。

梁武帝的另外三个儿子,在荆州的萧绎、徐州的萧纶、益州的萧纪得到消极,率领援军前来救援,人数号称百万,从外围包围了建康。

如此大好形势,按照我们一般人的理解,必定是里应外合,把侯景的军队包了饺子,将其全歼,或者最起码把他彻底击溃。

但结果不是这样。

侯景军队对台城进行了猛烈的进攻,建造飞楼、橦车、登城车、登堞车、阶道车、火车等机械,同时使用火攻、水攻,堆垒土山。

台城的守军没有任何退路,只能利用地势的优势,居高临下,顽强反击,苦苦等待援军。

而建康城外的援军虽然人数众多,优势明显,但大家各怀心事,彼此之间号令不一,出工不出力,没人真正想打仗,会打仗的人也不多。

于是形成一种奇特景观,重围之外还有重围,台城内外僵持苦战,死伤累累,而外围的援军却消极观望,不肯积极向前。

长期的僵持,台城内外粮草断绝,城中百姓开始互相残食。侯景也纵兵劫掠,以安定军心。同时,城内外死者大半,疫病流行。

到了太清三年三月,台城的守军崩溃,台城陷落。曾经一片繁华的台城内外变成了一片废墟,死尸累累,如同地狱。

梁武帝萧衍落入侯景手中,侯景掌握了实权,以梁武帝的名义命令城外的各路大军退兵,至此,救援行动彻底失败。五月,八十六岁的梁武帝萧衍忧愤而死,皇太子萧纲即位。

在兵力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南梁的大军没有救下自己的皇帝,这样的结果出人意料,很有戏剧性。


于左


在战争中,“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是一个很疯狂的想法,或许除了粟裕之外,很少人会把这一想法当作战机,这正是粟裕大将的过人之处,敢打他人不敢打之仗,从不放过敌人露出的一丝破绽,哪怕这个破绽持续时间很短,粟裕都会谋而后动、创造战机、抓住战机,所取得的战果往往出乎与他人之预料。

1947年5月初,国民党第1兵团20万大军在“中原王”汤恩伯的指挥下,发起了对我山东解放军的重点进攻,当粟裕、陈毅等率领的华野以逸待劳向东移后,汤恩伯继续乘机前进,相继侵占了莱芜、蒙阴等地,而第1兵团辖下的桂系钟纪的第7军和张光玮的第48师为抢头功,便贸然北进沂水城,而且推进速度极快,已经形成孤立深入之势,为此粟裕原计划首歼桂系这两支部队。

这时,粟裕从情报得知汤恩伯兵团的大致部署,即以张灵甫整编74师为主要中心突击力量,以黄百韬整编25师和李天霞83师掩护张灵甫左右翼;以65师掩护黄百韬25师侧翼;以桂系第7军和48师掩护李天霞83师侧翼,一举攻占坦埠华野指挥中心。与此同时,王敬之兵团整编第5军和欧震兵团的整编第11师等部已经由莱芜、新泰向坦埠方向东进,蒋介石投入山东战场的总兵力达到了45万。汤恩伯的作战计划是采取“中心开花”突破,在两翼和后续兵团的掩护下、以黄百道第25师协助张灵甫整编74师担任中路突进,对山东华野采取中央突破战术,企图将华野压缩至胶东一带或赶过黄河。

粟裕经过深思熟虑后,发现汤恩伯已经开始的全线进攻已经露出了破绽,第1兵团最中间位置的张灵甫74师经过孟良崮脱离了25师和83师的左右掩护,已经形成了孤军深入之势,而自从经过莱芜战役损失李仙洲兵团六万大军之后,国民党行动极为谨慎,一打就缩,围歼战机难以捕捉。为此,粟裕决定放弃原先首歼桂系第7军和48师计划,针锋相对以“反突破应对汤恩伯的中心突破”战术,迅速集结五个纵队来个“猛虎掏心”,切断中路突进的国民党王牌张灵甫整编74师与第1兵团间的联系,再给与围歼。

粟裕大胆提出的“以中央突破对付国民党的中央突破”战术,曾在1946年底指挥的宿北战役中面对国民党四路大军的压境,集中优势兵力围歼突出部的戴之奇的69师取得巨大的成功,开创了我军的先例战术。此次围歼张灵甫74师粟裕敢于再次使用此战术,主要是因为汤恩伯掩护大部队与74师之势相距一至两日的行程,除了左右两翼的25师和83师距离比较近,而华野有9个纵队和一个特种兵纵队,在局部对孤军深入的74师已经形成了绝对优势,而且张灵甫自从进入中原后一路势如破竹而异常骄横,与友军矛盾较深支援不会很积极。因此,粟裕果断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来个“虎口拔牙”,以五个纵队担任主攻一举围歼张灵甫74师。

1947年5月16日,历时三天的孟良崮战役圆满结束,张灵甫74师3.2万人在国民党40万大军的掩护下遭致全歼,张灵甫本人也被击毙,粟裕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之势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在“夹缝”敢打他人不敢打之仗,开创了我军在敌人重兵集中下割歼强敌的战例,也是战争指挥艺术上的重大突破。孟良崮战役后,毛主席任命粟裕任中原野战军司令,以便让其放手统一指挥刘邓及华东两大主力部队,粟裕果然不负众望,豫东战役再次“虎口拔牙”轻取开封、再歼援敌,再次开创了解放战争以来的歼敌记录。


赛门之略


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我认为结局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战役是《孟良崮战役》,这场战役的结果全世界除了一个人遇见了真正的结局之外,完全出乎敌我双方各级人士的意料。

蒋介石、陈诚:

四月初到五月初、为了创造战机、解放军一直在东突西进的,打起了太极,经过解放军一个多月的“耍龙灯”、蒋和陈认为

共军已经“攻势疲惫”,已向淄川、博山、南麻、坦埠、沂水、莒县之线退却。

华东野战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已经无力大决战、失败已经只是时间问题。

汤恩伯:

汤恩伯作为战场的实际指挥员,认为我军已经疲惫不堪,一举歼灭华东野战军的时机已经到来,立即调整的战场部署:

命令:以整编74师为中心,第:25师、第83师分居左右。又以第65师保障第25师翼侧;第7军和第48师保障第83师的翼侧,之前是平行步步推进,现在是以一个巨大的扇面向华东野战军的指挥中心压来。

总共45万大军对阵“疲惫”的27万敌军,汤恩伯豪情万丈,认为一举肃清关内共军的机会来了,成为党国的最大功臣就在眼前,简直是想输都难。

张灵甫:

作为最锋利的那把尖刀,张灵甫数次与解放军最精锐的部队交锋,占了不少便宜,此时真的是志得意满、根本不把对手放在眼里,同时也不把队友放在眼里。

中央军委、毛主席:

当陈、粟把打74师的计划上报给中央军委后,中央军委回信:

五月十一、十二日,中央军委两次来电指示说:敌人已进犯,可选择好打的,歼灭其一两个军。究打何路为好,由你们当机决策,立付实施,我们不遥制。

要打74师完全出乎了中央军委、毛主席的意料之外、到底打不打由陈粟自己决定,确实是心里没底,最多50%概率能赢,结果影响太大。

陈毅司令员:

看过《东方战场》中一个场景,陈司令员问粟司令:

老伙计,打74师,有几成把握?6成?

这应该比较真实体现了当时陈老总的真实心里。

战斗过程中:

由于伤亡太多,不少纵队司令员认为再打下去可能会全军覆没,必须立即撤退,并报告了陈毅司令员。

粟裕

他是唯一一位准确预见了结局的人,在战役还没有开打,就预知了结局,请看他的两个预判:

1.该敌是重装备部队,进入山区,地形对其不利,机动受到限制,重装备不能发挥威力,甚至成为拖累,其强的一面就相对削弱了。
2.该师对其它敌军十分骄横,矛盾很深,在我围歼该敌、又坚决阻援的情况下,其它敌军不会奋力救援。

之后的经过,完全印证了粟裕将军的预判,所以,在他心里,这场战役至少八成以上能赢。特别是对第二条,心里战的至高境界,83师李天霞的之后救援不力的表现是战前就是被预见了的,而不是现在有些人眼中,粟打赢是侥幸。

抛开国共内战之外,孟良崮战役绝对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战役之一。从战役的酝酿、谋划、突然爆发、到最后的结局,真的是战争史上的艺术精品。建议大家看粟裕大将的《粟裕战争回忆录》,里面有纯从战场角度出发对双方的客观评价。

我是弹史遇见你,欢迎板砖,讨论,留言


弹史遇见你


这样的战役很多,我介绍一个抗战期间的战役。在著名的石牌保卫战中,发生过一场二战期间最大的白刃战,那就是八斗方战役。谁也没有想到此战会让冷兵器时代的残酷厮杀重现战场,而且还是如此大的规模,结局是战场上留下了近4000具被冷兵器所杀的尸体,日军因此而全线撤退。

1943年5月底,日军逼近石牌要塞,威胁着陪都重庆。蒋介石指出,石牌是入川的咽喉要道,事关系陪都重庆之安危。严令胡琏等将领,奋勇杀敌,坚守石牌要塞。胡琏率领的第11师将士均立下遗嘱,决心与石牌共存亡。

八斗方是石牌保卫战前线最激烈的战场,1943年中日双方在此爆发了近万人规模的激烈的白刃战。守卫八斗方的是第32团的两个营与随后增援的第33团一营和第34师的一个团的部分兵力。进攻八斗方的是日军第39师团长所属步兵第232联队,野炮兵第39联队和辎重兵第39联队。

胡琏在日军攻占偏岩后,已经断定日军的下一个攻击目标是朱家坪。而八斗方是通往朱家坪的要道,胡琏早已将第32团的主力布防在八斗方。第32团团长张涤瑕率2营、3营,依托八斗方两侧岩石,修筑隐蔽工事,等待日军来犯。

张涤瑕清醒的认识到,凭借自己手中的两个营的兵力想吃掉六七倍于己的日军,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无法歼灭日军,但可将日军阻滞在八斗方这狭长的地带,等待援军前来一起歼灭。日军很快到达八斗方阵地,张涤瑕随即下达了攻击命令,八斗方两侧顿时枪炮震天,杀声四起。

日军的三个联队被突如其来的攻击打的阵型散乱,但日军很快稳住阵脚,依托地形组织反击。日军第39师团长澄田来四郎立即下令野炮联队进行火力压制,并呼叫军部派飞机前来支援。在日军的有序反击与炮火压制下,第32团的主阵地火力明显减弱。

而此时的石牌附近战火遍燃,所有的地方都在激战,根本抽不出部队来支援八斗方。在日军的炮火、飞机的轰炸下,第32团的将士伤亡严重,不得不向胡琏请求支援。胡琏打仗善于算计,走一步想十步,他对八斗方的战情早有预案,已命第33团团长刘声鹤带领1营机动兵力与方天的第34师中的一个团的人马,一小时以内赶往八斗方阵地。

驰援的两支部队基本上同时到达八斗方两侧的山梁。与此同时,日军已经冲上八斗方阵地的两侧,端着上了枪刺的三八大盖,嗷嗷大叫着冲向第32团。张涤瑕握着一挺轻机枪战在指挥所门前,他周围的官兵已经上好刺刀严阵以待,随时装备和冲上来的日军作最后的搏杀。

刘声鹤和第34师那位不知姓名的团长都没来得及和张涤瑕打一声招呼,便迅速不约而同的命令部队安好枪刺,呼啦啦的齐声呐喊,如山崩地裂般的冲入日军阵地,与日军噼里啪啦地格杀起来。八斗方两面山坡上,悬崖下,近万柄刺刀在上下翻舞;数千双人影在捉对厮杀。有的互掼胸膛,挺立不倒;有的扭抱一团,掐脖咬耳。

喊杀声、叫骂声、刺刀碰击声、哭爹骂娘声,以及不时发出的枪声,在空中飘荡,四下喷溅的血珠与光芒把这一片山地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屠宰场。几个小时过后,当胡琏带人气喘吁吁的赶到八斗方时,只见夕阳残照之中,满山坡遍躺着血肉模糊的尸体,到处都是血,像下了红雨。那些倒下的战术身上也全是血,有的血已风干,成了黑红色,有的尸体还汩汩地向外冒着殷红的鲜血。

三小时的八斗方白刃战落下帐幕,此战日军被斩杀2000多人,阵地前沿日军尸体呈金字塔形。其中1500名中国士兵永远的躺在了这里。他们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暂,他们用这短暂的生命守卫了中国阵地,打退了穷凶极恶的日军,彰显了中国军人的血性与勇气。八斗方战役,谁都没有想到是以这样一种结局收场,这种结局让人不寒而栗。

八斗方战役后第二天,第六战区发现日军有撤退的迹象,随下令追击。第六战区部队收复了被日军侵占的地方,双方恢复到会战开始前的态势。日军想占领石牌,窥视巴东,进而谋取重庆的企图彻底破灭。

以下是守卫石牌的第11师师长胡琏写给妻子的诀别信:

我今奉命担任石牌要塞守备,原属本分,故我毫无牵挂。仅亲老家贫,妻少子幼,乡关万里,孤寡无依,稍感戚戚,然亦无可奈何,只好付之命运。……十余年戎马生涯,负你之处良多,今当诀别,感念至深。……接读此信,亦悲亦勿痛,人生百年,终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欢乐。匆匆谨祝珍重。——胡琏

野史也是史


下面这一仗名帅对名将,名帅麾下兵力是名将手下人马的2倍,却输了,尤其令人意外。

1947年6月,对东北民主联军来说是好日子。部队经过大练兵运动以后,士气高涨,装备精良。同时,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斗中,不仅保住了南满根据地,而且多次打击了敌人,取得了丰硕战果,敌我力量的对比也出现了重大的转变,我军开始逐渐占据上风。这个时候,作为东北我军最高指挥官的林彪,希望借助旺盛的斗志和充足的兵力,发起一场规模更大的攻击战,夺取四平,从而一举改善东北战场的局面。

为了保证这次战役的胜利,林彪集中了东北民主联军主力24个师,可谓兵强马壮。反观四平城内的国军,虽然有陈明仁的第71军作为主力守备,但这时候该军非常虚弱——第91师不在,第88师刚刚被歼灭了一次,现在基本都是新兵,还没有形成战斗力,第87师之前也被重创过,而且还缺一个团。四平城里的守军除了第71军,就是一些杂牌部队:第54师四个半营、保安第12区第17团,以及辽北省保安第1、第2团,辽宁省保安第1团等部。这些部队加在一起,号称有3万多,其实最多不过2万多,而且一部分还是保安部队。

换句话说,我军占有绝对优势。

林彪集中了24个师,目的不可能只是四平这些残兵败将。林彪判断,依照当时的态势,国军能抽出来增援四平的部队,不会超过10个师(这个判断很准,后来证明国军出动了9个师)。所以,打四平对林彪来说,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他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来增援的国军,毕竟围城打援一直是林彪最擅长的招数之一。再者,林彪压根看不上四平守军的战斗力。所以,他的兵力配置明显重在打援:用7个师攻城,用17个师设伏,想吃掉国军的援兵。

1947年6月,进攻四平的外围战打响。西满纵队率先攻占四平西郊飞机场,全歼国民党第71军运输营和保安团1个营共600余人,取得开门红。随后,一纵攻克新立屯据点。东北民主联军攻城部队决定从铁路西市区重点突破进攻。十天内,民主联军解决了城外的国军。1947年6月14日20时,东北民主联军攻城部队对四平发起总攻。

可是,由于攻击外围用了整整十天,而这十天里,陈明仁完善了四平的防御体系,同时武装了一万多闲杂人员,防御兵力超过了三万人。所以,东北民主联军发起总攻后,战斗非常激烈,进展不是很顺利。林彪尽管占据了兵力上的巨大优势,但因为我军极度缺乏大城市的攻坚经验,而国军守将陈明仁又是一位战场经验非常丰富的将领,多次利用我军不熟悉巷战,不熟悉城市攻坚战的弱点,打击我军。比如,他会在路上撒上黄豆,我军士兵冲锋的时候,一个不注意就会滑倒,然后国军的机枪就进行扫射,导致我军伤亡惨重。

这个时候,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郑洞国坐不住了。他东拼西凑,调集了9个师的援军,以绝对主力新6军为核心,号称十万援军北上,救援四平。此时,林彪的心态发生了微妙变化。他认为四平攻坚战似乎没那么重要,如果能够趁这个机会重创国军的援兵,或者说哪怕仅仅打掉新6军,意义也比四平攻坚战大得多。于是,林彪对我军的部署做了重大改变,一切以打掉新6军为第一目的。

郑洞国也好,新六军军长廖耀湘也好,都是身经百战的名将,他们从林彪的部署中闻到了危险的味道。郑洞国当即命令已经突出的新六军迅速后撤,修好工事,等待林彪的攻击。林彪果然对新6军穷追猛打,可由于新6军战斗力强,又有了防御工事,我军一时半会儿无法拿下新6军。在这种情况下,林彪做出了一个选择,命令从攻城部队中抽出两个师,增援到打援部队里,力求歼灭新6军。

攻城部队刚刚取得一点优势,因为两个师被调走,无法对国军形成更大优势,造成攻城再次受阻。而去增援打援的我军两个师,又因为瓢泼大雨造成行军速度减慢,没法在指定时间赶到。这样一来,我军兵力就白白浪费在路上,没有用在刀刃上。反倒是国军其他增援部队第195师,利用我军主力被新6军牵制的有利态势,竟然偷鸡成功,突击到四平城下,和国军四平守军会合,令国军士气大振。 此时,在民主联军司令部,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吵。林彪认为:国军援兵已到,而我军在攻城和打援两个战场都和敌军打成相持局面,如果再打下去会对我军不利,所以应全线撤退。但参谋长刘亚楼看法不同:四平守军已经是强弩之末,而到达城下的国军援军不过就是第195师,只要再打一天,一定可以拿下四平,消灭四平守军和援军第195师。林彪考虑再三,对刘亚楼说:十几天都打不下来,难道一天就可以?要是明天打不下来怎么办?那时再撤就被动了。

在林彪的坚持下,我军于1947年6月30日拂晓全面撤离四平,四平攻坚战以我军撤退告终。

据后来四平攻城总指挥、一纵司令员李天佑总结说:攻城前,全军上下一片盲目乐观,对陈明仁估计不足,对四平城内守军的人数也判断错误,对守军的顽强也缺乏清晰的认识,再加上攻城部队在关键时候被调走两个师。这一切,都是四平攻坚战失败的原因。

四平攻坚战是我军在东北发起的第一次大规模城市攻坚战,我军在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24个师对国军13个师,几乎2:1),没能打下四平,确实出乎林彪和东北局的意料。但通过这次战役,我军也积累了城市攻坚战的经验,吸取了教训,为后来攻城打好了基础。反观国军,陈明仁守住四平立下了头等大功,却因为其本人桀骜不驯,不仅没有得到重用,反而被明升暗降,调离了战场。此消彼长之下,四平之战我军虽然战败,却在之后越战越勇,最终拿下东北,消灭了东北几十万国军。而国军有能人而不能用,赏罚不明,最终军心涣散,丢了东北,丢了大陆。

1. 张正隆:《雪白血红》

2. 唐洪森:《国共征战大东北》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1949年元月十五日,声势浩大的淮海战役结束了,此战共整建制消灭了国军五个兵团,五十五万人,华东战区的两个主力黄百韬兵团和邱清泉兵团,以及从华中奉命增援的黄维兵团都全军覆没,李弥兵团和孙元良两个兵团也一起报销了,刘汝明,李延年两个兵团被打残,只能缩回蚌埠不再出来,从此国军在长江以北再无主力部队了。

虽然说早在济南战役结束后,粟裕就和西柏坡电报往来,反复磋商下一步的作战计划,最终形成了淮海战役计划,但无论是粟裕提出的小淮海计划,还是西柏坡提出的大淮海计划,都没有料到此战会取得如此之大的战果,一举彻底扫清了长江以北的国军,并且让解放战争大踏步提速。

按照粟裕最早提出淮海战役的计划的时候,主要战场就是在淮安和海州一带,主要寻找目标是利用国军沿陇海路摆开的一字长蛇阵的机会,抓住蛇尾黄百韬兵团,一举歼灭之。而西柏坡提出的大淮海计划则是再歼灭黄百韬兵团的同时,另外歼灭国军的一个增援兵团。也就是说,粟裕的设想是歼敌十万人左右的规模,西柏坡的计划则是二十万人左右。


南京方面当然也是没有想到淮海战场的这场战略决战会打成这样,一败涂地,全线崩溃。因为南京在济南战役之后的想法还是,放弃一些不必要的据点,比如郑州,开封等地,将原本在这一带的孙元良兵团南调蚌埠,李弥,邱清泉和黄百韬三个兵团退到徐州附近,依托徐州的永备国防工事进行顽强抗击,待解放军攻势顿挫之后,再进行反攻,击破华野一部或全部,一举扭转华东战场的不利局面。这也就是国军说的徐蚌会战计划。

也正是因为这个计划,国军不仅完全放弃了中原地区,而且连华中地区的主力部队黄维兵团也东调徐州附近参战。刘峙并且一度喊出了要收复济南的口号。但是部队才行开始调动和集中,沿陇海路一字摆开,这就是一个反攻济南的架势,而不是防御作战的架势。但是行摆开阵势,部队都已经开始调动,辽沈战役形势吃紧,杜聿明又被临时抽调去了东北,于是国军几个大兵团就成了西柏坡和粟裕都看不懂到底用意何在的死蛇。

但在辽沈战役结束之后,华北形势也急转直下的局面下,国军只能放弃反攻济南的计划,向徐州集中,进行防御作战,企图按照杜聿明所说的,彻底集中兵力,在徐蚌线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但是,这个方案刚开始实施的时候,就出了问题,黄百韬就被切断了退路,而且原定守备徐州的张克侠何基沣起义,徐州城防空虚,只能马上抽调李弥兵团的部队回防徐州,从而导致无法按原计划依托徐州城防工事进行决战,而只能以国军最不习惯的野战形式展开。


即便是已经消灭了黄百韬兵团,并且已经开始消灭黄维兵团的时候,粟裕和西柏坡的电报往来也没有首先把徐州的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和孙元良兵团当成下一个目标,而是在筹划如何先打掉南线的刘汝明,李延年两个比较弱的兵团。因为按照当时粟裕和西柏坡的估计,以华野和中野集中起来的实力,要强攻设有坚固工事的徐州,并没有太大的把握。尤其是在黄百韬兵团和黄维兵团已经让华野和中野啃得非常费力的情况下,更加没有把握。

但战争就是这样充满了戏剧性。黄维兵团还在双堆集死守待援,中野还在使出吃奶的劲儿硬啃,杜聿明却说服了南京,决定放弃徐州,率领三个兵团绕道萧县永城,先到阜阳,再去蚌埠,然后向北攻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这对粟裕和西柏坡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儿饼的好事,所以一接到徐州国军要撤退的消息,马上就开始布置追击,最终又利用国军的失误,再陈官庄青龙集一带追上并包围了杜聿明集团的三个兵团,最终加以消灭之。


萧武


海南岛战役:解放军认为会打的很艰苦,国军认为防守绰绰有余。结果,韩先楚将军三天就把薛岳的立体防御体系击碎。颇有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的效果。

刚经历金门新败,毛主席等众多领导对海南战役很慎重。

1949年10月发动的金门战役,解放军第一梯队经过三天三夜奋战,9000多官兵大部分壮烈牺牲,余下的被俘。解放军后续登陆部队因为无船可用,只能眼睁睁看着战友在对岸被优势敌人击溃。这场战役也成为我军在解放战争中遭受的最惨重的一次失败。

同年11月份,我军又在登步岛战斗中,遭受了失败。连续两次登岛作战失败,让我军高层对登岛作战非常慎重。真要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登陆失败”,士兵那还敢再打这样的仗呢?

所以,对海南岛战役,毛主席要求四野向三野调查渡海作战经验,避免重蹈金门覆辙。同时,毛主席在战前还做出指示:

"渡海作战,必须集中能一次运载至少一个军(四五万人)的全部兵力,携带3天以上粮食,于敌前登陆,建立稳固滩头阵地,随即独力攻进,而不要依靠后援。

海南岛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蒋介石很注重海南岛防御,任命薛岳为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是国民党悍将,曾使用“天炉战法”在长沙会战中歼灭日军十万之众,被日军称为"长沙之虎"。蒋介石让薛岳守海南岛,也是有“志在必得”的意思。

而且,当时薛岳手下兵力不俗:陆军5个军;海军1个舰队、1个陆战团,舰艇50余艘;空军4个大队,飞机45架;总兵力共计有10万余人。薛岳以这些兵力,在海南岛建立了陆海空立体防御体系,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伯陵防线"。蒋介石也认为有薛岳在,海南岛固若金汤,企图凭险固守海南,把海南岛当作反攻大陆的基地。

而解放军方面,虽然海南岛上有琼崖纵队(16000游击队员)配合。但是,解放军没有登陆舰,主力船只都是木帆船。木帆船没有风,就走不动的,遇到国军舰艇,只能被动挨打。而且,登陆点均在解放军炮兵射程之外。所以,解放军为了“护航”,往少数木帆船上装上了发动机和火炮,对抗国军军舰。同时,这些火炮还能支援登陆点。

在战斗开始前,上级领导却决定延期攻击。

为了解放海南,解放军调集了四野下属的第四十(军长韩先楚)、四十三军(军长李作鹏),以及加农炮兵第二十八团、高射炮兵第一、九团及工兵一部,共计10万余人。这支"渡海兵团",由叶剑英领导,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等人祖制指挥。部队在1949年12月,就开始登陆作战训练,预计春节前发动进攻。

解放军的作战计划是:利用海南岛本地的琼崖纵队配合,先分批次偷渡过去两个加强营和两个团。然后,军级领导(必须有军长)亲自上前线指挥4万人组成的主力登陆部队,带着3天物资,强行在预定登陆点登陆。这样,就算遇到敌人顽强阻击,我们还有3天时间组织后援。

可是,等到1950年1月10日,情况有了变化。当时,在苏联访问的毛主席对解放海南做出新的批示:将进攻时间由“春节”推迟到“争取春夏两季解决海南问题”。

1950年2月1日,在15兵团司令部作战室举行的海南岛作战会议上,叶剑英传达毛主席指示,进攻时间推迟至6月份。

2月9日,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任司令开会时,传达的意思为“6月份不一定行,年底之前解决就不错。”

当时,因为解放军使用的木帆船必须要用季风。而只有4月和9月的季风能用。也就是说,4月不打的话,解放海南岛要被推迟到9月了!而我军知道金日成要动手,是在当年5月份金日成访华的时候。朝鲜战争爆发是在6月25日,第二天,美国舰队就隔断台湾海峡。真要是拖过4月,海南岛也就别想解放了。海南岛是“南中国海门户”,南中国海也就没有了。。。

上面“延期”的消息一出,43军就开始懈怠了。而韩先楚的40军一直没有松懈,韩先楚将军没有将“进攻延期”的消息传达下去,照样让军队训练。

幸好,在韩先楚将军的力争下,我军果断出击,顺利解放海南。

在韩先楚将军力争早日发动登陆作战时,很多战友不理解他,不支持他。

3月20日,韩先楚将军主动请战,可是,电报上去后,没有任何回复。

3月26日,分批偷渡的任务完成,海南岛已经有解放军两团两营,将近一个师。

3月31日,韩先楚再次以40军党委名义致电15兵团领导,还是没有回复。

4月7日,韩先楚再次以个人名义致电15兵团、四野领导,并转报中央军委和毛主席,要求立即发起海南岛战役。此时,40军内部领导也不支持韩先楚将军,所以,韩先楚以个人名义请战。

韩先楚的电报是这么写的:“如43军未准备好,愿率40军主力渡海作战”。

新中国已经建立,很多指战员不想在这个时候牺牲。况且,前两次登陆作战都遭受了失败。这次登陆海南,真是九死一生。甚至,就连40军参谋长宁贤文这样的高级领导,为了不上海南岛前线,竟然把自己弄伤了。

按照宁贤文的说法,他是被特务打伤的。可是警卫员说“我可以保证首长不被特务打伤,可我不敢保证首长自己打伤自己──我知道他什么时候会拿石头砸自己的脚呀?”

4月10日,在韩先楚将军多次请战下,林总和毛主席终于被说动了。军委决定,4月16日,开始海南岛战役。

当时,由于43军训练松懈,第一批次只凑出一个半团。而40军一次拿出6个团!不过,在组建前线军级指挥部时,韩先楚遇到了难题。很多高级领导不想上前线,不报名,他们觉得这次可能“重蹈(金门)覆辙”。甚至,等到出发时,部分团级干部找理由开小差走了。不过,正是这些人的贪生怕死,更衬托出韩先楚将军的伟大。

4月17日凌晨3时,登陆部队的木帆船冲破敌人封锁线,顺利到达登陆点。韩先楚将军一马当先,就要带头冲锋。幸好,被部下及时发现,一连的战士将他拦下,不准他冲锋。然后,将他死死的摁在一块岩石后面,保护他。

三天后,薛岳“固若金汤”的立体防御被韩先楚打碎。4月22日,薛岳坐飞机离开海南。5月1日,海南全境解放。最终,解放军以伤亡4500余人的代价,共歼灭国民党军3.3万余人,收容国民党溃兵1.8万人。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侵华日军第116师团原本是个1938年才组建的特设师团,代号“岚”兵团,1943年初被调整和加强为甲级师团。抗日战争后期成为华中日军的绝对主力,在横山勇第11军(从13军转隶)编成内曾先后攻陷常德和衡阳,欠下中国军民累累血债。在抗日最后一战的“湘西会战”中,王耀武的第四方面军本来有机会全歼这支来自日本京都的罪恶部队。

然而由于国民党军界的派系顽疾和好大喜功,最终功亏一匮,单纯从军事角度来看,战役结局确实出人意料。



(陆军总司令何应钦)

1945年3月,在衡阳西北的宝庆地区担负警备任务的第116师团,由日寇第11军划归坂西一良中将的第20军指挥,作为该军主力参加日方称为的“芷江攻略战”,目标直指湘西的中美芷江空军基地。4月13日夜,第116师团以一个加强大队奔袭雪峰山隘口,掩护师团主力分三路扑向湘西纵深,师团长菱田园四郎中将准备以第109、第120和第133三个主力联队齐头并进,一举突破中国军队的山地防御线。

可惜,这个新任师团长完全高估了所辖部队的战斗力(原师团长岩永汪刚刚奉调回国担任西部军军附),第116师团在之前的衡阳战役中伤亡极其惨重,三个联队几乎被方先觉剔成了骨架,虽然在战前经过玩命补充恢复到了20000人左右,但80%都是新兵;更要命的是这个老鬼子又低估了当面中国军队的战力,故意放开当面诱敌深入的是第四方面军精锐第100军军长李天霞,以及临时拨归他指挥的第74军周志道51师。



(第四方面军司令官王耀武)

李天霞且战且退整整忍了三天之后,于4月17日命令周志道开始全线反击第116师团右路第109联队,第51师换装的美式冲锋枪第一次让鬼子见识了什么叫炽热火力,接火不到24小时,泷寺保三郎大佐的第109联队就吃不消了,先头大队伤亡惨重。在其他方向全部打响之后,李天霞调动所部第19师、第63师开始合围109联队,战至4月30日,泷寺联队只剩不足500残兵,在中美混合航空团的轰炸和美式山炮的轰击下已近崩溃,拼命向山门逃跑。

另外两路日军的关根支队和重广支队也遭到第73军、第74军等部的迎头痛击,鬼子全线处于劣势,而就在雪峰山打成一团的时候,驻守常德的胡琏第18军也奉命南下参战,先头部队第11师以每日急行军80里的速度奔赴战场。5月12日杨伯涛第11师击破日军警戒部队占领雪峰山隘口,已经堵死了第116师团的出山退路,军主力也正兼程赶来。

如果第18军就此彻底封住山口,一俟追击部队全部到位,第116师团插翅难逃的末日即将来临。



(何应钦在前线督战)

此时,蒋介石亲自下令空运而来的廖耀湘新六军也抵达芷江基地,全副美械的新六军成为战役总预备队,国军未来“五大主力”三个到场,中国军队形成了从地面到空中的绝对优势,王耀武及麾下将领一致认为,封闭歼灭第116师团至有可能。然而5月5日起,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了所谓“六中全会”,坐镇芷江的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为了应景,在战役尚未结束时就抢先报捷,重庆方面大喜过望,要求何应钦从速到会并做军事报告,这下何总司令尴尬了。

何应钦亲自找到王耀武,让他想办法尽快结束会战,一向精明的老王也懵圈了,鬼子又不是泥捏的,只能一口口吃掉,哪有什么投机取巧的办法?何应钦只好直说:“佐民啊,我已向重庆报捷,可是大会让我做报告时,如果战况仍然激烈,那不就自相矛盾了吗”?王耀武听懂了,顶头上司是让他下令放开一个口子,把歼灭战打成击溃战,出于军人的专业和本能,王耀武实在不愿就这么放跑鬼子,仅以沉默作答。



(第18军军长胡琏)

何应钦继续开导:“抗战八年,你战功卓著,抗战胜利,你也需向政治家转,此番会战我军已经取得大胜,杀敌一万跟八千没有区别,如果我在做报告时会战还在继续,我没办法跟委员长交代,代表们也无法了解这次大捷,况且我回重庆以后,你还可以布置追击作战嘛”。

王耀武最终还是让步了,电令胡琏在第11师正面放开了一个缺口,同时给方面军参谋长邱维达打了招呼,理由是:“穷寇难以聚歼”。



恐怕何应钦内心还有另外一层想法,在所有的参战部队中只有第18军是陈诚“土木系”精锐,作为黄埔系内部长期的政敌,何应钦确实不希望土木系的部队在此役中太过出彩。军史学家们后来对此提出异议,认为第18军还要应付前来接应的日军第34师团,实乃兵力不足,并非有意纵敌。

笔者对此不以为然,胡琏的第18军大部已换装美械,以40000余众同时完成卡点和打援两个任务,根本不是问题。诚然,第18军亦将付出相当代价。

(湘西会战俘虏之日兵)

嗟呼,就这样,日军第116师团、关根旅团和重广旅团的残部逃出生天,上述三部大约40000余人的主攻部队(全部参战兵力8万余)伤亡27000有余,被俘300多人,是抗战以来我方伤亡首次低于日军的大型会战,其中关根久太郎少将重伤毙命,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竞全功。

至1945年6月7日,日军全部逃回出发阵地,从此再无进攻作战,直到两个月后在芷江签字投降。就在这次大会上,41岁的王耀武当选中执委。


度度狼gg


在1944年12月16日凌晨5点30分,德军8个装甲师和13个步兵师向美国第1集团军的5个师发动了全面进攻。

这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完全可以取得成功的战役,但是结果却是德国惨败。在战役的左翼,德国装甲第5集团军迟迟无法形成突破,而阻止他们的就是巴斯托尼小镇。德国装甲教导师和第二装甲师,还有原来打算从后面支援的德国第二、第一一六装甲师的元首警卫旅也都转向巴斯托尼,参加攻城战斗。

一度德军投入巴斯托尼的兵力达两个军部、九个师。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迫不得已将部分兵力拨给第五装甲集团军,于是德军的进攻计划彻底完蛋。因而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巴斯托尼防御战就成了西方盟军防御计划的决定性胜利。

在巴斯托尼担负此次防御任务的主力是美国第101空降师,仅拥有10000多人的兵力。担负支援任务的是第10装甲师的B作战群。

虽然,德国空军在圣诞夜空袭了巴斯托尼,给美军造成重大损失。12月25日凌晨3时,德军向美军阵地发动了全面进攻,突破了香巴村庄附近的两处防御阵地,但是最后还是被美军阻止住。

巴斯托尼战斗堪称是一个奇迹,美军1个轻装步兵师,在只有简单野战工事的情况下阻挡住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和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几个装甲师的连续冲击,最终导致德军无法在左翼形成突破。最终,德军没有成功上演两翼突破合围美军的戏码。


深度军事


在解放战争中,孟良崮战役的结局最让人意想不到。


1946年,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对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但是解放军很快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蒋介石不得不改为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


1947年,国民党军以45万的兵力兵分三路重点进攻只有27万人的华东野战军。此次进攻山东,国民党军吸取了以往的教训,为防孤军冒进,被解放军各个击破,国民党军三个兵团采取齐头并进的方式。华东野战军为了创造歼敌的有利条件,采用“耍龙灯”的方式与敌人在鲁南和沂蒙山区周旋,最终蒋介石的御林军、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74师比较冒进。

整编第74师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第74军,打过不少硬仗和恶战,武器装备精良、士兵战斗力很强。在全面进攻时,整编第74师冲在最前,连克淮阴和涟水,华野六纵司令员王必成请求陈粟,凡以后组织歼灭整编第74师的战役,一定要让六纵参加。

整编第74师的师长为张灵甫,他认为解放军一般以优势兵力消灭弱敌,而整编第74师粟裕没有这么大的胃口。没想到粟司令就是有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制定了歼灭整编第74师于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地区的作战计划。

张灵甫得知整编第74师被华野包围后,丢弃重装备上了孟良崮,以整编第74师为诱饵,然后国民党军大部队反包围华野,来一个中心开花。张灵甫不知道的是国民党军派系林立,“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经过激战,整编第74师被华野全歼。华野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对于孟良崮战役的结果,毛主席说“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蒋介石,第二个就是我毛泽东”。张灵甫也成为了唯一一个穿着解放军军服厚葬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毕竟抗日是有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