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國滅亡的預言如此準確?

冥冥之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千百年來世人皆不瞭解它怎麼看透未來的發展,它就是預言。在中國歷史上,有諸多預言都應驗成真,更為它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難道真有人擁有看透未來的超能力,這完全不具備科學的合理性。

秦朝最著名的兩則預言是"亡秦者胡也",以及"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歷史上,胡亥和項羽確實是秦朝的掘墓人,這恰好證明了這兩則預言的正確性。可是我們無法從科學的角度找到這兩條預言成真的邏輯性,我們現在以及更久遠的未來也肯定不會找到科學的答案。

為什麼秦國滅亡的預言如此準確?

胡亥畫像

因為這兩條預言其實都是人們對於歷史的誤解而已,它的本義早已被後世之人歪曲。所謂的預言不過是在事實之上,產生的歧義罷了。

一、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通過十年的兼併戰爭,最終在公元前221年掃滅六國,一統全國。那時的嬴政是千古一帝,擁有著欲與天公試比高的雄心。他要他的子子孫孫無窮潰也,世世代代掌控著國之重器。

可是嬴政統一的第七個年頭,民間突然出現了"亡秦者胡也"的預言。當始皇聽聞此言之後,變得寢食難安。他招來群臣反覆商議,勢要將此言中的"胡"滅掉。對於當時的秦王朝而言,國內已經沒有任何勢力能夠一舉推翻秦朝,所以"胡"不可能存在於國內。他們便將目光望向了國外,"胡"正好是匈奴的別稱。

為什麼秦國滅亡的預言如此準確?

戰國時期地圖

於是秦始皇派蒙恬發兵三十萬北擊匈奴,最終成功掌握河套地區,將匈奴趕到了更蠻荒的地帶。成功打擊匈奴之後,始皇覺得可以高枕無憂了,於是繼續巡行全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行途中病死沙丘,結果宦官矯詔立胡亥為太子。

胡亥登基之後,暴虐無比,弄得民怨四起,各地反秦浪潮一浪更比一浪高。最終秦國被浪潮所吞噬,胡亥是導致秦國滅亡的重要原因。這讓人自然將"亡秦者胡也"中的"胡"解釋為胡亥,然而這種解釋是錯誤的。

為什麼秦國滅亡的預言如此準確?

秦朝疆域

"胡"字本為外國或者外族的泛稱,而其餘諸侯國一直對秦朝嗤之以鼻,將秦國比做"夷狄"。所以"胡"字在"亡秦者胡也"中指的是秦國,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秦國自己將自己滅亡。

稱秦為"胡",這跟秦國的起源有關。歷史上關於秦國的起源存在著兩種觀點,一是認為秦國源於東夷,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秦國源於西戎。不管秦國是東夷或是西戎,總之秦國源於外族。而各諸侯國都是根正苗紅的,非常歧視秦國的出生,所以稱秦為"胡"。

秦國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遭受歧視。秦景公去世的時候,更是遭到了嚴重的歧視。《春秋公羊傳》中記載:"秦伯卒,何以不名?秦者,夷也。"堂堂的一國之君去世都要遭到他國的鄙視,可想而知秦國所遭受的歧視有多深。

為什麼秦國滅亡的預言如此準確?

公羊傳注

由此可見,秦國至少從西周開始,就遭受到了中原各國的鄙視,直到戰國晚期,秦人也未能逃脫被鄙視的命運。其實這種偏見除了因為秦國的出生之外,還與秦國的制度有關。當其它諸侯國進行封建制度革命的時候,秦國依然維持著舊有的奴隸制度,封建制與奴隸制肯定是存在矛盾的。

當秦國統一全國之後,人民需要面對沉重的徭役和諸多高壓政策。這就導致民眾非常仇視秦朝的統治,但是他們不敢直接說出來,那隻會讓他們失去生命。所以他們稱秦為"胡",大聲喊出了"亡秦者胡也"。這樣在保護了自己的同時,也宣洩了他們心中的不滿,可謂一舉兩得。

二、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最早見於《史記*項羽本紀》。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大多數都認為其中的"楚"指的是以項羽為代表的楚國勢力,這也正好印證了項羽滅亡秦朝。然而這種看法是錯誤的,這句話的重點也不在於"楚"字,而是在於"三戶"。

為什麼秦國滅亡的預言如此準確?

項羽影視劇形象

對於"三戶"的理解,分歧一直延續到現在。有人認為三戶指的是楚國的昭屈景三大姓,也有人認為三戶即三閭,指的是三閭大夫屈原。然而這些說法都疑點重重,不符合歷史。

《項羽本紀》中明確指出說這句話的人是南公,《漢書*藝文志》中斷定他是"六國時陰陽家流"。可是南公除了這句話以外,在歷史上沒有留下任何的痕跡。按理說,說出這種神預言的人決不可能是無名之輩,肯定會存在些蛛絲馬跡。換句話說,南公極有可能並不是指一個人。或者有另一種可能,"南"指的是一個地方,"公"是對長者的敬稱,南公代表的是某個地方的長者。

《史記*秦本紀》中記載:"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秦國的南郡就是楚國的郢都,而南郡的楚人習慣自稱為"南公"。那麼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小結論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是南郡的楚人所說。

為什麼秦國滅亡的預言如此準確?

楚國郢都地理位置

事實上,楚人在失去郢都之後,一直沒有甘心過。

《史記*始皇本紀》就記載:"荊王獻青陽以西,已有畔約,擊我南郡。"而秦人攻佔了南郡,也一直沒有輕鬆過,1957年12月,湖北雲夢睡虎地十一號秦墓的秦簡《編年紀》上就記載了秦始皇十九年"南郡備警"的大事。

那麼南郡的楚人肯定跟"三戶"有關係,如果他們兩者間沒有聯繫,那麼上述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為什麼秦國滅亡的預言如此準確?

楚被夷平三次

在古語中,"戶"為"易",而"易"與"夷"同為支部字,可以通用。《楚國民族述略》中記載:"舒、夷古同音,所以舒亦即夷。"而"舒"在古語中的發音與"戶"相同,那麼"戶"與"夷"的發音也就相同。

聯繫到秦將白起攻郢都、滅夷陵的事實,不難發現,所謂"三夷",是對夷陵這件事說的。

據此我們可以得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實是"楚雖三夷,亡秦必楚"。這裡必須糾正一個習慣性的看法,《史記》上的"夷陵",不少人把它當作某一個楚先王的陵墓,是專有名詞,這一點其實不對。夷,平也,通常用作動詞。那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意識是:楚地雖然被夷平了三次,但是最終消滅秦國的一定是楚國人。

楚國的郢都被白起攻佔了,之後秦軍夷除了楚國先王的陵墓,最終改建郢都為南郡,這就是"三戶"、"三夷"。而作為"南公"的南郡楚人為了宣洩心中對秦國的仇恨,就說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充分表現了楚人仇秦、反秦的強烈情緒,體現了楚人的愛國激情。

為什麼秦國滅亡的預言如此準確?

白起畫像

三、預言

通過上述兩句話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預言其實都是仇恨者對敵人的一種言語報復罷了。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預言,所謂的預言只是後人歪解事實後的謠傳。

換一種說法,這類預言其實是讖語。那麼讖語是什麼呢?《說文解字》中解釋道;"讖,驗也。"《辭海》中也指出:"讖語,迷信觀念稱將來會應驗的話。"關於秦國滅亡的話語即是"讖語"。

而我國讖語的起源較早,周宣王時期就有諸如"實亡周國"此類的童謠,這就是歷史上最早的讖語。上文所列的關於秦國滅亡的讖語都與政治息息相關,那麼問題來了,民眾為何喜歡通過讖語表達自己的情緒呢?

這一點也較好理解,一方面是與秦國推行的嚴刑峻法有關,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封建時代的人民是缺乏先進鬥爭手段的。

封建時代的人民沒有任何先進的思想武器,他們在面對封建統治的暴虐壓迫和剝削的時候,往往只能選擇借用神權的力量。

利用神權的至高無上,編成讖語,對封建統治進行反抗。

為什麼秦國滅亡的預言如此準確?

陳勝、吳廣起義

對於在宗法專制社會的人民來說,群眾的意見和呼聲只能通過謠諺發表出來,而讖語成為了群眾表達自身極端情緒的傳播途徑。秦朝百姓在深受戰亂與壓迫之時,採用讖語發洩自己的情緒,這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對於讖語的再次認知,無疑是打破了我們對於預言的幻想。每個人都期望這世上存在一種超能力,能夠看清未來,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失望之時,我們也應該滿懷希望。

因為我們雖無法看到未來,但是卻可以瞭解過去。從歷史中吸取養分,走好當下的每一步。如果人人如此,那麼這世上一定會出現一種百分百成真的預言:我們的未來都挺美。


參考文獻:

《春秋公羊傳》

《史記*項羽本紀》

《漢書*藝文志》

《楚國民族述略》

《辭海》

《說文解字》

《編年紀》

《史記*秦本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