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官們是怎麼知道歷史上的絕密事件的?

藍天80140014


史學家認為“漢後無史”,因為自大漢後,史官的職責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李唐一改史官”君事必書”和“皇帝不閱史”的規矩,帝王把史官記錄歷史事件當成了歌功頌德的工具,就沒有了正史的客觀性和廣泛性!

史官在漢,漢前分工相當明確,內史負責皇帝起居、朝堂、批閱等一切舉止的記錄。民間流傳帝王幸女,史官就在旁記錄!外史負責地方諸事!史官還有很多作用,比如:大史負責新帝登基策命典禮等。就不一一說了!

在唐朝以前史官用自己的眼光記錄下大事,放入太廟中,如果王朝破滅,下一個王朝將取出記錄開始編寫上一個朝代的歷史。這真的是中國古人偉大的智慧。史官的記載,可以不被當權者所掌控,當權者理論上也不能看。但也有皇帝想看看史官到底怎麼寫自己,所以後來有漢武帝要求司馬遷篡改史記,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司馬遷也要說真話,不說假話。"寧為蘭摧玉折,不為蕭敷艾榮",絕對不能"蘭艾相雜,朱紫不分"。

又有春秋時晉國趙盾,為了避免弒國君的罵名。在弒君前夕,出走外國,讓手下殺人。但他還沒來得及出國,手下就迫不及待的幹掉國君。史官毫不猶豫地記錄下來:趙盾弒國君。趙盾找到史官,說不是他殺的。史官懟他:人是你的手下,國家領導是你,國君死亡責任在你。趙盾大哭,說遲早趙家會因為這事滅亡。果真趙氏後來滅族。還有很多春秋史官的故事非常精彩。如三代人,為了記載大臣弒君,被殺了2代人,最後一個幾歲小孩記錄了,大臣弒君的故事。

但是到了唐太宗時期一切被改變。“宣武門”事變後,李世民殺死兄弟,逼父親退位,霸佔弟妹。害怕史官寫這些醜事,強行要求史官打開太廟,查看記錄,改寫歷史,重新放入太廟。從此史官風骨不再,史書被當權者所篡改。

所以唐朝以前基本上沒有野史,唐朝以後,正史,野史,滿天飛。



史海探趣


在《左傳》中記載有這麼一個故事,說齊莊公喜歡美人棠姜,想她想得也不能寐,終於和她暗通款曲,可是這事被她的老公崔杼察覺了,於是崔杼就趁他們幽會時安排武士將齊莊公給殺了。

崔杼是齊國重臣,他讓前來記載的史官寫齊莊公得瘧疾死了,史官不聽,在竹簡上寫道“夏五月乙亥,崔杼弒其君光。”崔杼生氣地將他殺了,史官死了,按照慣例就應該讓他的弟弟來寫,崔杼對新史官說:“你寫齊莊公得瘧疾死了。”新史官也不聽從,在竹簡上寫“崔杼弒其君光。”崔杼又拔劍殺了新史官。然後更小的弟弟寫下同樣的話,同樣被殺。最後是小的弟弟。崔杼直視著他,問:“難道你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年輕的史官繼續寫下“夏五月乙亥,崔杼弒其君光。”崔杼憤怒地把竹簡扔到地上,過了很久,嘆了口氣,放掉了。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史官們是有一種信仰的,他們的信仰就是如實地記載歷史。其實,史官也是有分類的。

一、記錄本朝歷史

正所謂“左史記言,右史記事”記載歷史的史官也是有分工的,分為一天到晚跟著皇帝左右記錄的起居郎,皇帝與大臣談話是他也要在一旁待著,手持毛筆快速記錄他們的談話內容。他所記錄的東西是不允許皇帝查看的,不然皇帝要是可以隨時查看,那歷史就變成了史官們對當朝皇帝的阿諛奉承了。就像唐太宗當時想看褚遂良記錄的《起居注》被褚遂良婉言拒絕,後又以皇權相要挾“朕有不善,卿亦記之?”諸遂良不假思索地回答“臣職當載筆,不敢不記”何況史官不記,天下人也都記下了。

而當碰到皇帝要與大臣密談,商量重要事件,不讓起居郎記錄怕流傳出去時,這時候,記錄歷史密談的責任就交給了與皇帝密談的大臣了,大臣負責記錄,在等到可以公開此次密談內容的時候,由大臣公開。當然,這樣也不能保證密談內容的真實性,畢竟只要當事人不在了,內容還不是任由你篡改。不過,後人還是可以根據以後發生的事件了推斷當時的密談的。

二、後人修前史

像二十四史幾乎都是由後人來根據前朝史官記載的歷史來編撰成冊,這樣做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給本朝皇帝正名位、明統緒。二是為了總結前朝的教訓,為本朝積累經驗。就像唐太宗說的一樣:“以人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亡。”這兩個原因,尤其是第二個原因就註定讓史官不敢隨意更改歷史真相,萬一就是因為沒有看到前朝的教訓,而讓本朝皇帝再次犯同樣的錯,這個責任可是擔當不起啊。

史官還會通過各種途徑來收集資料。除了官方發佈的歷史記錄以外,還要通過一些非官方的資料來進行考察,比如:私家著述,訪談,實地考察等等。像韓信說在他落魄時,母親去世,他為了等自己發達後好祭拜母親,特意找了一塊地勢較高的土地來埋葬母親。後來司馬遷在記錄這段歷史時特地去查看了韓信母親的墳墓證實了這點。

像密談這類事或許在當時是極為保密的,事情一旦成功了後,有會有各種方式流傳出來,畢竟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或許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密談好像很隱蔽一樣,可能在當時,這事人盡皆知,就像現在的明星是什麼新聞一樣。

而且當事人難免不會說,就算當時不說,老了以後,還不是會和子孫後代吹噓當年你們的什麼爺爺奶奶有多麼厲害,跟誰誰商量了什麼事。就像現在的革命老英雄一樣,會告訴後人當年革命的故事。

史書不一定都是正確的,或許有些會有人為的想象,甚至人為的篡改,但是,人為更改的歷史一定沒有辦法做到完全顛倒黑白,就像現在某些戰爭歷史不被部分人承認,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歷史真相,或者說對它持懷疑態度。


雨霽視角


我看此前的幾個回答,都提到唐朝,並都提到唐太宗李世民所謂的篡改歷史。

那我就以唐太宗為例,說明一下史官是如何記錄機密事件的。

一、當朝歷史

貞觀年間實時發生的一些高層機密事件,史官是如何得知的呢?

當時有一個官職,名叫起居郎(起居舍人),定額兩人。他們負責記錄起居注,相應的也就負責記錄當時高層的機密事件。

在貞觀年間,起居郎擁有很大的權力,或者說很大的便利條件。當時,每天退朝之後,太宗會與宰相們私下討論政事,討論期間,都會有1名起居郎在場,現場記錄討論過程和內容,“貞觀中,每日仗退後,太宗與宰臣參議政事,即令起居郎一人,執簡記錄”(《唐會要》)。

這就充分說明,太宗對於歷史記錄的態度是非常嚴肅的,他給了史官很大的便利條件,讓史官能夠接觸到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這其實也是對太宗改史說的強力否定。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太宗是很坦蕩的,他沒有那麼多的見不得人的秘密,他與宰相們私下議論的,也都是能擺在檯面上的、經得起歷史記錄和檢驗的事情。這樣一個坦蕩的人,說他會去改史,我絕不相信。

由於貞觀年間起居郎得以親臨高層討論現場,因此,貞觀年間對政事、包括一些比較機密的政事的記錄,是非常完備的,“由是貞觀註記政事,稱為畢備”(《唐會要》)。

可惜的是,這一制度沒能堅持下來,到唐高宗李治的時候,許敬宗、李義府,這兩位都是善於玩弄權術的,他們不希望史官把他們的齷齪事情記錄下來,因此,上奏高宗,要求起居郎(起居舍人)在朝會後隨仗退出,不得參與到皇帝與宰相們的私下討論的現場,“其後許敬宗李義府用權,多妄論奏,恐史官直書其短,遂奏令隨仗便出,不得備聞機務,因為故事”(《唐會要》)。

因此,對於高宗以後的機密事,史官就喪失了第一手資料,只能通過事後公開發布的詔令及其他存檔的文件,以及採訪一些當事人的方式予以記錄,其準確性相應的就差一些了。

二、前朝歷史

當朝歷史,太宗給了史官很方便的記錄條件,那麼,前朝已經發生的事情,特別是一些機密的事情,史官如何記錄呢?

以隋朝為例,最便利的辦法當然是去查隋朝的第一手資料,最主要的當然就是隋朝的起居注了。但是,當時隋朝的起居注缺失非常嚴重,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隋末大亂,典籍文書等材料很多毀於戰火。

二是隋朝皇帝本來就不希望史官進行詳細記錄。據《魏鄭公諫錄》記載,虞世南曾回憶說:

(崔)祖浚作(起居)舍人時,大欲記錄,但隋主意不在此,每須書、手、紙、筆所司多不即供,為此,私將筆抄錄,非唯經亂零落,當時亦不悉具。

也就是說,當時隋煬帝並不希望史官詳細記錄自己的言行,因此,對於史官日常工作所必需的筆墨紙硯等基本物品,隋煬帝都不讓隨便供應。史官只能因陋就簡,儘量記錄,其記錄的真實性、完整性自然是非常堪憂的,即便沒有隋末大亂,也是不完備的,“非唯經亂零落,當時亦不悉具”。

那怎麼辦呢?

只能主要依靠私人記錄了,當時私人記錄的隋朝歷史還是比較多的,這些私史,有的是採訪當事人寫成的,有的則是隋朝官員的子孫根據其家傳寫的,“隋家舊史,遺落甚多。比其撰錄,皆是採訪,或是其子孫自通家傳參校”《魏鄭公諫錄》。

這種記載的可靠性,自然就比不上起居注了。那麼,如果多傢俬史對同一件事的記載有差異怎麼辦?只能少數服從多數,“三人所傳者,從二人為實”《魏鄭公諫錄》。

這是當時史料嚴重缺失的情況下采取的一種不得已的辦法。

以上是我對這一問題的一些簡單看法。


詳侃歷史


要問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史官。我們平常所說的“歷史”,就是“歷代的記事官”的意思。《說文解字》:

“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

史官的設立及職責

史官一般有兩種。一種是起居注史官,他們專門隨侍在皇帝左右,負責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施政得失。

第二種是史館史官,他們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官方歷史,依據就是前朝的起居注史官所做的記錄,如《明史》就是清朝的史館史官編寫的,而《清史稿》是在民國,袁世凱所設立的史官編寫的。

在中國歷史上,設立史官,由來已久的制度和傳統。早在夏朝就有史官了,在《呂氏春秋·先識篇》記載:

夏桀荒淫無道, 太史令 終古出其圖法進行勸諫,無效,即棄而奔商。

“太史令”即為當時的史官,此後歷代王朝均設有史官,雖然職位名稱不盡相同,但工作內容大同小異。

起居注史官是如何工作的

萬曆九年(1581年),萬曆帝在其生母李太后的慈寧宮中私幸宮女王氏,後來王氏有孕,萬曆帝忌諱這件事情而不敢承認,但在內起居注中記載了此事情,他最後被迫承認這件事情。

由上可見,起居注史官是緊跟著皇帝的,連皇帝臨幸宮女,這種私事都是要記錄在冊的。

正常情況下,起居注是史官們對帝王言行的嚴格把控與記載,皇帝是不能查看此記錄的,也無權干預史官們的中立態度。 但這種慣例卻被李世民打破了,從唐代以來,帝王查閱起居注並非罕見之事,使得史書逐漸朝著扭曲的方向發展。

結語

正是由於史官的存在,才讓我們有機會了解歷史。但是,帝王和史官,一個要“名揚青史”、一個要“直書其事”,始終是對立的。史歷上雖然有"寧為蘭摧玉折,不為蕭敷艾榮"的史官,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拗的過皇帝的,所以,史書中難免有粉飾太平的地方。


揚生解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話說史官這事,咱夏朝的時候,就已經設立了,他這職務別的不幹,就蹲在角落不起眼的地方,記錄和編撰歷史。

你比方說,今個皇帝說了啥話,找根骨頭或者竹簡刻上,明個皇帝又辦了啥事了,辦砸也好,辦好了也罷,他這都得記上。

史官這事,其實在《呂氏春秋.先識篇》裡就有記載,它說在夏桀那會,有就是夏朝,有個太史令(就是史官)天天的記錄夏桀的荒唐事,受不了,這就來個勸誡,咱就說了夏桀能聽他的嗎?當然不能了,所以這太史令就跑了,跑到了商哪裡去了。

所以從這段記錄中,咱就能知道史官在咱大華夏的地頭上有著悠久的歷史。

史官

咋說呢?開頭的時候,史官就兩工作,一個記錄,另一個是整理編撰。開頭,這倆工作就是一個人的事,後來這倆工作就分開了,變成了專門寫起居注和專門寫史的。

起居注呢?聽這名,大傢伙也知道是幹啥的,天天沒事就跟著皇帝,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的。

說道這裡估計大傢伙會有一個疑問:“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話說皇帝他也是人,也有個說漏嘴的情況,這要是一個沒說好,他也記錄?”

這有啥,你別說沒說好,他會記錄,您就是辦了啥糟心事,他也會一筆一劃認認真真的給你記下來,不帶剋扣的。

咱舉個例子,大傢伙體會一下。

話說春秋的時候,齊國有這麼個國君他叫齊莊公。

他手底下有一個大臣叫做崔杼,話說這崔杼這人有一個特別漂亮的老婆。

這齊莊公就看對眼了,沒事老是去崔杼家裡邊撩他的老婆,還住一起,你說這事誰能忍。但齊莊公好歹是崔杼的上司,這崔杼只能憋著。

但這齊莊公有點子蹬鼻子上臉了,還把人家崔杼的帽子賞給別人了。

要咱說你齊莊公家裡邊這麼缺帽子,用別人的帽子賞另一個人。

話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那麼崔杼這就起了心思要弄死齊莊公。

後來逮住機會,這齊莊公沒事又跑到人家崔杼家裡邊,人家夫妻二人把這內門都關上了,這齊莊公連個侍衛都不帶,自己個抱著一根柱子唱歌,你說撩加老婆都撩到了這份上了,也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這事弄的。

最後崔杼瞅著四下沒人這就把齊莊公給宰了。

這一下齊國可沒了君主,崔杼又立了一個上去,這傢伙他就成了齊國把持權利的弄臣。

這事是明明白白髮生的,所以當時的史官就把這事老老實實,原模原樣的給記錄下來。

崔杼一聽,你這不是給俺臉上抹黑嗎?他就不幹了,把這史官找來,就讓他寫齊莊公是拉肚子拉死的。

史官不幹,他的職責就是如實的記錄歷史,你這說改就改,那哪成啊!

“就算俺給你改了,其他人記錄還是這樣,你這不行!”

崔杼好說歹說不行,最後崔杼氣急了,把這史官給殺了。

好吧,崔杼又讓這位的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來把這事改一改。

你還別說這二位和他的哥哥一樣,都一個倔脾氣,說死了一個字都不改,都讓崔杼給殺了。

最後這史官家裡邊最後一個弟弟太史季也去了,他去的時候,也準備死在哪了。

這弟弟他還有一個好朋友南史氏,就在他去的時候說:“沒事,你去吧!你之後,俺替你,沒說的,這事就得這麼寫!”

好吧,這些寫史的腦瓜一個比一個硬,都開始排隊了。

崔杼瞅著太史季,殺得也手軟了,瞅著還打算繼續幹下去的太史季:“得!你愛咋寫,咋寫!”

就這麼地,這事就被如實的記錄下來。

所以從這事當中,咱可以看出來之前的史官,把這事真當回事,他們的信仰就是如實記錄。

就如同當初的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那也是如實的記錄了漢武帝的所作所為。

漢武帝這壓根就是個脾氣不好的主,但瞅著司馬遷樂了,記錄是你的事,在當下俺該幹啥還幹啥。

這就是當時的風氣,皇帝壓根就不會干預史官記錄歷史這事。

這和滿清那文字獄寫歷史不一樣。

題主的問題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那麼皇帝乾點啥秘密的事,肯定不會讓你一個寫起居注的傢伙蹲在一邊旁聽,那他是咋知道這些個絕密的呢?”

咋說呢?這些絕密的事,總有大臣參與,那麼這些個大臣也都有寫點東西,流下去的想法。

當這些絕密的事也不絕密了,他們就會寫出來,那麼這些個史官就會收錄其中。

而且這些個所謂絕密的事,那都是大事,過後咋也有跡象表面你幹了這事了,所以史官後補這事也行。

再有一種就是後朝給前朝修史,根據前朝遺留下來的史料,印證當時發生的事,前後聯繫,您總能找到線索。

咱就說韓信當初就是一個平民的身份,年輕的時候好懸沒把自己個餓死,到了母親死的時候,就認為母親這墳地周圍至少要住一萬戶,所以給母親修的墳頭選了一個地勢較高的地。

當年司馬遷寫韓信的時候,為了落實這事,還真去了當地瞭解實際情況。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史官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起居注史官,就是跟隨在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生活起居與政務得失。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另一類是使館史官,這一類待在固定地方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這種編撰的書皇帝是隨時可以觀看的。起居注史官記錄的內容皇帝不能進行閱讀。在古代史官並不是由皇帝任命而是採用世襲的制度,這樣就很好的保證史官不受皇帝的控制,比如司馬遷,他就是世襲他父親的官位,才做了史官寫下《史記》。史官的權利不被皇帝掌握,可以查找大量資料進行編輯史冊,他們的義務就是對歷史負責。歷史上有不少的史官就以記錄事實剛正不阿而被殺害。最有名的是“崔柕弒其君”的故事。但史官這一職位並沒有長久的世襲下去,因李世民登基為帝后,對玄武門事件耿耿於懷,於是開始了對史官的迫害,最終導致這一制度遭到破壞。

在歷史上每一個朝代都有獨特的史官體系,如果有一些歷史涉及到了秘密的事情。就會有一個“保密期”,保密期一過,秘密就會被公佈出來,當然有一些秘密可能永遠都不會說出來。每當歷史上出現一個朝代改革換新的時候,下一個朝代就會保留下來上一個朝代所擁有的資料。而下一個朝代的史官們就會根據這些史料進行校對和篩選,之後再從一些其他地方收集起來資源慢慢的將其彙總成為史書。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一些史料主要的來源。

所以如今很多研究歷史的人,不單單會從一些正規的史書上去研究當時所具有的事實。也會從一些其他方面進行研究。

史官蒐集材料如果不是耳聞目見的就需要多方考察,綜合整理再加一些推斷論證來記錄情況。像密談一類的,史官在一開始是不知道的,大多是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通過一些事情或事件的發展趨勢結果揣摩出來的。


河曲王春


史官最初只是服務於君主左右,觀察天象進行占卜,並參與國家大事並記錄和保存國家眾多典籍的,但隨著封建社會的建立,開始設立專門的史官記錄統治者的言行,比如西漢時宮中設有女史。專門“錄記人君言行動止之事”;兩晉南朝有著作郎掌起居注,金清兩朝還分別設有起注院和起居注衙門。

有句話叫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話不全對,但也不全錯。歷朝歷代都設有史官,不管是朝堂上發生的事情還是宮中的,史官都是有義務記錄下來的,這是他的本職工作。而且絕密並不代表密不透風,密不透風的絕密只是百姓多愚,沒有門路聽到而已,但史官不一樣,廟堂之上江湖之遠,本就沒有什麼絕密。就算有,那之後也會有風聲痕跡,這時候添上兩筆也可。再者後朝給前朝編史,按照之前的史料,再加上發生的事來印證,總能找到線索。

問題是在於很少有史官敢於違背統治者隱惡揚善的要求的,好的大書特書,不好的能不寫就不寫。不然輕者免官下獄,重則殺頭滅族。所以反而是很多事情,史官心裡知道,但是不敢寫出來。比如魏收修撰《魏書》時,弄虛作假到了何等地步?被世人稱為“穢史”,他在裡面報德報怨,北魏因此廢史官十年。

當然也有誓死直書的,比如東晉中期大司馬桓溫權傾朝野,他率兵北伐前燕時大敗,手下做參軍的孫盛正寫晉代史書《晉陽秋》,就如實記錄了這次慘敗經過。可是桓溫卻不滿意了,他聽說這件事後,暴跳如雷。當時孫盛已經告老還鄉了,他便威脅孫盛的兒子孫潛,如果這部史書流傳到民間,他孫家滿門都要遭殃。

孫潛聽後當然很害怕,就要父親孫盛刪改,可是孫盛不但不改,還痛罵了他一頓。孫潛沒辦法只好自己偷偷改了,才躲過了一劫。而孫盛早有防備,他抄寫了兩本送往了前燕,後來東晉孝武帝輾轉得到了原本,才讓歷史的真相昭告天下。

再比如晉國重臣趙盾得知晉靈公要殺他,於是連夜逃走,趙盾的族人趙穿不滿,把晉靈公殺了。之後趙盾回來,立了晉成公。當時的史官董狐記錄這段歷史時,寫“趙盾弒其君”。趙盾分辨說這不是我乾的,別誣賴我。董狐說:“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無獨有偶,齊國的大臣崔杼殺了國君,齊國的太史寫下了“崔杼弒其君”,崔杼大怒,把他和繼任他的兩個兄弟全殺了,結果太史的第三個弟弟還寫“崔杼弒其君”。崔杼也很無奈啊,於是只好作罷。


邯鄲醉


史官,就是每個朝代設置用來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但是各個朝代對於史官的稱呼與分類也是不相同的。對於史官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起居注史官,就是跟隨在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生活起居與政務得失;另一類是使館史官,這一類待在固定地方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這種編撰的書皇帝是隨時可以觀看的,但是前面那類史官記錄的內容皇帝不能進行閱讀。

在歷史上每一個朝代都有獨特的史官體系,如果有一些歷史涉及到了秘密的事情。就會有一個“保密期”,這個保密期可能會經歷過一段時間之後秘密就會被公佈出來,當然有一些秘密可能永遠都不會說出來。那些時光,每經歷過一段,時間都會把記錄的事情編輯成冊,保存下來。


每當歷史上出現一個朝代改革換新的時候,下一個朝代就會保留下來上一個朝代所擁有的資料。而下一個朝代的史官們就會根據這些史料進行校對和篩選,之後再從一些其他地方收集起來資源慢慢的將其彙總成為史書。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一些史料主要的來源。

當然也不能說,史料上所有的記載都是客觀的。比如說下一個朝代的帝王認為上一個朝代,帝王留下的地方有待改正或者校檢,他們就會在史書上進行更改。這裡面的更改也有可能包括從民間故事傳說中搜集來的資料。


對於歷史我們不可能回去自己觸摸,我們所知道的歷史都是由古代每個朝代的史官所編輯的,至於真真假假我們也不好去辨別。那麼史官是怎樣收集資料來記錄歷史的,這很是讓人好奇。其實在古代史官並不是由皇帝任命而是採用世襲的制度,這樣就很好的保證史官不受皇帝的控制,比如司馬遷,他就是世襲他父親的官位,才做了史官寫下《史記》。史官的權利不被皇帝掌握,他們查找大量資料進行編輯史冊,他們的義務就是對歷史負責。

史官這一職位也不是一直安穩的,歷史上有不少的史官就以記錄事實剛正不阿而被殺害。比如說歷史上最有名的“崔柕弒其君”的故事,這就是講述以為史官不畏強權記錄事實,不斷被殺害也不改變記錄事實的事。史官這一職位並沒有長久的世襲下去,這與一位皇帝有關那就是李世民。在他登基為帝后,一直對玄武門事件耿耿於懷,於是開始了對史官的迫害,最終導致這一制度破壞。


歷小史


可能大家不知道,相傳中國最早的史官,要上溯到黃帝時期,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文字發明人倉頡。他就是黃帝的史官,正因為要記錄各種事務,所以才發明了文字。


史官,顧名思義,就是記錄所發生事情的官員,史官通常被分為兩類,一類是普通的使館史官,他們平常只會待在一個固定的地方,會根據歷史資料和其他一些資料來編撰前朝的歷史。


另一類要比普通史官累得多了,他們就是起居注史官。隨時隨地記錄皇上的言行舉止,無論是生活上還是政治上一點小事都得記下來。而且他們記錄的內容是不能被皇上翻閱的,可能會有人問,高高在上的皇上居然看不了史官記錄的事情,那麼皇帝能不能任命一個關係和自己比較好的人當史官呢?答案是不行,因為這種起居注史官都是世襲的,不是皇帝隨隨便便任命的。

即便皇帝也管不著,但作為一個史官,就得記錄真實發生的事件,所以肯定涉及到一些人的利益,尤其是皇上更是害怕史官記錄一些對自己不太好的言論,所以一些敢說真話敢按實際情況記錄的史官通常是不受皇帝待見的,有時候還會引來禍端。


到了唐朝的時候,史官的地位就變低了很多,記錄的史事甚至脫離了現實,比如李世民這個皇帝寶位來得可不太正宗,所以他不想被後人唾棄謾罵,於是威脅那些史官們改內容,不聽皇上的話麻煩可就大了。史官們即使不願意卻也無可奈何,畢竟還得養活一家老小呢。

當然還有一種史官是記錄編撰前朝史事的,在很久以前的西漢時期,他們的地位甚至要比宰相還要高。後來,往後演變成為天氣地理等一些自然現象都由他們來記錄, 明朝時期,他們的這一任務被翰林院分了去。


歷史上很著名的一位史官就是司馬遷,他的父親也是一位史官,所以他世襲了官位開始編撰《史記》,他記錄的史事都是根據事實來說話的,所以他的作品也被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


至於史官是怎麼知道歷史上絕密的事情呢,有很多種可能。有些是耳聽目聞的,當事者或者是他人洩密的,也有一些是不為人知的,這些事情都是史官們多方面考慮,查閱書籍,仔細推敲整理後再推斷出來的。像一些事情原本大家都是不知道的,久而久之,根據多件事情聯繫在一起結果就顯而易見了。


史官,雖然剛開始地位很高,但是他們要面對巨大的壓力,編撰前朝的史書稍微好一點,編撰當朝當代的史書那可有有些麻煩了。皇上大臣稍有不慎就能得罪很多人,還會引來殺身之禍。放在現代也一樣,有媒體記者記錄些真人真事就會被某些權力集團封殺,但是總會有正直的人站出來,他們不畏強權,寧死不屈,尊重事實,實事求是。


妙摘


首先我們瞭解史官的定義

查閱資料得知:中國曆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

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別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

到這裡我們或許要問了,史官會不會篡改偽造歷史內容呢?請接著往下看

查閱了網上資料有幾點給大家分下一下

一、在春秋戰國期間,史官的地位相當於現在國家圖書館館長。並且在西漢時期的史官,地位那是最高的,且在丞相之上,連皇帝都不能輕易動它。在往後史官地位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國家氣象局這一部門,觀察天象,地理,氣象以及歷史這一方面,都由他們來記錄。後來到明清時期,記錄歷史這一任務也就交給了“翰林院”,把他們從“氣象局”中區分了出來。

二、每個人都不是冰冷的機器,都有感情,古代司馬遷是一位非常正直的大臣,並且他作為史官記錄的時間也是最真實的,但每個朝代中不是都有像司馬遷這樣的人物,不論如何,所有的史官肩上都揹負著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記錄歷史。並且,他們也不想給後人留下“篡改歷史”的罵名。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史官們記錄前朝事件可謂非常輕鬆並且是站在非常客觀的角度上的,但面對當朝歷史,難免會有些壓力,畢竟沒有一位皇帝想留下罵名,當面對至高無上的皇帝時,些許會篡改,甚至編造。流傳到下一朝代時,下一代的史官便會站在客觀角度記錄。

三、到了唐朝李世民時期時,史官,這一位置就明顯出現了動搖,記錄內容脫軌現實,從夏商一直到唐朝近3000年皇帝不干涉史官的規矩打破。畢竟,李世民皇位的來源就是殺掉兄弟逼著自己父皇讓位才得來的。我們所熟悉的李世民在史官的筆下屬於“弱勢群體”:功勞大,利益少,並且還遭到皇兄的逼迫殘害。把李世民寫的那叫一個乾淨,他是怕給後人留下罵名,便用武力威脅史官,史官也是沒辦法,為了保命,不得已篡改歷史。李世民這不就是典型的“欲蓋彌彰”“掩耳盜鈴”嘛。

已上觀點我們不難看出,史官不會主動去掩蓋篡改歷史真相,除非權證干涉,為活命,不得不篡改歷史,至於提問者所問的史官為什麼知道不為人知的絕密事件,那是因為各種因素,當事人主動透露,旁人洩露秘密,都可能讓史官記錄到那些不為人知的絕密事件,當然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就連史官都不知道,所以沒記錄,一直塵封在千年歷史的轉輪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