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官们是怎么知道历史上的绝密事件的?

蓝天80140014


史学家认为“汉后无史”,因为自大汉后,史官的职责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李唐一改史官”君事必书”和“皇帝不阅史”的规矩,帝王把史官记录历史事件当成了歌功颂德的工具,就没有了正史的客观性和广泛性!

史官在汉,汉前分工相当明确,内史负责皇帝起居、朝堂、批阅等一切举止的记录。民间流传帝王幸女,史官就在旁记录!外史负责地方诸事!史官还有很多作用,比如:大史负责新帝登基策命典礼等。就不一一说了!

在唐朝以前史官用自己的眼光记录下大事,放入太庙中,如果王朝破灭,下一个王朝将取出记录开始编写上一个朝代的历史。这真的是中国古人伟大的智慧。史官的记载,可以不被当权者所掌控,当权者理论上也不能看。但也有皇帝想看看史官到底怎么写自己,所以后来有汉武帝要求司马迁篡改史记,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司马迁也要说真话,不说假话。"宁为兰摧玉折,不为萧敷艾荣",绝对不能"兰艾相杂,朱紫不分"。

又有春秋时晋国赵盾,为了避免弑国君的骂名。在弑君前夕,出走外国,让手下杀人。但他还没来得及出国,手下就迫不及待的干掉国君。史官毫不犹豫地记录下来:赵盾弑国君。赵盾找到史官,说不是他杀的。史官怼他:人是你的手下,国家领导是你,国君死亡责任在你。赵盾大哭,说迟早赵家会因为这事灭亡。果真赵氏后来灭族。还有很多春秋史官的故事非常精彩。如三代人,为了记载大臣弑君,被杀了2代人,最后一个几岁小孩记录了,大臣弑君的故事。

但是到了唐太宗时期一切被改变。“宣武门”事变后,李世民杀死兄弟,逼父亲退位,霸占弟妹。害怕史官写这些丑事,强行要求史官打开太庙,查看记录,改写历史,重新放入太庙。从此史官风骨不再,史书被当权者所篡改。

所以唐朝以前基本上没有野史,唐朝以后,正史,野史,满天飞。



史海探趣


在《左传》中记载有这么一个故事,说齐庄公喜欢美人棠姜,想她想得也不能寐,终于和她暗通款曲,可是这事被她的老公崔杼察觉了,于是崔杼就趁他们幽会时安排武士将齐庄公给杀了。

崔杼是齐国重臣,他让前来记载的史官写齐庄公得疟疾死了,史官不听,在竹简上写道“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崔杼生气地将他杀了,史官死了,按照惯例就应该让他的弟弟来写,崔杼对新史官说:“你写齐庄公得疟疾死了。”新史官也不听从,在竹简上写“崔杼弑其君光。”崔杼又拔剑杀了新史官。然后更小的弟弟写下同样的话,同样被杀。最后是小的弟弟。崔杼直视着他,问:“难道你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年轻的史官继续写下“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崔杼愤怒地把竹简扔到地上,过了很久,叹了口气,放掉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史官们是有一种信仰的,他们的信仰就是如实地记载历史。其实,史官也是有分类的。

一、记录本朝历史

正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记载历史的史官也是有分工的,分为一天到晚跟着皇帝左右记录的起居郎,皇帝与大臣谈话是他也要在一旁待着,手持毛笔快速记录他们的谈话内容。他所记录的东西是不允许皇帝查看的,不然皇帝要是可以随时查看,那历史就变成了史官们对当朝皇帝的阿谀奉承了。就像唐太宗当时想看褚遂良记录的《起居注》被褚遂良婉言拒绝,后又以皇权相要挟“朕有不善,卿亦记之?”诸遂良不假思索地回答“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何况史官不记,天下人也都记下了。

而当碰到皇帝要与大臣密谈,商量重要事件,不让起居郎记录怕流传出去时,这时候,记录历史密谈的责任就交给了与皇帝密谈的大臣了,大臣负责记录,在等到可以公开此次密谈内容的时候,由大臣公开。当然,这样也不能保证密谈内容的真实性,毕竟只要当事人不在了,内容还不是任由你篡改。不过,后人还是可以根据以后发生的事件了推断当时的密谈的。

二、后人修前史

像二十四史几乎都是由后人来根据前朝史官记载的历史来编撰成册,这样做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给本朝皇帝正名位、明统绪。二是为了总结前朝的教训,为本朝积累经验。就像唐太宗说的一样:“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这两个原因,尤其是第二个原因就注定让史官不敢随意更改历史真相,万一就是因为没有看到前朝的教训,而让本朝皇帝再次犯同样的错,这个责任可是担当不起啊。

史官还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资料。除了官方发布的历史记录以外,还要通过一些非官方的资料来进行考察,比如:私家著述,访谈,实地考察等等。像韩信说在他落魄时,母亲去世,他为了等自己发达后好祭拜母亲,特意找了一块地势较高的土地来埋葬母亲。后来司马迁在记录这段历史时特地去查看了韩信母亲的坟墓证实了这点。

像密谈这类事或许在当时是极为保密的,事情一旦成功了后,有会有各种方式流传出来,毕竟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或许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密谈好像很隐蔽一样,可能在当时,这事人尽皆知,就像现在的明星是什么新闻一样。

而且当事人难免不会说,就算当时不说,老了以后,还不是会和子孙后代吹嘘当年你们的什么爷爷奶奶有多么厉害,跟谁谁商量了什么事。就像现在的革命老英雄一样,会告诉后人当年革命的故事。

史书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或许有些会有人为的想象,甚至人为的篡改,但是,人为更改的历史一定没有办法做到完全颠倒黑白,就像现在某些战争历史不被部分人承认,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历史真相,或者说对它持怀疑态度。


雨霁视角


我看此前的几个回答,都提到唐朝,并都提到唐太宗李世民所谓的篡改历史。

那我就以唐太宗为例,说明一下史官是如何记录机密事件的。

一、当朝历史

贞观年间实时发生的一些高层机密事件,史官是如何得知的呢?

当时有一个官职,名叫起居郎(起居舍人),定额两人。他们负责记录起居注,相应的也就负责记录当时高层的机密事件。

在贞观年间,起居郎拥有很大的权力,或者说很大的便利条件。当时,每天退朝之后,太宗会与宰相们私下讨论政事,讨论期间,都会有1名起居郎在场,现场记录讨论过程和内容,“贞观中,每日仗退后,太宗与宰臣参议政事,即令起居郎一人,执简记录”(《唐会要》)。

这就充分说明,太宗对于历史记录的态度是非常严肃的,他给了史官很大的便利条件,让史官能够接触到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这其实也是对太宗改史说的强力否定。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太宗是很坦荡的,他没有那么多的见不得人的秘密,他与宰相们私下议论的,也都是能摆在台面上的、经得起历史记录和检验的事情。这样一个坦荡的人,说他会去改史,我绝不相信。

由于贞观年间起居郎得以亲临高层讨论现场,因此,贞观年间对政事、包括一些比较机密的政事的记录,是非常完备的,“由是贞观注记政事,称为毕备”(《唐会要》)。

可惜的是,这一制度没能坚持下来,到唐高宗李治的时候,许敬宗、李义府,这两位都是善于玩弄权术的,他们不希望史官把他们的龌龊事情记录下来,因此,上奏高宗,要求起居郎(起居舍人)在朝会后随仗退出,不得参与到皇帝与宰相们的私下讨论的现场,“其后许敬宗李义府用权,多妄论奏,恐史官直书其短,遂奏令随仗便出,不得备闻机务,因为故事”(《唐会要》)。

因此,对于高宗以后的机密事,史官就丧失了第一手资料,只能通过事后公开发布的诏令及其他存档的文件,以及采访一些当事人的方式予以记录,其准确性相应的就差一些了。

二、前朝历史

当朝历史,太宗给了史官很方便的记录条件,那么,前朝已经发生的事情,特别是一些机密的事情,史官如何记录呢?

以隋朝为例,最便利的办法当然是去查隋朝的第一手资料,最主要的当然就是隋朝的起居注了。但是,当时隋朝的起居注缺失非常严重,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隋末大乱,典籍文书等材料很多毁于战火。

二是隋朝皇帝本来就不希望史官进行详细记录。据《魏郑公谏录》记载,虞世南曾回忆说:

(崔)祖浚作(起居)舍人时,大欲记录,但隋主意不在此,每须书、手、纸、笔所司多不即供,为此,私将笔抄录,非唯经乱零落,当时亦不悉具。

也就是说,当时隋炀帝并不希望史官详细记录自己的言行,因此,对于史官日常工作所必需的笔墨纸砚等基本物品,隋炀帝都不让随便供应。史官只能因陋就简,尽量记录,其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自然是非常堪忧的,即便没有隋末大乱,也是不完备的,“非唯经乱零落,当时亦不悉具”。

那怎么办呢?

只能主要依靠私人记录了,当时私人记录的隋朝历史还是比较多的,这些私史,有的是采访当事人写成的,有的则是隋朝官员的子孙根据其家传写的,“隋家旧史,遗落甚多。比其撰录,皆是采访,或是其子孙自通家传参校”《魏郑公谏录》。

这种记载的可靠性,自然就比不上起居注了。那么,如果多家私史对同一件事的记载有差异怎么办?只能少数服从多数,“三人所传者,从二人为实”《魏郑公谏录》。

这是当时史料严重缺失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不得已的办法。

以上是我对这一问题的一些简单看法。


详侃历史


要问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史官。我们平常所说的“历史”,就是“历代的记事官”的意思。《说文解字》: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史官的设立及职责

史官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起居注史官,他们专门随侍在皇帝左右,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施政得失。

第二种是史馆史官,他们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官方历史,依据就是前朝的起居注史官所做的记录,如《明史》就是清朝的史馆史官编写的,而《清史稿》是在民国,袁世凯所设立的史官编写的。

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早在夏朝就有史官了,在《吕氏春秋·先识篇》记载:

夏桀荒淫无道, 太史令 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

“太史令”即为当时的史官,此后历代王朝均设有史官,虽然职位名称不尽相同,但工作内容大同小异。

起居注史官是如何工作的

万历九年(1581年),万历帝在其生母李太后的慈宁宫中私幸宫女王氏,后来王氏有孕,万历帝忌讳这件事情而不敢承认,但在内起居注中记载了此事情,他最后被迫承认这件事情。

由上可见,起居注史官是紧跟着皇帝的,连皇帝临幸宫女,这种私事都是要记录在册的。

正常情况下,起居注是史官们对帝王言行的严格把控与记载,皇帝是不能查看此记录的,也无权干预史官们的中立态度。 但这种惯例却被李世民打破了,从唐代以来,帝王查阅起居注并非罕见之事,使得史书逐渐朝着扭曲的方向发展。

结语

正是由于史官的存在,才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历史。但是,帝王和史官,一个要“名扬青史”、一个要“直书其事”,始终是对立的。史历上虽然有"宁为兰摧玉折,不为萧敷艾荣"的史官,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拗的过皇帝的,所以,史书中难免有粉饰太平的地方。


扬生解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话说史官这事,咱夏朝的时候,就已经设立了,他这职务别的不干,就蹲在角落不起眼的地方,记录和编撰历史。

你比方说,今个皇帝说了啥话,找根骨头或者竹简刻上,明个皇帝又办了啥事了,办砸也好,办好了也罢,他这都得记上。

史官这事,其实在《吕氏春秋.先识篇》里就有记载,它说在夏桀那会,有就是夏朝,有个太史令(就是史官)天天的记录夏桀的荒唐事,受不了,这就来个劝诫,咱就说了夏桀能听他的吗?当然不能了,所以这太史令就跑了,跑到了商哪里去了。

所以从这段记录中,咱就能知道史官在咱大华夏的地头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史官

咋说呢?开头的时候,史官就两工作,一个记录,另一个是整理编撰。开头,这俩工作就是一个人的事,后来这俩工作就分开了,变成了专门写起居注和专门写史的。

起居注呢?听这名,大家伙也知道是干啥的,天天没事就跟着皇帝,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的。

说道这里估计大家伙会有一个疑问:“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话说皇帝他也是人,也有个说漏嘴的情况,这要是一个没说好,他也记录?”

这有啥,你别说没说好,他会记录,您就是办了啥糟心事,他也会一笔一划认认真真的给你记下来,不带克扣的。

咱举个例子,大家伙体会一下。

话说春秋的时候,齐国有这么个国君他叫齐庄公。

他手底下有一个大臣叫做崔杼,话说这崔杼这人有一个特别漂亮的老婆。

这齐庄公就看对眼了,没事老是去崔杼家里边撩他的老婆,还住一起,你说这事谁能忍。但齐庄公好歹是崔杼的上司,这崔杼只能憋着。

但这齐庄公有点子蹬鼻子上脸了,还把人家崔杼的帽子赏给别人了。

要咱说你齐庄公家里边这么缺帽子,用别人的帽子赏另一个人。

话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那么崔杼这就起了心思要弄死齐庄公。

后来逮住机会,这齐庄公没事又跑到人家崔杼家里边,人家夫妻二人把这内门都关上了,这齐庄公连个侍卫都不带,自己个抱着一根柱子唱歌,你说撩加老婆都撩到了这份上了,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这事弄的。

最后崔杼瞅着四下没人这就把齐庄公给宰了。

这一下齐国可没了君主,崔杼又立了一个上去,这家伙他就成了齐国把持权利的弄臣。

这事是明明白白发生的,所以当时的史官就把这事老老实实,原模原样的给记录下来。

崔杼一听,你这不是给俺脸上抹黑吗?他就不干了,把这史官找来,就让他写齐庄公是拉肚子拉死的。

史官不干,他的职责就是如实的记录历史,你这说改就改,那哪成啊!

“就算俺给你改了,其他人记录还是这样,你这不行!”

崔杼好说歹说不行,最后崔杼气急了,把这史官给杀了。

好吧,崔杼又让这位的弟弟太史仲和太史叔来把这事改一改。

你还别说这二位和他的哥哥一样,都一个倔脾气,说死了一个字都不改,都让崔杼给杀了。

最后这史官家里边最后一个弟弟太史季也去了,他去的时候,也准备死在哪了。

这弟弟他还有一个好朋友南史氏,就在他去的时候说:“没事,你去吧!你之后,俺替你,没说的,这事就得这么写!”

好吧,这些写史的脑瓜一个比一个硬,都开始排队了。

崔杼瞅着太史季,杀得也手软了,瞅着还打算继续干下去的太史季:“得!你爱咋写,咋写!”

就这么地,这事就被如实的记录下来。

所以从这事当中,咱可以看出来之前的史官,把这事真当回事,他们的信仰就是如实记录。

就如同当初的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那也是如实的记录了汉武帝的所作所为。

汉武帝这压根就是个脾气不好的主,但瞅着司马迁乐了,记录是你的事,在当下俺该干啥还干啥。

这就是当时的风气,皇帝压根就不会干预史官记录历史这事。

这和满清那文字狱写历史不一样。

题主的问题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那么皇帝干点啥秘密的事,肯定不会让你一个写起居注的家伙蹲在一边旁听,那他是咋知道这些个绝密的呢?”

咋说呢?这些绝密的事,总有大臣参与,那么这些个大臣也都有写点东西,流下去的想法。

当这些绝密的事也不绝密了,他们就会写出来,那么这些个史官就会收录其中。

而且这些个所谓绝密的事,那都是大事,过后咋也有迹象表面你干了这事了,所以史官后补这事也行。

再有一种就是后朝给前朝修史,根据前朝遗留下来的史料,印证当时发生的事,前后联系,您总能找到线索。

咱就说韩信当初就是一个平民的身份,年轻的时候好悬没把自己个饿死,到了母亲死的时候,就认为母亲这坟地周围至少要住一万户,所以给母亲修的坟头选了一个地势较高的地。

当年司马迁写韩信的时候,为了落实这事,还真去了当地了解实际情况。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史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起居注史官,就是跟随在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生活起居与政务得失。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另一类是使馆史官,这一类待在固定地方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这种编撰的书皇帝是随时可以观看的。起居注史官记录的内容皇帝不能进行阅读。在古代史官并不是由皇帝任命而是采用世袭的制度,这样就很好的保证史官不受皇帝的控制,比如司马迁,他就是世袭他父亲的官位,才做了史官写下《史记》。史官的权利不被皇帝掌握,可以查找大量资料进行编辑史册,他们的义务就是对历史负责。历史上有不少的史官就以记录事实刚正不阿而被杀害。最有名的是“崔柕弑其君”的故事。但史官这一职位并没有长久的世袭下去,因李世民登基为帝后,对玄武门事件耿耿于怀,于是开始了对史官的迫害,最终导致这一制度遭到破坏。

在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有独特的史官体系,如果有一些历史涉及到了秘密的事情。就会有一个“保密期”,保密期一过,秘密就会被公布出来,当然有一些秘密可能永远都不会说出来。每当历史上出现一个朝代改革换新的时候,下一个朝代就会保留下来上一个朝代所拥有的资料。而下一个朝代的史官们就会根据这些史料进行校对和筛选,之后再从一些其他地方收集起来资源慢慢的将其汇总成为史书。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一些史料主要的来源。

所以如今很多研究历史的人,不单单会从一些正规的史书上去研究当时所具有的事实。也会从一些其他方面进行研究。

史官搜集材料如果不是耳闻目见的就需要多方考察,综合整理再加一些推断论证来记录情况。像密谈一类的,史官在一开始是不知道的,大多是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通过一些事情或事件的发展趋势结果揣摩出来的。


河曲王春


史官最初只是服务于君主左右,观察天象进行占卜,并参与国家大事并记录和保存国家众多典籍的,但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开始设立专门的史官记录统治者的言行,比如西汉时宫中设有女史。专门“录记人君言行动止之事”;两晋南朝有著作郎掌起居注,金清两朝还分别设有起注院和起居注衙门。

有句话叫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话不全对,但也不全错。历朝历代都设有史官,不管是朝堂上发生的事情还是宫中的,史官都是有义务记录下来的,这是他的本职工作。而且绝密并不代表密不透风,密不透风的绝密只是百姓多愚,没有门路听到而已,但史官不一样,庙堂之上江湖之远,本就没有什么绝密。就算有,那之后也会有风声痕迹,这时候添上两笔也可。再者后朝给前朝编史,按照之前的史料,再加上发生的事来印证,总能找到线索。

问题是在于很少有史官敢于违背统治者隐恶扬善的要求的,好的大书特书,不好的能不写就不写。不然轻者免官下狱,重则杀头灭族。所以反而是很多事情,史官心里知道,但是不敢写出来。比如魏收修撰《魏书》时,弄虚作假到了何等地步?被世人称为“秽史”,他在里面报德报怨,北魏因此废史官十年。

当然也有誓死直书的,比如东晋中期大司马桓温权倾朝野,他率兵北伐前燕时大败,手下做参军的孙盛正写晋代史书《晋阳秋》,就如实记录了这次惨败经过。可是桓温却不满意了,他听说这件事后,暴跳如雷。当时孙盛已经告老还乡了,他便威胁孙盛的儿子孙潜,如果这部史书流传到民间,他孙家满门都要遭殃。

孙潜听后当然很害怕,就要父亲孙盛删改,可是孙盛不但不改,还痛骂了他一顿。孙潜没办法只好自己偷偷改了,才躲过了一劫。而孙盛早有防备,他抄写了两本送往了前燕,后来东晋孝武帝辗转得到了原本,才让历史的真相昭告天下。

再比如晋国重臣赵盾得知晋灵公要杀他,于是连夜逃走,赵盾的族人赵穿不满,把晋灵公杀了。之后赵盾回来,立了晋成公。当时的史官董狐记录这段历史时,写“赵盾弑其君”。赵盾分辨说这不是我干的,别诬赖我。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无独有偶,齐国的大臣崔杼杀了国君,齐国的太史写下了“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把他和继任他的两个兄弟全杀了,结果太史的第三个弟弟还写“崔杼弑其君”。崔杼也很无奈啊,于是只好作罢。


邯郸醉


史官,就是每个朝代设置用来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但是各个朝代对于史官的称呼与分类也是不相同的。对于史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起居注史官,就是跟随在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生活起居与政务得失;另一类是使馆史官,这一类待在固定地方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这种编撰的书皇帝是随时可以观看的,但是前面那类史官记录的内容皇帝不能进行阅读。

在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有独特的史官体系,如果有一些历史涉及到了秘密的事情。就会有一个“保密期”,这个保密期可能会经历过一段时间之后秘密就会被公布出来,当然有一些秘密可能永远都不会说出来。那些时光,每经历过一段,时间都会把记录的事情编辑成册,保存下来。


每当历史上出现一个朝代改革换新的时候,下一个朝代就会保留下来上一个朝代所拥有的资料。而下一个朝代的史官们就会根据这些史料进行校对和筛选,之后再从一些其他地方收集起来资源慢慢的将其汇总成为史书。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一些史料主要的来源。

当然也不能说,史料上所有的记载都是客观的。比如说下一个朝代的帝王认为上一个朝代,帝王留下的地方有待改正或者校检,他们就会在史书上进行更改。这里面的更改也有可能包括从民间故事传说中搜集来的资料。


对于历史我们不可能回去自己触摸,我们所知道的历史都是由古代每个朝代的史官所编辑的,至于真真假假我们也不好去辨别。那么史官是怎样收集资料来记录历史的,这很是让人好奇。其实在古代史官并不是由皇帝任命而是采用世袭的制度,这样就很好的保证史官不受皇帝的控制,比如司马迁,他就是世袭他父亲的官位,才做了史官写下《史记》。史官的权利不被皇帝掌握,他们查找大量资料进行编辑史册,他们的义务就是对历史负责。

史官这一职位也不是一直安稳的,历史上有不少的史官就以记录事实刚正不阿而被杀害。比如说历史上最有名的“崔柕弑其君”的故事,这就是讲述以为史官不畏强权记录事实,不断被杀害也不改变记录事实的事。史官这一职位并没有长久的世袭下去,这与一位皇帝有关那就是李世民。在他登基为帝后,一直对玄武门事件耿耿于怀,于是开始了对史官的迫害,最终导致这一制度破坏。


历小史


可能大家不知道,相传中国最早的史官,要上溯到黄帝时期,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文字发明人仓颉。他就是黄帝的史官,正因为要记录各种事务,所以才发明了文字。


史官,顾名思义,就是记录所发生事情的官员,史官通常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的使馆史官,他们平常只会待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会根据历史资料和其他一些资料来编撰前朝的历史。


另一类要比普通史官累得多了,他们就是起居注史官。随时随地记录皇上的言行举止,无论是生活上还是政治上一点小事都得记下来。而且他们记录的内容是不能被皇上翻阅的,可能会有人问,高高在上的皇上居然看不了史官记录的事情,那么皇帝能不能任命一个关系和自己比较好的人当史官呢?答案是不行,因为这种起居注史官都是世袭的,不是皇帝随随便便任命的。

即便皇帝也管不着,但作为一个史官,就得记录真实发生的事件,所以肯定涉及到一些人的利益,尤其是皇上更是害怕史官记录一些对自己不太好的言论,所以一些敢说真话敢按实际情况记录的史官通常是不受皇帝待见的,有时候还会引来祸端。


到了唐朝的时候,史官的地位就变低了很多,记录的史事甚至脱离了现实,比如李世民这个皇帝宝位来得可不太正宗,所以他不想被后人唾弃谩骂,于是威胁那些史官们改内容,不听皇上的话麻烦可就大了。史官们即使不愿意却也无可奈何,毕竟还得养活一家老小呢。

当然还有一种史官是记录编撰前朝史事的,在很久以前的西汉时期,他们的地位甚至要比宰相还要高。后来,往后演变成为天气地理等一些自然现象都由他们来记录, 明朝时期,他们的这一任务被翰林院分了去。


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位史官就是司马迁,他的父亲也是一位史官,所以他世袭了官位开始编撰《史记》,他记录的史事都是根据事实来说话的,所以他的作品也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


至于史官是怎么知道历史上绝密的事情呢,有很多种可能。有些是耳听目闻的,当事者或者是他人泄密的,也有一些是不为人知的,这些事情都是史官们多方面考虑,查阅书籍,仔细推敲整理后再推断出来的。像一些事情原本大家都是不知道的,久而久之,根据多件事情联系在一起结果就显而易见了。


史官,虽然刚开始地位很高,但是他们要面对巨大的压力,编撰前朝的史书稍微好一点,编撰当朝当代的史书那可有有些麻烦了。皇上大臣稍有不慎就能得罪很多人,还会引来杀身之祸。放在现代也一样,有媒体记者记录些真人真事就会被某些权力集团封杀,但是总会有正直的人站出来,他们不畏强权,宁死不屈,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妙摘


首先我们了解史官的定义

查阅资料得知: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

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

到这里我们或许要问了,史官会不会篡改伪造历史内容呢?请接着往下看

查阅了网上资料有几点给大家分下一下

一、在春秋战国期间,史官的地位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并且在西汉时期的史官,地位那是最高的,且在丞相之上,连皇帝都不能轻易动它。在往后史官地位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气象局这一部门,观察天象,地理,气象以及历史这一方面,都由他们来记录。后来到明清时期,记录历史这一任务也就交给了“翰林院”,把他们从“气象局”中区分了出来。

二、每个人都不是冰冷的机器,都有感情,古代司马迁是一位非常正直的大臣,并且他作为史官记录的时间也是最真实的,但每个朝代中不是都有像司马迁这样的人物,不论如何,所有的史官肩上都背负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记录历史。并且,他们也不想给后人留下“篡改历史”的骂名。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史官们记录前朝事件可谓非常轻松并且是站在非常客观的角度上的,但面对当朝历史,难免会有些压力,毕竟没有一位皇帝想留下骂名,当面对至高无上的皇帝时,些许会篡改,甚至编造。流传到下一朝代时,下一代的史官便会站在客观角度记录。

三、到了唐朝李世民时期时,史官,这一位置就明显出现了动摇,记录内容脱轨现实,从夏商一直到唐朝近3000年皇帝不干涉史官的规矩打破。毕竟,李世民皇位的来源就是杀掉兄弟逼着自己父皇让位才得来的。我们所熟悉的李世民在史官的笔下属于“弱势群体”:功劳大,利益少,并且还遭到皇兄的逼迫残害。把李世民写的那叫一个干净,他是怕给后人留下骂名,便用武力威胁史官,史官也是没办法,为了保命,不得已篡改历史。李世民这不就是典型的“欲盖弥彰”“掩耳盗铃”嘛。

已上观点我们不难看出,史官不会主动去掩盖篡改历史真相,除非权证干涉,为活命,不得不篡改历史,至于提问者所问的史官为什么知道不为人知的绝密事件,那是因为各种因素,当事人主动透露,旁人泄露秘密,都可能让史官记录到那些不为人知的绝密事件,当然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就连史官都不知道,所以没记录,一直尘封在千年历史的转轮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