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世維:管理者開會的六大技巧

餘世維:管理者開會的六大技巧


職場中人,都參加過形形色色的會議,據《開會的革命》一書中所講:普通職員一生中用以開會的時間至少在9000小時以上,中層管理者每週大約有35%的時間用來開會,高層管理者可能超過50%;從財務數字來講,每家公司直接花在會議上的費用佔行政預算的7%-15%,這還不包括以會議為名義的其他開銷。花費了如此多精力和財力的會議,卻很少有能真正到達預期效果的,有的甚至招致了參會人員的抱怨。


某公司辦公室給各部門下了通知,要求大家去會議室開會,特別強調了一句:“各部門員工必須全員到會,否則一律按曠工處理。”為什麼要強調這麼一句呢?因為往常各部門員工一聽到“開會”二字,都是想方設法,能躲就躲,能逃就逃。“會議”在大家的心目中,已經變成了一種浪費時間、折磨心靈的代名詞。


餘世維:管理者開會的六大技巧


何以如此呢?原來,這家公司每次開會不外乎兩種情況

要麼是總經理一個人在會上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一口氣講上兩個小時,大家或鴉雀無聲、冷漠以對,或該幹什麼幹什麼。兩個小時以後,員工們常常不知總經理這次會議所言何事。會後大家也沒有討論,時間一到馬上一鬨而散。


要麼就是幾個主要領導輪流講話、互相討論,其他人只能當旁觀者,除了玩手機、上廁所和私下聊天外,實在無事可幹。


參加這樣的會議,大家往往是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只能默默祈禱會議快點結束,好趕緊回辦公室幹自已的活。


自從強調“必須全員到會,否則一律按曠工處理”以後,員工們都不敢擅自找藉口不去開會了,但心中的不滿卻越積越多。


沒有一個公司是不開會的。從表面上看,成功公司和倒閉公司開會形式基本上大同小異,流程也都基本相同,但如果仔細比較,二者還是有區別的。


餘世維:管理者開會的六大技巧


01

企業開會不可不知的開會技巧


開會時應注意的幾個重點:


第一,開會之前,會議組織者應該先告訴與會者會議的主題是什麼資料要在會前發,以讓大家有個準備。很多時候是開會的人都進入會場了,才知道要開什麼會,而且資料往往也是在會上發。這種做法不太正確,因為,開會的人事前沒有任何準備,你在會上給他們發資料,他們可能會一直埋頭看資料,就沒有人專心聽你講話了。


第二,避免開會的時候大家都不太吭聲。如果什麼事情都是總經理講,就失去了溝通和交流的意義,所以我們應該事先指定幾個發言的人通過他們的帶動來活躍議題。這些人,最好是對會議主題比較熟悉的在他們的踴躍發言中,會議氛圍慢慢就被烘托出來了。


第三,開會的時候要集中話題,避免主題模糊、渙散。應該把話題拆分成幾個板塊,碰到什麼板塊講什麼話題,否則,很容易模糊焦點離題千里。


第四,與會者不要太多,不要動不動就把大家統統叫過來。與會議有關係的人可以參加,無關的人最多隻能旁聽,否則,無關的人聽著也沒有意思,何必參加呢?


餘世維:管理者開會的六大技巧

第五,要掌握開會時間。如果其中一個發言者超過了規定時間卻還沒有講完,就應該暫停,讓下一個人先講,沒有講完話的人留到最後再把話講完。否則,會議會無限制地拖延下去,會導致有的人想要溝通卻沒有時間,而有的人卻講了一大堆無關緊要的話。


有一次公司開會,我把鬧鐘帶進了會議室。我跟所有參會人員說:“各位,我今天帶了鬧鐘來,11:30準時散會。”結果會開到11:30,鬧鐘響了起來,會卻只開了一半。我說:“鬧鐘響了,我們散會。”這時有人說:“會還沒有開完呢。”我說:“我不是告訴你們11:30散會嗎?各位主管,會明天再開。散會!”

第二天,我又把鬧鐘帶進會議室:“各位,今天我們重開,11:30散會。”結果,會議在11:28就結束了。


第六,會議結束後,一定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今天的會議有沒有結果

有沒有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沒有,今天這個會就是白開了;二是這個會所交代的事情最後由誰負責,沒有人負責,今天這個會也白開了。


總之,開會最重要的就是明確會議的目的:讓大家坐在一起共同協調和處理公司的問題。如果會議在程序、發言、資料、監督和方法上最終沒有形成一個結果,這個會就失去了溝通的意義。


那麼,會議既然是為了溝通,就應該是雙向的:既有傳達,又有反饋;上面的人要講底下的人也要講。如果底下的人只是在聽,就不叫做溝通,而叫做政令宜達,那何必要開會呢?只要把內容在網上或是公告欄上公佈就可以了。


餘世維:管理者開會的六大技巧


02

關於會場設計


在這裡,我想講一下我對於會場設計的想法(見下圖)。


餘世維:管理者開會的六大技巧


這個會場設計是雙U字形的,裡層和外層的區別在於:裡層就座的必須參加人員,外層就座的是隨意參加人員。必須參加人員一定要發言,不能坐在那裡只是聽;隨意參加人員可以只聽不講話,也可以舉手發問。隨意參加人員來不來都沒有關係,但必須參加人員一定要到。


引言人是會議中最重要的角色,通常就是經理,由他來跟大家交流。

引言人的後面通常是副總,也就是會議主席,他負責維持秩序、控制發言。打個比方,如果每個議事流程限時為半小時,那麼四個流程就是兩小時,一旦某個流程的時間到了,主席就應該提示引言人暫停,宣佈下一個議程開始。


總經理坐在引言人和主席的旁邊,是會議的觀察員。總經理為什麼坐在旁邊呢?

第一,他的話不必太多。

第二,他的話不是先講的。

第三,總經理最重要的事是聽大家的意見,給自己的決策找依據,所以要不斷地做筆記。在會議議程中,總經理是做總結的,當會議在指定的時間完成以後,總經理要做總結髮言。


綜上所述,大多數公司往往只是把會議當做一種形式,當做領導發揮權力的地方,當做政令發表的場所,當做一個沒有秩序、隨便講話的工具;而做的比較成功的公司不會沒有目的地開會,開會發言一定有順序、有節制,開完會一定會有人監督,開會一定會有結果,也一定不是看總經理一個人表演。這中間有很大的區別:一種是會溝通,一種是不會溝通。


餘世維:管理者開會的六大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