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陵?

馬上就是國慶節了,猜都可以猜到,北京昌平區的十三陵肯定爆滿,五湖四海的遊客慕名而來,一睹地下玄宮的秘密。目前十三陵能參觀的陵寢主要是兩座,一個是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它的特點是規模龐大,建成時間最早;另一個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它的特點是已經被考古,可以進入地宮。但也有許多參觀者會困惑,明朝不是有十六位皇帝嘛,怎麼只有十三陵?剩下三個是什麼情況?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陵?

朱元璋:風雨鐘山

第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身為開國皇帝,老朱當然有陵寢,只是不在北京罷了。他的陵寢位於南京的鐘山上,叫“孝陵”,如果去旅遊,可與中山陵、美齡宮、靈谷寺一起遊覽,買個套票啥的。老朱葬在這個地方,主要還是跟明帝國的首都有關係,一般情況下,帝王陵寢都建在國都附近,方便後人安保、送葬、祭祀等等等等,像西漢的五陵原,東漢的北邙山,北宋的鞏義皇陵,莫不如此。朱元璋自洪武元年開始,就把都城放在應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當時元朝還沒有滅亡,北方還沒有拿下;等到全國統一,老朱有了遷都打算,派皇太子朱標考察關中,沒想到朱標剛回南京,彙報完了工作,就英年早逝了。朱元璋的計劃受挫,加之年過六旬,時日無多,遂擱置了遷都之議。

即使朱元璋下定決心遷都,恐怕也不會葬在鐘山以外的其他地方了,因為他的老伴已經長眠孝陵十幾年了。洪武十五年,與朱元璋相濡以沫的馬皇后不幸去世,當年九月,葬入離皇宮不遠的鐘山,“孝陵”這個名稱,也是在當時確定的:以孝治天下。後來清朝入關,第一座陵寢也叫孝陵,是順治皇帝的。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過世後,安葬在孝陵主體建築的東側,舉案齊眉的亡妻,生前最器重的太子,都埋在鐘山,風燭殘年的朱元璋沒有理由再造一座陵寢,將兩人遷葬過去。洪武三十一年,嗣皇帝朱允炆將爺爺風光大葬,封閉了孝陵玄宮,從此再也沒有人打開過。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陵?

之後的五百多年裡,明孝陵成為歷代政治人物發揮的舞臺。建文末年,朱棣打到南京城下,先不進城,而是拜謁自己的父親,彰顯孝心。永樂十一年,神功聖德碑亭建成,朱棣把父皇的豐功偉績都寫在巨大的石碑之上,不看內容,只看外觀,就感覺非常的震撼,的確是有心了。康熙、乾隆南巡時,多次拜謁明孝陵,並派專人保護,以籠絡江南漢人之心;洪秀全攻下南京,跑到明孝陵痛哭流涕,說自己來晚了,一定要殺盡清妖,恢復漢人江山;辛亥革命爆發後,孫中山也曾謁孝陵,他“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與朱元璋的有相似之處。雖然這些人祭拜孝陵的目的不一樣,甚至完全相反,但都是來謁陵的,不是毀陵的,孝陵地宮的安全客觀上有了保障,直到現在也沒有人挖開。

朱允炆:生死成謎

第二個就是可憐的朱允炆,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好歹還有人給他收屍安葬;建文皇帝被叔叔篡了位,最後連死活都說不清楚。建文帝登基之初,在齊泰和黃子澄的建議下削藩,燕王朱棣不願意束手就擒,乾脆發動了叛亂,幾年後,終於打到南京城下。沒想到破城之日,皇宮突然起火,朱允炆下落不明,有人說燒死了,還有人說逃亡了。朱棣也不知道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就把一具燒焦的屍體認定為朱允炆,並按照天子之禮安葬。既然安葬了,陵墓在哪?沒有人知道,連明朝皇帝自己都搞不清楚,兩百多年後,崇禎皇帝想要祭祀朱允炆,問來問去,也不知道陵墓在哪。可能就是個官樣文章,實際上隨便找個地方埋了。

由於政治原因,建文皇帝失去了權力,和亡國差不多,更不可能有什麼皇陵了。朱棣派人明察暗訪,千方百計想要得知朱允炆的下落,有觀點認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便是去海外打探朱允炆的消息。朱棣駕崩後十幾年,民間突然跳出一個和尚,說自己是建文皇帝,要求朝廷好吃好喝好招待;是真還是假?朝廷就派官員調查,據悉,這位老和尚已經九十多歲了,隱姓埋名半輩子,就想在有生之年公開身份,頤養天年。可惜調查人員很快就識破了,他絕對是個冒牌貨,為什麼?即使朱允炆還活著,也只有六十多歲,不會年過九旬的。消息報給朝廷,朝廷下令將冒牌貨抓到監獄,同謀的十幾個和尚,全部發配遼東戍邊。歷史沒學好,連小命都搭進去了。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陵?

朱棣奪了大位,決定把首都遷到北平,這裡是他的老巢,也是明帝國對付蒙古騎兵的前沿陣地。但是有許多官員不願意遷都,感覺還是南京好,沒必要折騰。為了體現遷都決心,朱棣下令在昌平黃土山腳下修建陵寢,這個地方東西北三面都是山,南邊是開闊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個難得地的風水寶地。離北京城也不遠,空間較大,不僅朱棣可以葬在這個地方,後世子孫同樣可以。於是就把黃土山改名為“天壽山”,把自己的夫人徐皇后埋葬在這裡,形成祖制。後代子孫效仿先帝,在周圍修建陵寢,新修了十二座,規模上除了朱棣的長陵,就數嘉靖的永陵與萬曆的定陵最雄偉了,他們恰好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兩位皇帝。

朱祁鈺:親情與權力

第三個是明代宗朱祁鈺,他和建文帝朱允炆一樣,最終失去權力,沒有資格入葬皇陵。清算他的人是自己的哥哥,當過兩次皇帝的明英宗朱祁鎮。本來皇位說什麼也輪不到朱祁鈺,正統十四年瓦剌的入侵徹底改變了命運,朱祁鎮率領二十萬大軍御駕親征,結果全軍覆沒,本人也被瓦剌俘虜,為了挽救大明社稷,朱祁鈺登基稱帝,重用於謙,挫敗了蒙古人的進攻。事成之後,把哥哥迎回北京。

既然當上了皇帝,自然不願意放棄權力。朱祁鎮返京後,被弟弟囚禁在南宮,沒有人身自由,經費也嚴重不足,吃得不好,穿的也不好,無奈之下,皇后做些女工送到市場上賣,換些小錢。從小養尊處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朱祁鎮哪裡受到了,天天擔驚受怕、惴惴不安,本以為回到北京,日子沒有以前好過,起碼是太上皇,差不到哪裡去,結果呢,就是個被判了無期徒刑的政治犯,還不如在蒙古人那裡待遇好!囚徒生涯一過就是七年,朱祁鎮恨死了弟弟,卻又無可奈何。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陵?

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活不了多久了,太子朱見濟早亡,偌大的帝國,不知道該由誰執掌。關鍵時刻,石亨等人發動政變,將朱祁鎮迎出,重新立為皇帝。朱祁鈺廢為郕王,在絕望中死去。怎麼安葬弟弟呢?埋在他生前選好的陵址裡?想得美!難解心頭之恨!下令將朱祁鈺葬在西山。若干年後,人們只能在十三陵找到明英宗的裕陵,卻看不到明代宗朱祁鈺的萬年吉地。成者王侯敗者寇,體現的淋漓盡致。

十六位皇帝,十三座陵寢,表面上是建築的多寡,背後卻可以反映大明國策的調整,統治階層內部權力的傾軋。十三陵其實只有十二座是明朝修建的,崇禎皇帝的思陵是李自成和滿清朝廷替他修的,當時為了籠絡人心,把田貴妃的墓道打開,將朱由檢與周皇后的棺材殯入。名義上是皇家的陵寢,實際上遠遠比不上他的祖先們。亡國之君,也不能奢求太多,有一塊葬身之地就相當不錯了。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陵?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好文推薦☆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陵?

知道點兒新故事了嗎?知道你就點個贊告訴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