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熾只當了不到一年皇帝,為何在歷史上卻有著極高的評價?

crewyor


朱高熾是明朝第四代皇帝,同時也是最胖的皇帝之一,在位雖然不夠一年但是在期間發揮的作用不可忽視。

主要貢獻一是在永樂時期協助朱棣治理大明帝國,二是在洪熙時期適應社會形勢的需要,全面改變了永樂時期的開創性國策,結束了明朝國力的超負荷狀態,首創利國利民的“ 仁宣之治 ”,使明朝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安寧的新時期。

父子搭檔

朱棣接替皇位之後除了正常的統治行動,還進行一些列的擴張和重大活動,北征蒙古,南擊交趾, 遠航西洋,遷都北京等等。

這些事情讓整個明朝從上到下都頻頻發生變動,攤子越大事情越多,朱棣一個人肯定是忙不過來,這時候朱高熾身為太子自然要幫忙。

永樂二年,朱高熾被立為皇太子,永樂七年即受命監國,從此至永樂二十二年,朱棣曾六次離開 京師,離京期間一律由皇太子朱高熾監國。

朱高熾的範圍比較廣,比較雜,

  • 主要負責明朝的地方人事調動,升遷或者免職;
  • 審理和裁決案件,將有功和犯罪的臣子與司法部門寫作,然後上報皇帝;
  • 派人瞭解災區詳情,核實受災人群加之賑災;
  • 批准設立新地方的專門機構,接受少數小國、部落的朝貢等等一些列日常事務。

從整個永樂時期來看,朱棣與朱高熾二人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充當的角色也不同,由於軍國重務的決策大權由朱棣掌握,高熾只負責日常事務,因此在當時的統治集團中朱棣是主角,朱高熾只是配角,但是貢獻也不小。


權力面前沒有親情

由於朱棣本身就是通過發生兵變獲得皇位,對於權力十分敏感,加上心裡因素的變化,朱棣不斷對朱高熾的隊伍進行打擊。

聽信讒言對一些人進行關押、賜死等等,而朱高熾在便面上選擇逆來順受,被動應付。實際上是選擇以退為進,避其鋒芒。

有意無意的選擇與朱棣避開衝突,選擇一種最為穩妥的方式保住自己的位置,畢竟只有保住位置才能夠在以後有更大的說話權利。

整個明朝都在持續上升,開始進入平定戰亂之後的祥和階段,而這個永樂時期的全盛與朱棣、朱高熾都有離不開的直接關係。

一個朝代的發展歷史往往是先打下江山然後鞏固江山在發展經濟明朝也是如此,朱元璋打江山,朱棣完成鞏固階段同時展開發展經濟的路程。

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份,朱棣病死在北征的途中,對於一個王朝皇帝的駕崩,這就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而且還是死在外地。

這時候朱高煦對於皇帝這個位置十分眼紅,利用早就安插好的部隊在京城中進行大量的活動。身為太子的朱高熾一邊安排發喪,一邊組織反擊。

密召北征大將陳懋、薛祿等人率精銳三千騎兵回防京師,同時命皇太孫朱瞻基前往開平出迎朱棣的靈樞,並以代理統帥的身份率北征大軍回京。

一個月的時間朱高熾讓京城從毫無防守到重軍鎮守,迅速控制和穩定局面,讓朱高煦想要奪取皇位的美夢破碎,並且完成了明朝皇位的順利交接。

大刀闊斧進行變革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朱高熾即皇帝位,年號改為洪熙,所以後人又稱為洪熙帝。即位之後,朱高熾在夏原吉、楊士奇等人的輔助下迅速對原有的朝政措施進行改變。

在朱元璋和朱棣時期整個明朝都是腥風血雨,對於大臣來說頭頂上都是懸掛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對此朱高熾想好進行改變。

一份《登極詔書》的發佈解決問題,同時讓天下發生變化,主要內容有停止西洋的遠航,赦免一大堆拖欠的扶綏,一大堆雜役罪因,停止各種類型關於皇家徵收物資的活動,懲戒各種擾民的官吏等等。

從本質上出發就是想要“無為而治”,讓百姓更加富裕,生活更加開心。

朱高熾知道朱棣和朱元璋用強硬的手段去迫害忠臣讓很多人感到不安,隨即發佈詔令:

“ 建文諸臣家屬,在教坊司、錦衣衛、烷衣局及習匠、功臣家為奴者、悉餚為民,還其田土 。 ”
  • 意思讓因為無端受到連累的人獲得解放,恢復了自由,一些列的親民舉動讓天下有識之士開始敢於談論,敢於進諫。
  • 為了平恕司法,減少冤案,高熾下令三法司會同大學士、府、部、通政司等部門的負責人共同審查囚犯,以減少失誤 。 同時從制度上和政策上堅決廢除了誹謗罪 : “ 今後但有告誹謗者,一切勿治 ”, 從而杜絕了永樂時期誣告惡風。

  • 此外還非常了一系列的嚴刑峻法,禁止法外用刑,禁止隨意牽連無辜等等,很大程度上減少因為個人問題而導致株連九族,家破人亡的局面。

洪熙帝即位雖然不足一年,但是期間大刀闊斧的改革直接扭轉了永樂期間的弊端,鞏固穩定當時形勢,並且逐步發展經濟,使洪熙時期的局面大為改觀。

這一切不僅需要較高的政治才幹,而且需要較大的政治氣魄。以個人的才幹和氣魄,為明朝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其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一種不幸也是一種幸運

至於朱高熾不足一年就死,也算是明朝的一種幸運。

朱高熾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朱棣的目光之下成長,一直處於一種被壓制的狀態,為了保全自己太子的地位必須要韜光養晦,在很多方面必須進行剋制。

當上皇帝之後心理開始發生變化,面對慾望和權力的誘惑之下開始追求享樂,發洩之前被朱棣一直壓制的情緒,不斷沉迷在花天酒地中,怠慢朝政。

這種弊端剛剛開始出現就一命嗚呼,作為一個沒有人能夠約束的皇帝,這種劣根性還沒能夠完全暴露,對整個社會影響還沒爆發就死了,何嘗不是幸運。

明代帝王的綜合才能和政治建樹而言,高熾仍不失為明代僅次於朱元璋和朱棣的重要統治者,因 為他對明朝的穩定和發展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點個關注,發現歷史,改變生活


空夢歷史


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是個大胖子,有多胖呢,應該在300斤左右。因為身體肥胖,所以行動不便,床鋪,門口都要大一號,穿衣服費布料,因此,朱棣不大喜歡他,曾多次打算立二兒子朱高煦為皇儲。

這事兒一直讓朱棣十分糾結,後來是大明才子解縉給他下定決心立儲的,解縉說:皇帝有個好孫子啊。因為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卻生的英武雄偉,有帝王之氣。

除了肥胖,朱高熾的才能一點也不比朱高熙差,靖難之役中,朱高熾堅守北京城,以一萬之眾兵士,發動北京城軍民一起守住了北京,李景隆號稱五十萬大軍也沒有打開北京城門(雖然其中有水分)。朱棣稱帝之後,屢次北伐,朱高熾坐鎮監國,朝政不亂,井然有序,充分說明了朱高熾的治國才能。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朱棣時代以嚴猛治國,其間又發生了靖難之役,人心思安,朱高熾一改朱棣的嚴酷和朱元璋時代的“重典治國”理念,施以平和仁政,由此,文官士人得以“身心解放”,百姓得以休息,朱高熾不同於父親祖父的執政風格得到官民一致擁護。

朱高熾雖然在位僅僅兩百餘天,但是有幾件事卻深得士大夫文人的擁護,故而讓後世之人給予高評價。

一是為方孝孺平反。方孝孺被譽為明初讀書人的“種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在姚廣孝的懇求下,朱棣開始並沒有打算殺死時為帝師的方孝孺,便命令方孝孺寫詔告國。方孝孺不從,說:即使誅滅我十族,我也不會給亂臣賊子寫。朱棣便怒誅方孝孺十族,歷史只有滅九族的例制,朱棣將方孝孺的學生門生算上,誅滅方孝孺十族。高壓之下的士大夫文人敢怒不敢言,成為他們心中永遠的“痛”。朱高熾為方孝孺及其他被朱棣打壓的臣子平反,爭取了士大夫文人的支持和擁護,是得到歷史高評價的第一個原因。

二是取消朱元璋時代的酷刑制度。朱元璋時代,大小官員每日上朝提心吊膽,如履薄冰,與家人訣別,能夠晚上歸來,便舉家慶賀,算是又多活了一日,這種嚴猛的氛圍讓官員們生死難耐,朱棣奪取了江山之後,沿用朱元璋的嚴猛思路,而酷刑肉刑更是家常便飯,是常伴官員們的“噩夢”。朱高熾即位之後,取消了這些肉刑,實在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必然得到好的評價。

三是提升內閣職權。朱元璋罷相之後,直接管理六部,組建殿閣,由殿閣學士輔助處理政務,朱棣形成內閣,但是內閣官員只有五品,缺乏實權,皇權還是相對集中。朱高熾提升內閣學士的品級,可達一品,這意味著內閣的權力得到提升,對於那些文官士大夫們來說,是一件絕對可以看見“希望”的好事,自然會被高評價。

四是休養生息。朱棣在世的時候,建北京、剿北元、開運河、下西洋,件件都是大項目,勞民傷財,朱高熾深知這些大項目帶來的民貧國困的後果,於是出臺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使民得以休息,國得以生養。

綜上幾件事,兩百餘天,朱高熾雖然在位只有不足九個月,但是卻順天應人,能夠得到後世的高評價,確在情理之中。


青燈問史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駕崩於北征凱旋途中的榆木川,八月二十五日,朱高熾獲悉了朱棣駕崩的消息,九月七日,朱高熾繼位,改明年為洪熙元年。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熾於皇宮中的欽安殿猝然駕崩,此時距離朱高熾繼位只有不到九個月。

關於朱高熾猝然駕崩的原因,《明史》、《明仁宗實錄》等史料中都是諱莫如深,後世的一些史學家根據史料中留下的一些蛛絲馬跡提出了朱高熾死於縱慾、雷擊、中毒、心臟病等幾種不同的說法。由於這幾種說法都缺乏足夠的證據,所以朱高熾猝然駕崩的原因就成了一個歷史迷案。

雖然朱高熾的死因成了一個歷史迷案,但在歷史上對他卻有著極高的評價,朱瞻基繼位後給他上的廟號是仁宗,意為“仁孝而天下歸心”,清修《明史》中也給予了他“用人行政,善不勝書”和“與文、景比隆”的評價。

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明史》

那麼,問題也就來了:只當了不到九個月皇帝的朱高熾,在歷史上為何會有著極高的評價?

通過相關史料的記載,個人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四。

一、負責編纂史料的文官集團必定會給朱高熾一個極高的評價

從永樂二年朱棣冊立朱高熾為太子開始至永樂十四年朱高煦就藩為止,文官集團為了幫助朱高熾挫敗朱高煦爭奪太子之位的企圖,在先後發生的解縉案、耿通案、迎駕案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解縉、耿通等支持朱高熾的朝臣和十多位太子屬官被殺,楊榮、楊士奇等文官集團的骨幹力量大多都被關進監獄。

在付出瞭如此慘重的代價後,如果朱高熾被描述成為一個平庸的皇帝,文官集團不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臉,所以,無論朱高熾如何,負責編纂史料的文官集團必定會給朱高熾一個極高的評價。

二、武將對朱高熾很滿意

繼位的半個月內,朱高熾先後任命武安侯鄭亨為大同鎮守總兵官、襄城伯李隆為山海關鎮守總兵官、武進伯朱榮為遼東鎮守總兵官、都督僉事譚廣為宣府鎮守總兵官、都督同知梁銘為寧夏鎮守總兵官,通過朱高熾給予鎮守總兵官常駐各鎮、負責衛所士卒的操練、統一指揮附近各衛所士卒守備邊防等權力的情況來看,朱高熾是想以鎮守總兵官取代藩王成為新的邊防核心。

命武安侯鄭亨等四人俱充總兵官,亨鎮守大同;襄城伯李隆鎮山海;武進伯朱榮鎮遼東。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譚廣為本府左都督,命鎮守宣府。命後軍都督府同知梁銘鎮守寧夏。——《明仁宗實錄》

如此一來,武將的權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加、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這對於武將來說無疑是個大大的驚喜,所以,他們對朱高熾很是滿意。

三、文官集團對朱高熾很滿意

朱高熾繼位後,為了對文官集團投桃報李,不僅恢復了永樂時期廢除的三公、三孤頭銜,還通過內閣輔臣兼任六部尚書的方式提高了內閣輔臣的品級。

這可以被看做是明代文官集團權力開始增加的標誌性事件,因為內閣輔臣通過兼任六部尚書、加封三公和三孤頭銜的方式就能將品級提升到從一品甚至是正一品。

隨著內閣輔臣品級的提升,文官集團就能以內閣為中樞不斷增加自己的權力,所以,文官集團同樣也會對朱高熾很滿意。

四、百姓對朱高熾很滿意

朱高熾繼位後立即下令停止按計劃即將開始的下西洋活動,並且在隨後又相繼下令停止採辦、對韃靼等部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此外,朱高熾還宣佈準備“還都南京,詔北京諸司悉稱行在”。

蓋京師者四方之本,世雲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所都。我太祖高皇帝定鼎於此三十餘年,宗社奠安,生民無事,且皇祖陵寢所在,宜命皇子之賢者率重兵以鎮之,外以杜覬覦之心,內以壯兩京之勢。他日迴鑾,亦可以省東南轉輸勞費。——《明仁宗實錄》

隨著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下西洋、採辦等活動的停止,百姓的負擔大大降低,並且朱高熾還同時頒佈了許多有利於百姓休養生息的撫民重農措施,所以,百姓對朱高熾同樣也很滿意。

綜上所述,有了負責編纂史料的文官集團必定會給朱高熾一個極高評價的前提,再加上武將、文官集團、百姓、士紳都對朱高熾很滿意,朱高熾在歷史上的評價怎麼會低,所以,只當了不到九個月皇帝的朱高熾必然會在歷史上有著極高的評價。


璽言春秋


朱高熾是明朝第四個皇帝,明太祖朱棣的兒子,史稱“明仁宗”。

朱高熾47歲繼位坐了9個月的皇位,然後駕崩。雖然壽命不短,但是也算是短命皇帝

朱高熾的皇位來之不易朱棣原本就不喜歡他。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不便,敦厚老實,略顯木訥,這都不是朱棣喜歡的類型。

朱棣特別看好二兒子朱高煦,朱高煦驍勇善戰,腦子靈活,嘴皮子還好。尤其是在“靖難”期間,是朱棣的好幫手。朱棣曾多次表示要立朱高煦為太子,朱高煦也一心將自己比作李世民,決定幹一場弒兄上位的大戲。

但是朱元璋特別看好朱高熾,曾冊封朱高熾為藩王世子,朱棣的法定繼承人。所以朱高熾的位置雖然搖搖欲墜,但是也一直沒有倒下。可朱高熾有個好兒子,就是朱瞻基朱棣雖然不喜歡朱高熾,但特別喜歡朱瞻基,想將皇位傳給朱瞻基,這下就繞不開朱高熾了。

朱高煦也是自己作死,一心想把朱高熾搞下去。就各種誣陷朱高熾,本來朱棣就不喜歡朱高熾,這下更煩他了。

本來一手好牌,讓朱高煦自己打的稀爛。這朱高煦偏偏還等不及,一心想早點上位。於是就學李世民“搞事情”朱棣可不是李淵,發現苗頭立即行動,直接將朱高煦鎮壓,並將其送出京城,終身監禁。

<strong>

這下朱高熾沒有競爭對手了,可以做安穩了。

朱棣依舊對他不滿意。朱棣常年領兵在外,加上要處理遷都北京的事情,一般都是由朱高熾主持朝政但朱棣給與朱高熾的權力並不多,只是一些中小官吏的任命、審理一些普通案件、水利工程等等。

等到朱高熾登基以後,大權在握時,將朱棣時期的許多政策直接推翻朱棣好大喜功北征蒙古、南征交趾,主持航海,遷都北京,這些都是勞民傷財的事情,百姓早已苦不堪言

朱高熾長期主持朝廷事務,對民生還是有所瞭解。所以他取消了航海計劃優待建文帝時期的臣子。為了緩解大運河的運量壓力,他甚至都有回遷南京的打算。他還大力整頓吏治,在消除貪腐方面花了大力氣。

朱高熾的這一番休養生息的改革,為後來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礎,也展現出明主之相,所以後世對朱高熾的評價相當高。


九哥談歷史


朱高熾雖然在位僅僅兩百餘天,但是有幾件事卻深得士大夫文人的擁護,故而讓後世之人給予高評價。

一是為方孝孺平反。方孝孺被譽為明初讀書人的“種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在姚廣孝的懇求下,朱棣開始並沒有打算殺死時為帝師的方孝孺,便命令方孝孺寫詔告國。方孝孺不從,說:即使誅滅我十族,我也不會給亂臣賊子寫。朱棣便怒誅方孝孺十族,歷史只有滅九族的例制,朱棣將方孝孺的學生門生算上,誅滅方孝孺十族。高壓之下的士大夫文人敢怒不敢言,成為他們心中永遠的“痛”。朱高熾為方孝孺及其他被朱棣打壓的臣子平反,爭取了士大夫文人的支持和擁護,是得到歷史高評價的第一個原因。

朱高熾在位200余天,為什麼在歷史上的評價這麼高?

二是取消朱元璋時代的酷刑制度。朱元璋時代,大小官員每日上朝提心吊膽,如履薄冰,與家人訣別,能夠晚上歸來,便舉家慶賀,算是又多活了一日,這種嚴猛的氛圍讓官員們生死難耐,朱棣奪取了江山之後,沿用朱元璋的嚴猛思路,而酷刑肉刑更是家常便飯,是常伴官員們的“噩夢”。朱高熾即位之後,取消了這些肉刑,實在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必然得到好的評價。

三是提升內閣職權。朱元璋罷相之後,直接管理六部,組建殿閣,由殿閣學士輔助處理政務,朱棣形成內閣,但是內閣官員只有五品,缺乏實權,皇權還是相對集中。朱高熾提升內閣學士的品級,可達一品,這意味著內閣的權力得到提升,對於那些文官士大夫們來說,是一件絕對可以看見“希望”的好事,自然會被高評價。

朱高熾在位200余天,為什麼在歷史上的評價這麼高?

四是休養生息。朱棣在世的時候,建北京、剿北元、開運河、下西洋,件件都是大項目,勞民傷財,朱高熾深知這些大項目帶來的民貧國困的後果,於是出臺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使民得以休息,國得以生養。

綜上幾件事,兩百餘天,朱高熾雖然在位只有不足九個月,但是卻順天應人,能夠得到後世的高評價,確在情理之中。


跪射俑


為了讓朱高熾成功減肥,據說朱棣將失職多送食物的供膳官剁成肉醬······這恐怕是朱棣對朱高熾身心最大的摧殘了吧。練騎射朱高熾欲哭無淚,他胯下的戰馬也是如此。

雖然朱高熾在位不及一年,但是他自永樂中後期,就開始長期監國。時人評價,東宮監國,朝無廢事。也正是因為朱高熾在日常政務處理中所積累出諸多經驗,所以才有能力在朱棣去世後,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並撥亂反正。

甚至可以說,在朱棣主政期間,二人屬於分工合作,作為皇帝,朱棣管理的是最重要的軍國大事,而日常政務基本都由朱高熾來處理,無論是北征蒙古,還是北京籌辦遷都事宜,都造成朱棣長期不在南京,所以朱棣命令太子朱高熾監國。

朱高熾的短板

不同的人所持政治理念不可能完全相同,而朱高熾不光有自己的政治理念,還有自己的脾氣秉性,所以二人本身就有政治衝突,也存在一定積怨,這才是朱棣某些時候會考慮讓朱高煦繼位的原因,而不是因為簡單的喜歡或不喜歡某一個兒子。當然朱高熾的身體健康狀況,也是一個問題。

其實,朱高熾的優勢也僅僅就是長子而已,論個人感情來說,朱棣最賞識的始終是朱高煦(後來看清其嘴臉後才淡漠下來),最寵愛的是朱高燧,而最不喜歡的恰恰是身體孱弱的朱高熾。

無須諱言,朱高熾的體型確實是肥胖,笨拙,行動遲緩,為此,朱高煦沒少調侃他,這也引起了朱高熾長子朱瞻基的不滿。也是出於身體原因,類似於騎馬打仗,都不是他所擅長的,不可能象朱棣一樣,御駕親征蒙古草原。對於朱高熾來說,上馬都是一件很費力的事,而朱高煦驍勇善戰、戰功卓越,還幾度救過朱棣的性命。對於才幹方面的賞識,朱棣肯定是傾向於朱高煦。

而對於朱高燧,朱棣很純粹的,就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寵愛甚至溺愛,沒有原因。

朱高熾當然也不是一無是處

雖然他只當了幾個月的皇帝,但總比朱標要好些吧。朱標是太子做到歸天,為什麼要提朱標呢?

二人脾性相近。這也是朱高熾的優點、超過兩個弟弟的優點,就以永樂初期向過往總結:

第一、中規中距,為人寬厚;

第二、最初作為前燕王的繼承人,他是受朱元璋親自冊封,根紅苗正;

第三、雖然朱高熾不擅長領兵打仗,但是守城方面還是有功勞的,在朱棣造反初期,朱高熾堅守北平,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僅僅率領了1萬多人守城,竟然成功抵禦了李景龍50多萬南軍的進攻,當然了,這裡面是有貓膩的,本文就不提了。

朱高熾的寬仁平和,給他帶來了極大回報。

這就體現在朱棣在繼位初期,作為首要國事,大臣們勸諫朱棣早日冊立太子,但是朱棣卻一直在猶豫。凡是這類意見,他都加以搪塞,人選雖然不定,但他卻又向群臣徵求冊立太子的意見,很明顯朱棣自己也很糾結。

其實,朱棣知道他自己最喜愛的朱高燧是沒有德行和本事繼承皇位的,他還是傾向於朱高煦能夠繼承大統,這是試探群臣對朱高煦的擁護程度。長幼之分對於朱棣來說,這都不是問題,他不但打破了立嫡立長的傳統,還把正牌的皇帝不知打到什麼地方去了,不立嫡長心理壓力也不大。

朱棣得到的結果卻是大部分臣子的反對,你皇帝再強也終究還是要靠踏實忠心的臣子來做事,如果是朱高煦繼位之初就君臣不合,會致令國家動盪,後果不堪想象,而且他們反對的原因,外加朱棣自身的好惡綜合來說就是:

第一、封建社會的那套傳統禮法。

第二、群臣對朱高熾的支持。

第三、朱棣非常喜歡自己的兒媳(長輩對晚輩的欣賞)。

第四、朱棣非常喜歡自己的長孫-“好聖孫”朱瞻基,傳位不是踢球,如果他把皇位傳給朱高煦,再想讓老二將皇位回傳給朱瞻基那是痴心妄想的。

第五、漸漸看清朱高煦的嘴臉和野心。

處處被掣肘的朱高熾

朱高熾被立為太子,雖然隨順了諸位大臣的心願,但卻造成了朱棣和朱高煦之間,以及朱高熾與朱高煦之間的矛盾,並隨著時間推移漸漸形成積怨,只待井噴的一天。

各有分工這種工作方式,本身就有問題,因為這讓父子二人都不自在,到底誰說了算,很顯然朱棣說了算,但是在他北征和營建北平皇城的時候,大多時間並不在南京,日常政務都由朱高熾來處理,即便是一般政務的處理,朱棣就能放心麼,同樣不行。

朱高熾的權限中有中低官員的人事權,這是朱棣特地交代的,高層官員的提拔任免都要朱棣親自做主。

一方面限制了朱高熾本就不大的權利。

另一方面也是出於擔心。怕朱高熾受人挑唆,下手過重,類似於朱允炆那個糊塗蛋一樣,做出蠢事,被利益集團左右,甚至受人挑唆搞不好趁著自己不在南京就直接“起事”。

總結來說,太子監國雖然是朱棣授權,但是朱棣本人卻並不放心。在那個時期,朱高熾也無非就是個頂級秘書,在每次朱棣出差回到南京後,都要讓朱高熾將所有處理過的政務記錄呈報上來,還有更過分的,比如說,處理一件事,這件事是怎麼發生的?你為什麼要這麼做?最後處理的結果是怎樣的?

朱高熾雖然沒有過多抱怨,但可想而知他的內心的崩潰的,對這種放權方式也是抗拒的,即便是個臣子也要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給予充分的信任和權利,我一個做兒子的,你不放心我?為啥不給我相應的權利,朱高熾在意的是這讓他很難在政治上一展抱負。

在朱棣看來,朱高熾明顯是在奪權,因此沒少對朱高熾進行過斥責。並且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威,每次回到南京主政的時候,總要把某些朱高熾處理過的政務,更改後作廢,理由也不是依據法度與合理性,很純粹的就是秀肌肉,讓朱高熾知道到底誰說了算。

父子二人積怨越來越深,朱棣還張榜,將朱高熾的“亂政”公諸於眾,讓朱高熾顏面掃地,這實在是不智之舉。明明有些政令,處理的非常得當,但朱棣說改就改,這遭到了一些官員的反對,朱棣大筆一揮,人頭落地,以後在朝中雖然有很多人支持朱高熾,但也僅限於暗中支持,不再有人敢替他辯護什麼了。

群臣們都在壓抑著,不經意間,朝中的勢力,漸漸涇渭分明,一方面是皇權的忠實擁護者,也就是保皇派,另一方面,就是從根本上就看不起朱棣的一些大臣,朱高熾的脾氣秉性隨和,政務處理能力尚佳,法度掌握寬嚴並濟,朝中或明或暗,讚賞他的人很多。

當然這其中也有一部分投機分子,畢竟朱棣某一天離世,那麼繼位的肯定是朱高熾,投機分子就會抓緊時間不遺餘力的在朱高熾沒有登基以前,巴結逢迎,好在他登基以後,收穫回報。

朱棣和朱高熾的積怨越來越深,逐漸爆發出了一系列令人擔憂甚至心悸的衝突。其實歸根結底都是朱棣和太子的衝突。這個時候,看出苗頭的朱高煦和朱高燧指使在朝中的支持者利用朱棣對太子的猜忌和不滿,散佈流言,中傷陷害,不斷的刺激朱棣,關押處死朱高熾的東宮派系勢力。

很多與太子關係不錯的朝臣,都受到了陷害。朱棣還曾秘密下令自己的心腹,暗中調查太子,而金忠摘下官帽,叩首痛哭,他願意為朱高熾擔保,如果朱高熾是不可靠的,他本人願意連坐,朱棣才沒有進一步行動(換人監視)。

朱棣的態度,因為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挑撥離間越發冰冷強硬,而同樣是這種態度,也反過來刺激了朱高煦和朱高燧,讓他們更加肆無忌憚的打擊朱高熾的嫡系勢力,但是不懂收斂的朱高煦太過肆無忌憚,終於也引起了朱棣的警覺和震怒,將其廢為庶人,還是朱高熾流著淚求放過,才使朱高煦保住了親王爵位,但被削去兩隊護衛,發送到山東樂安。

就這樣朱高熾少了一個最有力的皇位競爭者,也少一股強勁的反對勢力,這讓心理上已經不堪重負的朱高熾暗暗鬆了口氣。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永樂後期,閒雜人等被撇除了個乾淨,純粹演變成了父子二人的鬧劇。將近20年的積怨漸漸爆發,還是因為分權問題,一方面要讓朱高熾監國,而另一方面,又絕不放權,讓朱高熾的處境非常尷尬。

朱棣一面故作姿態,親筆授權有事不必奏來,一面又事後查錯,無論對錯都要斥責,這樣的日子加上朱高熾本就孱弱的身體,能有高壽才是怪事。

在最後一次北征的途中,朱棣已經感到時日無多。他曾經說過,東宮(就是朱高熾)處理政務的時間已經夠長,而且非常熟練,我返回北京後,要把所有軍國大事,都託付給他,我也該享受天倫之樂了,意思就是想提前交接,退位享福。

看來,朱棣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也有很大的擔憂,否則不會突然想起放權,讓朱高熾即位。

朱棣也有舔犢之情和自己的苦衷

再怎麼樣也是自己兒子,何況還有自己喜歡的朱瞻基呢,其實他對朱高熾和東宮勢力所採取的行動,目的不過是想削弱和限制其能量,以防逐漸演變為規模龐大的太子黨,對自己的皇權造成威脅,哪怕厚道的朱高熾沒有這個心,也怕小人攛掇,朱允炆就是反面典型。所以雖然朱高熾連連遭受打擊和限權,但是很奇怪的,他的太子地位還是比較穩當。

朱棣雖然對朱高熾敲敲打打幾十年,但是下手也並不重,狠手都下在外人身上了,他也沒有把事態過於放大,這些都被朱棣控制在一定程度和範圍之內,關押和殺戮的人,也都是朱高熾的“近臣”,並沒有牽扯過甚。他的目的,只是讓朱高熾的權利繼續被籠罩在皇權之下,以免發生不可控制的事態。

朱高熾也比較聰明,以前他曾經處分過朱棣的寵臣,但在受到阻力後,他便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甚至對於朱棣安插在自己身邊的眼線,也假裝不知(已經有人告知朱高熾)再加上朱棣的寵臣金忠,以及諸如楊士奇,胡濙等人的保護,朱高熾的太子之位,一步步鞏固,只不過權力被限定到一定範圍和程度而已。

(幾幅畫作都是朱瞻基親筆)

時代不同責任不同

這父子倆的工作是階段性的,各有各的使命。

朱棣負責保命、鐵腕懲“奸”、開疆拓土。

朱高熾負責守成,並且撥亂反正把諸多不良現象滅除於萌芽狀態。

朱棣開疆拓土,北及蒙古,南征交趾,遠航西洋,遷都北京。這些都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這些功績即便放到今天也讓後世子孫們感到振奮和欽佩。

但是這卻超出了明朝當時所能負擔的極限。這也是後來劉大夏哪怕面對皇帝的討要,也拒絕交出海航資料的原因。

朱高熾繼承皇位,是為洪熙帝。他對永樂時期的政策,從各個方面做了相應的調整,否定了朱棣以前很多並不合適做法,開創並實施了仁宣之治。

朱高熾停止了耗資巨大、耗費空前的四項鉅額經費。

看到這裡某些朋友可能會感到惋惜,覺得他應該順著他爹和他爺爺的足跡佔領俄羅斯,解放全歐洲^_^,但那只是咱們的想法,當時的條件,已經不允許朱高熾沿著他父親朱棣的老路走下去。

遷都北京後,雖然天子守國門,給北方戰事帶來了一定便利,而隨著朱高熾的國策調整,北京在當時的重要程度,尤其作為首都來說,意義不大,朱高熾也曾經想過,還都南京。

這不是個人好惡的問題,而是有著非常現實的目的,整個皇家宮廷、官僚機構、北京周邊的衛戍部隊所需消耗,每年都要從南方將大量的物資運到北方,運費本身就極其驚人,甚至超過了物質本身的價值。

更要命的是,有無數中間商賺差價,比如開支的日子到了,官員們收到了一張張白條,糧食有,但是運不過來,官員們自己去南京領?沒辦法,揮淚大甩賣,都塞給了商人,而商人逐利,沒有大好處他們也怵頭這通折騰,所以他們的利潤是非常豐厚的,這就面臨一個問題,大家都知道,明代的公務員工資是能逼出人命的低,再被商人盤剝一氣,就更過不下去了,一時間帝國高管們怨聲載道,這也是朱高熾打算還都南京的原因。

朱高熾還赦免了朱棣時期很多遭受迫害的官員和家屬,把他們解救出來,恢復自由,並首次平反,宣稱方孝孺等人是忠臣,承認建文帝一朝的政治地位合法有效,還原歷史本來面目。

再就是頗為遭恨的司法部門,包括朱高熾在內也深受其害,他糾正司法部門的辦事作風,不允許再惡意構陷,小題大做,從制度上廢除了誹謗罪,禁止法外用刑,隨意株連無辜。

為了防止司法亂權,他下令三法司會同內閣五府六部等機構的負責人同審罪犯。有效的制止了永樂時期的誣告成風,迭興大獄的恐怖活動。永樂時期,紫禁城工程,雖然有著很深遠的意義和影響,但是,同樣造成了國困民窮的局面,為了緩解這種情況,朱高熾免除了災區的田賦,還提供無償的救濟。

在永樂時期過多的徵用了民間的物資(無償徵用)和勞役(無償徵用),這給民間帶來了極大的負擔。朱高熾上臺後,做出規定:

按市場價格購買所需物資,並大幅減免當時物料徵收數量,有效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公平的裁判制度,方便了民眾,同樣一件事,轉害民,為利民,受到民眾的歡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物資方面,各地官員的貪腐行為。

對於以前曾經關押和打擊過的東宮官屬。朱高熾一再鼓勵這些人不要回頭再擔憂朱棣時期的朝堂風氣,現在正是他們暢所欲言一展抱負的最佳時機。

前不久還是階下之囚,現在又被朱高熾提拔重用,臣子們敢不用命,一個個感動的跟什麼似的,自然而然的,朱高熾身邊緊密的圍繞著一些使用起來如臂使指的忠誠勢力。

朱高熾並不是純粹的好好先生,比如大將丘福,他是朱高煦的堅定擁護者,曾經不遺餘力的想將朱高煦推上皇位,其中恐怕也參與了對朱高熾的打壓和對其官屬的陷害,所以,幾乎所有北征戰死的將領,全部予以追封,但是,丘福卻被排除在外。

朱高熾在即位不足一年的時間內,大刀闊斧的調整和改變了永樂時期的一些弊政,鞏固和穩定了當時的社會局勢,力度之大,範圍之廣,時間之短,都是非常少有的,朱高熾的許多做法,明顯帶著否定永樂政治以及朱棣個人意願的色彩,甚至近乎偏激,所以某些事未免有些矯枉過正,他也是人,高壓幾十年總要有個宣洩口,否則人會瘋掉的。

如此看來朱高熾這種政治理念都是在他監國時期,通過對政務的熟悉和處理,而逐步產生和形成的,並不是在他即位之後,才後知後覺的下手整頓,所以他的功績在永樂中期就體現出來了,而非短短不到一年幹出曠世成就。

朱高熾穩定局勢,緩解困境,平息鬥爭,他的執政理念為後來的宣德帝朱瞻基所繼承,後世合稱為仁宣之治,如前所述,永樂時期致使國力下降,呈超負荷狀態,這在朱高熾執政的幾個月內,得到緩解和調整,而仁宣之治的成功,正是適應了社會需求,彌補修正了弊政,才使整個社會重新步入正常的軌跡。

朱棣和朱高熾兩人的矛盾和積怨也是這一轉變的重要因素,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二人的矛盾和積怨促成並加速了當時社會趨勢的轉變和發展。

有著足夠執政經驗和能力的朱高熾,在朱棣壓迫下兢兢業業幾十年,一朝得以翻身,自然在怒火的噴薄的助勢下,飛快的扭轉著朱棣曾經掌握的一切,迫不及待的以自己的政治理念來修正一條條有傷國力、民力的政策法令,這就是短期見效的原因,這是二十年的成果,而非不到一年。


古今通史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朱高熾在大明朝政績比較突出,與其子明宣宗朱瞻基共同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仁宣之治”。因而其在位時間雖然比較短,但是其評價卻比較高。

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其生來就是個讀書人,極愛讀書,因而喜靜不喜動,但卻致使其體形比較胖,以至於需要兩個人攙扶才能行動。因常年接受儒家的教育,而且本就生性端莊持重,因而其儒雅且仁愛,而這一點深受其祖父朱元璋的喜愛,因而在洪武二十八年被立為燕王世子。

朱允炆稱帝后,便開始著手削藩,不久,朱棣於北京發動靖難之役,因朱高熾身體行動不便而以他留守北平,只帶了好武的朱高煦、朱高燧。建文元年,南軍大將李景隆趁朱棣領兵在外,北平防務空虛以五十萬大軍圍攻北平,朱高熾僅一萬人的兵力便大退了他的進攻,得以等到朱棣回師來援,保住了北軍的大本營。而在靖難之役期間,建文帝為攻滅北軍,對朱高熾以示反間計,以為其封王的待遇讓他歸順朝廷,但被朱高熾毫不猶豫的拒絕了。

朱高熾雖身為世子,但並不為其父朱棣的喜愛,朱棣是歷史上有名的馬上皇帝,極好武功,因而其更鐘愛神似自己的次子朱高煦。朱高熾雖不為其父喜愛,但由於其處事風格及性格的原因卻極為群臣所喜愛。

朱棣登基後在為立誰為皇太子的事上猶豫不決,其實他內心是更想立次子朱高煦為儲君的,但朱高熾既是皇長子又是朱元璋立的世子,更何況他又沒犯啥大錯,輕易廢不得。朱棣雖然不太喜愛朱高熾但卻極喜愛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大臣解縉便以朱瞻基“好聖孫”的說道終於讓朱棣下定決心立朱高熾為太子。永樂二年,朱棣正式冊封朱高熾為皇太子。

公元1424年,朱棣於北征途中逝世,同年,朱高熾登基為帝,次年改年號為洪熙。朱高熾登基為帝后,一改其父武人治國的風格,以仁義治國,先後赦免了建文朝舊臣、永樂朝冤臣。並大力改革行政,改革吏治,欽派監察御史前往各地調查官員政績,並推送合適的官員人選。近賢臣,遠小人。並助手裁撤削汰冗官。並且削減宮廷、朝廷不必要的開支,輕徭薄稅,與民生養休息。不久大明經濟得到迅速發展,老百姓姓也得以安居樂業,為“仁宣之治”的實現夯實了基礎。但由於朱高熾體弱多病,登基不足一年,便溘然長逝。

所以說,朱高熾雖然在位時間極短,但其卻處處為國家著想,為老百姓謀福利,是大明難得的好皇帝,不管是在擔任世子、太子,還是皇帝期間,朱高熾都在用他的行動告訴世人他必成一代明君,話說回來,他也的確是大明王朝難得的好皇帝。這也是為何世人對他評價如此之高的根本原因。

讀史使人明智,讀史使人聰慧,我是混沌聊史,歡迎【關注】

混沌聊史


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一共273天,雖然時間很短,但是並不影響他能夠做很多事情,而且朱高熾的好名聲不僅僅是在登基之後,在身為燕王世子的時候,就開始了。

因身材不受父親喜歡,卻聰敏能幹

朱高熾是燕王朱棣的長子,性格沉穩,喜歡讀書。但是身形較胖,有多胖,據說達到巔峰的時候有300斤左右,就是比德雲社說相聲的孫越還要胖很多,所以朱高熾後期就連行走都需要兩個人攙扶著。

當然,年輕的時候還沒有這麼胖,但是就因為身材問題,朱棣就很不喜歡這個大兒子,因為朱棣一向認為自己英明神武,英俊瀟灑,但是自己的長子卻又胖又不能上陣殺敵,因此,朱棣更喜歡自己其他的兩個兒子。

不過這並不影響朱高熾在自己爺爺朱元璋面前的形象,因為朱高熾喜歡讀書,所以一副儒者形態,而崇尚學習的朱元璋則很喜歡這個孫子。朱元璋一次給朱高熾一些文件讓他看一看,朱高熾把文武的都能夠分得清楚並且處理的井井有條,十分聰慧。

靖難之役,嶄露頭角

朱元璋去世之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但是建文帝的強制削藩政策使得朱棣發起了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中,因為世子朱高熾行動不便,所以被命令在家看家,朱棣帶著朱高煦等人出征。雖然朱棣帶著自己更喜歡的朱高煦出征,但是就在朱高熾鎮守朱棣的封地北京期間,建文帝大將李景隆率領50萬大軍前來攻打朱棣大本營。

李景隆還帶來了建文帝的招降文書,但是朱高熾看都沒看就命人給朱棣送過去了,同時朱高熾還利用自己良好的判斷力,帶領一萬餘人守住了李景隆50萬大軍的進攻,保住了北平城,最終逼得李景隆無奈撤軍。

可以說朱高熾成功守城,是朱棣能夠成功登基的重要一步,功不可沒。

後來朱棣征戰全國的時候,都是朱高熾行監國的事情,勤政愛民,對於兄弟的誣陷也都是恩將仇報。

在位期間

平反冤案

方孝孺冤案

方孝孺在朱元璋時期就被朱元璋看重,但是一直沒有啟用,因為朱元璋打算留著給自己的皇孫朱允炆用,作為其輔政大臣,建文時期,朱允炆很多國家方針都是請教的方孝孺。

後來靖難之役爆發,討伐朱棣的檄文都是出自方孝孺之手,後來朱棣進京,希望方孝孺能夠為自己所用,但是方孝孺卻寧死不從,言辭激烈激怒了朱棣,於是朱棣下令將方孝孺碎屍於市,並且屠滅十族(明朝時期有誅九族,但是朱棣還加上了朋友門生)死者多大873人。

後來朱高熾登基之後,為方孝孺平反,使得天下很多文人書生都念朱高熾的好,認為朱高熾是一位在世明君。

取消酷刑,發展生產,停止大規模用兵

朱元璋時期的官員,每日上朝或者在家都是小心翼翼的,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觸怒皇帝從而被施以酷刑不得好死,這種氛圍使得整個朝堂都人心惶惶。

後來朱棣繼位,繼續沿用自己父親這些辦法,這些酷刑更是成為了官員們的家常便飯,然而崇尚儒學的朱高熾繼位之後,知道這些官員們已經怕得不行了,他也知道自己的祖父更希望繼承者能夠以仁義治國。

於是朱高熾宣佈廢除祖父時期留下來的這些嚴苛酷刑,命令一下,群臣歡呼,朱高熾這一做法不僅得到了群臣感恩的心,也表示他自己是一個有仁愛之心的君王。

還有就是朱元璋和朱棣時期大肆征戰,全國動員群眾加入,而且連年征戰民不聊生,朱高熾繼位之後,取消了這種大規模的用兵,減少稅收,注重生產發展,讓民眾能夠得以休養生息,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內政方面,罷免無能官員,取消皇帝一言堂

朱高熾登基之後,可有可無的官員被解除職位,其他官員達到70歲了,就會奉命隱退,而失職官員被降職,有能力的人則升職。

同時,為了能夠得到更加直率的評價,揭露貪腐。朱高熾給楊士奇、楊榮等四人一人一顆銀印,讓他們去監察各個部門以及皇室宗親是否有違法亂紀的行為,如果有,直接處理,就像現在的電影裡經常看到的廉政公署似的。

朱高熾還組建內閣,他會經常召見內閣成員開會,並且要求在自己做出重大決策的時候,內閣成員要密封奏摺提出意見,這樣一來就提升了效率,並且開闊了思路。

結語

朱高熾在位雖然只有兩百多天,但是為政舉措和一些其他的所作所為卻都是勤政愛民,為了普通百姓和朝廷著想,所以即使時間很短,卻足以深得民心。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朱高熾這個名字在明朝皇帝群體中可謂是籍籍無名,大家對他的熟悉程度都不高,那是因為他在位時間太短了,只當過不到一年的皇帝。

別看在位時間短,但是在史料中,卻對朱高熾有著極高的評價,至於其中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在永樂一朝中,朱高熾就開始協助父親朱棣的執政生涯,而且在朱高熾所執政的洪熙時期結束了明朝永樂時期一直維持的超負荷運載狀態,開創了"仁宣之治",給當時的百姓一個穩定安康的生活環境。

雖說朱高熾僅僅當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但是他實際參政執政的時間可確實是算不上短,自從朱棣將自己的侄兒從皇帝位置上趕了下來,朱棣就一直熱衷於做一些"大活動",北征蒙古,南擊交趾,遠航西洋,遷都北京。

種種的一切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當這一系列大事情集中在某一時間段的時候,不僅僅是勞民傷財,皇帝自己要處理的政事也會急劇增加。

朱棣再雄才大略,也分身無術,只得抓大放小,將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軍事上面,尤其是當朱棣御駕親征的時候,朝中所主持大局的正是太子朱高熾,可以說在永樂一朝二十二年的歷史中,朱高熾代為執政的時間至少超過了一半。

別看朱高熾僅僅以一個太子的身份監國,但是在他的手中,繁冗政事是處理的井井有條。

史料讚譽道:"東宮監國,朝無費事",治大國如烹小鮮,用來形容朱高熾,再也合適不過。

更有記載稱:"名則監國,實則御宇",足可見朱高熾在永樂朝當時朝堂中所起到的作用。

因為朱棣在永樂一朝耗費國力過大,朱高熾自是深知此舉的危害,但是由於自己僅僅只是作為太子身份監國,大政方略方面還不敢越俎代庖,並且朱高熾因為個人身體等原因,並不十分受朱棣喜歡。

而且當朱高熾監國的時間越來越長,朱棣也對朱高熾越發有了猜忌之心,所以朱高熾只能在一些力所能及的方面使重負下的大明緩緩氣。可以說永樂朝能夠安穩的發展,朱高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永樂二十二年,永樂皇帝朱棣死在了出征的路上,同年八月,朱高熾登基稱帝,年號洪熙。

當朱高熾成為皇帝之後,他深知永樂朝一系列龐大工程對整個明朝所帶來的負擔有多麼嚴重,所以他在執政之後,便立刻下令停止這一切超負荷行動——從安南撤兵,停止對蒙古的軍事活動,並且不再對民間徵收各種物資,最重要的是因為遷都北京導致了各種其他開銷巨大,所以朱高熾乾脆做出決定,還都南京。

在國策上面,朱高熾對農事給予鼓勵政策,恢復農業經濟,在他短短不到一年的執政時間裡,他將永樂年間大明的隱患幾乎全部給予了修復。

而朱高熾能夠得到史書很高的評價,不僅僅是在對國事的處理上,在自身的道德品質上面,也受人尊重與讚歎。

皇家內部爭鬥,本就殘忍無情,畢竟當上天下之主的誘惑不是人人都能夠抵擋的,而在朱高熾從太子到成為皇帝的這段期間,就曾遇到過這種皇室爭鬥。

雖然朱高熾是長子,但是由於自己身體和性格的原因,朱高熾並不太受父親朱棣的喜歡,由於朱高熾不喜歡運動,他逐漸長成為一個大胖子,而崇尚武力的朱棣也就更加厭惡,反倒是喜歡朱高煦,一度想過立朱高煦為太子。

幸虧大臣們比較明辨事理,大家知道明王朝更需要一個能夠讓國家安定下來的君主,所以在大臣的一致推薦下,再加上朱棣比較認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父憑子貴,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

而後朱高煦可就懷恨在心了,便在各種方面挑朱高熾的刺,再後來當朱高煦惹怒朱棣,將要被貶為庶人的時候,朱高熾卻站出來為兄弟求情。

朱高熾自己登基後,仍然不記舊仇,給自己的幾個兄弟封王。不僅僅如此,因為朱棣的皇帝位置是篡自己侄兒朱允炆的,朱棣登基之後,更是不承認朱允炆的皇帝名分,將建文帝的皇位廢除,年號併入洪武年。而當朱高熾執政後,將建文帝的身份合法化,承認了建文一朝的存在。

因為朱高熾的不愛鍛鍊,體型非常龐大,雖說沒有關於體重的準確記載,但是史料稱他出行需要兩個人攙扶,可見其肥胖到了何等樣的程度,這種情況下的朱高熾,從養生健康這角度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存在一些三高四高的心腦血管病。

終於,在登基不到一年之際,還沒來得及一展宏圖的明仁宗朱高熾就不幸病逝。

縱覽整個明朝,朱高熾可以說是一個十分稱職的皇帝,在他的短短執政生涯中定下了很多治國方略的基調,雖然時間所限,他沒有來得及完成這一些,但是他的兒子朱瞻基將這一切繼承了下來,朱瞻基和朱高熾執政時期,合稱仁宣之治。後人將其稱之為明朝的"黃金時代"。


歷來現實


朱高熾是個好皇帝,仁厚睿智,可惜縱慾過度,在位不到一年就死了。可就是這麼個“短命天子”,卻留下了“一代明君”的美名。為什麼呢?



01

二十年皇太子生涯,熟悉朝政

由於朱棣“超長待機”,朱高熾即位之時已經47歲。而在之前,他已經當了二十年的太子,而且也已經有了十幾年的監國經驗。

在他當太子期間,就已經有不少賢臣支持,這其中就有楊士奇、楊榮兩位大學士。朱高熾當了那麼久的太子,閱人無數,哪個大臣有能力,他一眼就能看出來。

所以,朱高熾知人善用,提拔了不少賢臣,還順便給朱瞻基留下了一個好班子。

02

宅心仁厚,推行仁政

  • 善待兄弟

朱高熾是嫡長子,生來仁厚,不過他自小不好動,所以身體肥胖,走路都需要人攙扶。這和能征善戰的朱棣大為不符,因此朱棣甚至起了廢太子之心。



朱棣的另一個兒子朱高熙,有勇有謀,在靖難之役中多次解救朱棣於危難之中。朱棣覺得朱高熙很像他,便想立朱高熙為太子。

我在另一篇問答裡也說過,朱高熾溫文爾雅,深得文臣喜愛,而且在靖難之役中也有成功保護大本營的成績。朱高熾威望極高,再加上是嫡長子,朱高熙和他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

不過,朱高熙並沒有因此放棄。在朱高熾當監國期間,朱高熙多次設計謀害朱高熾(甚至曾下毒想殺死朱高熾),可惜都沒有成功。

按理說,朱高熙做到這個程度了,朱高熙應該奮力反擊,報復朱高熙。可是朱高熾沒有這麼做,他只是一味地防禦,企圖以這種方式來感化朱高熙。在當皇帝以後,他還不計前嫌,多次賞賜朱高熙。



  • 施行仁政,得到士大夫認同

朱棣當上皇帝以後,與前朝朱允炆的為政舉措大相徑庭。朱允炆中庸柔弱,不過也想施行仁政,這倒是被文臣所認可。不過一到朱棣上位以後,建文帝那些“仁政”都被廢除,取而代之的便是嚴政。



於是,無數大臣冤枉致死。朱高熾正是明白這一點。在他一上位以後,就開始施行仁政。他這麼做,當然是受到大量文臣喜愛的,這是他的一個加分點,當然會被史官稱讚。

03

具體措施

  • 政治上

朱高熾平反了朱棣時期的冤假錯案,釋放了許多受到迫害的大臣。同時,在朝政上,朱高熾任用三楊輔政,廣開言路。古代的刑法向來嚴苛,朱高熾覺得太殘忍,也將諸如宮刑的懲罰廢除。

  • 經濟思想上

朱高熾主張輕徭薄稅,同時也出臺了一系列刺激經濟復甦的政策。在他的治理下,國泰民安,人民生活富足。同時,他還為了照顧北方學子,特意規定了“南六北四”的制度。

總的來說,朱高熾雖然僅僅在位八個月,卻做了一切明君該做的事。明仁宗的廟號,朱高熾實在是名副其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