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倉拼多多的背後邏輯

拼多多 Q3 財報一出,低於市場預期,給了一波抄底的機會,甚至有人直接賣掉其他股票全倉拼多多。

全倉拼多多的背後邏輯

這一操作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拼多多之所以能夠殺出重圍,背後離不開微信這尊大佛。對於阿里來說,微信生態無法染指,而微信的地位至少5-10年間不會動搖。

下沉市場消費升級將會持續倒逼供應鏈變革、優化。

假貨、山寨不止拼多多,淘寶等都曾經歷過,不是致命問題。

拼多多團隊戰鬥力很強,產品迭代速度驚人。

黃崢在界面新聞的一次採訪中提到的一句話:現在手機的電池消耗量有 50% 被微信消耗掉,而京東淘寶的搜索型交易超過 80%,這個不對等產生了巨大的落差。

簡潔高效,又準確。這個落差體現的是:大量的用戶是在微信中看到、聊到某件商品,然後再打開京東淘寶搜索,中間的體驗環節並不連貫。

而阿里和騰訊的神仙之爭,會給中間的 gap 留下一個小巨頭的空間。

淘寶在微信的體驗非常麻煩,淘口令、二維碼圖片等都是折中的解決方案,像“員工內購”這樣順滑的體驗,拼多多擁有阿里系沒有的絕對優勢。

當小小的改動被放大到億級的用戶體量上,跟蝴蝶效應類似,轉化率是驚人的。

另外,淘寶的整個購物流程是在假設每個人都安裝了 APP的基礎之上的。而實際上,裝機量會與城市發達程度成正比。

下沉市場中,不要說淘寶,甚至連支付寶都沒有,而微信卻相當普遍,甚至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的全部。

“微信內更佳的體驗”會帶來社交場景的電商轉化,無論是閒聊推薦,還是目的性更強的社交玩法。

“用微信不用淘寶”則會直接帶來大規模的流量,這些用戶很可能是原本長期在線下購物的,轉移到線上是對原來線下消費用戶的清洗。

只要微信的盤子穩,“微信電商”就是拼多多的基本盤。

下沉市場的消費升級依然會持續發生,對供應鏈也有變革和優化。

當拼多多商品品質優於線下菜市場、集市、商超的時候,人們的原有購物體驗並不是天貓、京東的品牌店,更多的是線下夫妻店、小攤主。

以較為年長的中老年為例,社交屬性本身就有很強的動機,淘寶對於他們晦澀難,而大家對拼多多卻樂此不疲。

現實情況是,在下沉市場的生活場景下,微信裡沒有,大家就不會裝了。

低價、山寨品不是假貨,他們也有品牌化、品質化的空間。從 toB 的視角看,拼多多也完全有機會協助商家,做與淘寶同樣的事情,提供更多工具,甚至更前置地推進改造供應鏈,出現許多新的價廉質優的品牌商家。

假貨和山寨在持續被解決,不是致命問題

拼多多充斥著大量的假貨和山寨,原因有二:第一,面向的下沉市場的舊體驗中,原本就存在山寨,也有魚龍混雜的假貨;第二,電商平臺的服務體系是需要逐步建設的。

小攤主、夫妻店、集市,本就是山寨品和假貨的聚集地。這些商品搬到線上後,當然也是同樣的玩法。

這種傳統的玩法當然不夠長久,這時候就需要逐步完善服務體系。

如果是自己員工,有的是辦法定規則、做獎懲,但如果是面向小 B,第一,他們不在你面前辦公,你沒法收集足夠全面和準確的信息,也沒有權限做最直接的管控;第二,他們也是用戶,也講究公正公平,一旦有錯判,讓他們失望,就會導致嚴重的流失。

打假是服務體系的一環,除此之外,還包括評價體系、物流體系等等都是需要花費時間積累經驗的。規則是要在執行過程中逐步完善和匹配的,滴滴也是花了接近兩年時間來做好車上服務的,使糾紛率大大下降,司乘關係趨於良性,這在個人微觀層面不好講,但在宏觀層面是了不起的進步。

網民總是健忘的,2010 年淘寶的假貨門,乃至更早之前許多人的言論都是直指電商是假貨的溫床。當時馬雲都只好說出“如果把淘寶關了假貨就滅了的話,淘寶人今天晚上就把淘寶關了”這樣的話。

阿里塑造的電商服務體系都是行業標杆,如今少有人再提淘寶的服務品質很差,電商有原罪之類的話了。

這反而也給拼多多一個契機:許多體系都有了前輩經驗,可以更快地試錯了。典型的如物流體系,就不用重新再建設一套了,四通一達都可以快速合作。

對於在微信上重建一個高品質服務的電商平臺,我對拼多多是深有信心的,這就過渡到了下一個觀點:執行力。

拼多多的團隊,戰鬥力極強,迭代速度驚人

對數據有追求、迭代飛快。在拼多多,產品經理是自己直接做大多數決策的,並且很追求效率。

比較極致的情況下,上午上線一個活動(比如砍價),中午看數據做分析,下午就能做一次改版直接上線,實驗有了結論,當晚就再調整策略,半夜再上線一個版本。

這在傳統一些的互聯網公司,都是很不可思議的。

許多人認為拼多多是“對人性理解深刻”、“是社交電商的鼻祖”,紛紛跟拼多多學習許多社交裂變的玩法,反覆推理、思考、分析、模仿、抄襲......

但是,這卻跟拼多多自己的做法背道相馳。

拼多多的內部都是同時在嘗試無數的營銷方案和玩法,嘗試大量的不同產品功能和策略。他們不會預設太多判斷和策略,而是交給市場來驗證。

所以,從結果看,我們看到的砍價活動,可能是嘗試了 100 種活動後 ROI 最高的、效果最好的方式,但這是在特殊的約束條件/場景下的。

在另外的場景中,又會嘗試別的 100 種活動,自然淘汰後選出最佳的。模仿者既然是粗劣的模仿,當然就通常不會是自己面臨場景、用戶下的最優解。

黃崢個人


黃崢的個人戰略思考和認知能力都是頂級的,不管是“Costco+迪士尼”的定位,還是對下沉市場的敏銳捕捉,都十分打動人。

關於一些言論

“拼多多的社交裂變活動太 low 了。”

說這種話的通常都是淘寶用戶,不是目標人群。而且認為 low、認為不喜歡調性,是假設做拼多多的人,就是“low”的。

但圈內人都清楚,拼多多的產品團隊絕大多數都來自微信核心團隊,當初拼多多都是直接在廣州微信總部隔壁租房去招人的。他們不懂體驗瞎做嗎?還是就喜歡用 low 的手法?顯然都不是。

拼多多的營銷產品形態,在下沉市場的人群場景下成長起來的,並不是主觀設計出來的。

你覺得拉群發砍價消息是打擾、花時間和精力在幾塊錢的優惠上是浪費,但拼多多面向的目標人群不覺得。

拼多多做不了好的體驗嗎?

剛剛提到的小程序“員工內購”就讓人很驚豔,遠超不少淘寶的產品設計。這就是進入到對營銷的“體面”有要求的用戶群體場景時,拼多多做的自適應。

如果沒有用過拼多多,不妨試一試,你會感嘆其流程的便捷程度,許多地方比淘寶京東設計得更合理。拼多多一定會持續在微信裡蠶食淘寶的用戶。

“拼多多就是靠社交裂變成長起來的/ 拼多多是社交電商的代表”

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的,但這個不是拼多多成長起來的本質。

拼多多 = 在微信裡重建一個淘寶(市場邏輯) + 快速適應迭代(內部邏輯)

而具體那些營銷的形式,不管是砍價還是拼團,都是在這個邏輯上自然成長的結果,這只是增長的手段而已。許多社交電商/社群電商也在講類似的故事,反覆去做各種設計(YY)出來的裂變,只學了皮毛,下場就很慘。

拼多多現在大多精力還是放在拉新而非留存,不是品牌和服務建設而是用戶量和(短期)GMV。因此,拼多多不止是一個“增長出色”的企業和品牌,也能逐步變成一個“服務出色”的企業和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