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之託,代人理財”,帶你看懂信託,增長我們的知識

什麼是信託?

可能大多數人都沒聽說過信託,這很正常,在我們國家銀行大概有3500多家,從業人員數百萬人,保險公司100多家,從業人員更是800萬人以上,而證券公司也有100多家,不管是保險、證券還是銀行,他們的網點的非常非常的多,毫不誇張的說在路上走沒幾步,肯定就會看到一家。

但是信託呢,目前全國只有68家,從業人員只有不到三萬人,而且沒有營業網點,而且銀監會也不允許公開宣傳。


“受人之託,代人理財”,帶你看懂信託,增長我們的知識

一、信託概念

信託是受銀監會監管的非銀行類正規金融機構,與銀行同屬銀監會監管,2018年3月銀監會與保監會合併為銀保監會,從此銀行、保險、信託同屬此機構監管。

信託在我們國家目前收到一法三規的約束與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託法》、《信託公司管理辦法》、《信託公司淨資本管理辦法》以及《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管理辦法》

其中《信託公司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信託公司的最低註冊資金是三億元人民幣,並且不能分期繳納,必須以貨幣形式一次性付清。

“受人之託,代人理財”,帶你看懂信託,增長我們的知識

信託作為我國四大金融支柱之一,截止2019年3月底,信託行業資產管理規模達到22.54萬億,而銀行理財規模在2018年底規模22.04萬億(忘記最新數據),單純從規模上來講,信託已經和銀行理財並駕齊驅為我國高淨值客戶和普通客戶提供著安全可靠的理財方式。

信託目前全國只有68家,並且2007年後銀監會明確不再新增信託牌照,也就早就瞭如果當前如果有企業想擁有一家信託公司,必須通過股權轉讓等方式進行,牌照的含金量也是無以倫比的。

舉個例子,2015年浦發銀行收購上海國際信託大約97%的股權,花費了163.5億人民幣。

2016年4月,由武漢金控以50億元購得方正東亞信託57.51%股權,並更名為國通信託。據此推斷,一家正常的信託公司的牌照的價值大概是100億元左右。

“受人之託,代人理財”,帶你看懂信託,增長我們的知識

68家信託公司中,大部分信託公司股東都是國企、央企、地方政府、以及大型民營企業。

二、信託的背景

在12世紀的英國,宗教徒習慣死後將自己擁有的土地捐贈給教會,而根據當時的法律,教會的土地是免稅的,不需要向國王交稅,因此隨著教會土地不斷不斷的增多,國家的稅收不斷減少,這也就觸動了封建貴族的利益,當時的英王亨利三世制定了《沒收條例》中規定凡是未經國王允許捐贈給教會的土地屬於違法,會被國家沒收。


“受人之託,代人理財”,帶你看懂信託,增長我們的知識

這個時候,非盈利的第三方就出現了,教徒在臨終前遺囑中把土地贈送給第三方機構,但規定教會擁有土地的實際使用權和收益權,這樣教會雖然沒有直接掌握土地,但能與直接贈送土地一樣收益,這就是英國尤思制度的由來。現代意義上的信託也是從此開始發展的。

在我們國家第一家信託應該是1919年上海聚星城銀行開辦的信託部門,但當時的信託和現在還不太一樣,當時主要是負責買賣證券、報關、倉儲等業務。

“受人之託,代人理財”,帶你看懂信託,增長我們的知識

我們國家現代歷史上第一家信託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國家缺乏資金技術,急需從海外可以引進先進的技術以及資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呢,1979年10月,當時的國家副 榮毅仁先生主導,鄧小平 的支持,國務院批覆下,創辦了第一家信託公司《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目的也是為了引進海外先進的技術以及資金來加速建設我們的國家。這裡舉個例子,在1982年我們國家紡織工業部在江蘇省儀徵市投資建設化纖工廠,但中途因缺乏資金而停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呢,中國國際信託跑到日本債券市場發行了100億日元的債券,其中80%用於化纖工廠的建設得以完工。(你們看的沒錯,我們跑到日本去借錢來搞發展建設了),此模式便開始大量複製,上海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在歐洲、日本同樣發行了大量的日元債券來建設我們國家。

三、信託的發展

到了1982年底的時候,中國各類的信託投資機構達到了600多家,絕大部分為銀行、政府開辦的,由於處在信託發展的初期,野蠻生長、粗放的現象非常嚴重。

國務院在1982年下發了《關於整頓信託投資機構和加強更新改造資金管理的通知》

1986年經濟發展過熱、資金需求量過大的背景下,信託行業又再一次迅速擴張,截至1988年底呢,信託公司數量達到了巔峰的1000家左右。由於發展速度過快,監管不足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從此信託行業開展了長達十幾年的5次大型的整改。

“受人之託,代人理財”,帶你看懂信託,增長我們的知識

1993年至2000年期間,國內經濟金融領域發生了深刻變化,信託業在此期間經歷了長達7年的整頓期。

1993年針對金融系統秩序混亂的問題,國內開始全面清理信託投資公司。

1995年,全國非銀行類金融機構重新登記,並實施商業銀行與信託投資機構脫鉤工作。1999年,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重新規範了信託業務範圍,嚴格實施分業經營,將銀行、證券業務從信託業中剝離,信託投資公司的整頓撤併繼續深化,信託公司數量也從最高時的1000多家大幅降至僅有60家左右。

“受人之託,代人理財”,帶你看懂信託,增長我們的知識

直到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託法》頒佈成立,信託得以在中國法律方面正式的確立。

2002年呢,因為法律關係的確立,這一年也被稱為信託的”立春“之年,這一年上海愛建信託推出了《上海外環隧道項目資金信託計劃》,成為了《信託法》出臺之後國內首個真正意義上的信託產品。

個人投資者第一次發行,通過購買信託產品,也可以參與重大工程,並分享投資收益回報。上海外環隧道資金信託計劃賣的非常火熱,原本預計一個月才能賣完5.5億,只用了一週就售罄了。

從此,在一定程度上,中國的信託業開始慢慢步入”受人之託,代人理財“本源業務。

四、信託成熟

2002年7月18日,是國內首個真正意義上的信託產品——上海外環隧道項目資金信託計劃推出的首日。選中這一天並不是為了討吉利“要發”,而是因為同日中國人民銀行頒佈的《信託投資公司資金信託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集合資金信託獲得了“準生證”。“個人投資者也可以參與投資重大工程,並分享投資收益”,當時的媒體報道中幾乎全部是這樣描述集合資金信託第一單的。對於這一新生事物,先後有60多家媒體爭相報道,使得按照規定不能做廣告的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一下火了。

“受人之託,代人理財”,帶你看懂信託,增長我們的知識

當時擔任上海愛建信託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企劃部經理的李忠誠回憶,上海外環隧道項目資金信託計劃總量為人民幣5.5億元,5萬元起賣,資金信託期為3年。雖然不得承諾信託計劃的最低收益,但預計該信託計劃可獲得5%的年平均收益率。而當時正值股市低迷,加上媒體的報道,出現了上海人洶湧“建隧道”的現象,漢口路110號愛建金融大樓底層大廳擠滿了提著現金買信託計劃的人。愛建員工看到還有個江蘇人開車來,提了兩隻箱子,裡面倒出來有幾百萬人民幣。李忠誠最難忘的是,有一天,捆紮一萬元的扎鈔紙居然堆成了小山,把銀行收銀員的腳也埋沒了。5.5億元結果只用了一個星期就認購一空。

2007年底的時候,信託行業資產管理規模還不到1萬億,大概是9000多億,而2019年2季度的數據信託規模是22.53萬億。

是什麼原因讓信託行業的資產規模在我國爆發時增長?一躍超過保險、券商、銀行理財,成為僅次於我國銀行(儲蓄+理財)的第二大金融支柱呢?

2008年-2012年:通道業務(銀行信託合作)爆發式增長

2008年,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出臺了“四萬億”的刺激政策,旨在對實體經濟提供流動性支持;地方融資平臺也紛紛成立,支持地方基建投資。

“受人之託,代人理財”,帶你看懂信託,增長我們的知識

2010年10月銀監會指出,收緊了對貸款額度與貸款投向的監管。商業銀行直接放貸進入房地產市場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受到限制,於是“銀信合作”成為銀行為實體經濟提供流動性的重要模式,也直接導致了信託規模的爆發時增長。

五、信託理財優勢及缺點

1、風險低

2018年以來,宏觀經濟下滑疊加金融去槓桿,金融市場呈現“寬貨幣、緊信用”的特徵,近年來不少信託計劃也出現了兌付風險。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根據中國信託業協會披露的數據,信託行業風險項目數量增至832個,涉及信託金額合計首次突破2000億元,達到2159.73億元,較2017年底大幅增長64.32%,風險率也從0.5%上升至0.93%。

但是信託還是一種風險比較低一種理財產品。

2、收益高

 2019年1月份,固定收益類信託預期收益率(1-2年)降至7.89%。銀行同屬銀保監會監管,正規金融機構(擁有國家頒發金融許可證,不同於私募、財富公司的銷售牌照或基金管理人牌照),收益較高相對穩定,一般比銀行理財同期高出不少,被譽為富人的“存款“。

3、投資起點高

信託投資起點比較高,一般要100萬起,單個項目100萬名額不超過50個,300萬以上不受限制,2018之後有30萬起步的,但是不多。

“受人之託,代人理財”,帶你看懂信託,增長我們的知識

4、流動性比較差

因為信託都是一年期、或者兩年期產品,中間不能贖回,只能通過轉讓。

總而言之,信託是一種針對於高端客戶的理財。

六、概述

信託是金融機構唯一橫跨貨幣、資本、實業領域進行經營的金融機構,也就是類似於全牌照的樣子。

信託與銀行放貸款的區別

1、銀行發放貸款的錢來源於百姓的存款

2、銀行通過理財產品資金出表——投資信託——放款給融資方

3、信託發放貸款的錢來源於百姓買的理財

如果銀行和信託發放貸款的對象是同一家公司,那是不是產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通過不同的金融機構,不同的方式,給到客戶的收益也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