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伊斯坎德爾導彈射程究竟多遠?是它直接導致美國退出《中導條約》?

東義義


俄羅斯的伊斯坎德爾導彈只是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的一個藉口而已,這個條約的全程是《美蘇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是1986年簽訂的,那時候美蘇雖然為超級大國,但也深受無休止的軍備競賽之苦,後來雙方也就坐下來談判,簽訂了一系列的限制條約,甚至有些協議的談判直到俄羅斯時代才談判結束!

《中導條約》算起來也存在了30年,雙方銷燬了大量的導彈,總體銷燬的比例來說,蘇/俄銷燬的數量大約是美國的2倍左右,而且大量的陸基中程導彈研發被終止!而這一次俄羅斯研發了一款伊斯坎德爾導彈,公開數據射程為500公里,也就在《中導條約》的門坎上,而美國卻指責這款導彈已經超出了500公里,不管俄羅斯方面做什麼解釋,反正美國就是不信,並在世界輿論上硬生生的營造“俄羅斯違約了,美國是受害者,所以美國退出《中導條約》是俄羅斯的錯”的氣氛,要求俄羅斯銷燬這款導彈!

而之後雙方就開始在這件事情上進行常規扯皮,美國不但不信任伊斯坎德爾導彈,還拿出了新的證據,那就是俄羅斯研發了陸基版的口徑巡航導彈,這也應該在《中導條約》限制範圍內;而俄羅斯也不是軟柿子,不但指責美國無中生有的想退出條約,還指責美國一直在背後偷偷發展中程導彈技術,也就是目前美國的“反導測試用靶彈”,名為靶彈,實為中程彈道導彈,這款導彈相當的先進,不但射程上完全滿足中程導彈的範湊,而且還能機動變軌,目前他與中程導彈的區別僅僅是差一枚戰鬥部彈頭而已,用今天流行的話來說,也就是美國將“中程導彈”換了一個“靶彈”的皮膚,於是就開始名正言順的不斷的研發和完善。另外對於美國發展的戰斧系列比之俄羅斯的口徑系列巡航導彈更為完善,分分鐘美國就能將這款導彈從海基和空基改裝成陸基導彈。

最後美俄雙方在這種常規扯皮中,美國宣佈退出《中導條約》,而隨後俄羅斯也宣佈退出!但退出的原因真的就是這款伊斯坎德爾導彈?

顯然不是,自從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衣缽,但是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卻天真的去和整個西方做朋友,甚至接受西方給出的休克療法的經濟治療方案,結果最終上了西方的當,短短10年,蘇聯大半個世紀積累下來的財富被西方剝奪一空,直到今天,俄羅斯變成了一個依靠能源維持國家經濟的發展中國家,除了他的核武外,已經不足為懼了!

而在蘇聯和俄羅斯沒落的幾十年間,誰也沒有想到,俄羅斯學不會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中國卻學的相當的好,而且不但學會了,還學得相當好,堪稱“學霸”!而且在這幾十年裡,我們得到了全面發展,不僅僅是經濟恢復,而且科技、軍事、金融等全面發展,而美國已經看到,未來擺在美國面前的最大競爭對手已經不是俄羅斯,而是中國。而那些與蘇俄簽訂的條約必將成為約束美國的枷鎖,美國必須找理由退出來!

就《中導條約》來說,他僅僅只是限制美俄兩個國家的軍事條約,而中國利用這幾十年的軍事發展,已經開發完善“短程~中程~洲際導彈”這個系列所有的導彈,而且非常先進,在這個領域可以說已經獨霸天下了,而美國卻被《中導條約》掣肘著,而現在中國軍事發展太快了,甚至過快了,遠遠超出了美國的預估,在這個前提下,美國當務之急就是將這些枷鎖去除,而俄羅斯的伊斯坎德爾導彈僅僅只是一個藉口而已!


狼煙火燎


兔哥回答:“伊斯坎德爾”導彈自2005年開始裝備俄羅斯導彈部隊,俄羅斯曾計劃在2015年裝備5個導彈旅,像俄羅斯其它很多先進武器一樣,俄羅斯也對外出口“伊斯坎德爾”導彈,出口型號為“伊斯坎德爾”-E型,出口型號的射程為280公里。俄羅斯的武器裝備出口和自用就性能而言差距很大,俄羅斯自用的“伊斯坎德爾”導彈射程約480公里,當然這只是一個參考數據,對於俄羅斯這樣的導彈強國追究射程意義不大,想要再遠一點並不是難事。(下圖為伊斯坎德爾)


至於說美國是否是因為這款“伊斯坎德爾”就退出《中導條約》,並不妥當,首先這款導彈的射程是480公里,而《中導》要求的射程是500~5500公里,這款導彈並不在其內。第二,美國退出《中導》是美國一個大的戰略舉措,並不會針對一款俄羅斯的導彈武器,只能說是美國在找藉口罷了。美國退出中導後首先發射了中導武器,說明美國早就破壞了規矩,倒是俄羅斯一直在期待美國能夠回到中導條約中來,保持了剋制。就伊斯坎德爾導彈來說,它的確是讓美國忌怠的一款先進武器,目前,美國並沒有針對伊斯坎德爾導彈的應對手段,美國以此為藉口也就不難理解了。伊斯坎德爾導彈有什麼過人之處讓美國害怕呢?我們說說這個問題,就能感覺到這款導彈的威力了。(下圖為伊斯坎德爾)


發射準備時間短,做到了隨時發射,突防能力強,載荷大,射擊精準,是一款典型的“點穴打擊”武器;伊斯坎德爾導彈為單體固體燃料導彈,整個導彈短粗渾圓,突防能力很強,特別是機動過載能力可以達到20~30個G,說明這款導彈的機動能力非常高,這樣就給對手的反制措施帶來了困難,理論上要對付這樣高機動能力的導彈,反制導彈的過載通常要達到3倍伊斯坎德爾導彈的過載才可行,目前來說是做不到的,這也是美國忌怠的原因。伊斯坎德爾導彈的另外一個特點是發射準備時間短,部署的情況下只需要4分鐘就可以完成對目標的打擊發射工作,即便是臨時機動佈防也只需要6分鐘,這是目前準備時間最短的地地導彈系統,對於一款短程導彈來說是相當有實戰意義的。(下圖為伊斯坎德爾)


“伊斯坎德爾”導彈的精度也是目前最高的,據俄羅斯方面說其“伊斯坎德爾-M”型導彈的精度可達1~2米,這可是名符其實“點穴”打擊,“伊斯坎德爾”導彈的精度來源於其制導方式,採用了全程制導並且是慣性制導+衛星導航+景象匹配製導等多種制導方式。這樣的指導方式通常是巡航導彈使用的,但“伊斯坎德爾”導彈屬於高聲速導彈,射程低於巡航導彈,說明俄羅斯在高聲速導彈制導方面技術是很高的。彈頭威力也是這款導彈的一個亮點,能夠搭載子母彈頭,燃料空氣彈頭,脈衝彈頭等等數種。“伊斯坎德爾”導彈的長度只有7.2米,直徑0.95米,一輛導彈運輸發射一體車可以攜帶兩枚,採用車載發射方式,機動、部署都很靈活。(下圖為伊斯坎德爾)


“伊斯坎德爾”導彈並不是一個新研發的導彈,其實它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服役的“奧卡”導彈,俄羅斯編號9K714,北約代號“蜘蛛”。這款“奧卡”曾經在阿富汗戰場上使用,一炮而紅,甚至替代了戰機對目標的精準打擊,正是阿富汗的表現讓美國等西方國家開始恐懼這款導彈,也引起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高度警惕。《中導》談判時,“奧卡”被算入在內,其實當時的“奧卡”的射程約400公里,不在《中導》規定範圍之內,可以說是當時蘇領導人討好西方國家的結果,為此該導彈的設計師層被氣的住了一個月的醫院。上世紀九十年代北約開始東擴,俄羅斯感覺到了壓力,於是開始復活“奧卡”導彈,並重新命名為“伊斯坎德爾”。(下圖為伊斯坎德爾)


無論是早期的“奧卡”,還是現在的“伊斯坎德爾”,其射程均沒有超過500公里的射程,並不在《中導》要求限制之內。但這款導彈的性能是美國等西方國家最為恐懼的,美國當然希望“伊斯坎德爾”導彈的命運和“奧卡”導彈一樣,問題是這款導彈的射程並不在《中導》範圍之內,也只能說是美國找藉口了。既便是俄羅斯不生產“伊斯坎德爾”導彈,美國就不退出《中導》嗎?未必,美國退出中導是有目的的,不會因為一款導彈就能改變立場。(下圖為“奧卡”導彈)



兔哥42928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這型導彈並沒有直接導致美國退出《中導條約》。

按照蘇俄關於導彈的定義,射程小於150公里的屬於戰術導彈,射程小於1000公里的屬於戰役戰術導彈,這兩種導彈都歸屬陸軍。

冷戰年代,蘇聯先後開發了多款戰役戰術和戰術導彈,主要有2K6 Луна“月亮”和9K52 Луна-M“月亮”戰術導彈(北約代號蛙系列)、P-11和P17導彈(北約代號“飛毛腿”系列)、PT-1導彈(北約代號SS-12)、9K79 Точка“圓點”戰術導彈(北約代號SS-21)和9K714 Ока“奧卡河”導彈(北約代號SS-23)。伊斯坎德爾導彈的前身正是9K714 Ока“奧卡河”導彈。

Ока“奧卡河”導彈由機械製造設計局的涅波別季梅擔任總設計師,它的設計來源於蘇聯70年代軍事戰略的演變。當時的蘇聯軍方認為蘇聯除了大規模核打擊和確保相互摧毀外,還需要有很強悍的常規戰爭能力,尤其指出戰術導彈和遠程火炮在常規戰爭中應該擔負攻擊大縱深目標的重要任務。1973年,蘇聯國防委員會下達計劃,要求科洛姆納設計局研製一種用於取代“飛毛腿”的,核常兼備並精確靈活的戰役戰術導彈,代號9K714,綽號Ока“奧卡”(奧卡河是伏爾加河最大的一條支流)。

導彈射程400千米,命中精度30米,彈長7.52米,彈徑0.97米,翼展1.84米,起飛重量4.69噸,常規戰鬥部重715公斤,核戰鬥部重375公斤(彈頭1-20萬噸TNT當量),射程300-450千米,命中精度300米。1976年進行了第一次試飛,1980年開始少量裝備部隊,1983年正式裝備。

在雙方中導條約談判中,儘管蘇聯百般解釋導彈最大射程只有400千米,但美國堅持將這型導彈銷燬,因為理論上它的最大射程有500千米。最終由於種種原因,蘇聯接受了 美國的條件,將這型導彈也納入裁減範圍。

據報道,聽聞消息後,導彈的總設計師涅波別季梅受此刺激竟然生病住院,有一個月不能下床走動。由於這型導彈的銷燬,從1989年起,蘇軍火箭-炮兵部隊的遠程突擊力量被大大削弱,沒有能夠對敵縱深200-500千米進行常規火力突擊的武器。直到2007年新的第四代9K723 Искандер“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出現。

蘇聯解體後,隨著北約不斷壓縮俄羅斯戰略空間,時任總統葉利欽要求設計新的戰役戰術導彈,要求更高的命中精度、可以進行飛行全過程控制、配備多樣化戰鬥部,可以有效毀傷移動目標和高防護固定目標,簡單地說就是導彈打擊效能要高、突防能力要強。導彈的設計工作再次交給了之前9K714“奧卡”導彈的總設計師涅波別季梅。

當時(1994年)已經是73歲高齡的老人,接受這一任務顯得異常興奮,在沒有生產圖紙和生產線的情況下,他和他的團隊成員四處蒐集流失的資料,走訪參與過奧卡河導彈導彈研發的人員,竟然奇蹟般地復原了全部圖紙資料。不過老人並不滿足於僅僅是翻版。

新型導彈命名為伊斯坎德爾,也有深刻的意義。這個名字來源於馬其頓皇帝亞歷山大的波斯語稱謂,也是古俄語姓氏之一,本意為“人類庇護者”。用這個名字做為導彈型號名稱,足見對它的期望值之高。

在它的設計下,伊斯蘭德爾導彈性能有了明顯的提高

-導彈反應速度更快:在預有準備發射陣地上待機作戰,從一等作戰準備到導彈發射僅需要4分鐘;在無預先準備情況下,從停車到完成導彈發射,全程只需要16分鐘

-突防能力強:導彈採用近似錐體外形,在飛行初段和末段,導彈機動可以承受20-30G過載。

-毀傷效能高:導彈採用慣性制導、衛星導航和地形匹配製導等多種制導方式,2007年5月巡航型伊斯坎德爾-P導彈命中精度高達1米。

俄軍聲稱1-2枚該型導彈可以摧毀類似反導陣地、防空連、指揮部這樣的典型目標;如果使用子母彈藥,毀傷效能折算為618發152毫米榴彈炮炮彈

-適用範圍廣:導彈系統可以在±50℃條件下使用,地形除了沼澤地和流沙地都可以正常使用。

-操作簡便:1輛導彈發射車可以同時裝載2枚導彈,在1分鐘內完成發射,分別打擊2個目標。

目前,俄軍已經有10個伊斯坎德爾導彈旅。

至於這型導彈與中導條約的關係,屬於沒有什麼關聯。因為隨著北約東擴、克里米亞和敘利亞危機以來,俄羅斯與美國矛盾越來越激化,雙方這幾年都在指責對方破壞中導條約。美國退出條約並非因為這型導彈,因為它早就想退了。


榮華之武器堂


《中導條約》是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和美國總統里根於1987年簽署,條約主要內容為雙方銷燬射程500-1000公里的短程導彈和射程1000-5500公里的中程導彈,包括常規彈頭和核彈頭,並銷燬相應的陸基發射架。簽署背景是當時美蘇雙方在歐洲爭得你死我活,蘇聯前腳部署了數百枚SS-20導彈,美國馬上緊跟著部署600枚中程導彈,蘇聯幾乎全境都在其打擊範圍之內,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就在雙方欲將競爭進一步升級時,美國率先提出了坐下來談判。條約的簽署暫時解除了歐洲上空的戰雲。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在歐洲的較量並沒有停止,一直都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之中,美國不停地圍繞著俄羅斯部署反導系統,俄羅斯只得不斷出招反制,鬥來鬥去,指不定雙方誰先越過了紅線,便立即成為對方指責的目標。俄羅斯指責美方部署宙斯盾和薩德系統嚴重威脅俄羅斯的國土安全,美方立刻指出俄羅斯發射和部署的伊斯坎德爾導彈已經突破了500公里射程,違反了雙方簽署的《中導條約》,俄羅斯則辯稱,伊斯坎德爾射程只有479公里,壓根沒突破500公里,不算違約,美國報以不屑的呵呵。特朗普則直接威脅退群,不和你玩了!那麼伊斯坎德爾究竟是怎樣一種導彈,它的出現和部署又對美國和歐洲產生怎樣的威脅呢?

伊斯坎德爾的前身是北約代號為“蜘蛛”的奧卡導彈,奧卡導彈射程約400千米,命中精度為圓概率誤差30~150米,這在20世紀80年代初來說堪稱戰術彈道導彈的巔峰之作。高精度、核彈頭加上強大的突防能力,對冷戰前線的北約國家構成了極大的壓力。

這種無法防禦的武器帶來了巨大的威脅,所以儘管奧卡導彈射程不足500千米,但美國仍利用各種手段施加壓力,迫使蘇聯在《中導條約》中同意銷燬奧卡河導彈。使得蘇聯和後來的俄羅斯再也沒有奧卡導彈那樣堪稱無法防禦的中短程突防武器。

1994年,北約開始陸續東擴,並逐漸加大了在歐洲和俄羅斯近鄰的反導系統的部署,已及各種針對俄羅斯的制裁,使得俄羅斯日益感到威脅在加劇,不得不考慮自身的安全防禦問題,已及對於那些虎視眈眈的鄰居們的威懾作用,於是奧卡導彈很快被提上了復活的日程。復活後的奧卡,不僅要滿足俄羅斯自身的需要,還準備對中東地區包括伊朗出口,因此就在命名上想了一個討巧的方案,將在中東廣受尊崇的亞歷山大大帝的阿拉伯語發音“伊斯坎德爾”作為奧卡導彈升級版的名字。

升級後的“伊斯坎德爾”導彈為單級、固體燃料、全程制導導彈,導彈全長7.2米,彈體最大直徑0.95米,起飛重量3.8噸,有效載荷380公斤,車載機動發射。相比較奧卡導彈的打擊精度,伊斯坎德爾更上層樓,2007年5月29日,俄軍在“伊斯坎德爾”-M導彈武器系統上發射R-500巡航導彈獲得成功,監測數據顯示,命中精度CEP達到1米。簡直像狙擊步槍一樣精準,達到了駭人聽聞的程度。

在突防方面,“伊斯坎德爾”導彈除使用特殊複合材料外,在結構上也極為獨特。其外形近似錐體,且起飛後迅速拋掉表面突出部分,使彈體更加渾圓,從而降低了導彈的雷達波反射面積,增加了雷達的探測難度;其次,導彈在飛行過程中多次做偏離發射平面的機動,並且這種機動在發射區和目標區上空尤為劇烈,機動時導彈承受的過載高達20~30g,故而要對其實施攔截,攔截彈承受的過載必須達到來襲導彈的2~3倍,這在當前情況下是難以實現的;此外,“伊斯坎德爾”導彈武器系統既能發射彈道導彈,又能發射巡航導彈,可使敵方導彈防禦系統顧此失彼,降低攔截概率。以色列軍方承認,其與美國共同研製的“箭”式反導系統“不具備對付多彈頭‘伊斯坎德爾’導彈的能力”。這款導彈已經在車臣戰爭和格魯吉亞戰爭中經過了實戰,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這樣一款可怕的武器存在,當然令北約無法安心,儘管俄羅斯一直否認伊斯坎德爾射程違背中導條約限制,但是美國這個只能自己放火,不許別人點燈的強權國家,一貫奉行自己的強盜邏輯:不按照我的規則玩,咱們就刀槍相見!可惜他遇到的是戰鬥民族,不吃他這一套,所以這場爭鬥到底是道高一尺還是魔高一丈,目前還未見分曉。






經常用了


伊斯坎德爾導彈沒那麼大威力,美國退出《中導條約》也不是因為這款武器。

關於《中導條約》

《中導條約》的全稱是《美蘇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該條約規定兩國不再試驗和裝備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的陸基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同時將已經生產的中程/中短程導彈和相關載具全部銷燬。

《中導條約》的誕生帶有強烈的時代色彩,這是美蘇兩國在常年軍事對峙後,為改善國際政治關係而相互妥協的產物,也正是這一條約的簽署,讓兩國的關係逐漸開始緩和起來。


“伊斯坎德爾”的誕生

伊斯坎德爾導彈的出現並不針對《中導條約》,反而是俄羅斯面對戰略危機下的最後選擇。

蘇聯解體後,美俄間的安全安全戰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美國及其北約盟國也未放鬆對俄羅斯的遏制和對抗,積極吸收原蘇聯國家加入北約體系,一再壓縮俄羅斯西部的戰略空間,同時還在東歐地區以反恐名義部署反導系統。俄羅斯屢次提出抗議,甚至威脅退出《中導條約》,均無果而終,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研發和裝備了新型的“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作為回應。

“伊斯坎德爾”導彈的戰技性能相當突出,導彈使用單級固體火箭發動機,最高速度到達10馬赫以上,制導採用慣性制導+衛星導航+地形匹配製導的複合制導模式,命中精度高達5米,可攜帶包括核彈頭在內的多種戰鬥部,對不同類型的目標實施精確打擊;轉換能力相當出色,可在10分鐘內完成從行軍到作戰的準備,發射後即可迅速轉移,很難被發現。

最關鍵的是,伊斯坎德爾導彈具備中途機動能力,難以進行跟蹤和攔截,可有效規避反導系統。

雖然美國屢次指出伊斯坎德爾導彈違反《中導條約》,但實際上其射程嚴格遵序了條約並沒有違規,其中俄軍自用型號480公里,出口型號280公里。

美國戰略的轉變

以目前的狀況看,俄羅斯其實並不會影響美國戰略安全,其發展的導彈僅僅用以自保,真正令美國擔心的,是中程彈道導彈技術擴散帶來的安全風險。

進入21世紀後,亞洲的印度、巴基斯坦、伊朗、朝鮮等國中程彈道導彈/巡航導彈陸續裝備或服役。2010年後,中國的軍事實力得到了突飛猛進式的發展,其裝備的陸基中程彈道導彈已經對亞洲地區內的美軍航母和軍事基地帶來了嚴重的威脅。美國經過評估後認為,如果不加以阻止和遏制,美國的國家安全會遭遇到越來越嚴重的挑戰,因此開始將戰略重點從歐洲轉向亞洲東部。

不過,美國雖有心改變這種不利的戰略態勢,但受限於《中導條約》,一來無法發展自身的陸基中程彈道導彈,二來缺乏應對中程彈道導彈的防禦措施,整體上屬於被動應付的局面,很難以現有裝備適應新世紀以後出現的挑戰。

為打破這種被動局面,美國就必須要重新發展中程彈道導彈技術,在這種情況下,以利益至上的美國人退出處處掣肘的《中導條約》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中程反艦彈道導彈對美國海軍的威脅遠大於蘇聯時期

美國的真正目的

早在2013年,美國就公開指責俄羅斯,認為伊斯坎德爾導彈違反條約規定,要求銷燬。只不過這屬於國際政治間的交涉,美國僅僅是以伊斯坎德爾導彈為藉口在談判中尋求更多的政治利益而已。

這次退出《中導條約》,不過又是拿伊斯坎德爾導彈作為擋箭牌而已,真正的目的其實是計劃發展自己的陸基中程彈道導彈系統。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宣佈退出條約後,五角大樓緊接著宣佈試射新型陸基中程巡航導彈和中遠程彈道導彈,並計劃部署在關島,其真正的目標不言自明。

潘興-2中程彈道導彈


總結一下,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就是因為其已經不符合自己的國家安全利益,指責伊斯坎德爾導彈射程超過條約規定,看上去似乎大義凜然,其實質僅僅是為退約尋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而已。


水井土城


“伊斯坎德爾”導彈的射程近500千米,出口版的在300千米左右。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的原因與伊斯坎德爾導彈並沒有什麼關係,只是為了將歐洲各國與美國牢牢的綁在一起;其次,再次展開軍備競賽,拉俄羅斯下水;再者,也想讓我國也加入《中導條約》。

“伊斯坎德爾”戰役戰術導彈的彈頭重380千克,其採用了“慣性制導+衛星制導+景象匹配製導”。“伊斯坎德爾”導彈的命中精度極高,在測試中精度達到了1米。另外,該導彈的突防能力也比較強。

事實上,該導彈對美國沒有多大的威懾力,畢竟射程只有500千米。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完全是因為上問所說的那三個原因!


將歐洲各國與美國綁在一起

眾所周知,俄羅斯的中程彈道導彈對美國本土沒有一點威脅。但是對歐洲各國的威脅就太大了,畢竟歐洲各國與俄羅斯的距離較近,俄羅斯的中程彈道導彈完全可以覆蓋歐洲國家。美國此舉,就是為了逼歐洲國家時刻站在美國這邊,不能有絲毫脫離美國掌控的意圖。美國一旦退出《中導條約》,那俄羅斯肯定會緊隨其後,加緊研發中程彈道導彈。如此一來,歐洲是受威脅最大的地區。為了確保自己的安全,歐洲諸國也只能牢牢的靠著美國這顆大樹。


重啟軍備競賽,拉俄羅斯下水

目前來說,俄羅斯在美國以及歐洲的制裁下,其經濟已經嚴重下滑。就以俄羅斯目前的經濟狀況來看,僅能保住導彈,核潛艇等少數武器項目。況且,現在還捲入了敘利亞戰爭,俄羅斯的經濟負擔就更重了。一旦美國開啟中程導彈的研發計劃,俄羅斯無論是為了自身安全還是面子都要緊跟美國的腳步。如此一來,俄羅斯必將再次陷入軍備競賽的泥潭,美國的目的就達到了。

也想讓我國加入《中導條約》

眾所周知,我國的彈道導彈技術極為先進。現役有東風21系列,東風26中遠程彈道導彈。而東風26彈道導彈是有能力威懾到關島軍事基地的,此外東風21系列導彈的射程也足以覆蓋周邊大部分的美軍基地。而美國則嚴重缺乏這些中遠程彈道導彈,相比我國而言,則處於絕對的劣勢。一直以來,美國依靠的就是空中優勢和海軍優勢。但是近年來,我國海空軍的實力大增。美國越來越覺得海空優勢在慢慢的喪失,更何況我國還有火箭軍這一威懾力較大的軍種。為了扭轉這種無法改變的局勢,美國自然想限制我國進攻型武器的數量和質量。所以想以退出《中導條約》為由,拉我國入約。


由此可知,美國退出《中導條約》根本不是因為伊斯坎德爾導彈的緣故,而是有著多種想法。事實上,美國想要拉俄羅斯重走軍備競賽的目的是行不通的。畢竟俄羅斯深知自己的經濟實力,也只會在保留為數不多幾個項目而已。(圖片來自網絡


江山何沉


隨著科技的進步,中導條約對於世界和平的貢獻已經接近於零了。這個條約限制了美俄的能力發揮,反而給一些不負責任的國家看到了鑽空子的希望。世界和平不是一紙條約帶來的。是要有世界大國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小也會飛


俄羅斯的這款:伊斯坎德爾導彈、直接蝦趴了美國、使美國不得不的退出中導條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