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走一走,活到99?這幾種人卻不適合飯後走

俗話說,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如今這句話已經成為不少人中老年人養生的金科玉律,以致於一放下筷子就出門走“養生步”。so,飯後走路是否真的養生?他們都走對了嗎?人人都適合飯後走路嗎?


養生這一說法,源於中醫。傳統中醫認為,脾主四肢,而健脾的理想方式就是運動四肢。因此,很多人認為飯後走路是有益於脾胃消化的。這種觀點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飯後走路也是有一定的學問的。


不能放下筷子就去走路


飯後走一走,活到99?這幾種人卻不適合飯後走

很多人把“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這句話理解為:吃完飯後、放下筷子、立馬出門、走路延壽。其實這樣是不對的。


從消化生理功能角度來講,飯後人的胃正處於充盈狀態,為了進行初步的消化吸收,就必須保證胃腸道有充足的血液供應,而這時匆忙起身而走,就會有一部分血液集中到運動系統中去,會延緩消化液的分泌,很容易誘發功能性消化不良。


正確的做法是:飯後適當休息20~30分鐘,可以做些洗洗碗筷這類小幅度的運動,使胃腸道能得到更多的血液供應量(也順便幫忙收收碗筷),之後再走。


用閒庭信步代替快走出汗

飯後走一走,活到99?這幾種人卻不適合飯後走

步行是很好的養生良方,但準確來說,有益於消化的養生步,應該是“飯後散步”,就是指漫不經心、閒庭信步、心無雜念地漫(慢)步走。


而現在很多廣讀“養生理論”的人但凡走路都會追求大步疾走、發熱出汗,他們認為這樣可以增加消耗,既助消化又能減肥,走得樂此不疲。但其實這種走路方式並不適合在飯後(包括休息20~30分鐘之後)進行,會相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可能還會誘發疾病。像疾走、出汗這種強度的運動,最好還是在飯後休息至少一個小時以後再去做(但也因人而異,部分特殊患者除外)。


方式和時間需因人而異


飯後走一走,活到99?這幾種人卻不適合飯後走

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飯後走一走,如以下兩類人群就比較建議飯後進行休息:


● 貧血、低血壓患者:飯後大量血液會供給胃部消化,這時候走路散步會很容易造成腦部相對缺血,進而出現頭昏、目眩,甚至昏厥的情況。


正確方式:如果需要鍛鍊可以選擇晨起後散步。


● 胃下垂患者:飯後胃內食物充盈,此時再進行直立性活動,會增加胃的振動,從而加重胃的負擔,可能會加重胃下垂。


正確方式:飯後不宜散步、走動,選擇平臥至少10分鐘。


飯後走一走,活到99?這幾種人卻不適合飯後走

此外,散步也需要注意時長。一般來說,吃完飯20~30分鐘後,散步半小時到一小時,是比較適合的。而部分特殊人群還要注意控制飯後散步的時長,譬如:


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此類患者進食後,不但不應立即進行活動,還應減小活動量。用餐完畢休息1小時後再散步,每次散步半小時,步速也不要太快。


● 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糖尿病患者:飯後休息30分鐘再散步,散步時保持上身挺直,避免壓迫胸部影響到心臟功能;後腳跟先著地帶來的腦部振動感容易引起頭暈,因此這類人群走路時還應注意前腳掌先落地。


根據季節氣候變化選擇散步場所


飯後走一走,活到99?這幾種人卻不適合飯後走

一般來說,散步最佳的場所就是室外。空間大,散得開,空氣流通,心情也會開朗。但是,也要跟隨季節和氣候的變化調整。比如如今寒冬時節,就不適合在室外散步,一是天氣冷,二是霧霾重,空氣質量極差,也不利於呼吸健康。這個情況下室內走動會相對比較適宜,而等到天氣好、空氣好的時候就可以出門散步散心。


總結一下,飯後科學走,才有可能活到九十九!科學走的要點是:一般飯後休息20~30分鐘後再進行散步為宜,走路不要太快,最好去室外,如果天氣、空氣質量不好的情況下室內走動即可,每次散步半小時-1小時即可。特殊患者人群需遵醫囑、根據身體情況做調整,貧血、低血壓、胃下垂患者不建議飯後散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