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進入深水區,中國BIM的發展之路在何方?

BIM進入深水區,中國BIM的發展之路在何方?

作者:汪少山 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中國圖學學會BIM專委會委員、中國建築學會BIM分會理事、中國安裝協會BIM應用與智慧建造分會第一屆理事會副會長、中關村智慧建築產業綠色發展聯盟BIM專委會主任。

近年來,汪少山一直致力於用新技術推進建築業企業的信息化發展和數字化轉型,對BIM、物聯網等技術在工程項目精細化管理的應用上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和實踐,並不斷探索創新商業模式。汪少山發起並參與《中國建設行業施工BIM應用分析報告(2017)》《建築業企業BIM應用分析暨數字建築發展展望(2018)》的策劃和編寫工作以及《中國建築施工行業信息化發展系列報告》的撰寫,參與指導多本企業BIM實施方法書籍的編寫。

1.現階段建築業企業推行BIM時存在哪些問題,您是怎麼看待這些問題的?

從近幾年建築業企業BIM落地實踐的情況,結合2019中國BIM應用分析報告,我個人認為這個階段BIM在國內的推行主要面臨四方面問題:即企業內部對BIM認知缺乏共識;BIM價值受到懷疑,進入了應用深水區;BIM從業人員的能力和意願問題;面對新技術落地,企業內部組織定位不清晰,協作有難度。對於以上問題我分別談談我的看法。

關於認知難共識的問題。很少有企業從上到下都能認可和感受到BIM技術帶來的價值,企業高層決策者,中層管理人員以及基層操作者對BIM技術的定位有自己的認知,一時也很難改變。有些是企業高層看到了BIM和雲、大、物、移、智技術的結合,可以很好地為施工業務賦能,對此充滿信心,希望全公司推行,把BIM技術作為數字化轉型的強有力抓手。

但項目管理人員的重心不在這,對落地應用的重視度完全不夠,BIM技術到了項目上推不動,很多隻是做個樣子,為了用而用,讓企業的信息化成了無源之水。有些是個別BIM中心人員積極嘗試,但是項目和企業領導並沒有那麼重視,還在搖擺猶豫,項目積攢了數據,但是並沒有賦能管理人員,項目變成了一個個數據孤島。簡單來說,高層中層對於BIM在企業的推進落地沒有形成有效共識或是隻有偽共識。

關於BIM遭受價值懷疑的問題。近兩年,接觸到的企業高層、BIM從業人員,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前兩年被大家抬上神壇的BIM,質疑聲越來越多。在我看來,這種現象是正常的,一個新事物的發展必然要經歷這個階段,我的理解是BIM的應用應該是到了瓶頸期了。

比起瓶頸期,我更願意用深水區這個詞,因為它是一箇中性的詞。通常,我們看到的事情,僅僅是冰山一角。在深水區,BIM的應用需要施工企業去磨內功,通過量變積累質變,這也是不得不經歷的階段。

我認為BIM的價值成疑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價值本身需要沉澱,二是因為價值難衡量所造成的。

BIM的價值絕對不只是可視化呈現,模型更大的價值是信息的載體,而BIM是數字化轉型中最合適的信息載體。作為載體,BIM的價值產生在信息的解構和重構,及因為數據的連接帶來的業務協同,也就是一定要下沉到業務本身。

同時數據的存儲和流動只是數據鏈上的一部分,要讓數據產生價值,還需要保證它的真實、及時和完整性,以及數據提煉和應用的科學性,這就要求源頭數據的及時採集,以及後續數據挖局和分析發揮作用。所以這時候需要BIM技術和雲、大、物、移、智等技術結合來加速數據流的運轉,從而發揮其最大的效力。

關於價值難衡量,其實是相對簡單的問題。這個賬底下人可以不會算,但是領導一定要算得清。信息化工作,特別是具有管理性質的工具,可能是一個人投入,但是享受到價值的不是他。那個人可能是當局者迷,但是領導是站高一層的,更容易看到整體的價值是否提升。

管理的效益是團隊化的,這時候管理者一定要配合一些合理的機制讓價值分配更加平衡、合理。

另一方面,我其實更想和大家說的還是要轉變思路。在轉型的過程中,施工企業要把數字化技術的升級看成企業信息化建設中的一筆重要投資,而不是簡單地視為一項成本。投資是一個長遠的行為,他有未來收益,能夠產生利潤,而成本就是具體項目裡實際發生的費用。同樣是玉米種子,我們可以把它當作成本,做成一包爆米花,也可以播種到地裡,收穫豐碩的果實。

關於BIM從業人員的能力和意願問題。很多企業覺得BIM軟件的應用和業務管理很難掌握在同一個人身上,即使有也很難快速複製。這個問題我認為可能要從內外部共同找尋解決方案。

對內的培養,施工企業要更加關注項目管理人員的數據分析能力和跨部門協作能力,能夠提出對於數據的需求,知道要看哪些數據,把已有的經驗和IT系統相結合,提升管理的效率。

對於軟件應用的掌握,施工企業更應該要求軟件企業把軟件優化到更適合施工各崗位業務應用的場景,要求軟件去適應人。我判斷未來各領域的人才都會是一專多能的“T字型”人才,精通自己崗位或者領域的業務,但是也理解橫向和自己協同合作的相關工作的關係,甚至有些還是跨界的協作。

意願問題主要是因為價值不凸顯,個人發展不清晰,自然意願就會出現波動。不過可喜的是行業內還是有許多BIM從業人員還在堅守。我對此的建議是,能力成長非一日之功,只有更多的實戰才能成長起來,對於BIM從業人員來說,堅持下去,在堅持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絕對是光明的。

關於組織定位和協作的問題。BIM是個新事物,因其產生的BIM工程師以及BIM中心也都是新的。領導們對這個組織的定位以及與其他組織的協作機制也需要時間去嘗試和探索。過程中出現的職責不清,邊界不清的情況時有發生。

對於BIM組織的定位,一開始想用這個小組織去推動原先的大架構,來實現組織和業務流程的變革,阻力肯定會很大。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並且有各自的目標,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肯定排在第一位。人性所致,要求大家都站高一層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合理的。但是我們要以BIM技術為抓手,用數字化的思路來解決之前信息化的瓶頸,跨部門的數據重構是必不可少的。這個矛盾是個死結嗎?

我認為不是。我們最終想要把跨部門的數據打通,但是我們經常把目的當手段,簡單地就去要求大家在組織上快速融合,無障礙溝通,以換來所有信息的透明和協作,結果是阻力重重。

其實換一個思路想,我們只需要大家把自己的工作先數字化,把自己要做的、已經做的和即將要做的都在電腦上體現,那麼這些數據的解構以及和其他部門數據的重構,其實是可以交給電腦來做的。只要我們有要站高一層的人能結合各部門的需求重新梳理,就不用讓各個部門的人當面去溝通,也能實現數據打通,協作互動,甚至更加高效和及時。這是我們常說的用系統解決組織的問題。

BIM進入深水區,中國BIM的發展之路在何方?

2.前面您談到BIM進入深水區,那這個階段的特點是什麼?中國BIM的發展之路又在何方?

前面我們提到的問題其實都是複雜的,兩難的問題,是我們所說的困局。存在即有他的合理性,我們需要用系統、動態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思考如何破局。

BIM不是一個孤立的技術,當我們談BIM一定要將其放到全行業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中去討論。國家提出數字中國戰略,建築業也在積極走向數字化建設。建築業的數字化就是將原本管理過程中形成的數據進行解構,保證原始數據的準確性和透明度,然後再通過合理、科學的算法將更大範圍、更多維度的數據進行重構,提供給各層管理人員及決策者以支持。

現階段,我國建築行業隨著BIM應用環境的不斷完善,BIM軟件產品的逐步成熟,使得BIM應用正處在從理想泡沫化後逐漸穩步爬升的新階段。在2018年10月舉辦的“第五屆BIM技術在設計、施工及房地產企業協同工作中的應用國際技術交流會”上,廣聯達正式提出了:中國的BIM應用正在進入到BIM3.0階段,BIM的價值將會得到更明顯的體現。BIM3.0是以施工階段應用為核心,BIM技術與管理全面融合的拓展應用階段,它標誌著BIM應用從理性走向攀升階段。該階段,BIM應用呈現出三大特徵:從施工技術管理應用向施工全面管理應用拓展;從項目現場管理向施工企業經營管理延伸;從施工階段應用向建築全生命期輻射。

今年行業裡非常熱的項目數字化的理念,就是把BIM和雲、大、物、移、智等數字技術集合,對施工現場“人、機、料、法、環”等各關鍵要素做到全面感知和實時互聯,實現建築實體數字化、要素對象數字化以及作業過程數字化,從而讓整個施工項目管理實現數字化、系統化、智能化,讓項目的協作執行可追溯,管理信息零損耗,決策過程零時差。項目數字化的最終目標是把工程建造提升到現代工業級精細化水平,實現精益建造。

有了數據的積累和支撐,施工企業的組織管理將變成大後臺配以小前臺的賦能型組織,這是一種更具規模化的組織形式,能加速企業擴張,以及企業大數據的形成,從而幫助企業在提高建造效率,優化資源整合的同時,掌握信息主導權,在商業模式上有更多的想象空間,在產業鏈上也更有話語權。

3.在破局的過程中建築業企業該做好哪些方面準備工作?

近20年,建築業增速由年增長率20%下降到5%,2016年-2018年,更是連續三年增速低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建築業已經隨著整體經濟的潮流,走到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這一變革對BIM技術的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IM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萬能的,但卻是建築業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的支柱性技術。它的價值最大化會在空間和時間上體現。

空間維度上它一定是要和雲、大、物、移、智等新技術結合,以及需要和施工的業務結合,成為名副其實的可視化、可協同的信息載體。

時間維度BIM一定要,最終也一定會貫穿建築全生命期,讓正確的人在正確的時間拿到他想要的信息。但是對於任何一項新技術的應用來說,我們還是要遵循其發展規律,也要接受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不要錯失良機,也不要拔苗助長。

面對BIM技術引領的數字化轉型,我認為建築業企業應該要在企業內部達成認知的共識:數字化之路是變革之路。企業應該從戰略高度推行數字化的建設,打造數字化的企業文化和運營體系,通過數字技術去落實數字化的行動,實現智能化應用和信息化平臺系統,利用數據驅動企業決策和創新。

在戰略規劃層面,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必須要有從上而下的全局規劃。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要素在於公司領導層有清晰的願景、戰略目的和目標。

從戰略層下沉至組織層面,推動核心團隊對數字化的責任、貫穿整個業務過程的用戶和客戶體驗,設立正確的組織、環境和賦能體系。

最後落地到執行,建立一個長期的技術和數據架構,給予進行適當水平的投資,制定把願景落地的溝通計劃等。IT系統的建設、數字化人才的培養、企業管理制度的變革、統一的企業標準是建築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戰略的四個支撐點。

而從實施路徑和節奏來看,企業做數字化轉型是一個由崗位到項目最後到公司的過程。

第一階段崗位的數字化是指現場建築的結構、機件、場地等內容的數字化,生產、商務、質量安全等管理活動的數字化,以及人、機、料等要素的數字化。

第二個階段是項目的數字化,也是企業數字化轉型最難的階段,涉及跨業務的數據及企業的過程管理。在大量項目數字化之後,海量的數據可以為公司的數字化提供真實透明的信息,進一步做資源的集約管理,組織流程、管理機制的變革和商業模式的升級。

BIM進入深水區,中國BIM的發展之路在何方?

4.在技術進步的大環境下,您認為BIM軟件供應商應該做哪些方面的改進去推動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其中廣聯達是怎麼做的?

我認為軟件商的優勢是用IT的思維以及最新的技術,系統地去分析和解決數據的問題。也就是通過數據的採集、存儲、流通、解構、重構、分析,來提升效率,優化流程,支撐決策。

這個思路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他也可以和各個行業的業務進行結合。

但是問題出在我們的視角總是軟件視角,而不是客戶的業務視角,很多我們覺得很清晰的邏輯在客戶眼裡可能是很複雜的。客戶一看到心裡就開始牴觸了。所以我們除了要不斷地做底層技術的突破和積累,比如圖形技術、大數據算法、AI、物聯網等等,更重要的是要學習客戶的業務,瞭解應用場景,讓軟件能真正融到客戶的業務裡,從而帶來更大的價值。

具體有什麼好的方法呢?我認為有兩個,一是我們的業務人員要到客戶的工作現場去,和客戶一起做項目;二是我們自己在推出產品之前要先在自己的項目上用,這也是廣聯達的一貫做法。

2013年廣聯達在北京總部落成的信息大廈就是BIM技術在建築全生命期的一個應用。今年春天奠基的廣聯達西安大廈,也是我國首次利用全生命期數字建造理論建設的新型建築。我們將運用BIM和雲、大、物、移、智等新技術,IPD集成交付模式和精益建造的管理思想,探索數字建築的實踐道路。

施工企業以及項目的數字化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為企業和項目本身條件的不同,以及大家所處的轉型階段不同,對於軟件的需求肯定也是不同的。現狀就是一個項目下來,施工企業需要採購來自十多個甚至數十個軟硬件供應商的產品,溝通成本不說,不同公司產品間的數據打通是個大問題。

廣聯達希望為施工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一站式服務,但是我們也很清楚,光靠廣聯達一家企業是做不到的。

所以廣聯達提出了“平臺+模塊+生態”的理念,廣聯達的數字項目管理(BIM+智慧工地)平臺也就是這個理念下的產物。廣聯達以“114N體系”,即一個理念、一個平臺、四大技術和N個應用,對產業數字化進行了全方位覆蓋。一個理念即秉承數字建築理念,一個平臺就是統一的數字項目管理(BIM+智慧工地)平臺,四大技術是指依託BIM、IOT、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N個應用是一套兼容應用、開箱即用、開放給客戶和生態夥伴的應用。

它覆蓋了BIM建造、智慧勞務、智慧安全、智慧物料、智慧質量、智慧生產、智慧商務等業務場景,客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業務模塊,靈活組合到平臺上,從而能支撐以BIM為核心的企業數字化轉型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