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國電建貴陽院:“BIM+”時代 傳統建築行業的智能升級之路


對話中國電建貴陽院:“BIM+”時代 傳統建築行業的智能升級之路

中國電建貴陽院

​建築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在整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建築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正式提出“推進建築產業現代化、加強技術研發應用、打造“中國建造“品牌”的目標任務,智能建造迎來發展新契機。

近年來,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BIM等數字技術不斷興起和變革,在“互聯網+”技術浪潮的衝擊下,傳統建築業也亟待運用現代智能技術推動行業轉型升級。

從設計、建造和管理等方面實現更高效、精益、協同的數字化轉型,是實現建築業智能升級的必經之路。中國電建貴陽院信息與數字工程研發中心副主任黃潔對數據觀記者表示,傳統建築行業智能升級的關鍵在於:技術融通、數據融合以及行業融合。中國電建貴陽院正在通過對工程行業的數據積累、挖掘、並最終實現工程全生命週期的資源優化配置,推進“智慧工程”,為工程建設、運維提供優質服務。

對話中國電建貴陽院:“BIM+”時代 傳統建築行業的智能升級之路

中國電建貴陽院數字工程平臺

​據瞭解,電建貴陽院於2006年正式啟動BIM技術研究,2012年全面推廣應用;目前全院百餘個工程應用了BIM技術,是貴州省內成立最早、技術實力最為雄厚的BIM技術研發機構之一。隨著BIM應用逐步走向深入,單純應用BIM的項目越來越少,更多的是將BIM與物聯網、雲計算、VR等信息技術或系統集成,建築行業進入“BIM+”時代。

黃潔介紹道:“比如在澆築大壩時,混凝土的溫控是混凝土壩非常重要的環節。我們通過物聯網技術,將傳感設備佈置在BIM模型上,實時讀取溫度數據,以便更加精準的控制溫度,這是BIM+物聯網。還有BIM+雲計算,我們建立了雲計算中心,希望通過資源池化的方式重塑在線協同設計,不同地方分院的工作人員在同一空間開展更高效的設計,能夠保證所有數據在線協同的同時,優化企業的軟硬件配置。”

建築業智能升級,首當其衝就是要“淌通”技術的路子。

貴陽院持續深耕工程建設行業,面向各參建方,利用BIM、大數據等技術,自主研發建設了數字工程平臺,實現工程建設協同管理、信息數據實時共享、業務流程透明高效。

目前,電建貴陽院已有多類工程項目應用該平臺,例如:織金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馬嶺水利樞紐數字技術應用、坦桑尼亞魯非吉項目等等,都是電建貴陽院利用BIM、物聯網、VR等技術的典型項目案例。

前面把技術“淌通”了,後面的路才好走。黃潔向數據觀記者說道:“一方面,因為在我們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產生了技術需求;另外一方面,就是我們的客戶以及外部的市場環境因素,促使建築行業必須走上數字化轉型之路,來適應行業日新月異的變化。”

自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提出,要推動高質量發展後,各行各業都在貫徹這樣一個發展理念。那麼,高質量發展應該如何實現呢?黃潔表示,新興的數字技術與傳統建築業的融合,給我們帶來了高質量發展的抓手,作為一種實現途徑,讓高質量發展更有內涵。

技術“淌通”之後,建築行業的數字化轉型的另一關鍵在於數據融和。

建築行業全生命週期內會產生海量數據,如何更加高效利用海量的工程相關數據,也是建築業實現信息化變革的關鍵因素。

黃潔表示,以往大多數系統、包括工程項目都是獨立存在的,彼此間信息不交互,數據孤島林立;如今,BIM、物聯網、雲計算、5G等技術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與此同時,基於新技術的數字工程系統的承載能力、模型的承載能力也不斷在擴展,這為工程數據的融通提供了一個基礎平臺,為挖掘有價值的數據提供一條有效途徑。

“還有一個就是行業的融合,建築行業需要跟信息化技術融合,那麼,我們可能會跟互聯網企業或者通信運用商建立非常密切的聯繫,這就是我們說的行業與行業間的融合。”黃潔說道。

此外,建築行業的信息化發展,平臺資源也十分重要。

近年來,藉助大數據產業的蓬勃發展,貴州實現了“換道超車”。而貴陽高新區作為國家大數據引領產業集群創新發展示範工程、國家大數據產業技術創新試驗區,近年來一直堅持以大數據為中心,積極孵化和引進高科技企業,完善大數據生態建設。可以說,這為企業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溝通交流平臺。黃潔表示,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平臺,彙集眾多大數據企業,就無法進行技術的交流合作,同時,在獲取相關資源時也會更加費時費力。

對電建貴陽院而言,信息化平臺建設確實是個一把手工程。黃潔表示,因此,從技術應用、資金預算到人才引進等方面,貴陽院都得到了強大的保障和支持。貴陽院也將依託自身信息化、數字化技術研發以及項目經驗,以“信息化創值增值能力建設為核心”,為客戶提供全生命週期的工程技術服務,推動建築行業不斷向智能轉型升級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