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立志做安靜人

楊絳先生:立志做安靜人

楊絳先生

印第安人有一句諺語:“別走得太快,請等一等你的靈魂。”

文學大家楊絳先生在她100歲生日那天說道:“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汙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過好每一天,準備回家”。

樹上的葉子,葉葉不同。花開花落,草木枯榮,日日不同。我坐下細細尋思,我每天的生活,也沒有一天完全相同,總有出人意外的事發生。我每天從床上起來,就想“今天不知又會發生什麼意外的事?”即使沒有大的意外,我也能從日常的生活中得到新體會。八段錦早課,感受舒筋活絡的愉悅;翻閱報刊看電視,得到新見聞;體會練字抄詩的些微進步、舊書重讀的心得,特別是對思想的修煉。要求自己待人更寬容些,對人更瞭解些,相處更和洽些,這方面總有新體會。因此,我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鮮感受和感覺。

只要心裡面存著長久溫柔、安靜的心為妝飾。這在神面前是極寶貴的。(彼前3:4)

一、立志安靜。

做個安靜人也要立志。

“又要立志作安靜人,辦自己的事,親手做工”;“要安靜做工,吃自己的飯。”(帖前4:11;帖後3:12)

明代思想家呂坤說:“士君子要養心氣,心氣一衰,天下萬事分毫做不得。”“靜之一字,十二時離不了,一刻才離便亂了。”

《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呻吟語》:定靜中境界,與天地四方一樣大,裡面空空寂寂,沒有一個事物。只要問他要時,又般般足,樣樣有。

“天地萬物之理,出於靜,入於靜;人心之理,發於靜,歸於靜。靜者,萬理之橐鑰,萬化之樞紐也。動中發出來,與天則便不相似。故雖暴肆之人,平旦皆有良心,發於靜也;過後皆有悔心,歸於靜也。”

楊絳先生說,我的“向上之氣”來自信仰,對文化的信仰,對人性的信賴。總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說的:有念想。我與錢鍾書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們當初正是因為兩人都酷愛文學,痴迷讀書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鍾書說他“沒有大的志氣,只想貢獻一生,做做學問”。這點和我志趣相同。忍耐是為了保持內心的自由。細細想來,我這也忍,那也忍,無非為了保持內心的自由、內心的平靜。

二、心有多靜,福有多深。

“惟有聽從我的,必安然居住,得享安靜,不怕災禍。” (箴1:33)

古人說:“每臨大事須有靜氣。”

在社會上為人處世,要學會安靜,靜中得福。

楊瀾曾說過這麼一句話,“幸福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自己的心裡長出來的。”

人在安靜中學會反觀自己,在安靜中我們看見自己。

一個人的福氣,是來源於她的內心的,心有多靜,福有多深。

楊絳先生:立志做安靜人

三、靜能生慧。

《昭德新編》說:“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感恩遇見的一切。

諸葛亮《誡子書》:“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學習必須靜心專一,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同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作為父母,能讓孩子安靜的接受教育,是滿有智慧的。

楊絳先生說:“好的教育”首先是啟發人的學習興趣、學習的自覺性,培養人的上進心,引導人們好學,和不斷完善自己。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教育,讓他們潛移默化。這方面榜樣的作用很重要,言傳不如身教。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師長的影響,由淘氣轉向好學的。爸爸說話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報》評論一篇接一篇,浩氣沖天,擲地有聲。我佩服又好奇,請教秘訣,爸爸說:“哪有什麼秘訣?多讀書,讀好書罷了。”媽媽操勞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總要翻翻古典文學、現代小說,讀得津津有味。我學他們的樣,找父親藏書來讀,果然有趣,從此好讀書,讀好書入迷。

智慧的人,就會懂得,人生需要積累,需要厚積而薄發,任何事要做好做實,都需要安靜,安靜地去準備,安靜地去努力,安靜地去等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