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第一種“瘀”——黏滯重濁的痰溼

一說到痰,人們可能立刻會想到咳嗽堵嗓子眼裡的那種黏黏的物質,或者是我們平時吐出的口水。而中醫上把痰分為兩種——“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有形之痰”主要存在於肺部,即肺部和支氣管分泌出來的黏液,也就是我們平常咳嗽吐出的痰涎,也稱為“外痰”。一般來說,健康的人痰很少,只是我們的身體為了保持呼吸道溼潤而分泌的少量黏液,但是當我們生病時,呼吸道發生炎症或者是主呼吸的肺出了問題,呼吸道就會分泌更多的痰量,而痰的性質也會發生變化,可以由黏痰變成黃膿痰。

我們這裡說的痰溼,實際上指的是“無形之痰”。它在人體各個組織、臟器、血液之內,是我們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痰溼是由於身體裡的水液停滯不化了而導致痰和溼凝聚在一起,它有黏滯、重濁等特點。當人體臟腑陰陽失調,氣血津液運化失調,就容易形成痰溼。

氣血第一種“瘀”——黏滯重濁的痰溼

痰溼的產生與肺、脾、腎三髒功能有密切的關係。中醫認為“氣鬱生痰”、“脾虛生痰”,若肺失宣降,津失輸布,就會液聚生痰;若脾不健運,溼聚成痰;若腎虛不能制水,水泛為痰。

這三髒中,又以脾的功能最重要。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我們身體所需要的一切營養物質來源於食物,我們吃東西的時候,食物會經過口,然後運送到胃,還必須經過脾的運化,營養物質才能被運送至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如果脾運健旺,則臟腑氣血充和;若脾運失健,我們胃裡積累的食物就不能變成營養物質運送到周身體內沒用的產物排不出去,就會與體內的水混合,腐爛發酵,就成了痰溼。體內痰溼過盛,就容易患冠心病、中風、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痰溼會造成瘀血,那麼痰溼和瘀血一結合,就會產生如腫塊乳核、炎性包塊等,讓人苦不堪言,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演變成腫瘤,危害我們的生命安全。

氣血第一種“瘀”——黏滯重濁的痰溼

胖人容易痰溼

體內痰溼太多的人,基本上都會發胖。元代朱丹溪曾提出“肥白人多痰溼”的觀點。我們平時說的脂肪,實際上就是痰溼的一種脂肪是聚積在體內的水溼中的汙穢部分凝聚而成的,具有“痰”的汙穢、黏滯、稠厚的特徵。我們的身體本來很苗條健康,如果腰腹部出現了痰溼,你會覺得腰部像綁上了一個垃圾袋,身體沉甸甸的總是很重,很難受,幹什麼都覺得費勁。

痰溼導致的疾病

痰溼沉積瘀堵在身體的哪個部位,就會引起哪個部位的疼痛或不適,成為新的致病因子。比如說,痰溼在血管裡,就導致血液運行瘀滯,附著在血管壁上的痰溼,相當於我們平時所說的血脂、膽固醇等;痰溼在心部,就會矇蔽心竅引起神志不清;脾胃中有痰溼可以阻滯中焦引起噁心厭食;關節中有痰溼,就會引起痛風。體內痰溼過盛的人,很容易患上糖尿病。痰溼還容易引起中風。體內有痰溼的人,總是容易犯困。

氣血第一種“瘀”——黏滯重濁的痰溼

調理方向:

痰溼之生,與肺脾腎三髒關係最為密切,故重點在於調補肺脾腎三髒。

若因肺失宣降,津失輸布,液聚生痰者,當宣肺化痰;

若因脾不健運,溼聚成痰者,當健脾化痰;

若腎虛不能制水,水泛為痰者,當溫陽化痰。

痰溼體質者多發咳嗽、哮喘、痰多、頭暈、腸胃不適、嘔吐等症狀,易生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動脈硬化、慢性胃炎、慢性腸炎、肥胖症等疾患。因此痰溼體質者可通過溫燥化痰藥物進行調養。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