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商譽減值?

用戶8768804643930


快過年了,本來是一片祥和歡樂的氣氛,可是大A股偏偏這個時候給大家添堵,節前一週上市公司業績是頻頻暴雷,開啟了虧損比慘模式,本來靚麗的利潤報表瞬間變臉,這一切皆拜商譽減值所賜,因為商譽的巨大泡沫價值,瞬間就可以將賬面利潤完全覆蓋,比如天神娛樂,因為商譽減值影響鉅虧78億,直接虧掉了接近兩倍市值,底褲都不剩了,真是變臉比翻書都快。

要了解商譽減值,首先要了解商譽是個什麼東西?

商譽就是公司併購過程中的溢價,高商譽意味著高溢價。

  • 假設A公司要收購B公司,B公司淨資產估值1個億;

  • 因為B公司具有業內的諸多優勢(人才、技術、地理等),所以B公司必然不願意1個億被收購,於是報價3個億;
  • 最終A公司2個億收購了B公司,那麼A公司多付的這1個億就是商譽。

那麼問題來了,A公司多花的這1個億是否值得呢?那麼就要看商譽減值還是不減值了,需要分兩種情況考慮。

1、B公司很優良

這說明A公司是良心公司,收購B公司真正是為了做大做強,的確收購的也是優質資產,起到了1+1>2的效果,而且B公司也很爭氣,這一年給A公司創造了1個億的利潤,這種情況商譽就不用減值。

2、B公司很垃圾

這說明A公司是黑心公司,收購B公司只是為了包裝,或蹭熱度,或蹭概念,目的是去二級市場割韭菜。很不幸,B公司這一年利潤是負的,那麼這1個億商譽就要全部減值,也就體現到了利潤表中,造成大幅虧損。但是,這時A公司的董監高們已經高位套現或者質押股權,錢早就到手了,高溢價已經被轉嫁到無辜的散戶頭上,因此他們才不關心商譽減值還是不減值呢?

因此商譽從一開始就充滿了主觀色彩,A公司多付多少完全取決於自己,既然存在主觀,那麼人為控制和干預就不可以避免,勢必就存在著利益輸送的灰色地帶。

現在A股的商譽規模大概有1.5萬億,具有商譽的上市公司有2000家之多,規模之大,令人震驚。這些商譽躺在資產負債表裡,就是一顆顆定時炸彈,指不定什麼時候就會被引爆,因為誰都不敢保證收購的公司不會出問題,出問題了那就要商譽減值,躲不掉的。

一般,如果你的股票商譽佔淨資產的比重到了60%以上就要格外小心了,只要雷爆就是個帶響的。


趨勢線上的音符


耳趙團隊:商譽減值,就是一個球隊剛買來的明星球員下樓腳崴了!這個賽季都上不了。虧了!

這兩天是上市公司集中發佈2018年年報的日子,各種故事漫天飛,十多年來都沒出現過如此慘的業績暴雷了。從數據上看,上市公司們業績暴雷的主要原因是商譽減值。

什麼叫商譽減值呢?

我們先看看什麼叫“商譽”。商譽的意思就是,上市公司購買一家公司,被購買公司的賬面淨資產只值2個億,結果我們溢價花3個億買了,多支出的那1個億,就叫做“商譽”。就像你經營一個球隊,最近剛剛換了一個老闆,給了你好多錢,於是你花大價錢買了個明星球員。球員本來年薪200萬,你為了挖他年薪給了300萬,多的100萬支出在你球隊的賬上就計入“腳譽”(商譽)!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黃金右腳球員是被你打動了,結果過來上班的第一天,還沒出場,下樓的時候黃金右腳踩了西瓜皮,腳崴了。送到醫院一看骨折了,這賽季沒戲了。這筆買賣就虧了啊。我們給他降薪這都無所謂,問題是我們計入賬面上的那筆溢價“腳譽”(商譽),怎麼辦啊?怎麼和老闆交代啊。年終總結大會上,我們只能說,這筆溢價做的不好,減值了。
上市公司在購買其他公司的時候, 人家的老闆不捨得賣,咱們只好溢價,支付多一些的錢購買。多支付的這些錢買到的就是“商譽”。“商譽”也是我們買到的“資產”。當然,這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是買到的公司確實發展前景挺好,能掙錢。
這兩年的經濟情況和股市如你所見。那簡直就是福不雙至禍不單行,目前的現狀是經濟環境不景氣, 企業整體盈利能力下降。買來的公司都不掙錢,那肯定不值這麼多溢價(商譽)了。
雙重打擊之下,只能做商譽減值啦。其實也不是壞事,畢竟長痛不如短痛。做了比較大幅度的減值可能也是釋放風險的比較可行的做法。
耳趙團隊:願知識帶給您健康!

耳科趙醫生


要明白商譽減持之前,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商譽是什麼??

商譽其實就是上市公司兼併收購行為的所產生的附帶產物。比如,A是上市公司,收購一個創業公司B,B的淨資產2億,但A花了5億收購,那麼多花的3億元就是商譽。商譽體現了被收購企業的品牌價值。


那麼瞭解了商譽之後,其實就很容理解商譽減持的意思了

如果市場環境不好,經濟不景氣,被收購公司可能業績增速放緩甚至虧損,在財務上就需要做商譽減值。比如3億,可能減值之後就只有2億了。那麼在財務上,他就是一個調節利潤的關鍵點了——為了避免出現虧損,該計提減值準備時不計提,兜不住了就在某一次的業績報告裡突然一次性計提減值準備,從而導致上市公司出現鉅額虧損。商譽黑天鵝去年就出現過,堅瑞沃能、龍力生物還有遊久遊戲,都是很鮮明的例子!


根據前不久發佈的商譽減值提示風險顯示,截至2018年三季報,A股上市公司商譽達到14484億元。所以對於商譽減持的公司我們需要非常注意的,一旦走了熊市更深一層次的下跌,商業減持就好比是一個利空。如果你持有的個股不但出現了商譽減持,還處在股價高位,那一定是有極大風險的哦!!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什麼疑惑和投資建議也歡迎私信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琅琊榜首張大仙


商譽是收購過程中支付的對價相對淨資產公允價值的溢價部分

國際上對商譽在會計上的處理有三種方式,一開始就處理掉,逐年攤銷,發生時做減值;下面分別來講:

1、一開始就處理掉

收購完成時就和所有者權益進行抵消,這樣會造成總資產下降的效果,而且對當期利潤影響很大。

2、逐年攤銷

把商譽視為無形資產,會計上常用的攤銷是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固定資產是機器設備、房屋建築、交通工具等,攤銷年限是5到40年。無形資產是知識產權和品牌價值等,攤銷年限是5到20年。s

把商譽作為無形資產也正常,逐年攤銷,對企業的利潤影響平滑掉了。

3、發生時做商譽減值

這是我們國家目前使用的會計準則,在併購動作發生時,把溢價部分記在“商譽”這個會計科目下,每年做一次減值測試,如果發生事實的減值,就在會計上做減值處理,也就是把商譽都去掉了,這種方式的好處就是在併購發生後會大大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併購一家企業/項目,你的收入和盈利一般都會增加的,但是你併購的成本卻沒有計算為成本,業績上會非常好看。

壞處就是一旦發生減值,那麼對當期利潤的影響非常大,效果就是現在看到的,比如天神娛樂預虧70億元,一次性把商譽都處理掉,來個財務大洗澡。

未來的會計準則會向攤銷改變,具體什麼時間落地,這個事情要看財政部的行動了。在正式的文件政策落地前,商譽減值是依舊要做的,看好手中的股票,怎麼看商譽?找到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在會計科目“無形資產”的下一行一般就是“商譽”。

舉個華誼兄弟和馮小剛利用商譽做套現的例子

2015年華誼兄弟以10億元收購了馮小剛的東陽拉內公司,這家公司的淨資產經會計審計是1.3萬人民幣,馮小剛完美的實現了財務自由,在上次和小崔的互懟中,說自己為國家創造了多少億的稅收,這個就有點那個啥了,怎麼就忘了自己的拉美公司了,利用商譽做套現,最後做減值,股民承包了你的收購拉美的財務支出,一邊把自己說得是個大善人,一邊利用各種規則實現“套現”和“避稅”,在法律上雖然算是合規,但是自己這麼標榜自己就不地道了啊,這個拉美一點也不美啊,低調一點比較好。


我主做股權設計/激勵、併購,業餘股民,愛好搏擊

業務合作,請私信


壹號股權


商譽減值簡單點說就是高價收購的企業在整體運行之中呈現的價值縮小了,所以存在商譽減值。可能這樣說並不好理解。舉個例子可能能夠更好的理解,如果到市場中購買一件衣服,價格是多少呢?是5000元。可以理解為這件衣服現在市場的標價就是5000元,任何人來購買都是5000元。但是到批發市場一看,一模一樣的衣服,也是一個牌子的,批發價格3000元,整個批發市場的價格都是3000元。這中間存在著中間價差,怎麼算呢?就算作為了商譽。

如果去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商譽呢?就是一家上市公司收購了一家公司,這家公司市場的估值為10億元,但是註冊資本以及固定資產、實際資產才達1億元,那麼就存在9億的商譽。換句話說就是按照市場的估值進行著的收購,並不是按照實際的固定資產價值、實際的價值進行的收購,差值部分被上市公司財務作為了商譽。

理解了商譽,那麼如何理解商譽減值呢?

瞭解商譽減值就需要理解,上市公司收購的上市企業並不是一定能夠賺錢的,可能還存在虧損以及估值的下降,如果估值下降了,那麼對於商譽來說就是極大的影響。比如,一家上市公司收購的公司,估值在2018年間減少了10億,那麼上市公司的商譽減值是多少呢?就是10億。因為估值、運行等情況存在著較大變故,所以每一年、每一季商譽也會存在變化,在這種變化之下,就存在著商譽減值。而對於大幅商譽減值的情況也是存在著股價的風險,涉及到的是整體的上市公司估值。對於高商譽減值預期的上市公司,年報期間還是當規避就規避。


厚金說


20世紀著名的經濟學家歐文.費雪曾說,凡是可以產生收入的都是資產;

也就是說,智慧是資產,體力是資產,美貌是資產,信譽是資產,

品牌品牌更是資產。

商譽的產生:公司無收購,不產生商譽,

舉個例子;如果你以今天貴州茅臺收盤價,買完公司所有股票;

花8662億元,買淨資產只有1061億元的貴州茅臺划算麼?多花的7601億就是商譽。

如果只出1061億元買茅臺,其他股東會賣嘛?(2017貴州茅臺淨利潤就270億元,給股東分紅近140億元)。

比如今年對茅臺收購完成,花了8662億元,明年茅臺酒賣不出去了,年底進行商譽減值測試買茅臺多花的7601億元就可能被計提商譽減值。

商譽有好有壞,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風雨財經數據


商譽要明白什麼意思,我們明白這個概念之後就能說清楚商譽減值的概念了。

首先什麼是商譽,商譽是企業整體價值的組成部分。在企業合併時,它是購買企業投資成本超過被合併企業淨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這個概念經常發生在企業併購中,如果有家上市公司要收購一坨屎。價格呢因為這坨屎概念豐富,拉屎的人號稱其有養生功能。如果長時間食用將會長生不老,所以這坨屎的定價為100萬元。但經過專業機構評審這坨屎最多股價10萬元,那麼剩下的90萬在併購過程中就會以商譽的形式計算到上市公司的資產裡面。

其次按照正常的財務流程,接下來就要對這坨屎進行評估。比如經過一些列高科技研究,這坨屎確實有益壽延年的功效。那未來預期將會帶來豐厚收益,這個過程就不會有問題。但是如果這坨屎被證明並沒有什麼實際價值,那麼90萬里面就要做相應的減少。如果確定90萬投資一分錢價值沒有,那麼這些錢就會以虧損納入年報。如果上一年這個上市公司一共盈利10萬,那麼這筆併購就會因為這坨屎拖累虧損80萬。

最後說明白了什麼是商譽,什麼是商譽減值之後就是以後投資中儘量避免這個地雷。商譽這個概念既然出現在併購途中的結果,那麼以後買入個股一定避免那些經常做資本運作的個股。因為這些公司經常會做併購,那麼商譽地雷風險就會不同程度的增加。在資本市場上誰都不能肯定自己做的投資能避免失誤,而出賣公司股權的一方肯定要溢價出售資產。只要有溢價就會出現財務報表的商譽。目前我看商譽風險最大的就是中某油了,大家儘可能的避免此類地雷。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討論!


坐井觀牛


商譽減值,就是商譽加上標的資產不值記在資產負債表上的金額了。

比如,賬面上記了因收購遊戲公司產生的商譽70億元,同時合併報表還合併了遊戲公司的各項資產賬面價值10億元,總共記了與遊戲公司相關的資產金額合計80億元。

但實際上,遊戲公司全部資產現在只值8億元,或者說未來能收回來的資金折現一下只有8億元了。會計上為了體現資產的真實價值,就將賬面記載金額80億元和資產可收回金額8億元的差額計提減值準備,其中商譽減值準備70億元,各項資產還需要補充計提2億元減值準備。

如果現在遊戲公司全部資產值30億元,則各項資產沒有減值,只需計提商譽減值,商譽需要減值的金額為80-30=50億元。

至於目前上市公司存在的商譽減值風險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是三個原因:

其一:業務層面。

目前高風險商譽的形成,主要來源於上市公司通過非公開增發募集資金或支付股份對價的方式來收購資產,這種情況下,資金來源於市場上的投資者,不會佔用上市公司自身的資金,所以上市公司收購資產不心疼,反正不是花自己的錢,瘋狂買買買,因此從2015年開始進入併購重組高峰期,上市公司的商譽突突漲,三高投資( 高估值、高商譽、高業績承諾)風險突出,很多低質資產被過高地估值賣給了上市公司,侵害了上市公司和投資者的權益。最後業務上的風險,投資人擔了,很多參與非公開增發買資產的投資人很多都虧哭了。比如天神娛樂的最後一棒接盤者頤和銀豐。

其二:會計層面。

目前大多數上市公司並沒有嚴格去執行商譽減值的相關會計準則,大多數公司都是等到被投資單位虧損了,實在扛不過去了,業務要關閉了,才一下子全減或者大幅度減值,於是導致業績的劇烈波動。此外,商譽本身是對應業務單元和資產組的,但是目前大多數上市公司並沒有去將商譽分攤到資產組,而是以被投資單位作為一個整體去考慮,這樣就會導致原本應分攤到多個資產組在不同期間計提減值的商譽累積到被投資單位整體難以維持的後鉅額減值。從會計理論本身,每期期末都要對資產的可收回金額進行評估,實際上商譽資產已經出現減值了,但在做減值測試時,通過調節相關的參數,比如收入增長率、折現率、預測期的毛利率等情況,很容易就能做到商譽不減值的測算表;也可能由於參數應用不準確,也可能導致實際已經減值,測算卻沒減。老闆讓保利潤,不讓提減值,於是會計上風險,財務會計人員擔了,明明收購回來的資產都經營不下去了,財務人員還得硬著頭皮找理由忽悠中介機構說商譽沒減值,管報表的會計哭了。

如果刨去這些人為操作估值假設的條件,每期期末都去真實體現資產組的公允價值,本身是不會出現18年這種集體洗澡的局面的,只能說公允價值的估值理論在我國目前的會計監管環境中太超前了,水土不服。

其三:信息披露層面。

商譽減值測試,涉及對應資產組可收回金額的測算,而可收回金額的測算中,涉及大量主觀性的、敏感性極高的參數,比如折現率、預測期的收入增長率、毛利率、費用率等關鍵指標,隨便一動,測算的可收回金額都是巨大的變動。而目前大多數上市公司僅披露一個商譽的明細,好一點的披露下商譽的形成過程,很少有披露商譽減值相關參數的,這樣上市公司減值不減值完全可以自己掌控,中介機構也都是睜隻眼閉之眼,甚至和上市公司捆綁在一起,所以才導致現在商譽金額是虛高的。
因此,要減少商譽減值風險,一是要從業務層面,踏實買資產,三高投資、變相套現等這種侵害上市公司和投資者權益的行為要遏制,二是加強信息披露,強制披露商譽減值測試的相關參數和敏感性分析,提高財務報告的可讀性;三是,提高企業和中介機構的專業能力,提高中介機構的職業道德素養,及時對商譽正確計提減值,財務人員也要在收購前給管理層提建議,充分提示商譽的後續風險,不是特別緊迫的投資是不是可以緩一緩,砍砍價。

注會閒談


最近商譽減值真的很火啊,這麼專業的名詞,居然都能夠在廣大人民群眾當中流傳來開,真的是來了一次廣泛的科普。簡單的說,商譽減值就是企業品牌價值,盈利預期下降了,沒原來值錢了。

1.商譽是對企業認可者對企業的估值,可高可低。

商譽是在兼併購時對企業的估值,存在一定的主觀性。舉個例子,老王經營一家卷粉店,味道一流,每天客戶絡繹不絕,單店一年賺100萬。某天,老闆老張覺得老王不錯,一開心100萬收購老王卷粉店50%股份,即老王的店估值200萬。可以認為這增加的100萬就是商譽。第二年,突然大家都不吃卷粉了,老張把持有的股份想賣掉,但是接盤的人只願意出25萬接50%股權,即估值從200萬降到了50萬。這就是商譽減值了。

2.此次集中商譽爆雷主要源於商譽減值改攤銷。

2019年1月初,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討論了商譽減值改攤銷的問題,即想推行將不合理商譽減值分攤到幾年。大白話就是老王的卷粉店現在商譽100萬,不合理,要把這100萬分三年降為零。也就是說每年降低33萬淨利潤。哎喲,這要命了,老王店需要每年多掙33萬才能化解商譽帶來的損失。對於上市公司來說,前期商譽太高了,分攤三年的話,每年賺不到商譽降低的錢,就意味著三年虧損,可是要退市的。長痛不如短痛,我一次爆,後兩年再賺錢,開開心心還不退市,所以就有了雷潮。

商譽對於企業來說必不可少,但過度的調高甚至人為干預是對企業有極大風險的。從國家監管態度可知,未來上市公司會越來越規範。


大南山伯爵,NUS博士後,資深金融科技人士,用專業的知識、大白話的方式為您科普投資理財,讓天下沒有難懂的金融!歡迎關注、留言交流。


大南山伯爵


近期有個很重要的消息,財政部徵詢了一下意見,結果會計準則諮詢委員大部分同意商譽進行攤銷,而不是減值測試。當然此事沒有最終敲定

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商譽?

就是上市公司收購資產時產生的溢價部分。假如我有一家做網站的公司,有人買我的公司,估值我隨口說就1個億吧,但我的淨資產也就10萬,就是桌椅電腦上面的,那剩下的9990萬溢價就是商譽。

原先證監會的意思是,上市公司把我收購了以後每年都要重新評估一下我公司及網站的價值,比如網站瀏覽量越來越少,用戶都跑光了沒人看,那這9990萬元的溢價就要一口氣計提為虧損。

現在新出的辦法是打算把這9990萬元的商譽虧損,分攤到很多年裡。

這對業績表現的影響是很大的,因為A股現在商譽高達1.45萬億,這若剛性計提的話,有可能接下來的年報披露就是雷聲不斷,場面會很難看。分年攤銷就會溫和的多。

2018三季報商譽佔2019年報業績快報淨資產比超過80%的公司:

由於年報還沒有發,我拿2018 三季報的商譽值在2019年年報業績快報中的淨資產進行了佔比計算。

簡直堪稱恐怖!自2015年併購潮以來A股市場的商譽規模急速膨脹,來自中小板、創業板和傳媒行業的商譽風險尤為集中。在行業景氣度下降的壓力下,被併購的標的無法實現預期盈利的概率增加,若公司選擇在未來某個時間使商譽減值損失集中爆發,則會對公司未來的業績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

當然以上的淨資產是以業績快報為標準,最終的比例還需要等年報出來後進行準確計算。至少可以作為大家一個防踩雷的手冊。

新增商譽比重居前的公司(三季報 減 中報):

從行業來看,基本上集中在軟件服務、通訊、電子、網遊等行業。

雖然以上行業尤其在大數據、區塊鏈、AI、芯片、新能源等領域需要一定時間的技術培養,甚至需要通過併購打造自身的技術壁壘,可長時間沒有質變的公司,尤其在經濟環境欠佳的情況下,又能堅持多久呢?

總之,希望大家在日後投資的過程切勿盲目,不可忽視商譽帶來的負面影響,做到心裡有數。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與保證,投資人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