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四五十年代很流行的無後坐力炮後來被淘汰了?

劉捷180550407


無後坐力炮在單兵反坦克導彈大量使用後就被淘汰了。無後坐力炮實際上也是傳統火炮,只是後座機構不是封閉的,而是可以通過一定量的發射藥從而配平炮彈後座力。從表面上看就是無後座力了。但是一旦後面有軟目標諸如士兵等會被當場被後座的熱能殺傷。



無後坐力炮也需要炮管加速,因此相對於無制導火箭筒射程要高,在沒有單兵反坦克導彈之前是短距反坦克的有效武器,但是大口徑的炮彈其也需要載具,或是三腳架,或是車輛等載體。相比火箭筒便攜度不夠好。當然這是反坦克導彈出現才有的後話。在之前無後坐力炮可以充當坦克反坦克火炮和單兵反坦克火箭筒的補充,射程夠用,生存型又比反坦克火箭筒高。

反坦克導彈大量出現是替代了無後座力火炮發展的重要原因。反坦克導彈戰鬥部有更多的炸藥,加上精準度更高單兵可攜帶不需要載具輔助毀傷力更可靠。

獵手變獵物。


口徑越大發射彈頭複雜,但是便攜性消失,生存性降低。圖為西德聯邦德國曾使用的無後坐力炮

無後坐力炮在新型主戰坦克的問世中也顯得威力貧乏。無後坐力炮使用的都是化學能彈。反坦克,反工事步兵等。但是多層複合裝甲和間隙裝甲,爆炸式反應裝甲使得裝藥有限的無後坐力炮地位逐漸尷尬起來,不再有充當中間補充的必要。因為使用更大口徑的無後坐力炮顯然重量會增加,加之其使用的不是穿甲彈,而是碎甲彈聚能戰鬥部等初速不高就意味著生存型也受到了挑戰。主戰坦克放手讓著打,無後坐力炮不一定能夠毀傷,而且在兩公里以內是別人的獵物而不是獵手。但是在某些情況下仍然沒有放棄較小口徑無後坐力炮的發展,只因為這種武器射程在兩公里內成本仍然很低,也夠便攜。但是已經停止大口徑的研發更新。

萬能獵手:單兵持有的導彈。


AT-4

遠近不管多少既可以反近空,低空武裝直升機,坦克精準射程外(熱成像及其他惡劣天氣輔助瞄準火控設備有效工作距離)的率先打擊能力,生存性有保障。也可也換裝其他戰鬥部行使多種職能,裝榴霰彈,常規炸藥,碎甲彈等等。


客觀評論的愛國者7


解放軍在國家剛剛解放的時期,有炮用就很好了。既能跟的上部隊的機械化速度,打擊精度高,威力也適中,是部隊眼中的寶貝,為何會退下來了?原因自然是越南戰爭中,美軍使用了直升機蛙跳這種跨時代的戰法,同時還加強了單兵火力。個體小,威力大,單次使用的M-72誕生了。相信很多讀者都見過電影中的美國英雄們使用M72,甚至M202四彈連發的雄壯場景。這種經濟效用比更高的武器,自然替代了老舊的無後坐力火炮,我國最有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69式40MM火箭筒。在世界上的近期的各大戰場上,都有它的英姿。











蒙真


我70年末入伍到野戰軍團有無後座力炮連,營炮連也配有八二無後座力炮,連有火箭簡班。我參加對越自衛還擊戰時,部隊迅速擴編整建制滿編,連隊增加了六0迫擊炮班。雖然火箭筒便於攜帶,但無後座力炮火力強威力大,打坦克尤其在還擊戰中消滅敵火力點比火箭筒比有自已的優勢。後來部隊便攜式反坦克導彈的配置,無後座力炮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廬陽品茗人


無後坐力炮在短時間內還不會給淘汰,因為火力需求擺在那裡,打得遠,打得準,只能用無後坐力方式發射高初速的彈藥,從世界範圍來看無後坐力還是有非常多國家使用的,對於我國,物美價廉的82mm無後坐力炮或者口徑大點的105mm都沒有完美的代替品,今後隨著作戰概念的改動,營一級的打擊能力進一步發展,物美價廉的無後坐力炮才會逐漸退出主角的舞臺轉至二線。




叢林的潛伏者


第一:幾十年前的武器裝備怎麼會不被淘汰呢?

第二:科技進步,時代進步,武器裝備當然也在進步。

第三:你可能沒有見過現在陸軍部隊裝配的反坦克 火箭。一樣也是無後座,但無論在火力上,還是其他各方面都優於傳統的無後座力炮。


一天要喝八杯水


沒有火箭筒命中率高,沒有火箭筒便於攜帶(太長了),重量比火箭筒重,爆炸威力和穿甲深度都遜於火箭筒


讓你看到按事實評論1


顯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枝的進步,原來的無後座力炮己經落伍了。若論具體的枝術參數,還是請教軍事專家吧。


老青年150563459


赤色要塞裡很厲害的


差速器


國外大多已逐步減少或取消炮兵,在現代化戰爭中炮兵作用並不明顯,無後坐力炮有90度火力反射角,對炮兵也有傷 害。


用戶天涯之聲


反坦克導彈更便於單兵攜帶,有制導,精確度更高,射程更遠。單兵火箭筒重量更輕,價格便宜,而且不佔編制。以上兩種武器組合使用完全可以代替相對笨重的無後座力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