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兵仙"之名的韓信,為何不反劉邦?是不敢還是不想?

Blue_square


韓信不反劉邦是不能反,並不是他想不想的問題!當時的條件下,各方面條件不允許他那麼做!


天下大勢

春秋戰國五百年的紛爭,天下歸秦,秦統一短短十五年,天下分崩,列國復辟,天下震動!秦末動亂更是嚴重破壞華夏文明!

如此長期的戰亂,民生凋敝,到楚漢對峙,項羽失敗已成定式,天下趨於一統,此時韓信如果背叛劉邦,完全屬於逆天之舉,他將成為民族的罪人!

漢朝建立之後,天子坐不上六匹純色馬拉的車,朝廷高官甚至乘坐牛車,長期社會動盪民族元氣大傷,漢初劉邦被匈奴打的滿地找牙,根本沒有反擊之力!

因此,如果韓信叛變,則必然加劇動盪,受苦的不止老百姓,更是整個華夏民族的悲劇!

秦末動亂本身就不是老百姓活不下去的結果,其本質是舊貴族的復辟,以及一些野心家投機者的投機運動,他們利用老百姓對秦帝國的怨言(這種怨言只是對於二世昏政的抱怨,遠沒有後世農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那樣尖銳),掀起的一場暴亂而已!

比如張耳陳餘,平時就結交所謂的豪傑以及六國就貴族,比如酈食其,蒯徹都是唯恐天下不亂的投機分子,他們根本不會顧及百姓死活,只顧及自己的私利而已!


韓信的下屬不願意造反

韓信手下的兵將都是劉邦給的,韓信的大將軍也是劉邦給的,韓信滅魏破趙下齊,一路勢如破竹,然而韓信團隊都是忠於劉邦的,曹參,樊噲,周勃等都是劉邦的發小兄弟,不可能跟著韓信謀反,假如韓信謀反,這些人第一個殺了韓信!


韓信政治水平太低

韓信只會領兵打仗,政治能力極低,甚至不如項羽!

如果造反三分天下,韓信能長久嗎?韓信只是一個帥才,絕不是一個好的主公!他沒有任何根基,沒有政治根基,沒有經濟基礎,也不會籠絡民心,註定了他不可能長久!

韓信如果獨立,他只是一個單純的軍閥集團,他的團隊沒有懂政治的,就一個蒯徹也只是一個亂世投機者,他懂內政嗎?他懂治國嗎?

假如韓信謀反,以劉邦團隊的能力,統一天下也不是難事,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韓信的性格

韓信的性格有一些婦人之仁的因素存在,說白了有點君子味道,這在亂世是大忌,自古以來亂世之中存活下來的,哪個不是奸雄?有哪個君子能在亂世割據一方的?

劉邦對韓信的知遇之恩,韓信是無法拋開的,韓信始終過不了這一關,韓信根本沒有一個主公應有的決斷力以及該出手時就出手就出手的狠勁!

韓信的這些性格決定了他只能輔佐某位明主成功,而自己永遠只是一個將軍的角色!


韓信不能獨立的綜合原因

有一個典故,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通過那次對話,韓信其實已經認清了自己!他說劉邦善於將將,而自己善於將兵!

韓信的這句話,是他對自己的深刻認識,他自身存在太多的不足,他是無法與劉邦對抗的!

我們看三國時期三足鼎立,各方勢力角逐天下!三國君主哪個不是雄才大略的奸雄?哪個陣營不是人才濟濟?

一個陣營要想不斷髮展,一個是君主的能力,一個是陣營的人才,君主不強但是人才很多可以勉強苟活,如東吳後期,蜀漢後期!而反觀韓信陣營,君主不行,人才沒有,更沒有社會根基,怎麼在亂世立足!


歷史雲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說不盡的韓信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 楊慎 漢朝開國名將「韓信」的一生,是一首磅礡的史詩,他人生的大起大落,是一個傳奇的故事。他的自制力,他的膽試才華,讓人驚豔,然而,他對人性的天真幻想,也讓人無限的感慨。



所以韓信不反 是因為他覺得劉邦不會害他

胯下之辱,一飯千金

- 韓信年輕時家貧,時常前往家鄉一個小官吏家蹭飯吃。官太太厭煩他,每天早早做飯,然後在床上吃飯,明確地告訴韓信,這裡不是他應該來吃飯的地方。韓信受到這個侮辱後不再到他們家去。鄉里有一個混混,看不起貪窮的韓信而霸凌他,要韓信從他胯下爬過。韓信何許人也? 不會為了一時暴怒而去殺人,斷送了自己前程。飢餓的韓信,在城外河中捕魚,有一位在河邊以漂洗蠶絲維生的「漂母」,看韓信捕不到魚,把自己的飯給他吃。漂母當時並不知道,她的飯有多少價值,韓信封王后找到了漂母,「一飯千金」的報答了慈祥的老太太。





初露鋒芒,國士無雙

秦朝末年的農民起義中,韓信加入了項羽叔父項梁的陣容,他擔任項羽的看門兵,也曾數次找機會向項羽建言,可是有勇無謀的項羽看不出韓信的才華,於是韓信轉投「漢王」劉邦麾下,擔任管糧倉的兵。有一次他被軍法連坐,前面十三個同隊官兵都已經斬首,輪到他的時候,韓信揚起頭來對監斬官「夏侯嬰」説:「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漢王不是要奪天下嗎?為什麼不留住我這個人才?夏侯嬰驚訝於這個死囚的談吐,不但赦免了韓信,而且升了他的軍階。從此丞相蕭何開始注意到韓信,當漢王劉邦從咸陽就封南鄭時,一路崎嶇,有不少士官兵卒不願意去窮鄉僻壤而脫隊。韓信認為蕭何已舉薦自己,而劉邦仍不用他,於是也另投明主。蕭何聽到後大驚失色,立馬「月下追韓信」。劉邦以為丞相也離他而去,欲哭無淚。蕭何追回韓信後,對劉邦說:「諸將易得爾,至於信者,國士無雙」。誰都可以走,但是韓信不行。



登臺拜將,橫掃天下

劉邦隨即舉辦盛大的拜將儀式,尊韓信為大將。韓信隨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表面上修築棧道,讓項羽的人馬,「雍王」章邯重兵駐守,以為劉邦即將沿棧道攻回關中,但韓信私底下率特種部隊翻越秦嶺,直逼陳倉。協助漢王劉邦重新奪回關中平原後,韓信繼續「木罌渡軍」,擊敗魏王。再繼續以三萬精銳,脫離兵家常理而自創的「背水一戰」,橫掃趙國二十萬大軍。之後往東,燕國不戰而降,再往南,斬齊楚聯軍大將「龍且」。這個時候,韓信不世出的軍事才能已經威震天下,他的謀士勸他:「天予不取,反受其疚;時至不行,反受其殃」,該自立而不自立,天理不容。但是韓信認為:「漢王必不負我」。韓信隨後在「垓下」,給予項羽「十面埋伏」的封鎖,命令士兵學習楚國歌曲,「四面楚歌」讓楚軍以為已經國破家亡,父老被俘擄到垓下,而士氣崩潰。西楚霸王項羽在韓信的攻擊下,在烏江旁自刎,結束了同樣燦爛輝惶的一生。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韓信為劉邦打下了所有的天下,以為「漢王必不負我」,可是,他最後被劉邦夫人「呂后」,以及他的「知己」蕭何騙入長樂宮中處死,夷三族。「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軍事奇才韓信不懂得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的殘酷現實。生死一知己(蕭何),存亡兩婦人(漂母,呂后),大起大落的人生,留給了後人無限的同情與懷念。


子非魚


成為優秀的領導者,不只是只懂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夠容人,能夠駕馭有才能的人。

從歷史上看,韓信只精通兵事,在用兵這方面能力很強,面面俱到,不需要別人參謀,任何方面都能考慮到,而手下人聽令行事就行了,所以說手下沒有精通各個方面的人才。

不善於籠絡人心,不善於拉幫結派。韓信無疑是個很驕傲的人,因為他有他驕傲的資本,驕傲到劉邦除了他手下就沒什麼能帶兵的人了,所以看不起其他人,有點目中無人,這也為他待罪了很多人。

還有就是,只懂軍事,不懂民生,打天下易,坐天下難,社會的安定和諧,才是百姓支持你能不能坐穩位置,在民心都在劉邦的時候,強大的軍事反抗只能回是鏡花水月,帶兵打仗,不只是單純的打,更多的是後勤,是人心。

所以,韓信只能是王,就算是推倒了劉邦,他也不可能長久。加上自忠君思想的薰陶,所以說是從來沒想過,他應該也清楚自己的能力,也清楚自己的位置,只不過長久的高位和自己的自大以及當時的政治為自己埋下了禍根。


charlie2230


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1、韓信的性格 他還是屬於忠義的一類人,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

2、能力 韓信本人也說,他點兵多多宜善,但劉邦善於將將(統領大將),自己只善於將兵。

3、劉邦在用人上還是挺有能力的,他懂得拉攏下屬,這也許也是韓信不反的一大原因。

4、局勢還不夠明朗,雖可以三分天下,但三分後誰是最後的勝者還未知,並且從滅秦到楚漢之爭,打了多年的仗,在即將看到的勝利曙光面前,人人都會厭倦打仗。韓信優柔寡斷了一下。

5、中國的封建文化思想 忠是古代社會所提倡的,《詩經》說:“豈日無衣?與子同袍。”意思是:誰說我們沒有衣服穿,我和你共一件袍子。劉邦給了韓信飛黃騰達,韓信感恩戴德,報恩的思想也是不反一大原因。當年韓信潦倒時一個給他飯吃的老婦人尚且要報答,更何況劉邦。

6、劉邦雖然猜忌韓信,但主要是因為他功高震主,劉邦對韓信還是有一定情意的,甚至韓信死後,劉邦“亦喜且戀之”。

這些原因導致韓信激烈思考之後,支持了劉邦。(不全面哦,自己的一些小想法)。最後呢,我認為韓信屬於岳飛一類人,寧肯別人負他,他也不負天下人。


網工小李哥


韓信:“我到底反還是不反?”


武涉:“反!”


韓信:“我不!”


蒯通:“反了吧!”


韓信:“我考慮一下......”


可以肯定的是,韓信不是不敢,而是在反與不反這件事情上,一直都猶豫不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件事情來看韓信是怎麼在想與不想之間糾結的。


齊國被滅以後


韓信自從受到劉邦重用以後,就屢立戰功,什麼魏國、趙國都被他一一擊破。當在面對齊國的時候,已經習慣掌兵權,統兵力的韓信開始有了進一步大膽的想法。

齊國成功被平定,韓信希望能夠成為齊王,說是以防齊國狡詐,伺機再次聯合其餘諸國反叛。


按《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記載:

漢四年,遂皆降平齊。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原為假王便。”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韓信其實已經開始對權力兵力有明顯的要求和慾望。但是,他還沒有真正想要造反的心思,頂多就是想要帶多點兵,在戰場上自由發揮而已。


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當齊國失利的消息傳出以後,項羽曾經派武涉前去說服韓信重新歸順他,並且項羽承諾,會讓韓信當上齊王。


按《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所記:

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


可是,韓信連想都沒想,就直接拒絕了。而在拒絕的言辭當中,他還表達了自己對劉邦的各種感激之情。


按《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記載:

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好不容易送走了武涉,又來了個蒯通。但是這一次,韓信開始有點動搖了。


蒯通是誰?他來自齊國,口才了得,不管是任何層面的利害關係,經他口中說出以後,往往都能夠讓人有突然醒悟的感覺。


齊國被破以後,蒯通馬上就知道天下局勢將會有所變化。於是,他來到韓信面前,以一番相面術的本事,想要說服韓信背棄劉邦。


韓信面對武涉很果斷就拒絕了,但是面對蒯通,卻開始有想叛變的念頭了,這是因為蒯通說到了韓信的心裡去了。

蒯通說韓信只是一個臣子,但手上的兵力,肩負的戰功,早就快蓋過劉邦,遲早會被劉邦殺害的。


就是這麼一針見血的話,讓韓信突然有那麼一瞬間想要叛變了。他先讓蒯通休息,自己好好想想。


按《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但是,韓信轉頭又覺得自己功勞這麼大,又已經是齊王,劉邦不可能忍心殺他。


於是,韓信最後又拒絕了蒯通一再的勸說,打消了叛變的念頭。


按《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所記:

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蒯通說不聽,已詳狂為巫。


從上述的事件來看,韓信從堅決不肯反,到想一想,到又再拒絕,其實都證實了,韓信想過造反,只是這個念頭還沒有那麼深。


被人狀告謀反後


在項羽被打敗以後不久,韓信就被人狀告謀反。


當韓信知道劉邦要來抓他的時候,韓信原本是想要謀反的,但是又突然天真地覺得,自己本就無罪,只是劉邦以為自己收留了項羽的將領鍾離眛,可能是在圖謀什麼。


既然如此,把鍾離眛獻上,自己的罪自然就沒了吧!


《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人或說信曰:“斬眛謁上,上必喜,無患。”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韓信雖然領兵打仗堪稱一絕,但是對待政治,實在是道行太淺了。國君一旦認定你有叛變之心,很少會不計前嫌,笑著與你和好的。

果然,看著韓信帶著鍾離眛的首級前來,劉邦依然叫人綁了韓信。此後,韓信被降為淮陰侯。


這個時候的韓信終於開始相信,不管自己的功勞再大,國君想要你的人頭也只是一句話的事。於是,韓信趁著陳豨前來辭行的時候,向陳豨暗示,劉邦遲早也會對付他。


韓信提議,自己當陳豨的內應,陳豨覺得有理,便答應了。由此可見,韓信已經決定反了。


後來,陳豨果然叛變,韓信本想著策劃襲擊呂后和太子,沒想到卻被告發。最後,韓信被呂后用計抓了起來,並且在劉邦回來以前,就被處死了。

臨死之前,韓信追悔不及,覺得自己太愚笨沒有聽從蒯通的勸告,早點決定謀反。


按《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記載:

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綜上所述,韓信其實是想謀反的,只是他沒有一顆徹底執行的決心,來回不斷地猶豫,才造就了他最終失敗的結局。


發現不少人說韓信始終是忠義之人所以沒有在一開始就謀反,而我想說的是,真正忠義之人,又怎麼可能會有謀反的念頭呢?你說對嗎?


漁經獵史小仙女


縱觀歷史,你會發現,千古名將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弱智。韓信也不例外,我們先說韓信被殺的原因,導致韓信被殺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當初劉邦被項羽圍困在彭城的危機時刻,派人要求韓信出兵救援,此時的韓信正是“擄魏王,破趙代,降燕平齊,名聞海內,威震諸侯”可以說他的人生已經達到了巔峰,實力也是如日中天,韓信當時的內心一定也是飄飄然的,因此竟然在劉邦危機時刻跟劉邦談起了條件,讓劉邦封自己為齊王,這種行為就有點“趁火打劫”的味道,更何況你打劫的對象是你的上司,這一件事就給劉邦心裡留下了陰影,而韓信方只知道劉邦允諾封其齊王,心裡沾沾自喜,卻不知這一件事就讓劉邦對其有了敵意。從另一個角度說,當時劉邦派人要求韓信出兵的同時,項羽也派出手下謀士武涉與韓信談條件,項羽並不需要韓信歸順霸王,只要求韓信保持中立“作壁上觀”即可(此時的項羽是人生中第一次低下高傲的頭顱),同時韓信手下謀士蒯通也勸韓信此時應該順應天意自立為王,並說“勇略震主者身威,而功蓋天下者不賞。。。”這很明顯就是提醒韓信,你的人生已經達到巔峰,下一步只有自立為王,別無選擇,否則遲早被劉邦所殺。但韓信出於對劉邦知遇之恩的緣故,同時也是政治上的幼稚之故,最終沒有反叛,而是出兵幫助劉邦滅掉項羽。

第二件事就是陳豨謀反,陳豨原是韓信部將後跟隨劉邦,後來陳豨謀反,劉邦起兵討伐,並要求韓信和彭越一同出兵,而就在此時,彭越和韓信同時稱病,這就讓劉邦再一次惱火,對韓信有了更深層的敵意,甚至動了殺心。。。


上善若水58112253


如果按照《史記》中的記載,韓信不反劉邦是發自內心的。

當年劉邦與項羽逐鹿天下,勢均力敵,在滎陽一帶形成拉鋸場面,而韓信通過聲東西擊、背水一戰、半渡而擊等戰術手段,先後滅掉了魏國、趙國、齊國,手下兵強馬壯,其勢力在劉邦項羽之上,並且官拜齊王,威風不可一世。

在這個時候,他手下有一位謀士叫蒯通,就幾次勸告韓信要把握住形勢,做出正確選擇。《史記》記載如下:

蒯通說韓信曰:“今兩主之命縣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慾,西向為百姓而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強,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而不行,反受其殃。願足下熟慮之。”

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以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向利倍義乎!”

蒯生曰:“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臣竊以為誤矣。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

韓信曰:“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這段文字講得很清楚,蒯通認為韓信的力量足可以左右天下大局,如韓信支持劉邦,劉邦就會勝,支持項羽,項羽就會勝,但是,無論韓信支持誰,都很難得到真正的信任,因為韓信力抵天下,功高震主,已經不可能安伏於任何一方。

在這種情況下,蒯通認為韓信的最佳選擇是通過自己的力量平復劉項之爭,為天下人獲取和平,就會獲得天下人的支持,並且可以分封諸侯,以弱化劉邦和項羽的力量,這樣一來,韓信既可以獲得民心,又可以獲得天下諸侯的認同,劉邦與項羽也無可奈何,韓信就可以號令天下,成為天下的共主。

但是,韓信在這個問題上卻非常猶豫,韓信所想到的就是劉邦對他的好,如果沒有劉邦,他韓信當不上大將,也不可能有今天,最終還是沒有聽從蒯通的意見,蒯通幾次勸告無果後,就離開韓信裝瘋賣傻,浪跡江湖去了。

後來韓信被殺,劉邦打算找蒯通算賬,欲治其勸說韓信謀反之罪。蒯通很淡定地說,人各為其主,各有其忠,天下常情,我當時在韓信手下,心中只有韓信,沒有陛下,又有何錯。更何況當時天豪傑輩出,很多人都想與你爭天下,你難道能夠把那些想與你爭天下的人都殺光嗎?劉邦無言,最終釋放了蒯通。

如果故事講到這裡,我倒是很佩服韓信的忠義之舉,本身並無過錯,既然如此忠誠於劉邦,就應該堅持下去,但是,韓信後面的選擇就有些不識時務了。

不出蒯通所料,項羽被打敗後。劉邦將韓信由齊王降為楚王,由楚王降為淮陰候,徹底被剝奪了兵權,如果韓信在這個時候能夠守住初心,安於淡定寧靜的生活,也可以頤養天年,但是,沒有兵權之後的韓信,其心理的天平卻極度失衡,產生了謀反的念頭,最終被呂后所殺。

所以講,人世間的事沒有絕的對錯,同樣一件事,你這個時候做可能是對的,那個時候做可能是錯的。同樣一條道路,這個人走可能是對的,能夠走通,那個人可能就是錯的,就走不通。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勢而異。

因此,蒯通勸韓信說: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願足下詳察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很可惜,韓信沒有聽進蒯通的話,該出手的時候沒有出手,該收手的時候沒有收手。所以說,人生關鍵的就那麼幾步,而這幾步要麼在得志之時,要麼在失志之時,如何選擇,當甚至又甚。韓信的教訓雖然歷經二千多年,仍然值得我們深思。

司馬遷在《史記》中表達了對這位戰爭天才的無比婉惜之情。

太史公曰:“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史記·淮陰侯列傳》)


京西劍客


其實韓信到底有沒有反意,歷史上一直是存疑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爭了兩千年,也沒有定論。

如果韓信沒有反意,他就是一個政治上不成熟的軍事家,不懂得及時功成身退,沒有從文種和范蠡的故事裡汲取經驗教訓,功高震主,招致殺人之禍。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即使韓信有功成身退的自覺性,把兵權交還,自己甘心去做個富家翁,劉邦就能放心了嗎?劉邦自己,就是赤手空拳打天下。以韓信的威望與軍事能力,再召集一支軍隊來攻擊漢朝,也是分分鐘的事。

如果韓信有造反之意,他為什麼不趕快行動,卻被呂后先下手為強呢?那肯定是因為沒有下定決心,造反的時機還不夠成熟。

歷史記載,韓信是偉大的軍事家,但不有證據表明,他有治理國家的能力。而軍事,從來不都只是單純的軍事,而是兩個國家(兩個集團)綜合實力的比拼。韓信沒有蕭何之類的人才替他做好後勤保障,就算造反,又怎麼可能取勝?

歷史就是歷史。一將功成萬骨枯,幸運者是不可複製的。


棲鴻看紅樓


韓信為什麼至死都不敢造反,只因劉邦手下的一個人,讓他非常忌憚。

眾所周知,在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制王朝,就是由秦始皇所建立的秦朝,是在秦始皇打敗6國之後,統一天下而建立的強大王朝。而很可惜的是,這個王朝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在秦始皇死後不久,天下人就開始起來反抗秦朝了,最終秦朝在天下人的反抗之中,被滅亡了。

而導致秦朝滅亡的2個重要人物就是項羽和劉邦,在這之中,項羽武力值驚人,更是有著非常強的領兵能力,起兵之後未嘗一敗,只有在最後時刻,輸給了劉邦,也就是這一敗,丟失了天下和性命。而劉邦和項羽比起來,就顯得比較平庸了一些,因為劉邦是一個“混混”出身,到了中年的時候,也不過是混到了一個小亭長的職位,而他之所以可以奪得天下,和他手底下的那些能臣武將有著很大的關係。



而在這些漢朝的開國功臣之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韓信了。韓信作為我國曆史上的一代名將,不僅僅有著很高的統兵才能,在辦法謀略上也一點不差,是為數不多的,可以和項羽比肩的人物。因此,韓信也給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位列“漢初三傑”之一。但是因為他的功勞太大,風頭太盛,不得不讓劉邦忌憚,於是,便被呂后等人以莫須有的罪名給殺害了。


而作為一個能文能武,聰明過人的人物,按道理是應該死在戰場上,絕不可能死於政治陰謀的。而且就算他真的被人給陷害、冤枉了,為什麼會甘心赴死,而不起兵造反呢?要知道,韓信在軍中是有著非常高的威望的,憑藉他的才能,是有能力和漢朝分庭抗禮的。其實,劉邦早就開始提防韓信了,因此他特地留了一個人,來剋制韓信,讓他不敢有造反之心。

而這個人就是李左車。相信大家對他都不熟悉,但是他的爺爺卻非常有名,他就是李牧。李牧和白起、王翦、廉頗並稱為戰國時期的4大名將,而李牧是趙國末期的中流砥柱,還誕生了一句“李牧死,趙國亡”的讚譽,可見其軍事才華有多麼強大。而李牧雖然死了,但是他的才能也傳給了他的後人李左車。


在秦末時期,各路諸侯討伐秦朝,李左車就開始嶄露頭角了。有一次劉邦派韓信去攻打李左車所在的趙國,當時的李左車還只是一個小將領,在面對來勢洶洶的韓信時,他對主將提議,高築城牆,堅守不出,而自己帶3萬人去切斷韓信的補給線。而李左車此舉,正是擊中了韓信的命名,導致韓信不得不“背水一戰”,差一點就交代在那裡了。

後來,韓信聽說了李左車的這個計謀之後,被嚇得一身冷汗,幸虧當時的李左車不是主將,要不然他必敗無疑。而在攻破趙國之後,韓信還親自給李左車鬆綁,並且以老師之禮對待李左車,虛心向他請教,這一討論就是一個通曉。而且,李左車還曾經給韓信謀劃過,關於平定燕齊兩國的戰略,讓韓信十分佩服。因為李左車的才能非常顯著,讓劉邦注意到了他,並且以教導太子之名,把李左車從韓信那裡,要了過來,用來當作剋制韓信的殺手鐧。而韓信也因為知道了李左車的存在,體會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這句話的意思,並且對他非常忌憚。如果韓信真的想造反,就得先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鬥得過李左車。

不過很可惜的是,我們並沒能看到他們二人的博弈,因為韓信還沒有表露出謀反之心,就被殺了。所以對於二人到底是孰強孰弱,我們也不得而知。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李左車的軍事才能,絕對不在韓信之下。但是李左車的政治才能,卻絕對在韓信之上。所以在韓信死後,他知道自己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於是他立即向劉邦提出了辭呈,而劉邦也爽快批准了。

此後,李左車的去向就成了一個謎,而留給世人的,只有他深不可測的軍事才能,和他的那一句千古名言: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愛你入命1319


1,韓信雖然是兵仙,但是沒有劉邦的志向,皇帝可不是誰都能當的。

2,劉邦對韓信有知遇之恩,正像韓信所說的那樣,他不忍心背叛劉邦。

3,韓信看不清天下大勢,楚漢相爭時,他曾經想背叛劉邦,但是拿不定主意。

4,韓信一直覺得劉邦是個仁厚長者,被劉邦騙了,等到他想反叛時,已然成了籠中鳥!

以上就是筆者的回答,希望對您有幫助!

我是一名網絡作家,歡迎一起探討網絡文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