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鄂爾多斯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由滿族(女真)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陷北京,明崇禎帝在

景山自殺。駐守山海關的明朝將領吳三桂投降清朝。滿族首領多爾袞指揮八旗兵,以吳三桂為前導,擊敗李自成,佔領北京。從此,中國進入清朝統治時期。此前的1640年,包括鄂爾多斯部在內的各蒙古部封建主已經全部歸屬於清。

盟旗制度

清朝為了加強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在中央設立了理藩院,專門管理蒙、藏、回等少數民族事務,並制定了《理藩院則例》,規定了統治蒙古地區的各項制度,在蒙古地區推行盟旗制度。在內蒙古地區保留蒙古王公世襲統治的各旗稱內札薩克,各內札薩克是在重新調整或分封各封建主的牧地“愛瑪克”和“鄂托克”的基礎上編制起來的旗,旗是基本的軍事、行政單位。旗設札薩克1以管理旗務,是一旗最高的行政長官;旗又是清朝皇帝封給蒙古封建主的世襲領地,所以札薩克又是旗的領主。

清朝政府按照蒙古封建主的地位及對於清朝的功績和效忠程度,授予他們新的爵位和品級。按其爵位的高低,清政府依次授予優厚的俸祿。各旗札薩克定期分別集會、進行檢閱,謂之會盟,會盟時清廷派大臣參加監督。盟長由各旗王公札薩克中選任,由中央政府批准任命。在盟旗之上,又設將軍、都統、大臣加強對內屬蒙古的管轄和統攝。

清代鄂爾多斯

七旗會盟

鄂爾多斯部歸附清朝之後,就實行了旗的建制。當時鄂爾多斯部的濟農是袞必裡克墨爾根的後裔額璘臣。額璘臣濟農降清後,清朝政府於順治六年(1649年),封其為多羅郡王,封地為鄂爾多斯左翼中旗,俗稱郡王旗。袞必裡克墨爾根的的其他後裔分別封給鄂爾多斯左翼前旗(即準格爾旗),鄂爾多斯左翼後旗(即達拉特旗),鄂爾多斯右翼中旗(即鄂托克旗),鄂爾多斯右翼前旗(即烏審旗),鄂爾多斯右翼後旗(即杭錦旗)。六旗共建一盟,會盟於伊克昭(蒙語,大廟之意)2,遺址是今位於達拉特旗的王愛召,故名為“伊克昭盟”,額璘臣擔任第一任盟長。乾隆元年(1736年)增設鄂爾多斯右翼前末旗(原札薩克旗),全盟共有七旗,七旗札薩克均為世襲,鄂爾多斯左翼中旗是宗主旗,故有“七旗會盟”之說。

伊克昭盟七旗地圖

清乾隆五年(1740年)伊克昭盟七旗王公聚集於囊蘇因廟(今烏審召),在盟長齊旺班珠爾的主持下,決定了七旗的界線,繪製了全盟地圖。七旗札薩克還在地圖上加蓋印章,將地圖呈交清廷理藩院,並附有報告,記述了表示各旗邊界的地名。為手工繪製而成。地圖收錄地名近400個,史料價值極高。同治十三年(1874年)又繪製了全盟七旗地圖。

清代鄂爾多斯

獨貴龍運動

鴉片戰爭後,腐朽的清政府對外屈辱投降,對內橫徵暴斂,為了彌補戰爭賠款、鎮壓全國各地的人民起義,清政府把內蒙古地區變成了他們搜刮駝馬銀兩和抽丁充兵的基地之一,蒙古王公封建主則成為他們的代理人。清朝統治者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及西北迴民起義,在內蒙古地區徵兵籌餉,攤派駝馬。伊克昭盟地區人民稱之為“打南陣”,就是強徵蒙古族人民去參加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的戰爭,大部分兵丁戰死或病死,生還者很少。同治三年(1864年)以後,當陝、甘回民起義波及內蒙古西部地區時,伊克昭盟、烏蘭察布盟和阿拉善旗,成了清政府鎮壓西北迴民起義的戰場。伊克昭盟遭受了嚴重的戰爭破壞,人民負擔了沉重的軍費開支。蒙古族人民淪落到人口下降、經濟破產、生活極端貧困的境地。

伊克昭盟的廣大蒙古族人民開始以“獨貴龍”的形式,投入到前赴後繼的反封建反壓迫的鬥爭中。“獨貴龍”是蒙語“環形”的意思,是近代鄂爾多斯蒙古族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的民間秘密組織形式。參加“獨貴龍”的群眾到約定的地點坐成圓圈形,共同討論鬥爭的問題。在紙上簽名也呈圓形,反映了其成員是平等的,也是為了在鬥爭中不易暴露領導者。“獨貴龍”有嚴格的紀律,違反紀律者受到大家的批評和處分,若有遇難者則大家共同冒險營救。

鄂爾多斯是近代蒙古族以“獨貴龍”組織形式進行反抗封建統治鬥爭的發源地和搖籃。清道光八年(1828年),烏審旗蒙古族貧苦牧民300多人在普勒齋、珠勒吉格、沙格德爾等人的領導下,組織“獨貴龍”,將札薩克王爺的劣跡寫成訴狀上告盟長,提出呈控,堅持3月之久。從此“獨貴龍”運動逐漸擴展至全盟。

烏審旗是“獨貴龍”運動的發祥地,清咸豐八年(1858年),烏審旗蒙古族牧民在巴拉吉爾、朱勒傑爾嘎拉、德勒格爾等人的率領下,首先發動了“獨貴龍”運動。他們反對該旗王公的封建暴政和日益繁重的苛捐雜稅、兵差徭役,反對官吏搶佔耕地,並將債款攤派給牧民。在獨貴龍群眾的堅決鬥爭下,逼使伊克昭盟盟長不得不重審該旗的賦稅規章,被迫做出了一定的讓步。這次鬥爭使“獨貴龍”成為一種新的鬥爭形式,並在以後的革命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00年,在義和團運動的影響下,烏審旗、鄂托克旗、札薩克旗的蒙古族牧民,又以“獨貴龍”的形式,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洋教鬥爭。這是“獨貴龍”運動的巨大發展,從此具有了反對帝國主義鬥爭的新內容。

1904年,郡王旗發生以後臺吉額爾德尼格日勒為首的獨貴龍運動,堅決抵抗開墾。次年,灶火壕、羊場壕、巴音布拉格塔賓等地牧民和墾務局官軍和大地主武裝展開鬥爭。郡王旗的“獨貴龍”和札薩克旗的“獨貴龍”互為犄角、相互呼應。1905年~1906年,札薩克旗的“獨貴龍”如火如荼。3各旗的“獨貴龍”此起彼伏,沉重打擊了封建王公的統治。

清代鄂爾多斯

抗墾鬥爭

放墾鄂爾多斯土地,剝奪了蒙旗的戶口地、香火地、馬場地,蒙古族人民失去了草場、土地和微量的地租,漢族農民無法支撐強迫交納的押荒銀、歲租和渠租。放墾加劇了社會矛盾,激起了蒙漢人民的強烈反對。1903年,杭錦旗人民開始抗懇。1904年,郡王旗的波羅梅林、民人樊二子素和樊三子素、達拉特旗罕將臺吉起來反抗王愛召開墾,被清軍強力平息。

在抗墾鬥爭中,烏審旗的“獨貴龍”運動最為激烈。1905年春,墾務局派員到烏審旗驗收丈放該旗所報地畝,烏審旗札薩克同時下令嚴禁旗民生事。這時,烏審旗牧民又舉起了“獨貴龍”的旗幟,和墾務官吏及封建王公展開了鬥爭。領導這次運動的是白音賽音、王喇嘛等,以後成為著名牧民運動領袖的烏力吉吉爾格勒(即席尼喇嘛)也參加了這次運動。這次“獨貴龍”運動先是從烏審旗南部的河南開始,很快遍及全旗,先後在各地組織了十二個“獨貴龍”。每個“獨貴龍”的規模少則百餘戶,多至五百戶,每戶都有一兩名男子參加。1906年正月十五,全旗十二個“獨貴龍”在海流圖廟集會,參加者約兩千人。他們宰羊殺牛、祭天盟誓,宣佈停繳一切官差雜稅,成立了統一領導全旗抗墾鬥爭的機構——局子(即公會)。“獨貴龍”運動由局部鬥爭匯聚成全旗性的統一行動。當墾務局和王府的官吏丈放土地時,“獨貴龍”群眾全體出動阻抗。這次“獨貴龍”運動,發展到轟轟烈烈的武裝抗墾,群眾以武力保衛自己的家鄉和牧場。他們繳毀了放地文契,驅逐了墾務官吏,迫使清政府和王公札薩克不得不暫時停止放地開墾。這次“獨貴龍”堅持了五六年之久,王公札薩克一直不敢報墾土地。墾務局也始終沒有能夠驗收丈放該旗土地。

直至1910年,一些封建上層混進了“獨貴龍”,並把持了領導權,鬥爭才歸於失敗。從這時開始,直至清朝滅亡,蒙古族民眾舉起“獨貴龍”旗幟,展開了艱苦卓絕的反封建壓迫、反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

註釋:

1.札薩克:官名,蒙古語“執政官”的意思,是一種清朝主要對蒙古族和滿族人授予的軍事、政治官職爵位。清代將蒙古族住區分設為若干旗,每旗旗長稱為札薩克,由蒙古的郡王、貝勒、貝子、公、臺吉等貴族充任,管理一旗的軍事、行政和司法,受理藩院和將軍、都統監督。

2.《鄂爾多斯史話》編委會:《鄂爾多斯史話》,華文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3.政協伊金霍洛旗委員會:《郡王府記憶》,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