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鄂州土地上的曾、鄂、楚三國演義

曾、鄂、楚三國演義

古鄂州土地上的曾、鄂、楚三國演義


春秋戰國時期,湖北的土地上曾有強大的楚國,還有個稱雄一時的鄂國。湖北的簡稱“鄂”、“楚”與此有關。隨著曾國的來龍去脈漸漸被摸清,它與鄂國、楚國間的關係也日益清晰。

史料證明,湖北的簡稱確實得名於鄂國、楚國。不僅如此,鄂、楚、曾三國同處一時、比鄰而居,勢力還都不小,於是,演繹了一段後來鮮有人知的“三國演義”。

“不服周”的鄂國:鄂國又稱噩國,始為夏商時的諸侯國,原封在今山西鄉寧縣一帶。商末,鄂侯在朝中為大臣,與西伯姬昌、九侯並列三公。西周初年,鄂國故地被晉所並,遺族南遷,立國於隨縣安居鎮。1975年,在安居羊子山墓群出土青銅器4件,有鼎、簋、爵、尊,時代為西周早期,出土帶有“鄂侯弟季”銘文的鄂侯尊和魚父乙爵青銅器。2007年11月,安居羊子山又出土了一批彌足珍貴的青銅器,多有銘文,屬於鄂國青銅器。


古鄂州土地上的曾、鄂、楚三國演義


起初,鄂國與周王朝關係不錯。根據出土的《噩侯馭方鼎》銘文記載,周王南征,鄂侯馭方前往恭候迎接,獻禮設宴。周王也親賜馭方很多財物。然而,隨著周王朝式微,鄂侯反周。1942年陝西扶風出土的青銅器《禹鼎》銘文記載:約公元前800多年,鄂侯馭方聯合南淮夷、東夷叛亂反周,一直打到東都成周(今洛陽市東白馬寺一帶)附近。周厲王舉全國之力進行討伐,戰爭相當慘烈。周王伐鄂時有“不遺壽幼”之命,即不論老少,一律斬草除根。鄂被滅後,其餘部遷往河南南陽,史稱“西鄂”。曾國坐收漁翁之利,迅速“接管”鄂國原有地盤,這才成了漢東第一大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曾國“接管”鄂國後,面對的是楚國的征伐。楚國的“不服周”,可能比鄂國由來更久。史載,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動於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後在商朝的驅逐下被迫南遷至湖北荊山一帶,與南方土著迅速融合,成為一個很有實力的部落。商朝末年,楚人應邀與武周王聯手伐商。但周朝立國後,楚人畢竟是外姓,只得封地五十里(子爵),地位還不如曾國(侯爵)。楚人奮發圖強,在江漢流域迅速崛起,成為南方第一大國。但是,在名義上,南方的第一大國還是曾國。這成為楚人的心頭之患,故而有“吾不得志於漢東”之嘆。據《史記·楚世家》所載,公元前706年,楚國伐隨(即曾國)。隨人迫不得已,前往周都,請求王室尊楚。後經過楚國多次討伐,曾國最終確定世代與楚結盟,並聽命於楚,淪為楚的附庸國。


古鄂州土地上的曾、鄂、楚三國演義

  

公元前506年,吳楚之戰時,楚昭王還逃往曾國避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銘文中記載,楚惠王(楚昭王之子)曾給曾侯乙送過編鐘。隨著周王朝進一步衰落,楚國兵鋒橫掃漢東,大多數姬姓國家被其吞併。約在戰國中期後段,曾國成為漢東最後一個被楚所滅的姬姓國。《左傳·定公四年》記載,“周之子孫在漢川者,楚實盡之”。文峰塔曾侯墓地發掘時,就發現有少量戰國晚期的楚墓。黃鳳春表示,曾、楚墓葬的同時發現,對確立楚滅曾的確切年代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年代學依據。根據推論,曾國被滅大約是在公元前320年前後。但僅僅過了97年,公元前223年,楚國亦被秦國消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