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的簡稱“鄂”,竟然源自千里之外的山西省一個縣

眾所周知,“鄂”是湖北省的簡稱。

湖北省的簡稱“鄂”,竟然源自千里之外的山西省一個縣

在古代漢語語系裡,“鄂”字有多個含義。

例如同“諤”,指正直的話;同“愕”,表示驚訝;古同“萼”,指花托;指邊界,如“紛被麗而亡鄂”;指姓,如西漢名臣鄂千秋。

但是時至今日,“鄂”字多指地名,平時幾乎見不到這個字。

說起“鄂”字成為湖北省的簡稱,有多個歷史沿革說法。

湖北省的簡稱“鄂”,竟然源自千里之外的山西省一個縣

“鄂”與炎帝、噩國的關係

遠古時期,有個非常古老的氏族--噩,姞姓,後來立國。

到西周時,噩國是個勢力比較強大的方國。其勢力範圍由南陽盆地,經隨棗走廊,直達江漢平原。

這裡也是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誕生地(今湖北省隨州市烈山)。此地也形成了隨氏族部落。

湖北省的簡稱“鄂”,竟然源自千里之外的山西省一個縣

西周王朝的統治區域主要在北方,噩國位於其南部。

於是,周王朝通過噩國來藩屏南方,控制淮夷諸邦。從而噩國成為周王室統御南方的主要力量。

同時,周王朝通過噩國經營銅綠山(位於今湖北省大冶市)銅礦,為用途廣泛的青銅器提供原料供應保障。大冶也因而成為世界青銅文化發祥地。

周王在征伐淮夷的歸途中,曾與噩侯宴射,禮遇甚高。

周厲王時,實施改革,剝奪諸侯國的利益。於是噩侯馭方聯絡淮夷諸邦,倒戈征討周王室。

噩侯聯軍氣勢兇猛,一直打到成周(西周王朝的東都,今河南省洛陽),嚴重威脅到周王朝的安危。

考古出土的“禹鼎”中對此記載“天降大喪於下國”。

周厲王急調王牌軍隊,“王乃命西六師、殷八師”,收復河洛地區。

湖北省的簡稱“鄂”,竟然源自千里之外的山西省一個縣

經過一番激烈戰鬥,周厲王最終擊潰叛軍,擒獲馭方。

隨即,周厲王乘勝揮師南下,進攻噩國,下令"勿遺壽幼",斬草除根。

結果,噩國從此湮滅,不見於史籍。

在今湖北省隨州市安居鎮羊子山,考古發現有西周早期噩國公室墓。出土的一批青銅器物上有“噩侯”銘文。

其中的噩矦方彝、獸面紋鼎、扉稜提樑卣等文物,工藝之美、器物之莊重,非常珍貴。

湖北省的簡稱“鄂”,竟然源自千里之外的山西省一個縣

後來,楚國崛起,一統南方,在此地以"隨"建縣。

一直到西魏大統元年(535年),置隨州。這也是今湖北省隨州市的原型。

遠古時期,“鄂”與“噩”字相通。例如在金文(也叫鐘鼎文,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裡,“鄂”即為“噩”。

因而,有一說認為,湖北省的簡稱“鄂”與古噩國有淵源關係。

湖北省的簡稱“鄂”,竟然源自千里之外的山西省一個縣


“鄂”與鄂國、鱷魚的關係

遠古時期,氣候、地理環境等與現今有很大不同。

當時長江、黃河流域河澤廣佈,生存有鱷魚,穴居江河岸邊。

於是,形成了一個以捕鱷為生的“鄂”族部落,以鱷魚為圖騰崇拜。

它主要分佈在鄂地(今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乃至立國。

湖北省的簡稱“鄂”,竟然源自千里之外的山西省一個縣

鄉寧縣(曾名為昌寧縣)位於黃河沿岸,至今境內有七千餘條大小河流,注入黃河及汾河。其中主要有鄂河,古代稱為鄂谷、鄂水。

山西省出鱷魚?在今天看來是個笑話。然而卻是史實:

  • 山西省石樓縣出土的商代龍紋觥上,鏤刻有一條鱷魚;
  • 襄汾縣陶寺遺址中,發現了用鱷魚皮製的鼉鼓;
  • 汾河流域出土有不少鱷魚化石,被世界古生物學界定名為“汾河鱷”。

這一切,都說明了古代山西地域出鱷魚。

湖北省的簡稱“鄂”,竟然源自千里之外的山西省一個縣

在古代,鼉(tuo2)、噩、鱷、鄂,這幾個字長得很象。其實它們都是通假字,意思都可以指鱷魚。

其古字均為象形,如同鱷魚的兩隻大眼睛和長尾巴。

湖北省的簡稱“鄂”,竟然源自千里之外的山西省一個縣

例如鼉也稱 “鼉龍”、“豬婆龍”,也就是今天的揚子鱷。

《墨子•公輸》中有“魚鱉黿鼉”,【詩經•大雅】中有“鼉鼓逢逢”。

《史記》中記載,相傳夏帝孔甲有雄雌二龍,命劉累飼養,賜“御龍氏”。這裡的“龍”其實就是鱷魚。

《世說新語》中“周處除三害”中的水中蛟龍,道教“八仙”之一韓湘子在黃河邊吹洞蕭退群蛟等記載及傳說中,“蛟”其實也是鱷魚。

有一說,在中華民族文化中,龍的藝術形象,就是在鱷魚的基礎上逐步理想化、藝術化後形成的。

湖北省的簡稱“鄂”,竟然源自千里之外的山西省一個縣

無獨有偶,隨州之地的先祖隨氏族,曾以“兕”為圖騰,虞夏至商初在中原建立了“犀”方國。兕即犀牛。

再如,河南省曾經分佈有大象,因而簡稱“豫”,是指人牽著大象。

鱷魚、犀牛、大象現在是熱帶動物,在湖北、河南已無蹤影。

《括地誌》中說“鄂城在茲州昌寧縣東二里”,即在今山西鄉寧縣東,與唐國為鄰。

商紂王時,鄂侯位列“三公”,地位尊貴。

《史記•殷本紀》記載:“以西伯、九侯、鄂侯為三公”。

《史記•索隱》中記載:“晉初封於唐,故稱晉唐叔虞也。且唐本堯後,封在夏墟,而都於鄂”。

《世本》中也有“唐虞侯居鄂”的說法,是說西周初期,唐虞侯滅鄂而居之,將其做為國都,成為晉國的前身。

湖北省的簡稱“鄂”,竟然源自千里之外的山西省一個縣

東周初期,鄂地屬於晉國。晉孝侯死,其子姬郄繼位晉國國君。在“曲沃伐翼”的內戰中,姬郄逃到隨地。

後來,其子姬光繼位為晉哀侯。姬郄被接到鄂地居住,晉人稱為鄂侯。

對於這個著名事件,《左傳•隱六年》、《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等史籍均有記載。

因為多次戰亂,鄂國遺民紛紛逃散遷徙至臨近的河南省、湖北省一帶,仍以鄂為國號。

楚國崛起,滅了鄂國,楚王熊渠將次子熊紅封為鄂王,並修建鄂王城(地屬今湖北省大冶市)。

《史記•楚世家》中記載:“周夷王時┅┅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揚粵,乃至於鄂”。

此地一度成為楚國國都,直至後來國都遷至郢(今湖北省江陵縣)。

湖北省的簡稱“鄂”,竟然源自千里之外的山西省一個縣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開始實行郡縣制,設立鄂縣。

三國時代的公元221年,吳國孫權遷都於鄂王城,因其附近有武昌山,遂取“以武而昌”之義,改名為“武昌”,寓意武運昌盛。

這裡的“武昌”指今湖北省鄂州。

這是“武昌”地名的最初來源。

隋朝統一全國後,在今湖北省設有多個郡,其中的江夏郡一度改稱鄂州。

湖北省的簡稱“鄂”,竟然源自千里之外的山西省一個縣

到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荊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設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

“湖北”之名從而產生。

元朝時,開始實行行省制。湖北先是被稱為荊湖省,後來改為湖廣省,省會都在鄂州(今武漢三鎮之一的武昌)。

另外,在歷史上,被封為“鄂王”者有數人。

除了楚王次子熊紅之外,還有唐玄宗第五子李瑤、唐穆宗長子李湛(即後來的唐敬宗)、唐宣宗七子李潤、五代時後唐皇帝李從厚、南唐烈祖李昪之子李景達、北宋仁宗之子趙曦、南宋名將岳飛、金太宗完顏晟之子完顏斡烈。

在歷史上,曾經有三個“武昌”:

一個是古武昌(今鄂州),一個是原武漢市武昌縣(後改為江夏區),一個是武漢三鎮之一的武昌(今武漢市武昌區)。

清朝康熙三年,湖廣分治,以洞庭湖為界。南為湖南布政使司,北為湖北省布政使司,省會武昌(今武漢三鎮之一)。

湖北省名從此確立並沿用至今。

湖北省的簡稱“鄂”,竟然源自千里之外的山西省一個縣

“鄂”的起源,與千里之外的山西省鄉寧、鱷魚有關係。

這聽起來好象是在穿越時空,頗有玄幻的感覺。但卻是史實。

湖北省的簡稱“鄂”,竟然源自千里之外的山西省一個縣

<code>

那麼,湖北省簡稱“鄂”,到底是與古噩國還是與古鄂國有直接關係呢?

有一說,鄂與噩通。古噩國就是古鄂國。

但也有反對之說。例如先秦之鄂,除晉國鄂地與噩國無關之外,春秋戰國時江漢地區有西鄂、東鄂之說。

東鄂指今湖北省鄂州市一帶,西鄂的地望則有河南省南陽等多個說法。

學術界對此莫衷一是,各執一詞。

隨著學術研究及考古發掘的不斷髮展,相信終會有撥雲見霧之日。

湖北省的簡稱“鄂”,竟然源自千里之外的山西省一個縣

但是有一點肯定的是:古鄂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歷經幾千年歷史風雨,“鄂”之地名建制變更頻繁,但卻一脈相承流傳。

所以,湖北省就常被稱為“鄂省”,“鄂”也就成了湖北省的簡稱。

當然,湖北省有時也簡稱楚、荊楚。

還有個美好的說法,“鄂”同古漢字“萼”,意即花朵盛開,象徵湖北大地繁花似錦。

湖北省的簡稱“鄂”,竟然源自千里之外的山西省一個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