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讀完就忘?腦科學:要鍛鍊大腦,讀書是首選

有一個朋友,經常在朋友圈裡“讀書”打卡。她“一天看完一本書”的速度,讓我很驚訝。可是最近看不到她髮圈了,我問她:“怎麼了?”。她無奈的回答:“不看了,看過就忘。”

原來,從去年到現在,她一直熱衷於尋找各種“快速閱讀”的方法,還報了人氣很高的“速讀課”。

剛開始她很有成就感,可是慢慢的,過了三個月,等到熱情退去,回過頭來看——“大部分書,除了書名,裡面的內容都想不起來了。”

我勸她,讀書沒有捷徑,閱讀都是從慢到快的。智慧也是慢慢累積的,任何求速則不達

書,讀完就忘?腦科學:要鍛鍊大腦,讀書是首選

曾經,我也立下過“一年看完100本書”這樣的宏圖大志,直到我看到這樣一項研究——法國認知神經學家發現:“人類閱讀速度的上限只能達到每分鐘500詞左右。這是由人的眼睛結構和腦部肌理所決定的,超過每分鐘500字的閱讀都是‘假閱讀’”。

什麼是“假閱讀”?就是不加“理解”,或是理解很低的閱讀,也就會出現“書讀完就忘”的現象。

這也就解釋了前段時間大火的“量子波動閱讀法”,宣傳的“1至5分鐘內就能看完10萬字左右的書”,有多荒謬。可是還是有大批不明就裡就的家長們,跟風交出不菲的智商稅。

讀書如果沒有理解,不要說一目十行,哪怕是一目千行,也是無效閱讀。

“速讀時,對內容的理解程度是會降低的。無論是多麼厲害的人物,一旦進行速讀,理解程度都會相應地降低。”

這段話來自《如何通過閱讀改造大腦:腦科學家教我的讀書方法》這本書。從“腦科學”的角度,詳細解釋了只有掌握了正確的讀書法,才能更好理解一本書,並把書中的智慧活用於我們的人生。

書,讀完就忘?腦科學:要鍛鍊大腦,讀書是首選

作者是日本著名的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他曾著過《創意腦》《大腦活用學習法》《大腦活用工作術》等一系列關於用腦的書。


書籍如果只是用來“漫無目的地拿來讀一讀”,從第一頁老老實實讀到最後一頁。“假如不加任何技巧的閱讀,書中的知識就會如漏勺裡的水一般流失殆盡”。只有用恰當的讀書方法,遵循大腦的科學原理,我們才能從書中吸收更多的知識,大腦也會變得更聰眀。

書,讀完就忘?腦科學:要鍛鍊大腦,讀書是首選

要鍛鍊大腦,讀書是首選。

曾經看到過一個段子。有人苦惱自己的詞彙量不夠豐富,遇到漂亮風景時,只能說:“哇!好漂亮!”。而詞彙量豐富的人就可以說:“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詞彙量的豐富,只能通過大量的閱讀實現。

不只是這樣:讀書多的人社交時,才思敏捷,侃侃而談,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學習時,一目十行,舉一反三,成長速度是旁人的N倍;

思考時,觸類旁通,條理清晰,踏實篤定成了他的底氣……

讀書讓人有底氣,讀書讓人氣自華。……不僅如此,在多姿多彩的現代娛樂社會中,最能鍛鍊大腦的方式,還是讀書。

我們平時在網上瀏覽文章,無論是微信、頭條、豆瓣,還是知乎,大部分都只是泛讀。如果把這種閱讀看作是休閒逛街,那麼認真細緻閱讀一本書,就好像是進行體能訓練。

閱讀,是對大腦的改造和重生,但是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大量的閱讀才能刺激大腦建立神經迴路,讓大腦越來越強。

書,讀完就忘?腦科學:要鍛鍊大腦,讀書是首選

  • 那麼,怎樣才能愛上讀書這件事呢?

不管是什麼年齡,大腦的成長模式都不會變,都是以“快樂”為基礎的。人的學習行為也是這樣,當感到快樂時,分泌出多巴胺,就會想要再體驗一次。所以閱讀時,我們要挑戰有一定難度的書,因為有一點難度,如果“挑戰”成功,大腦就會產生愉悅感。當完成了“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的時候,大腦分泌的多巴胺最多。


就像“嚼飯粒”一樣,越嚼你會覺得越香甜,耐心的閱讀一段時間後,你也會發現“原來讀書會有一種隱隱的喜悅”。不知不覺發現讀書變得輕鬆起來,也會更願意主動積極的去看書。

腦科學:讓你的讀書更有效率。

  • “囤的書”,也可以成為大腦的肥料。

《圓桌派》有一期中有一個觀點:“永遠不會有一個假期,去讓你看書架上囤的書。”引起了無數人的同感。在知識爆炸時代,很多人喜歡囤書,尤其是遇到雙十一、雙十二這種全民打折狂歡的節日。但是等到把書一摞一摞往家裡搬了之後才發現:“這麼多書,我什麼時候才能看完啊”。其中很多書甚至可能都不會打開看,就那麼一直放著……


現在,你可以對這種“內疚感”釋然了。茂木健一郎認為書即使是“放著”也是有好處的,起碼錶明瞭對書的內容是有一個嚮往、一種期待的。

“從對書感興趣的那一刻起,大腦就已經開始發生變化了”。知識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那些暫時“理解不了的書”、“積讀的書”,都可以成為大腦的肥料。

書,讀完就忘?腦科學:要鍛鍊大腦,讀書是首選

  • 大腦喜歡雜食

有一次茂木健一郎在旅行途中,遇到著名的外交和神學專家佐藤優,他驚訝於,佐藤優手裡拿的正是一本當下的流行小說,原來學富五車的的教授,也不只會閱讀“之乎則也”和密密麻麻的外國論文啊。其實真正的聰明人都會閱讀不同類型和領域的書籍。大腦的特性,就是喜歡“雜食”。

出於這一點,作者建議“三分鐘熱度”的人,可以同時看幾本書。什麼書都看上一點,不管什麼書,只要一天堅持看十頁,就能鍛煉出閱讀能力。作者勸大家“嘗試挑戰一本平時不會主動閱讀的書”。

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我們實在無法預料什麼樣的知識會對我們將來有用,不如什麼領域,都去探索一切可能性。精通一個領域,專注打造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核心競爭力,是沒錯。但是同時也會束縛自己的眼界,把我們原有的認知方式框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

樊登老師在《讀懂一本書》裡提到“理解力的池子”的概念。學識越多,神經元聯繫越多。知識是具有“網絡效應”的,探索不同的領域,尋求背後的共性和底層的邏輯,將它們連成一片網絡。

讀書的迷人之處就在於,當知識網絡中的某幾個點之間,互相作用,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的時候,人生機會才有可能就在下個轉角處和你不期而遇。

書,讀完就忘?腦科學:要鍛鍊大腦,讀書是首選

  • 痛苦才能記得住

愛看書,會看書的樊登老師,在學生時代就是一個學霸,可以說是“逢考必勝”,這一點讓同學們很是羨慕。但是打開他的課本,會驚訝的發現,書本就像是新的一樣,乾乾淨淨,空白處也沒有什麼筆記。反而是那些平日裡很用功的同學,用花花綠綠的熒光筆,來劃書中的重點,把一本書畫的五花八門,但是考試成績卻一般。

這是為什麼呢?樊登老師認為劃線做筆記,是大腦偷懶的辦法,容易造成一種錯覺,以為已經牢牢記住。而讀書“不依賴書”,大腦沒有辦法只能牢牢記住,考試的時候才能有效提取知識。

來自大腦認知的一個最新發現,關於記憶,和我們原本認為的不一樣。“信息的存入和提取負相關,存入的過程越複雜,提取越方便;存入容易,提取也不方便”。我們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取決於大腦認為「它是否重要」。

如何才能讓大腦覺得一個知識重要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去「想」。絞盡腦汁,動用腦力,努力去想,“拆散”、“組裝”,把我們學到的知識點,牢牢地「嵌」入我們的大腦裡。這個過程一點也不輕鬆,相反非常辛苦。

“將文字從大腦裡提煉出來的行為會加重人的負荷,……但正因為如此,在完成之際大腦才會無比開心,得到成長。”

書,讀完就忘?腦科學:要鍛鍊大腦,讀書是首選

所以,讀再多的書,劃再多的重點,不動腦,也是沒有用的。大腦要用起來,才能越用越強。

讓大腦痛苦的方式才是最有效記憶的方式。寫讀後感,寫書評,畫思維腦圖,這些方式被稱為“後刻意學習”的訓練方式。尤其是寫作,寫作是我們將書的內容思考再重現,相當又讀了一遍,對書籍的知識記得更牢固。並且在寫作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有不明白的地方,可能還會再翻開書去讀,這就讓我們對書的內容記得更清楚。


“網絡時代,每天都流動著讓人應接不暇的各類信息,這個時候我們才更需要作為‘定海神針’的書籍,我們才不至於被海量信息捲走”。

要鍛鍊我們的大腦,讀書仍然是首選。每天讀些書,讀好書,會讀書,讓你讀過的書,“盤”你的大腦,讓這一點形成習慣。讀書永遠是世界上性價比最高的成長方式,這一點毋庸置疑。

書,讀完就忘?腦科學:要鍛鍊大腦,讀書是首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