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設計並研製文昌航天發射場"大腦"的核心成員

文昌航天發射場是我國現代化的濱海發射場,其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而講到信息化和智能化不得不提測髮指揮監控系統,這是發射場的數據彙集、處理、分發及顯示中樞,是完成航天發射任務的核心部分,可以說就是發射場的"大腦"。來自四川的小夥向鵬,正是參與這個"大腦"設計和研製的核心成員。

8年前,與很多航天人一樣,從某大學飛行器系統與工程專業畢業的向鵬懷揣夢想,主動請纓來到海南文昌參加祖國新發射場的建設。

當時文昌發射場還處於熱火朝天的創業初期,測髮指揮監控系統的研發正需要軟件方面人才,愛好編程的向鵬恰逢其時。

剛出校門,就面對從未遇見過的大型系統開發,向鵬雖然有些犯難,但更多的是期待。為了迎頭趕上項目開發的進度,他邊"啃"書本邊實踐,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才肯回宿舍。

用了不到兩個月時間,向鵬就跟上了開發進展,逐步開始擔負起獨立模塊的研製工作。

他是設計並研製文昌航天發射場

向鵬正在編寫程序代碼

新發射場的測髮指揮監控系統要求跨地域向各參研參試單位實時提供測試發射數據,供各單位專家輔助指揮決策,這在國內發射場尚屬首次。而更加困難的是,如何解決大流量數據情況下的更新延遲問題,"一定要將數據延遲控制在1s以內。"已經擔任項目組技術負責人的向鵬堅定地告訴自己。

困難面前顯擔當。為了解決項目難題,向鵬帶領項目組成員集中攻關。他們查閱了大量資料文獻,最終在國外前沿論文上找到了可能解決問題的技術。可是國內關於這項新技術的研究寥寥無幾,國外相關的驗證試驗也只有很少的文獻,"新技術怎麼用?能不能用?"又成了項目組面臨的新問題。

"要達到國內領先,就要走別人沒走過的路,啃別人沒啃過的骨頭!"向鵬帶領項目組經過討論後,一致決定:邊試驗邊探索論證。

說幹就幹,他帶領團隊連夜搭建了試驗環境,設計系統原型。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試驗驗證,原型系統的性能和穩定性能夠滿足要求。

他是設計並研製文昌航天發射場

向鵬正在帶領項目組成員討論

通過夜以繼日的努力,向鵬帶領項目組提前完成了系統研發,經過論證後,系統具備了測試發射能力。隨後,向鵬作為指揮員,帶領系統成員圓滿完成了長征七號、長征五號兩型運載火箭的合練以及首飛等重大航天發射任務。

長征五號遙三任務後,為了進一步適應新型運載火箭測試發射需要,上級提出要對測髮指揮監控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大量的指揮顯示頁面需要重新設計,所有接口軟件需要重新開發。

系統升級刻不容緩。向鵬帶領團隊開展升級工作的同時,還提出,要藉此機會進一步提升數據交互軟件的性能,降低數據丟失率。

"航天發射任務中,每一個數據都十分重要。"向鵬說,系統原來設計的指標是數據丟失率不超過十萬分之一,為了數據傳輸更可靠,他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把數據丟失率降到千萬分之一以下。

而受限於系統影響,實現起來技術難度很高,一場攻堅克難的硬仗又擺在了向鵬和他的團隊面前。

為了達到目標,向鵬在仿真環境下進行反覆試驗,每次修改後要用半天時間來進行驗證,項目進展十分緩慢。然而,留給向鵬的時間卻只有短短兩個月。

他是設計並研製文昌航天發射場

向鵬正在指導崗位人員

時間緊,任務重。向鵬帶領團隊再次開啟了"白+黑""5+2"的瘋狂加班模式。不到兩個月時間,先後修改近兩百個版本,終於趕在期限前達到指標要求,圓滿完成任務。

向鵬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西昌航天人勇於探索、求實創新、直面挫折、不畏艱難的優良品質。

航天事業是高風險的事業,探索浩瀚宇宙的過程雖然困難重重,但是他們從來不會停止追夢奮鬥的腳步,每個人都緊緊鉚在崗位,像一顆"螺絲釘"一樣,努力求索、鑽研,用自身力量助力祖國航天!

<code>來源 | 我們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 魏後福 鄭懷周

編輯 | 麻雨潔

郵箱 | [email protected]/<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