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香港居民在大灣區9個城市買房限制全面放開了

11月6日,在新一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結束後,中央公佈了對香港的新一輪16項利好。

港澳臺居民一直可以在內地購房,當然也可以在珠三角購房。只是要附加一些條件,比如購房者實際在內地生活、學習。

新政出臺之後,所有附加條件、各種證明都免除了,香港居民享有與當地居民同等的待遇。這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可以帶來一批實際的需求。

對香港方面來說,主要的意義在於:由於香港是獨立關稅區、司法區,所以香港高房價帶有“剛性”。它跟深圳、廣州的高房價完全不同。在深圳廣州,雖然房價很高,但有大量城中村、違法建築,低收入人群仍然可以找到“還算體面的居住空間”。

如果廣深的小產權房都住不起,還可以去東莞、惠州、中山,甚至去房價更便宜的肇慶、江門,甚至故鄉老家。

香港人騰挪的空間小很多。

現在,珠三角9個內地城市全面降低門檻,並提供教育、醫療、金融等基本服務,香港人在內地生活完全有可能。比如香港的退休群體,就可以到內地生活,只要旁邊有港式醫院(診所),可以使用香港醫保就可以了。

至於有子女的香港家庭,如果有專職太太,也可以考慮帶著子女在內地生活,丈夫在香港打拼,週末團聚。這種模式,也可以大幅降低房租成本。如果珠三角9城市可以提供港式教育、醫療服務,就完全有可能實現。

香港最大的民生問題,是住房問題。而住房問題的核心,是土地制度問題。在房屋增長有限的情況下,把中低收入人群、退休人群的一部分轉移到珠三角9城市,可以從需求端緩解香港的高房價問題。

可能有人會說:現在香港人買800萬港元以下的房子,可以首付1成。如果到深圳、廣州買房子首付要3成,香港中低收入人群還是負擔不起廣深的房價。

這當然不錯。但惠州、江門、肇慶、中山呢?很多房子還不到1萬元,一套90平米的房子百萬港元就可以解決。這對於香港中低收入階層,還是有吸引力的。而且軌道交通正在織網,未來往返香港會越來越便利。

因此,還是會有相當一批香港購買力進入珠三角9城市的,對內地樓市產生支撐作用。另外,進入珠三角的也不一定都是剛需,還有投資需求。

從歷史數據看,香港人內地置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其中在深圳最集中。有機構統計了2017年上半年的數據,發現深圳的住宅有3.2%被香港人買走,其中80%集中在原特區內,老牌中心區——羅湖區的房子最受歡迎。

重磅:香港居民在大灣區9個城市買房限制全面放開了

在戶型上,香港人最愛買兩房,佔比35%;其次是一房戶型,成交佔比33%。三房戶型佔比22%,四房僅佔8%。價格方面來看,香港人購置房產的套均總價為434萬元,總價中位數307萬。(以上均為2017年上半年統計數據)

重磅:香港居民在大灣區9個城市買房限制全面放開了

如果香港人拿著300萬去惠州、中山、肇慶、江門買房,基本上可以所向披靡。另外據媒體公開報道,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香港就沒有自購房,但她在中山有房子。

對於內地來說,香港來的購買力不僅可以帶來增量資金,還帶來增量外匯。這對於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也有積極意義。

所以,珠三角9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對港澳居民降低門檻,是雙贏的格局。

“惠港16條”裡“建立雙向理財通機制”,也非常有意義。這可以鞏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加大內地金融市場開放力度。

至於“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河套地區)”的開發,也非常引人注目。

重磅:香港居民在大灣區9個城市買房限制全面放開了

上圖就是位於深圳福田區和香港之間的“河套地區”。1997年在治理深圳河水患的時候,對河道裁彎取直。其中大約1平方公里的深圳土地,被劃到了香港一邊。

對於這塊土地改如何使用,深港之間討論多年。最終達成的共識是,建立“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它對標的,其實就是位於深圳前海的“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

如果說前海設立的初衷,是希望香港帶著深圳玩金融;那麼河套的開發,則有點深圳帶著香港玩高科技的意味。畢竟,在高科技市場化上,深圳走在了香港前面。

當然,河套的開發也會帶旺附近片區。由於河套面積太小,深圳這邊設立了“深方科創園區”,大致包括福田口岸、皇崗口岸片區,以及福田保稅區等(見下圖)。

重磅:香港居民在大灣區9個城市買房限制全面放開了

“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對於深圳福田區的發展,有重大戰略意義,片區價值將有全面提升。區域內的皇崗口岸正準備拆除重建,將引入深廣中軸城際、穗莞深城際和地鐵20號線,並可能接入港鐵北環支線,實現“一地兩檢”;未來皇崗口岸貨櫃車通行功能將取消,這個片區的物流功能下降,“科技+白領”的氛圍將全面提升。

至於福田保稅區,也將全面改造,將從“加工、物流型保稅區”變身“科技研發+CBD型保稅區”。

總之,這次“惠港16條”不僅僅是針對香港的大利好,也是大灣區內地9城市的利好。對於改善兩地民生,促進兩地之間的融合,有積極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