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門區 淺海灘塗立起智造新城

<table> 斗門區 淺海灘塗立起智造新城

如今,斗門朝著低碳、智慧、生態、濱水、宜居的濱江田園生態新城邁進。

/<table><table> 斗門區 淺海灘塗立起智造新城
/<table><table> 斗門區 淺海灘塗立起智造新城

昔日井岸鎮。

/<table><table> 斗門區 淺海灘塗立起智造新城
/<table>

70年前的一個拂曉,在粵贛湘邊縱隊與兩廣縱隊的隆隆炮聲中,斗門全境解放,迎來新生。

珠海湖心路,綠樹濃蔭深處的白藤山上,赫然矗立著一座特殊的豐碑——白藤堵海烈士紀念碑,至今已有58年曆史。它為紀念在白藤堵海築堤施工過程中不幸犧牲的5名烈士而立,記錄著斗門人民用血汗築成海堤的壯舉,同時也昭示著永不褪色的奮鬥精神。

江海交匯處的斗門,境內水道縱橫,潮起潮落。千百年來,隨珠江水而來的泥沙淤積,“積”出了沃野良田。同時,颱風、暴潮、鹹潮等自然災害的頻頻擾動,威脅著兩岸的生活生產安全,曾有水利專家描述“生於潮,又困於潮”。

於是,一場“特殊的戰鬥”——白藤堵海,轟轟烈烈地奏響了斗門城鄉跨越發展的先聲。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百廢待興、白藤堵海,到改革開放後的先行一步、奮力趕超,再到當前統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尋找高質量發展新的源動力,一代代斗門人在黃楊河畔奮鬥,繪成這方土地70年奮進的壯麗畫卷。

歷史豐碑

“白藤堵海”激活生長潛能

1958年8月,中山、珠海兩縣聯合成立指揮部,共組織1萬名人員和3894艘農船,拉開了一場規模宏大的白藤堵海防鹹工程戰役。1961年5月,東西兩堤全長5725米的白藤大堤正式合攏,成為斗門13萬多畝農田安全的守衛者。

在三年的時間裡,上萬名“堵海”戰士用一次又一次的“人海戰術”,在肩膀上硬是“挑”出了一大片土地,用汗水書寫了一個愚公移山般的神話,用雙腳踩出了一個精衛填海般的傳奇。

如今,當人們驅車疾駛於湖心路上,在濱江田園式的生態新城背後,依然能感受“敢叫滄海變桑田”的力量。

“在新中國剛成立的那個火紅的年代,斗門人民用熱血和信仰銘刻下赤誠而永恆的記憶,鑄就了不朽的豐碑。”珠海市斗門區委黨史研究室相關負責人說,“即使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白藤堵海工程依然是一個奇蹟。”

白藤堵海是斗門乃至珠海城市發展史上一大壯舉,奏響了斗門跨越式發展的先聲,至今仍是一個繞不開的歷史節點。從那時起,幾代人為夢想接力,為子孫後代造福,鑄就一種精神。這種精神並不隨風而逝去。

2013年,斗門再次吹響城市升級的號角,以高端規劃為引領,啟動“一河兩岸”綜合開發項目,旅遊發展中心、斗門科創中心、市民公園等7個項目相繼開工。“一河兩岸”綜合提升是斗門新型城鎮化的縮影。堅持規劃引領、生態優先、以人為本、城鄉一體等原則,近幾年來,斗門不斷髮力城市建設,以黃楊河為中心,圍繞白藤頭、白蕉、尖峰南三大組團,打造高標準的市民文化中心、高品質的商貿中心、高品位的生活休閒中心,白藤、白蕉、尖峰南三大組團格局形成。

如今, “一河兩岸”十里濱水長廊已經成為斗門最養眼的風景線,一個低碳、智慧、生態、濱水、宜居的濱江田園生態新城正在斗門大地浮現。

發展願景

吹響建設灣區衝鋒號

站在2019年的時空回望,70年的接續奮鬥,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一切,足以讓當年的決策者驚歎。無數曾經在“白藤堵海”的號召聲中戰鬥的斗門人心中,始終縈繞著一種感嘆和驕傲。

如今,在高樓林立的斗門大地,城市和產業發展積蓄的巨大能量正在充分釋放。在今天斗門實體經濟的版圖上,產值超百億元工業企業有2家,超10億元工業企業超10家。

2018年,斗門提出打造“珠江西岸智能製造示範區”的產業理想,先後出臺《斗門區科技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斗門區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扶持辦法》等政策,並在珠海全市率先設立區長質量獎,推出工業企業培育的“幼獅計劃”和“強龍計劃”,加速淘汰落後產能,促進產業轉型和動能轉換。

今年,斗門區嚴格落實省市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計劃,累計培育187家高新技術企業。其中,漢勝科技率先實現珠海市在IEC國際標準零的突破,愛美科技、雲谷明珠孵化器積極參與省市科技企業孵化器運營評價,旭生科技孵化中心、新青港灣眾創空間穩步推進,包括正川科技在內的投資21.78億元項目簽約,力強儀表等5個第一批智能製造項目落地,敦豪—威恆供應鏈南區綜合營運中心等一批項目加快推進,

與此同時,以冠宇電池為代表的一大批鬥門企業以銳意創新,在激烈競逐的國際市場中錘鍊發展韌性,一個從量到質的躍升,新經濟、新動力成長圖景開始浮現。

70年後,在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建設的進程中,斗門正在奏響新的衝鋒號,這片曾經的淺海灘塗,正在朝著打造大灣區交通要地、生態寶地、人文盛地、政策窪地和發展高地的目標再次揚帆起航。

“站在重要的歷史節點上,斗門正在切實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綱’,以問題為導向,抓住經濟社會發展的‘牛鼻子’,統籌解決改革發展穩定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加快自主創新,加速補齊短板,加大對外開放,以堅如磐石的信心、只爭朝夕的勁頭、堅韌不拔的毅力,推動斗門發展上新臺階。”斗門區委書記周海金說。

走在前列

五大產業集群強勢崛起

如果說,建築是凝固的歷史,那麼碼頭的興衰則可折射一個地方對外交往的變遷。

珠海最西端,虎跳門水道東岸,矗立著至今已有150年曆史的濠溪碼頭。“百餘年前,這裡曾是斗門人民從水路前往歐美及東南亞地區的唯一通道,每天都有固定航班往返澳門,因商鋪林立而享有‘小澳門’的美稱。”斗門鎮相關負責人介紹,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鄺美雲的父親就是從此出發到香港尋夢。

如今,老舊的濠溪碼頭講述著一代代斗門人向海而生的往事。大海有時是一條暗藏殺機的險道,但在70年的奮鬥史上,人們卻憑藉她遠渡重洋,開闢金山坦途。就是在這山與海的結合中,斗門人歷練出開放、博大、包容的胸襟和剛柔相濟、開拓創新的文化品格。

站在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建設的風口,這樣的品格顯得更加珍貴。

晴空之下,碧波盪漾,在香海大橋建設現場,樁機起落,吊裝旋轉,工人正在捆綁鋼筋、澆築混凝土,將橋樑節段向前推進。“今年底,磨刀門輔航道橋將全部貫通,主航道橋完成一半的樁基工程。2020年,香海大橋梅華互通至廣珠西線段將率先建成通車。2021年,香海大橋將實現全線貫通。”珠海交通集團香海大橋有限公司負責人興奮地說。

在雙湖路跨雞啼門特大橋建設工地上,重達5噸的振動錘有力地將一根24米長的鋼板樁一寸寸釘入黃楊河底,這座大橋目前完成工程量65%,預計2020年完工通車。

以構建“珠江西岸區域交通樞紐”為目標,斗門正在加快形成面向港澳、輻射粵西、內聯外通、高效銜接的基礎設施網絡,構建“海陸空鐵”協同的大交通體系,打造支撐珠海建設澳珠極點的灣區魅力之城。

交通之變是城市升級的序言,為城市的未來打造了一條條創新要素流動的大通道,隨之而來的則是依託粵港澳大灣區之上的新的城市引力。

伶仃洋麵,港珠澳大橋寬闊平坦的橋面上,車流穿行不息。“從零起步到建好珠海最具規模的跨境電商綜合物流園區,廣豐物流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度參與者和受益者。”該企業總經理張傑說。以廣豐物流為代表的高端服務業的興起,不僅反映了斗門對外開放的最新脈動,更折射出斗門全面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蓬勃激情。隨著新載體、新項目的不斷落地升級,斗門將在灣區協同創新中集聚發展新動力。

“未來,我們將圍繞新一代電子信息、智能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現代物流和現代農業五大產業集群,優化產業結構和佈局,大力培育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斗門區區長馬洪勝說。

親歷者說

原斗門縣林業局局長仇錫源:

“留鬥幹部”眼中的最美風景

70年,中國人民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蹟。珠海斗門人民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參與者、親證者和書寫者。每一個人都見證歷史發展的波瀾壯闊,親歷了新事物的到來,曾經猶豫、彷徨,但總是毅然踏出行動的腳步。

奮鬥路上有最美的風景,也必定有艱辛和曲折,但在內心深處始終激情滿懷。這樣的體悟,對81歲的仇錫源來說尤為深刻。

曾經當選全國綠化先進工作者的仇錫源是原斗門縣林業局局長,他感慨地說,“自己已退休22年,做夢也想不到今天的生活如此美好和諧。如今,斗門山下有荔枝林,海島有水松林,農田有防護林,生態發展良好。”

“斗門區70年來的變化非常顯著,特別是近幾年。我1965年7月15日來到斗門,現在已經54年了。來到斗門第三天,國務院就批准成立斗門縣,最後經過組織考慮和黨的需要,把我留在斗門,我們就叫‘留鬥幹部’。”仇錫源說,“上世紀60年代,斗門道路溼滑,寸步難行,就連騎自行車也要帶根棒,到目的地就要用木棒除掉單車的泥,防止泥土卡住車鏈。”

作為林業事業的工作者和保護者,81歲的仇錫源曾經走遍斗門22.4萬畝土地,“哪怕連鶴洲山這麼小的地方,我都親自去種樹。當時,鶴洲山上石頭一籮筐,我們就用鐵筆來種雙思樹,長到現在任何颱風都吹不倒。”

如今,在珠海市斗門區白蕉鎮六鄉竹洲沙頭島上,存有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連片島嶼人工種植水松林,它佔地約360畝,有7萬多棵水松。但在39年前,沙頭島卻是一個荒島。

為開展斗門縣的綠化工作,時任斗門縣林業局局長仇錫源提出“山坡混交林、山腳荔枝林、農田防護林、江海河岸水松林”的工作思路,率領斗門縣林業局系統職工開始大面積種植水松。從1980年到1986年,仇錫源等人連種帶補,一共栽種了50萬棵水松,如今保留下來的有22萬多棵。現在,長得最高的已經超過15米,竹洲沙頭島水松種植面積360畝,種植、補植水松15萬棵,現保存約7萬棵,覆蓋了整個沙頭島。

“在竹洲沙頭島大面積種植水松,主要是為了保護島嶼,提高地勢,防止水土流失,美化海島生態環境,綠化斗門河堤。”仇錫源說,上世紀90年代以後,林業部和省林業廳多次視察斗門的防護林和水松林,對水松林種植表示充分肯定。

由於農田林網和水松林種植的成績,讓仇錫源獲得由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頒發的《國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證書》以及由國家林業部頒發的部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證書,並於1996年被評為“全國綠化先進者”。2014年,竹洲水鄉水利風景區更是成功加冕“國字號”,成為廣東省內唯一獲評的水利風景區。

如今,這裡已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連片水松林,仍保存著上億年前的原始風貌:樹幹蒼勁筆直,露出土面或水面的屈膝狀呼吸根猶如虎爪。俯瞰而去,深綠色的水松林猶如一艘海上綠舟,又如一塊巨大的翡翠,令人觀之而神清氣爽。

歷經漫長的時光,水松在周圍山水的環繞下靜靜佇立。樹林裡棲息著數千只白鷺,還有品種繁多的蝴蝶、螃蟹、蟛蜞等小動物在這裡快樂地生存。漫步其中,已然感受到歲月一片靜好。已經退休22年的仇錫源,依然關心這方土地發生的每一個動人變化,併為之鼓舞。

“2018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8.39億元、增長8%,併入選賽迪2018年中國百強區榜單(位列第22位),充分證明過去那個“水斗”(差勁)的斗門現在有了飛躍的發展。”仇錫源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